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热针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 格式:doc
- 大小:84.00 KB
- 文档页数:2
内热针针刺腰夹脊穴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观察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患者常伴有腰痛、下肢麻木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内热针是一种传统的中医针灸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研究以内热针针刺腰夹脊穴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显示内热针治疗可显著减轻患者的腰痛和下肢麻木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引言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移位所致的一种椎间盘退行性疾病。
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和无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有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但手术治疗存在术后恢复慢、并发症多等问题,而药物治疗虽然能够缓解疼痛,但长期使用会对肝肾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寻找一种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二、材料与方法2.1 受试对象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科就诊并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的患者80例,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范围30-60岁。
2.2 治疗方法采用内热针刺腰夹脊穴为主的治疗方法。
首先患者仰卧位,暴露腰背部,用消毒酒精擦拭穴位部位,然后用24号针对腰夹脊穴进行针刺,针刺深度约2-3厘米,保持针刺5-10分钟。
每周1次,连续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
2.3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VAS评分、腰椎MRI影像学改善情况、下肢麻木情况等。
VAS评分采用10分制,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
2.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分析治疗前后VAS评分的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80例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下降,疼痛明显减轻;腰椎MRI影像学检查显示椎间盘突出情况有所改善;下肢麻木症状减轻。
本研究结果显示,内热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显著,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腰痛和下肢麻木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内热针治疗的麻醉选择随着麻醉药物的新发现,各种仪器应用以及设备的不断更新,麻醉方法的改进,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方法,而仍然是根据麻醉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而产生的全身或部分区域的痛觉消失,将麻醉分为如下几类。
一、局部麻醉(一)局部浸润麻醉将局麻药溶液沿治疗部位按组织层次由浅入深注射在组织内,阻滞神经末梢传导,称为局部浸润麻醉。
1.常用药物根据治疗时间的长短选择应用于局部浸润麻醉的局麻药,可采用利多卡因一般用0.25% ~0.5% 溶液,一次剂量不超过0.4g(个人建议在0.2 g 内最安全)。
2.适应证及麻醉特点:适用于治疗范围较小、治疗针数少、表浅部位的麻醉。
局部浸润麻醉特点是操作简单而安全,多由术者自己操作,病人神志清醒,对全身生理干扰轻微,应用范围广。
3.禁忌症:对于治疗部位有感染或恶性肿瘤者不宜施行局部浸润麻醉,以免感染或肿瘤的扩散。
4.并发症及操作时注意事项常见并发症为局麻药中毒。
为避免中毒反应发生,操作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每次注入局麻药量不要超过极量。
(2)每次注药前应回抽注射器,以防局麻药注入血管内。
在加压注射过程中,一边注药一边进针,使局麻药液保持在针尖前方,这样借压力作用易使药液侵入神经纤维,而且对周围组织起到压力分离及止血作用。
