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学——肩关节实验
- 格式:ppt
- 大小:2.06 MB
- 文档页数:12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人体关节在不同位置下的运动方向和范围,掌握关节在人体运动中的重要作用,为今后进行人体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器材1. 拍照设备2. 计时器3. 纸笔4. 实验对象:志愿者(10名)三、实验对象和方法1. 实验对象:10名身体健康、无运动损伤的志愿者,年龄在18-25岁之间。
2. 实验方法:(1)实验对象依次进行单腿站立、坐位、站立等不同位置下的关节运动实验。
(2)记录实验对象在各个位置下关节的运动方向、范围和所能活动的平面数。
(3)观察并记录实验对象在各个位置下关节参与的主要关节。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对象在单腿站立位置下,另一条腿做前后、左右、旋转运动,记录大腿活动的不同方向,所能活动的平面数,以及参与大腿运动的主要关节。
2. 实验对象在坐位下,大腿部位不动,小腿进行前后、左右、旋转运动,记录小腿活动的方向,所能运动的平面数,以及参与小腿运动的主要关节。
3. 实验对象站起来,体验上臂运动的方向,记录上臂所能活动的平面数,以及参与上臂运动的主要关节。
4. 实验对象上臂不动,体验前臂运动的方向,记录前臂所有活动的平面数,以及参与前臂运动的主要关节。
五、实验结果1. 单腿站立位置下,大腿活动方向:前后、左右、旋转;所能活动的平面数:2个;参与大腿运动的主要关节:髋关节。
2. 坐位下,小腿活动方向:前后、左右、旋转;所能活动的平面数:3个;参与小腿运动的主要关节:膝关节、踝关节。
3. 站立位置下,上臂活动方向:前后、左右、旋转;所能活动的平面数:3个;参与上臂运动的主要关节:肩关节。
4. 上臂不动,前臂活动方向:前后、左右、旋转;所能活动的平面数:3个;参与前臂运动的主要关节:肘关节、腕关节。
六、分析与讨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人体关节在不同位置下的运动方向和范围,为今后进行人体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2. 在单腿站立位置下,大腿主要进行前后和旋转运动,这有助于保持身体平衡;小腿在坐位下进行前后、左右和旋转运动,有利于保持下肢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第1篇实验目的:通过解剖实验,观察和了解肩关节的结构,包括骨骼、肌肉、韧带、滑囊等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在肩关节运动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实验地点:解剖实验室实验器材:尸体标本、解剖刀、剪刀、镊子、放大镜、解剖图谱等。
实验步骤:1. 观察肩关节整体结构:- 将尸体标本放置于解剖台上,观察肩关节的整体位置和形态。
- 识别肩关节的边界,包括肩胛骨、肱骨和锁骨的接触区域。
2. 骨骼结构观察:- 肩胛骨:观察肩胛骨的三个面(前面、后面和侧面),注意肩胛冈、肩胛下窝、肩峰和内侧缘的解剖结构。
- 肱骨:观察肱骨的肱骨头、大结节、小结节、结节间沟、肱骨干和三角肌粗隆。
- 锁骨:观察锁骨的体部、内侧端(胸骨端)和外侧端(肩峰端)。
3. 肌肉结构观察:- 肩袖肌肉:识别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观察它们的起止点、走行路径和与肩关节的关系。
- 其他肌肉:观察三角肌、胸大肌、胸小肌、斜方肌等肌肉的起止点和功能。
4. 韧带结构观察:- 盂肱韧带:观察盂肱韧带的起止点、形态和功能。
- 喙肩韧带:观察喙肩韧带的起止点、形态和功能。
- 喙锁韧带:观察喙锁韧带的起止点、形态和功能。
- 肩锁韧带:观察肩锁韧带的起止点、形态和功能。
5. 滑囊结构观察:- 肩袖间隙:观察肩袖间隙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 其他滑囊:观察肩关节周围的其他滑囊,如肩峰下滑囊、冈上肌腱下滑囊等。
6. 肩关节运动功能观察:- 通过实验操作,模拟肩关节的屈、伸、收、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观察肌肉和韧带的协同作用。
实验结果:1. 肩关节骨骼结构:- 肩胛骨、肱骨和锁骨构成了肩关节的基本骨骼结构,它们之间通过关节面和韧带连接,形成了肩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2. 肌肉结构:- 肩关节周围的肌肉,如肩袖肌肉、三角肌、胸大肌等,通过收缩和放松,实现了肩关节的多种运动功能。
