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透镜的定义和分类;2.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及其应用;3.掌握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二、教学重点•掌握透镜的定义和分类;•理解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三、教学难点•掌握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四、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凸透镜、凹透镜、光屏、灯泡、矢量图等;2.课前准备:学生提前预习第5章第2节的相关内容。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简要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并与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衔接,引出透镜的定义和分类。
第二步:介绍透镜的定义和分类1.教师简要介绍透镜的定义:透镜是用来折射光线的一种光学装置,主要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
2.教师利用矢量图等教具,展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并说明其特点。
第三步:讨论透镜的分类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透镜的分类方法,让学生自主提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分类标准。
2.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并进行必要的讲解。
第四步:实验验证透镜成像规律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实验内容为利用凸透镜成像。
2.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五步:应用透镜的实际问题1.教师提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应用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并给出自己的答案。
第六步:小结教师进行本节课的内容小结,重点强调透镜的定义和分类,以及透镜成像的规律。
六、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中的实验部分较为简单,实验结果也比较容易让学生理解。
但是应用透镜的实际问题部分,可能需要老师提供更多的生活例子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加深对透镜应用的理解。
综合评价本节课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掌握透镜相关的知识。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透镜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透镜的定义和分类2.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和区别3. 透镜的光学性质4. 生活中的透镜现象5. 透镜的应用和实际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和区别,生活中的透镜现象,透镜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2. 教学难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性质,透镜在生活中应用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活中的透镜现象。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3.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体会透镜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透镜的定义和分类2. 第二课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和区别3. 第三课时:透镜的光学性质4. 第四课时:生活中的透镜现象(一)5. 第五课时:生活中的透镜现象(二)6. 第六课时:透镜的应用和实际意义7. 第七课时:实践活动:制作简易望远镜六、教学评价1. 评价标准:(1)能准确地描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和特点。
(2)能够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性质。
(3)能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4)能够运用透镜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制作简易望远镜等。
2. 评价方法:(1)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凸透镜和凹透镜概念的理解。
(2)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操作能力。
(3)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检查学生对生活中透镜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4)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图片、原理和实例。
2. 实验器材:凸透镜、凹透镜、光具座等,用于开展透镜实验。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教学课题生活中的透镜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时长1课时教学背景分析教学背景1.教学内容分析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从课程设置上来看,本节课“生活中的透镜”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介绍生活中的透镜,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在头脑中获得初步的、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物理是有用的”,并为下一节的探究创设了问题情境,在知识与技能上也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了必要的准备,以减少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刚接触物理学习两个月,能够初步感受到物理的有趣、有用,对于学习物理的方法一一实验法也比较熟悉,但是学生有计划的实验、有目的的观察的能力还没有形成,而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并表达出来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训练。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照相机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有目的观察,并将观察的现象表达出来。
教学目标物理观念1.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的应用。
2.知道凸透镜在三种仪器上所成像的不同: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体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
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1.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的应用。
2.知道凸透镜在三种仪器上所成像的不同: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方式与策略教学方式: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演示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课堂探究、难点突破。
本节课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的像.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制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的像.教学用具: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硬纸板、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蜡纸、毛玻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摄影师用照相机拍出美丽的风光,动人的场景使人们从照片中感到美的享受和启迪。
这就需要照相机,你们想了解它吗?今天我们通过观察、研究走近它,认识它。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照相机大家想了解关于照相机的什么知识呢?照相机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神秘的小盒子,里边到底有什么?照相机为什么能拍照?照相机前面的镜头是什么透镜?照相机的构造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同样的照相机能排出全景和不是全景的照片?为什么照片中景物比实物小?有时拍出的照片很白,有时拍出的很暗,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我们常用的照相机叫傻瓜相机?通过对照相机的观察和大家收集的资料,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哪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收集到的资料。
教师适时的引导、评价。
1.照相机前面镜头是凸透镜。
想拍全景离景远点,想拍人大点离人近点。
光线强拍出的照片发白,光线弱拍出的暗。
照相机由镜头、机箱、调焦环、光圈、胶片等组成。
2.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形成一个像,这个像冲洗出来就是照片。
像是怎么落在胶片上?是因为胶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通过镜头的光在胶片上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冲印就可以得到照片。
想想做做:方案1:用两个粗细相近的长方形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套入另一个,在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半透明塑料薄膜作为屏幕,把纸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就制成了模拟照相机。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整体设计本节课,是一段神奇的探索,复习前一节的知识让学生熟悉了透镜的知识。
学习之中,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这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和积极性。
在学生学习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原理的过程中,利用硬纸片和凸透镜以及塑料膜等生活中常用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而且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增加学生对物理课的亲切感。
在学生学习完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后,利用课件展现透镜的光路。
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透镜成像的特点,这些会使学生感到物理不是抽象枯燥的。
本节课,在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的环节中,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照单抓药”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探索发现的空间,表现在:一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器材。
二对同一探究问题,探讨出多种实验方案,摆脱了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
