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医传统文化讲解学习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5
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医传统文化七年级上册历史。
传承和弘扬中医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医疗智慧。
在七年级上册历史课程中,学生们开始接触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通过历史学习来深入了解中医文化,对于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让学生们认识到中医的重要性和价值是至关重要的。
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注重预防和调养,这种独特的医疗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历史上的案例和故事,比如华佗、孙思邈等名医的传奇故事,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医的神奇疗效和深厚底蕴。
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医文化,学生们需要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这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四诊八纲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历史课程中的相关章节,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这些知识,为他们今后在实践中运用中医提供理论支持。
除了理论学习,实践和体验也是传承中医文化的重要方式。
组织学生参观中医院、参加中医义诊活动或者邀请中医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和演示,让学生们亲身感受中医的魅力。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医的理论和技巧,激发他们学习和传承中医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此外,在历史课程中融入中医文化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中医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医疗体系进行比较,突出中医在慢性病防治、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优势,让学生们意识到传承和弘扬中医文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医文化,学生们需要具备一定的传播能力。
鼓励他们向身边的人传播中医的知识和理念,提高他们对健康的认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社会对中医的争议和误解,培养他们理性分析和沟通能力,为中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传承和弘扬中医传统文化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
通过七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可以初步了解中医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培养实践和传播能力。
弘扬中医精神,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弘扬中医精神,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你们好,我是一名小学生。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讲中医文化对我产生的感触和理解。
中医算是中国的国粹了,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从古至今,中医一直默默守护着中华民族的健康。
不论是祖先们遇到的疫病,还是现代人的小病小痛,中医都给予了及时的帮助和治疗。
我们的很多长辈和父母,包括我自己,常常就靠中医调养身体。
我记得有一次,我因为吃了生的东西拉肚子,肚子疼得难受极了。
妈妈给我煮了一碗固肠生姜汤,里面有生姜、大米、黄芩等中药材。
喝了那碗汤,我的肚子就舒服多了。
后来妈妈告诉我,生姜能温中止泻,大米可以补中益气,黄芩则能清热燥湿,这些都是中医里常用的方子。
可见中医讲究的是望闻问切、辩证论治,通过辨识病因寻找体内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不仅是治病,中医还有独特的保健养生之道。
比如说,妈妈每到冬天就会给我喝姜糖水或煲一锅老母鸡汤,说是温补身体,增加抵抗力。
春夏两季,她会给我们吃些清热解暑的苦瓜汤、绿豆汤之类的。
爷爷奶奶也有自己的养生秘方,比如每周会食用一次黑芝麻炖老鸭,说能养肾补精。
还有很多人喜欢吃燕窝、阿胶等滋补品。
这些都是中医"养生之道"的体现。
中医讲究适合自身体质的调理,因人而异,坚持就能保证身体健康。
不只是医术高明,中医文化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和生活理念。
比如,中医强调"阴阳调和、天人合一"。
这个思想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生活。
再比如,中医讲究"未病先防、调旨健康"等理念,就是告诫人们要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远比治疗要好得多。
中医的这些生活哲理,给了我们非常好的启迪。
学习中医,我也渐渐发现里面蕴含着许多独有的文化内涵。
比如说,许多中药材的名字都有很深的吉祥寓意,如仙术、夏枯草、菊花等,名字就暗示了它们的功效。
弘扬中医传统文化中医,作为中国的传统医学,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如今,在现代医学的冲击下,中医面临着挑战,然而弘扬中医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更加凸显。
本文将探讨中医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及如何有效地弘扬中医传统文化。
一、中医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医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不仅对医学事业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社会文化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以下是中医传统文化的几个重要价值:首先,中医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医学智慧。
中医治疗观念注重维护人体整体平衡,强调预防为主,注重辨证论治。
这种独特的医学理论为人类提供了多元化的医疗选择,对于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中医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人的健康价值观。
中医强调身心的平衡与和谐,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倡养生保健。
这种健康观念与现代人们对于健康、环保、平衡生活的向往紧密相连,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最后,中医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
中医承载了中国古代医疗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传承与弘扬中医,可以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二、弘扬中医传统文化的途径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医传统文化,有以下几个值得尝试的途径:首先,加强中医教育的研究与推广。
加大对中医院校的支持力度,提高中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同时,加强对中医知识的普及,让更多人了解中医的价值,提高对中医文化的认同与认可。
其次,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的发展。
中医药有着广泛的适用范围和疗效,在国际医学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需要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推动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与应用。
