四川省叙永县永宁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写作《借物抒情》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89.50 KB
- 文档页数:2
给情感找一个载体——人教版八下作文教学课一、教学目标借助某些熟悉的、独特的、具体可感的美好事物,将情感的描写落到实处,让看不见、摸不着、无影无形的情感,活色生香、五味俱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二、学情分析“文以情动人。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但很多同学空有一腔热情却无从下笔,文章虚无缥缈、平淡如水,给人千人一面的印象。
三、重点难点让抽象的感情化作具体可感的文章教学过程一、导入:期末作文:自命题,写身边平凡的人,默默无闻,辛勤付出。
存在问题:1.选材单一:清洁工受到空前关注。
2. 满腔热情,却平淡如水。
但很多同学空有一腔热情却无从下笔,文章虚无缥缈、平淡如水,给人千人一面的印象。
如何让抽象的感情化作具体可感的文章呢?给情感找一个载体二、给情感找一个载体借助某些熟悉的、独特的、具体可感的美好事物,将情感的描写落到实处,让看不见、摸不着、无影无形的情感,活色生香、五味俱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三、经典启示回顾学习过的经典文章背影——父子深情的载体羚羊木雕——衡量纯真友情与物质利益的载体台阶——父辈艰辛奋斗的载体紫藤萝瀑布——顽强的生命力的载体风筝——兄弟情与自省精神的载体四、慧眼识文读手中的作文,分析他们是如何做到,把无形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的。
组内合作:先自读再讨论时间:5分钟静观花开齐清芸一面残破的墙上爬满了牵牛花,每一朵在阳光照耀下闪烁发光,墙根,一棵苍老的枯木默默地注视着她的成长。
六岁那年,父亲牵着我的手摘一些葡萄。
“葡萄架太高了。
”我抱怨地对父亲说,父亲笑而不语,仍坐在一旁。
我急了,任凭我怎么跳都只是徒劳,汗水浸透了衣服,可是父亲仍没有要帮我的意思,只扔下了一句“自己想办法”就去买烟了。
“父亲既然这么绝情,那我就一定要成功,让他看看我的能力。
”复仇的想法在心底涌起,最终,我成功借助了椅子,摘下了一串令我垂涎欲滴的葡萄。
架木绝情地离开了牵牛花,是为了让她学会独立,学会成长,牵牛花含苞待放。
两年前的那一幕,我永远也难以忘怀。
借物抒情写作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包含设计意图)1.知识和能力:借助所学散文诗学习借物(景)抒情写法,明确其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选取与情契合的物(景),并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绘,抒发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例文的感受,体悟不畏困境,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二、课型与课时写作课第一课时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步入成熟阶段,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抒发自己的情感,但本校学生素质不是很高,不善于观察景物,更无法很好的抓住景物特征运用抒情性语言来写作文。
所以本课旨在让学生通过教材回顾,感受借物抒情写法,学会选取与情契合的景(物),并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绘,最终达到“情”因“物”而具体,可观可触,“物”因“情”而生辉,人心动情。
四、教材分析借物抒情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的写作课。
本单元的课文多用借物抒情的手法,抓住景物特征,展开具体生动的描写,将复杂的情感巧妙地表达出来。
本单元的写作,意在指导学生学习并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写记叙文,帮助学生学会从事物的特点出发,借助联想和想象,以具体可感的形式,形象、生动、细腻地表达感情。
同时,借此培养学生精细观察、用心感受生活的习惯,提升认识和理解生活的能力,并丰富语言表达技巧。
五、教学创意借物抒情这一写作手法在第二单元课文中多有体现,作家很好的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生动具体的描绘,最终将所要抒发的情感细致巧妙地表达出来,因此作为本单元末的写作课,我本着以课内文章的学习帮助指导学生写作的原则,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同时也让自身从课文出发着手教学生,更容易了些,学生也易于接受。
六、教学过程(注意评测练习、布置作业,每一环节的设计意图)(一)导语(设计意图)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环境描写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正是借莺歌燕舞表达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诗文导入,引出课题借物抒情,尤其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学生学过,当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学生也是记忆犹新,自然对本课的借物事情这一课题的引出当然水到渠成。
八年级语文下册写作《借物抒情》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教案编写者:教案编辑专员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的东西,并用文字表达出来。
3.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
