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扩张症临床特征及钼靶X线表现
- 格式:pdf
- 大小:126.90 KB
- 文档页数:1
外科:乳腺导管扩张症外科:乳腺导管扩张症刘焕涛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硕士孙靖中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乳腺导管扩张症( MDE)最初由,loodgood于1923年提出,文献报道中,MDE有许多名称,如浆细胞性乳腺炎、粉刺性乳腺炎、导管周围乳腺炎、乳腺分泌性疾病、乳腺静脉曲张样瘤等。
Dixon认为这些命名只是反映了该病不同阶段的表现,将其命名为导管周围乳腺炎(乳管扩张症)较为合理。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本病在乳腺疾病中所占比例国外为0.3%~2.0%,国内为4.0%~5.0%。
Geschickter对3107名非癌性乳腺疾病的女性患者进行分析,发现72例(2.3%)患有MDE,40岁以上占2/3,年龄最高为72岁。
宋希林报告273例(1971~1994年),年龄12~80岁,平均为38.5岁。
单吉贤等报告,该病好发于30~40岁经产、非哺乳期妇女,另一高发年龄为绝经后的老年妇女。
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其发生可能与先天性乳头畸形或发育不良、导管退行性变管壁松弛、肌上皮细胞收缩无力、腺体萎缩退化导致分泌物淤积、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关。
国内外文献报告,本病与细菌感染(尤其是厌氧菌感染)、怀孕及哺乳、吸烟有关。
有作者认为导管扩张是MDE的最初病理改变,炎症是继发的,随后出现导管内容物通过破坏受损的扩张导管壁渗出,刺激乳管周围组织,引起浆细胞、淋巴细胞为主的多种炎性细胞浸润的剧烈炎症发应。
有报道认为导管周围炎症是主要改变,炎症引起导管弹力支持层的破坏,导致导管扩张。
临床上,年轻患者多以疼痛或炎性肿块等导管周围炎表现为主,而老年患者多以乳头回缩或无触痛肿块等导管扩张表现为主,这种临床特点也证实上述观点,但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待商榷。
二、临床表现乳痛是常见的早期症状,尤其多见于年轻患者,可为唯一症状或在炎性肿块出现之前发生。
据相关报道,乳痛与导管扩张的程度呈正比。
本病的首诊表现主要为乳房肿块,占82.4%。
这是由于肾前、后筋膜的阻挡,使外渗尿液局限于肾周间隙的缘故。
本组所有病例均是肾周间隙内,与文献相仿。
(2)大小:文献报告的梗阻性尿瘤一般较巨大。
CT片上,其最大载面常常在十几厘米以上,这可能与发现尿瘤时较晚有关。
早期尿瘤,体积较小,临床症状不明显,不引起患者的重视,未做检查而遗漏。
(3)形态:圆形、椭圆形多见,大的尿瘤几乎占据肾周筋膜大部,呈肾周间隙“铸形”或大小不等“静脉曲张状”。
(4)囊液密度:与水密度相仿但与病肾肾盂肾盏内尿液相比,尿瘤内的囊液密度略高,这与内含有少量细胞或少量纤维蛋白成分等有关。
合并出血或感染时,囊液的 CT值增加更明显。
增强扫描,囊液一般不强化,这与尿瘤内压较大有关。
有文献报告,增强可见尿液渗漏的直接征象,即造影剂进入尿瘤内。
本组病例均未见囊液有强化表现。
(5)囊壁:厚薄不均,可有分隔,平扫囊壁及分隔密度一般较囊液高,容易分辨。
强化不明显,强化强度低于肾实质 (即使重度积水之肾实质),且各部囊壁及分隔强化强度可不一。
(6)病肾表现:必有肾积水表现,且多为中、重度积水。
本病的影像检查中,平片及尿路造影检查只能显示病肾积水及受压移位情况,对其定位、定性困难,不能明确诊断;而CT则能明确病变的部位、形态、范围、密度及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因此CT检查可作为本病的首选方法。
2.3 鉴别诊断肾区的其它囊性病变种类较多,肾周尿瘤需要与不典型肾囊肿、肾周血肿、肾周脓肿、肾空洞型结核、囊性肾癌、肾积水、肾淋巴管瘤、中肾管源性囊肿、重复肾等鉴别。
在鉴别时,首先要明确病变发生部位,即发生于肾实质还是肾周间隙。
病变与肾实质交界面呈“杯口状” ,常提示病变发生于肾质实内。
囊壁与肾质实在 CT增强时强化不一致,也可以提供鉴别依据。
对于发生于肾周间隙的肾周血肿、肾周脓肿、中肾管源性囊肿等病变,其与肾积水没有必然联系,而梗阻性肾周尿瘤必然伴有肾积水表现,是鉴别诊断的重要特征。
