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因探索及临床防治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307.90 KB
- 文档页数:2
5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临床分析与治疗目的: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特点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方法:回顾分析我们收治的5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临床资料。
结果:其中器质性心脏病占22例(42.31%),非器质性心脏病30例(57.69%);房颤发作前始动因素房性期前收缩占90.11%;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胺碘酮静滴,总有效率92.31%(48/52)。
结论:阵发性房颤始动因素房性期前收缩为主,胺碘酮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标签:心房颤动;心律失常;临床特征;胺碘酮阵发性心房颤动临床比较常见,如果不及时复率可使血液动力学异常,导致左房血栓形成和动脉栓塞。
目前,我国人口已进入老龄化时期,并且心血管疾病患者增加,临床心房颤动发病率逐年增高[1]。
为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现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52例患者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a1.1一般资料5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来源于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患者,其中男33例,女19例,年龄53.5±9.2岁。
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证实的阵发性房颤,2周内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并排除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肌梗死、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和电解质紊乱等。
1.2心电图检查方法采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系统,由两名心电图医师对患者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将房颤的始动因素分为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和长间歇等。
房性期前收缩的定义为提前出现P波,形态略异于窦性P波,P’-R时限>0.12s,其后随室上性QRS波群;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定义为连续3个或以上的房性期前收缩;心动过缓定义为心室律2s以上[2]。
1.3治疗方法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胺碘酮静脉给药,治疗组给予胺碘酮注射剂(法国塞诺菲民生公司生产),首次给予150mg加入2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0min注完,如有效继以胺碘酮加入液体中静脉滴注维持,速度1mg/min;如果首次静脉滴注后20min疗效不明显,可再静脉滴注75~150mg,然后静脉维持,速度1mg/min;6h后减至0.5mg/min,24h总量不超过600m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房颤的最好治疗方法治疗有对策
导语:房颤中常见的有阵发性房颤,情绪激动,运动等都会诱发房颤,发作时会有心悸,胸闷,心慌,气短,乏力的症状,治疗房颤最主要的就是找到对策
房颤中常见的有阵发性房颤,情绪激动,运动等都会诱发房颤,发作时会有心悸,胸闷,心慌,气短,乏力的症状,治疗房颤最主要的就是找到对策,消除诱因,预防疾病的复发。
一、主要原则:
(2)3P心房颤动的治疗对策
二、阵发性心房颤动:
阵发性心房颤动在无器质性心脏病(称为孤立性心房颤动)时:休息、镇静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大多数患者均可转复为窦性心律仅少数需用电复律。
反复发作者应考虑射频消融局灶起源点以达到根治目的。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在伴有心脏病时,也可采用上述原则。
但是如发生了血流动力学障碍或充血性心力衰竭时,需要立即转复为窦性心律。
当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狭窄伴有明显血流动力学异常时,必须立即给予复律以防止或逆转肺水肿的发生。
可选择同步直流电复律,首次电击给予100J,第二次和以后的电击给予200J。
如果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则可静脉使用毛花苷C(西地兰)、地高辛、β受体阻滞药或钙通道阻滞药来控制心室率。
既往主张首选洋地黄,它对休息状态下心室率的控制有效,但对运动时的心室率不能良好控制,起效作用慢。
现主张选用静脉推注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因为它们起效快,并能较好地控制运动时心室率。
普鲁卡因胺、奎尼丁、丙吡胺对转复窦性心律有一定疗效。
但不良反应明显,故已很少应用。
