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艺术邮票《昆曲》
- 格式:doc
- 大小:18.55 KB
- 文档页数:13
昆曲的简介
昆曲(Kun Opera),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是被誉为“百戏之祖”的南戏系统下之一的曲种。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8年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昆曲的剧目丰富,剧本文词典雅华美,文学性很高,许多唱词唱词其实就是婉约凄美的诗词。
昆曲成为明清两代拥有最多作家和作品的第一声腔剧种。
昆曲拥有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的声腔系统,它的发音吐字比较讲究四声,严守格律、板眼,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它的曲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曲牌体,每出戏曲都由成套曲牌构成。
曲
调清新婉转,表演优美动人。
乐队以笛子主奏,兼用管(萧)、笙、琵琶等乐器。
昆曲的音乐曲牌、表演舞蹈对其他剧种影响很大,中国戏曲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演出的身段、程式、伴奏乐队的编制等等,都是在昆曲的发展中得到完善和成熟的。
《戏曲》邮票《昆曲》, 志号2010-14,全套3枚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
现在⼀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
昆曲以⿎、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组织列为“⼈类⼝述和⾮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于江苏昆⼭⼀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是我国古⽼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被称为“昆剧”。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段结合得巧妙⽽和谐。
在语⾔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
南昆以苏州⽩话为主,北昆以⼤都韵⽩和京⽩为主。
该剧种于2001年5⽉18⽇被联合国教科⽂组织命名为“⼈类⼝述遗产和⾮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
3-1《浣纱记》 3-2《牡丹亭》 3-3《长⽣殿》《黄梅戏》, 志号2014-14,全套3枚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剧种。
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源,其最初的形式是湖北黄梅⼀带的采茶歌。
黄梅戏⽤安徽安庆⽅⾔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
黄梅戏来⾃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它以浓郁的⽣活⽓息和清新的乡⼟风味感染着观众。
3-1《天仙配》 3-2《⼥驸马》 3-3《打猪草》《粤剧》, 志号2017-25,全套3枚粤剧,中国南⽅戏曲剧种,⼜称⼴府戏、⼴东⼤戏,明末清初发源于⼴东佛⼭。
粤剧以“梆簧”为基本声腔,并保留有宜黄腔、⼷阳腔、昆⼭腔的部分曲牌以及⼴东民间乐曲和时调。
粤剧长于功架,兼收并蓄,积淀了丰富⽽独特的表演程式和技巧,被誉为“南国红⾖”。
昆曲传统曲牌选昆曲,又叫秦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着民族的音乐、舞蹈、表演等元素,是中国特有的地方音乐戏剧艺术。
昆曲曲牌是昆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传统曲牌也是因人而异,形成了中国文化多元性和多样性的一个很好的缩影。
昆曲曲牌中最重要的传统曲牌是《小调》,因为《小调》的诞生,中国早期的昆曲发展至今也大约有千百年的历史。
《小调》是昆曲最重要的曲牌,由上百十首《小调》曲牌组成,其中《白雀》、《秦楼子》、《芙蓉楼》等传统曲牌最受人们喜爱,能够充分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人们所渴望追求的生活境界以及传统文化的风貌。
另外,《大调》也是昆曲曲牌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大调》中比较著名的曲牌有《吴门蒙尘》、《鹧鸪天》、《皇明清福》等都是非常受欢迎的歌曲。