乳腺癌钼靶X线表现特征浏阳市人民医院陶庆林,罗永超,陈双【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的钼靶X线的表现特征,回顾性分析误诊原因,提高钼靶X线对乳腺癌诊断的准确性。
浆细胞性乳腺炎(乳腺导管扩张症)浆细胞性乳腺炎(PCM)又称为乳腺导管扩张症(MDE),多为无菌性炎症,好发于30~40岁非哺乳期经产女性,具有起病急,发展快,病程长,易反复等特点,其发生可能与乳头内陷、乳管开口畸形异常、外伤性脂肪坏死、大乳管阻塞和扩张及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导管内脂肪性物质堆积及外溢,在导管周围产生化学性刺激、免疫性反应等,导致浆细胞浸润,进而引发浆细胞性乳腺炎,抗生素治疗无效。
有的患者症状并不明显,仅可触及乳腺肿块,容易与乳腺癌混淆。
左乳PCM,不规则的低回声区,边缘可见分叶与毛刺,靠近乳头部位低回声区延伸至皮下并形成脓肿↑左乳PCM,可见低回声区由腺体内延伸至皮下,呈“V”字,CDFI显示内部血流较为丰富↑左乳PCM,腺体内低回声肿块,内部可见脓肿形成区,不结合病史与乳腺Ca并不好区分↑PCM分期、分型及超声表现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其中急性期和亚急性期相对较易诊断,慢性期患者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超声图像不典型,血流信号较弱,甚至检测不到血流信号,误诊率较高。
有学者将PCM分为单纯导管扩张型、肿块型、脓肿型及囊实混合型4种类型;①导管扩张型为PCM早期阶段,表现为乳晕处扩张导管,管壁增厚,回声减低,内部透声差,管腔内可见点状低回声或絮状低回声,局部血流无改变或较丰富;②肿块型病理表现为以浆细胞浸润为主的肉芽肿,形态不规则,可呈分叶状、哑铃状或梭形等,内部可见虫蚀状低回声区,肿块与正常腺体组织分界尚清,但边缘可见角状突起,常可见向体表延伸至皮下,急性期血流丰富;③脓肿型可表现为囊壁增厚,内部透声差,其内充满点状低回声,加压探头可见脓液流动,病理检查为存大片液化坏死病灶,周边存在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④囊实混合型内部回声不均匀,呈混合回声肿块,边界不清晰、囊壁不整齐,肿块内部出现,多表现为不规则的低回声中出现部分液性暗区,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大多数为Ⅰ~Ⅱ级不等。
乳腺导管扩张分级标准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乳腺导管扩张则是乳腺癌的前期病变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乳腺导管扩张的检测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其中最为常用的方法是乳腺导管造影(ductography)。
然而,不同医院和医生对乳腺导管扩张的分级标准并不一致,这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本文将介绍一种较为通用的乳腺导管扩张分级标准,以供临床参考。
一、乳腺导管扩张的定义乳腺导管扩张是指乳腺内导管的扩张和变形,主要是由于导管内部的病理变化所致。
乳腺导管扩张通常是乳头溢液的原因,而乳头溢液是指单侧或双侧乳头分泌物的异常增多或改变。
乳头溢液的颜色和性质不一,可能是清澈的、黄色的、绿色的、棕色的、血性的、脓性的等等。
二、乳腺导管扩张的分级标准根据乳腺导管扩张的程度和类型,可以将其分为四个等级:1. 乳腺导管扩张级别0:无乳头溢液,无导管扩张。
2. 乳腺导管扩张级别1:有乳头溢液,但导管未扩张。
3. 乳腺导管扩张级别2:有乳头溢液,导管扩张但未超过3毫米。
4. 乳腺导管扩张级别3:有乳头溢液,导管扩张超过3毫米。
三、不同级别的乳腺导管扩张的临床意义1. 乳腺导管扩张级别0:无乳头溢液,无导管扩张。
这种情况一般不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但需要定期随访。
2. 乳腺导管扩张级别1:有乳头溢液,但导管未扩张。
这种情况可能是乳头炎、乳头刺激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一般不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但需要定期随访。
3. 乳腺导管扩张级别2:有乳头溢液,导管扩张但未超过3毫米。
这种情况可能是导管内部有病理变化所致,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乳腺超声、乳腺造影等。
