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种类实物图
- 格式:pdf
- 大小:8.12 MB
- 文档页数:6
代表性丝绸面料(5):绉类面料丝绸文化与产品编写组【期刊名称】《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年(卷),期】2019(034)001【总页数】2页(P30-31)【作者】丝绸文化与产品编写组【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江苏苏州215021【正文语种】中文绉类织物是以加强捻丝线为纬纱,或者经纬纱线均采用强捻纱线,以平纹组织或绉组织,经过织造及印染加工后而形成的外观具有绉纹效应的丝绸面料[1-2]。
绉类织物具有光泽柔和,手感柔软、糯爽而富有弹性,抗折皱性和悬垂性好的特点,是理想的夏季服装面料,同时也可以用于制作丝巾、女式时装等。
本文介绍几种代表性的绉类面料:双绉、乔其绉、顺纡绉、碧绉等。
图1所示为这些面料的外观效果图。
图1 几种绉类织物的外观效果图1 双绉薄型绉类丝织物,以桑蚕丝为原料,经丝采用无捻单丝或弱捻丝,纬丝采用强捻丝,捻度达到2 300~2 700捻/m。
织造时,加强捻的纬纱以两根Z捻和两根S捻的顺序交替与经纱交织入织物形成双绉的坯布。
双绉坯布经过精练、漂白、染色、印花等后整理加工后,得到各种色彩或者花型的成品双绉面料。
双绉织物表面起皱,有微凹凸和波曲状的鳞形皱纹,光泽柔和,手感柔软,富有弹性,轻薄凉爽,穿着舒适,抗皱性能良好,悬垂很好,造型线条丰富,但缩水率较大。
所谓Z捻是指纱线的下端围绕中心轴相对于上端逆时针方向转动,因此纤维在纱线表面呈Z字型螺旋状;S捻时纱线围绕中心轴按顺时针方向转动,因此纤维在纱线表面呈S型螺旋状。
如图2所示。
图2 Z捻和S捻示意图双绉织物表面绉纹的形成与纬纱加强捻有密切关系。
加捻后的生丝经过定型后纤维保持了三维螺旋的状态,在精练过程中丝胶溶于水中,丝纤维因加捻而形成的三维螺旋状态得到释放,从而在双绉表面形成均匀细致的凹凸绉纹。
双绉表面的绉纹总体上沿着织物的经向,因纬纱捻度大小以及纱线粗细的不同,绉纹的凹凸程度不同,捻度小纱线细时,绉纹细腻,凹凸程度小;捻度大纱线粗时,绉纹相对比较粗犷,凹凸大,如:重磅双绉。
[面料知识]唐代织锦装饰纹样2012-4-19 10:18:33锦是以两种以上的彩色丝线显花的多重丝织物(现称为缎子织),质地厚重,是丝绸中最为鲜艳华美的产品。
唐代的锦,在艺术上有经锦、纬锦的区别。
经锦是汉魏以来的传统技法,是用二层或三层经线夹纬的织法,形成一种经畦纹组织。
纬锦是唐代从西方纺织技术吸收过来的,大约开始于武则天当政前后,是利用多重多色的纬线织出花纹,虽然织机比较复杂,但操作方便,且纬线可以随时改换,因此能织出比经锦更繁复的花纹及宽幅的织品。
而且能充分显示丝线的光泽,使唐代丝绸更为灵活多变的纹样、更加丰富多彩的色调与丝线美丽的光泽交相辉映,创造出如琵琶袋牡丹锦(图1)这样富丽堂皇的织物。
图1一、唐代织锦装饰纹样的造型特征联珠纹(图2)是萨珊波斯朝最流行的纹样,在西方艺术东进的大潮中被唐代接纳为装饰艺术元素,成为唐代织锦纹样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非常盛行。
它由连续的圆珠构成,时而成条带状,排列在主纹或织物的边缘,时而做菱格形,其内填以花卉,更常见的是围成珠圈环绕主纹。
主纹多系适合于圆的图形,常有鸟、鹿、猪头、花朵、鸭、鸳鸯等等。
其形象往往相当程式化、抽象化。
在唐织锦中,联珠纹代替了汉锦中那种卷云和各种鸟兽横贯全幅、前后连续的布局法,而以联珠圆圈分隔成各个花纹单元。
图2团窠纹,就是现在所称的团花,唐代丝织中的一种新产品。
是把单位纹样组合成圆形,并按米字格(或井字)骨骼作规则散点排列的纹样形式。
通常在四个团窠纹之间的空间,缀饰以忍冬纹向四面伸展,所以被称为“四出忍冬”。
纹样风格受波斯纹饰影响较大,样式十分丰富。
它常以宝相花为团花的主题,其中宝相花的构成综合了牡丹、菊花等花卉特征,造型富丽堂皇、丰满工整。
现存实物有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唐代“红地宝相花纹”锦。
花瓣重叠繁复,富丽而优美,体现盛唐风采。
对称纹,多用动物组成左右相对的格式,这也是唐代流行的一种花纹。