3. 韧带结构:- 韧带在肩关节的稳定性和运动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如盂肱韧带、喙肩韧带等。
肩关节活动技术主动运动实训报告一、引言肩关节是人体上肢最灵活的关节之一,其运动范围广泛,包括了前屈、后伸、内旋、外旋等多个方向。
肩关节活动技术的训练对于提高肩关节的稳定性、增加肌肉力量和改善运动协调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主动运动训练,提高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和运动质量。
二、实训内容1. 热身准备在进行肩关节活动技术主动运动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热身准备,以避免运动损伤。
热身运动可以选择肩部的旋转运动、举臂运动等,可以适当增加运动幅度和速度,以提高肌肉温度和关节润滑度。
2. 肩关节前屈训练肩关节前屈是指将上肢从身体侧面向前方抬起的动作。
在训练中,可以采用直臂前屈和屈肘前屈两种方式进行。
直臂前屈主要锻炼肩部前侧肌群,屈肘前屈则主要锻炼肩部前侧肌群和肱二头肌。
训练时应注意保持肩胛骨的稳定,避免肩关节过度旋转或上提。
3. 肩关节后伸训练肩关节后伸是指将上肢从身体前方向后方伸展的动作。
在训练中,可以采用直臂后伸和屈肘后伸两种方式进行。
直臂后伸主要锻炼肩部后侧肌群,屈肘后伸则主要锻炼肩部后侧肌群和三头肌。
训练时应注意保持肩胛骨的稳定,避免肩关节过度旋转或下沉。
4. 肩关节内旋训练肩关节内旋是指将上肢从身体侧面向内侧旋转的动作。
在训练中,可以采用直臂内旋和屈肘内旋两种方式进行。
直臂内旋主要锻炼肩部内侧肌群,屈肘内旋则主要锻炼肩部内侧肌群和肱三头肌。
训练时应注意保持肩胛骨的稳定,避免肩关节过度旋转或上提。
5. 肩关节外旋训练肩关节外旋是指将上肢从身体侧面向外侧旋转的动作。
在训练中,可以采用直臂外旋和屈肘外旋两种方式进行。
直臂外旋主要锻炼肩部外侧肌群,屈肘外旋则主要锻炼肩部外侧肌群和肱三头肌。
训练时应注意保持肩胛骨的稳定,避免肩关节过度旋转或下沉。
三、实训效果评估在实训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估实训效果:1. 活动范围:通过测量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旋和外旋的角度变化,来评估肩关节活动范围的改善情况。
2. 运动质量:通过观察运动是否流畅、是否有颤动或疼痛等不良反应,来评估运动质量的提高情况。
肩关节徒手肌力评定实训报告一、实训目的掌握肩关节徒手肌力评定的操作技术。
二、实训意义肌力检查是运动疗法中常用的评定技术,是测定受试者在主动运动时肌肉或肌群收缩的力量,用以评价神经肌肉系统的功能状态。
肩关节肌力检查在肌肉、骨骼、神经系统,尤其是周围神经系统病变中尤为重要。
通过肌力测定,判断有无肌力下降及肌力下降的范围和程度,为制订康复治疗方案、评定康复疗效、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三、实训原理人体在卧位、抗重力体位、抗阻力情况下,肩关节肌力会有很大的差异,徒手肌力检查法是通过被检者自身重力和检查者用手施加阻力而产生主动运动,是评定肌肉或肌群的力量和功能的方法,该方法只能表明肌力的大小不能代表肌肉收缩的耐力。
四、实训对象1.实训的学生本人。
2.肌肉萎缩或肌力下降的患者。
五、实训内容与方法(一)、实训流程1.检查者向受试者解释评定的目的、方法,使受试者理解井予以良好配合。
2.检查进行肩关节肌力评定所涉及的关节是否存在活动受限,并按要求用手将受试者所需评定的躯干或肢体固定,使之处于能够单纯完成某一动作的最佳位置,减少协同肌、拮抗肌等的干扰。
3.采用重力检查(固定近端肢体后,待测肌肉全力收缩,远端肢体在垂直面上自下向上进行全关节范围运动)。
4.若能完成,说明肌力在3级或3级以上;应用评定者的另一手在运动关节的远端施加阻力,根据受试者能克服的阻力的大小来判定肌力为4级或5级;不能承受外加阻力则为3级。
5.若不能克服重力作全幅度运动,说明肌力在3级以下,应调整体位。
下放置光滑平板,或用带子将肢体悬挂使肢体在水平面上运动:在此条件下能完成大幅度运动,可判定为2级肌力。
6.如仅有微小关节活动或未见关节活但可在主动肌的肌腹或肌腔上触到收缩感,则为1级肌力:触不到收缩感则为0级。
7.在测试3级以下肌力时,为了避免改变体位的麻烦,也可施加助力,根据所需助力的大小判定为2级或1级肌力。
(二)、肩关节的徒手肌力评定方法(1)受检者处于坐位,充分暴露被检查部位,测量时肩关节活动不受限。
第1篇一、实验背景肩关节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之一,具有复杂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肩关节容易出现功能障碍,如疼痛、活动受限等。
肩关节松动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康复治疗方法,通过手法操作,增加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和功能。
