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边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372.50 KB
- 文档页数:22
初二动点问题(矩形或等边三角形)本文将讨论初二数学中关于矩形或等边三角形动点问题的相关内容。
我们将介绍基本概念、解决方法以及一些例题的分析和解答。
1. 基本概念1.1 矩形的动点问题矩形的动点问题是指在一个给定的矩形内,存在一个点随着某种规律或条件在矩形内移动。
我们需要确定这个动点的位置、轨迹或其他相关信息。
1.2 等边三角形的动点问题等边三角形的动点问题是指在一个给定的等边三角形内,存在一个点随着某种规律或条件在三角形内移动。
我们需要确定这个动点的位置、轨迹或其他相关信息。
2. 解决方法2.1 矩形动点问题的解决方法常见的解决矩形动点问题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坐标法:通过引入坐标系,使用坐标表示动点的位置,然后根据给定的条件求解动点的坐标。
- 平面几何法:利用矩形的性质和几何关系,运用几何定理和性质进行分析,求解动点的位置或性质。
- 代数法:通过列方程、联立方程或使用方程进行推导、变换和求解,确定动点的位置。
2.2 等边三角形动点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等边三角形动点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几何法: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几何关系,通过画图、分析角度、长度和比例等关系求解动点的位置或性质。
- 代数法:通过列方程、联立方程或使用方程进行推导、变换和求解,确定动点的位置。
3. 例题分析与解答3.1 矩形动点问题的例题例题1:在一个矩形ABCD中,点P是边AB上的动点,且满足AP=3BP。
求点P的轨迹方程。
解答:设点A的坐标为(0,0),点B的坐标为(a,0),点P的坐标为(x,0)。
根据题意可列出方程3x = a - x,解得x = a/4。
因此,点P的轨迹方程为x = a/4。
3.2 等边三角形动点问题的例题例题2:在一个等边三角形ABC中,点P是边AB上的动点,且满足AP:PB = 2:1。
求点P的轨迹方程。
解答:设点A的坐标为(0,0),点B的坐标为(a,0),点P的坐标为(x,0)。
根据题意可列出方程2x = a - x,解得x = a/3。
动点问题与等边三角形有何关系在咱们的数学世界里,动点问题就像是个调皮的小精灵,总是跑来跑去,让人捉摸不透;而等边三角形呢,则像个稳稳当当的小卫士,三条边相等,三个角都是60 度,规规矩矩的。
你可能会想,这一个动,一个静,它们能有啥关系呀?嘿,关系可大着呢!我记得有一次,我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这部分内容。
当时有个小家伙,眼睛瞪得大大的,一脸困惑地看着我,就好像在说:“老师,这也太难理解啦!”我就笑着对他说:“别着急,咱们一步步来。
”咱们先来说说动点问题。
想象一下,在一个平面上有一个点,它不像咱们乖乖坐在教室里不动,而是自由自在地到处溜达。
它的运动轨迹可能是直线,可能是曲线,甚至可能是毫无规律的。
这时候,咱们就得根据给定的条件,找出它的运动规律,算出在某个时刻它的位置,或者它所形成的图形的一些特征。
那等边三角形在这当中扮演啥角色呢?比如说,有一个动点在等边三角形的边上运动。
假设这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是固定的,动点从一个顶点出发,沿着边匀速移动。
那咱们就得考虑,在不同的时刻,这个动点与三角形其他顶点的距离,或者它所分割出来的三角形的面积、周长等等。
再比如,给你一个等边三角形,然后有一个动点在三角形所在的平面上运动,但始终保持和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距离满足某种特定的关系。
这时候,你就得开动脑筋,通过建立坐标系,利用距离公式等等数学工具,来找出这个动点的运动轨迹。
我曾经给学生们出过这样一道题:有一个等边三角形 ABC,边长为6 ,点 P 从点 A 出发,沿着 AB 边以每秒 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 B 运动,同时点 Q 从点 B 出发,沿着 BC 边以每秒 2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 C 运动。
设运动时间为 t 秒,当 t 为何值时,三角形 BPQ 是等边三角形?这道题可把不少同学难住了。
有的同学一开始毫无头绪,急得抓耳挠腮。
我就引导他们,先算出在 t 秒时,BP 和 BQ 的长度,然后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条边相等,列出方程求解。