采用的动物有:孔雀、鸟、龙、羊、鹿、狮、熊、天马、骆驼等。
壮锦和岱锦、老锦、泰锦图案的初步比较作者:***来源:《歌海》2023年第04期[摘要]壮族、岱族、老族与泰族同为壮傣语支民族,织锦方面有几乎相同的技术,一人织造,有完善的机架、提花设备,采用通经断纬的方式。
在织锦图案的构图形式、图案的内容上也可以找到共同之处,由于分属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图案的形式和内容上也有差异。
[关键词]壮锦;岱锦;老锦;泰锦;织锦图案中国广西的壮族与越南的岱族、老挝的老族、泰国的泰族分属不同的国家,但语言都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这反映出这些民族有共同的历史起源,文化方面也有很多相近、共通之处。
比如这些民族都有织锦,织锦在生活中无处不见,妇女也因此有很高的经济地位。
虽然织锦机的外观略有不同,但技术原理都是一致的,从锦的图案也可以看出共性和各自的特点。
一壮族为岭南土著民族,是古代百越民族的后裔。
广西山清水秀,风物丰美。
优良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彩且富有地方、历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壮锦。
壮锦传承历史逾千年,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壮锦以结构严谨、色彩鲜明、风格粗犷为特色,充满热烈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
壮锦图案也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且极具地方、民族特色。
壮锦图案色彩艳丽、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源于生活和自然,有的是壮族先民古代的图腾崇拜,壮锦图案经过归纳和取舍,使之具有特色和强烈的表现力,形成壮族代表性的图形语言。
壮锦常见几何图案,有云纹、雷纹、水波纹、方格纹、弦纹井字纹、编织纹、同心圆纹、羽状纹等。
这些几何图案大多不是主题内容,也不单独出现,多以植物、动物图案充当主题,以变化的几何图案组成多层次的图案带,来烘托主题图案;也有的则全部使用实物变形的几何图案来构图,各种不同的几何图案穿插组合、协调统一,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几何图案的构图在壮锦里,呈现出单独、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表现方式。
吐蕃时期丝织品在海内外仍有保存状态完好的文物,形成了独具特色、影响后世的藏族纹样艺术,可作为解析藏族装饰纹样美术形式语言的参考佐证,还可从大量罕见珍品实物中窥见吐蕃作为丝绸之路强大帝国的华贵风貌[1]10,具有深入考察与研究价值。
本文对吐蕃时期丝织品的纹样与其他时期、地域考古出土丝织品纹样的异同有所提及,然而基于突出研究主题尚未做过多具体图像学考辨比对。
通过对吐鲁番时期丝绸纹样及其价值进行考究,旨在解决提取各类型丝织品纹样设计元素的组合判别要素与进行纹样源流考究,试图建立起该时期丝织品的纹样组合判别标准。
一尧吐蕃时期丝织品的历史背景丝织品便于携带,在丝绸之路上流传甚广,因而吐蕃时期丝织品混杂着来自不同民族地域文化的风格类型。
已知现存吐蕃时期丝织品中,各方风格杂糅迥异,明确带有吐蕃自身风格的丝绸、明确符合吐蕃系统条件的丝织品仍有待斟酌辨别。
由于对丝织品纹样的具体考究涉及多方文化内涵比对,基于该研究整体的严谨性考量,文章命题为“吐蕃时期丝织品纹样考究”而非[作者简介]赵文琪(1989-),女,汉族,湖南岳阳人,博士,讲师。
研究方向:西藏考古、艺术考古、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当代藏族工艺美术传承与创新性发展研究”(2024-A-06-046-668)。
吐蕃时期丝绸纹样及其价值考究赵文琪(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广西桂林541000)[摘要]吐蕃时期棺板画上人物服饰及丝绸的使用,直观再现了当时对丝织品的应用方式与部分常见纹饰。