另外,注重科学研究与创新。
弘扬中医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停滞不前。
相反,需要不断进行科学的研究与创新,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发展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理论体系。
此外,加强文化交流与交流活动。
通过中医培训班、中医文化节、中医知识讲座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接触和体验中医文化,增强民众对中医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三、中医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弘扬中医传统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付出持续的努力。
树立中医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鑫中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植根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博大精深的医学理论。
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科技的进步,中医文化曾一度受到了冲击和挑战,但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重视的回归,中医文化也逐渐受到了重视和关注。
如今,树立中医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我们当代中国人的共识和责任。
一、树立中医文化自信树立中医文化自信,就是要坚定对中医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中医文化凝聚了千百年的智慧和经验,是对人类生命健康的深刻探索和总结。
在当今世界医学格局之下,中医文化的自信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我们要自信地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医文化的尊严,使之在世界医学的舞台上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只有树立中医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医文化。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的精髓和特色。
中医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医学智慧。
我们要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注重对中医典籍和医学经典的研习和理解,挖掘中医文化的深层内涵和学术价值。
也要积极参与和支持中医文化的传统节庆和活动,如中医药文化节、中医药知识竞赛等,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使中医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三、加强中医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加强中医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是树立中医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中医文化作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很高的学术、艺术和文化价值。
我们要加大对中医文化的研究和普及,鼓励医学院校和研究机构加强对中医文化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合作,推动中医文化在学术界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也要积极倡导中医文化的科普宣传和教育,推动中医知识在社会各个领域的传播和应用,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中医文化。
四、提高中医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树立中医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共同使命。
我们要在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文化自信,积极参与和支持中医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努力提升中医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弘扬中医传统文化中医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源远流长,积淀深厚。
为了弘扬中医传统文化,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中医教育。
中医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中医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目前,中医教育在高校体系中相对薄弱,很多医学院校将西医方向置于主导地位,导致中医教育受限。
因此,我们需要增加中医专业师资力量,开设更多的中医专业课程,并建立健全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医传统文化的内涵,学习和掌握中医的理论和技术。
其次,推广中医药知识。
中医药是中医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药物和配方具有独特的疗效和优势。
我们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展览和培训班等形式,向公众介绍中医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使大家了解中医药的独特价值,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合理使用中草药和中成药,维护健康。
第三,保护中医文化遗产。
中医文化是我们民族独有的宝贵遗产,应该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传承。
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中医传统文化保护机构和专项基金,加强对中医文物、古籍和方剂等宝贵的传统资源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同时,应该加强对中医师承制度的保护和传承,培养更多的中医医师,使中医传统治疗技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第四,将中医融入现代医疗系统。
中医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独特的医疗理念和方法在现代医学领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中医现代化研究和创新,将中医的经验和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推动中医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
同时,在政策层面上,应该加大对中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为中医药的研发和推广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保障。
最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医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影响力。
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访问和合作研究等形式,加强中医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医学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和推广。