如果病理检查结果为良性,可以选择手术切除或保守治疗;如果为恶性,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个人意愿决定手术方式和治疗方案。
4. 乳腺导管扩张级别3:有乳头溢液,导管扩张超过3毫米。
这种情况一般是乳腺癌的前期病变,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乳腺超声、乳腺造影、乳腺核磁共振等。
催乳师教你如何应对乳房乳腺导管扩张问题催乳师教你应对乳房乳腺导管扩张问题乳房乳腺导管扩张是一种常见的乳房问题,它会给女性带来一系列不适与困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了解乳房乳腺导管扩张的原因和症状,同时提供一些催乳师推荐的方法,帮助你应对这个问题,提高你的乳房健康。
1. 了解乳房乳腺导管扩张的原因乳房乳腺导管扩张是由于导管壁的松弛和扩张导致的。
这个问题通常与雌激素的不平衡有关,包括雌激素过多或雌激素与孕激素的比例失调。
其他可能的原因还包括妊娠、服用某些药物以及一些遗传因素。
2. 乳房乳腺导管扩张的症状乳房乳腺导管扩张的常见症状包括:2.1 乳房胀痛:扩张的乳腺导管会导致乳房胀痛,尤其在月经前后这个时期症状更为明显。
2.2 乳房肿胀和胀硬:乳房内的导管扩张会引起乳房肿胀和胀硬,乳房触摸区域可能会有一块块不规则突起物。
2.3 乳头溢液:导管扩张可能会导致乳头溢液,液体的颜色可能是透明的,也可能是黄色或者绿色。
2.4 乳房敏感:乳房乳腺导管扩张还可能导致乳房的敏感度增加,触摸时可能会感到疼痛或不适。
3. 应对乳房乳腺导管扩张的方法针对乳房乳腺导管扩张问题,催乳师推荐以下方法帮助你应对它,提高乳房健康。
3.1 饮食调整:适当调整饮食,减少摄入雌激素的食物。
雌激素较高的食物包括豆制品、肉类、奶制品等。
增加摄入水果、蔬菜、整粮食品等健康食物,有助于维持荷尔蒙平衡。
3.2 穿戴合适的乳罩:选择合适尺寸和款式的乳罩,可以提供乳房的支撑和保护,减轻乳房的不适。
3.3 热敷:使用热敷的方法,有助于舒缓乳房乳腺导管扩张引起的胀痛。
可以用热毛巾或温水袋进行热敷,每次大约15到20分钟。
3.4 抚搓按摩:轻柔抚搓乳房,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乳房肿胀和胀硬的症状。
按摩手法要轻柔、有节奏,避免过度用力或按摩过于剧烈。
3.5 寻求专业咨询: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寻求催乳师或医生的专业咨询。
根据个人情况,医生可能会建议一些适当的药物治疗或其他干预措施。
乳腺钼靶X线检查及诊断解读(全文)乳腺钼靶成像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并逐渐成为乳腺癌的普查工具,发现了大量的早期乳腺癌,使接受普查人群的乳腺癌病死率下降,其价值已被肯定。
研究表明,乳腺X线普查虽然不能减少乳腺癌的发病率,但是却可以使很多早期乳腺癌得到诊断,对于50岁以上的妇女,普查3-4年后,乳腺癌死亡率就开始下降,7年后可下降40%;50岁以下的妇女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死亡率也在逐渐下降。
乳腺钼靶检查已成为乳腺疾病诊断最常用的检查方式之一,其应用较乳腺超声、乳腺磁共振更为广泛,且与其他乳房检查方法互为补充。
1、哪些情况需要进行乳腺X线检查1)女性乳腺疾病普查,主要是为了早期发现乳腺癌;2)乳腺皮肤增厚、出现血性乳头溢液、皮肤炎症性表现和腋窝淋巴结肿大时,需进行钼靶检查以发现乳腺组织中的潜在病变;3)乳腺出现肿块时,需明确肿块的性质;4)新发现的乳腺癌,在确定治疗方案之前需全面检查乳腺,以明确有无隐匿性的病灶和确定病变的范围、性质等;5)乳腺癌保乳术后,需定期进行乳房钼靶检查以监测乳腺癌有无复发。
6)其他情况,乳腺专科医生认为需要。
一、检查方法(一)检查前的准备:为了获得符合乳腺疾病诊断需要和筛查要求的高质量图像,乳腺摄影检查前的准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医技人员与被检查者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医技人员应该耐心的向被检查者解释检查过程、体位及压迫乳房给被检查者带来的不适,使之放松。
在检查过程中得到被检查者充分合作。
正确摆位是获得高质量乳腺X线图像的关键环节。
投照技师应了解病人本次检查目的。
