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财政学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一.名词解释1.财政:国家或政府的分配行为。
2.公共财政: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是社会公众或人民大众的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制度。
3.混合经济: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的有机混合体。
4.市场失效:虽然满足充分竞争这一条件,市场机制就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但仍存在若干市场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和正常发挥作用的现象。
5.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最优):在既定的个人偏好、生产技术和要素投入量下,除非以他人处境的变差为代价,当一个社会对资源的任何重新配置都已不可能使某个人的处境变得更好,则此时社会资源配置处于最佳效率状态中。
帕累托改善:在同样的前提条件下,如果一个社会能够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在使某个人的处境变好的同时,却不导致任何他人的处境变差,则此时的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就提高了。
6.公共产品: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服务。
7.外溢性:人们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利益或成本影响。
8.财政职能:政府应当履行的经济职责和任务。
9.囚徒困境:从个人利益出发的两个独立行动的当事人,是如何注定不会相互合作,并将给双方带来极大损失的负和博弈。
10.公共选择:人们通过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从而把个人偏好转化为集体决策的一种机制或过程,它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机制。
11.经纪人假设:现实中的人是利己地、理性地追求自身效用或利益最大化的。
12.多数同意规则:一项决策须经半数以上人赞成才能获得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
13.投票悖论:虽然单个个人的偏好是一致的,但在多数票规则下却得不出一致的集体偏好。
14.寻租:在政府管制行为下人为产生的租金的追求。
15.政府失效:政府行为或财政决策过程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或在公平和稳定职能上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16.购买性支出:政府为了执行各种政府职能,用于购买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性支出:政府单方面的、无偿的资金支付。
17.瓦格纳法则:随着经济中人均收入的增长,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增长了。
第一章总论财政:财政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并以其为主体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形成的特定分配关系.价格分配:是由于价值规律作用,从而引起价格背离价值的一种分配。
社会总产品: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年)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社会产品的总和.公共产品:公共物品是指那种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对其消费加以排他的物品;或同时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物品。
(同时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外部性:指个人或企业不必完全承担其决策成本或不能充分享有其决策成效.(市场参与者以市场机制以外的某种方式直接影响他人的福利.)问答题1如何理解财政的概念,其是如何产生的?财政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产生条件:1。
生产力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2。
国家的产生2试述不同历史阶段财政的特点(考虑范围:财政管理水平高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分配形式)奴隶制国家财政:①国家财政收支与国王个人的收支没有严格的界限;②财政收入主要有:直接占有奴隶劳动所得、贡物收入等;③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军事开支、宗教和祭祀等方面支出;④财政分配形式基本上是实物和劳役封建制国家①国王个人收支和国家财政收支逐渐分离,但仍然混杂不清.②财政收入主要有:官产收入、诸候贡赋、专卖收入和特权收入。
③财政支出主要有:战争支出、行政支出、皇室享乐支出及封建文化、宗教等支出.④封建社会末期财政分配逐步采取货币形式;⑤封建社会末期产生了国家预算、公债等财政范畴。
奴隶制国家财政和封建制国家财政为自然经济社会财政资本主义国家:①收入:税收、公债和通货膨胀等;②支出:满足国防支出、行政支出、社会支出及基础设施支出等公共需要的支出;③财政分配形式:完全货币化自由资本主义阶段:①节俭的财政(收支尽量少);②非生产性财政(国家财政支出主要用于非生产性支出);③主张财政收支平衡。
垄断资本主义:①财政成为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份额显著增加;②财政支出不限于非生产性支出,生产性支出有所加强;③主张发行公债和实行赤字政策。
《财政学》名词解释(5个)【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收入分配及经济稳定发展的目标;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外部效应】指企业或者个人的经济行为影响了他人或其他企业,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
有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
①指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②由于产权界限或权益界限不明确、政府管制不到位或力度不够引起③存在外部正效应的产品会供应不足,政府可通过投资或补贴来解决④存在外部负效应的产品会供应过多,政府可通过征税或收费来解决【公共产品】纯粹的公共产品是指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不会导致别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有两个基本特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①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的社会产品。
又称公共物品,公共货物,公共品②它与私人品(Private Goods)相对应,既包括有形产品也包括无形产品,同时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但不是绝对的③具有空间层次:地方性、全国性、国际性公共品④不同的人消费同样的公共产品并不一定获得等量的利益【购买性支出】又称消耗性之处,是指公共部门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①是政府购买商品与劳务的支出,直接影响生产与就业。
是政府用来调节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②包括社会消费性支出和财政投资性支出【转移性支出】①政府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地支付给特定经济主体的一种支出。
直接影响收入分配,是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②包括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税式支出等【税收】①税收是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地征收而取得的收入②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③三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三性密切联系,要同时具备。
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形式特征。
【税收转嫁】①纳税人通过提价或压价方式,将部分或全部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商的一种经济现象。
财政学复习范围一、基本概念·财政:以政府为主体,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通过一定的政治途径来实现,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依据的收支活动。
·公共物品: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与私人物品相对应。
市场失灵:由于市场缺陷导致社会福利损失。
(包括垄断、信息不对成、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
