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
- 格式:ppt
- 大小:3.74 MB
- 文档页数:66
实验流行病学单元1 流行病学实验研究设计评价乙型肝炎(HB)疫苗预防儿童早期HBsAg携带状态的效果:某地方性流行地区的一次对照实验。
一、基础研究某地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地方性流行,12%的献血人员HBsAg阳性,90%居民至少一项HBV标志阳性。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HB和原发性肝细胞癌(PHC)明显相关,男性PHC年发病率为30/10万~75/10万。
在实施HB疫苗免疫计划前,曾对该地某农村地区儿童和孕妇的HBV感染流行率进行调查。
现况研究表明,儿童感染HBV的危险性很高。
纵向研究表明,30%新生儿具有从母体被动获得的抗-HBs,当这种被动免疫消失时,HBsAg流行率急剧上升,但在出生6~12月仍有3%婴儿具有抗-HBs,2岁时17%的儿童HBsAg阳性。
在6~7岁时80%儿童至少一项HBV 标志阳性,在13岁时儿童HBV感染率与成人相同(13%HBsAg阳性,91%既往或近期HBV感染)。
因此,在该地感染发生于生命的最早期。
二、实验设计N区离D市160公里,交通方便。
该区为一农业区,人流动较少,医疗卫生机构健全,服务质量较高。
按随机分配的原则进行分组,其中16个村庄接种HB疫苗,18个村庄接种安慰剂,见(实习指导)图6-1。
HB疫苗免疫计划的目的在于降低儿童携带状态的发生率,该地所有从出生至2岁儿童均列为接种对象。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计算样本大小。
证明疫苗保护率为90%,把握度为0.9,α=0.01(单侧),算得需90名既往未曾暴露HBV者随访12个月。
由于34%的1-24个月龄的儿童至少已有一项HBV标志,且失访率为50%,因此,本研究所需儿童数为273名或以上。
问题1:在本实验前,对该地居民HBV感染情况进行基础研究有无必要?有必要,原因:本研究是对乙肝疫苗预防儿童早期HBsAg 携带状态的效果进行评价的一项现场实验。
应选择预期儿童早期感染乙肝病毒较高的地区进行,因而需要对现场进行必要的基础研究。
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一、发展史1.18世纪-19世纪起始阶段1747年James Lind的抗坏血病研究1799年Haygarth安慰剂效应问题涉及,金属棒缓解疼痛的效果并不优于木棒。
1863年Gull首次证实安慰剂治疗2.20世纪发展迅速随机化概念多中心临床试验(1944年)3.20世纪60年代后,蓬勃发展时期新药的临床试验(FDA)社区试验,较著名的如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资助的戒烟社区干预试验4.应用范围的扩大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出生缺陷等非传染性疾病意外伤害卫生管理健康促进二、概念将人群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以研究者所控制的措施给予实验组人群之后,随访并比较两组人群的结果,以判断控制措施的效果。
三、特点属于实验性研究必须有干预措施须有严格的平行的对照遵循随机化分组的原则四、流行病学实验与描述性、分析性研究的比较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研究方法观察性分析性实验性研究对象随机抽样随机抽样随机分组验证假设不能能能,强研究性质现况回顾;前瞻前瞻干预措施无无有设立对照无有有五、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与队列研究的异同点1.相同点:都属于前瞻性研究验证假设两组要有可比性2.不同点:研究对象及其分组不同干预因素验证病因假设的效力不同六、分类1.临床实验 (clinical trial)对象:病人,个体评价2.现场试验(field trial)或预防性试验对象:健康人群体评价3.社区实验 (community trial) 或社区干预试验对象:社区,群体评价设计与实施一、设计原则随机分组设立对照盲法观察(一)随机分组1.简单随机分组(simple randomization)将研究对象按照个人为单位用掷硬币(正、反两面分别指定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抽签、使用随机数字表,也可采用系统随机化法,即用现成的数据(如研究对象顺序号、身份证号、病历卡号、工号、学号等)交替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去。
实验流行病学的基本特点
实验流行病学是一种研究方法,用于研究疾病的发病原因,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发展。
它结合了流行病学和实验方法,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首先,实验流行病学以实验为基础。
实验流行病学采用实验性的方法来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有效性。
实验流行病学的实验包括动物实验、细胞实验、病原体实验以及临床实验。
其次,实验流行病学结合了流行病学和实验方法。
实验流行病学将流行病学和实验方法结合起来,以更加系统、科学的方法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预防及治疗疾病的有效性。
再次,实验流行病学强调社会因素的研究。
实验流行病学将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结合起来,以系统的方法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
实验流行病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在疾病发病中社会因素的作用。
最后,实验流行病学与其他流行病学方法结合。
