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世界社会福利体系的发展和改革
- 格式:ppt
- 大小:396.00 KB
- 文档页数:32
社会福利体系的演进与发展第一章:社会福利体系的定义和发展背景社会福利体系是指由政府提供的一系列社会服务和保障制度,旨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制度体系。
社会福利体系的演进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古代,社会福利通常是由教会和慈善组织提供的。
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社会福利逐渐成为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形成了现代社会福利体系。
第二章:社会福利体系的演进历程社会福利体系的演进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1.初级阶段:古代社会福利在早期的人类社会,社会福利主要是由教会和慈善组织提供的。
在罗马帝国时期,贫困和残疾人士可以得到一定的救济金和食品。
在中世纪,教会扩大了救济范围,提供更多的慈善服务。
2.中级阶段:现代社会福利的起步到了18世纪,英国开始推行社会福利制度。
1834年,《穷人法》(Poor Law)通过,国家开始向穷人提供基本救济。
但是,由于法律实施过于严厉,社会福利制度受到很大质疑。
20世纪初,德国开始研究社会保障制度,1901年推出了第一个国家社会福利法。
建立起了工伤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障体系。
大战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更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3.高级阶段:现代社会福利的完善和发展二战后,各国政府普遍重视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
20世纪50年代,瑞典开始推行福利国家制度,实现了国家对社会福利的全面保障。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欧美各国相继推行了健全的社会福利制度,全国各项社会救济福利支出普遍增长。
第三章:社会福利体系的现状如今,全球各国都有了较为完备的社会福利体系。
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看,福利财政已成为国家财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参保人口逐步增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参与社会福利保障的人口逐步增加。
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2.社会福利保障形式多种多样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社会福利制度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出了多种形式。
社会福利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第一章:引言社会福利体系是国家为了保障公民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而建立的制度体系,是一国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和完善社会福利体系,是一个国家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本文将从社会福利体系的概念和重要性出发,探讨社会福利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第二章:社会福利体系的定义和历程社会福利体系是指由政府、社会和家庭等提供相应的服务和援助,以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制度体系。
在世界范围内,福利体系的建立始于19世纪。
最早是欧洲国家,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福利体系得到不断完善。
20世纪50年代后,西欧、北欧等发达国家对福利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和发展,形成了以社会保障制度为核心的完整的福利体系。
而在发展中国家,福利体系建立和发展的时间较短,福利体系的覆盖面和程度也较低。
第三章:社会福利体系的重要性1. 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社会福利体系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如医疗、教育、住房等,能够使人们拥有更好的生活保障和发展机会。
2. 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福利体系能够消除社会阶层间的差距,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公正,并能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3. 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医疗保健福利是福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措施,能够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减轻医疗负担。
4. 推动经济发展:福利体系能够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强的支持和动力。
第四章:社会福利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社会福利体系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1. 政府应当在政策、制度、法律上进行支持和引导,加大福利投入和经费保障,不断完善福利服务质量。
2. 社会应当加强福利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社会福利资源供给水平,增强社会力量参与福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 个人应当树立保障自身权益的意识,积极参与社会福利事业,决不能靠等待和依赖。
第五章:结语社会福利体系建立与完善是一个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推动公平和公正的重要措施。
第三章福利经济学及其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教学目的:明确福利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福利与效用;个人利益和社会选择;福利最大化和帕累托最优。
掌握旧福利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及主要理论.教学重点:旧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教学难点:福利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第一节福利经济学的内涵和基本概念在经济学领域中,福利经济学是最能体现经济学这门学科自身历史特性和学科发展轨迹的分支学科。