并对症状、病程和体征,相关实验室检查,既往病史,婚育史,月经周期,家族史,其他影像学检测结果等进行补充记录。
乳腺X线摄影检查应尽量在月经后期进行,但对病变明显、触诊显著的患者,则不受时间限制。
(二)投照体位:乳腺X线摄影常规投照体位包括头尾位(The craniocaudal projection, CC)及内外侧斜位(The mediolateral oblique projection, MLO)。
乳腺管扩张主要症状及治疗
*导读:乳腺管扩张又称为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一种乳腺良性乳腺疾病,具体病因现在还不是十分清楚的,……
乳腺管扩张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三期,每期的症状都不一样,具体的症状是怎样的呢?看下去你就知道。
*乳腺管扩张主要症状
乳腺管扩张急性期表现为乳房硬结和发红,乳头溢液的情况也会出现,出现乳晕范围内皮肤红肿、发热、触痛。
腋下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并有压痛。
全身可有寒战、高热等表现,因其与急性乳腺炎相似,易被误诊为炎性乳癌;乳腺管扩张亚急性期乳房没有红肿,只有硬结与肿块,穿刺肿物常可抽出脓汁;乳腺管扩张慢性期乳房内肿块可与表面皮肤粘连,无痛且乳头回缩。
乳腺管扩张通常表现为乳头溢液,液呈血性、黄色、棕色,在挤压乳房后有分泌稠脓样物质;在乳头、乳晕周边有大小不一的肿块,皮肤表面红肿并有压痛,有时按脓肿切开后常不易愈合,有瘘管形成。
乳腺管扩张易反复发作,因此,乳房皮肤会出现增厚,乳头内陷的现象。
*乳腺管扩张主要症状
红外线扫描、超声检察和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等常用来检察乳房,其准确率高,对乳房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很有帮助,尤其是对于乳腺管扩张的诊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乳腺管扩张局部病变者,乳腺腺叶切除术最适宜,以保存病人的乳头及正常部分腺体。
有肿块且伴脓肿形成者,在治疗时,应及时切开引流,待感染好转后再切除病变的组织。
乳腺管扩张可能与体内激素失调有关,因此,患者要切忌高脂煎炸的食物,雌激素类药物或含雄激素美容品都不要吃,保持生活规律心情愉悦,饮食均衡,平时多吃蔬菜水果。
针对乳腺导管良性病变的临床分析及钼靶X线特征研究【摘要】目的对乳腺导管良性病变的临床分析及钼靶x线特征研究。
方法资料选取我院接收的乳腺导管良性病变患者25例,检查中采用意大利的giotto智能乳腺机进行,常规加压进行乳房轴位和侧斜位摄片,对于乳头溢液患者必要的时候需要进行乳腺导管的造影检查,观察患者的钼钯x线平面表现和病理表现。
结果块影主要分布在乳晕和各个象限,共12例,块影直径在02cm-40cm之间,其中边缘不规则1例,边缘清10例。
发现导管内乳头状瘤5例,多发性2例,1例见异型细胞,单发性3例,无异型细胞。
导管扩张伴其他11例。
结论钼靶x线在检查乳腺导管内良性病变中实用性较高,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乳腺导管良性病变;钼靶x线;肿块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11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55-01乳腺病在中年妇女中较为常见,且在近年其发病率不断升高,乳腺导管内良性病变在各种乳腺病中所占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肿块和乳头溢液。
采用钼靶x线能有效检查乳腺导管内病变,是当前临床中最常用的诊断方法。
本文对我院25例乳腺导管内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做了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资料选取我院接收的乳腺导管良性病变患者25例,左乳11例,右乳14例,所有患者均不是妊娠期妇女,均为单孔溢液。
患者平均年龄为24-64岁,平均年龄为(413±41)岁,病程为1-24个月,平均病程为54个月。
入院临床诊断中单纯性溢液16例,9例为肿块伴溢液,单纯性溢液中溢清水6例,血性溢液5例,浆液性溢液5例。
9例肿块伴溢液中4例为血性,5例为浆液性。