伊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一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治疗体会发布时间:2023-03-01T03:24:55.273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3年1期作者:贾军[导读] 患者女87岁,因阵发性心慌、胸闷30年,加重32小时入院贾军(山东省军区济宁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山东省济宁市 272100)【关键词】阵发性房颤;胺碘酮;复发1病历报告患者女87岁,因阵发性心慌、胸闷30年,加重32小时入院。
查体:血压160/90mm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120/次,节律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音尚有力,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肝脾肋下未及,无压痛、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示:快速性心房纤颤。
入院后查:心脏彩超检查示主动脉瓣反流(微-少量),左室整体功能减低,EF47%。
血常规:白细胞7.55/L,红细胞4.16/L,血红蛋白130.0g/L,血小板313/L;凝血五项无明显异常,B型钠尿肽:254.00pg/ml;甲功五项: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3.80pmol/L,游离甲状腺素13.22 pmol/L,促甲状腺素1.630uIU/ml,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0.97nmol/L,总甲状腺素104.31 nmol/L;生化全项:谷丙转氨酶11.3U/L,总蛋白57.5g/L,白蛋白33.6 g/L,总胆红素15.1umol/L,直接胆红素3.0umol/L,总胆固醇4.76mmol/L,甘油三酯1.72mmol/L,葡萄糖6.27mmol/L,尿素5.62mmol/L,肌酐53.60umol/L,,尿酸273.0umol/L,钾3.5mmol/L,钠141mmol/L,钙2.2mmol/L,CK-MB测定15.5U/L,肌酸激酶50U/L。
诊断: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颤动、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高脂血症。
给予转复心律、抗凝、营养心肌等治疗。
处方:胺碘酮注射液0.6g静脉点滴st,左卡尼汀注射液3g静脉点滴qd,胺碘酮0.2g口服qd,缬沙坦胶囊0.08g口服qm,阿司匹林肠溶片0.1g口服qd,瑞舒伐他汀钙10mg口服qn。
|心房颤动又称为房颤,属于快速性心律失常,是指心房内产生不规则的冲动,心房内各部分肌纤维极不协调的乱颤,从而丧失了有效的收缩。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危险的心律失常,会使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2倍、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增加5倍,其中阵发性房颤占很大一部分。
据统计,房颤的发病率在1%左右,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病率呈增高的趋势。
80岁以上老年人,房颤的发病率可达10%。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群中房颤患者的数量庞大。
据估测,我国的房颤人群在1000万以上。
如何有效防治房颤,是目前心血管领域的重要任务。
阵发性房颤突如其来,病人压力很大阵发性房颤是指房颤持续时间≤7天(常≤2天),一般能自行终止,可反复发作。
阵发性房颤是房颤中比较轻的类型,但是其危害并不比持续性房颤小。
其主要危害包括:频繁发作,症状严重,降低生活质量;形成血栓、导致中风、患者致残;导致心房扩大、患者心功能下降等。
阵发性房颤发作往往比较突然,当阵发性房颤发生时,患者会感到心慌,有时胸部会有疼痛、压迫等不适感。
有些患者因阵发性房颤而失眠,睡觉时感觉心脏乱跳,睡眠不安。
还有的患者在运动或轻度体力活动后出现气短、疲乏无力、头晕眼花的症状,甚至有的患者还会出现昏倒的现象。
这也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阵发性房颤是临床上易漏诊的房颤类型,被称为“隐形杀手”。
若不及时治疗,危害极大,容易形成脑梗。
因为当心房颤动时,心房丧失了收缩功能,心房的附属结构—左心耳则基本处于不收缩或蠕动状态,心房中的血液无法完全被泵出,而瘀滞在左心耳内内,时间长了瘀滞的血液会逐渐凝结成块,形成血栓,血栓可随血液运行到身体各处,进入脑部血管后,很容易堵塞在脑血管狭窄处,阻断脑供血,导致脑梗发生。
这是房颤最常见的危害之一,已经引起了医学界和患者的高度重视。
由于房颤反复发作,左心房会逐渐增大,严重时累计右心室扩大,扩大的心脏,其功能下降,导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会出现胸闷、气促、夜间不能平卧,下肢浮肿的症状。
阵发性房颤的原理是什么阵发性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特征是心房的不规则而快速的收缩,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
它常常是间断出现并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然后可能自行恢复正常心律。
阵发性房颤的原理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电生理异常:阵发性房颤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心肌细胞的电生理异常。
在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节律是由窦房结(心脏起搏点)发出的电信号控制的,这个信号随后会在心房和心室之间传导。
然而,当心房收到异常电信号或心房肌细胞出现异常电活动时,就会出现心脏节律紊乱,导致阵发性房颤的发生。
2. 自律性增加:阵发性房颤可能与心房肌细胞的自律性增加有关。
自律性是指细胞产生并传导电信号的能力。
在阵发性房颤中,心房肌细胞的自律性增加,导致它们开始在不同的时间发放电信号,并在心房内形成电活动的不规则传播。
