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史前文化初探
- 格式:pdf
- 大小:432.56 KB
- 文档页数:6
德宏州博物馆文物介绍德宏州博物馆是一座地方性博物馆,成立于1999年,位于云南省德宏州芒市航空路18号。
它收藏了大量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价值的文物、器物、图片等。
通过这些文物介绍,人们可以了解到德宏州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变迁。
一、壮丽的地貌与珍稀的动植物德宏州地貌壮丽,馆内展示了德宏州特殊的构造地质和华南热带生态系统。
此外,还展示了周边的珍稀的动植物。
参观此部分可了解到德宏州丰富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
二、德宏州的历史文化发展展览区分为民族石器、古代楼梯棱石铭文、文翰宝笈、战国墓葬文物、宗教文物、新石器文化等几个部分,最具代表性的是战国墓葬文物与宗教文物。
战国墓葬文物中,最为了不起的是一把玉饰金凤佩,它是西汉文化与闽南文化的交汇处同时期文化的代表作之一。
宗教文物中主要展现佛教文化在德宏州的发展和传承,包括唐代造像,元代大藏经石板等。
三、德宏州的民俗文化德宏州民俗文化展示诸如:火把节、麻花节、民间织锦、手工绣品、土家篾箩制作等民间手工艺品。
让游客了解德宏州传统工艺、民间艺术风格、民俗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
四、云南边境地区的多样性展厅介绍了悠久历史和扑朔迷离的云南边境历史,同时还介绍了边境对德宏这一片土地有着多大的影响。
边境地区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和习俗,展厅通过图片让观众看到这些地区的风光以及当地民俗文化。
总之,德宏州博物馆汇聚了德宏州地区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产,游客在此得以欣赏到德宏州悠久的历史。
如果您想了解德宏州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不要错过这个博物馆。
云南临沧地区德昂族史前文化
李淳信
【期刊名称】《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6(025)002
【摘要】德昂族作为云南古老民族,大约从新石器时代晚期或青铜时代早期就已经成为当地居民,对开发西南边疆,发展当地农业生产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文物普查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德昂族史前文化渐显倪端,拉开了史前文化研究的序幕。
1981年11月开始的保山、德宏文物普查试点,发现了保山市隆阳区蒲缥塘子沟旧石器晚期遗址等十八处新石器遗址。
随后在全省文物普查与复查中,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德昂、佤族先民有关的史前文化遗址越来越多显露出来。
本文将笔者参与调查发掘和整理掌握的临沧地区德昂族考古资料作介绍。
【总页数】5页(P44-48)
【作者】李淳信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博物馆,云南昆明6501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2.23
【相关文献】
1.文化传承:德昂民歌与婚恋仪式——以云南保山市潞江坝德昂族为例 [J], 魏国彬
2.对“孤岛式文化”的讨论——以云南省德宏州德昂族为例 [J], 梁叶舟;保岩华;李
晓青;覃程
3.德昂女人藤篾腰箍的考察与文化阐释——以云南保山市潞江坝德昂族村寨为例[J], 魏国彬
4.德宏与保山德昂族史前文化遗址 [J], 李淳信;
5.对“孤岛式文化”的讨论——以云南省德宏州德昂族为例 [J], 梁叶舟;保岩华;李晓青;覃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9.谈谈您通过学习德宏世居少数民族简史后的心得体会通过学习德宏世居少数民族简史后,了解到德宏即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常住有傣、景颇、僳僳、阿昌、德昂等五种世居少数民族。
也是初次知晓到以前都没有听过的少数名字,从而更加了解有关少数名族的知识。
世居少数民族几个少数民族在一个地区共同生活,他们是会互相影响的,有的有共同的原始信仰。
所以,虽然有各自的传统节日,但有一些节日是他们所共有的。
傣族没有春节之说,只有傣历新年,在每年的四月十二至十六日,也就是常说的“泼水节”。
景颇族每年正月十五过“目瑙纵歌节”。
阿昌族的“窝罗节”,每年农闲季节的正月初二至十六举行。
傈僳族的传统节日“阔什节”(新年),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