本实验旨在探讨肩关节松动技术的应用效果。
二、实验目的1. 了解肩关节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2. 掌握肩关节松动技术的操作方法。
3. 分析肩关节松动技术的应用效果。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30名健康志愿者,年龄在20-45岁之间,无肩关节疾病史。
2. 实验分组:将30名志愿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人。
3. 实验方法:(1)实验组:采用肩关节松动技术进行康复治疗,每周2次,每次30分钟,共进行4周。
(2)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肩关节康复训练,包括肩关节主动运动、被动运动和肌肉力量训练,每周2次,每次30分钟,共进行4周。
4. 实验指标:(1)肩关节活动度:通过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等六个方向的活动度测量。
(2)肩关节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肩关节疼痛程度进行评分。
(3)肩关节功能评分:采用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SST)对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分。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肩关节活动度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具体表现为:(1)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实验组为(150.5±10.2)°,对照组为(120.3±8.5)°。
(2)肩关节后伸活动度:实验组为(25.1±4.8)°,对照组为(20.3±3.2)°。
(3)肩关节内收活动度:实验组为(45.2±5.1)°,对照组为(35.8±4.3)°。
(4)肩关节外展活动度:实验组为(95.3±6.7)°,对照组为(85.2±5.9)°。
(5)肩关节旋内活动度:实验组为(55.4±6.2)°,对照组为(45.3±4.8)°。
被动内旋活动用手摸后背,到达肩胛区,拇指尖指示脊柱节段代表肩关节内旋程度。
该患者左肩关节内旋L3水平,右肩关节内旋T7水平。
主动全肩关节上举活动背靠墙站立,可以防止背部后伸,病人向天花板举起上臂,检查者侧面观察肘关节跨过的弧度。
后方不稳定实验(Jerk试验)在后方不稳定患者中,将上臂前屈90°、内旋90°和轻微内收,接着施加向后作用力,患者肱骨头可以出现向后的半脱位.Lift—off试验检查者将患者手置于离开背部的位置时,有肩胛下肌功能但肌力差的患者还能将手保持在离开背部的位置;肩胛下肌功能丧失的患者不能将手退离后背,也不能将手维持在离开后背的位置。
压腹试验压腹试验(—):患者完成压腹动作的同时能够保持腕关节伸直并保持肘关节位于身体前方;压腹试验(+):患者需要屈腕关节才能完成压腹动作。
Napoleon试验—改良的压腹试验让患者将手置于腹部,肘关节置于体侧,接着病人保持手的位置而将肘关节置于病人身体前方,如果需要将整个肩胛带前移才能将肘关节置于身体前方,则Napoleon试验(+)。
Bear hug试验病人将手置于健侧肩关节上,检查者握住其肘关节以防屈肘,检查者试图将患者的手从对侧肩关节上抬起,而患者能抵抗这一动作,不出现疼痛,说明患者肩胛下肌功能良好;检查者能够将患者的手从对侧肩关节上抬起,说明肩胛下肌无力或没有功能。
冈上肌肌力测试(冈上肌不易从三角肌活动中分离)患者肩关节在肩胛骨平面上上举90°,并将上臂完全内旋.检查者将上臂下压,病人抵抗下压动作。
(如果三角肌没有受伤,任何肌力上差异都与冈上肌有关)冈下肌和小圆肌测试(冈下肌和小圆肌容易从三角肌活动中分离)检查者将病人上臂最大限度被动外旋,当检查者放开上臂时,患者不能维持刚才位置,说明Lag征阳性(肘关节屈曲90°时病人在体侧能维持住上臂的位置),冈下肌和小圆肌无力或者功能缺失。
(三角肌对于外旋肱骨能量有限,任何外旋力量下降都与这些肌肉功能异常相关.)Hawkins—Kennedy撞击征检查者站在病人体侧,病人肩关节置于90°前屈位,肘关节屈曲90°,检查者内旋患侧上臂,重现肩峰下撞击导致疼痛。
一、实验背景肩关节脱位是临床常见的关节损伤之一,多见于运动创伤、交通事故及日常生活中的跌倒等。
