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力与运动的复习学案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442.09 KB
- 文档页数:6
【名师解读】八年级物理第七章《运动和力》单元复习精品导学学案 (北师大版)一、基础知识回顾1.在物理学里,我们把叫机械运动。
2.在描述物体运动时,叫参照物。
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__________,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__________。
3.物理学中,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速度的计算公式为__________,国际单位是__ ,常用的速度单位还有,它们的换算关系为。
4.在图11.2-2中,球运动速度基本保持不变,球运动的越来越快。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都是_________,表示物体在通过路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应该叫_________。
6.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___,符号为___,常用单位及其符号分别为。
长度的常用单位与主单位的换算关系分别_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7.最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是,正确使用时首先应观察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__。
在读数时,视线要,估读时只允许估读到____________。
测量结果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
8.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符号。
时间的单位还有、等。
它们换算关系分别是。
9.测量时,值和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只能______,不能______,减小误差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 。
10.由图11.4-1中的甲图可知,力可以,由乙图可知,力可以。
由图11.4-2可知,力还可以使物体由静止变为,由运动变为,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
11.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个要素是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力可以用________图来表示,其画法是:。
12.力是________ ,由图11.4-5可知,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
【解析】(略)上述理想实验的设想步骤正确的排序是在上述的设想实验步骤中,有一个是实验事实,其余是推论,属于可靠实验事(a)(b)附:学生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平衡状态含义,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用受力分析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掌握力和运动的初步关系。
4.知道惯性,能解释惯性现象,了解惯性知识的应用。
【知识要点】1.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状态,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互称___________。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两个力的作用在________物体上、大小______、方向______,且在_______直线上。
3.“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的力”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但一对平衡力是作用在_______物体上的,而一对相互作用的力是作用在_______物体上。
4.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________作用时,总保持________状态或_______________状态。
5.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_______状态的性质,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_______状态的性质,物理学上把物体的这种性质称为惯性。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惯性的大小是由物体的_________决定的。
6.力与运动的关系是:力是_______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状态,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_________。
现实世界中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如果它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其原因是受到了________力,作用效果相互抵消。
7.同一条直线上的二力合成,_________情况下合力最大,F 合=__________,合力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况下合力最小,F 合=__________,合力方向__________。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2)了解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3)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4)掌握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5)学会运用力和运动的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课件、教材,梳理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2)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力和运动的相关实验,巩固理论知识;(3)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力和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4)运用力和运动的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动手操作能力;(2)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3)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复习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2. 复习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3. 复习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4. 复习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5. 分析力和运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牛顿三定律;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难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力和运动在实际问题中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整理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点,准备实验器材。
2. 课堂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3. 知识梳理:利用课件、教材,引导学生复习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牛顿三定律;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4. 实验巩固:安排力和运动的相关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理论知识。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力和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6. 解决问题:运用力和运动的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重点知识点。
在脑海对习你哪些5、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_______,符号是 _______。
6、力的三要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力的三要素不同会改变力的作用效果。
7、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物理学中用力的或力的来表示力。
8、在图1中用力的图示表示出小明用10N的拉力沿水平方向向右拉重为5N的小车。
9、在图2中用的示意图表示出竖直向上提水桶的力F。
考点三:重力、摩擦力10、某同学的重量是490N,这个同学的质量是______kg,如果这个同学到了月球上,他的质量是_______kg。