这些异常的电活动干扰了正常的心脏节律。
3. 电重新入:在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节律是有序的,每次心搏的顺序是经过心房和心室的。
然而,在阵发性房颤中,心房肌细胞和心室肌细胞的电兴奋传导存在异常,导致电信号在心房之间形成一个或多个环路,称为电重新入。
这种异常的电信号重新兴奋了心房肌细胞,加速了心房的收缩速率,并引发了阵发性房颤。
4. 诱发因素:阵发性房颤的发生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诱发,如心脏病(如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饮酒、心脏手术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心房肌组织结构和电生理异常,增加心房颤动的风险。
总结起来,阵发性房颤的原理是心房肌细胞的电生理异常,包括自律性增加、电重新入等,导致心房的收缩出现不规则而快速的现象。
同时,诱发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阵发性房颤的发生。
针对这些原理的认识,可以有助于我们理解和预防阵发性房颤的发生,提高对该心律失常的管理和治疗效果。
小剂量胺碘酮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的临床研究作者:李玮李凤云陈晨冯晓兰林蔚黄赞维瞿龙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第05期[摘要] 目的:探讨小剂量胺碘酮预防有明显临床症状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的疗效。
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200例病人均具有由心房颤动引起的头晕、心悸、胸痛及呼吸困难等症状,有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记录,每次心房颤动发作能在48 h内自行终止而恢复窦性心律,且无明显的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症状,左室射血分数>40%,临床基础特征基本相似的。
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100人,采用双盲法对比观察。
胺碘酮组:胺碘酮0.2 g,每日3次,口服,第4日起改为0.2 g,每日1次,维持180 d。
安慰剂组:安慰剂0.2 g,每日3次,口服,第4天起改为0.2 g,每日1次,维持180 d。
每月随防1次,用Kaplan-Meier方法估计维持窦性心律的百分比。
结果:在6个月随防期内胺碘酮组病人心房颤动复发率为16%(16/100),而安慰剂组心房颤动复发率为87%(87/100,P=0.000)。
结论:小剂量胺碘酮用作预防有明显症状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安全有效。
[关键词] 心房颤动;胺碘酮[中图分类号] R541.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2(b)-015-02Low-dose Amiodarone for suppression of recurrent symptomatic atrial fibrillationLI Wei, LI Feng-yun, CHENChen*, FENG Xiao-lan, LIN Wei,HUANG Zan-wei,QU Long(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Kexuecheng Hospital of Mianyang, Mianyang 6219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amiodaron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symptomatic atrial fibrillation.Methods:200 patients were entered into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study.Of these, 100 received amiodarone and the others placebo.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aselin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groups. Patients with ejection fraction[Key words] Atrial fibrillation; Amiodarone药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目标是预防房颤的复发,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或是达不到这一目标,或是具有明显的副作用[1,2]。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阵发性房颤是怎么一回事
导语:身体的健康和心脏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对于心脏的健康,现在很多人都很关注,特别是有阵发性房颤的一些朋友,对自己的心脏更关注,想具体了解
身体的健康和心脏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对于心脏的健康,现在很多人都很关注,特别是有阵发性房颤的一些朋友,对自己的心脏更关注,想具体了解一下阵发性房颤是怎么一回事?为了你能对阵发性房颤有一个具体的了解,就来看看下面内容的具体介绍。
在最近的美国心脏协会科学会议上,一群由医学博士Mandy N. Lauw(加拿大安大略省汉密尔顿市麦克马斯特大学)为代表的研究人员所做的综述指出:阵发性心房颤动(AF)相较于永久性房颤而言,可能有着较低的卒中风险.(该综述包括了18个研究中的134847例房颤患者,发现无论患者患有的是较低卒中风险的阵发性房颤还是永久性发颤,他们都会口服抗凝药物.)