局麻完成后须等待 4 ~5min,使麻醉作用完善后在进行实施治疗。
(二)退出式麻醉目前,内热针治疗所涉及的都是体表直接可以达到的身体各个部位,虽有一些是比较表浅部位的治疗,但大部分是在体腔外的深层次部位,因此,它的浸润麻醉也与外科常用的局部浸润麻醉(逐层浸润麻醉)有着很大的不同。
为安全起见,内热针治疗应用与常规局部麻醉完全不同的方法~退出式浸润麻醉法:针头进入肌肉组织后回吸无血、无液,针筒内呈负压状态后再边退针边注入局麻药,直到退出皮肤为止。
采用这种麻醉法,十多年来,从未发生麻醉中毒等不良反应,从而保证了麻醉的效果,又绝对保证了麻醉的安全。
( 三) 麻醉剂助推器麻醉剂助推器,由于其作用原理酷似枪,故业内俗称麻醉枪(图3-1)。
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的解剖肩关节是由六个关节组成,分为肩肱关节、盂肱关节、肩锁关节、胸锁关节、喙锁关节、肩胛胸壁间关节。
因为肱骨头较大,呈球形,关节盂浅而小,仅包绕肱骨头的1/3,关节囊薄而松弛,所以肩关节是人体运动范围最大而又最灵活的关节,它可做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以及环转等运动。
肩关节的活动范围▪肩关节复合体的主动运动功能包括外展、内收、前屈、后伸、外展前屈、外展后伸、外展旋转、中立位旋转和环转,其主动运动时的活动范围如下。
外展:上臂离开躯体侧方向外抬举,正常范围从0~180度。
内收:上臂经躯体前向对侧肢体靠拢,正常范围从0~45度。
前屈:上臂向躯体前方伸出并抬举,正常范围从0~180度。
后伸:上臂向躯体后方伸出并抬举,正常范围从0~60度。
外展前屈:上臂外展90度,水平位经躯体前方向对侧肢体靠拢,正常范围从0~135度。
外展后伸:上臂外展90度,水平位向躯体后方伸展,正常范围从0~30度。
外展旋转:上臂外展90度,屈肘做内、外旋转运动,正常范围内旋0~90度,外旋0~90度。
中立位旋转:上臂下垂置于躯体侧方,屈肘做内、外旋转运动,正常范围内旋0~75度,外旋0~90度。
环转:以肩胛骨关节盂为轴,上臂做圆周运动,全臂运动面呈圆锥形,正常运动范围从0~360度。
肩周炎的定义: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俗称凝肩、五十肩。
以肩部逐渐产生疼痛,夜间为甚,逐渐加重,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达到某种程度后逐渐缓解,直至最后完全复原为主要表现的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
肩周炎是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症。
本病的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
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有可能严重影响肩关节的功能活动。
肩关节可有广泛压痛,并向颈部及肘部放射,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三角肌的萎缩。
西医病因:▪1.肩部原因▪(1)本病大多发生在40岁以上中老年人,软组织退行病变,对各种外力的承受能力减弱;▪(2)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等所产生的慢性致伤力;▪(3)上肢外伤后肩部固定过久,肩周组织继发萎缩、粘连。
内热针治疗的操作步骤及其注意要点一、术前准备1、内热针属于有创治疗,尽管创伤很小,但必须按照手术管理进行。
凡需内热针治疗的患者,各级医师应严格掌握适应症,术前必须明确诊断及软组织损伤的部位。
及时完成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和必需的检查。
一般必须进行感染筛查(肝功能、乙肝六项、HCV、HIV、梅毒抗体),完成血常规、血生化、胸片、心电图等基本检查。
2、所有患者术前必须完善相关术前准备工作。
详细询问患者既往史、过敏史、用药史,是否服用抗凝血药、止痛药、肌松剂、抗心律失常药、降压药、降脂药等药物。
如发现检查有异常,应及时汇报上级医师或请相关科室会诊,落实会诊意见,采取相应的治疗,做好预防措施,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
3、术前需签署知情同意书。
手术前医师必须亲自查看患者,向患者及家属或患者授权代理人履行告知义务,内容包括:患者病情、手术方式、手术风险、麻醉风险、自付费项目等内容,征得其同意并由患者或患者授权代理人签字。
4、手术前一天,做好各项准备。
女性患者询问月经史,月经期不能进行相关部位治疗。
疼痛敏感者,可在手术前一天服用止痛或镇静剂。
治疗前一天备皮,或洗澡清洁皮肤。
治疗前一天多饮水或输液静脉支持。
如果是门诊患者,叮嘱其手术当天不能开车、会客。
常规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
5、手术时间安排,提前一天通知手术室,检查术前护理工作实施情况及特殊器械准备情况。
手术间消毒管理检查。
检查急救装备与药品,急救推车装备,必要时的监护设备等,如除颤器、氧气、输液装置、气管插管、口痰器等。
急救药品:肾上腺素、硝酸甘油、地塞米松、葡萄糖等。
6、检查仪器设备。
核查术中器材标示上的信息及有效期。
治疗用内热针数量、规格。
软组织内热针治疗仪试机、预热。
检查备用内热针和软组织内热针治疗仪。
