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专题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3
说明文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说明文的定义、特点和结构。
2. 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 提高学生对说明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说明文的定义和特点2. 说明文的结构和要素3. 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4. 说明文的分析和理解5. 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三、教学过程:1. 引导:回顾说明文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对说明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讲解:详细讲解说明文的结构和要素,如引言、主体、结论等,并给出实例进行分析。
3. 阅读:让学生阅读一篇说明文,指导他们运用阅读方法和技巧,如抓住关键词、理解图表等。
4. 分析:让学生分析所读说明文的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据,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
5. 写作:布置一道说明文写作题目,指导学生运用写作方法和技巧,如选择适当的事例、组织结构等。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来评估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能力:通过学生提交的说明文作文来评估他们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说明文阅读材料: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说明文文章。
2. 说明文写作题目: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写作题目。
3. 多媒体教具:如投影仪、PPT等,用于展示说明文的结构和要素。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说明文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 分享和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篇说明文,向全班分享他们的发现和讨论结果。
3. 案例分析: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说明文案例,让学生分析其结构和写作技巧。
七、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说明文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2. 互动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实践:1. 说明文写作练习:布置一道说明文写作题目,让学生进行写作实践。
说明文阅读专题复习中考考点:1、把握说明对象,分析其特征,概括文章说明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辨析说明顺序。
3、说明方法的辨别及作用分析。
4、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把握说明文知识要点1、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状态和功能的特征,或阐明事例。
2、明确说明文的分类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根据表达方式和写作目的,可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3抓住说明对象特征,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
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能(广狭、正反)等方面。
4、说明方法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地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
5、说明顺序说明要有顺序,就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6、说明文的语言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阅读分析时,要注意说明语言的准确、简介、通俗这个特点。
二、结合以下中考题型,总结做题技巧例题1、《苏州园林》“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一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2010德州市中考题)解答: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假山和池沼配合的自然美技巧分析:1、明确说明内容,需抓住说明对象和特征。
2、说明对象从三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抓中心句三看首尾段。
3、说明对象的特征应抓每段中的关键词。
语言要简明扼要,切记以偏盖全。
4、模式: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
例题2、“上海世博会总投资达450亿元人民币,超过北京奥运会,已成为目前规模最大的一届世博会。
”一句运用了_____、————、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总结目标:(1)掌握说明对象的判断方法(2)掌握10种说明方法的判断及作用一、说明对象1.说明文通常分为哪两种?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 如何区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1)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可以是实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物;这种说明文旨在说明事物“是什么”、“怎么样”。
(2)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事物的内部规律性,这种说明文旨在说明事物“为什么”是这样的。
三、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1.举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资料: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等。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目标:(1)掌握说明文的结构(2)掌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一、说明结构说明文的常见结构有哪些?把握中心句和关键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总之”等即可判断文章的说明结构。
1.总分式:这种结构形式可派生三种情况,即总——分式、分——总式和总——分——总式。
2.并列式: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式平等并列的。
3.递进式:后边的说明是在前边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说明。
专题十七说明文阅读——2023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专题十七说明文阅读知识点讲解考点一:说明对象及其特征1.常见题型(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征?(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说明对象的?2.答题思路(1)了解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常从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抽象事理,常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