“许多人直觉会认为阵发性房颤的卒中风险可能低于永久性房颤,”资深作者Stuart Connolly 博士(麦克马斯特大学),向Medscape医学新闻网记者解释道,“这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就像如果你的房颤好几个月才发作一次当然比始终在发房颤的患者的风险要低.”
但有一项发表于二十年前的SPAF(对于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研究表明,卒中的发生率与房颤类型的不同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并且目前的指南也未将房颤的类型考虑进去.“他们建议抗凝治疗应基于卒中的危险分数,而并不区分是阵发性还是永久性房颤.”
Connolly博士指出,现有的大多研究观察很少会关注到这个问题.此外,永久性房颤患者更容易接受口服抗凝治疗,以至于很难界定卒中风险.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因探索与分析【中图分类号】r541.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040-01【摘要】目的:探索阵发性房颤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为积极干预和治疗制定可行性方案奠定基础。
方法:对我科2011年3月-2012年6月间诊治的2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群抽样调查。
结果: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各5例(各占23.81%);冠心病3例(14.29%);甲状腺功能亢进2例(9.52%);糖尿病、原发性心肌病各1例(各占4.76%),。
通过对各个不同疾病的原发病因治疗和对症处理,房颤可在短时间内消失。
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绝大多数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其中以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冠心病和高心病最为常见。
治疗时除注重病因和诱因治疗外,应考虑心律失常发作时心室率的控制和心律失常的转复、以及预防复发的措施。
【关键词】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因分析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且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病率显著增加,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房颤总患病率为0.61%,估计房颤患者有800多万,给人们健康造成极大威胁[1]。
因此,早发现早干预减少致残率和致死率是我们防治的中心工作。
笔者有意对我科2011年3月-2012年6月间诊治的2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横断面回顾性研究。
旨在于探索阵发性房颤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为积极干预和治疗制定可行性方案奠定基础。
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1例阵法性心房颤动患者,男性13例,女性性9例。
年龄在35-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23岁。
既往明确诊断风湿性心脏病3例;高血压2例;冠心病1例,其余,除偶发上感,平素均身体健康,没有慢性消耗性疾病、遗传性疾病、近期使用影响心脏节律的药物及饮酒过量史。
临床表现为:阵法性心悸、胸闷;气急、惊慌、头晕、头痛;个别患者有轻偏瘫或一侧肢体感觉功能障碍。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临床路径一、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促脉证。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阵发性心房颤动(ICD-10编码:I48.06)。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朱文锋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老年人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1)》(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2011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协作组制定的“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诊疗方案”。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临床常见证候:气阴两虚证心虚胆怯证痰热内扰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协作组制定的“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90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
2.具有射频消融指征,经充分告知但拒绝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可进入本路径。
3.有阵发性房颤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严重瓣膜病、快速房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甲亢、风湿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等原发疾病未控制之前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心电图;(2)24小时动态心电图;(3)超声心动图;(4)甲状腺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B型钠尿肽、凝血功能、胸部X线片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复脉安神。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治疗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或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后者称为特发性房颤。
