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补充1
- 格式:ppt
- 大小:313.50 KB
- 文档页数:11
第十六章新诗(二)殷夫、中国诗歌会与臧克家教学目标:了解这一时期诗歌创作整体状况,各流派创作特点及其诗歌见解。
中国诗歌会创作倾向。
知识点:中国诗歌会、诗的“歌谣化”、鲁迅《白莽作<孩儿塔>序》一、第二个十年(1927—1937年)的新诗先要对本时期各种诗歌创作流派和趋向有总体的把握:中国诗歌会代表面向现实、追求大众化、意识形态化的一种倾向;另一倾向中包括后期新月派与现代派,追求“纯诗”与“现代性”。
这也可以和前一个十年诗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考察,找到其承传与反拨的关系。
二、前驱诗人殷夫殷夫(1909—1931)中国诗人。
原名徐柏庭,又名徐祖华,笔名一署白莽,浙江象山人。
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6年前后到上海读书,即与党发生关系,并开始作诗。
1928年加入太阳社。
1929年离开学校,从事青年工人工作。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任团中央刊物《列宁青年》的编辑。
1931年2月7日被国民党政府杀害于上海龙华。
早期的抒情诗表现了对旧社会的憎恶和对光明的追求,也带有伤感情绪;后来的鼓动诗,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生前作品结集未能出版,建国后编印了《殷夫选集》、《殷夫集》。
让死的死去吧!让死的死去吧!他们的血并不白流,他们含笑的躺在路上,仿佛还诚恳地向我们点头。
他们的血画成地图,染红了多少农村,城头。
他们光荣地死去了,我们不能向他们把泪流。
敌人在瞄准了,不要举起我们的手!让死的死去吧!他们的血并不白流,我们不要悲哀或叹息,漫漫的长途横在前头。
走去吧,斗争中消息不要走漏,他们尽了责任,我们还要抖擞。
1929,11。
五一歌在今天,我们要高举红旗,在今天,我们要准备战斗!怕什么,铁车坦克炮,我们伟大的队伍是万里长城!怕什么,杀头,枪毙,坐牢,我们青年的热血永难流尽!我们是动员了,我们是准备了,我们今天一定,一定要冲,冲,冲,冲破那座资本主义的恶魔宫。
杀不完的是我们,骗不了的是我们,我们为解放自己的阶级,我们冲锋陷阵,奋不顾身。
《艾青诗选》知识点整理
20世纪30年代,艾青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时期。
他这一时期的诗歌总是
【作品分析】
【意象补充】
1.火把意象:表达诗人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2.镜子意象:通过镜像反观人生,充满哲理,诗人借此揭示人心世态;
3.春意象:表明了作者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表现了对反动派的痛恨,以及对牺牲的军人的崇敬和对战争的痛恨;
4.鸟意象:诗中的鸟有一颗深挚的爱国之心,一腔浓烈的爱国之情,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深情和对同胞的热爱;
5.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光”,以及“光”带来的社会文明和“像光一样坚强的社会正义”的赞美;
6.黎明意象:黎明即破晓时分,天亮之时,反映了当时处于黑暗之中的民众对于黎明和光明的渴望;
7.月光意象:表达了诗人与百姓之间的关系是血肉相连的,是同呼吸共命运的;
8.生命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伟大的赞叹。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童诗仿写创编《如果我是一片雪花》童诗创编《如果我是一片雪花》一、教材分析《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是一首富有画面和情境的儿童诗。
它由三个小节构成,每一节的前两句都是“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我会……”。
这种复沓的表现手法,让一首诗歌的结构有规律可循,有利于低年段学生仿写或创编,而且,该儿童诗自始至终充满了想象,“如果”让学生插上想象的双翅,一定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在儿童诗的天空自由飞翔。
二、学情分析低年级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强,对自己熟悉的事物想表达的见解很多,“雪”是孩子们在冬天都爱观赏,爱玩的。
活泼、欢快的诗歌能激发孩子们无暇的遐想,和创造的欲望。
三、设计意图儿童诗仿写或创编,旨在让低年段孩子通过反复诵读儿童诗,整体感知儿童诗,激发他们仿写或创编的欲望,也在无形中借助这种最为简练,同时也是最为优美的语言形式,培养低年段孩子语言的良好感受力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能有感情地诵读《如果我是一片雪花》这首诗,在诵读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写作童诗的兴趣和热情,并指导写作。
2、通过朗读和欣赏,初步培养学生对儿童诗的喜爱,感受儿童诗语言的简单、充满童真童趣和想象丰富等特点。
3、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仿编儿童诗。
五、教学重点: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通过朗读和欣赏初步培养学生对儿童诗的喜爱。
2.通过朗读和欣赏感受童诗的特点。
六、教学难点:1.拓展学生思维,从“雪花”延伸到别的景物,激发学生创作儿童诗歌的热情。
2.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以仿写的形式初步尝试创作儿童诗。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八、教学时间:1课时九、教学过程:(一)运用想像,引入课题1 、同学们发言最积极了,最会奇思妙想了。
今天,李老师看你们的表现出。
请孩子们看这幅图片,(出示“O”)你会想到什么呢?(耳环、面包圈、饼干、圆桌…….)你还能用优美完整的一句话来描述吗?师:你们真聪明!一个简简单单的符号就能想到那么多,真让我佩服。
第6章新诗(一)一、填空题1.胡适在________杂志上发表白话新诗标志着白话新诗的兴起。
(四川大学2013年研)【答案】《新青年》【解析】1917年2月,胡适在《新青年》2卷6号发表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
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则是胡适的《尝试集》。
2.中国现代文学中第一部诗集是________。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案】《尝试集》【解析】胡适的《尝试集》是新文学运动期间第一篇以白话写成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诗集。
