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市场均衡(微观经济学南开大学,耿作石)总结
- 格式:ppt
- 大小:437.00 KB
- 文档页数:28
大二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家庭、企业和市场个体之间的经济行为和决策。
作为大二学生,我们将深入学习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以下是大二微观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1. 市场需求和供给市场需求是指在一定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市场供给是指在一定价格下,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市场需求和供给的交点即市场均衡点,确定了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2. 弹性弹性是衡量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价格弹性衡量消费者需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收入弹性衡量消费者需求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替代品弹性衡量消费者对替代品的偏好程度。
3. 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描述了市场中企业的数量和相互关系。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寡头竞争市场。
不同的市场结构决定了企业行为和市场结果。
4. 生产成本和产出生产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不随产出变动,如房租和设备折旧;可变成本随产出变动,如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
企业的目标是在给定成本下最大化产出,通过考虑边际成本和边际产出来做出最优决策。
5. 供给和生产效率供给曲线表示价格和供给数量之间的关系。
生产效率是指以最小的成本生产最大的产出。
企业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降低成本,促使供给增加。
6.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和实现效率。
常见的市场失灵包括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竞争。
当市场失灵时,政府可以通过干预来纠正市场失灵,例如征税、补贴和监管。
7. 市场效率和福利市场效率是指在给定资源下实现最大福利的能力。
消费者和生产者福利是衡量市场效率的指标。
消费者福利通过消费者剩余来衡量,生产者福利通过生产者剩余来衡量。
8. 市场竞争和垄断权力市场竞争鼓励创新和效率,增加消费者福利。
垄断权力则会限制市场竞争,导致效率下降。
政府在控制垄断权力和维护市场竞争中发挥一个重要角色。
9. 收入分配收入分配研究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
第二章需求、供应和平衡价钱知识点总结第一节需求剖析一、需求概括1、需求的含义:指花费者在一准期间内在各样可能的价钱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置的该商品的数目。
2、影响需求的要素: 1)商品自己的价钱; 2)花费者的收入水平; 3)有关商品的价钱; 4)花费者的偏好; 5)花费者对商品价钱的预期。
二、需求函数d1、含义:Q=f(P) 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该商品的价钱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d2、公式: Q=α - β· P3、图形: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Q与 P 成反方向改动。
4、需求定理:其余条件不变的状况下,商品的价钱和需求量成反方向改动。
三、需求改动1)需求量的改动:商品自己的价钱惹起的。
表现为:商品的价钱—需求数目组合点沿着既定的需求曲线运动。
2)需求的改动:商品自己价钱之外的要素惹起的。
表现为:需求曲线的地点发生挪动。
四、需求弹性1、弹性的一般含义1)公式:弹性= 因变量的改动比率自变量的改动比率当自变量变化1%时,因变量变化?%。
2)弧弹性:e=Y?X3)点弹性:Xe= dY?YXdX Y2、需求的价钱弹性1)含义:在一准期间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改动关于该商品的价钱改动的反响程度。
或许,在一准期间内当一种商品的价钱变化百分之一时所惹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需求量的改动比率需求的价钱弹性 = —2)计算:A 弧弹性: e d = —Q? P表示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
P Q如要计算需求曲线某两点之间的弹性一般用需求价钱弹性的中点公式来求得:e d = —P 1P 2 Q 2。
P?Q 1 Q 22B 点弹性: e = — dQP 表示需求曲线上某点的弹性。
?ddPQ此外,点弹性也能够用几何方法求得:线性需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的弹性, 都能够经过由该点出发向价钱轴或数目轴引垂线的方法来求得。
3)弹性的五种种类: e d > 1;e d < 1; e d =1;e d =0; e d =∞。
微观经济学市场均衡知识点整理在微观经济学中,市场均衡是一个核心概念,它对于理解市场的运行机制以及资源的配置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一下这个关键的知识点。
市场均衡主要指的是在某个特定的市场中,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市场价格稳定,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既没有过剩,也没有短缺。
我们先从需求说起。
需求曲线反映了消费者在不同价格水平下愿意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一般来说,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这是因为消费者在价格下降时会觉得购买该商品更加划算,从而增加购买量。
