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绵阳市历史二诊文综题答案2014年1月 2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1
2014年四川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卷答案13.(22分)(1)(8分)主要因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海外需求的扩大;政府的重视,如创建御器厂、改革工匠制度。
注重借鉴和改进技术,不断细化分工;注重核心产品的开发,如青花瓷。
(2)(9分)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保护模具;重视技术专利和品牌保护,如申请专利和蓝剑商标沿用至今;重视人才培养,如建立专门学校。
(3)(5分)要求:见解应与所举案例形成合理联系。
14.【说明】本题以新课程目标倡导的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立意,以“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设计试题线索,选择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近代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后,在中国社会生活领域出现的新事物与政治经济领域的变化等内容设计试题情景:采用年代轴、历史图像、史家评论等材料形式;以“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历史评价”为主线设计层层递进的三个问题,能力要求逐层加深,“历史评价”部分要求考生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三个事件中任选一个进行评价,增加了考查内容的选择性,有利于增加试题覆盖面,提高试题信度。
第(1)问突出考查“历史叙述”能力。
试题以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设计试题情景,选择15世纪末 16世纪初到20世纪末,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重大事件组织材料,以年代轴的形式呈现,这一形式保持了近年来四川历史试题对历史时序的考查,增强了试题的延续性,更有助于引导高中教学重视历史时序的教学,克服高中新课程体系中过分强调专题、忽视历史时序的弊端。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中一味强调具体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的现象较为普遍,对学生历史叙述能力的培养较为忽视。
此题设计意在宣扬新课程理念与要求,引导中学教学重视历史学习方法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2)问突出考查“历史能力。
试题选择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包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内容设计试题,以图像方式出现。
绵阳中学高2011级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政治部分)一、选择题1.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在一般情况下,下列选项中与图曲线 反映的变动关系不一致的是①P 为恩格尔系数,Q 为人民生活水平 ②P 为个别劳动生产率,Q 为商品价值总量 ③P 为人民币汇率,Q 为商品进口量 ④P 为税收起征点,Q 为税收 A .①④ B .①②④ C .②③D .①②③2.右图表示某商品M 需求曲线的变动情况(横轴为M 商品需求量Q ,纵轴为M 商品价格P )。
在不考虑其它因素条件下,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①M 的替代品价格上升引起国外对M 需求量的变化符合D 0到 D 2的变动方向②增加M 购置补贴引起国内对M 需求量的变化符合D 0到D 1的变动方向③收入预期增加引起国内对M 需求量的变化符合D 0到D 2 的变动方向④M 的互补品降价引起国内对M 需求量的变化符合D 0到D 1的变动方向 A .①③B .①②C .②④D .③④3.假设某国2012年货币流通次数为5次,2012年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该国待售商品总量增加10%,商品平均价格水平则下降4%,而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32%。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国2013年的货币流通次数为A .3次B .4次C .5次D .6次4.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盛行,网络商店遍地开花,网上购物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团购正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5.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
家庭农场以土地流转为目标,采用出让、入股、租赁等方式进行流转,创新经营模式,通过家庭经营方式的升级,使分散的小农经营发展为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经营,无疑会带来农村经济的繁荣。
“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①可以进一步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②可以按照企业管理模式来核算成本和加强管理 ③完善了农村的上层建筑,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④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新形式必然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①④Q6.中国铁路总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设立,由中央管理的国有独资企业,由财政部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依法对公司进行行业监管。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
回答1~2题。
1.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A.商鞅变法 B.汉武帝改革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2.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
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为司马相如作赋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4.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表1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高层政区 州 路 行省 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 郡 郡 州 州 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 县县县县县县州、县A .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B .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 .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D .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5.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