教学内容:1. 借物抒情的定义和特点2. 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和技巧3. 优秀借物抒情文章的欣赏和分析4. 学生写作实践5. 作文批改和讲评教学准备:1. 相关借物抒情的文章素材2. 作文本3. 投影仪或白板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写作技巧,如描写、叙述、说明等。
二、讲解借物抒情的定义和特点(10分钟)1. 讲解借物抒情的概念:借物抒情是指通过对某个物品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 分析借物抒情的特点:借物抒情通常通过对物品的细致描写,展现出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三、讲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和技巧(10分钟)1. 写作手法:通过对物品的外貌、性格、动作等方面的描写,赋予物品以生命和情感。
2. 技巧:善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使内容清晰、有条理。
四、优秀借物抒情文章的欣赏和分析(10分钟)1. 选取一篇优秀的借物抒情文章,如《荷塘月色》。
2. 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技巧,如对荷塘的描写、对月色的渲染等。
3. 分析文章如何通过借物抒情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五、学生写作实践(15分钟)1. 布置写作任务:请学生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物品,如一只笔、一本书、一棵树等,写一篇借物抒情文章。
2. 引导学生运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和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和技巧,并能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
在今后的写作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发现美好事物,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造力。
六、作文互评与自我修改(10分钟)1. 学生之间互相交换作文,进行阅读和评价。
借物抒情【预习指导】一、预习要求:1.自己阅读写作导引,注意圈点勾画。
2.了解借物抒情的相关知识。
3.质疑。
二、预习检测1.借物抒情的定义是什么?2.借物抒情的作用是什么?3.你知道哪些课文中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4.借物抒情要注意哪些问题?三、自学方法指导:1.自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并了解借物抒情的相关内容。
2.联系学过的课文中借物抒情手法的运用,如《月》《浪之歌》等。
【课堂建议】一、教师的教学预设学情预设:学生对于借物抒情的相关知识已经比较熟悉,但要灵活运用到作文中,还需进一步学习、实践。
教学课时:2课时二、重难点突破1.教学重点:(1)结合课文,深入学习借物抒情的相关知识;(2)学会在作文中运用借物抒情突出主旨。
2.教学难点:在作文中运用借物抒情突出主旨。
三、学生怎样展开自主合作学习环节一:自主学习1.自己阅读写作导引,了解借物抒情的相关知识。
2.收集运用借物抒情手法的课文,深入了解课文中借物抒情的运用。
技法突破:知识链接1——借物抒情的定义;知识链接2——借物抒情的作用;知识链接3——借物抒情要注意的问题。
环节二:合作交流1.选取一个大家都熟知的风景,试想:当自己心情愉快的时候,这片风景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当你情绪低落的时候,又给你怎样的感受?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感受。
2.简单整理自己的感受,发挥想象,描写这片风景。
技法突破:要做到融情于景,切记描写只是手段,抒情才是目的。
四、作文实践结合“写作实践二”、“写作实践三”,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作文讲评】。
借物抒情
【预习指导】
一、预习要求:
1.自己阅读写作导引,注意圈点勾画。
2.了解借物抒情的相关知识。
3.质疑。
二、预习检测
1.借物抒情的定义是什么?
2.借物抒情的作用是什么?
3.你知道哪些课文中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
4.借物抒情要注意哪些问题?
三、自学方法指导:
1.自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并了解借物抒情的相关内容。
2.联系学过的课文中借物抒情手法的运用,如《月》《浪之歌》等。
【课堂建议】
一、教师的教学预设
学情预设:学生对于借物抒情的相关知识已经比较熟悉,但要灵活运用到作文中,还需进一步学习、实践。
教学课时:2课时
二、重难点突破
1.教学重点:
(1)结合课文,深入学习借物抒情的相关知识;
(2)学会在作文中运用借物抒情突出主旨。
2.教学难点:
在作文中运用借物抒情突出主旨。
三、学生怎样展开自主合作学习
环节一:自主学习
1.自己阅读写作导引,了解借物抒情的相关知识。
2.收集运用借物抒情手法的课文,深入了解课文中借物抒情的运用。
技法突破:
知识链接1——借物抒情的定义;
知识链接2——借物抒情的作用;
知识链接3——借物抒情要注意的问题。
环节二:合作交流
1.选取一个大家都熟知的风景,试想:当自己心情愉快的时候,这片风景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当你情绪低落的时候,又给你怎样的感受?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感受。
2.简单整理自己的感受,发挥想象,描写这片风景。
技法突破:
要做到融情于景,切记描写只是手段,抒情才是目的。
四、作文实践
结合“写作实践二”、“写作实践三”,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作文讲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