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运用于生态环境监测的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8.92 KB
- 文档页数:5
遥感技术运用于生态环境监测的分析
摘要:在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中,环境监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生态环境的监测与管理,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遥感技术以卫星、航空遥感技术为基础,能够对环境进行动态化地监测,对环境质量进行监督,从而避免生态环境污染加重。本文首先针对遥感技术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应用的优越性,最后探讨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具体应用及其应用流程。
关键词:遥感技术;生态环境监测;应用
引言
近年来,人们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加强,开始积极研究环境监测技术,用以解决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生态系统失调、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骤减、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地面环境监测和保护网点分布不均衡、不集中,传统环境监测站和检测技术作用有限,无法及时准确就环境污染和质量作出预报,难以满足人们日益高涨的环境监测需求。由此,遥感技术逐渐被应用在现代环境监测中,以便准确监测环境问题,协助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1遥感技术基本概述
生态环境监测和管理工作涉及面比较广,是一个动态、长期、大规模的工作,其管理工作有很多种,比如地方生态环境保护部门自查,或是上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检查以及社会监督。环境管理部门如果继续采用常规的实地考察方法,不仅工作量大且时间短,很难获得相关资料,还要花费巨资进行升级,尤其在边远地区,由于地域和装备等原因,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其中遥感技术在环境生态建设中的应用范围在逐渐扩大。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借助改变目标的反射和辐射波探测与识别待测物体,准确获取一些地球表面地理空间数据信息的一种技术。遥感技术是基于现代物理学、空间学、地理科学以及计算机等多种技术共同发展的一项技术,实用性与探测性能较高,在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后,为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当前现代化遥感技术中已经涉及到对物体数据信息的获取、传输保存及处理等多个环节,通过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准确对图像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准确掌握待测物体的实际情况,具有动态、宏观等综合性特点,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快速准确了解地理环境信息,因此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发挥出显著的作用。
2遥感技术运用于生态环境监测的具体分析
2.1水污染监测
水库、湖泊、河流等地表水受到污染后,其生物、化学、物理特征会出现一定变化。诸多污染物质吸收和反射电磁波的特性各不相同,部分化合物受到特定波长的电磁波照射和激发后,能够生成特征荧光。测量水体针对特定电磁波的辐射、反射、吸收等存在的差异,借助光电仪器或者计算机开展图像处理和信息加工,能够识别出水污染的程度、范围和种类。对水污染进行遥感监测的过程中,借助水中物质对电磁波、光波的特定反射特性和物质的热辐射特性等,可以探测在水面漂浮以及在水体中悬浮的物质、溶解于水的部分化合物。针对化学污染物,能够借助光吸收技术探测其荧光特性,对水中悬浮物质进行探测。红外遥感可用于测量水体温度,绘制出面积较大的水体的等温线图。紫外摄影能够测试出水表面的油膜,能够对海上面积较大的油膜的实际移动方向进行跟踪。
2.2大气污染监测
遥感技术能够对大气环境的实际污染状况进行探测,例如检测大气污染源的具体分布、污染程度和扩散范围等。主要采取间接方式分析大气污染状况,通过植物受到环境污染的具体程度、所展示的颜色变化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衡量。因为植物叶片在没有受到污染的情况下对紫外线或红外线的反射要强于受污染的叶片。因此,可以利用遥感技术查看叶片的色泽,假如颜色明亮鲜艳,可以认为当地大气环境被污染的程度比较低;假如色泽比较暗,则植物受到了较高程度的污染。可以借助卫星数据解析成像,辨析植物叶片的颜色程度,进而判断大气污染源的实际分布状况。这种技术能够从宏观上检测大气环境的具体污染状况,因此得到了广泛运用,显著提升了生态环境检测的效率。它也能够及时反馈生态环境受到污染的具体状况,工作人员可以采取一定技术手段分析这些信息和数据,为相关部门做出正确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建议和应对措施。该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早日改善环境污染状况,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3生态灾害监测
遥感技术技术通过对监测资料的数字化传输和储存,完成定量分析和数字处理。在草原生态环境监测过程中引入遥感技术技术,可提高空间研究效率,提高草原生态环境监测效果,加大资源调查力度。草原生态系统内容丰富,可供监测的主体很多,数据库的建立要求对这些主体进行全方位的统一覆盖,保证数据的全面性,数据储存要完整准确,保证数据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可以在地面定位和航天遥感等监测工作中充分利用遥感技术技术,保证草原生态系统监测工作的安全性,使草原生态定量评价工作切实可行,促进草原生态管理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3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流程
3.1监测数据的预处理
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所有流程中,第一步就是要针对监测数据进行预处理,这一步是关系到后续数据分析以及制图表工作流程的重要步骤。在预处理中,首先是针对数据规格和格式进行统一化。这样,可以使数据与数据之间可以进行对比,统一化的数据才能使后续的数据处理效率更高。第二步,针对监测数据进一步归一化。通过针对监测数据归类整理之后,然后通过计算机数据处理,得到二维图和线性分析表。第三步是做好监测数据的校正。根据已有的地形图和卫星图数据,对采集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进行一些必要的校正,从而使监测数据出错的概率减小,提高数据分析质量。
3.2监测数据的动态处理 由于现实中的生态环境是动态变化的,所有监测到的数据也必定会处于动态变化状态。所以,就环境监测数据工作人员而言,必须针对数据做动态处理。常见的方法是元二分法,通过该方法,可以对数据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从而采取针对性治理措施。比如,针对某区域的植被覆盖率进行监测,在不考虑人为干预的前提下,发现植被覆盖率数据异常。此时,就需要查明植被覆盖率数据出现异常的原因。比如,如果出现植物大面积枯萎形成裸土,要分析是不是病虫害的原因。
3.3综合评价监测数据
由上文可知,遥感技术、遥感设备得到的监测数据是比较多的,所以工作人员需要在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动态处理之后,进一步对数据进行综合评价。具体评价参考因素包括已有的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地环境等数据。这样,可以提高污染治理的质量,提高环境污染治理的效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厂数量的增加,汽车保有量的逐年增长,生态环境也在逐年发生改变。为了做好生态环境的监测工作,有必要应用包括遥感技术在内的先进的监测技术提高水体环境、大气环境和土地环境等生态环境监测的质量和效率。
结束语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是水生态环境问题,所以生态环境管理已经成为国家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在生态管理过程中,遥感技术能够发挥出重要作用,所以管理部门应正确了解并掌握遥感技术,并合理应用,通过配合实际案例,确保遥感技术在环境管理中发挥其最大优势,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管理效果,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明,王延华.基于遥感技术的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应用研究[J].清洗世界,2021,37(8):46-47,50.
[2]倪见.遥感技术在水生态环境管理的应用与前景[J].绿色环保建材,2020(11):42-43. [3]魏慧琴.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现代园艺,2020(2):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