(2)找出说明对象的方法①看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就直接表明了文中要说明的事物,即文章的说明对象。
②抓首段,文章有时在首段结尾处揭示说明对象。
③找结尾段,文章有时会在结尾处点出说明对象。
④抓关键句,有时用中心句或总结句来点明说明对象。
⑤归纳总结,若以上四种方法都不行,可认真研读全文,逐段分析,归纳总结,从而确定说明对象。
(3)概括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①抓首括句和中心句,找段落中心句或关键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些句子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的特征。
②结合标点,尤其注意有分层作用的分号,归纳层意,并进行综合概括。
③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摘要组合,并简要地表述。
④对重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也可以从事物的“定义”入手。
3.答题模板说明对象的特征是:①……②……考点二:分析标题的作用1.常见题型(1)选文的题目有什么作用/好处?2.答题思路标题的作用:(1)内容上:点明说明对象是XX;说明对象的XX特征,揭示说明内容。
(2)表达上:运用了xx(修辞或写作方法)(3)表达效果: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有趣。
【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情况:(1)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或引用诗句、成语等;(2)运用问句的形式(设问、疑问句;含“为什么”“什么”“为何”等);(3)引用热门话题,贴近生活。
比如“低碳生活”“世博会”等。
考点三:分析说明顺序与文章结构1.常见题型(1)全文(某一段、某几段)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说明文阅读复习专题及练习一、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二、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三、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初中语文复习八上说明文阅读复习知识清单一、文体知识1、说明文的分类:根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和事理说明文,如《大自然的语言》;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分为平实说明文,如《地球是圆的吗》和生动说明文,如《看云识天气》。
2、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特征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3、说明顺序:有条有理地说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
①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
②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安排说明顺序,如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由远及近等。
③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逻辑顺序通常包括下面几种情况:a.从整体到局部;b.从原因到结果;c.从特点到用途;d.从主要到次要;e.从概括到具体;f.从现象到本质。
4、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用等。
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是由说明目的和说明内容决定的。
5、说明文的结构:常用的有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总分式。
6、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性、严密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在此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7、常见说明方法作用分析答题格式:①举例子:使说明具体、有说服力、通俗易懂。
格式:举出了……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列数字:从数量上具体准确地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
格式:列举了“……”等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③作比较:突出(强调)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格式:把……与……作比较,突出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④打比方:生动形象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格式: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第1页(共14页)2024届中考一轮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题17(时间:50分钟分值:40分)1.(2022•荆州)免疫之战:做事就得“二”一点①你永远也不知道,生活下一秒给你带来的是惊喜还是惊吓。
所以,凡事必须两手准备,不能一根筋。
我,免疫系统,也处处体现“二”的精髓。
②对抗敌人,我的战略有二:阻挡、猎杀。
区分杀敌,我的机制有二: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这些战略、机制虽“二”,但纵横交错,相辅相成,“双剑”反复合璧,功力倍增。
这次我们只谈战略,先聊阻挡,再聊猎杀。
③所谓阻挡,就是盖墙,构筑物理屏障。
④我盖的墙,就是你的皮肤。
不管你的皮肤是细腻白嫩,还是粗糙暗沉,它比人类的任何建筑都精巧严密百倍,堪称“奇迹”。
你的汗液可以轻松渗出皮肤,外面的水分子却难以渗入,更别提病毒、细菌了,因为最小的病毒直径也有水分子的百倍以上。
记住,皮肤的功能是屏障,健康皮肤存在的目的,就是拒绝吸收外物。
因此,只要皮肤没伤口,病毒、细菌就无法强攻。
不过,再严密的防线,也有漏洞。
皮肤防线的漏洞,就是你身上的各种洞洞——吃喝拉撒的必由之路。
当然,我肯定不会无视这些漏洞,皮肤防线不仅覆盖体表,还延伸到体内,包裹着所有通往外界的通道,这层物理屏障,就是你的上皮组织。
⑤说是物理屏障,其实,上皮组织还装配了生化武器,就是那些与我们和平共处的细菌和病毒。
它们是你身体里的土著。
这些土著自古以来就在这里渔樵耕读,每一寸上皮组织都是它们不可分割的固有领土。
外源病菌偷渡而来,想在这里扎根组团,形成菌落,深度渗入,破坏环境,杀鸡取卵,土著们自然要与这些侵略者拼个高低。
这里顺便说一句,抗生素不能乱吃,不然这些土著也会被杀掉,这就是自降防御值了。
化学武器由上皮组织自产自销,比如:黏膜,让侵略者寸步难行。
肺内的黏膜还会随着纤毛向上移动,变成痰咳出,或者咽到胃里。
上皮组织还能产生毒性物质,比如毒性多肽物质,口腔里还有溶菌酶,胃里还有消化酶和酸性环境,这些化学武器都能让病菌死无葬身之地。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专题17 说明文阅读专练一、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天问一号”上的科技新元素①“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的背后,离不开大量科技新元素的支撑。
太空“千里眼”优势多②火星和地球间距离漫长,通信存在一定时延,在地球上无法控制着陆过程,必须让着陆巡视器自主完成这段旅程,这对敏感器提出的要求极为苛刻。
③相控阵敏感器是位置和速度测量的重要仪器。
在着陆阶段,为航天器持续提供高精度测量数据,成功助力着陆巡视器安全着陆火星表面。
它安装在火星着陆巡视器进入舱着陆平台下方,作用范围达数十千米,可谓火星探测器的太空“千里眼”。
④相控阵敏感器的雷达天线由多个辐射单元组成,就像生物学中蜻蜓的复眼,具有波束扫描快、指向灵活、目标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