总之,弘扬中医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应该加强中医教育,推广中医药知识,保护中医文化遗产,将中医融入现代医疗系统,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努力,让中医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光彩。
树立中医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鑫1. 引言1.1 中医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中医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积深厚之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医文化不断传承、发展,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疗经验,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和信赖。
树立中医文化自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珍视传统医药文化的宝贵资源,传承和发扬好中医药的优秀传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中医文化自信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可以为国家树立更加自信的文化形象提供重要支撑。
在国际交流中,中医文化的弘扬不仅可以增进各国之间的友好交流,还可以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提升中国在全球医药领域的影响力。
树立中医文化自信对于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只有不断增强我们对中医文化的自信,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药的精髓,为国家文化事业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树立中医文化自信的必要性树立中医文化自信的必要性是我们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大潮中保持独特性和立足的关键。
中医作为我国独有的传统医学,承载着千百年来丰富的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而要继续发展和传承中医文化,就必须首先树立起对中医文化的自信。
中医文化的自信不仅体现在我们对中医理论的坚定信念,更体现在我们对中医文化的传统价值和现代意义的深刻理解。
只有自信才能让我们在与西医等其他医学体系的比较中不失自我,也才能让中医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树立中医文化自信也能够激发中医学者和爱好者的创新热情,促进中医理论的更新和发展。
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背景下,树立中医文化自信更是我们继承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
只有坚定地相信中医文化的独特性和宝贵性,才能让我们更好地弘扬和传播中医文化,让更多的人受益于中医的疗效和智慧。
弘扬祖国医学文化促进中医事业发展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
因此,充分认识和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巩固中医院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还有利于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定义中医药学植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土壤,其天人相应的自然观,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及从时间、空间的整体系统把握疾病的方法,都与中国传统一脉相承。
在发展的过程中,中医药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文学、数学、历史、地理、天文、军事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营养,同时又溶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
受《周易》“变易”和象数易学的影响,《黄帝内经》建立了动态观和脏象学说。
在先秦诸子争论的影响下,中医药形成了以气为本的人体观。
中医学不仅吸纳了阴阳五行学说,而且在其融入医学后发展引申。
不同时代的学术精华,如先秦诸子、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道、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都曾为中医学理论体系提供过资源和动力。
《黄帝内经》不仅要求医生应“上极天文,下穷地极”,具有天文、气象、历法、地理、物候、生物学等知识外,还要能“入国问俗,上堂问礼”,具有民俗方面的文化知识。
有人说,“文是基础医是楼”,意思就是说,医学与文学还有着直接联系。
古代医学著作曾用问答体、随笔、案例等体裁写作,还曾用诗词歌赋的形式传医授学。
古代很多文学家、名士也曾用药名填写诗词或编写故事乃至剧本。
中医药还和中国的多种文化休戚相关,在烹调的启导下发展了汤液,又与饮食文化结合发展起药膳。
医学很早就把酒和茶用于治疗,还推进酒文化和茶文化的发展。
中医学的炼丹术就堪称为化学之源。
《黄帝内经》已经把音律作为诊断五脏疾病的依据,其后的养生家们则以乐曲作为养生治病之法。
古代医学家们还曾援用兵法入医,探求治病之理。
医学又与武术、气功在理论上不分轩轾,都在用脏象经络指导辨证论治和习武练功。
更为可贵的是,中医药文化的医德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并且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现代学者提出,中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在理论基础,还是思维方式等方面,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一致性,如气、阴阳、五行等学说。
整个传统中医理论体系都是以中国文化的若干范畴为理论基础的,可以说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没有现有形态的中医理论。
换言之,中医中药的理论、概念和施治原则又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不了解其本源,则难以准确地把握其实质;不辨析其流变,则难免误解中医为“玄虚”,甚或为“伪科学”。
因此,可以说中医首先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二、传统文化应对接现代医学不少业内人士提出,中医的发展问题,确是当今中医界值得深思的问题。
中西医是在研究方法和指导思想上有根本区别的两个体系,用西医的思想方法对中医进行研究,势必丢掉许多中医最根本的东西,但如果站在现代方法论的高度重新审视中医时,会惊奇地发现,中医在理论构建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了现代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方法。
系统科学理论模型建立、系统辨识及控制方法都有着严格的实践观察、严谨的数理表述及严密的逻辑结构。
因此,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论探讨中医的研究方法是在保持中医特色基础上实现中医现代化过程中值得探索的途径。
系统论认为,生命作为开放系统,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是存在前提。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机体自组织能力正常,能够控制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数量和质量,正常机体不存在增熵过程。
“正气”实质是机体的组织能力;“邪气”实质是增熵(发生疾病)。
“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重点是恢复和提高机体的组织能力,调整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过程,恢复内外环境的动态平衡,维持机体系统的有序稳态。
系统的状态就是联结输入与输出,决定系统行为的特性,描述和确定系统特性或状态的最小一组变量叫做状态变量。
“证,形于外者也”,可见“证”指的是人体系统的输出信息或称输出变量,所讲的每一个“证”,都有相对应的一组主要症状体征,而这些就是表示该“证”的最小一组变量即状态变量。
因此,所谓辨证也就是识别系统状态,即给定输入及输出的规律,要求识别或推断系统的状态,如气血辨证就是识别气系统与血系统处于何种状态。
因此,中医在整体医学时代,既要发挥固有的思想和理论体系,又要以现代科学提供的新技术为手段,吸收现代系统论“综合———分析———综合”的方法,为我所用。