A B CD E F 三角形与动点问题1、如图,在等腰△ACB 中,AC =BC =5,AB =8,D 为底边AB 上一动点(不与点A ,B 重合),DE ⊥AC ,DF ⊥BC ,垂足分别为E ,F ,则DE +DF = .2、如图,在等边ABC ∆的顶点A 、C 处各有一只蜗牛,它们同时出发,分别以每分钟1个单位的速度由A 向B 和由C 向A 爬行,其中一只蜗牛爬到终点时,另一只也停止运动,经过t 分钟后,它们分别爬行到D,E 处,请问(1)在爬行过程中,CD 和BE 始终相等吗?(2)若蜗牛沿着AB 和CA 的延长线爬行,EB 与CD 交于点Q ,其他条件不变,蜗牛爬行过程中CQE ∠ 的大小不变,求证:︒=∠60CQE(3)如果将原题中“由C 向A 爬行”改为“沿着BC 的延长线爬行,连接DE 交AC 于F ”,其他条件不变,则爬行过程中,DF 始终等于EF 是否正确xOE BAyCFxOE BAyCFxO EBAyCF3、如图1,若△ABC 和△ADE 为等边三角形,M ,N 分别EB ,CD 的中点,易证:CD=BE ,△AMN 是等边三角形.(1)当把△ADE 绕A 点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CD=BE 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2)当△ADE 绕A 点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AMN 是否还是等边三角形,为什么?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AOBC 在第一象限内,E 是边OB 上的动点(不包括端点),作∠AEF = 90 ,使EF 交矩形的外角平分线BF 于点F ,设C (m ,n ). (1)若m = n 时,如图,求证:EF = AE ;(2)若m ≠n 时,如图,试问边OB 上是否还存在点E ,使得EF = AE ?若存在,请求出点E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图1 图2 图3A EE AC C DD B B 图1 图2 A A 备用图 B C B C 备用图 HGKE ADCBF5.(2009年本溪)在ABC △中,AB AC =,点D 是直线BC 上一点(不与B C 、重合),以AD 为一边在AD 的右侧..作ADE △,使AD AE DAE BAC =∠=∠,,连接CE . (1)如图1,当点D 在线段BC 上,如果90BAC ∠=°,则BCE ∠= 度; (2)设BAC α∠=,BCE β∠=.①如图2,当点D 在线段BC 上移动,则αβ,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 ②当点D 在直线BC 上移动,则αβ,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
初二动点问题(正方形或等边三角形)引言动点问题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类问题,涉及到点在图形上运动的情况。
本文将讨论初二阶段下与正方形或等边三角形相关的动点问题。
正方形动点问题正方形动点问题是指点在正方形上移动的情况。
具体问题可能包括点在正方形边界上运动、点在正方形内部运动等等。
解决这类问题可以利用正方形的性质和几何知识,例如正方形的边长、对角线、对称性等。
通过抽象出相关变量,可以建立数学模型,并用代数或几何方法求解。
等边三角形动点问题等边三角形动点问题是指点在等边三角形上移动的情况。
与正方形类似,这类问题也可以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几何知识来解决。
比如等边三角形的边长、高度、内角等等。
同样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运用代数或几何方法来求解。
举例以下是两个具体的例子,展示了如何解决初二阶段下与正方形或等边三角形相关的动点问题。
正方形动点问题的例子问题:一个点在边长为5的正方形上,开始运动,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正方向运动,经过3秒后,点所在位置的坐标是多少?解答:取正方形的一个顶点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
点在3秒内运动的距离为2 * 3 = 6个单位。
由于点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正方向运动,因此在3秒后,点所在位置的横坐标为6,纵坐标为0。
因此,点所在位置的坐标是(6, 0)。
等边三角形动点问题的例子问题:一个点在高为4的等边三角形上,开始运动,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着一条边运动,经过2秒后,点所在位置的坐标是多少?解答:取等边三角形的顶点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
点在2秒内运动的距离为1 * 2 = 2个单位。
由于点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着一条边运动,因此在2秒后,点所在位置的横坐标为1,纵坐标为2√3。
因此,点所在位置的坐标是(1, 2√3)。
结论初二阶段下与正方形或等边三角形相关的动点问题涉及到点在图形上运动的情况。
通过利用图形的性质和几何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代数或几何方法求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等边三角形动点轨迹等边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其三条边相等。
在等边三角形中,我们考虑一个动点在三角形内部运动的情况,研究该动点的轨迹。
我们需要确定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在等边三角形ABC中,AB=BC=AC。
为了方便研究,我们可以假设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a,顶点A的坐标为(0, 0),顶点B的坐标为(a, 0),顶点C的坐标为(a/2, a√3/2)。