实验流行病学与传统的流行病学方法结合起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疾病。
总之,实验流行病学是一种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有效性的有效方法。
它结合了实验和流行病学的方法,强调了社会因素的研究,并与其他流行病学方法结合起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如何预防和治
疗疾病。
因此,实验流行病学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疾病。
实验流行病学与队列研究的异同一、定义和目的:1.实验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是一种研究设计,主要通过干预控制组与干预组的比较,来评估一些特定因素对疾病发展的影响。
其主要目的是确定因果关系。
在实验流行病学中,研究者可以主动干预暴露因素以监测其对疾病结果的影响。
2.队列研究:队列研究是一种长期追踪研究的设计,通过在人群中选择暴露或未暴露于特定因素的个体,然后跟踪他们的疾病发展,以估计该因素对后续疾病风险的影响。
其主要目的是描述发病率和计算风险比。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1.实验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中,研究者可以控制暴露组与非暴露组之间的区别,并可以通过随机分配的方式确定个体的暴露程度。
此外,研究者可以采用隐性观察或双盲设计,以减少主观性偏差的影响。
这种研究方法比较符合临床试验的标准,可以生成较高的证据质量,但在伦理方面可能存在一些限制。
2.队列研究:队列研究一般分为前向队列研究和后向队列研究。
前向队列研究在开始时选择暴露与非暴露组,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跟踪统计各组的发病情况。
后向队列研究则是在发病前开始选择暴露与非暴露组,之后观察发病的情况。
这种研究方法更加符合现实生活中的情况,但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受到回忆偏差和选择偏差的影响。
三、数据收集和分析:1.实验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通常需要研究人员主动操作,控制暴露,并对结果进行记录。
数据收集通常是系统的,可以通过质性和量化的方法进行测量。
数据分析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例如卡方检验和t检验,以评估干预的效果。
2.队列研究:队列研究通常需要长期的追踪和收集数据。
数据可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和医疗记录等方式进行收集。
数据分析可以使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如计算发病率和计算风险比,或使用生存分析方法,如卡普兰-迈尔生存曲线,评估暴露因素对疾病风险的影响。
四、优缺点:1.实验流行病学:优点:能够提供高质量的证据,确立因果关系;研究是否受偶然因素影响的可能性较小;可以对潜在干预控制因素进行精确检测。
流行病学实习实验一 疾病的分布[教学目标]掌握疾病分布的定义,熟悉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掌握疾病频率测量常用指 标的定义、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掌握疾病流行强度的定义及描述流行强度的常 用术语; 掌握疾病分布的描述。
熟悉影响地区分布的因素、 研究地区分布的意义。
[基本实验理论]发病率: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发生的频率。
罹患率:发病率的特殊应用形式,通常用于较小范围人群短期波动期间疾病频率 的测量。
患病率:某一特定时刻人群中某病的现患病例占总人口的比重或百分比。
感染率:在某个时间内能检查的整个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 占的比例。
死亡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因某病)的死亡频率。
病死率: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某病患者因该病死亡的危险性。
生存率:在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患某病的人中,经若干年随访(通常为1、3、 5年)后,尚存活的病人数所占的比例。
疾病在时间、地区和人群中的存在方式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对疾病分布的 综合描述,往往可能获得有关病因线索和流行因素的丰富信息。
[授课学时]4学时实验二 现况调查[教学目标]掌握现况研究的原理;掌握现况研究资料的分析方法,相关频率、指标的计 算。
[基本实验理论]现况研究指在特定时间(或在较短的时期内)收集特定范围人群某一时点信 息的现况调查。
收集的信息包括疾病状况、 健康评价、 与疾病和健康有关的因素。
现况研究的普查和抽样调查方法,样本含量的估算。
调查表的内容与结构,调查问题的设计。
现况研究的数据分析、分析的内容。
现况研究的偏倚及防止。
[授课学时]4学时实验三 筛检方法评价[教学目标]掌握筛检的原理、意义、应用条件、筛检试验的评价指标及其计算方法,熟 悉筛检方法和阳性标准的确立原则。
[基本实验理论]通过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它措施,将可能有病但表面上健康的人,同那些 可能无病的人区分开来。
筛检试验不是诊断试验,仅是一种初步检查,对筛检试 验阳性者或可疑阳性者, 必须进行进一步确诊, 以便对确诊病人采取必要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