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间从人们嘴边消失的词汇
- 格式:ppt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53
无影无踪没有一点踪影。
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
荡然无存形容完全消失找不到,一点没有留下。
杳无消息无影无踪。
没有一点儿音信。
烟云过眼象烟云在眼前一晃而过。
比喻事物很快就成为过去。
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
一笔勾销把账一笔抹掉。
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
烟消云散象烟云消散一样。
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
一扫而空一下子便扫除干净。
比喻彻底清除。
一笔抹煞抹煞:勾销。
画一笔,全部抹掉。
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不让别人知道。
云消雾散象烟云消散一样。
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
烟飞星散形容离散。
烟消雾散同“烟消云散”。
一笔抹杀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
一扫而光一下子就扫除干净。
销声匿迹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
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销声敛迹犹言销声匿迹。
消声灭迹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
形容隐藏起来,不再出现。
无影无踪踪:踪迹。
没有一点踪影。
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
无形无影①不见形迹;完全消失。
②以形容虚构的事物。
昙花一现昙花:即优昙钵花,开放时间很短。
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
韬声匿迹隐匿音信踪迹。
谓不被人所见闻。
稍纵即逝纵:放;逝:消失。
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
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
潜形匿迹隐蔽形迹,不露真相。
十年间,这些词汇离我们悄悄的去了。
处世人生2009-07-26 09:30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十年间从人们嘴边消失的词汇有:邻居——消失时间:上世纪90年代《疯狂的石头》开篇中,“道哥”伪装成搬家公司大摇大摆进行盗窃的镜头,取材于当前社会中邻里关系冷漠的现实。
商品房的出现,改变了数千年来邻里间互相熟悉、知根知底的格局,也改变了“远亲不如近邻”的谚语。
社会中广泛的信任缺失,使得自我防范这堵墙,封住了睦邻这扇门,对自身隐私的注重,又进一步关上了长相往来这扇窗。
单位——消失时间:上世纪90年代在单位这种团体内,团体对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巨大的控制力。
从前,基本上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全部都需要通过单位解决;而其它的恋爱、结婚、离婚、生子、出游买票、探亲访友,也全部需要单位同意,或者是单位出具证明。
生是单位的人,死是单位的鬼,最多也只会是,生是A单位的人,死是B单位的鬼。
随着非公有制企业的大量增多,政府职能的变,各项社会改革的实施,单位这个词已经开始与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
而人与单位关系的疏远,事实上反映的正是我们这个时代个人与体制关系走向多元化的大趋势。
诗人——消失时间:上世纪90年代2005年在山东省泰安市举行的第十九届世界诗人大会里,青年诗人的身影几乎完全消失,尽管我们今天常常还会在地产商们的热闹派对上看到诗人有点猥亵的面孔,但这一切彷佛也印证着“中国诗歌已死”的悲观论调。
诗歌在经历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流行后,相对小说、散文、评论而言已经严重边缘化。
历史上做一个诗人是神圣的、浪漫的,而今天,隔壁有个诗人就变成了个笑话,经过王朔的演绎,“诗人”这个词开始被用来隐讳骂人。
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关系的日益繁复造成的社会整体心态的浮躁和诗歌个人化话语倾向严重造成的作品过分干涩、苍白,是诗歌开始远离人们生活的外部和内部的重要原因。
改革家——消失时间:上世纪9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大量的勇于创新大胆突破的改革名人出现,按照中国传统的把“者”敬称为“家”的习惯,“改革家”成为媒体各种报导中大量出现的常见词语。
被说的没话了的网络词
无语了,就是没话说,没有语言了,最近疯狂的“网络用语”。
这样的词语,表示对人很无奈,广泛被大众常用语言。
也表示很反感。
无语作为网络语言和郁闷、无奈的意思差不多,本意是没有话讲,在网络中却引申为看到某种人或事表示不理解、没有头绪,或者是表示不愿再为此计较、懒得说,或者是崇拜至极而发出的无话可说的感觉,有的时候不知道说什么就发这个回应一下。
像一个感叹词。
无语有时代表:尴尬、失措。
举例:(完全被当时的场景所震住,很多话想说可是又不懂说什么怎么表达。
)
无语有时代表:没法说、哭笑不得。
举例:(看见这个人的问题觉得可笑。
满脸无语的表情。
又称汗颜)
无语有时代表:无言以对、郁闷。
举例:(有时正要说的话被抢了或者是必须完全服从命令。
)