《大调》的曲牌也有着与《小调》完全不同的曲调,这种曲调更是能够体现当时古老的文化,这种声音是从宋、元、明三古文明到现代的传统文化的完美代表,犹如一种“时光机”,可以将现代人带回到古老文明的年代。
此外,昆曲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曲牌,比如《夜歌》《读书歌》等,其中《夜歌》多以绿草为主题,最著名的有《沧海绿草》、《花间今夕月》、《江雪千古愁》等,它们体现出传统文化中强烈的叛逆性和抗争精神,表达思想自由和反抗束缚的态度,令人赞叹。
《读书歌》又称“书家歌”,是古代文人们为孩子们准备的,包含了内容丰富的故事情节。
这些传统的曲牌,让人们能够更具体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了解到中国文化的丰富性。
随着经济发展,昆曲曲牌慢慢地从传统艺术中脱离出来,发展成为现代舞台艺术,越来越多的人也加入到昆曲曲牌的创作中,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由于昆曲的灵性和文化的深度,使得昆曲的曲牌更显精彩,由此也衍生出了一大批崭新的曲牌,比如《满园春色》、《天马行空》、《歌爱花儿》等,这些新的曲牌流露着新的文化内涵,把崭新的思想披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外衣,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生机。
总之,昆曲曲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灵性,传统曲牌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以更多的新曲牌和新文化加入到中国文化的丰富性,从而体现出中国文化的韧性及多样性。
中国戏剧艺术邮票——《昆曲》《昆曲》特种邮票赏析解读中国邮政定于2010年6月12日发行《昆曲》特种邮票1套3枚。
志号:2010-14图序图名面值(3-1)T 浣纱记 1.20元(3-2)T 牡丹亭 1.20元(3-3)T 长生殿 1.20元邮票规格:30×50毫米齿孔度数:13.5度整张枚数:版式一16枚版式二9枚(3套)整张规格:版式一150×240毫米版式二165×180毫米版别:胶印防伪方式:防伪纸张、防伪油墨、异形齿孔、荧光喷码设计者:叶华责任编辑:董研印制厂:河南省邮电印刷厂(3-1)T 浣纱记 1.20元(3-2)T 牡丹亭 1.20元(3-3)T 长生殿 1.20元相关资料背景资料《浣纱记》剧情为春秋时期吴越争雄的故事。
吴王夫差在相国伍子胥的支持下兴兵伐越欲报父仇,将越王勾践困于会嵇山。
勾践采纳大夫范蠡计谋,厚礼卑辞吴王称臣,并携妻子大臣付吴服役。
勾践在吴三年,敝衣劳作,曲意事关。
吴王不听伍子胥劝谏赦勾践还乡。
越王卧薪尝胆,伺机复仇雪耻。
范蠡举荐未婚妻西施使用美人计,西施与范蠡倾诉离情,并把当年定情物溪纱各留一半,互嘱勿忘。
吴王色迷心窍不顾伍子胥反对,恣意荒淫。
越国此时兵精粮足,又阴施计谋使吴年荒粮尽并出师伐齐,越乘机侵吴,西施又从中迷惑吴王,使吴大败,勾践拜谢西施。
范蠡与西施登舟远遁。
《寄子》为《浣纱记》中一折,常在舞台上演出,讲的是伍子胥忠心耿耿,冒着灭族的危险死谏吴王,并把儿子寄养在齐国大夫鲍叔家的故事。
作者梁辰鱼(约1521-1594),字伯龙,号少白,别号仇池外史,江苏昆山人,明代戏曲作家,他首创用昆腔演唱传奇《浣纱记》,一时广为传播,为昆剧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牡丹亭》《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传奇剧本,二卷,五十五出,明代南曲的代表,汤显祖著。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作者: 冯文双[1]
作者机构: [1]湖北理工学院艺术学院,黄石435000
出版物刊名: 当代音乐
页码: 166-168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8期
主题词: 多媒体视听邮票;昆曲;创新设计
摘要: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作为邮资凭证的邮票开始与数码技术相融合,打破了邮票因尺幅小信息量有限的局限性。
2010年6月12日,中国邮政首套多媒体视听邮票《昆曲》在设计上有突出的创新,为观众呈现了耳目一新的体验感受,得到了广泛认同,成功的原因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粹戏曲与数码技术的完美交融取得了成功。
中国戏剧艺术邮票——《昆曲》《昆曲》特种邮票赏析解读中国邮政定于2010年6月12日发行《昆曲》特种邮票1套3枚。
志号:2010-14图序图名面值(3-1)T 浣纱记 1.20元(3-2)T 牡丹亭 1.20元(3-3)T 长生殿 1.20元邮票规格:30×50毫米齿孔度数:13.5度整张枚数:版式一16枚版式二9枚(3套)整张规格:版式一150×240毫米版式二165×180毫米版别:胶印防伪方式:防伪纸张、防伪油墨、异形齿孔、荧光喷码设计者:叶华责任编辑:董研印制厂:河南省邮电印刷厂(3-1)T 浣纱记 1.20元(3-2)T 牡丹亭 1.20元(3-3)T 长生殿 1.20元相关资料背景资料《浣纱记》剧情为春秋时期吴越争雄的故事。