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政府失灵: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化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财政支出规模:即财政支出总水平,它反映了政府在一定时期内集中、占有和使用的经济资源数量,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财政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各种经济关系,体现了财政职能发挥作用的广度和力度。
财政支出结构与种类:是各类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
分为投资支出、消费支出和转移支出。
财政购买性支出:指的是对市场相应的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活动。
财政转移性支出:指政府无偿向居民和企业、事业以及其他单位供给财政资金,也即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
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与类型现收现付制:是以货币实际收付的时间作为核算的标准,来确定本期收入和支出的一种会计核算方法。
税收支出:是指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通过制定与执行特殊的税收法律条款,给子特定纳税人或纳税项目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以减少纳税人税收负担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财政支出。
税收种类:税种指一个国家税收体系中的具体税收种类,是基本的税收单元。
税收主要分为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几类。
负税人:实际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如消费者)。
扣缴义务人:负有代纳税人扣留税款,并缴纳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课税对象:(税收客体):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
计税依据:征税目的的计量标准,即国家征税时的实际依据。
累计税率:是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
1.财政所谓财政,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失灵,以国家为主体参与的的社会总产品分配。
他既是政府集中分配行为,又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2.公共物品(p19)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3.非排他性(p20)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及一些人想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受益。
4.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及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5.购买性支出(财政一手付出了资金,另一手相应也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国家的职能6.转移性支出财政付出了资金,却无任何所得。
表现为资金是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7.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p84)以MGP表示,该指标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GDP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用公式表示为MDP=▲G/▲GDP8. 行政管理支出是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的费用,包括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检察机关支出和外交支出9.财政补贴(p172)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主要分为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此外政府还提供某些专项补贴、财政贴息、税收支出。
10.税收豁免(p181)指在一定时期内,对纳税人的某些所得项目会所得来源不予课税,会对其某些活动不列入课税范围等,以豁免其税收负担。
11.税收抵免(p182)指允许纳税人从某种合乎奖励规定的支出中,以一定比率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
12.加速折旧(p183)这是指在国家资产使用年限的初期提列较多的折旧。
采用这种折旧方法可以在国家资产的使用年限内早一些得到折旧费和减免税的税款13.累进税率(p217)它是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
【公共物品】由公共部门提供,用于满足社会公众共同需要的商品和服务【财政】以国家为主体,集中一部分社会产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公共生产】由政府出资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或者提供无形产品和服务【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制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平均成本定价】是指政府在保持对外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的尽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法【二部定价法】由两种要素构成,一是与使用量无关定期支付的基本费,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负荷定价】定价体系是对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需要制定不同的价格【公共选择】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的选择转化集体的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财政监督】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和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与检查活动【行政管理支出】是指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的费用,包括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检察支出和外交支出。
【乘数作用】每增加1元投资所引起的收入增长的倍数(与边际消费倾向同向变化)【BOT投资】政府拟建项目公开招商建设,双方协定的时期内由项目公司经营,到期后政府收回产权并接手经营。
【政策性金融】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或融资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的部门的一种资金融资活动。
【现收现付制】用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社会救济】社会救济是政府向生活确有困难的城乡居民提供资助的项目。
【社会福利】是对残疾人给予的物质帮助。
【财政收入】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预算外资金】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而未统计在财政收入之内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财政学名词解释(大全5篇)第一篇:财政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和第二章1.外部效应: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2.公共物品:由国家或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3.资源配置:广义的理解可以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地理解可以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
4.财政: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因而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
5.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就是公共定价。
第三章1.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2.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3.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以Eg表示。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
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