11、某一弹簧测力计在使用前,指针指在0.3N的刻度上,某同学没有校零,就用该弹簧测力计测一个4N的力,测得的结果为______N。
12.关于滑动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物体间的接触面积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B.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C.两接触面间的滑动摩擦力越大,说明两接触面越粗糙D.滑动摩擦力大小不仅与两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还与它们间的压力有关,而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13、如下图所示,是木块分别在木板、棉布表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比较甲、乙两图可得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甲、丙两图可得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 图2【导学案】第七章力复习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足球。
2、形状,运动状态。
3、(1)人,推力,竹竿,岸,竹竿;(2)脚,地面,地面,脚。
4、力的大小;弹簧;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跟它受到的拉力成正比;0.2N,0-5N,2.4N。
5、N。
6、大小,方向,作用点。
7、图示,示意图。
8、(图略)9、(图略)10、50kg,50kg。
11、4.3N。
12、D。
13、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当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的复习。
复习内容主要包括:章引言、力的概念、种类及作用效果、测量工具、重力、二力平衡、相互作用力、摩擦力等。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力的概念、种类及作用效果,能运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分析力的作用。
2. 熟练使用弹簧测力计,了解其原理。
3. 理解重力、二力平衡、相互作用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应用,能在实际情景中识别这些力的存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种类、作用效果、测量工具的使用,重力、二力平衡、相互作用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应用。
2.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摩擦力的判断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弹簧测力计、滑轮组、木板、毛巾、瓶子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提书包、拉窗帘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2. 复习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具有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定义,讨论力的作用效果。
3. 复习力的种类:按性质分,有力、压力、摩擦力、弹力等;按效果分,有拉力、推力、张力、压力等。
让学生举例说明不同种类的力。
4. 测量工具:介绍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演示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5. 复习重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讲解重力的计算公式,让学生举例说明重力的应用。
6. 复习二力平衡: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让学生分析生活中哪些现象符合二力平衡。
7. 复习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让学生举例说明相互作用力的应用。
8. 复习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接触面之间的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讲解摩擦力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分析生活中摩擦力的应用。
9.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力的现象,如骑自行车、踢足球等。
《力和运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回顾和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 帮助学生回顾和掌握运动的描述、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
4. 提高学生解决力和运动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2. 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3. 运动的描述、速度、加速度4. 力和运动问题的解决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运动的描述、速度、加速度。
2. 难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运动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通过讲解、演示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运动的描述、速度、加速度。
3. 结合生活实例和习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2. 第二课时: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3. 第三课时:运动的描述、速度、加速度4. 第四课时:力和运动问题的解决方法5. 第五课时:复习测试和总结【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记忆方法。
【讲解】1. 教师讲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重点讲解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实例分析】1. 教师展示力和运动的相关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2.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
【练习】1. 教师布置力和运动问题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六、教学过程【课堂小结】1.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运动的描述、速度、加速度的理解。
教案:人教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的复习。
复习内容主要包括:章引言、力的概念、种类及作用效果、重力、摩擦力、二力平衡、相互作用力、惯性等。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力的概念、种类及作用效果;2. 理解重力、摩擦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3. 掌握二力平衡、相互作用力的判断方法及应用;4. 理解惯性的概念,能运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5. 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种类及作用效果;重力、摩擦力的计算方法;二力平衡、相互作用力的判断方法及应用;惯性的概念及应用。
难点:摩擦力的计算方法;二力平衡、相互作用力的判断方法及应用;惯性的深入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如提水、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及作用。
2. 复习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3. 复习力的种类及作用效果:按性质分,有力、重力、摩擦力、弹力等;按效果分,有拉力、压力、剪切力等。
4. 复习重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讲解重力的计算方法,G=mg。
5. 复习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产生的一种阻碍力。
讲解摩擦力的计算方法,f=μN。
6. 复习二力平衡: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若这两个力能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则这两个力平衡。
7. 复习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是两个物体互相作用时产生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8. 复习惯性: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讲解惯性的应用,如刹车、投掷等。
9.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如跳远、拍打衣服等。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种类及作用效果:力、重力、摩擦力、弹力等;拉力、压力、剪切力等。