中医现代化离不开传统文化、古典哲学的振兴,而传统文化和古典哲学的振兴无疑是推动中医现代化的一个引擎,能够为中医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医的盛衰是由自然历史的发展规律决定,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我们要利用现代科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哲学进行深入的研究,挖掘其蕴含的科学真理,重构中国的哲学体系,积极吸收现代科技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
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原创文化,中医药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依然生机勃勃,不仅积淀了浩若烟海的医药学典籍,而且它所提倡的医学思想、治疗原则等在今天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对于养生保健是如此,对于疾病防治也是如此,对于人生修养更是如此。
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是这个道理,都是告诫人们对于疾病应防患于未然。
众所周知,我们现有的医疗机构大多是一个地区的预防、医疗、保健中心———在这里,笔者特别强调的是“预防”一词。
在对整个社会生活的系统管理中,在对有可能对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威胁的自然灾害的治理中也有明确的理念:“防患于未然”。
当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预防为主”口号,主张把医疗费用的60%用于预防疾病,但比我们祖先晚了2500年。
2008年国家卫生部举办了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把“治未病”提到了卫生工作的重要位臵。
而《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对于“治未病”早有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由此可见,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精深博大不仅对现代医学有着深远影响,而且对国家治理、对和谐社会的创建也有深刻的启迪。
战国时期神医扁鹊的《难经》里有这样一段话:“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
”“望闻问切”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
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中医学认为,人体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组织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通过望、闻、问、切,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准确“辨证”,然后治病。
它体现了辨证法和系统论的思想。
比利时著名学者普利高津曾说:“中医传统的学术思想是着重研究整体和自发性,协调与协同,现代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医的哲学思想。
”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比较完整的临床医学辩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在我国医药科学文化史上影响极大,至今仍在中医界普遍应用。
杰出医学家华佗,在距今1700多年前,创造了一种体操,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姿态,名为“五禽之戏”,实际上就是后来流行的体育疗法……可见,中医药作为一门研究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医学,不仅具有独特的生理观、病理观、疾病防治观,而且注重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功能的角度、运动变化的角度把握生命规律和疾病演变,给予现代医学丰富的启迪和思索。
如今中医药的优势经过不断提炼,已进一步得到验证。
三、让传统文化促进健康事业弘扬中医药文化不仅是中医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传承祖国传统文化,复兴中华民族的需要。
文化的发展不是自发的,它需要人为地自觉地去推动。
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中医药文化来说,更是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
弘扬中医药文化,应该对中医药学遗产寻本求源,进一步发掘它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弘扬中医药文化,更应该在此基础上下大气力向博大精深的更高层次发展,将中医药文化的光辉向各个领域、各个学科、各行各业辐射,继往开来,走向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医药文化浩然博大,研究范围广泛。
在这些庞大的需要研究的体系中,应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到核心部分,然后循序渐进。
中医哲学就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
中医哲学就是中医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论。
具体地说中医哲学包括中医本体论、中医方法论、中医伦理学、中医价值观等。
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部分,中医哲学不仅与易、儒、道、释哲学有相同的共性,而且还有与易、儒、道、释哲学不同的个性。
中医的理论、概念从传统文化中引申而来,不了解其本源,难于准确把握其实质;有关理论、概念进入医学领域后,又适应人体科学的特点,赋予了特定的医学内涵,不辨析其流变,又不免误解中医为“玄虚”。
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那么现阶段我们应如何进一步弘扬中医药文化,并通过弘扬中医药文化来促进健康事业呢?综合各方人士的意见和建议,需要做好这么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将中医药学作为政治文化来对待。
中医药是我国最具有原创性的学术体系,应该作为国家政治文化的典型来对待。
西方发达国家对能够弘扬自己国家特性的文化事业,总是以政治的态度,用政治的立场加以推广,甚至作为保护国家利益的工具,制定有关战略来保护。
我们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如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保护条例》。
但具体执行起来,应该讲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这就有个认识和态度问题。
因此,各级政府应该把中医作为一种文化战略发扬光大,这既是比较迫切的,也是有条件的。
二是医疗机构要担当起弘扬中医药文化的责任。
中医需要现代化研究,但中医现代化研究需要彻底摆脱所谓“唯科学化”的束缚,在发扬中医优秀思想、推广中医优秀技术上进行研究;同时保护中医特色、优势,对中医体系进行正本清源的清理、继承式的研究要摆上重要位臵。
更重要的是中医医疗机构在参与防病治病的同时,有责任和义务弘扬好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学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科学,人们是否“信仰”中医决定了中医药在健康促进的作用及其将来。
不要因为中医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怀疑它的科学性和价值。
所以,中医医疗机构在开展具体防病治病工作的同时,还应该多做一些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事。
三是弘扬中医药文化要注重遵循多样性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讲究辨证施治,挖掘和利用好颇具中医特色的疗法和手段,如药膳、保健按摩、冬病夏治、冬令进补的同时,还要注重苦练“内功”,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名医名家,开展科普宣传,进行传统文化的启蒙。
我们要充分发挥政府、媒体、宣传部门等力量,大力弘扬宣传好中医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