检查消毒液、辅料、粘贴胶布等是否齐全。
7、医护人员在接诊时及手术开始前,要认真核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姓名、性别、病案号、床号、诊断、内热针松解治疗部位等。
银质针内热针治疗布针详解,多个部位!详细讲解各个部位布针方法内热针是将特制针具根据治疗需要刺入人体腧穴或肌肉处,并视患者病情加热针具至不同温度的一种治疗技术。
内热针的发热材料在针体内部,使针尖到针体均能恒温发热;而且针体的发热温度可在38℃-60℃之间调节。
内热针具有松解并修复痉挛变性的肌肉组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肌筋膜的张力和无菌性炎症,促进肌细胞再生和再血管化,从而使肌筋膜痉挛变性缺血情况得以改善,起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内热针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
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劳者温之”的理论,内热针适用于软组织源性的各部位慢性疼痛,软组织损伤导致血管神经受累的感觉异常及肌力下降等症状,软组织源性的脏器功能障碍等病症的治疗。
一、基本操作方法1、内热针选穴原则:1.1中医方法:按针灸理论指导,循经选穴,辨证施治,但须选取两个穴位以上,即主穴配用相应的辅助穴位,一般多选同侧肢体的1~3对穴位为宜;可结合神经分布区选穴【如腰骶部取气海俞(深层有腰神经)、八髎(深层有骶神经)】;也可以阿是穴作为针刺点,根据病变部位局部选穴【如上肢瘫痪:三角肌配肩髎,屈腕和伸指肌以曲池为主,配手五里或四渎】。
1、西医方法:以解剖学理论为基础,选取肌肉的起、止点及肌腹进针。
2、患者体位:根据治疗需要,患者可采取仰卧位、俯卧位或侧卧位,既要充分暴露针刺部位,又要使患者体位舒适。
3、定点:一般用龙胆紫定点,也可用手术专用记号笔定点。
定点是针刺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定点准确,针刺入皮肤后能容易找到骨面,顺利进行针刺的各种操作,迅速消除肌肉骨膜附着处的无菌性炎症。
4、消毒:患者针刺治疗区域,常规碘酒、75%酒精皮肤消毒。
医师手消毒后,佩戴无菌手套进行内热针治疗。
5、针刺:医师根据不同的针刺部位选择合适型号经高压蒸汽消毒的内热针于定点处针刺,护士协助将针柄连接加热端,给予针恒温加热,仪器加热温度一般为42度,时间一般调至20分钟,时间和温度具体可根据临床医生需要调节。
内热针针刺腰夹脊穴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观察【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内热针针刺腰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研究通过对患者进行针刺治疗,观察其疗效,并探讨其临床应用前景和局限性。
研究结果显示,内热针针刺腰夹脊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这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内热针、针刺腰夹脊穴、疗效观察、临床应用、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治疗原理、作用、观察方法、观察结果、疗效、临床应用前景、研究局限性。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引起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麻木等症状。
目前,传统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但存在着局限性和副作用。
许多患者对传统治疗效果不佳,急需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内热针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中的一种,具有温通经络、活化气血、祛风散寒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脊柱疾病的治疗中。
其中针刺腰夹脊穴是内热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手法之一,通过刺激腰夹脊穴调和腰部气血,舒筋活络,达到治疗的效果。
尽管内热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其治疗机制仍不明确,疗效观察数据有限。
有必要开展本研究,通过观察患者的疗效情况,探讨内热针针刺腰夹脊穴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作用和临床应用前景。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观察内热针针刺腰夹脊穴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和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该研究旨在验证内热针针刺腰夹脊穴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有效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治疗选择并丰富传统中医治疗方法。