接下来,我们考虑一个动点P在等边三角形ABC内部运动。
为了方便分析,我们可以假设动点P的坐标为(x, y)。
由于P在等边三角形ABC内部运动,所以x的取值范围为(0, a),y的取值范围为(0, a√3/2)。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来研究动点P的轨迹。
首先,我们可以发现当动点P位于等边三角形的顶点A时,其坐标为(0, 0);当动点P位于等边三角形的顶点B时,其坐标为(a, 0);当动点P位于等边三角形的顶点C时,其坐标为(a/2, a√3/2)。
因此,动点P的轨迹必然经过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A、B、C。
除了经过三个顶点外,动点P的轨迹还与等边三角形的内部特点有关。
我们可以观察到,当动点P位于等边三角形的底边BC上时,其坐标为(x, 0),其中0<x<a。
当动点P位于等边三角形的左边边AC上时,其坐标为(0, y),其中0<y<a√3/2。
当动点P位于等边三角形的右边边AB上时,其坐标为(a, y),其中0<y<a√3/2。
动点P的轨迹由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A、B、C和底边BC、左边边AC、右边边AB上的点组成。
可以想象,动点P在等边三角形内部运动时,其轨迹将形成一个闭合的图形,该图形由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动点P的轨迹,我们可以通过几何方法来分析。
以等边三角形ABC的顶点A为圆心,AB的长度为半径,在三角形的外部画一个圆。
然后,我们将动点P的轨迹与该圆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它们有一定的相似性。
初二动点问题(梯形或等边三角形)引言本文将讨论初二数学中关于动点问题的两个类型:梯形和等边三角形。
我们将介绍这些问题的基本知识和解决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梯形动点问题问题描述给定一个梯形,其中拥有两个平行边和两个非平行边,我们要研究一个点沿着梯形的非平行边移动的情况。
我们关心的是这个点的运动轨迹和特点。
解决策略要解决这类问题,我们可以使用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通过推导和观察来找到动点的运动规律。
以下是解决梯形动点问题的一般步骤:1.绘制梯形和动点的示意图。
2.观察动点与梯形各边的关系。
注意动点移动时各边的长度和夹角的变化。
3.推导动点的位置和运动规律的数学表达式。
可以使用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已知条件来推导。
4.分析和讨论动点的运动轨迹。
考虑到梯形的特点,并将其应用于动点的运动规律。
示例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给定一个梯形ABCD,AB∥CD,点P在AD边上。
当点P沿着AD边移动时,我们想要研究点P的运动规律。
根据梯形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点P距离BC的垂线的距离是不变的。
点P离BC的距离越远,角∠BPC越小;反之,角∠BPC越大。
基于以上观察,我们可以推导出动点的位置和运动规律。
等边三角形动点问题问题描述给定一个等边三角形ABC,我们要研究一个点沿着三角形的边移动的情况。
我们关心的是这个点的运动轨迹和特点。
解决策略解决等边三角形动点问题的步骤和梯形类似。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推导来找到动点的运动规律。
以下是解决等边三角形动点问题的一般步骤:1.绘制等边三角形和动点的示意图。
2.观察动点与三角形各边的关系。
注意动点移动时各边的长度和夹角的变化。
3.推导动点的位置和运动规律的数学表达式。
可以利用三角形的性质和已知条件来推导。
4.分析和讨论动点的运动轨迹。
考虑到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将其应用于动点的运动规律。
示例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给定一个等边三角形ABC,点P在边AB上。
当点P沿着___移动时,我们想要研究点P的运动规律。
等边三角形动点问题等边三角形动点问题是一个有趣而富有挑战的几何问题。
在这个问题中,我们需要探究等边三角形内部的一个动点的运动规律。
虽然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和几何原理。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等边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相等,三个内角也均为60度。
这个基本特征将为我们后面的推导和分析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约束。
假设我们有一个等边三角形ABC,以A点为基准,我们在BC边上选择一个动点D。
现在,我们开始思考动点D的运动规律。
首先,我们可以尝试将等边三角形ABC与动点D的运动联系起来。
我们可以设定动点D在BC边上以线段BD为半径做一个圆。
这样,当动点D沿着BC边移动时,圆的形状会发生变化。
同时,我们可以观察到动点D所在线段BD的长度也会随着D的移动而变化。