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 ①发昌机器厂创办 ②京师大学堂建立 ③中国共产党成立 ④国民党改组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学科 网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
”据此可知,《宪法大纲》 A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 .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 .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D .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7.二战后期,在联合国的创立过程中,美国总统罗斯福极力支持中国的原因在于 ①对苏联政府的强烈要求作出的妥协 ②认识到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依赖性 ③希望中国成为制衡苏联的重要力量 ④肯定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
绵阳市高中2014级第二次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24¬——28 ADDBA 29——33 CCABD 34——35 BC材料解析题40.(25分)(1)发展:选举标准由家世、门第为主发展为以学识、才能为主;选举方式由评议推荐发展为以考试选拔为主;选举范围扩大。
(6分)古代中国:传承久远;自上而下,为民择官;体现统治阶级意志;近代西方:吸纳与创新;自下而上,公民权利;立法保障。
(8分)/data/sitemap.html (2)因素:借鉴古希腊选举制度;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发展;启蒙运动的影响;工业革命的推动;民众民主意识的增强。
(7分)评价:19世纪以前的选举制度有利于从“人治”到“法治”社会的转变,但存在选区划分不合理、公民选举权利受到限制等局限。
19世纪以后的选举制度完善了西方代议制民主,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但本质上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民主。
(4分)41.(12分)示例:观点:西学传播推动中国近代化历程。
阐述:列强侵华使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的中国人逐渐抛弃“天朝上国”观念,主张向西方学习。
一方面,西装、西餐、西洋影戏等西方新事物的传入,客观上改变了国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另一方面,国人利用西学探索救亡图存道路,如开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推动了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近代化。
结论:综上所述,近代中国对西学采取了包容开放的态度,学习西方的历程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44.(15分)(1)方式:实行与内地不同的管理制度,唐宋羁縻州县、元明清土司制;将中央政府间接管理变为直接管理,明清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新中国在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5分)原因: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现代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2分)(2)内容:废除土官的世袭统治,由中央政府任免的流官统一管理;行政、军事、赋税、教育制度与内地保持一致。
保密 ★ 启用前 【考试时间:2014年1月16日9:00?~?11:30】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
第I卷1至页,第II卷至页。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诡谲 (jué) 骠勇 (biào) 宁为玉碎 (nìng) 卷帙浩繁 (zhì) B接种 (zhòng) 靛蓝 (diàn) 椎心泣血 (chuí) 麻痹大意 (bì) C拘泥 (nì) 广袤 (mào) 喁喁私语 (yú) 歪打正着 (zhuó) D烘焙(péi)稽首(qǐ) 咎由自取 (jiù) 不容置喙 (hu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微博控 宏篇巨制 嘉言懿行 B.?凋敝 养植业 不落言筌 锦衣御食 C.?胡绉 嘉峪关 条分缕析 珠联璧合 D.?像素.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台风“海燕”以破竹之势来袭,菲律宾沿海地区损失惨重,联合国呼吁各国加大救灾援助力度,帮助灾民渡过难关。
B跑步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但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进行这项运动不仅不能获得益处,而且会诱发其他疾病。
C诗圣杜甫用诗歌记述了风云多变、国破家亡的社会现实,他在众多诗篇中对尖锐的社会矛盾的揭露可谓力透纸背。
D四川旅游局整合资源,积极推动大九寨环线区域旅游发展,力争改变假日期间景区游客重足而立、拥堵滞留的状况。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让市民更多地呼吸到新鲜空气,各省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限行机动车、管控扬尘、禁止露天烧烤等强制性措施,全面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绝密★启用前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全国Ⅱ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C】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2.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D】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3.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A】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4.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B】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5.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B】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6.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
2014届2013—2014学年上期第二次文综考试历史部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总计48分)1.“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
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
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这主要表明A.春秋战国诸侯争霸使分封制崩溃B.诸侯争霸促成百家争鸣的局面C.儒家学说在诸侯争霸下的窘境D.孟子使儒家学说发扬光大2.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
”以上言论A.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B.否定了君主制度C.主张建立法治社会D.强调对民意的尊重3.右图是一幅用甲骨文字体创作的书法作品。
关于该作品的说法,正确的是A.字体是甲骨文,因此它是商朝的作品B.东汉出现造纸术,因此它是东汉的作品C.唐朝书法家辈出,因此它是唐朝的作品D.甲骨文是清末发现的,因此它是清末或以后的作品4.1906年2月,清政府拟定了一项决议:凡派去日本留学的,只限于那些擅长中文并精通儒家经典的学生。