当代藏族手工艺品存在装饰纹样陈旧、形制与纹样循环往复使用、相互借鉴抄袭等弊端。
从吐蕃时期丝织品中提取出的大量装饰纹样元素,既能原汁原味地再现还原与弥补当前藏族工艺美术纹饰中缺失的吐蕃韵致,又能将当时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化艺术图像体系部分还原,对现当代西藏美术发展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意义。
都兰吐蕃墓出土了大量吐蕃时期丝绸残件,其中质地为锦的丝织品材质厚实,复杂花纹出现其上的可能性较大,绫、绢等材质则更易出现几何纹样。
丝绸艺术赏析(一)刘立人【摘要】艺术的原意是种植、技能与本领。
艺术品是指通过某种技艺塑造某种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类情感的,使人们得到精神愉悦的物品,如书画、音乐、雕塑、戏剧等,其作品能使欣赏者获得某种精神享受。
艺术品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失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杆。
【期刊名称】《江苏丝绸》【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5页(P7-11)【关键词】艺术赏析;丝绸;精神财富;人类社会;社会生活;社会文明;艺术品;音乐【作者】刘立人【作者单位】苏州吴绫丝绸精品有限公司,江苏苏州21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146艺术的原意是种植、技能与本领。
艺术品是指通过某种技艺塑造某种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类情感的,使人们得到精神愉悦的物品,如书画、音乐、雕塑、戏剧等,其作品能使欣赏者获得某种精神享受。
艺术品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失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杆。
作为中华国宝的丝绸,如绸缎、丝绸制品、服饰工艺品等都具有艺术和艺术品的共同属性,即高超的制作技艺和外表华美的表现力。
丝绸凭借自身精湛的技艺和魅力,沿着古代陆地和海上的丝绸之路走遍世界,享誉全球。
不但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人类的生活,更是给社会和全人类带来了美好的艺术享受。
把丝绸称为世界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应该是名副其实的。
如果要给丝绸艺术品加以定义的话,可以是:采用织、缂、绣、印、染、绘、缝等工艺技术,经设计制作而成的具有特定图形并赋予丰富情感和寓意的丝绸及其制品。
简单地说,高雅、美丽的具有特定制作工艺的丝绸制品,都应该被看作丝绸艺术品。
所有的文化产品都有雅俗高低层次之分,丝绸艺术品也不例外。
几千年来,从事丝绸事业的人们,用勤劳与智慧,创造了数以万计的作品,这些千姿百态的作品美化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这其中,不乏有大量精美无比的艺术佳品。
在丝绸的艺术之海中寻找和收藏最具艺术表现力、最能反映时代特征、最具工艺技术特征、最适合传承丝绸文化的部分,是我们当代丝绸人的追求和责任。
而朱新予主编的《中国丝绸史》(通论)中,简要的提到:“元朝称织金锦为纳石失或金搭子,其区别在于织金区域的大小。
”本文认为“织金区域的大小”,可以用组织结构的角度来解释:地络类插金织物由于金材料昂贵,如遇较大间隔则剪断,如此金段子的织金区域自然小于纳石失。
3.1.3小结上文借鉴三位专家的观点将纳石失与金段子做了比较。
归纳起来:门幅、组织和纹样被认为是判断纳石失和金段子的标准所在。
一般纳石失织物门幅较宽,组织结构以特结锦为主,纹样洋溢浓郁的西域风情。
而金段子的门幅承传中国传统尺度,组织结构以单插合的地络类为主,纹样同样保留了较多的汉地特色。
