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重点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175.00 KB
  • 文档页数:1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心理学重点

一、名解。

1.速度准确性权衡:速度-正确率权衡问题

被试在RT实验中,往往会以降低反应正确率为代价来提高反应速度,或者为了达到较高的反应正确率而减慢反应速度。

对一般的RT实验来说,目前主流看法是,在实验达到高正确率的条件下,RT数据是有效的。

2.系列位置效应:记忆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对于序列呈现的材料,位于系列开始和系列末尾的项目容易被识记和提取,位于中间的项目最难被识记和提取。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可以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解释这种现象。(百度出来的)

A.传统心理学对系列位置效应的解释:词表中间部分的字词回忆成绩较差,而起始部分和结尾部分的字词回忆成绩较优(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并均高于中间部分。过去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解释

B.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解释:将系列位置曲线反映两种记忆:结尾反映短时记忆;起始和中间反映长时记忆

验证两种记忆说对系列位置曲线的解释

根据两种记忆说所做的两种预测:

(1) 若增加每个刺激的呈现时间,就会增加复述的时间,使更多信息进入长时记忆,但不会对短时记忆产生影响;

(2)若进行延缓回忆并防止复述,将损害短时记忆,但不会影响长时记忆。

3.自上而下的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概念驱动加工,conceptually-driven processing)。

4.自下而上加工: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数据驱动加工,data-driven processing)。

5.追随程序(Shadowing Procedure):指在实验中,同时给被试的双耳以刺激时,要被试复述事先规定的那只耳朵所听到的项目,使被试尽可能只注意一只耳朵的信息(追随耳),而不注意另一只耳朵的信息(非追随耳)。

6.双耳分听:注意的研究范式之一。操作范式为两耳同时呈现不同材料,被试报告两耳听到的内容。双耳分听更多反映的是注意的分配。

7.布朗•皮特森方法:

8.Stroop作业:又称色词作业。基本原理:给被试呈现一些由不同颜色墨水(如红色、黄色、蓝色)写成的表示颜色的字(如“红”、“黄”、“蓝”);实验有两种条件:一种条件要求被试报告墨水的颜色,另一种条件要求被试报告字的名称

9.固定网像技术:

二、简答

1.用实验说明相加因素法的实验逻辑

相加因素法实验(Sternberg )

完成一个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所分别需要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要的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基本逻辑: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RT(T1)+RT(T2)=RT(T1+T2)

加因素法的典型实验

Sternberg运用反应时相加因素法研究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阶段:

方法: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

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判定此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或

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者能否提取以及所需要的时间

(反应时间)。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Sternberg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对提取过程有独

立作用的四个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优质的或低劣的)、识记项目的数量、

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

因此,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四个独立的加工阶段,即刺

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先前曾将最后

的两个阶段合并为一个阶段)。

Sternberg认为,测试数目的质量对刺激编码阶段起作用,识记项目的数量

对顺序比较阶段起作用,反应类型对决策阶段起作用,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对反

应组织阶段起作用。

具体的实验步骤:

第一步,改变检验刺激(probe)的质量(即改变叹针刺激的性质),发现

对一个残缺、模糊的刺激进行编码比对一个完整、清晰的刺激花的时间较长,而

且对不同大小的记忆表影响相似,表明系列比较阶段之前存在一个独立的编码阶

段。

第二步,改变记忆表中项目的数量,得出记忆表大小与反应时间之间的线性

关系,证实了系列比较阶段的存在。

第三步,分别计算Y与N反应,发现对不同大小的记忆表,都是N反应时长

于Y反应时,表明了两种决定阶段的存在,即在系列比较之后,有一个被试选择

反应种类的决策阶段,而且产生N反应比产生Y反应难。

第四步,改变某一种类反应(Y或N)的出现频率,发现对两类反应产生同

样的影响,提高任一类反应的出现频率,都会使这类反应的组织更为容易,从而

使反应时下降。表明反应选择之后存在一个独立的反应组织阶段。

斯顿伯格在完成了上述实验后提出,加因素反应时有二个特点:

(1)实验者可以通过操作变更阶段的持续时间,完成这项工作的自变量就

称之为因素,当然,因素可以不只是一个;

(2)在这些因素中又可分为二类:一类为影响反应时间的附加因素,亦为

非交互作用的因素,这类因素称之为影响反应的附加因素,另一类因素为影响同一阶段的因素,这类因素为交互作用的因素。

因此,斯顿伯格认为,一旦找到交互作用和附加因素的模型,心理学家也就

揭示了加工阶段是怎样相关的。

2.简述模式识别理论。

模式: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的空间组合和时间组合,如视觉刺激模式、听觉刺激模式嗅觉刺激模式等。模式识别:当人能够确认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1)(1)模板说

①模板(template):存在于人的长时记忆中的、与外部刺激具有一一对应关系的外部模式的小复本。

②在长时记忆中已经存储了与各种模式相对应的模板,模式识别是将一个刺激模式提供的信息,与相应的模板进行匹配的过程。

刺激感官(编码)比较记忆

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