第七章《运动和力》复习导学案一、知识点总结:一、力1.力的作用效果:⑴⑵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一般指:的改变和的改变2.力的定义用符号表示,力的单位是3.力的三要素:力的、和称力的三要素。
因为这三点都会影响力的。
4.力的示意图:(力的表示法:)用一根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表示出来,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5.力的概念: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
⑵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⑶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N。
二、弹力力的测量1、弹力定义:2、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任何物体受力后都会发生形变,有些物体撤去力时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特性叫弹性,这样的形变叫弹性形变;也有一些物体撤去力后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特性叫塑性。
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撤去力后物体也不能恢复原状,如在使用弹簧、橡皮筋等时不能超过它们的弹性限度,否则会损坏它们。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恢复弹性形变的方向一致。
4、弹簧测力计(1)弹簧测力计①弹簧测力计原理: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两看、一调”,“两看”即使用弹簧测力计是先观察量程(测量范围),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它的最大测量值,否则会损坏弹簧测力计,要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认清每一个小格表示多少牛。
“一调”即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在零刻线位置,应该先调节指针归零。
如果不能调节归零,应该在读数后减去起始末测量力时的示数,才得到被测力的大小。
③用弹簧测力计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测量前,二是测量时,三是指针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
三、重力1、重力的定义:2、重力的大小用表示重力(单位为,)m表示单位为 ),则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3、g= 物理意义在不要求很精确的情况下,取g= .4、重力的方向:。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3)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掌握牛顿第一、二、三定律及其应用。
(5)能够运用力和运动的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3)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牛顿第一、二、三定律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1)力的合成与分解。
(2)摩擦力的计算及应用。
(3)牛顿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推箱子、拉车等,引导学生回顾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回顾:(1)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
(2)力的作用效果:形变、改变运动状态。
(3)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4)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5)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外力的方向相同。
(7)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力和运动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力和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所学知识,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观察生活中的力和运动现象,下周上课时分享。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了解学生对力和运动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应用能力。
力与运动导学案知识点一、牛顿第一定律基础知识:1、关于运动和力的关心:_____________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意大利物理学家_________通过理想实验发现: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其他力的作用,将会继续保持同样的速度沿直线“永恒”运动下去。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________作用时,总保持________状态或__________状态.3、一切物体都有保持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的性质;我们把物体保持_________________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4、一切物体在_____________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_____________。
惯性的大小只与_____________有关。
例题:1、如图是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
请回答:①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了使它在平面上开始运动的速度。
②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滑块前进的距离越,速度变化越_____。
③如果小车所受的摩擦力为零,小车将以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2、正在运动着的物体,如果它所受的一切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它将A.立即停下来B.先慢下来,然后再停下来C.改变运动方向D.沿原来的运动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3、关于惯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B.从枪口射出的子弹由于受到惯性的作用仍在空中运动C.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其惯性越大D. 两个物体只要质量相同,那么惯性就一定相同4、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惯性现象应用的是A.用手拍打衣服上的灰尘B.锤头松了,将锤柄在地上撞几下C.运动员采用助跑跳远D.骑自行车时为了减速捏车闸5、下面的现象中,不是由于惯性的原因是()A、放在教室里的课桌,没人搬动总是在原处B、运动员跑到终点时不能立即停下来C、站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的人,若汽车紧急刹车,人就要向前倾D、自行车从坡顶沿斜坡向下运动,速度不断增大知识点、二力的平衡基础知识:1、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如果处于_________或__________状态,则这几个力称为平衡力.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称作_________平衡.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两个力的作用点在________物体上、大小_____、方向_______,且在______直线上。
“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的力”的相同点是:都满足_______相等,______相反,作用在________直线上,但一对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而一对相互作用的力是作用在_________物体上的。
3、力与运动的关系是:(1)力是_________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2)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状态.(3)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___________.4、现实世界中_________(有/没有)真正不受力的物体,如果它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那一定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且它们相互__________.例题:1、如图所示的各物体中,所受的两个力是彼此平衡的有( )A.2、静止的升降机里挂着一个弹簧秤,秤钩上挂一重物,读数为G 牛;升降机匀速上升时读数为F1;升降机匀速下降时,读数为F2;三个读数比较( )A 、G >F 1>F 2; B 、F 1>F 2>G ; C 、F 2>G >F 1; D 、F 1=F 2=G 。