12方法检查中采用意大利的giotto智能乳腺机进行,常规加压进行乳房轴位和侧斜位摄片,对于乳头溢液患者必要的时候要需要进行乳导管的造影检查,具体方法如下:检查人员算作于患者面前,用手轻托患者乳房并向乳头中心挤压,当患者乳头出现溢液,则从溢液孔中插入针头,注入05ml40%的泛影葡胺,直到患者有胀痛感时拔出,然后进行摄片。
乳突导静脉扩张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乳突导静脉扩张是一种常见的颈部疾病,主要症状为颈部绞痛、头晕眼花、颈椎运动受限等。
乳突导静脉扩张可能由于颈部过度使用、气候变化、颈部受凉等因素引起,病情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准确的诊断对于乳突导静脉扩张的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乳突导静脉扩张的诊断标准及相关内容,希望对临床医师和患者有所帮助。
一、乳突导静脉扩张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患者出现颈部绞痛、头晕眼花、颈椎运动受限等症状。
颈部疼痛可单侧或双侧出现,程度不一,严重者常伴有放射痛。
头晕眼花常发生于颈部运动后,如头颈转动或仰头、低头时。
颈椎运动受限主要表现为颈部活动受限、僵硬感明显。
2. 影像学表现:颈部X线片或CT/MRI检查可显示颈部软组织肿胀、韧带松弛、椎间盘脱垂等病变。
有些患者还可出现颈椎间隙变窄、椎间隙变窄等病理改变。
3. 实验室检查:乳突导静脉扩张患者血液中C反应蛋白水平常常升高,说明机体存在炎症反应。
血管舒缩素水平可能异常升高或降低,需进一步检测。
4. 诊断标准:有上述临床表现,并且影像学显示颈部软组织肿胀、韧带松弛、椎间盘脱垂等病变,且实验室检查发现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等,方可诊断为乳突导静脉扩张。
1. 保持颈部适当活动:患者需正确保持颈部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或仰头。
合理的颈部运动锻炼可以增强颈部肌肉力量,减轻颈部疼痛。
2. 药物治疗:如局部热敷、止痛药物、消炎药物等可缓解疼痛症状;促进循环的药物、镇静药物等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
3. 物理治疗:如颈部按摩、理疗、针灸等有助于放松颈部肌肉,缓解颈部疼痛。
4.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有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主要包括椎间盘切除术、椎间融合术等。
5.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乳突导静脉扩张是气血不顺、经络阻塞所致,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气血、温通经络等方法治疗。
乳突导静脉扩张是一种常见的颈部疾病,临床医师在诊断时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与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确诊后再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乳腺导管扩张标准《乳腺导管扩张标准》嘿,你们知道吗?我有个亲戚前阵子身体出了点状况,去医院一检查呀,说是乳腺方面有点问题,好像涉及到乳腺导管扩张啥的。
这可把我们一大家子都给担心坏了,我也跟着着急,就到处去打听这乳腺导管扩张标准到底是咋回事儿呀,现在就和你们唠唠我了解到的这些事儿。
我那亲戚本来身体一直还挺好的,就是有段时间总觉得乳房那块儿不太舒服,有时候会有点隐隐的疼,摸起来好像还有点硬块似的感觉。
她就有点害怕了,赶紧跑去医院看医生。
医生又是做检查,又是问这问那的,最后就提到了乳腺导管扩张这个事儿。
我一听这词儿,心里就纳闷儿啦,啥叫乳腺导管扩张呀?这得扩张到啥程度才算有问题呢?于是我就开始各种打听啦。
我先问了问身边一个懂点医学知识的朋友,他给我讲了讲大概的情况。
他说呀,这乳腺导管扩张呢,简单来讲就是乳腺里面那些输送乳汁的小管道,本来是有它们正常的粗细的,可要是因为各种原因,比如说炎症啦、激素啥的影响,这些管道就会变得比原来粗啦,这就是扩张啦。
那具体的扩张标准是啥呢?一般来说呀,要是通过超声检查或者其他一些检查手段发现,乳腺导管的内径超过了一定的数值,那就可能是有乳腺导管扩张的情况啦。
比如说在正常情况下,乳腺导管的内径可能也就一毫米左右吧,当然这只是个大概的数值哦,不同的人可能会有点差异。