众所周知,中华语言博大精深,词语“无语”当然不例外,其包含各种感情色彩,因情景而定。
另外,无语在贴吧中有时与顶、默、灌水、飘过、路过类似,为不想认真回贴的一种应付语。
建国后60年间消逝的词语有哪些?语言的演进就是社会记录自身演进的历史书。
已经消逝的词语为这本大书添加注脚。
生活词语粮票双蒸饭忆苦饭知青赤脚医生三转一响的确良毕业分配小英模露天电影文学青年BP机【赤脚医生】1968年9月《红旗》杂志上一篇题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中,开头第一句话就是:“‘赤脚医生’是上海郊区贫下中农对半农半医卫生员的亲热的称呼。
”“赤脚医生”一词由此而来。
虽然赤脚医生没有受过正规医务培训,大伤小痕都用红药水,但世卫组织专家张开宁给了赤脚医生们客观的历史评价:在病人最需要服务的时候,赤脚医生会及时出现,即使这个服务不是最佳的,甚至还有错误,但它是温情的,是全球医疗卫生史上值得称道的一段历史。
【的确良】“的确良”是一种布料,也曾是身份的象征。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人们已经厌倦了单调的灰蓝色服装,“的确良”以鲜艳胜出。
它在审美上替代了绿军装,成为时尚男女的新宠。
不过,只十年左右,“的确良”就没落了。
它冬不御寒,夏不散热,穿在身上更像是一张塑料布。
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的确良”逐渐退出了国人的服装史。
【小英模】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期,一大批小英模涌现,代表人物为火车轮下勇救儿童被压断左臂左腿的戴碧蓉等。
随着1980年代中后期人文主义的兴起,小英模的宣传逐渐淡出各大媒体。
而今,最后一批曾经学习过小英模事迹的人们多临中年,他们已经可以在电视新闻里反思非洲部落冲突中的娃娃兵,并叮嘱自己孩子:在你成年之前,你不对任何危机天然地担负任何责任。
政治词语人民公社反革命罪大字报美帝苏修阶级斗争大会战政治审查人民战争接班人【人民公社】“人民公社”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
它既是生产组织,也是基层政权,普遍存在于1958年-1984年。
在人民公社内,农民的衣食住行都在公社控制之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为了激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给予他们更多的经营自主权,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十多年来消失的词汇作者:南周来源:《党员文摘》2013年第08期BP机已被手机取代,万元户已不是富裕的代名词,军大衣早已不再是时尚的象征……这些曾在国内风靡一时的事物,如今已成为人们心里抹不掉的记忆。
民生文娱中山装由于毛泽东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西方称中山装为“毛装”。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亿万中国人大多穿中山装。
中山装上衣兜里插支钢笔,代表“有文化”。
80年代以后,西装和时装开始流行,中山装很少有人再穿了。
“四大件”上世纪70年代,结婚的“四大件”是手表、自行车、半导体收音机和缝纫机。
80年代的“四大件”是黑白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和录音机。
现在要结婚,房子这一个大件就足以让小年轻们喘不过气来了。
军大衣/解放鞋/军挎包军大衣,在北方的冬天既保暖,又令人陡生一种英武之气;解放鞋便宜、结实、轻便,防滑效果好,但许多人都无法忘记那种穿久了的臭味;军挎包单肩或斜挎都行,骑车时还可以挂在车把上,经脏耐磨。
军大衣、解放鞋和军挎包,对于今天40岁以上的人来说,仍是抹不掉的记忆。
叔叔阿姨头上世纪80年代盛极一时的发型:鬓角长长地遮住耳朵,头上略烫小波浪,后脑勺留撮“鸭屁股”。
女人剪了这个头,前面看上去像阿姨,后面看上去像叔叔;男人剪了这个头正好相反,前面看像叔叔,后面看像阿姨。
这道风景早已淡出时尚。
霹雳舞1987年,美国电影《霹雳舞》引进中国,中国已故“霹雳舞王子”陶金深受震撼,开始苦练这种被当时正统舞蹈门类看成“歪门斜道、流里流气”的新舞步。
陶金携新舞蹈上了春晚以后,霹雳舞在全国掀起一阵热潮,青年人戴着霹雳手套,在大街上模仿手臂折断、机器人木偶和月球漫步的谐趣动作,其热情程度,不亚于今天的青年跳街舞。
呼啦圈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一项新的健身运动席卷全国——呼啦圈。
瘦瘦一根塑料管围成一个圈,一群人摇的时候,能听见壮观的“呼啦”声。
当时,几乎所有的晚会上都有呼啦圈表演,单人转、组队转、一人身上套多个转。
1990年亚运会,呼啦圈更是火得没边没际。
它们一去不复返了。
有些令人额手称庆,有些则让人扼腕叹息。
但无论如何,都值得记上一笔。
邻居——消失时间:上世纪九十年代《疯狂的石头》开篇中,“道哥”伪装成搬家公司大摇大摆进行盗窃的镜头,取材于当前社会中邻里关系冷漠的现实。
商品房的出现,改变了数千年来邻里间互相熟悉、知根知底的格局,也改变了“远亲不如近邻”的谚语。
社会中广泛的信任缺失,使得自我防范这堵墙,封住了睦邻这扇门,对自身隐私的注重,又进一步关上了长相往来这扇窗。
单位——消失时间: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单位这种团体内,团体对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巨大的控制力。
从前,基本上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全部都需要通过单位解决;而其他的恋爱、结婚、离婚、生子、出游买票、探亲访友,也全部需要单位同意,或者是单位出具证明。
生是单位的人,死是单位的鬼,最多也只会是,生是A单位的人,死是B单位的鬼。