此外,相控阵敏感器具有提供9个方向的测量功能,航天器可切换其中任意4个方向同时测量距离速度信息,从而快速修正航天器的姿态测量误差,确保着陆巡视器方向控制准确无误。
⑤这是国内首次将相控阵体制雷达应用于地外天体着陆测量。
小型“传动器”作用大⑥火星探测任务的重头戏就是在火星表面巡视,这个过程必须万无一失。
但火星表面地形复杂,火星车如何准确传递运动指令,进而灵活行走、爬坡下坎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从原材料、热处理、机械加工、精密测试与试验等基础方面入手,通过不断探索和开拓创新,一路闯过了多道难关,成功研制出火星车移动分系统核心传动部件——悬架减速自锁装置,确保了火星车在转向、过坡中更自主灵活。
⑦据介绍,在火星车左右两侧悬架上,分别装备了2种结构精密的悬架减速自锁装置。
该装置体形小、重量轻,整套传动装置相互配合,使火星车6个行走车轮独立实现抬升和降落,实现车体姿态和高低调节,以适应火星表面地形,保证爬坡下坎行动自如。
如果将火星车比作一辆马车,那么悬架减速自锁装置就是驾驭这架“马车”的“车夫”。
“超薄外套”脱颖而出⑧火星着陆阶段,着陆发动机产生的热量会使周围温度超过1000℃,而在火星巡视阶段,着陆器将要面对﹣130℃的工作环境,这种极热极寒考验超出了世界上常规隔热保温材料——气凝胶的耐温极限范围。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说明文阅读材料第一讲、说明文知识及常见题型一、说明文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给人以知识的文章.二、说明文分类按说明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找说明对象的方法:【归纳方法】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又如《“长信宫”灯》,题目即说明对象。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三、概括类题型【归纳方法】1.当序数词与中心句很明显:①找出标志顺序词语(如序数词;首先、然后等)②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2.当序数词、中心句不明显则需要我们根据文章归纳:①找出关键词、概括事物本质②划分层次,整合要点,综合归纳③注意分值,一般1点对应1分。
题型示例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运动为什么能改善大脑机能?阅读全文,从中筛选信息,说说新的精确有致的预警系统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根据一、二两段的内容,概括水葫芦的三个特点。
准确提取信息,写出极技术人员修复古油画的三个步骤。
四、说明顺序1.常见的说明顺序有:①时间顺序:就是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的先后顺序。
理解时间顺序注意找到表明时间的词语就可以了。
②空间顺序:就是以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进行介绍。
理解空间顺序要注意分辨表明方位的词语。
③逻辑顺序:包括由特点到用途, 由概括到具体,主要到次要,由整体到局部,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等,理解逻辑顺序要注意表明因果关系的词语。
逻辑顺序比较复杂,(1)我们可以通过排除法,也就是判断该文段是不是时间顺序或者空间顺序,如果这两者都不是,那就是逻辑顺序了,(2)但也要注意是否使用了多种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答题方法:题型一1.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安排说明内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1)判断说明顺序(2.)准确看出全文的结构特点(见下文结构形式划分),给不同的结构的段落划分层次(3)找出中心句或者关键词概括,且按顺序作答(先写……然后写……接着写….最后写……)例子: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06说明文阅读鉴赏常见的有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资料摹状貌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3、逻辑顺序;(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抽象到具体、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由个别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生动平实按照说明对象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按照说明语言分为生动说明文平实说明文(科学小品文属于生动说明文)1、文章开头引用一个故事的作用是什么?(1)引出说明对象----------- (2)增加文章的趣味性,能够吸引读者。
2、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一般需要从文中来找,可能有原话,也可能有一些词语来概括,需要我们去找,一般非常集中或者是非常明显的并列式句子存在。
3、结合内容解释什么是--------?这是一个下定义的格式,首先需要格式要标准,即“----是--------”或者是“----------叫做-----”,中间的内容需要从文中找,可以找一些句子,也可以找一些词语进行组合排列,顺序是可以颠倒的。
这些词语不一定在一个段落,也可能在几个段落中出现。
4、说明的内容和说明对象要区分开:说明的内容指的是说明的具体的内容,比如“---的构成、原理、制造方法等等”说明对象就是一个事物或者是事理。
如说明对象是故宫博物院。
5、说明文中这个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举例子说明语言运用体现了准确性)首先要分析这个词的意思,然后再说明在文中的内容,然后再说,如果去掉,就表明了--------,与事实不符合,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大约五千年前”这个句子中的大约能不能去掉。
(大约表示的是不确定,也许差不多的意思,表明不一定是五千年前,如果去掉,就表示一定是五千年前,与事实不符合,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经过了长期大量的积累--”(长期表示时间之长,大量表示数量之多,在文中表明-------,如果去掉,就变成了----------,与事实不符合,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初二语文期末总复习之说明文专题(一)我们身边的碳排放衣:“快速时尚”导致浪费①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说,从1990年到2005年,全球纺织品产量从4000万吨升至6000万吨。
其中“快速时尚”趋势对纺织品生产和消费激增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衣服便宜了,消费者穿过几次就丢掉。
但便宜衣服通常以人造材料制成,它们由石油化工原料合成,在这一过程中消耗的能源和排放的温室气体远远超过天然织物。
而且,这些人造材料难以回收使用,自然降解也需要很长时间。
食:少吃牛肉②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18%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于肉类排气。
这一数据足以说明有关“食”的碳排放是如何重要。
而在肉类消费中,牛产生的温室气体又是最多的,每生产1公斤牛肉相当于向大气排放3.6~6.8公斤二氧化碳。
此外,饲料的生产以及饲养牲畜的农场排出废物也都要释放大量温室气体。
德国健康杂志报道称,如果饮食中有三成热量是来自红肉(猪牛羊等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肉类)或乳制品,一年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1485.1公斤,而对应的白肉(鸡鸭鱼等)一年排放量约为1054.2公斤。
住:盖节能房用再生纸③在寒冷的冬季,建筑取暖系统无疑将消耗大量能源。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未来3年北爱尔兰将建造50多套社会福利房,它们的节能效率超出平均水平75%。
④在“住”的领域要减少碳排放,不仅包括房屋设计,房间里的各种设备也同样重要。