接下来,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动点D的运动。
当动点D在等边三角形的底边BC的中点D0时,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我们可以发现动点D到两个顶点A和B的距离均相等,并且与等边三角形的边长有关。
这个性质也意味着动点D到AB边的距离是一个常量。
当动点D向BC边的任一方向移动时,动点D到顶点A的距离会增加,而到顶点B的距离会减小。
在D靠近B的过程中,动点D到顶点A的距离已经超过了动点D到顶点B的距离。
当动点D到达BC边的端点B时,距离顶点A的距离已经达到了最大值,而距离顶点B的距离则减小为0。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等边三角形动点问题的一个重要结论:动点D到顶点A和顶点B的距离之差是一个常量。
这个常量与等边三角形的边长密切相关。
我们可以通过数学推导和几何分析来具体计算这个常量。
在这个等边三角形动点问题中,动点D的运动规律是固定的,而等边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是不变的。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等边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来观察动点D的特点和规律。
在实际应用中,等边三角形动点问题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电子游戏设计中,我们可以利用等边三角形动点问题来控制角色的移动和碰撞判断。
初二动点问题(菱形或等边三角形)初二动点问题(菱形或等边三角形)简介本文将介绍初二数学学科中的一个动点问题,涉及到菱形或等边三角形。
我们将探讨该问题的背景、求解方法和可能的应用。
背景动点问题是数学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它涉及到一个或多个点在平面中以一定的规律移动的情况。
在初二数学学科中,我们经常遇到与菱形或等边三角形相关的动点问题。
这些问题要求我们根据给定的条件,研究某个点的位置、速度、轨迹等性质。
求解方法解决初二动点问题(菱形或等边三角形)可以借助几何知识和代数知识。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根据已知条件建立关系式,然后利用代数方法求解。
以菱形为例,假设已知菱形的对角线长度为d,我们可以通过构造关系式来求解动点问题。
比如,设菱形的一个顶点为动点P(x,y),则可以建立关系式:根据距离公式,动点P到另一个顶点的距离为d/2,进而可以得到关系式:sqrt((x-a)^2 + (y-b)^2) = d/2,其中(a,b)为另一个顶点的坐标。
通过代数方法,我们可以解出动点P的坐标。
类似地,对于等边三角形,我们也可以利用几何知识和代数方法求解动点问题。
根据已知条件,如等边三角形的边长或某个顶点的坐标,我们可以建立关系式,然后求解未知动点的坐标或其他性质。
应用初二动点问题(菱形或等边三角形)的求解方法可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建筑设计、运动轨迹预测等。
通过求解动点问题,我们可以了解动点在平面中的运动规律,从而得出关于位置、速度、轨迹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非常有帮助。
作为初二数学学科的一部分,动点问题的研究和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代数推理能力,并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总结初二动点问题(菱形或等边三角形)是一个常见且有趣的数学问题。
通过建立关系式和利用代数方法,我们可以求解动点的位置、速度、轨迹等性质。
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全等三角形之动点问题典型例题:如图1,点P、Q分别是等边△ABC边AB、BC上的动点(端点除外),点P从顶点A、点Q从顶点B同时出发,且它们的运动速度相同,连接AQ、CP交于点M.(1)求证:△ABQ≌△CAP;(2)当点P、Q分别在AB、BC边上运动时,∠QMC变化吗?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它的度数.(3)如图2,若点P、Q在运动到终点后继续在射线AB、BC上运动,直线AQ、CP交点为M,则∠QMC变化吗?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则求出它的度数.练习题:1.如图,△ABC中,AD⊥BC,CE⊥AB,垂足分别为D、E,AD、CE交于点H,请你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使△AEH≌△CE B.2.如图,已知△ABC中,AB=AC=12厘米,BC=9厘米,点D为AB的中点.(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厘米/秒得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1秒钟时,△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②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CQP?