探究的过程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又是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解放学生的双眼去观察,解放学生的双手去实验,解放学生的大脑去思考,解放学生的嘴巴去交流,使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尽情发挥,充分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领略探究过程的美好与和谐,体验探究问题成功时的喜悦,呈现出一种开放的、自主的学习格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本节课学生经历了“提出猜想、学习原理、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这一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弄清了原来未知的知识,这与科学家的创新发明在本质上并没什么区别。
在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同时,还对学生渗透求知方法的教育,正是探究、归纳、实验等方法帮助学生丢掉“拐杖”,主动地参与到知识获取过程中去,这些方法将成为学生终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的像。
3.了解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制作模型照相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5章《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第2节:透镜的种类和应用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和应用•学会运用透镜在生活中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透镜的种类和应用。
包括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成像规律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成像的特点并能够应用•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物理》教材–凸透镜和凹透镜实物或图片–PPT或黑板•学生准备:–学生需提前预习相关内容教学过程1. 导入与复习(5分钟)•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凸透镜的特点和成像规律•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并进行讨论2. 引入新课(10分钟)•教师通过示意图介绍凹透镜的特点和成像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凹透镜的形状和特征,并分析其成像规律•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和思考,并记录所得信息3. 深化理解(20分钟)•教师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应用场景,如近视眼镜、放大镜、望远镜等•引导学生发现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原理•学生积极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和解答疑惑4. 拓展应用(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个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场景,要求使用透镜•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将透镜的原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合作完成设计方案•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并进行互动讨论和评价5. 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和应用•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并记录在笔记中6.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如完成习题、预习下节课内容等•学生记录作业要求,并提出问题进行解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新的透镜类型,进一步拓宽了学生对透镜的认识。
通过提供一些生活中的透镜应用例子,激发了学生对透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兴趣。
设计拓展应用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归纳总结部分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在学生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用到的透镜,感知透镜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上进一步深入地理解透镜和学习透镜的工作原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
在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中,安排小组合作,既使小组间形成适当的竞争,又可让学生在团结协作的氛围中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内容,相比之下本节课的内容更贴近生活,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八年级学生虽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但学习自主性不太强,基础较薄弱,所以师生之间需要沟通,同时需要强化课堂秩序。
教学目标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3.认识虚像和实像的区别。
核心素养1.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透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难点:认识虚像和实像的不同。
教学过程续表3.自制模型照相机探究活动1:自制模型照相机。
阅读教材第121页“想想做做”,并观看视频,学生分组制作模型照相机。
4.照相机的成像特点利用学生自制的照相机,观察远处的物体,总结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利用自制的照相机,观察:若要底片上的像变大,应如何调节照相机?例1如图所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胶片相当于,物距像距,来自物体的光经过镜头会聚在胶片上形成一个(选填“倒立”或“正立”)、(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像,物和像在凸透镜的(选填“同侧”或“异侧”)。
并立、缩小的实像距凸透镜的两侧。
并回答靠近物体使镜头远离底片的长度回答。
续表1.基本结构教师一边展示实物,一边介绍投影仪的基本结构。
投影仪的基本结构:平面镜、凸透镜、投影片放置处。
2.成像原理投影仪成像的过程如图所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生活中的透镜)优秀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生活中的透镜)优秀教案一、教学背景〔一〕教学内容分析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局部。
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从课程设置上来看,本节课“生活中的透镜〞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介绍生活中的透镜,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在头脑中获得初步的、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物理是有用的〞,并为下一节的探究创设了问题情境,在知识与技能上也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了必要的打算,以减少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刚接触物理学习两个月,能够初步感受到物理的有趣、有用,对于学习物理的方法──实验法也比拟熟悉,但是学生有方案的实验、有目的的观察的能力还没有形成,而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比照分析并表达出来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训练。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照相机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有目的观察,并将观察的现象表达出来。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举出凸透镜在一般生活中的应用。
〔2〕能说出照相机、幻灯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根本成像特点。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制作水透镜、模型照相机、模型幻灯机的过程,了解它们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3.感情态度价值观〔1〕通过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一般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一〕教学活动过程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声视频。
如图1所示。
相声剪辑图1 相声剪辑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内容,思考相声中蕴含了哪些物理光学知识。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相声里的玻璃盒子真的有那么奇妙吗?〞“为什么糕点放在里面很大拿出来就很小了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生活中的透镜。
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初二物理教师:郜一杰
【学习目标】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理解并识记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导入语:同学们,大家戴的近视镜、老年人戴的远视镜都是透镜,还有照相机、摄影机、投影仪的镜头上也有透镜,可见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那么透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今天
我们一起学习---生活中的透镜。
(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一)过渡语: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屏幕.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理解并识记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三、师生实验
过渡语:我们经常使用照相机,它的成像有什么特点呢?下面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一)实验一:照相机的结构和成像特点
1、步骤:(教师口述,师生同步做实验)
①.两人一组观察简易照相机的结构,用手垫着卫生纸触摸镜头,指明说出:照相机镜头是____镜。
②.教师演示怎么操作简易照相机,让学生认真观察,教师师范结束后,学生实验。
③.两人一组拿起简易照相机,镜头对准教师观察教师在照相机光屏上成的像,提问:物体离照相机镜头较______(选填“远”“近”);像是_______(选填“放大”“等大”“缩小”)、像是______(选填“实像”“虚像”),像与物体在凸透镜的______(选填“同侧”“两侧”),像是______(选填“倒立”“正立”)
2、讨论得出结论:照相机成倒立、缩小、实像
(二)实验二:投影仪的结构和成像特点
过渡语:我们知道了照相机的成像特点,那么投影仪的镜头也是透镜,它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呢?下面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1、步骤:(教师口述,师生同步做实验)
①.分四组观察四台投影仪的结构:学生用手垫着卫生纸触摸镜头,指明说出:镜头是____ 镜,镜头上面的镜是_____镜。
②. 分四组同时把写有“大家好”三个字的投影片(物体),放在展示台上,打开投影仪,观察所成的像与投影片上的“大家好”有什么不同,说出:投影仪上的凸透镜成像时,物体离投影仪镜头比较______,像是_______(选填“放大”“等大”“缩小”)、______(选填“倒立”“正立”)、______(选填“实像”“虚像”),像与物体在凸透镜的______(选填“同侧”“两侧”)
③.教师提问
2、讨论得出结论:投影仪成倒立、放大、实像.