按其发作特点和对治疗的反应,一般将房颤分为三种类型:能够自行终止者为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F) ;发作持续48h 以上未能自行转复而需要药物或非药物干预后才能转复的称为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 ;经治疗也不能终止的房颤(发作持续7 天) 为永久性房颤(permanent AF) 。
本文主要介绍阵发性房颤的治疗。
一、发作时的处理 (一) 一般处理:如处理原发疾病,心电监测,必要时吸氧,给予镇静剂。
(二) 急性转复的适应证:阵发房颤转复的适应证为:主要是可影响血流动力学的房颤或房扑,如合并旁道逆传型预激综合征、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其他心室率特别快的房颤或房扑。
(三) 急性转复的方法:以上情况临床状态一般比较紧急,故电转复是迅速有效的方法,转复后血流动力学情况往往能迅速改善。
电转复前一般无法进行充分的药物准备。
1/ 9如果病情相对稳定,可试用药物转复。
静脉给普罗帕酮、依布利特、多非利特、胺碘酮终止房颤可能有效。
有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首选胺碘酮,没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可首选 Ic 类药(如普罗帕酮) 。
近年有报道用普罗帕酮450-600mg 顿服终止房颤发作,成功率较高,但首次应用最好在住院或有心电监护的条件下进行。
在药物效果不好或出现血压下降,症状加重等情况时,应尽快电转复。
(四) 控制心室率:对大多数快速阵发房颤或房扑可只进行心室率的控制,心室率减慢后病人的症状减轻,血流动力学状态改善,经常可以自行转复。
心功能正常者可用阻滞剂、钙拮抗剂、地高辛。
对常规控制室率措施无效或有禁忌时可考虑用静脉胺碘酮。
心功能受损(LVEF<40%) 时可考虑地高辛、地尔硫卓、胺碘酮。
预激伴房颤/房扑若考虑药物治疗时,可用普罗帕酮、索他洛尔,普鲁卡因胺、胺碘酮、氟卡胺,不可用钙拮抗剂、腺苷、受体阻滞剂或洋地黄。
定心颗粒防治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1.选题背景和意义阵发性心房颤动(AF)是一种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维持房颤的危险因素之一。
AF的发病率在60岁以上人群中高达5%,发病率与年龄相关。
目前采用的主要治疗手段是药物治疗和电生理治疗,但是长期使用药物会存在很多不利的因素,如药物副作用、药物耐受性和暴风雨等。
因此,开展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替代治疗方法非常必要,这也是可选择的研究领域。
定心颗粒作为一种中药复方,具有减轻心悸、神清气爽、抗抑郁等功能,已被广泛应用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治疗。
前期的研究已经明确了定心颗粒的神经耗散作用和抗心律失常作用,但其安全性、疗效和作用机制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也是本研究的目标。
2.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定心颗粒在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安全性和疗效。
研究将通过对一定数目的患者进行对照试验对定心颗粒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确定研究对象:高血压引起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且符合研究入选和排除标准;(2)制定研究方案:随机分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定心颗粒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两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3个月;(3)进行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主要包括安全性、心电图(ECG)变化,心率(HR)和QTc间期、流行病学统计分析;(4)研究药物的机制:通过实验室研究,探讨定心颗粒对心脏离子通道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3.研究方法和步骤(1)入组标准:年龄在18-65岁之间,具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具有高血压病;能够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进行研究纪录的患者;排除标准包括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严重心脏疾病、重度心律失常、妊娠、哺乳期和有不良反应史的患者;(2)随机分组:将入选患者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为30例,分别进行不同的治疗方案;(3)治疗方案:实验组给予定心颗粒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两组均为3个月的治疗周期。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
舌红少苔。
(二)心虚胆怯证:心悸怔仲,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
舌质淡红,苔薄白。
(三)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
舌红苔黄腻。
(四)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
舌质黯淡或有瘀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心悸 1.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面色、血压等变化。
重症患者遵医嘱持续心电监护。
患者出现呼吸不畅、面色苍白、大汗或自觉濒死感时,报告医师并留置静脉通路,遵医嘱予吸氧、药物治疗,配合做好急救工作。
2.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尽量减少搬动患者;1/ 26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减少探视。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内关、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伴失眠者可配交感、内分泌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伴汗出者可加合谷穴。
(二)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
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
