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及空间布局
- 格式:doc
- 大小:391.00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汽车主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在汽车消费、生产和技术创新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情况、相关政策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情况中国汽车工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汽车工业逐渐发展壮大,逐步摆脱了对进口汽车的依赖。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和销售市场。
根据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汽车产量达到了2520万辆,销量达到2550万辆,分别占全球总量的28%和30%。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内外汽车厂商的积极参与。
大量跨国汽车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并在当地设立生产基地,同时与中国本土汽车企业合作。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促进了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进步和质量提升,也提升了中国汽车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二、相关政策的推动中国政府一直积极推动汽车工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其中最重要的政策之一就是《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旨在促进技术创新、提高汽车能源效率和环保性能。
该政策为中国汽车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
此外,中国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鼓励车辆消费的政策,如汽车购置税减免、新能源汽车补贴等。
这些政策不仅刺激了汽车市场的需求,也促进了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升级与转型。
三、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全球汽车行业的变革,中国汽车工业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以下是中国汽车工业未来的发展趋势:1. 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中国政府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鼓励汽车企业投资研发与生产。
预计未来几年内,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将不断增加,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重要增长点之一。
2. 智能网联技术的应用: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将成为未来的趋势。
中国汽车企业已经开始投资研发智能网联技术,并与科技公司合作推动行业发展。
3. 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中国汽车企业正积极推动品牌建设和国际化战略,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从管理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汽车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全球性金融风暴的影响进一步向实体经济扩散,对国内经济发展主要产生四个方面的影响:外资投资减少、国内投资者信心降低、出口贸易受阻及国内消费者信心不足,特别对后者影响深远。
在这样的全球积极萧条大环境下,国家颁布了: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为我国汽车工业创造了较好的发展环境。
接下来从管理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汽车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现状一.消费者需求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最根本的是收入水平的影响,根据马斯洛的需要五个层次理论,只有人们在获得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才会产生较高层次需要满足的欲望。
尽管我国经济长期保持了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但对我国消费者而言,按大部分人的收入水平还是买不起轿车的,就算是买得起轿车也用不起。
且由于竞争激烈,车市行情不稳定,降价趋势明显,导致消费者持续保持观望态度,持币待购心理增强,纷纷延缓购车计划。
在这样的情况下,使得我国有相当多的消费者要买车只能是想想而已,购车欲望并不会很强烈。
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还受到消费观念的影响。
国内部分汽车消费者还存在落后的消费观念:一是把消费汽车放在身份的位置上,把消费汽车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二是把消费汽车看成是“超前消费”或是一种“时尚”。
这种观念并没有考虑他们出自何种目的买车,当中从众心理起着较大的作用。
就是由于这些落后的消费观念,导致有部分消费者有较强的消费汽车的欲望,尽管他们还没有足够的钱买车。
目前城市家庭购买汽车的价格档次比例最大的是10~13万元这一档车,其次是10~20万元的这一档次。
除了买车的款项,还要考虑到油价、汽车维修保养、保险、各项税费等支出。
依照目前我国居民已有的收入水平,如果要购买一辆家用汽车,他们的购买力还是很有限的。
但就已经购买家用汽车的家庭来看,他们的购车档次却都集中在中挡车。
这种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不相匹配的现象,也就构成了目前我国汽车市场上消费者“购买力”的一大特征。
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一、2019年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汽车行业2018年1-11月整体营收34783亿元,同比-1.6%,由于2018年12月销量同比将继续下滑,预测汽车行业2018年全年营收同比-3%。
基于2019年汽车销量与2018年基本持平的预测,2019年汽车行业营收同比为+5%。
汽车行业近十年营收同比增速2018年Q1-Q3乘用车板块营收同比为+5.32%,1-11月销量累计同比-3%,预计12月销量同比继续下滑,预计全年乘用车销量同比-5%,全年乘用车板块营收同比-2%。
预计2019年乘用车市场销量同比为-1%,得益于自主品牌单价的提升、新能源车及智能网联汽车比例的提升,预计2019年乘用车行业营收同比为+5%。
2018年Q1-Q3客车板块营收同比为-2.74%,1-11月销量累计同比-7%,预计12月销量同比继续下滑,预计全年客车板块销量同比-9%,营收同比-7%。
预计2019年客车市场销量同比为-5%,预计2019年客车行业营收同比-5%。
2018年Q1-Q3货车板块营收同比为-11.19%,1-11月销量累计同比为+11%,预计12月销量同比小幅提升,预计全年货车销量同比+10%,营收同比为-15%。
(注:货车板块销量提升而营收下降的原因是,申万二级分类中仅有6家公司,且重卡龙头潍柴动力不在其中。
)2018年Q1-Q3汽车零部件板块营收同比+9.52%,预计全年零部件板块营收同比为+5%。
由于零部件行业在行业中具有一定滞后性,预计2019年零部件行业营收同比与2018年持平2018年Q1-Q3汽车后市场营收同比为-7.35%,预计全年汽车后市场营收同比为-12%。
汽车后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将从2019年开始减弱,预计2019年汽车后市场营收同比为-5%。
二、汽车行业细分市场发展情况分析1、乘用车行业发展分析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全面竞争来临,紧握自主品牌龙头。