(三)实验三:放大镜的结构和成像特点
过渡语:现在我们知道了投影仪的成像特点,那么放大镜有怎样的成像特点呢?下面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1、步骤:(教师口述,师生同步做实验)
①.两人一组观察放大镜的结构,学生用手垫着卫生纸触摸镜头,指明说出:放大镜的主要结构是一个____镜。
②.把放大镜靠近烛焰,使放大镜与烛焰的距离保持在3-5厘米,观察烛焰的像,说出:像是_______(选填“放大”“等大”“缩小”)的、______(选填“倒立”“正立”),像与物体在凸透镜的______(选填“同侧”“两侧”),像是______(选填“实像”“虚像”)
2、讨论得出结论:放大镜成正立、放大、虚像
(四)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1.要点: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可用光屏接收,如凸透镜成的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不可用光屏接收,如凸透镜成虚像及平面镜成的像。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实像和虚像教师可通过作图的方法解决。
2.教师讲解水滴放大镜。
3.出示课堂小结,让同学们用一分钟背记。
四、自学检测
过渡语:学习了新知识,能否会正确运用呢?下面做检测题,比谁做全对,时间3min。
检测题
1、填空题
①.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的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
的像(填“缩小”或“放大”).
②.投影仪的镜头是,平面镜的作用是,使得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
像.
③.在透明的玻璃板或塑料片上滴一滴水,这样就做成了水滴.用它观察课本上的字,字被
了.
2、判断题(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物体经过照相机的镜头后在胶片上成一个放大的虚像.( )
②.投影仪是利用平面镜成像的.( )
③.凸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 )
④.投影仪银幕上的像是放大的实像.( )
(三)学生练习,教师巡视,确保每位学生认真做题.
五、后教
过度语:同学们,做完的请举手,好,下面同桌交换,对照答案,进行批改,比谁全对.
1.公布答案,评定对错;
2.调查学情:全对的举手?表扬全对的学生。
有错的学生请举手?收集错题,请大家帮助更正.
3.讨论纠正(白板展示错题,指明做错学生回答“错在哪里?为什么?应该怎么办?”,不会的其他学生补充)
六、当堂训练
过渡语:同学们,能运用新知识做对作业吗?好,注意解题格式,书写工整.
当堂训练
1、填空题
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凸透镜后会聚在_________点,焦距是指________________的距离.
②.如果把很小的点光源放在_________透镜的_________处,能够使通过透镜出射的光变成平行透镜主
轴的光.
③.某同学将一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离透镜15 cm处的纸上形成一个最小的亮斑,这个透镜的焦距
是_________cm.
④.照相机镜头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_________在胶卷
上,形成一个__________像.
⑤.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_________透镜的镜头,投影片上的图案通过这个__________透镜,形成一
个__________像.
⑥.放大镜就是凸透镜,成_____、、的像.
2、选择题
①.照相机在底片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人到镜头的距离应该()
A.比底片到镜头的距离小
B.比底片到镜头的距离大
C.与底片到镜头的距离相等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②.某同学从圆鱼缸的侧面观察到在鱼缸中游动的金鱼,则实际的金鱼()
A.比观察到的金鱼小
B.比观察到的金鱼大
C.与观察到的金鱼一样大
D.比观察到的金鱼位置深
③.投影仪在屏幕上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应该()
A.比像到镜头的距离小
B.比像到镜头的距离大
C.与像到镜头的距离相等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由于放大镜有放大作用,所以无论物体与放大镜的距离怎样总是放大的
B.将凹透镜正对太阳光,无论如何移动屏也接收不到光斑,所以凹透镜没有焦点
C.光经过透镜的时候方向可以不改变
D.光经过透镜的时候方向一定改变
⑤.下列不是凸透镜应用的是( )
A.潜望镜 B.放大镜 C.投影仪 D.照相机
⑥.关于四种光学仪器的成像情况,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B.照相机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c.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D.幻灯机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⑦.使用下列光学器材,使物体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是( )
A.放大镜 B.照相机 C.幻灯机 D.投影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