吴王夫差在相国伍子胥的支持下兴兵伐越欲报父仇,将越王勾践困于会嵇山。
勾践采纳大夫范蠡计谋,厚礼卑辞吴王称臣,并携妻子大臣付吴服役。
勾践在吴三年,敝衣劳作,曲意事关。
吴王不听伍子胥劝谏赦勾践还乡。
越王卧薪尝胆,伺机复仇雪耻。
范蠡举荐未婚妻西施使用美人计,西施与范蠡倾诉离情,并把当年定情物溪纱各留一半,互嘱勿忘。
吴王色迷心窍不顾伍子胥反对,恣意荒淫。
越国此时兵精粮足,又阴施计谋使吴年荒粮尽并出师伐齐,越乘机侵吴,西施又从中迷惑吴王,使吴大败,勾践拜谢西施。
范蠡与西施登舟远遁。
《寄子》为《浣纱记》中一折,常在舞台上演出,讲的是伍子胥忠心耿耿,冒着灭族的危险死谏吴王,并把儿子寄养在齐国大夫鲍叔家的故事。
作者梁辰鱼(约1521-1594),字伯龙,号少白,别号仇池外史,江苏昆山人,明代戏曲作家,他首创用昆腔演唱传奇《浣纱记》,一时广为传播,为昆剧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牡丹亭》《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传奇剧本,二卷,五十五出,明代南曲的代表,汤显祖著。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别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
杜丽娘是我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呼声。
《牡丹亭》以文词曲丽著称,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婉转清丽的长处。
明吕天成称之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长生殿》《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升(1645-1704)所作的剧本,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讲的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他在原来题材上发挥,演绎出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极大地增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二是改造和充实了爱情故事。
清代初期,有许多人在作品中影射和探索明代灭亡的教训,《长生殿》也同样,重点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导致王朝几乎覆灭;剧本虽然谴责了唐玄宗的穷奢极侈,但同时有表现了对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的同情,间接表达了对明朝统治的同情,还寄托了对美好爱情的理想。
(中国集邮报)《昆曲》邮票的起源原地和剧目原地6月12日发行的《昆曲》是集邮者非常关注的一套邮票,它以典雅的设计和绚丽的邮票画面而深受集邮者的喜爱。
这里从昆曲的起源和邮票所选剧目谈谈该套邮票的主题原地和主图原地。
一、起源昆曲是出现于中国明代的一种新兴戏剧样式,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从起源到正式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早在14世纪中叶的元末明初之际,昆曲就在江苏昆山一带出现(昆曲的得名亦源于此),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清朝以后被称为昆曲。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昆曲》邮票的主题原地可选江苏昆山市邮政局,昆山建有中国昆曲博物馆(昆山亭林园马鞍山东路1号),邮政编码215300。
在江苏省苏州市也建有中国昆曲博物馆(苏州平江区中张家巷14号),于2003年11月正式挂牌对外开放,邮政编码215000,同时位于昆山和苏州的中国昆曲博物馆均有公事封供选择使用。
集邮者在寄发主题原地封时可以贴全套邮票,再补贴相应资费后,做到符资寄发为佳。
二、昆曲的剧目数百年的昆曲发展史中,涌现出众多的名篇佳作。
它们很多不仅在舞台上常演不衰,更堪称文学史中的佳作,被人们长期传颂。
《昆曲》邮票选取了三部有代表性的经典剧目为邮票图案,分别为《浣纱记》、《牡丹亭》和《长生殿》。
《浣纱记》是明朝戏曲家梁辰鱼的代表作,作者梁辰鱼,字伯龙,号少白,江苏昆山人。
邮票表现的是《浣纱记》中《寄子》一折,这一折讲的是伍子胥忠心耿耿,在决心冒着灭族的危险死谏吴王前,把儿子送往好友齐国的鲍牧家中寄养。
一路上父子触景伤情,深情对唱,最后惨然离别的故事。
唱词古朴,曲调悠扬,老生的苍劲慷慨与贴旦的稚嫩激悲交相辉映。