同一般把经济学理解为工程学科性质的应用科学不同,福利经济学更多地被解释为一种将伦理与技术分析应用相结合的学科。
福利经济学不仅关心“是什么”等一类问题,也同样关心“应该如何”等此类问题。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福利经济学和传统的道德科学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从本质上说,将福利经济学仅仅视为强调技术分析及其应用的经济学分支,把它理解为纯粹的研究人们幸福或快乐的经济原因的科学是不足取的。
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之一,福利经济学以效用或功用理论为出发点,探讨并研究有关人类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问题。
福利经济学分为旧福利经济学与新福利经济学两派,前以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庇古所建立的福利经济学为基础,而后者则是以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阿罗的“不可能定理"为标志。
虽然新福利经济学和旧福利经济学在效用理论上存在重大差异,但是二者在内容上还是有很强的内在联系的。
无论新旧福利经济学都关注两个最基本的问题:第一,福利的界定;第二,效用的定义。
与一般的经济学分支不同的是,福利经济学与社会选择或或公共选择的道德判断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对人类的行为进行了深入的伦理学探索,因此它隐含着明显的价值判断,比如,好的或坏的以及最优的或最差的社会福利计划等。
一、福利和效用的基本内涵(一)福利经济学的内涵福利是一种利益或好处,可以是有形的物质或财富,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心理层面的下面反应。
福利不仅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
同时,福利具有某种相对性,在资源有限或分配规则既定的前提下,一个人的福利对另一个人来说,则很可能是一种挫败或剥夺。
第一章社会福利概述1.福利:是指一种好的生活状态或满意的生活质量,它是个体或群体追求的一个理想目标。
2.社会福利是有关项目、利益及服务的国家体系。
这种体系可以帮助人们满足其社会、经济、教育和健康的需要,这种满足了的需要对干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3.4.世界社会福利的简要发展历程:剩余型社会福利→制度型社会福利→福利国家.剩余型社会福利:是指社会福利制度只扮演常态社会结构——家庭和市场功能失败后的补救角色。
制度型社会福利:是指社会福利服务为现代工业社会承担常态第一线的功能,当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参与一般社会、经济、政治、教育制度的活动时,就很自然地享受该制度与体系的福利功能与服务。
福利国家:国家有意识地运用政治权力和组织管理的能力,在某些领域,主要是分配领域中,减缓市场机制作用的范围,矫正市场机制在对无劳动能力者分配方面无能为力的缺陷,从而为一部分特殊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生活帮助。
5.发展社会福利的核心问题:在整个社会福利的发展进程中,到底是相信市场、还是依靠政府.6.社会福利制度比较完备的国家,一般通过三个途径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社会福利:专业化的社会福利,职业化的职业福利和社区化的社会福利服务。
第二章社会福利理论7.需要理论的种类: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阿德佛的需要理论(E(exsistence)、 R (relatedness)、 G(grouth)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的论述。
8.西方的理论渊源:⑴宗教思想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一是奠定并强化了社会公平与社会互助等道德基础。
二是提供了制度安排最初的方法示范。
三是补充着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安排的不足。
⑵空想社会论,空想社会主义本质上也是一种乌托邦,乌托邦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解决现实社会矛盾和表达社会理想的方式。
托马斯·莫尔,是文艺复兴后期的人文主义者,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
其名著《乌托邦》。
莫尔所表达是一个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没有阶级剥削和等级差别、人人平等的福利社会。
第三章社会福利制度总结五个核心问题1.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2.中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3.社会福利的内涵、类型、特征、功能及影响因素。
4.社会福利制度及其发展趋势。
5.中国社会工作产生过程及其发展道路。
1.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
社会工作专业是社会福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成为推行社会服务的主要载体与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及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福利制度的建构与完善,对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社会福利制度包括了与人类需要和福祉相关的理念、资源、机构和专业人员等,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土壤。
社会福利制度在理念、结构、规模和实施方法等方面的变化,都会对一定时期的社会工作的开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判定社会福利制度成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
社会工作专业在社会制度建构中是必不可少的。
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制度中的服务传递者。
社会工作是社会变迁与社会政策改革的推动者。
2.西方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1)西方社会福利思想起源于宗教理念和人文主义思潮,主要形成于中世纪以来的以来的宗教救济和工业革命时期的慈善实践。
(2)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布了《济贫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有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有关社会保障的完备法案。