例如冬季时将空调温度调低2度,夏季调高2度,每年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00公斤;其实卫生纸也有讲究,《新科学家》提倡用100%再生纸做的卫生纸,“尽管它用起来没那么舒服,但每吨再生纤维可减少1.5~2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行:绿色交通⑤二氧化碳的另一大来源是交通。
⑥在欧洲,交通对能源消耗占到整体能源消耗量的20%~30%。
减少出行带来的碳排放,第一步就是尽量选择公共交通。
美国公共交通联合会称,公共交通每年节省近.53亿升天然气,这意味着能减少1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 .理解文章所说的主要内容,明确说明的重点,领会文章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的。
2 .领会事理说明文是如何抓住说明的对象及本质进行说明的。
3 .理解说明的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领会说明文内容和形式的条理性。
4 .能理解和分析常用的说明方法,包括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喻等。
5 .体会说明性语言准确、简明等特点,了解平实说明文和科学小品的不同特点。
重难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语言特点等知识点的掌握与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中考形势分析)
同学们,我们学过, 《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一系列文章,这些课文都属于什么体裁的?(生答说明文)根据历年中考出题情况来看,说明文阅读一直都在现代文阅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有关说明文阅读的专项复习。
(出示幻灯片1)。
二回顾基本知识点
(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1.通常,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我们称之为事物说明文。
二是抽象事理,说明的目的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
2.我们还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
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三)、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四)、说明顺序
弄清说明方法的种类和作用还不够,事物的特征或本质还需要通过合理的顺序逐层表现出来的,所以,弄清文章说明的顺序,有助于对被说明事物(事理)的理解。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l )按时间顺序作说明。
即按事物变化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依次作说明。
(2 )按空间顺序作说明。
即按照具体事物的空间位置或由前到后,或自上而下,或由外及里,或从远到近等进行说明。
(3 )按逻辑顺序作说明。
即对事物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特点到用途,或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概括到具体等进行说
随堂练习一:读下列一段文字,想一想这段文字的说明是采取哪种说明顺序的。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
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
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
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
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姿多态,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五)、说明的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求我们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接下来我们就共同了解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9种)。
大家知不知道?谁来来说一说?学生回答师总结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如(中国石拱桥)把古代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设石拱桥历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又说服力的依据。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
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7.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图,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
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8.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
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
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
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
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
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随堂练习二:请分别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在建筑技术上,有好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
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
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
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
(六)、说明文语言特点
准确、简明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往往体现在文中一些表时间、表数量、表程度、表范围的词上,因此,研究、体会这些词是如何准确地说明事物的形态、性质、成因、功能,将有助于我们对被说明事物的感知和理解。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多体现在一些修饰、限制语上,词性上常是副词
如:表程度:最、更、很、非常……
表范围:只有、仅仅、之一、主要、凡是、绝大多数……
表时间:当时、将来、很快、不久……
表语气:大约、可能、左右、几乎……
例如,《中国石拱桥》中说:“《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这里的“大约”、“可能”表示估计,说得不肯定但很准确。
因为这是根据目前手头现有的资料写成的,这样说留有余地,不把话说绝对,更符合客观实际。
方法归纳:
1表态:不能删 2定性(什么上的限制)+(替换法)解词或解释句子。
3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三:教师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梳理了说明文的基础知识,总结了一些说明文阅读的方法。
可方法不是最关键的,认真的态度最重要。
平时我们要认真复习将学会的方法融会贯通,那我们做起题来就会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了。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说明文训练
板书设计
说明文结构
顺序
方法
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