需求的变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者的偏好、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等等。
当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时,需求曲线会发生移动。
接着看供给。
供给曲线展示了生产者在不同价格水平下愿意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
通常情况下,价格越高,生产者越愿意提供更多的商品,因为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
供给的变动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像是生产成本、生产技术、相关商品的价格、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以及政府政策等。
当这些因素改变时,供给曲线就会相应地移动。
市场均衡的实现是通过供求双方的相互作用。
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会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也就是过剩。
生产者为了卖出过剩的商品,会降低价格,随着价格的下降,需求量增加,供给量减少,直到达到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反之,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也就是短缺。
此时,消费者愿意出更高的价格来购买商品,生产者会提高价格,随着价格的上升,需求量减少,供给量增加,最终也会回到均衡状态。
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需求或供给发生变动时,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会发生变化。
比如,需求增加会导致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如果供给不变,均衡价格会上升,均衡数量会增加;需求减少则会导致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
同样,供给增加会使供给曲线向右移动,若需求不变,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会使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微观经济学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是微观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共同作用决定了市场的运作和价格的形成。
需求代表了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愿望和能力,供给代表了生产者愿意提供的该商品或服务数量。
需求和供给的交互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即市场上买卖双方都愿意接受的价格。
需求是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
需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商品价格、个人收入、消费者偏好和相关商品的价格等。
价格上升往往会导致需求量下降,而价格下降则会促使需求量增加。
个人收入的增加也会使得需求量增加,而收入下降则会导致需求量减少。
另外,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也会影响需求量的大小。
如果某种商品被认为是高档品或有特殊价值,消费者对其的需求量可能较高,反之亦然。
相关商品的价格也会对需求量产生影响。
如果某种商品的替代品价格较高,消费者对此商品的需求量可能较大,而如果替代品价格较低,需求量可能较小。
供给代表了生产者愿意提供的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产成本、生产技术和政府政策等。
生产成本上升通常会导致供给量减少,而生产成本下降则会促使供给量增加。
生产技术的进步也是提高供给量的关键因素。
政府的政策干预(比如税收、补贴、监管等)也会对供给量产生影响。
均衡价格是指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时的价格。
当需求量超过供给量时,价格往往会上涨,以吸引更多的生产者投入生产。
相反,如果供给量超过需求量,价格往往会下降,以鼓励消费者购买更多。
当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时,价格将稳定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的变动对市场产生影响。
如果需求量增加,供给量不变,则价格将上涨。
相反,如果需求量减少,供给量不变,则价格将下降。
如果供给量增加,需求量不变,则价格将下降。
相反,如果供给量减少,需求量不变,则价格将上涨。
因此,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是微观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共同作用决定了市场的运作和价格的形成。
了解和分析需求和供给的变动以及均衡价格的确定,对于企业和个人在市场中做出决策以及预测市场表现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1.微观经济学的特点1.1.研究对象:个体经济单位(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1.11考察方向:a.层次一: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
b.层次二:分析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的决定。
C.层次三:分析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
1.2.分析前提:“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
1.2.1.基本假设:1)市场出清:市场上的供求均衡,无资源闲置。
(商品价格具有充分的灵活性,能使需求和供给迅速达到均衡的市场)。
2)经纪人假设:即合乎合理性人的假定,以利己为动机,最小代价追逐最大利益。