对该决议的理解,正确的是A.甲午战争失败,积极学习日本先进的政治制度B.尊孔复古思想盛行,加强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宣传C.“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限制留日学生人数D.针对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的活动,加强对留日学生的控制5.以下是1925年清华学校大学部招生考试的部分试题:“(1)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有何异同?(2)中国国会为何有两院?......(6)试详论独裁制与委员制利弊。
(8)试择要批评民国十二年公布之宪法。
”下列相关推断正确的是A.命题者质疑实行两院制B.清华学校关注考生公民素养C.公众批评《临时约法》D.北洋政府实行君主立宪制6.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中国思想理论界出现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和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
论战围绕“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历史上是否经过奴隶制社会、中国封建社会的性质及特征等问题进行。
二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A 13.C 14.D 15.B 16.B 17. C 18.C 19. D 20. A 21. B 22.B 23. D二、问答题38(1)底线: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粮食生产能力不减弱,农民利益不受损。
(4分)重要性: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3分);明晰土地产权关系,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4分);盘活宅基地等农村土地资源,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3分)。
【评分细则】底线:①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1分)若答‚坚持现有土地所有制不变‛或‚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不变‛或‚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或‚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变‛给1分。
②耕地红线不突破(1分)若答‚要保护耕地‛或‚耕地不能减少‛或‚保障农业用地面积‛给1分。
③粮食生产能力不减弱(1分)若答‚要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或‚保证粮食生产‛给1分。
④农民利益不受损(1分)若答‚增加农民收入/收益‛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给1分。
【评分细则】重要性:①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3分)若答‚对农民的承包权进行确认‛给2分;若答‚增加按土地生产要素分配收入‛或‚调整农民的收入结构‛给2分;②明晰土地产权关系,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4分)若答‚完善所有制结构‛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给4分。
③盘活宅基地等农村土地资源,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分)若答‚调整农村生产要素结构‛或‚推进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2分;若答‚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给2分。
如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给2分。
如答‚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给2分。
(2)创新行政管理机制,提高行政效率(3分);做到公共服务精准化,增强服务能力(3分);公开土地流转流程增强土地流转工作的透明度(3分);通过增强公民的参与性与互动性,为政府工作提供信息资源(3分)。
2014年高考文综全国卷2历史试题及答案第一篇:2014年高考文综全国卷2历史试题及答案2014年高考文综全国卷2历史试题及答案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
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30.1932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
绵阳市高中2011级第二次诊断性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5 BDABC 6——10 CACBD 11——12 D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52分)
13.(1)目的: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2分)不同:①理念:《唐律》礼法合一(或以礼入法);罗马法强调理性、正义。
②内容:《唐律》重视依律量刑,强化食品安全;罗马法重视证据,保护私有财产。
③影响:《唐律》对亚洲多国封建立法产生广泛影响;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6分)
(2)特点:法治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借鉴西方法文化,体现东西方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法制建设进程曲折艰难。
(6分)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阶级局限性;法制意识匮乏;专制力量对法制建设的破坏。
(4分)(3)表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分)认识:政治体制具有多样性、继承性、变革性和交融性;政治体制必须与其国情相适应;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4分。
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14.(1)政策:鼓励人口增长;(2分)措施:调整税收政策;国家直接物质奖励;将人口数量作为官员政绩考核指标;鼓励婚嫁。
(4分)
原因:农业(耕)文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者的数量多少决定农业盛衰。
人口的多少关系到赋税的征收、兵役和徭役的征发,是国家强盛与否的重要标志。
(4分)(2)观点:材料二主张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材料三认为人口高峰促进经济增长(2分)理由:材料二,认为过多的人口超出环境资源承载力;过多的人口影响技术的改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多消费大影响资金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6分)
材料三,认为生育高峰、人口增长有利于改善人口结构;
人口增长在提供大量劳动力的同时,提供了巨大的消费需求,带来人口红利,有利于经济增长。
(4分)
(3)①政策应随时代和国情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②制定人口政策,应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其影响,不能过分强调其中某一方面的某种影响。
(每点2分,其它言之成理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4分。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