通过观察疗效结果,探讨内热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机制和可能的作用途径,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最终旨在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疼痛症状,促进康复和健康。
内热针治疗腰椎小关节病的方法及治疗机理发表时间:2018-03-26T15:33:53.58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6期作者:燕金霞张戈峰张广霞白玉[导读] 内热针的加热作用能够改善局部微血管和淋巴循环,促进炎性物质吸收代谢,从而起到缓解无菌性炎症,治疗腰椎小关节病的作用。
(赤峰市蒙医中医医院康复疼痛科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内热针是一种治疗慢性肌肉损伤、腰椎小关节病的新方法,它使用内热针在损伤的肌肉软组织区域行针同时加热内热针,使内热针的温度传递到周围的肌肉筋膜及软组织中,从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降低肌肉张力,减轻无菌性炎症,进一步使受损的骨骼肌深(浅)筋膜恢复正常状态;改善症状,达到治疗目的,这种新的治疗方法将传统的针刺治疗和热疗结合起来,治疗深度可达骨膜,而普通的物理治疗主要集中在皮肤表面以及皮下组织的表浅部位,所以内热针在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关键词】内热针疗法;作用机制;小关节病【中图分类号】R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6-0119-02 腰椎小关节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腰痛常放射至臀及大腿,后伸时产生疼痛或加剧。
下腰部僵硬,特别是晨起、未活动时。
腰椎小关节病在引起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原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临床资料显示约15%的年轻患者与约40%的老年患者的慢性腰腿痛是由于慢性腰椎小关节退变所致[1]。
出现临床症状的病理机制有腰椎椎旁肌肉、筋膜、韧带的急、慢性损伤会引起腰椎力学关系失衡,因此修复腰椎小关节椎旁受损的肌肉、筋膜等软组织有着重要的意义[2]。
腰椎小关节由上、下关节突构成,属滑膜关节,形状类似“C”或“J”形。
关节囊主要位于关节的后外方,并借后外侧的多裂肌肌束而加强。
而在关节的前内侧,关节囊与黄韧带相融合并几乎为后者所替代。
其最主要的神经支配则被普遍认为被腰神经后内侧支则所支配,同时,位于小关节后外侧的关节囊也具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关节囊内的滑膜中也有丰富的有髓神经纤维和毛细血管。
内热针布针方法(二)二、臀部密集型内热针布针方法(一)髂翼外面臀后侧1.布针范围:臀后侧位于髂嵴后缘与坐骨大切迹之间的皮肤区域。
2.主治 : 臀痛、下肢病症。
3.目标软组织:髂棘后缘与坐骨大切迹之间,臀中肌,部分臀大肌、臀小肌附着处,同其坐骨大切迹后缘、中缘附着的延伸骨膜。
4.布针方法:患者俯卧位,可腹部垫高枕。
自髂嵴后缘下 0.5cm 处开始,作 4排横向的孤线,间隔 2cm,每排为 6个进针点,针距 1cm,再在坐骨大切迹后缘取3 个进针点。
上面两排向坐骨大切迹方向做骨膜下刺;下两排向坐骨大切迹后缘作斜刺;下面 3 针需先打到坐骨大切迹上方的髂翼骨面,再小幅提插到坐骨大切迹的后缘,并刺准中缘后改作骨膜下刺,贯穿骨膜后针停在坐骨大切迹边缘,切勿继续深入打入坐骨大孔。
(图 7-19、图 7-20)图 7-19 髂翼外面臀后侧针刺治疗定点图 7-20 髂翼外面臀后侧针刺全貌图5.注意事项:靠近髂前上棘的那一针骨膜下刺很容易弯针。
起针后按压片刻,这些部位通常与“臀中部”一起打,并可同时打骶骨的外侧缘。
6.臀部少针精刺或多次治疗图谱6.1臀部痛点针刺治疗点,下次可选择上次治疗点中间治疗;(图7-21、图7-22)图 7-21 图 7-226.2坐骨大切迹针刺点(图 7-23、图 7-24)图 7-23 图 7-246.3臀部少针精刺和多次治疗点在骨骼上图(图 7-25、图 7-26)图 7-25 图 7-26 (二)髂外侧面(髂外三肌)1.布针范围:髂翼外侧面髂嵴至股骨大转子之间的皮肤。
2.主治:臀痛、大腿根疼痛、下肢外侧及前外侧病症、局部疼痛、腹股沟区疼痛、大腿外侧及小腿外侧疼痛。
3.目标软组织:髂翼外面旁侧三肌,阔筋膜张肌,整个臀小肌,部分臀中肌。
4.布针方法:健侧卧位,下方之腿屈曲,上方之腿必须伸直,两腿之间垫两个枕头,以病人姿势舒适为宜。
在髂翼外侧髂嵴至大转子之间,根据髂嵴至股骨大转子的距离定 5 ~ 7 排针,第一排沿髂嵴缘,最后一排在大转子上方 1cm。
内热针治疗的原则内热针是根据肌筋膜损伤的病理特点,参考了软组织外科松解治疗、心肌激光打孔治疗、银质针疗法、针灸和针刀治疗等方法的优点,而形成的一种治疗方法。
内热针通过整个针体均匀可控的温度,传达到骨膜等深部软组织末端,起到消除肌筋膜无菌性炎症的作用。