3.2出土及收藏情况纳石失,在中国境内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达茂旗明水墓,此外,几乎所有元代北方墓葬均出土了纳石失织物,如新疆盐湖古墓、甘肃漳县元墓、河北隆化鸽子洞等。
而故宫博物院、蒙元文化博物馆、香港万玉堂、克利夫兰博物馆等海内外收藏机构均有不少纳石失藏品。
现挑选若干比较重要且典型的纳石失织物:3.2.1方胜联珠宝花纳石失织金锦辫线袄一内蒙古达茂旗明水墓出土辫线袄,是一种“制如窄袖衫,腰作辫线细褶”。
…,盛行于蒙元时期的男式服装(图3.2)。
该辫线袄主要面料采用方胜联珠宝花纳石失织金锦。
在右衽底襟和左下摆夹层处及两个袖口则采用团窠人面狮身像纳石失(图3.3ab)。
锦袍的双肩至袖部有一条沿着纬线伸展的二方连续图案带,图案的形制是宋代流行的四出花纹(图3.4)[41]o该纳石失辫线袄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它是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出土最早的一件蒙元时期的纳石失袍服,而且其组织结构和图案风格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详见下文)。
图3.2宝花织金锦辫线袄3.2.2黄色油绢纳石失边辫线袄——新疆盐湖一号墓出土该辫线袄,袖13、领子、肩部及襟边均镶有纳石失边饰。
且这些纳石失都不是完整的材料,而是从不同的纳石失织金锦上裁减下来的小块,有片金和捻金两种。
片金锦的纹样为菱形几何穿枝莲纹(图3.5),捻金锦图案为人物纹(图3.6)。
明代丝路地图及其所见中土交流◎ 郭琦 席会东明代西北陆上丝绸之路相较于汉唐时期大为衰落,但明王朝仍然继承了蒙元时期的西域政治关怀、知识关注和地图遗产。
明朝对西域的经略和西域诸国的朝贡贸易,推动了明代陆上丝绸之路地图的编绘,见证了明朝与丝路沿线国家的交流盛况。
明嘉靖《西域土地人物图》内容版本及其所见鲁迷城早在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年)永乐帝使臣陈诚所撰著的《西域行程记》中就绘有“西使行程图”,但此图在清代散佚。
现存内容最详实、流传最广的陆上丝绸之路图籍是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左右成图的《西域土地人物图》,堪称16世纪欧亚大陆的陆上丝绸之路地图。
该图内容丰富,史料价值高,版本流传复杂,是最重要的中文丝绸之路地图。
《西域土地人物图》及其图说《西域土地人物略》绘注和记载了明代嘉峪关到鲁迷城沿途300多个地方的山川、城镇、物产、种族、宗教、习俗等内容,所绘地域范围涵盖欧、亚、非三大洲的十多个国家。
图中绘有牵马或牵驼的商旅、背着行囊的旅客、缠头对酌的“回回”、牵着贡狮子往东朝贡的使者、头戴蒙古帽骑马飞奔的军士、埋首耕种的农夫、在辇帐中接受跪拜的贵族,另有方形、椭圆形等形态各异的城镇,以及水磨、风磨、架子井、望日楼、藏式佛塔等多样的地理景观,呈现出西域不同于中原的异域风情。
该图至少有三个抄绘本传世:台北故宫藏明嘉靖《西域土地人物图》卷尾天方(麦加)至鲁迷(伊斯坦布尔)段一是台北故宫藏《甘肃镇战守图略》所附的纸本彩绘《西域土地人物图》及其图说《西域土地人物略》《西域沿革略》册页。
二是意大利地理学会所藏的《甘肃全镇图册》中的《西域诸国图》一幅及其他九幅分图册页。
三是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丝路山水地图》卷轴。
其中前两个绘本都作为明代陕西边臣所编绘边防图籍的附属内容。
该图另有两个明代刻本传世,一个是收入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马理主编的《陕西通志》中的《西域土地人物图》和《西域土地人物略》,另一个是日本东洋文库藏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延绥巡抚金忠士、荆州俊、马丛聘等七人所编,陕西三边总督刘敏宽和陕西巡抚李楠撰序《陕西四镇图说》中的《西域图略》和《西域土地人物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