(2)若点Q以(1)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出发,点P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与点Q第一次在△ABC 的哪条边上相遇?3.如图,边长为6的等边三角形ABC中,D是AB边上的一动点,由A向B运动(A、B不重合),F是BC延长线上的一动点,与D同时以相同的速度由C向BC 延长线方向运动(与C不重合),过点D作DE⊥AC,连接DF交AC于G.(1)当点D运动到AB的中点时,直接写出AE的长;(2)当DF⊥AB时,求AD的长;(3)在运动过程中线段GE的长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变,求出线段GE的长;如果发生改变请说明理由.课后作业:1.如图,在Rt△ABC中,∠BAC=900,AB=4,AC=10,PQ=BC,P、Q分别在AC和AB的反向延长线上移动,当PC等于多少时,△ABC≌△APQ。
等边三角形动点问题(一)等边三角形动点问题问题描述•在一个等边三角形ABC中,点M可以在边AB上移动,点N可以在边AC上移动,点P可以在边BC上移动。
当M、N和P移动时,使得三角形MNP的面积保持不变,求证:M、N和P三点共线。
解释说明1.等边三角形性质: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三个内角都为60度。
2.面积保持不变的条件:三角形面积等于底边长度与高的乘积的一半,因此要使MNP的面积保持不变,需要保持MNP的底边长度与高不变,即AM/AE = BN/BO = CP/PD(其中E、O、D为三角形ABC的三个垂足)。
3.共线的条件:由于AM/AE = BN/BO = CP/PD成立,根据共线性的定理可知M、N和P三点共线。
相关问题针对等边三角形动点问题,还可以进一步探讨以下问题:1.等边三角形的特点有哪些?–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均为60度。
–等边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和三条角平分线都重合。
–等边三角形的外接圆与内切圆半径相等。
2.证明等边三角形MNP的面积保持不变的过程是怎样的?–根据等边三角形的特点,三角形MNP的三边分别与三角形ABC的三边平行。
–对于M、N和P,可以分别证明AM/AE = BN/BO = CP/PD,即M、N和P到相应垂足(E、O、D)的距离比例恒定。
–利用距离比例恒定可以推导出M、N和P三点共线,进而推导出MNP的面积保持不变。
3.是否存在其他能使等边三角形MNP的面积保持不变的动点?–可以在等边三角形的内部或外部取其他点C’、A’、B’,并使点M、N和P分别在线段A’B’、B’C’和C’A’上移动。
–同样可以证明在这种情况下,M、N和P仍然共线,且MNP 的面积仍然保持不变。
4.如何利用计算机方法探索等边三角形动点问题?–可以利用计算机绘制等边三角形ABC和动点M、N和P,并通过编写程序来模拟动点的移动。
–可以计算并比较不同动点位置下MNP的面积,验证面积是否保持不变。
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1、已知,如图△ABC是边长3cm的等边三角形.动点P以1cm/s的速度从点A出发,沿线段AB向点B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s),当t为何值时,△PBC是直角三角形?2、已知,如图△ABC是边长3cm的等边三角形. 动点P从点A出发,沿AB向点B 运动,动点Q从点B出发,沿BC向点C运动,如果动点P、Q都以1cm/s的速度同时出发. 设运动时间为t(s),那么t为何值时,△PBQ是直角三角形?3、已知,如图△ABC是边长3cm的等边三角形. 动点P从点A出发,沿AB向点B 运动,动点Q从点C出发,沿射线BC方向运动. 连接PQ交AC于D. 如果动点P、Q都以1cm/s的速度同时出发.设运动时间为t(s),那么当t为何值时,△DCQ 是等腰三角形?4、已知,如图△ABC是边长3cm的等边三角形.动点P从点A出发,沿AB向点B 运动,动点Q从点C出发,沿射线BC方向运动. 连接PQ交AC于D. 如果动点P、Q都以1cm/s的速度同时出发. 设运动时间为t(s),连接PC. 请探究:在点P、Q的运动过程中△PCD和△QCD的面积是否相等?5、如图(1)△ABC为等边三角形,动点D在边CA上,动点P边BC上,若这两点分别从C、B点同时出发,以相同的速度由C向A和由B向C运动,连接AP,BD交于点Q,两点运动过程中AP=BD成立吗?请证明你的结论;(2)如果把原题中“动点D在边CA上,动点P边BC上,”改为“动点D,P在射线CA和射线BC上运动”,其他条件不变,如图(2)所示,两点运动过程中∠BQP的大小保持不变.请你利用图(2)的情形,求证:∠BQP=60°;(3)如果把原题中“动点P在边BC上”改为“动点P在AB的延长线上运动,连接PD交BC于E”,其他条件不变,如图(3),则动点D,P在运动过程中,DE始终等于PE吗?写出证明过程.6、如图,已知中,厘米,厘米,点为的中点.(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与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②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与全等?