随着非公有制企业的大量增多,政府职能的转变,各项社会改革的实施,单位这个词已经开始与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
而人与单位关系的疏远,事实上反映的正是我们这个时代个人与体制关系走向多元化的大趋势。
诗人——消失时间:上世纪九十年代2005年在山东省泰安市举行的第十九届世界诗人大会里,青年诗人的身影几乎完全消失,尽管我们今天常常还会在地产商们的热闹派对上看到诗人有点猥亵的面孔,但这一切彷佛也印证着“中国诗歌已死”的悲观论调。
诗歌在经历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流行后,相对小说、散文、评论而言已经严重边缘化。
历史上做一个诗人是神圣的、浪漫的,而今天,隔壁有个诗人就变成了个笑话,经过王朔的演绎,“诗人”这个词开始被用来隐讳骂人。
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关系的日益繁复造成的社会整体心态的浮躁和诗歌个人化话语倾向严重造成的作品过分干涩、苍白,是诗歌开始远离人们生活的外部和内部的重要原因。
改革家——消失时间: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大量的勇于创新大胆突破的改革名人出现,按照中国传统的把“者”敬称为“家”的习惯,“改革家”成为媒体各种报导中大量出现的常见词语。
被国人误传了千年的俗语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
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3、“不见棺材不落泪”,本是“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
讹变为“不见棺材不落泪”,如果不管谁的棺材,只要见到就落泪,那就有点太莫名其妙了。
4、“有眼不识金镶玉”,本是“有眼不识荆山玉”。
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
5、“不到黄河心不死”,本是“不到乌江心不死”。
乌江,项羽他老人家自刎的地方。
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6、“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本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
不过这个我还能理解点,因为好像四川那边管鞋叫孩子。
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7、“狗屁不通”,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
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
“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的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也就将就吧!8、“王八蛋”这是民间的一句骂人话。
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
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变成“王八蛋”。
9、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这又是一句常被人引用的俗语。
这句俗语原本是一句歇后语——即“跳进黄河——洗不清”。
因为黄河水十分浑浊,跳进去就很难再洗干净了。
现在讹传为“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就很令人费解:似乎跳进黄河理应洗清才对。
但是大家习惯了这样用,不必太较真,也算约定俗成吧。
10、空穴来风。
这个成语出自宋玉的《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即将消失词语:
1、风烛草霜:风中的蜡烛,草木上的霜。
比喻即将消失的事物。
2、冰消瓦解:冰一样地消融,瓦一样地分解。
比喻完全消失或彻底崩溃。
3、过眼烟云:从眼前飘过的云烟。
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
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4、化为泡影:泡:水泡。
变成像水泡和影子那样,很快就消失。
5、不可磨灭:磨灭:消失。
永远消失不了。
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6、风吹云散:比喻事物的消失、完结。
7、百念灰冷:种种念头都冷淡了,消失了。
比喻心灰意冷。
8、云消雾散:象烟云消散一样。
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
9、死灰复燎: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
10、烛尽光穷:蜡烛燃尽,烛光消失。
比喻人死后意识也消灭。
11、此恨绵锦:这种遗憾萦绕心头,长久不能消失。
12、浮光幻影:浮光:水面上的反光幻影:变幻不定的影象。
像水面的反光,变幻的影象。
形容不实、不定,会迅速消失。
13、形容消失的成语
14、死灰复燃:冷灰重新烧了起来。
原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
现常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
15、黯晦消沉:指湮没消失。
形容消失的成语
16、身先朝露:指身体比早晨露水消失还快。
比喻很快死亡。
17、冰释前嫌:释:融化嫌:嫌恶、嫌隙、不愉快。
以前的种种不快都像冰融化一样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