建议增持上汽集团、广汽集团,受益吉利汽车。
汽车工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展望汽车工业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产业之一,它对经济增长、就业和交通便利性有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汽车工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展望。
一、汽车工业的发展现状汽车工业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在技术、设计和市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首先是技术的突破。
现代汽车具备了更高的安全性能和更高的燃油效率,这主要得益于先进的制造技术和材料科学的进展。
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汽车上的智能化设备和连接功能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如导航系统、自动驾驶技术等,为驾驶者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其次是设计的创新。
以前,汽车的设计主要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而现在,汽车的外观设计更加注重审美和个性化。
各个汽车制造商竞相推出风格独特的车型,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同时,汽车内部的空间布局和舒适性也得到了提升,为乘客提供更加愉悦的乘坐体验。
最后是市场的变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购买汽车的条件。
汽车市场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汽车工业的发展。
同时,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的崛起也使得全球汽车产业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很多国际汽车制造商都把中国作为重要的增长点。
二、汽车工业的未来趋势展望1. 电动化技术的发展由于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的日益严重,电动汽车被认为是未来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
电动汽车无排放,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且电力作为能源更加可持续。
目前,电动汽车的技术正在快速发展,电池技术不断进步,行驶里程也大幅度提高。
预计未来,电动汽车将逐渐普及,成为汽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自动驾驶技术的突破自动驾驶技术被认为是汽车工业的另一个重要趋势。
通过利用人工智能和传感器技术,汽车可以实现自动驾驶,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自动驾驶技术还可以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排放。
目前,一些汽车制造商已经开始在这方面展开研发,预计未来,自动驾驶汽车将逐步进入市场。
3. 共享汽车的兴起共享经济的兴起也对汽车工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汽车产业现状及前景一、世界汽车产业现状1、集中化程度提高在新时期,各大跨国集团为获得更高利益,强强联合推动了汽车产业的集中化,提高了各大企业的竞争力,同时,面对市场冲击力,世界汽车产业的承受能力明显增强,所获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但是,产业高度集中也带来了一定难题,各个汽车集团对市场控制能力增强,市场秩序性难以保障,新企业的发展壮大越发困难。
2、国际化新时代下,跨国集团明显增多,汽车产业逐渐向国际化产业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汽车产业主要经历了以下三步,国际贸易发展,直接对外投资,不同国家的汽车企业相互融资。
当前,汽车产业已经部分国别,跨国集团成为诸多国家的主要追求。
而国际化的到来,成为发展中国家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3.零部件模块化,改变了传统产业组织结构零部件模块化使得与整车企业进行直接交易的企业数量大为削减。
模块化生产活动的空间集中,可节约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改变了以往整车企业和大大小小的零部件企业构成的汽车企业群关系,出现了整车企业、模块集成供应商、模块构件生产企业,以及非模块零部件生产企业共生、层次更为清晰的企业群关系。
二、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我国汽车行业的产量在迅速提升,出口量也在不断增长,推动了我国汽车行业在世界上的地位。
但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汽车行业仍存在产品结构混乱,汽车产量大而不强,自主品牌有待提升,节能减排存在问题等,影响了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
1、中国汽车产量与销量位于世界第一但技术上仍然不足近年来,我国工业迅猛发展,带动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据统计,自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后,我国汽车产销量迅速占据市场,成为世界第一位,并且,我国汽车行业整体呈稳定增长态势,全年产销量不断提升,至2017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九年位居第一,据统计,2017年,我国汽车产量达2901.5万量,同比增长3.2%,汽车销量达2887.7万辆,同比增长3%。
由此可见,在世界上,我国汽车行业占据极大优势。
《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全文汽车产业就是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就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就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的日常出行、社会资源的顺畅流通与生态文明的全面跃升。
当前,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与汽车产业加快融合,产业生态深刻变革,竞争格局全面重塑,我国汽车产业进入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战略机遇期。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部署,推动汽车强国建设,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一)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成绩显著。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种类齐全、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
整车研发能力明显增强,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质量水平稳步提高,中国品牌迅速成长,国际化发展能力逐步提升。
特别就是近年来在商用车与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等细分市场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新能源汽车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由培育期进入成长期。
2016年,我国汽车产销突破2800万辆,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中国品牌汽车销量占比50%左右,市场认可度大幅提高。
汽车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持续增强,对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就业、改善民生福祉作出了突出贡献。