内热针一定的直径(常用直径为1.1mm 和0.7mm),能造成软组织不同程度的创伤,通过创伤愈合的病理过程,改善变性的肌肉病变。
也有研究发现其能够促使骨骼肌再生和再血管化,达到解除痉挛,恢复功能,效果持续的作用。
内热针发明人荣贺简介荣贺:主治医师,中医世家,山东济宁人,1982.6生,2009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五年本科专业。
现任济宁一方中医专科门诊部主任、济宁市任城区康复针推职业培训学校校长、中华中医药疼痛学会委员、济宁市现代针灸研究所所长、华夏疼痛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济宁市佳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特聘专家,擅长治疗顽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骨质增生症、各型颈椎病、肩周炎、骨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强直型脊柱炎、风湿/ 类风湿关节炎、带状疱疹后疼痛、老年性耳聋/耳鸣、面肌痉挛、面神经炎、各类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和脊柱相关内科疾病,治愈率可达95% 以上。
首创内热针疗法,其特点:安全、无痛、微创、高效、费用低廉;主编《中华内热针大型系列视听教材》、参编《中华内热针诊断与治疗》、《内热针治疗慢性疼痛---新式针灸》等专著,获济宁市科技进二等奖2 次,三等奖2 次;至目前培训内热针疗法50 余期,学员4000 多人,总结出来一套实用技术,并在全国各大医院推广应用于临床;取得多项发明专利:内热针发明人、腰椎侧隐窝注射针发明人、椎间孔针发明人、麻醉剂助推器(麻醉枪)发明人,其发明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主张“不动髓核,保护椎间盘”新理念--- 同样治愈疼痛顽疾!。
内热针术后反应及并发症第一节常见术后反应一、术后局部肿胀疼痛无力通常情况下,内热针术后因解除了病变部位的疼痛,术后即可有轻松方便、征象缓解之感。
但因施针部位、针数、手法、个体差异也必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疼痛反应,一般隔日即可减轻,三日后针感渐消失。
但如肩胛三肌、髂外三肌等肌肉肥厚处,通常布针数多,术后针感往往反应较强,且伴明显无力感,影响关节功能。
尤其是髋外侧针刺后即使主被动活动后仍可呈跛行步态,要求患者术后常规步行10-20 分钟,可明显恢复,但无力感可持续1-3 日,且局部可见饱满肿胀感,3日后一般即消,但如术后肿胀明显,疼痛渐加重,要考虑严重出血或感染的可能性,应及时采取相关处理。
有些关节部位如髌下脂肪垫或肱骨外上髁、股骨外侧髁等关节敏感部位术后反应可能较重,肿痛持续时间较长,容易误以为感染或其它,需加以鉴别并跟患者术前术后做好沟通工作,以便病人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避免产生不良情绪。
二、对称或远端部位不适或疼痛这是内热针治疗时的一个特殊临床现象,与内热针治疗后软组织病变的补偿调节机制有关(对应补偿调节和系列补偿调节)。
比如:主诉左侧腰痛,治疗后减轻,随后出现右侧腰痛,处理右侧腰后症状即消失;主诉腰臀痛,处理腰骶部后减轻,小腿外侧疼痛加重,处理髋外侧后消失;处理髋外侧后小腿外侧减轻,大腿内侧疼痛牵拉感加重,针刺大腿根部后减轻;针刺腰骶部后头痛,强刺激推拿颈项部后减轻,针刺后消失(但需与脑脊漏相鉴别)等等,诸如此类临床现象,均属机体调节和主次要矛盾的变化所致。
这就需要我们充分掌握软组织病变规律,术前做好专科检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并告知患者可能发生的情况,并做好防范工作,才能让患者配合医生顺利完成治疗从而取得最佳的疗效。
三、术后头晕乏力内热针治疗相对其它非手术疗法,强度和痛苦较大,这就导致病人常有心理恐惧感,尤其是初次治疗或空腹饥饿术后有时会出现头晕乏力甚至发生晕针反应。
另外大多数部位操作时为俯卧位,时间较长,如果过快起床亦常有头晕乏力感。
内热针对慢性腰腿痛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慢性腰腿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久坐不动等原因,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患上这种病症。
对于患有慢性腰腿痛的患者来说,除了进行药物治疗外,内热针灸疗法也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
内热针通过刺激穴位来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缓解炎症和减轻疼痛。
内热针对慢性腰腿痛患者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减少氧化应激。
大家对内热针对慢性腰腿痛患者氧化应激的具体影响可能了解得不多。
本文将从慢性腰腿痛、氧化应激以及内热针对氧化应激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
慢性腰腿痛是指在腰椎间盘突出或退行性改变、椎管狭窄及腰椎骨折等引起的慢性疼痛。