要是检查出来导管内径达到了两毫米或者更粗,那医生可能就会比较关注啦,会进一步去看看是不是真的存在乳腺导管扩张以及背后的原因呢。
就好比咱们家里的水管子呀,正常的水管是有它固定的粗细的,能好好地通水就行啦。
可要是哪天这水管突然变粗了,那肯定是哪里出问题了呀,要么是水压太大啦,要么是水管里面堵了啥东西,导致它被撑得变粗了,这和乳腺导管扩张有点类似呢。
而且呀,这乳腺导管扩张不只是看粗细就行的哦。
有时候还得看它有没有其他的伴随症状呢。
比如说,除了导管变粗,要是还伴有乳头溢液,就是乳头会流出一些液体来,这液体可能是清亮的,也可能是有点浑浊的,甚至还可能带点血色呢,那这情况可能就更复杂啦,医生就得更加仔细地去检查啦。
乳腺导管扩张症46例的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1-08-24T10:59:35.420Z 来源:《求医问药》2011年第7期供稿作者:谭达丛[导读] 其病程较长且临床表现多样,易导致误诊和误治。
谭达丛(金秀县人民医院普外科广西来宾545700)【关键词】乳腺导管扩张症;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655.8 【文献标识码】B乳腺导管扩张症(mammary duct ectasia ,MDE)又叫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 ,PCM),是一种无菌性炎症导致的良性乳腺疾病[1]。
其病程较长且临床表现多样,易导致误诊和误治。
现将我院收治的46例乳腺导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诊治情况总结如下,旨在探讨其临床表现特点及诊治要点。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0年8月至2010年8月在我院普外科诊治的46例,均是非哺乳期和非妊娠期的女性患者,年龄20~56岁,其中35岁以上的30例(65.2%)。
46例患者中5例未婚,41例已婚,其中37例为经产妇。
病程10d~8年, 1年以内者占75%。
1.2 临床表现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乳房肿块,乳房局部疼痛和乳房溢液等。
各表现的具体构成比见表1。
1.3 辅助检查⑴B超检查:46例患者均行B超检查,16例乳管呈放射性扩张,管壁回声增强,管腔部分呈密集点状弱回声;9例乳管呈囊肿型扩张,囊壁回声稍增厚和增强;10例为乳房实质性肿块,位于乳头附近,边界清楚,包膜较完整,病灶为均质低回声或偏强回声;4例为局限性回声增强,回声不均质。
⑵钼靶X线:5例患者行钼靶X线检查,3例呈乳晕下均匀致密肿块阴影,边缘模糊与乳腺实质融合。
⑶乳管造影:3例行乳管造影示乳管呈不同程度的柱状或囊状或扩张。
⑷针吸细胞学检查:20例行穿刺或涂片细胞学检查, 6例见淋巴细胞, 10例见中性粒细胞, 均未找到癌细胞。
1.4 术前诊断术前诊断为乳腺导管扩张症22例(47.8%)。
误诊为乳腺癌6例, 乳腺囊肿6例,乳管乳房炎性肿块5例,肿块待查7例。
乳腺导管扩张症的X线误诊分析
孙冰伟;刘学文;许林华
【期刊名称】《中国医疗设备》
【年(卷),期】2016(031)008
【摘要】目的:总结乳腺导管扩张症(Mammary Duct Ectasia,MDE)的临床特点及影像表现,以提高该病的术前诊断准确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3月~2015年3月间收治的47例MDE患者中被误诊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
像资料。
结果47例MDE患者中,有9例患者经钼靶X线诊断为乳腺癌、乳腺叶状肿瘤、纤维腺瘤等,但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MDE,随访1年未见异常。
结论乳腺导管扩张症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误诊率高,术后病理诊断是唯一可靠的手段。
【总页数】2页(P63-64)
【作者】孙冰伟;刘学文;许林华
【作者单位】清河县中心医院放射科,河北清河054800;清河县中心医院放射科,河北清河054800;清河县中心医院放射科,河北清河0548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4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