汽车相关产业税收占全国税收比、从业人员占全国城镇就业人数比、汽车销售额占全国商品零售额比均连续多年超过10%。
与此同时,我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表现在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不足,产业链条存在短板,创新体系仍需完善,国际品牌建设滞缓,企业实力亟待提升,产能过剩风险显现,商用车安全性能有待提高。
巨大汽车保有量带来的能源、环保、交通等问题日益凸显。
(二)汽车产业发展形势面临重大变化。
产品形态与生产方式深度变革。
随着能源革命与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汽车产品加快向新能源、轻量化、智能与网联的方向发展,汽车正从交通工具转变为大型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与数字空间,乘员、车辆、货物、运营平台与基础设施等实现智能互联与数据共享。
汽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一、汽车的发展史卡尔·弗里特立奇·本茨(Karl Friedrich Benz,1844年11月25日-1929年4月4日),德国著名的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现代汽车工业的先驱者之一,人称“汽车之父”、“汽车鼻祖”。
汽车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它在带给我们极大便利的同时,的确也带来了一些烦恼。
但是,生活就是这样,对任何生活方式的评价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这是一种观念,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文化哦。
1890-1920 马车过渡到汽车,金属车身出现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辆三轮车,并于1886年1月29日申请并获得了发明专利,所以,1886年1月29日被认为汽车的诞生日。
几乎同时,,德国工程师戈特利布也成功研制成一辆公认的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四轮汽车.1894年奔驰velo是最早的量产汽车。
1920年-1950年哈利·厄尔时代:德国发明了汽车,美国则把这个行业带入了艺术设计的圣殿,而哈利厄尔则是有史以来最伟大汽车设计大师,对现代汽车的影响不可估量。
1930年-1950年流线型与船型车身。
1940年-1960 年国民车。
1970年-1990年平面直角和多元化。
1990年-present 分裂的时代。
二、世界汽车的发展状况自21世纪以来,世界汽车进入稳步提升阶段。
美国、欧盟、日本3个传统汽车制造中心的发展较为平稳,以“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为代表的新兴汽车市场发展迅猛。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美国、日本汽车制造业在2009年产量大幅下降,而中国汽车产业在政策引导下,产销量居世界第一。
21世纪以来,世界汽车产量基本呈稳步上升趋势(图1)。
图2显示,伴随国际经济逐步回暖,2010年上半年世界各国市场均有所升温。
美国、日本、德国等传统汽车市场销量同比增幅均在10%以上;巴西、俄罗斯、南非等新兴汽车制造国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第1篇一、前言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汽车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在新能源、智能化、网联化等新技术的推动下,汽车行业正从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从单一交通工具向智能移动终端转变。
本报告将对2023年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动态、政策环境等方面进行总结,为2024年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2023年汽车行业发展概况1. 市场规模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788.8万辆和2808.1万辆,同比增长3.4%和2.1%。
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688.7万辆和688.3万辆,同比增长94.3%和93.4%。
2. 市场竞争2023年,汽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各大车企纷纷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
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传统车企、新势力车企、合资车企等纷纷布局新能源汽车市场;另一方面,智能化、网联化成为车企竞争的新焦点,各大车企积极布局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
3. 政策环境2023年,国家继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汽车行业发展,如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汽车下乡政策、免征购置税政策等。
同时,国家加强了对汽车产业的监管,如加强汽车排放标准、汽车召回制度等。
三、2023年汽车行业发展趋势1. 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增长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逐渐提高。
预计2024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市场渗透率有望达到45%以上。
2. 智能化、网联化成为发展趋势智能化、网联化是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各大车企纷纷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
预计2024年,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车联网等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
3. 汽车产业链向高端化、国际化发展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产业链将向高端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国内车企将加大对外投资,拓展海外市场;同时,国外车企也将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提升市场份额。
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及主要省市的产业发展态势吴敬静;贺正楚;王姣【摘要】汽车制造业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中国不少地区最具活力的区域产业经济增长点.以\"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和\"国内主要省市汽车制造业的产业发展态势\"为研究内容,概括和综述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动态,并以此为基础观察和分析中国汽车制造业的产业发展,包括中国汽车制造业产业总体发展状况、汽车产业的区域产能分布、汽车产业区域布局的演化格局、主要省市的汽车制造业发展状况.【期刊名称】《经济数学》【年(卷),期】2018(035)003【总页数】9页(P21-29)【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汽车制造业;区域产业;产业布局;产业发展态势【作者】吴敬静;贺正楚;王姣【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长沙 410114;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湖南长沙 410132;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114;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长沙 4101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24;F5701 引言第一汽车制造厂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史.