(完全理性:个体的最优化行为,有限度的理性)3)完全信息:能迅速获得各种信息。
1.3.对微观经济学的鸟瞰1.3.1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循环流动图。
1.3.1.1从居民方面看: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消费者首先要在生产要素市场上提供生产要素,已取得收入,然后再从产品市场上购买所需商品。
从企业方面看: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厂商首先要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生产要素,进入生产过程生产,通过商品出售获得利润。
1.3.1.2结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无论是在产品市场,还是在生产要素市场,单个消费者和单个产商的经济活动都表现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各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供求相对的均衡状态。
1.3.1.3帕累托最优状态:经济实现了有效的资源配置。
1.4.据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本书章节安排第二章.市场的需求和供给第三章.消费者选择,介绍消费者理论第四章.生产函数第五六七章. 市场论介绍生产者行为理论和市场理论第八章.生产要素市场的分析第九章.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第十一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2.需求曲线2.1需求函数: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1.1表达式:2.1.21)变量:指没有固定的值,是可以改变的数;2)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且自变量取唯一值时,因变量有且只有一个值与其相对应;3)自变量:函数一个与他量有关联的变量,这一量中的任何一值都能在他量中找到对应的固定值。
第二章 需求、供给与均衡分析1,需求的变动(教材P22)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2,供给的变动(教材P21) 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A .结论: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3,需求和供给同时变化引起的均衡价格变动:Q 3 P 2 P 1 PD 1D 3D 2Q 1 Q 2 Q 图2-14 需求的变动和均衡价格的变动 P 3E 1E 2E 3SO P 2 P 1 P 3PS 1S 2S 3Q 3 Q 1 Q 2QE 1 E 3 E 2DO图2-15 供给的变动和均衡价格的变动PD 1E 4D 2 QP 1P 2 E 1 E 2E 3S 1S 2OO PD 1D 3D 2Q 3 Q 1 Q 2Q P 0图2-2 需求的变动和需求曲线的移动 OPS 1Q 3 Q 1 Q 2QP 0图2-9 供给的变动和供给曲线的移动 S 3S 24。
需求弧弹性的五种分类5。
需求点弹性的五种类型在需求的价格点弹性中,上述分析的五种基本类型也同样存在。
见下页说明。
Q50 40 30 20 10 5 4 3 2 10 PQ 50 40 30 20 10 5 4 3 2 10 PQ50 40 30 20 10 5 4 3 2 1 0 PQ 50 40 30 20 10 5 4 3 2 1 0 PQ50 40 30 20 10 5 4 3 2 10 P 图2-6 需求的价格弧弹性的五种类型Q =f(P)A B(a)富有弹性 Q =f(P)AB (b)缺乏弹性Q=f(P)AB(c)单位弹性Q=f(P)(d )完全弹性Q=f(P)(e )完全无弹性图2-7 线性需求曲线点弹性的五种类型Q=f (P ) OPQD CBEAEdp =∞Edp>1Edp=1 Edp<1 Edp=06。
供给弹性的几何测定:供给的价格点弹性也可以用几何方法来求得。
微观经济学部分知识点总结一、需求与供给1.需求的弹性:需求弹性是指需求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根据价格变化,需求可以分为完全弹性需求、完全不弹性需求和介于两者之间的部分弹性需求。
2.供给的弹性:供给弹性是指供给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根据价格变化,供给可以分为完全弹性供给、完全不弹性供给和介于两者之间的部分弹性供给。
3.市场均衡:市场均衡是指市场上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价格和数量都确定下来,并且不存在供需失衡情况。
市场均衡由供给与需求曲线的交点确定。
二、市场结构1.垄断:垄断是指市场上只有一个卖方或几个卖方控制市场的情况。
垄断市场上的卖方能够通过控制价格和供给量来影响市场的行为和价格水平。
2.寡头垄断:寡头垄断是指市场上仅有少数几个卖方控制市场的情况,他们的行为也能够影响市场的行为和价格水平。
3.完全竞争:完全竞争是指市场上存在许多卖方和买方,市场参与者相对较少,没有一家企业能够通过调整价格和供给量来影响市场的行为。
4.垄断竞争:垄断竞争是指市场上存在多个卖方和买方,市场参与者相对较多,每个企业都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并且能够通过调整产品差异化、广告宣传等手段来影响自己的市场地位。
三、价格与边际效益1.边际效益:边际效益是指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产品或服务对个体效用或利润的影响。
边际效益递减的原则表明,随着消费或生产量的增加,边际效益会递减。
2.价格弹性:价格弹性是指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根据价格弹性的大小,需求和供给可以分别为完全弹性、完全不弹性和介于两者之间的部分弹性。
3.价格歧视:价格歧视是指企业根据买方的需求弹性、价格敏感程度以及市场竞争程度,对不同买方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
四、消费者行为1.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通过边际效用的比较来决定最大化自己的总效用。
根据边际效用的递减原则,消费者倾向于先满足基本需求,再增加对其他需求的追求。
2.效用弹性:效用弹性是指对需求变化的敏感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