肩关节脱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劳动能力,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因此,对肩关节脱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动物实验,探讨肩关节脱位的病因、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方法,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1. 观察肩关节脱位动物模型的建立过程,了解肩关节脱位的发生机制。
2. 分析肩关节脱位动物模型的病理生理变化,探讨肩关节脱位的病理机制。
3. 研究不同治疗方法对肩关节脱位动物模型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4. 总结肩关节脱位的预防措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实验内容1. 实验动物选择与分组选取健康成年家兔作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实验组分为三组,分别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对照组仅进行模型建立。
2. 肩关节脱位动物模型的建立采用肩关节前脱位法建立肩关节脱位动物模型。
具体操作如下:(1)将家兔麻醉后,固定于手术台上。
(2)在肩关节前方做一长约5cm的切口,暴露肩关节囊、肩胛骨和锁骨。
(3)切断肩关节囊和肩胛骨,使肩关节脱位。
(4)缝合切口,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3. 实验观察指标(1)肩关节活动度:采用关节活动度测量仪,分别于实验前后测量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和旋转等角度。
(2)肩关节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实验动物进行疼痛评分。
(3)肩关节功能评分:采用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SFS)对实验动物进行肩关节功能评分。
4. 不同治疗方法对肩关节脱位动物模型的治疗效果观察(1)保守治疗:实验组A组采用保守治疗,包括局部冷敷、制动、药物治疗等。
(2)物理治疗:实验组B组采用物理治疗,包括超声波治疗、电刺激治疗等。
(3)手术治疗:实验组C组采用手术治疗,包括肩关节复位术、肩关节固定术等。
5. 实验结果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方法对肩关节脱位动物模型的治疗效果。
关节运动小实验报告通过观察和记录人体关节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了解关节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运动过程中的关节运动规律。
实验材料:1. 镜子:用于观察自己的关节运动。
2. 弹力带:用于进行一些简单的关节活动。
3. 水平仪:用于测量关节的角度变化。
4. 手表:用于计时。
实验步骤:1. 自由活动:先进行一些简单的关节活动,如手腕的转动、肩膀的抬举等,观察关节运动的角度变化和范围。
2. 弹力带活动:用弹力带进行一些简单的拉伸运动,如弯曲腿膝、伸展手臂等,同时使用水平仪测量关节的角度变化。
3. 跳绳活动:进行一段时间的跳绳运动,观察关节的运动规律和变化。
4. 跑步活动:进行一段时间的跑步活动,同时使用水平仪测量关节的角度变化。
5. 静态伸展:进行一些静态伸展动作,如前屈、侧弯等,观察关节的变化和感受关节的运动范围。
实验结果:1. 在自由活动中,可以通过镜子观察到手腕、肩膀等关节的角度变化和范围。
不同的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范围也有所不同,如手腕的前后摆动较大,肩膀的抬举范围较大,而旋转的范围较小。
2. 在使用弹力带进行拉伸运动时,可以通过水平仪测量关节的角度变化。
可以观察到关节在拉伸过程中的拉长和伸展的运动规律。
不同的关节在不同角度下的弹性变化也有所不同。
3. 在跳绳活动中,可以观察到膝关节、踝关节等的运动规律。
膝关节的弯曲和伸展在跳绳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同样是下肢关节的踝关节在影响着整个身体的重心和平衡。
4. 在跑步活动中,可以观察到身体各个关节的协调运动。
腿部的运动主要由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组成,在跑步中这些关节的协调运动保证了身体的平衡和稳定。
5. 在静态伸展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关节的运动范围和柔韧性。
不同的关节在静态伸展过程中的感受也有所不同,有的关节容易伸展,有的关节较为僵硬。