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兴建,标志着中国开始探索发展本国汽车工业,随后的1956年,该厂生产出新中国第一辆解放牌卡车,1958年又生产出新中国第一辆东风牌轿车.伴随着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发展,中国汽车制造业开始走独立自主道路,在产业培育和发展方面积极探索和自主创新.在中央的计划布局下,南京、北京、上海、济南等地相继成立汽车制造厂并生产了一些型号的轿车及载货车,如“跃进牌NJ130型轻卡”“凤凰牌轿车”“黄河牌载货车”“东风牌71型轿车”等.后来为解决产能不足、促进国防建设,又陆续成立四川汽车制造厂、陕西汽车制造厂,至此中国汽车制造业初步形成东北、华北、长江下游的生产格局.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已经实施改革开放,经济体制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市场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市场对轿车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当时中国轿车生产能力严重不足,轿车进口量大大超过国内轿车生产量.汽车产业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外部资金流入.为了加快发展中国自己的汽车产业,中国政府很快把发展轿车工业提上议程,主张把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并确定了轿车生产要遵循“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原则,后来在国家的支持下,相继成立了上海、长春、十堰、天津、广州等生产基地,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区域分布得到了扩张.自2000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汽车工业正逐步融入世界汽车制造业体系,并进入了黄金发展期,东部沿海地区汽车制造业集聚效应明显,但近几年受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成本的影响,汽车产业开始向中西部转移,汽车产业区域布局不断延伸,逐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华中地区和西南地区为主的六大汽车产业空间集群[1,2].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汽车制造业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本文成为中国制造业中最具活力的产业经济增长点[3].中国要从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汽车制造业占据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4].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汽车制造业已发展为中国重要产业之一.主要研究“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态势”以及“国内主要省市汽车制造业的产业发展态势”,通过由点及面、从局部到整体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全面观察和深入分析中国汽车制造业产业发展态势.2 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态势2.1 中国汽车制造业产业总体发展状况根据国家统计局对汽车制造业行业的分类,汽车制造业主要分为汽车整车制造、低速载货汽车、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改装汽车制造、汽车车身和挂件制造、电车制造等,各产业之间的关联性较强,区域集聚性较大.2017年,全国汽车产能估算是6358万辆,该数据含各种低速、电动汽车产量、还有各种垃圾车、物流车、军用车等特种用车(特种用车没有全部列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按区域划分,汽车产能排名前十位的省市是:江苏686万辆、重庆565万辆、湖北517万辆、山东492万辆、河北374万辆、广东339万辆、吉林312万辆、上海295万辆、湖南294万辆和浙江277万辆[20].全国汽车制造业产业格局:一是从汽车企业实力来看,上汽、东风、一汽、长安和北汽等5大集团的产销占比已经到达了68%,产业集中度以达到一定程度,但仍然存在多、小、乱、差等现象.二是从资本构成来看,中国汽车产业还是以国有资本为主,日资、德资、美资、法资、韩资、台资等为辅,民营资本力量尚弱的资本结构.三是从地域构成来看,存在着长三角、珠三角、辽吉、京津、鄂中、成渝等为主的6个产业集群,以及长株潭、桂中、豫中等产业群[20].(1)汽车行业产业运行情况.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所提供的数据显示,从汽车制造业整体规模来看,2016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2811.9万辆和2802.8万辆,在全球主要国家汽车产销量中排名第一,同比增长14.5%和13.7%,其中,乘用车产销量分别为2442.1万辆和2437.7万辆,同比增长15.5%、14.9%,商用车产销量分别为369.8万辆和365.1万辆,同比增长8.0%、5.8%,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51.7万辆和50.7万辆,同比增长51.7%、53.0%;汽车行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3345.25亿元,同比增长13.79%;累计实现利润总额6886.24亿元,同比增长10.66%.在进出口方面,2016年,汽车商品进出口总额1564亿美元,同比下降0.62%,其中进口金额797.46亿美元,同比增长3.13%;出口金额766.54亿美元,同比下降4.24%[20].(2)汽车制造业产业结构分布.从汽车制造业细分行业来看,汽车制造业主要细分为汽车整车制造业、改装汽车制造业、低速载货汽车制造、电车制造、汽车车身、挂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根据现有的公开数据来看,以2015年1-6月数据为例(参见表1).2015年1-6月,汽车整车制造业销售收入为16553.87亿元,利润总额为1774.42亿元,企业数量有383家;改装汽车制造业销售收入为1024.61亿元,利润总额为24.69亿元,企业数量有552家;低速载货汽车制造销售收入为112.18亿元,利润总额为3.87亿元,企业数量有21家;电车制造销售收入为60.98亿元,利润总额为4.7亿元,企业数量有92家;汽车车身、挂车制造销售收入为520.93,利润总额为24.05亿元,企业数量有283家;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收入为15049.48亿元,利润总额为1088.25亿元,企业数量有11882家.显然,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汽车制造业经营规模上看,在汽车制造业细分行业中汽车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改装汽车制造业在整个汽车制造业中占有很大比重[20].表1 中国汽车制造业细分行业主要经营数据(2015年1-6月)企业数量(家)销售收入(亿元)利润总额(亿元)汽车整车制造业38316553.871774.42改装汽车制造业5521024.6124.69低速载货汽车制造21112.183.87电车制造9260.984.70汽车车身、挂车制造283520.9324.05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1188215049.481088.25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产业信息网(3)汽车制造业企业数量情况.根据公开数据显示,从过去4年来看,汽车制造业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平均每年增加注册近1000家企业,截至2015年底,全国拥有规模以上的汽车制造业企业14149家,相比去年增长14.04%.