4.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以MGP表示。
该指标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GDP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或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增长额的比例。
5.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提高。
6.资本—劳动力比率最大化标准:是指政府投资应选择使边际人均投资额最大化的投资项目。
7.就业创造标准:是指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
第四章第五章1.社会消费性支出:是政府直接在市场上购买并消耗商品和五福所形成的的支出,是购买性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执行其政治和社会职能的财力保证2.财政投资性支出:是以政府为主体,将其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中筹集起来的财政资金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一种集中性、政策性投资。
是财政支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基础设施:狭义的基础设施,是指经济社会活动的公共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通信、水利、供电、机场、港口、桥梁和城市供排水、供气等。
(完整word版)财政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财政学名词解释经济建设费:经济建设费是中国财政预算支出的主要部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的生产建设性。
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城市维护费、地质勘探费、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增拨企业流动资金、商业部门简易建设支出等。
社会文教费:在财政学中是指涉及社会和文教领域公共需要必须支出的费用,在我国一般称之为社会文教事业费,主要包括:文化、教育、科学、卫生、出版、通讯、广播、图书、文物、体育、地震、海洋、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人员经费、业务经费、专项经费、培训经费等。
社会消费性支出:是政府直接在市场上购买并消耗商品和服务所形成的支出,是购买性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执行其政治和社会职能的财力保证。
行政管理费:行政管理费是指国家财政用于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以及外事机构、重要党派团体行使职能所需的经费支出。
文科卫支出:文科卫支出是文化、教育、卫生支出的简称。
文教科学卫生诸项事业的发展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决定性作用,但并不是说用于这方面的支出现在是生产性的了。
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科学划分,文科卫事业费支出仍应归入非生产性的范围。
社会保障制度: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是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现收现付制:以同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的保险财务模式。
它根据每年养老金的实际需要,从工资中提取相应比例的养老金,本期征收,本期使用,不为以后使用提供储备。
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一种转移性支出。
从政府角度看,支付是无偿的;从领取补贴者角度看,意味着实际收入的增加,经济状况较之前有所改善。
财政贴息:政府提供的一种较为隐蔽的补贴形式,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质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 政府为支持特定领域或区域发展,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对承贷企业的银行贷款利息给予的补贴。
财政学名词解释
1. 财政学(Public finance):研究政府在收入、支出和债务方面
的决策和行为的学科,旨在研究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公共利益
和经济效率。
2.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来影响经
济活动和实现经济目标的政策。
它可以用来刺激经济增长、控制通胀、调整收入分配等。
3. 税收(Taxation):政府从个人、企业等组织收取的强制性付款,用于满足公共需求和提供公共服务。
4. 支出(Government expenditure):政府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
行的资源支出,包括社会福利、公共设施建设、教育、国防等领域。
5. 财政赤字(Fiscal deficit):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支出超过收入
的情况,需要通过借贷或其他方式来弥补,导致财政状况不稳定。
6. 财政稳定(Fiscal stability):指在一定时期内,政府的收入和
支出能够保持平衡,避免财政赤字或财政盈余过大,以确保经济的
稳定发展。
7. 经济效率(Economic efficiency):指资源的分配和利用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实现最佳的资源配置和产出。
8. 税基(Tax base):指税收征收的对象,如个人收入、企业利润、消费商品等,对于税收的确定和征收起着重要的作用。
9.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指无法排除非付费人员使用和使用一个人不会减少其他人可用性的物品和服务,如国防、公共道路等。
10. 纳税者弹性(Taxpayer elasticity):指纳税人对税收变化的敏感程度,即纳税人对税收压力的变化作出的回应。
Public finance:The field of economics that analyzes government taxation and spending policies.
Experimental study: An empirical study in which individuals a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Observational study: An empirical study that relies on observed data that are not obtained from an experimental setting
Welfare economics:The branch of economic theory concerned with the social desirability of alternative economic states.
Contract curve: The locus of all Prateto efficient points.
Social welfare function :A function reflecting society's views on how the utilities of its members affect the well-being of society as a whole. Asymmetric information: A situation in which one party engaged in an economic transaction ha better information about the food or service traded than the other party.
Pure public good: A commodity that is nonrival and nonexcludable in consumption.
Free rider: The incentive to let other people pay for a public good while you enjoy the benefits.
Externality: An activity of one entity that affects the welfare of another entity in a way that is outside the market mechanism.
Coase Theorem: Provided that transaction costs are negligible, an efficient solution to an externality problem is achieved a long as someone
is assigned property rights, independent of who is assigned those rights. Pigouvian tax: A tax levied on each unit of an externality-generator's output in an amount equal to the marginal damage at the efficient level of output.
Tax wage: The tax-induced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rice paid by consumers and the price received by produc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