疼痛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慢性腰腿痛在发病机制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目前认为是由于椎间盘退行性变、神经根被压迫以及炎症反应等因素导致。
随着疼痛持续时间的延长,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况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会引发全身性的氧化应激反应。
氧化应激是细胞内外环境发生损伤或受到压力刺激后,引起的一种代谢异常反应。
在氧化应激过程中,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会导致细胞内自由基增多,细胞中重要生物分子如核酸、蛋白质和脂质等受损,最终会导致细胞死亡。
氧化应激还会影响细胞内的信号传导、基因表达和调节机制,从而影响到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氧化应激是一种对细胞造成严重伤害的生理过程。
内热针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施以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目的。
内热针通过调整患者的气血运行和防御能力来对疾病进行治疗。
有研究表明,内热针对于慢性腰腿痛患者的疗效是显著的。
内热针对氧化应激的影响如何,目前的研究还不够充分。
一些研究显示,内热针可以通过改善氧化应激反应来发挥治疗作用。
通过内热针的刺激,可以促进体内的血液循环,调节机体的代谢过程,减少细胞内自由基的产生。
内热针还可以通过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减少压力刺激,从而减少氧化应激的发生。
内热针还可以通过调节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减少体内炎症介质的释放,降低组织的炎症反应,从而减少氧化应激的损伤。
内热针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一、内热针治疗的适应症
内热针治疗的适应症范围比较广泛,经过大量的临床应用,对其疗效卓越、安
全可靠的各种疾病进行规范性的研究,现就其比较成熟的适应症,分述如下。
1.各种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
2.骨质增生性疾病与骨关节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坏死等。
3.各种神经卡压综合征如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跖管综合征等。
4.与脊柱相关的慢性支气管炎、功能性心律失常、慢性胃炎等内科疾病。
5.与脊柱相关的痛经、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炎等妇科疾病。
6.鸡眼、带状疱疹后遗症等皮肤科疾病。
二、内热针治疗的禁忌症
1.凝血机制异常者。
2.施术部位有红肿、灼热、皮肤感染、肌肉坏死,或在深部有脓肿者。
3.有心、脑、肾脏器衰竭者。
4.患有糖尿病、皮肤破溃不易愈合者。
5.高血压病血压不易控制者。
6.严重代谢性疾病,如肝硬化、活动性结核患者。
7.施术部位有重要神经血管,或者重要脏器而施术时无法避开者。
当施术部位的皮肤感染,全身急性感染性疾病者得到有效控制,内脏疾病及高血压得到有效控制,机体状态得到恢复,可以实施内热针治疗。
内热针发明人荣贺简介
荣贺:主治医师,中医世家,现任济宁一方中医专科门诊部主任、济宁市任城区康复针推职业培训学校校长、中华中医药疼痛学会委员、济宁市现代针灸研究所所长、华夏疼痛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济宁市佳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特聘专家,擅长治疗顽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骨质增生症、各型颈椎病、肩周炎、骨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强直型脊柱炎、风湿/ 类风湿关节炎、带状疱疹后疼痛、老年性耳聋/耳鸣、面肌痉挛、面神经炎、各类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和脊柱相关内科疾病,治愈率可达95% 以上。
首创内热针疗法,其特点:安全、无痛、微创、高效、费用低廉;主编《中华内热针大型系列视听教材》、参编《中华内热针诊断与治疗》、《内热针治疗慢性疼痛---新式针灸》等专著,获济宁市科技进二等奖2 次,三等奖2 次;至目前培训内热针疗法50 余期,学员4000 多人,总结出来一套实用技术,并在全国各大医院推广应用于临床;取得多项发明专利:内热针发明人、腰椎侧隐窝注射针发明人、椎间孔针发明人、麻醉剂助推器(麻醉枪)发明人,其发明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主张“不动髓核,保护椎间盘”新理念--- 同样治愈疼痛顽疾!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