但随着每年汽车制造业企业数量的增加,每年亏损的企业数量也随着增加,其中2015年亏损企业数量高达1751家,比2014年亏损企业增加了349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汽车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并呈现出一种愈演愈烈之势.中国汽车制造业企业数量虽然在逐年上升,但亏损企业数有增不减.2.2 中国汽车制造业所在地区的区域产业产能2017年,中国汽车产能估算是6358万辆,该数据含各种低速、电动汽车产量、还有各种垃圾车、物流车、军用车等特种用车(特种用车没有全部列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按区域划分,汽车产能排名前十位的省市是:江苏省686万辆、重庆市565万辆、湖北省517万辆、山东省492万辆、河北省374万辆、广东省339万辆、吉林省312万辆、上海市295万辆、湖南省294万辆和浙江省277万辆.汽车制造业产能达到100万辆的城市:南京、扬州、盐城、重庆、武汉、襄阳、潍坊、保定、广州、长春、上海、长沙、杭州、宁波[20].中国上述十大汽车产能省市的汽车产能分布特点,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中心城市群为主的面状分布,分布较为集中,这一类型的省市主要有河北省、广东省、湖南省、吉林省.河北省形成了以保定、张家口、沧州为主的汽车生产地;广东省汽车生产地主要分布在以广州、深圳、佛山为中心的汽车生产基地;湖南省汽车生产地则主要集中分布在以长沙、株洲、湘潭为核心的长株潭城市群;吉林省汽车产能布局大多分布在老汽车生产基地长春市以及周边吉林市.二是多个面状相结合的均匀分布,这一类型表现较为明显的省市主要是江苏省、山东省和浙江省.江苏省汽车产能排名第一,汽车企业遍地开花,几乎各地级市都分布有汽车产业,总体上呈现出沿省会南京市和盐城市向周边城市扩散分布;山东省汽车产能主要集中在鲁东地区的青岛、威海、烟台,鲁中地区的潍坊,鲁西北地区的德州,总体呈现出“T”字型分布;在浙江省以北分布有以杭州中心的面状汽车产能地,浙江省以东有以宁波和台州所组成的面状分布.3 中国汽车制造业区域产业布局的演化格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新常态决定着中国制造业需要进行转型升级,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多次提到汽车制造业.可以看出汽车制造业是代表未来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主要产业,中国要从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汽车制造业占据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21].3.1 中国汽车制造业整体演化格局21世纪以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的引入推动着中文合资企业的发展,市场的进一步放开使得中国汽车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特别是随着私人消费的兴起,轿车需求量不断攀升,推动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汽车产业的地位逐渐上升.自2006年以来,日本一直保持着全球汽车工业第一的地位,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高达1379.1万辆和1364.48万辆,位居世界第一,首次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一汽车工业国,2010年,在国家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变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积极作用下,各地区纷纷扩大汽车制造业的布局[22].从2006-2015年中国各省市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演变来看,全国汽车制造业在东部沿海地区的集聚水平略有提高,但有向中西部转移之势.2006-2010年,位于第一阶梯里的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在10%以上的省市由上海、广东变成了2010年的上海,但广东汽车制造业产值在全国汽车制造业的产值比重仍高达9.96%;浙江省取代江苏省位列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在5%-10%之间的第二梯队,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增长至5.28%,而江苏省的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降低了近2%,降低至4.53%;显然,2006-2010年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在2%-5%之间的省市增加了河北省、陕西省,同时安徽省和广西省汽车制造业发展较快,同2006年相比,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都有所上升,分别从3.58%、2.59%上升至4.9%、3.41%,其他省市变化不大.2010-2015年里,东部地区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仍占据重要地位,产值比重之和从54.94%增长至58.53%,其中江苏省汽车制造业增长迅速,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从4.53%增长至10.22%,而其他省市的产值比重增长速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汽车制造业平稳增长,其中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四川、重庆等地均有一定程度的增长[23-25].总体可以看出,中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东北、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珠三角和长江上游地区六大汽车产业集群的格局.2006年以来布局汽车制造业的地区逐渐增多,逐渐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且产业重心不断发生变化发展.2006年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最高地区是广东、上海两地,分别占全国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的11.58%、10.8%,2010年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在10%以上的地区只有上海,而2015年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在10%以上的地区就变成了江苏.相比东部地区汽车制造业的发展速度,中西部地区汽车制造业的增长速度在稳步增长,例如湖北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从2006年的7.53%增长至2015年的8.17%,四川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则从1.62%增长至2015年的3.51%[26].3.2 中国制造业的细分产业演化格局根据国家统计局对汽车制造业行业的分类,汽车制造业主要分为汽车整车制造、低速载货汽车、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改装汽车制造、汽车车身和挂件制造、电车制造等.由于整车制造业和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作为汽车制造业的主体部分,其产值在整个汽车制造业占有很大比重,所以本文将重点从整车制造业和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两个方面描述2006年以来汽车制造业细分产业区域布局演变过程.3.2.1中国整车制造业的区域演化格局随着国民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快速发展,人民对汽车需求量迅速上升,拉动了整车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目前中国国内28个省市分布有汽车整车制造业企业,拥有汽车整车企业逾130多家.