实验分析:通过以上实验步骤可以看出,不同的关节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在不同的运动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关节的协调运动是保证身体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影响到身体的平衡和姿势,还关系到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的发挥。
2023肩关节运动学•肩关节概述•肩关节解剖结构•肩关节运动学原理目录•肩关节疾病诊断与治疗•肩关节康复训练•肩关节影像学检查01肩关节概述肩关节由肩胛骨、肱骨头、关节盂、韧带和肌肉等组成。
肱骨头位于上臂骨的顶端,与肩胛骨相关节。
肩胛骨位于后方的三角形骨头,与肱骨头相关节。
关节盂位于肩胛骨内侧的浅凹,与肱骨头相关节。
肌肉用于控制肩关节的运动,包括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等。
韧带连接关节的周围组织,包括盂肱韧带和喙肩韧带等。
肩关节功能缓冲来自侧方的冲击力,保护胸腔和腹腔器官不受损伤。
使上臂骨内旋和外旋运动。
使上臂骨内收和外展运动。
使上臂骨向前和向后运动。
使上臂骨向上和向下运动。
02肩关节解剖结构1肩胛骨23肩胛骨是位于上背部的三角形扁状骨,上缘短,下缘长。
肩胛骨有两面,内面为肩胛下窝,外面为肩胛冈和冈上窝。
肩胛骨通过肌肉和韧带与胸廓相连,共同组成肩关节。
肱骨肱骨上端有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形成关节,下端与尺骨鹰嘴窝形成肘关节。
肱骨内外侧各有一突起,外侧为肱骨大结节,内侧为肱骨小结节。
肱骨是上肢骨之一,是大臂和小臂之间的长骨。
关节盂关节盂是肩胛骨上的浅窝,与肱骨头形成关节。
关节盂较浅,关节囊松弛,有利于关节活动。
关节盂下有盂唇,可加深关节窝,增大关节稳固性。
肩关节周围有多个韧带与肌肉附着,加强关节的稳定性。
盂肱上韧带:连接肱骨头与肩盂的顶部,可防止肱骨头向上脱位。
盂肱中韧带:连接肱骨头与肩盂的下部,可限制肱骨头前、后移位。
盂肱下韧带:连接肱骨头与肩盂的下部,可防止肱骨头向下脱位。
喙肱韧带:连接喙突与肱骨头,限制肩关节的外展角度。
胸小肌、胸大肌、三角肌等肌肉参与肩关节的运动和稳定,共同完成肩部多种运动。
韧带与肌肉03肩关节运动学原理03外旋、内旋肩关节外旋和内旋的运动范围约90°,其中0°表示上肢与前臂成一条直线,90°表示上肢与前臂成直角。
肩关节运动范围01前屈、后伸肩关节前屈和后伸的运动范围约180°,其中0°表示上肢自然下垂于身旁,90°表示上肢上举至头侧。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肩关节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2. 熟悉肩关节触诊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肩关节疾病的能力。
二、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三、实验地点康复治疗室四、实验对象受试者:XXX(姓名)五、实验器材1. 沙发或治疗床2. 棉垫3. 触诊尺4. 骨骼模型(可选)5. 记录本六、实验方法1. 受试者准备:受试者取俯卧位,双手自然放在身体两侧,放松肩部肌肉。
2. 触诊者准备:触诊者站在受试者一侧,双手洗净,戴好手套。
3. 肩关节触诊:- 肩胛冈触诊:用双手掌根部轻轻压迫受试者背部上方,寻找肩胛冈的棒状隆起。
- 肩峰角触诊:从肩胛冈下缘开始,向外侧触摸,寻找向前弯曲的骨头,即肩峰角。
- 肩峰触诊:从肩峰角开始,向前方触摸,寻找扁平状骨头,即肩峰。
- 冈三角触诊:沿肩胛冈上缘和下缘向内侧触摸,寻找隆起逐渐减少并平坦化的部位,即冈三角。
- 上角触诊:在内侧缘上端,寻找肩胛提肌的附着点,即上角。
- 下角触诊:在内侧缘下端,寻找肩胛骨的边缘绕过的一个角,即下角。
- 肩袖肌群触诊:受试者取坐姿,手臂靠着身体,手肘弯曲90度且掌心向上。
触诊者用几只手指触摸肩胛骨喙突,并用另一只手做外转动作,感受小结节。
再将受试者手臂内转,感受外侧的结节间沟和大结节在手指下滑动。
4. 记录触诊结果:记录受试者肩关节各个部位的触诊情况,包括肩胛冈、肩峰角、肩峰、冈三角、上角、下角、肩袖肌群等。
七、实验结果1. 肩胛冈:触及明显的棒状隆起。
2. 肩峰角:触及向前弯曲的骨头。
3. 肩峰:触及扁平状骨头。
4. 冈三角:触及隆起逐渐减少并平坦化的部位。
5. 上角:触及肩胛提肌的附着点。
6. 下角:触及肩胛骨的边缘绕过的一个角。
7. 肩袖肌群:触及小结节和大结节。
八、实验讨论1. 肩关节触诊对于诊断肩部疾病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触诊可以了解肩关节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2. 触诊过程中要注意手法轻柔,避免给受试者造成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