3、一电灯吊在天花板上,下列的各对力中不属于平衡力的是( )A.灯受到的重力与灯对线的拉力B.灯受到的重力与灯线对天花板的拉力C.灯线对灯的拉力与灯受到的重力D.灯线对天花板的拉力与灯线对灯的拉力4、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物体只要运动就需要力的作用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D.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改变5、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只要有外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一定运动B 、如果物体受到一个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一定会改变C 、没有力作用的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D 、如果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不会改变6、某同学用100N 的力沿水平方向推一个重为500 N 的木箱,但没有推动,是因为木箱受到的摩擦力___100N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若他用200 N 的力使它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那么木箱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__N ,木箱受到的合力是________N 。
测试题一、选择题1.一个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两个力中是一对平衡力的是A. 物体受到的重力和物体对水平桌面上的压力B. 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水平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C. 物体受到的支持力和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D. 桌子受到的重力和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2.杨扬同学梳理了教材中相关的力学知识,如图所示,其中分析错误的是( )A F 2F 1F 1F2 B F 1F 2 C F 1F 2 DA.在甲图中,所砌墙壁与铅垂线平行时,说明墙壁竖直B.在乙图中,锤柄向下撞击凳子时,锤头由于惯性就紧套在锤柄上C.在丙图中,拉动木块的速度越快,木块与木板间的摩擦力就越大D.在丁图中,用力压或拉弹簧时,弹簧的形状发生了变化,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3.在如图所示的四个实例中,为了增大摩擦的是()A.拔河比赛时换上新鞋 B.穿上雪橇滑雪C.司机开车要系安全带D.飞机机翼上下不对称4.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保持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则()A.木块受到的拉力大于摩擦力B.木块相对弹簧测力计是运动的C.木块受到的重力和水平面对木块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D.在木块上放一钩码后,继续拉动木块匀速运动,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5.如果上课时教室内的摩擦力突然消失10s,我们身边的情境不可能...发生的是()A.教师和学生可以更轻松地在教室内行走B.轻轻一吹,书桌上的课本便可飞出去C.黑板上的粉笔字消失不见了D.天花板上的吸顶灯会下落6.小君同学在大课间活动时踢毽子,以下对毽子上下飞舞时所受合力的分析正确的是A.上升过程合力方向向上 B.最高点时处于静止状态合力为零C.下落过程合力越来越大 D.上升过程合力大于下落过程合力7.在仙海风景区举行了绵阳建市以来最大规模的龙舟赛。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龙舟静止时没有惯性,运动起来后才有惯性B.龙舟到达终点后不能立即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惯性力的作用C.运动员不再划龙舟,龙舟会慢慢停下来,说明物体运动情要力来维持D.运动员用浆向后划水使龙舟前进,说明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8、用水平拉力F拉动物体A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运动,物体B静止不动,下列关于A对B的摩擦力及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情况说法正确的是(不计绳和弹簧测力计重)()图6A.A对B的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左B.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于A对B的摩擦力C.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A对B的摩擦力D.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小于A对B的摩擦力9.如图l所示,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块,受水平拉力F作用,F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
从t=0开始,小兵每隔2s记录的物块位置和时刻如图3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0-4s 内,物块受到的摩擦力为4NB .8-l0s 内,物块受到的摩擦力为6NC .t = l0s 时,物块的速度一定小于5m/sD .若16s 时撤去F ,物块将做匀速直线运动10.练习移动射击时,竖直安装并固定一圆形靶,靶的水平和竖起直径将靶面分成四个区域,如图所示,当水平向右平行于靶面运动的汽车经过靶时,车上的运动员枪口对准靶心并立即射击,子弹可能落在( )11.小明经常与同学进行爬杆比赛,如图甲所示,在某次比赛中,小明向上爬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乙所示,但他所受“摩擦力﹣时间”图象漏画了一部分,如图丙所示,若将之补充完整,应是图中的( )A .B .C .D .12.物体在一水平面上做,先在大小为F 的水平推力作用下匀速前进了一段距离,接着在方向不变大小为2F 的推力作用下继续前进了相同距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整个过程重力对物体做了功B .前一所受力合力为零C .后一段距离物体仍匀速运动D .前、后两段距离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不相等13.如图所示,甲、乙两队正在进行拔河比赛。
经过激烈比拼,甲队获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队对乙队的拉力大于乙队对甲队的拉力B .甲队对乙队的拉力小于乙队对甲队的拉力C .甲队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小于乙队受到地面的摩擦力D .甲队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于乙队受到地面的摩擦力14.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下挂着铁块P ,其正下方的水平地面上放着一块条形磁铁Q ,P 和Q 均处于静止状态.已知P 和Q 的重力分别为G 和3G ,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G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二、填空题1.小明同学骑自行车上学途中,突遇障碍物,采用紧急刹车,他由于 向前倾;该自行车轮胎上有许多凹凸不平的花纹,是采用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方法来增大 .2.小刚在立定跳远起跳时,用力向后蹬地,就能获得向前的力,这是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 _的。
离开地面后,由于__ _,他在空中还能继续向前运动。
A . Ⅰ区B . Ⅱ区C . Ⅲ区D . Ⅳ区A . P 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大小为GB . P 对Q 的吸引力和Q 对P 的吸引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均为GC . P 对Q 的吸引力和地面对Q 的支持力大小分别为G 和2GD . 弹簧测力计对P 的拉力和Q 对P 的吸引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均为2G4.小强行走时被石块绊了一下,身体向前倾倒。
对此情景合理的解释是:小强原来相对于地面是________的,当他的________(选填“脚”或“上身”)的运动状态突然改变时,他的________(选填“脚”或“上身”)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5.如图,小华用不计重力的弹簧秤拉着一物块以2m/s的速度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弹簧秤的读数为N,物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N;当速度增加到4m/s时,物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N.8.起重机的钢绳吊着5×l03N的重物,先以0.5m/s的速度匀速上升,后静止在空中,再以1m/s的速度匀速下降,在这三个运动状态下,钢绳对重物的拉力分别为F1、F2、F3,则F1____F2 _____ F3(填“>”、“<”或“:”)。
9.如图所示,水平桌面的右端固定一定滑轮,轻质小盘通过一根绕过定滑轮的细绳与桌面上重为4N的木块相连,当小盘内放有重为0.5N的砝码时,木块保持静止状态。
这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N;当小盘内放有重为0.6N的砝码时,木块正好作匀速直线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