整车制造业区域分布演变的结果是:2006-2010年,整车制造业集聚性进一步加强,整车制造业产值比重在10%以上的省市增加至4个,主要集中在吉林、山东、湖北、广东,其中山东的整车制造业增长迅速,产值比重从6.08%增长至10.76%,同时重庆、陕西整车制造业产值比重略有上升,整车制造业产值比重分别从1.58%、4.85%上升至2.8%、5.37%,辽宁整车制造业产值比重小幅下降,整体上向汽车工业发达地区集中.2010-2015年,东部沿海地区整车制造业发展迅速,产业集聚明显,同时逐渐向内陆地区扩散发展,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发展迅速,这些地区产值比重都有不同幅度的上升,逐渐发展成为以吉林、山东、上海、湖北、重庆、广东为中心的六大整车制造业产业集群.3.2.2 中国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的区域演化格局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是支撑汽车工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依托于近几年中国整车制造业的带动发展,中国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市场规模不断增长,市场地位不断提高,众多零部件及配件企业围绕整车形成多级配套且不断发展壮大.尤其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汽车消费市场的增长吸引着国际汽车零部件企业纷纷在中国建立合资或独资企业,促进汽车零部件及配件产业进一步壮大.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较高,汽车零部件及配件作为汽车工业技术含量较高的核心组件,使得东部沿海地区汽车零部件及配件产业集聚性较高,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从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区域分布演变来看,2006-2010年,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区域分布总体变化不大,汽车零部件及配件集聚性最强的地区仍然是江苏、上海、浙江这三个长江三角洲地区,产值比重在全国汽车零部件及配件总产值中占据10%以上;其次,产值比重在5%-10%之间的省市,2010年比2006年减少了一个省市,北京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产值比重从5.27%减少为3.57%;产值比重在2%-5%之间的省市,2010年比2006年增加了一个,广西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产值比重从2006年的1.64%增长至2010年的2.86%,其他省市变化不大.2010-2015年,汽车零部件及配件产业集聚性进一步加强,从前期较为分散的状态发展为现如今较为集中的状态,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一带,2010年汽车零部件及配件产值比重在5%以上的地区有吉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广东、湖北等地,七大地区产值比重累计之和为54.7%;2015年汽车零部件及配件产值比重在5%以上的地区是江苏、上海、浙江、安徽、广东,五大地区累计产值比重之和高达54.81%.4 国内主要省市汽车制造业的产业发展态势国内汽车制造业发展较好的省市主要是江苏、重庆、湖北、山东、河北、广东、吉林、上海、湖南和浙江.限于篇幅,本文主要研究江苏、重庆、湖北、湖南.4.1 江苏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动态江苏汽车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南京、常熟、扬州、镇江、盐城、无锡、常州这7个城市.(1)江苏全省的汽车制造业发展状况.由于区域产业基础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原因,上一轮中国汽车产业的机遇留给了合资品牌,除南京外,苏南其它城市只能发展零部件产业,缺乏知名的本土整车企业.随着新一轮产业政策门槛放宽,江苏瞄准了高端的整车项目,江苏汽车业实现了更高水平的发展.具体表现为,第一,汽车产销总量在全国排名越来越靠前,专用车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10%、客车市场占有率达到18%.其中,南汽集团在高端轻型商用车领域处于全国前两位,苏州金龙在客车领域处于全国三甲之列.第二,汽车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持续强化研发投入,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推出.比如,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在建设第三工厂的同时,同步建设技术中心,全面构筑研发体系,逐步形成自主研发能力,分阶段实现现有量产车型改进、自主品牌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研发;镇江飞驰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结构和材料方面进行大胆创新,自主研发的中国首辆新型全铝底架结构冷藏车问世.第三,新能源汽车异军突起[5].(2)南京.2016年,南京市汽车制造业首次跃升为南京第一大行业(南京市统计局,2017).南京市汽车产业结构也较合理,南京已形成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新能源车中最重要的电池、电机、电控三大零部件产业中,南京均大量生产,该市新能源产业链上已经集聚上百家配套企业.不过,尽管南京曾经是中国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之一,然而近十几年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其他城市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南京汽车产业落后了[6].(3)常州.常州着力打造包括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在内的十大产业链,通过实施“整车带动战略”,除了旷达、星宇车灯等一批常州汽车零部件企业为上汽等企业提供配套产品之外,常州也引进了众泰、北汽新能源、东风等3大整车项目,常州汽车产业从追赶式发展转向以创新为动力,用创新引领发展.目前,常州正与百度、小米等互联网巨头合作,寻求在无人驾驶车等领域的技术突破[7].(4)常熟.常熟市作为一个县级城市,号称“中国最年轻的汽车城”,拥有观致、奇瑞捷豹路虎2个整车生产企业和1个丰田研发中心.大型运钞车、美桥汽车轴承等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新能源汽车企业发展迅猛.常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门类,通润汽车千斤顶产量连续10年占世界第一,汽车内饰件在国内同行业中销量排名第一,这些都为引进整车项目积累了产业基础.常熟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经验是:一是整车带动产业集聚,整车企业对相关零部件配套的集聚作用显而易见.二是常熟检验检疫局在进口汽车及零部件的工作方面提速增效.2015年初,常熟检验检疫局先行先试,推荐其为全省首个“进口直通”区域一体化试行企业,在常熟报检、施检.三是推进汽车企业的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建设[6].(5)扬州.扬州汽车产业虽有着良好发展基础,但发展之路并不平坦.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产业居扬州规模经济“八龙”之首,到“十一五”期间亚星、黎明等整车企业滑坡,再到目前今天的“三大产业板块”,扬州汽车产业走过了一个“V”形反转历程.2016年扬州汽车产业总产值达1326亿元,汽车产业成为扬州工业经济的“火车头”、转型升级的“生力军”.近年来,随着上海大众、潍柴动力、江淮集团等三个重点企业入驻扬州,扬州培育建设了三个汽车专业园区,全市汽车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扬州汽车产业核心领域也由零部件主导向整车带动多元发展转变.汽车产业和机械加工产业均是扬州的优势产业,扬州将设法使汽车制造高端智能化与传统的机械加工结合起来,这是扬州的两个优势产业发展方向[6].(6)镇江.镇江汽车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整个汽车工业规模不大;零部件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目前镇江的零部件配套企业布局仍比较分散,分布在丁卯、大港、丹阳、扬中、京口、润州等区县;引进的汽车厂商和本地零部件企业的合作体系未建立起来,很难带动镇江现有零部件企业发展.