1920年出版,共三编。
第一编大多是脱胎于旧诗词的作品,第二、三编在运用自由诗体和音韵节奏的改革等方面作了尝试,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
作品或诅咒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旧礼教的虚伪,或表现个性解放和积极进取精神,或歌颂劳工神圣。
3.________提出了新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原则,并在创作中身体力行。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闻一多【解析】为了创立“中国式”的新诗,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闻一多同时还强调“格律是艺术必须的条件,实在艺术自身便是格律”。
4.初期象征诗派,________的《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
(南开大学2010年研)【答案】穆木天【解析】穆木天是早期象征派诗人,他在1926年发表的《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提出“纯诗”的概念,他坚持“诗与散文的纯粹的分界”,要求创作“纯粹的诗歌”。
5.诗人李金发在国内出版的三部诗集《微雨》、________与________受到了法国象征派先驱波德莱尔德影响,革新了新诗写作的观念与技巧。
四十年代初,________的问世,标志着冯至新诗创作在思想上、艺术上的全面成熟。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十四行集》【解析】李金发在1925~1927年间,连续出版了《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等三部诗集,在中国新诗坛上率先把法国象征诗派的手法介绍过来,并以具有鲜明特色的创作引起了文坛的注目,被称为“诗怪”。
唐诗三百首一年级第1首、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唐代-柳宗元)三日柴门拥不开,阶平庭满白皑皑。
今朝蹋(tà)作琼(qióng)瑶迹,为有诗从凤沼来。
第2首、巴陵夜别王八员外(唐代-贾至)柳絮(xù)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第3首、荷叶杯·一点露珠凝冷(唐代-温庭筠)一点露珠凝冷,波影。
满池塘,绿茎(jīng)红艳两相乱。
肠断,水风凉。
第4首、侍宴长宁公主东庄应制(唐代-李峤)别业临青甸(diàn),鸣銮(luán)降紫霄。
长筵(yán)鹓(yuān)鹭集,仙管凤凰调。
树接南山近,烟含北渚(zhǔ)遥。
承恩咸已醉,恋赏未还镳(biāo)。
第5首、古意(唐代-李白)君为女萝草,妾作菟(tù)丝花。
轻条不自引,为逐春风斜。
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
谁言会面易,各在青山崖。
女萝发馨香,菟丝断人肠。
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
生子不知根,因谁共芬芳。
中巢(cháo)双翡(fěi)翠,上宿紫鸳鸯。
若识二草心,海潮亦可量。
第6首、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唐代-裴迪)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hè)美。
莫学武陵(líng)人,暂游桃源里。
第7首、祭十二郎文(唐代-韩愈)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
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
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第1首古诗《望天门山》,借助抓关键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2.积累古诗学习的方法,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有感情朗读、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孩子抓住关键字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受诗歌的意境。
教学流程:一、回忆旧知,导入诗文。
(一)出示诗题《望庐山瀑布》,齐背。
(二)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四川,他乘船顺着长江东下,被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三)齐读课题,读准字音,读出韵味。
二、抓关键字,了解诗题。
(一)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方法引导:抓住关键字,理解题目意思。
1.干什么——望:看;2.地点——天门山:长江上;3.谁——谁乘船顺着长江东下:李白。
(二)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三)李白常常在写诗题的时候会告诉我们一些写诗时的背景,带着理解再读诗题。
(四)小结:了解诗题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就让我们——熟读古诗。
三、读熟诗文,想象画面。
(一)学习第一句诗——了解山的雄奇。
1.指名读第一句,这句诗里,写到了两个景,分别是什么?(板书:天门楚江)2.结合插图、字理理解“断”“开”(1)出示“断”篆文,猜一猜什么字?讲解断的意思。
指导书写“断”(2)结合诗句,插图,“断”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3.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挡,现在天门一开,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
4.小结:这一句看是写山,实际上是借山势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勇往直前,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指名读,齐读第一句。
)(二)学习第二句诗——感受水的壮阔。
1.继续读诗,指名读第二句。
2.想象画面:第一句中的“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水劈山断的壮丽画面,那么,这一句中的哪一个字也向我们展示了独特的意境呢?“回”是什么意思?由“回”字联想:读到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3.交流画面,读悟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