(3)20世纪40年代,西方的社会福利制度的价值观将贫困看作是一种个人道德上的失败和品德缺陷,贫困救助是一种道德上的拯救措施。
(3)在西方福利国家制度框架下,社会工作的主要价值观受到民主社会中社会权利、平等、正义、民主、父爱主义、集体主义等价值观的影响。
(5)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福利国家制度的危机和改革,新自由主义等哲学思想对社会福利服务的管理和实践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影响日益增强。
注重效率、强调自由、选择性、成本控制和个人责任等成为主导性的原则。
社会工作实践的方向与服务模式从以需要与权利为中心转向以自由与效率为中心。
社会福利知识:社会福利改革的现状和发展方向社会福利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旨在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增强社会公平正义。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矛盾的不断加深,社会福利的体制建设一直保持着不断发展和改革的态势,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社会福利改革仍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
一、社会福利改革的现状1.福利保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中国的社会福利改革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政府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了大力支持,福利保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比如,城乡居民医保和城镇职工医保的整合,将原本分散的医疗资源整合到一起,方便民众就医。
低保、五保等制度的实施也让一部分贫困人口获得了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2.福利资源分布不均虽然福利保障水平有所提高,但在福利资源的分配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资源分布不均,地区和城乡的福利差距明显。
在城乡居民医保和城镇职工医保的整合后,农村居民得到了很大的惠及,但是医疗资源的缺口还是非常大,很多地方仍然面临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对于一些特别贫困的人群,福利保障还需进一步加强。
3.社会福利体系建设还需完善随着社会结构和社会矛盾的变化,社会福利体系建设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但是,在当前阶段,社会福利体系仍然比较薄弱,很多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在运行过程中,一些制度存在政策不得人心、过于繁琐等问题,致使运行效率偏低。
二、社会福利改革的发展方向1.制度创新和重构当前的社会福利体系建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进一步增强社会福利的公平性、普及性和有效性。
制度创新和重构是优化社会福利模式的重要手段之一,应当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改革创新。
比如,应当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配套支持,强化社会福利与保障制度,提高社区和小城镇的医疗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惠民政策的落实。
2.提高社区服务的水平社区服务是社会福利体系的重要组成,建立高水平的社区医疗和公共服务体系,可以有效满足民众的健康需求和基本生活需求。
社会福利思想(复习提纲)2010.10.10第一章社会福利概述一、填空或选择题1、实现社会福利的途径有:政府、慈善机构或社团、社区及私人提供。
▲▲2、从全球来看,社会福利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增加起内涵的,进入20世纪,社会福利才逐渐走向制度化和社会化。
3、对于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我国一般将社会福利从属于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由四个部分组成:社会救助(最低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工薪)、社会福利(最高)、社会优抚与安置保障(军人及家属)。
▲▲4、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以城镇职工福利为核心的一套相互分割、封闭运行的福利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有职工集体福利、特殊社会福利、社区社会福利。
▲▲5、世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进程,经历了从剩余型社会福利到制度型社会福利再到发展型社会福利的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6、20世纪20年代,英国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庇古提出通过收入均等化来实现增进全民社会福利。
▲7、福利国家最早出现于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邓普1941年所著的<<公民与教徒>>,1948年英国“贝拂里奇报告”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建成了“福利国家”。
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大刀阔斧的推行住房补贴制度改革,西方福利国家改革的共同特点或趋势是福利私营化、福利提供的分散化和多元化。
▲8、从相信市场、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到国家干预、全面保障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的发展经历了从市场到国家的过程,再从全面福利的危机到福利多元化、乃至进一步发展到市场化和私营化,重新倡导市场机制的作用。
9、我们进行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阶级斗争理论、逻辑学基本原理,至于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具体方法:阶段法、国别法、学派法、人物法、文献法。
▲▲二、名词1、社会福利▲▲p4页2、社会福利思想▲p29页3、福利国家p21页三、问答1、社会福利的特征▲▲p92、福利国家危机的表现p232、从社会福利的世界发展进程和发展趋势来看,改革和完善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给我们有那几方面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