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遵医嘱用药,并观察服药后症状缓解程度。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内关、膻中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
4.病情稳定时可遵医嘱中药泡洗。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神门、心俞、膻中等穴。
6.遵医嘱艾灸治疗,取心俞、膈俞、膻中、足三里、内关、气海等穴;气虚血瘀者,给予隔姜灸,取心俞、膻中、关元、气海等穴;也可给予艾条灸,取足三里、内关等穴。
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研究结果分析摘要】阵发性心房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率失常,它几乎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在非器质性心脏病。
该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来研究发现阵发性心房颤动多是由于肺静脉局灶驱引起的,但房颤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它的发生有其维持机制和触发机制。
其发生率随年龄增高而增加,房颤患者的主要危害是缺血性脑卒中,亦是房颤患者病死率增加的最主要原因。
本文将通过对4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心脏彩超以及动态心电图的结果来进行研究分析,探讨房早及左心房内径大小与阵发性心房颤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关键词】心房颤动自主神经研究阵发性心房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率失常,主神经在阵发性房颤或持续性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中有重要的作用,它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神经节消融术能提高房颤的治疗成功率,并降低复发,但是是否适用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或慢性房颤还不清楚。
对此,研究者们也一直对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1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收集一年内在某医院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为阵发性心房颤并同时进行心脏彩超检查的患者一共40例,其中女16例,男24例。
年龄39~85岁,平均70.20岁。
诊断为冠心病2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0例、肺心病4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
另外以非阵发性心房颤患者40例为对照组,女20例,男20例,年龄42~78岁,平均64.50岁,均无心脏病。
2、方法。
采用采用美国buidc公司生产的动态心电图3通道分析仪进行24h连续记录。
统计单个房性期前收缩总数、房颤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引发房颤的房早的联律间期,房颤发作前最近一次单发的房早的联律间期。
对照组房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及24h房早总数。
采用philips心脏彩超测量所有患者左心房内径。
观察指标24h房早、房颤次数,诱发房颤及未诱发房颤的房早的联律间期,左心房内径。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x±s),应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计算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单向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因探索及临床防治对策
发表时间:2016-07-12T13:46:40.380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4月第8期作者:严安胜[导读] 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且随着年龄增长,其发病几率有增加趋势。
严安胜
(盐城市亭湖区黄尖镇中心卫生院;江苏盐城224000)[摘要] 目的:探索阵发性房颤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并制定积极有效的临床防治对策。
方法:对我院2014年01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2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风湿性心脏病7例,占26.92%;高血压性心脏病9例,占34.62%;冠心病3例,占11.54%;甲状腺功能亢进4例,占15.38%;原发性心肌病3例,占11.54%。
通过对各不同诱因的治疗与控制,26例房颤均在12-
24h内消失。
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绝大多数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风湿性心脏病、高心病、冠心病较为常见。
临床防治中时,一定要积极寻找诱因,再进行标本兼治,考虑心律失常发作时心室率的控制和心律失常的转复、以及预防复发的措施。
[关键词] 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因分析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且随着年龄增长,其发病几率有增加趋势,如果不进行及时临床干预和治疗,严重者可导致致残或死亡。
相关文献报道,我国房颤总患病率为0.61%,估计房颤患者有800多万,给人们健康造成极大威胁[1,2]。
因此,早发现早干预减少致残率和致死率是我们防治的中心工作。
笔者有意对我科2014年01月-2015年12月间诊治的2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于探索阵发性房颤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为寻求与制定积极有效的临床防治对策奠定基础。
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6例阵法性心房颤动患者,男性14例,女性性12例。
年龄在33-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2±1.2)岁。