在现代化汽车配套的主要部件,镇江没有一个本土产品.镇江本地零部件企业为北汽集团配套占整车的产值不足10%.进口零配件的比例较高,很难带动镇江本地现有零部件企业的发展[6].(7)盐城.盐城是江苏省最大的乘用车制造基地,汽车产业是盐城市第一支柱产业.围绕整车、零部件、汽车服务业“三个千亿”产业目标,积极打造集汽车制造、汽车科技、汽车商贸、汽车文化、汽车旅游为一体的中国现代汽车名城.盐城正在实施传统乘用车和新能源汽车研发并举战略,全市初步具备新能源汽车领域重要的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实验、检验、认证及孵化的公共平台功能.(8)无锡.无锡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一是无锡没有突出的整车企业发挥龙头作用,现有整车企业未能对汽车产业发展起到强劲带动和支撑作用.二是汽车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行业经济地位不高.从企业层面来看,规模普遍较小,缺乏产销过百亿的大型企业,而且布局分散、生产集中度不高.三是汽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薄弱.无锡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品种虽然多达1000余种,但高技术含量的改装车和汽车主要零部件总成以及关键汽车零部件产品不多.无锡。
我国汽车产业(整车)发展现状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
近几年,我国汽车产销规模迅速扩大,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拉动内需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汽车产业(整车)布局1、区域产业布局:我国汽车整车产业呈现以华东地区为重心,华北、东北、华中、华南多区域共同发展的空间格局。
其中,华东约占36%、东北约占14%、华北约占14%、华中约占13%、华南约占13%、西南约占8%。
可以看出,东北占比出现明显下降,而华东、华北、华中、华南占比显著提高,产业转移趋势较为明显。
2、区域产业投资吸引力:华东区域由于产业基础、区位资源、市场潜力等优势条件,其整车投资吸引力最强,其次是华北、华中和华南。
3、产业集群发展及未来趋势:我国汽车整车产业已形成了以大集团为核心的集群分布,分别是环渤海、中部、长三角、两广、吉辽、川渝六大产业集群,产量共约占全国的89%,分别约占全国的21%、16%、15%、15%、13%和9%。
其中,以上汽集团为中心的长三角产业集群,以东风集团为重心的中部产业集群未来还将领先发展。
除此之外,还形成了福建福州、厦门,河南郑州,陕西西安和江西南昌、景德镇等一定规模的汽车整车产业集聚地。
4、六大产业集群的优劣势:①环渤海产业集群:新能源、高端产品的产业聚集地。
优势:区域经济高速发展,资金、技术、产业政策支撑集群提升。
大型车企——北汽控股、中国重汽、长城汽车、一汽丰田市场地位稳步上升、集群优势明显。
劣势:北京受限购政策影响,市场吸引力下降。
天津、河北汽车产业发展不均衡,专业化的分工和协作体系还未完全形成。
②中部产业集群: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集聚地。
优势:中部区域经济增长强劲,市场支撑力度逐渐加强。
湖北产业基础好,龙头企业(东风集团)规模优势明显,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
劣势:湖南、安徽的国有企业产权机制和管理机制相对落后、产业发展潜力未充分释放。
③中部产业集群:最具活力的产业集聚地优势:区域内资金密集、技术密集。
中国汽车电子行业市场现状、市场发展前景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中国汽车行业由成长期步入成熟期。
2000年到2018年,我国汽车产量从207万辆增长到2782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16%。
2000年到2015年,我国汽车总产值自1986亿元增长到2842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9%。
2000年到2010年,我国汽车行业增幅较大,自2010年至今,我国汽车产量增长率均值为9%,较为稳定。
同时,我国汽车人均保有量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未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一步推进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我国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对汽车的需求逐渐加大,可以预见,汽车行业发展前景较好。
2018年中国汽车销量降低2.8%,2019年预计微增0.25%2017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社会消费走低、政策重大调整叠加前期行业较快发展逐渐饱和,汽车需求出现下滑。
2018年中国汽车产销量低于年初预期,全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80.9万辆和2808.1万辆,产销量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4.2%和2.8%,销量下滑主要受乘用车拖累。
乘用车2018年全年销量2371.0万辆,下降 4.1%;商用车2018年全年销量437.1万辆,增长5.1%;新能源汽车2018年全年销量125.6万辆,增长61.7%。
2019年1-2月零售销量下滑10%,符合预期。
2019年1-2月,中国狭义乘用车累计批发销量为323万辆,同比下降17%;狭义乘用车累计零售销量为333万辆,同比下降10%;新能源乘用车累计批发销量为14.3万辆,同比增长134%。
2019年春节前旺销期短,节后休眠期长,综合导致1-2月累计增速偏低。
由于2018年1-2月零售累计增速4.6%,高于年度增速11个百分点,是春节因素的大年。
而2019年是春节因素的小年,2月春节当周几乎没销量,虽然节后3周销量都较2018年同期高增长,但单月和累计仍是1-2月的开局呈现历年的增速最低位。
2019下半年预期改善,预计全年乘用车销量同比微增0.25%。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及空间布局
一.汽车工业的简介
1)汽车工业的特点:汽车工业为所有生产和销售轿车、商用车及其零
部件等汽车产品的企业总和。
有三大特点:关联作用大、就业容量大、
外部性。
2)汽车工业的四个阶段:一个国家汽车工业的发展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整车进口;第二阶段,零件组装;第三阶段,混合
组装;第四阶段,全车制造。
二.我国汽车的发展状况
(1)我国汽车工业发展阶段
我国的汽车工业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53 年到1978 年,起步建设阶段
这一阶段汽车工业刚刚起步,发展缓慢, 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今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在长春动工兴建,开中国汽车工业之先河。
汽车产品以载货汽车且以中型载货汽车为主,在结构上缺重少轻。
全部由国家计划组织生产和销售,对企业而言不存在市场需求和竞争机制。
第二阶段:从1979 年到2002,发展起飞阶段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工业不断成长。
这一时期汽车工业的发展主要通过技术引进和建设改造,提高了产量和国际合作,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逐步增强,在生产上加强了对货车轿车重型车的生产。
发展系列化多品种生产,结束单一品种生产的历史。
第三阶段:从2002年至今,突破发展阶段
2002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开放国内市场,世界汽车大规模进入我国,这使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突破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到2008为止,中国汽车产量突破1000万,但加入世贸无疑也对我国的汽车工业形成严重的冲击和威胁,而我国的汽车行业在之前的发展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亟待改善和解决,我国汽车工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2)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