虽是两个男人一台戏,然而情到深处却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齐国在今山东省东北部,都城设在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从邮票图案的剧目出发,此枚邮票的主图原地为山东省淄博临淄区邮政局,邮政编码255400。
《牡丹亭》是昆曲发展史上伟大的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江西抚州人。
全剧借一个宋代的故事来表达作者倡导个性解放的人文思想。
讲的是南宋江西南安大庾(现大余县)的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因为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遇,而发生的一段生死恋情。
杜丽娘的形象在中国的文学和艺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汤显祖用浪漫的描写表现了爱情对于死亡、对于束缚人性的传统社会制度的反抗,突破了中国传统社会制度的反抗,突破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情与理的束缚,试图去追寻一种“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理想爱情观,《牡丹亭》是中国昆曲史上不朽的杰作。
此枚邮票的主图原地为江西省大余县南安镇邮政支局,邮政编码341500。
进入清代以后,昆曲仍然保持着兴盛的势头。
康熙年间,洪升《长生殿》的问世标志着新一轮昆曲创作高潮的到来。
洪升,字昉思,浙江杭州人。
《长生殿》以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题材,既颂扬了生死不渝的人间真情,又批判了中国封建时代上层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表现出清醒的历史和政治意识。
此枚邮票的主图原地为陕西西安市邮政局,邮政编码710004。
(中国集邮报邹小亮)《昆曲》特种邮票在印制工艺上大胆创新——《昆曲》邮票以光盘图像作为原稿并附彩色喷绘稿,层次、色调、图像处理忠实原稿,充分表现了江南戏剧的柔美、细腻和华丽。
邮票分三个层次制版印刷:第一层次为人物,人物下铺珠光白,衬托出人物的细腻与优雅,人物本身的色彩及层次力求柔美和淡雅;第二层次为古建筑,古建筑用专金挂网制版,除要表现出建筑的层次外,特别注重人物和背景的远近关系处理;第三层次为背景色专黄底,“C H I N A”反白,“中国邮政”专金实地补65%红棕挂网,色条红棕挂网55%,“1.20”为红棕实地,“元”为黑实地。
——邮票版式二采用十一色两遍胶版印刷,大版票采用九色二遍胶版印刷。
油墨采用日本进口的东洋油墨(视频墨除外)。
版式二为含3套9枚邮票的小版张,成品尺寸为165毫米×180毫米,每印张4版连,连版尺寸为384毫米×349毫米,开纸520毫米×385毫米。
——大版票16枚邮票为一版,成品尺寸为150毫米×240毫米,每印张4版连,连版尺寸为480毫米×300毫米,开纸520毫米×360毫米。
------这是继2009年9月13日发行《唐诗三百首》特种邮票之后的第二套多媒体邮票,与《唐诗三百首》特种邮票所不同的是,《昆曲》特种邮票增加了“可视”功能,因此称之为“多媒体视听邮票”。
这也是世界上首套多媒体视听邮票。
据悉,《昆曲》特种邮票的“视听”功能,创造性地运用了“编码控制多媒体播放技术”,呈现出了昆曲的艺术魅力,突破了传统邮票的局限,将邮票传递的海量信息存入点读笔之中,即点即视,即点即听,弥补了邮票尺寸限制、传达信息有限的遗憾,让邮票展现的内容鲜活立体起来。
——《浣纱记》,剧情为春秋时期吴越争雄的故事。
吴王夫差在相国伍子胥的支持下兴兵伐越欲报父仇,将越王勾践困于会嵇山。
勾践采纳大夫范蠡计谋,厚礼卑辞吴王称臣,并携妻子大臣付吴服役。
勾践在吴三年,敝衣劳作,曲意事关。
吴王不听伍子胥劝谏赦勾践还乡。
越王卧薪尝胆,伺机复仇雪耻。
范蠡举荐未婚妻西施使用美人计,西施与范蠡倾诉离情,并把当年定情物溪纱各留一半,互嘱勿忘。
吴王色迷心窍不顾伍子胥反对,恣意荒淫。
越国此时兵精粮足,又阴施计谋使吴年荒粮尽并出师伐齐,越乘机侵吴,西施又从中迷惑吴王,使吴大败,勾践拜谢西施。
范蠡与西施登舟远遁。
《寄子》为《浣纱记》中一折,常在舞台上演出,讲的是伍子胥忠心耿耿,冒着灭族的危险死谏吴王,并把儿子寄养在齐国大夫鲍叔家的故事。
《浣纱记》作者梁辰鱼(约1521~约1594),字伯龙,号少白,江苏昆山人,明朝著名剧作家。
梁辰鱼的剧本文辞优雅华美,但其本人却是身长八尺有余的虬髯大汉,好任侠,不屑于功名。
在家专门接纳四方奇士英杰,广交天下朋友。
他得到过著名音乐家魏良辅的传授,又与郑思笠等精研音理,对改革昆山腔作出了贡献,在当时的曲坛上颇负盛名。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传奇剧本,二卷,五十五出,明代南曲的代表,汤显祖著。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别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
杜丽娘是我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