既往明确诊断风湿性心脏病4例;高血压4例;冠心病2例,其余,除偶发上感,平素均身体健康,没有慢性消耗性疾病、遗传性疾病、近期使用影响心脏节律的药物及饮酒过量史。
临床表现为:阵法性心悸、胸闷;气急、惊慌、头晕、头痛;个别患者有轻偏瘫或一侧肢体感觉功能障碍。
1.2 诊断标准心房颤动反复发作,每次持续<7d,而且可自行消失转正常窦性心率。
心电图检查:P波消失,出现大小不等、形态不同、间隔不均匀、频率为350-600次/min的f波。
且 p-p间期绝对不整齐【3,4】。
高血压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联盟(WHO/ISH)的分类标准[5-6]。
冠心病诊断根据1979WHO制定的标准[2]。
脑梗死根据CT影像检查结果为依据。
超声心动图:左心房内径>40mm,室间隔厚度>11mm,左心室内径>50mm,LVEF<0.05。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段管腔狭窄,呈弥漫性或偏心性或阻塞。
1.3判断评价方法邀请我院内科主任、内科医师、心电图、心超医师组成研究小组,参照上述心房颤动的诊断标准,对每个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进行对相关的诱因、病因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风湿性心脏病7例,占26.92%;高血压性心脏病9例,占34.62%;冠心病3例,占11.54%;甲状腺功能亢进4例,占15.38%;原发性心肌病3例,占11.54%。
通过对各不同诱因的治疗与控制,26例房颤均在12-24h内消失。
3 讨论本组26例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发现在本次就医前有明确既往病史的仅仅10例,占38.46%;新发现有器质性病变患者11例,占41.31%;无器质性病变5例,占19.23%。
也就是说阵发性房颤患者中存在器质性病变的占84.62%。
这一数据与相关教材及医学文献报道基本一致[3]。
其中,又以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为主要致病原因。
风湿热致使心脏瓣膜的腱索和乳头肌发生炎性水肿、增厚、变硬、粘连等,形成瓣膜口的有效面积减小,狭窄或关闭不全,狭窄阻碍血液正常流动,关闭不全血液反流。
同时,也由于这个生理结构的改变,会显著影响房室传导系统的生理电位传导的方式和速率产生阵发性房颤。
异常自律性学说认为心房内一个或几个异位起搏点产生的冲动,在心房内传布过程中发生多处微型折返所致。
环行运动或多处微型折返学说认为在心房的任何部位有多源的大折返环分裂成子环,不规则传向心室所致[7]。
病人感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往往初期不适时间较短、病程也轻,可不引起患者的注意。
本组有2例患者初期发生“心脏乱跳”,以为劳累的原因,后逐渐加重就医。
治疗主要措施:一是对病因治疗,如有风湿活动,需抗风湿治疗;二是对伴发症状的辅助治疗,如心功能不全时服用强心、利尿药以改善心功能,合并房颤时,服用一些减慢心率的药物和抗凝治疗防止脑栓塞。
三是手术治疗,如患者房颤严重,产生严重的血液动力学改变的,无手术禁忌症的患者应积极考虑手术【8,9】。
高血压的基本病理变化为全身小动脉广泛的痉挛和因此产生外周循环阻力增加,使动脉血压升高,减重左心室的后负荷,最后导致左心房的压力升高、心房扩大。
使得心房电生理不稳定,引起心房颤动。
对这些患者,我们采取利尿、扩血管、控制心率、抗凝治疗等措施,以有效降低血压、防止并发症发生。
很多患者都能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
说明高血压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因此积极有效的控制高血压是治疗和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发展的重要举措[10]。
冠心病也可产生阵发性房颤,但冠心病在基层医疗一些临床医生认识比较模糊,定义的范围也较广,认为心前区不适,心超不能显示器质性病变的均可用冠心病来解释。
甚至,有些医生看到老年患者X线片主动脉结弧形钙化就给患者扣上冠心病的帽子。
给患者错误治疗,而耽搁进一步检查、治疗时期。
本组3例冠心病患者均在上级医院进行心血管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分支存在局限性狭窄,并且大于50%以上,或者是作心室造影,出现心室室壁瘤,才得以明确诊断。
阵发性房颤并不是一个疾病名称,而是一种多疾病的共性临床表现,除外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原发性心肌病等,均能发生阵发性房颤。
因此,我们发现患者有阵发性房颤的一定要进一步检查,积极寻找病因,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治疗时除注重病因和诱因治疗外,应考虑心律失常发作时心室率的控制和心律失常的转复、以及预防复发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周自强,胡大一,陈捷,等.中国心房颤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内科杂志,2004,43(7):491-494.
2、戚文航.原发性高血压.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58.
3、袁雁峰。
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3)154.
4、高大中,王春彬,赵江龙,等.心房颤动1533例病因及治疗策略变化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19):1517-1519。
5、杨俊,何世平,田青,等. 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在阵发性房颤中的应用[J].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1,11(03):34-35.
6、杨桂枝.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者心脏超声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3,12(07):26-27.
7、王玲,闫超,孙晶,等. 阵发性房颤与NT-proBNP水平及P波离散度的相关性研究[J]. 医学综述. 2014,23(01):34-35.
8、李庆. 心房颤动患者62例病因分析及抗凝治疗临床研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23(80):12.
9、李鹏. 倍他乐克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临床疗效观察[J]. 现代医药卫生. 2015,12(S2):49.
10、谢瑞芹,尹广利,杨英焘.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地位和进展[J]. 临床荟萃. 2016,12(01):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