回顾50年汽车工业前进的脚步,汽车整车生产点发展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53~1956年,中央集中力量建设第一汽车制造厂。
2)1958年大跃进开始,中央强调两条腿走路,很快形成了南京、上海、北京和济南4个小规模汽车生产基地。
3)成立第一个中国汽车工业公司。
公司按地域下设长春、北京、南京、重庆等4个分公司和武汉、济南2个汽车制造总厂。
4)中央决定建设二汽、川汽、陕汽3个三线汽车厂,产品各具特色且厂点分散。
5)1969~1971年地方发展汽车工业。
从1969年开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除西藏)纷纷组织汽车生产。
一时间全国汽车生产厂点达100余个,仅江西省就有汽车制造厂14家,还有一些自成体系的专业零部件厂。
6)1969~1971年,为重型汽车大发展期,后经调整,全国增加了重型载货车制造厂7个,矿用自卸车厂3个。
7)客车、专用车改装厂点的发展。
当时客车需求主要是两类:城市公共汽车和长途公共汽车。
在当时的情况下,城建和交通两系统组织其汽车修理厂改装客车,修造结合,自产自用,发展到“五五”末期,全国除西藏、宁夏,均有两个系统的客车厂。
8)1982年的一次全国统一。
中国汽车工业公司(中汽公司)成立。
确立公司为统一运营全国汽车工业的经济实体,下设解放、东风、京津冀、南京、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以及上海汽车拖拉机和汽车零部件工业联营公司。
9)汽车生产厂的成倍增长期(1983~1987年)。
1987年,汽车厂数达到116个,为1982年的2倍;改装车厂的数量为347个,为1982年的1.72倍。
10)1992年中国汽车厂数达124个,我国汽车生产量达106万辆,汽车厂数为历史上最高值。
改装车厂的数量发展和整车厂同步,1993年达到552家。
11)1994年开始汽车厂数量呈微弱减少趋势。
改变了过去靠增加汽车厂点来提高汽车产量和发展汽车品种的旧局面。
12)2001年,两项大中型企业间的重组。
近两年发生的上汽与五菱,一汽与天汽两项大中型企业间的重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
2002年,上汽集团、柳州五菱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签约,组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为下一步的广泛国际合作打下基础。
(3)我国汽车工业近十年发展现状
2000年,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3911亿元,利润177亿元,比1995年分别增长80%和107%;生产汽车207万辆,全球年产量排名第八位,其中轿车60.5万辆,比1995年分别增长43%和86%汽车工业出口额为25亿美元,进口额为36亿美元。
2007 年,我国除了山西、贵州、西藏、甘肃、青海、宁夏这六个省外,其他的省、市、区都有了自己的汽车工业体系。
2008 年我国的汽车总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
目前我国发展较好的几个汽车制造地区为吉林、上海、广东、湖北、重庆、北京,这六个地区2007 年汽车产量达到了全国总产量的51.9%,但它们的产量相差不大,都在70~80 万辆左右,可以说,这六个地区几乎平分了51.9%的份额,而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的产业中心。
2001-2010年汽车工业产量的统计表
三.我国汽车的工业布局
1.产业布局:我国汽车工业布局主要在东部。
2003年,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以及东北地区集中了我国汽车工业约70%的整车生产能力。
其中,珠
三角占7%,长三角占22%,环渤海地区占20%,东北地区占21%。
在中部,形成了以十堰—武汉为中心的汽车工业产业群,整车生产能力约占12%。
在西部,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汽车工业产业群,整车生产能力约占10%。
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布局与整车企业的布局基本匹配,主要集中于上述汽车工业集群所在地。
而合资汽车零部件企业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
轿车生产已形成“三大三小”的生产基地格局,即二汽、一汽、上海、北京、广州、天津。
轻型车的生产已大体形成东北、北京、西南和南京四大基地。
总的来说,目前中国汽车工业格局存在汽车厂数量过多且布点分散,企业规模过小的问题。
附:中国内地主要汽车企业分布图(见后)
2十大汽车生产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国内十大汽车厂家:
①.第一汽车集团
②.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公司
③东风汽车公司
④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⑤北京汽车公司
⑥.哈尔滨哈飞汽车有限公司
⑦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⑧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⑨安徽江淮汽车有限公司
⑩.浙江吉利集团
主要的汽车品牌有:一汽大众,一汽丰田,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东风日产,东风本田,东风悦达起亚,北京现代,北京奔驰,广州本田,广州丰田等。
四.我国汽车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布局: 1)企业数量多,规模小。
汽车工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产业,在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之后才能赢利。
按照国际流行的轿车厂的经济规模的起点为年产30万辆这一标准(即MES)来衡量,中国轿车工业达到MES的厂商总产量的百分比(即D值)现今仍为零,美国为100%,韩国为98%。
严重的规模不经济,不仅使企
业固定成本居高不下,抵消了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而且也使总体社会效益变差。
2)生产集中度偏低。
在产业组织学中,生产集中度是反映市场竞争程度的一个(标志性)指标。
据20世纪90年代后期统计,中国汽车产量前三位的企业生产集中度约为38%,同期,日本为80%,美国为90%,法国和意大利基本是100%。
2000年,中国前三家汽车企业(一汽、东风和上汽)的生产集中度虽然上升至44%左右,但与上述国家相比仍然偏低。
2产品结构: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汽车产品中,柴油汽车所占比重为3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
在载货车领域,要进一步提高重型车的比重。
在轿车产品中,中高级轿车比例仍然较高,这与我国目前的能源供应状况不相符合。
3市场:我国的汽车出口比例小,且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一些精密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整车出口额很小。
同时由于现在中国的技术投入不足,合资企业的成长能力更强。
跨国公司希望借合资的名义回避关税,开拓中国市场,而中方期望以“以市场换技术”。
可时至今日,一些已经成立多年的合资汽车企业的核心零部件却依然完全依赖进口。
4开发水平与开发环境:自主开发能力弱,引进多,模仿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少,忽视了汽车技术进步和产品开发。
主要表现在轿车和零部件开发能力薄弱,我国汽车工业尚不具有成熟和较高水平的轿车整车开发能力,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平台。
许多关键零部件仍处在外国产品的仿制阶段。
我国的汽车产品在电子化、信息化方面,与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电子部件在我国汽车上的应用程度仍然比较低。
与汽车工业相关的工业发展相对滞后,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尚不能提供高水平、高附加值的汽车电子零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