(2)若点Q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出发,点P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与点Q第一次在的哪条边上相遇?7、如图,在等腰Rt△ABC中,∠ACB=90°,AC=CB,F是AB边上的中点,点D、E分别在AC、BC边上运动,且始终保持AD=CE.连接DE、DF、EF.(1)求证:△ADF≌△CEF(2)试证明△DF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8、已知:如图,△ABC是边长3cm的等边三角形,动点P、Q同时从A、B两点出发,分别沿AB、BC方向匀速移动,它们的速度都是1cm/s,当点P到达点B 时,P、Q两点停止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s),解答下列问题:(1)当t为何值时,△PBQ是直角三角形?(2)设四边形APQC的面积为y(cm2),求y与t的关系式;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四边形APQC的面积是△ABC面积的三分之二?如果存在,求出相应的t值;不存在,说明理由;9、如图,在等腰△ACB中,AC=BC=5,AB=8,D为底边AB上一动点(不与点A,B重合),DE⊥AC,DF⊥BC,垂足分别为E,F,则DE+DF=.10、在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中,点Q为BC边的中点,点P为对角线AC 上一动点,连接PB、PQ,则△PBQ周长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结果不取近似值).初二下及初三: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1、如图1,Rt△ABC中,∠C=90°,BC=6,AC=8,点P、Q都是斜边AB上的动点,点P从B向A运动(不与点B重合),点Q从A向B运动,BP=AQ.点D、E分别是点A、B以Q、P为对称中心的对称点,HQ⊥AB于Q,交AC于点H,当点E到达顶点A时,P、Q同时停止运动,设BP的长为x,△HDE的面积为y.(1)求证:△DHQ∽△ABC;(2)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求y的最大值;(3)当x为何值时,△HDE为等腰三角形?2、如图,在Rt△ABC中,∠BAC=90°,AB=3,AC=4,AD是BC边上的高,点E、F分别是AB边和AC边上的动点,且∠EDF=90°.(1)求DE∶DF的值;(2)联结EF,设点B与点E间的距离为x,△DEF的面积为y,求y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3)设直线DF与直线AB相交于点G,△EFG能否成为等腰三角形?若能,请直接写出线段BE的长;若不能,请说明理由.图1 备用图备用图3、如图1,在△ABC中,∠ACB=,AC=BC=2,M是边AC的中点,CH⊥BM于H.(1)试求sin∠MCH的值;(2)求证:∠ABM=∠CAH;(3)若D是边AB上的点,且使△AHD为等腰三角形,请直接写出AD的长为________.图14、如图1,在矩形ABCD中,AB=m(m是大于0的常数),BC=8,E为线段BC上的动点(不与B、C重合).连结DE,作EF⊥DE,EF与射线BA交于点F,设CE=x,BF=y.(1)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2)若m=8,求x为何值时,y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3)若,要使△DEF为等腰三角形,m的值应为多少?全等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1.如图,在等边的顶点A、C处各有一只蜗牛,它们同时出发,分别以每分钟1各单位的速度油A 向B和由C向A爬行,其中一只蜗牛爬到终点时,另一只也停止运动,经过t分钟后,它们分别爬行到D,E处,请问(1)在爬行过程中,CD和BE始终相等吗?(2)若蜗牛沿着AB和CA的延长线爬行,EB与CD交于点Q,其他条件不变,如图(2)所示,蜗牛爬行过程中的大小条件不变,求证:(3)如果将原题中“由C向A爬行”改为“沿着BC的延长线爬行,连接DE 交AC于F”,其他条件不变,则爬行过程中,DF始终等于EF是否正确?6. 如图,在等腰梯形中,∥,,AB=12 cm,CD=6cm , 点从开始沿边向以每秒3cm的速度移动,点从开始沿CD边向D以每秒1cm的速度移动,如果点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运动停止。
设运动时间为t秒。
(1)求证:当t=时,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PQ是否可能平分对角线BD?若能,求出当t为何值时PQ平分BD;若不能,请说明理由;(3)若△DPQ是以PQ为腰的等腰三角形,求t的值。
3、(2009宁夏)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4厘米,长为1厘米的线段在的边上沿方向以1厘米/秒的速度向点运动(运动开始时,点与点重合,点到达点时运动终止),过点分别作边的垂线,与的其它边交于两点,线段运动的时间为秒.(1)线段在运动的过程中,为何值时,四边形恰为矩形?并求出该矩形的面积;(2)线段在运动的过程中,四边形的面积为,运动的时间为.求四边形的面积随运动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4、如图,在Rt△ABC中,∠C=90°,AC=12,BC=16,动点P从点A出发沿AC边向点C以每秒3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出发沿CB边向点B以每秒4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PCQ关于直线PQ对称的图形是△PDQ.设运动时间为t(秒).(1)设四边形PCQD的面积为y,求y与t的函数关系式;(2)t为何值时,四边形PQBA是梯形?(3)是否存在时刻t,使得PD∥AB?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通过观察、画图或折纸等方法,猜想是否存在时刻t,使得PD⊥AB?若存在,请估计t的值在括号中的哪个时间段内(0≤t≤1;1<t≤2;2<t≤3;3<t≤4);若不存在,请简要说明理由.5、在中,现有两个动点P、Q分别从点A和点B同时出发,其中点P以1cm/s的速度,沿AC 向终点C移动;点Q以1.25cm/s的速度沿BC向终点C移动。
过点P作PE∥BC交AD于点E,连结EQ。
设动点运动时间为x秒。
(1)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AE、DE的长度;(2)当点Q在BD(不包括点B、D)上移动时,设的面积为,求与月份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3)当为何值时,为直角三角形。
10.如图,直线与轴、轴分别交于点,点.点从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方向运动,点从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的方向运动.已知点同时出发,当点到达点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秒.(1)设四边形MNPQ的面积为,求关于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的取值范围.(2)当为何值时,与平行?3、如图,将边长为1的等边△OAP按图示方式,沿x轴正方向连续翻转2011次,点P依次落在点P1,P2,P3,P4,…,P2007的位置.试写出P1,P3,P50,P2011的坐标.动点问题练习题1、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4厘米,长为1厘米的线段在的边上沿方向以1厘米/秒的速度向点运动(运动开始时,点与点重合,点到达点时运动终止),过点分别作边的垂线,与的其它边交于两点,线段运动的时间为秒.1、线段在运动的过程中,为何值时,四边形恰为矩形?并求出该矩形的面积;(2)线段在运动的过程中,四边形的面积为,运动的时间为.求四边形的面积随运动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2、如图,在梯形中,动点从点出发沿线段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运动;动点同时从点出发沿线段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秒.(1)求的长.(2)当时,求的值.(3)试探究:为何值时,为等腰三角形.2、如图,在Rt△ABC中,∠C=90°,AC=12,BC=16,动点P从点A出发沿AC边向点C以每秒3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出发沿CB边向点B以每秒4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PCQ关于直线PQ对称的图形是△PDQ.设运动时间为t(秒).(1)设四边形PCQD的面积为y,求y与t的函数关系式;(2)t为何值时,四边形PQBA是梯形?(3)是否存在时刻t,使得PD∥AB?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通过观察、画图或折纸等方法,猜想是否存在时刻t,使得PD⊥AB?若存在,请估计t的值在括号中的哪个时间段内(0≤t≤1;1<t≤2;2<t≤3;3<t≤4);若不存在,请简要说明理由.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是梯形,OA∥BC,点A的坐标为(6,0),点B的坐标为(4,3),点C在y轴的正半轴上.动点M在OA上运动,从O点出发到A点;动点N在AB上运动,从A点出发到B点.两个动点同时出发,速度都是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也随即停止,设两个点的运动时间为t(秒).(1)求线段AB的长;当t为何值时,MN∥OC?(2)设△CMN的面积为S,求S与t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指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S是否有最小值?若有最小值,最小值是多少?(3)连接AC,那么是否存在这样的t,使MN与AC互相垂直?若存在,求出这时的t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动点问题练习题1. 梯形ABCD中,AD∥BC,∠B=90°,AD=24cm,AB=8cm,BC=26cm,动点P 从点A开始,沿AD边,以1厘米/秒的速度向点D运动;动点Q从点C开始,沿CB边,以3厘米/秒的速度向B点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