德昂族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届时人们要用“水龙”为佛像洗尘、排成长队,祝福吉祥,互相泼水共贺新年。
各个少数名族又有各自的特点,从而更加对这些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节日都有所了解:1、景颇族为云南独有民族之一,语言文字有景颇和载瓦两种语言,差异颇大。
主要信仰基督教。
目瑙纵歌是景颇族规模最大、最隆重的节日庆祝活动形式之一。
撒种节和尝新节、新米节、采花节、能仙节也是景颇族的节日庆祝活动。
2、傈僳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以信仰基督教为主,少数信天主教和藏传佛教。
傈僳族节日众多,规模较大的有“阔时节”、“新米节”、“刀杆节”、“火把节”、“收获节”、“澡塘会”、“拉歌节”、“射弩会”等。
3、阿昌族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阿昌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
较大的几个节日,如赶摆、蹬窝罗,会街节、尝新节、泼水节、进洼、出洼等,都与邻近的傣族相同。
此外还有火把节、换黄单、烧白柴、浇花水、窝罗节、等节日活动。
其中以火把节和窝罗节的规模较大,活动内容较多。
4、德昂族为云南独有民族,德昂族又名崩龙族,德昂族信仰小乘佛教。
节日主要有“进洼”(关门节)、“出洼”(开门节)节外,泼水节、烧白柴节。
景颇族的目瑙纵歌录入时间:2006-10-08 11:16:02 作者:德宏州人民政府办公室景颇族是德宏州的主体世居民族之一,有“景颇”、“载瓦”、“龙峨”、“腊期”、“布拉”等五种分支。
“目瑙纵歌”景颇语意为“大伙跳舞”。
是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九八三年四月九日,经德宏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决定为法定节日,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十六日为节庆之期。
“目瑙纵歌”有个美丽而古老的传说故事:在远古时代,只有太阳的子女才会跳“目瑙纵歌”。
有一次,太阳王派使者来邀请地球上万事万物去太阳宫参加他们的“目瑙纵歌”盛会,地球上的万事万物派遣所有的鸟雀前往参加。
太阳宫里的“目瑙纵歌”结束后,鸟雀们告别了太阳王和太阳的子女们,启程返回的途中,来到了“康星央枯”茫茫的原始森林憩息的时候,看见黄果树上结满了熟透的果子,鸟雀们很高兴,为分享果实,举行了地球上第一次鸟类“目瑙纵歌”舞会。
“孙瓦木都”和“干占肯努”听到鸟雀们在黄果树上跳盛大的“目瑙纵歌”的消息,赶忙去观赏,顿时被百鸟热烈优美的歌舞所陶醉,与它们一起沉浸在欢乐之中。
孙瓦木都和干占肯努决定把“目瑙纵歌”移植于人间,把宽阔平坦地作为“目瑙纵歌”场地,树立起“目瑙纵歌”标志,在正月时举行了人间第一次“目瑙纵歌”盛会。
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盛装,打木鼓敲铓锣,竹笛、“洞巴”齐奏,汇集在舞场,排成长长的队伍,模仿鸟雀舞步舞姿,尽情地欢歌起舞。
人们学会跳“目瑙纵歌”后,大家都一天天地富裕起来,生活幸福、吉祥如意。
以后,景颇人民为了驱恶扬善,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五谷丰登,预祝吉祥幸福,欢庆丰收胜利,把“目瑙纵歌”与理想、愿望连在一起,把每年的正月中旬作为节日之期。
“目瑙纵歌”一代一代接过来传下去。
每逢目瑙节日,村村寨寨的景颇人身着节日盛装,纷纷从四面八方涌入目瑙广场。
广场上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欢快而不失庄严古朴的特色。
广场中央高竖着四根长约4米的目瑙柱,亦称雌雄柱,中间两根为阴,外面两根为阳,上面皆绘有精美而富有象征意义的图案:右边柱上往往绘以蕨菜花纹,象征团结奋进;左边常画回纹构成若干个四方形,并涂以不同颜色,表示景颇族的迁徙路线;中间两根柱子之间,交叉着两把长刀,为景颇民族骁勇强悍、坚强刚毅性格的具体标志。
中国民族博览►Chinese national Expo德宏傣族的溯源及他们的世俗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交织张玉(点土文化创意设计有限公司,云南瑞丽678600)【摘要】位于祖国西南的德宏瑞丽被誉为“世界傣乡”,作为世界公认的傣源地,她沉淀着自己独特而又丰厚的文化。
在当地,无论是传统工艺、传统文化或是生产劳作都围绕着当地傣族的精神世界而展开,也就是与他们的宗教信仰息息相关。
这种精神 与物质、神性与世俗的融合诠释出了当地傣族独特的生活观,这种生活观是克服了物质局限,而以精神需求为向导,使他们和谐、乐观。
因此,本文将通过以笔者家乡所在的德宏瑞丽地区的傣族为研究对象,溯源地域历史,探索并去发现文傣族精神世界与世俗世界水乳交融下所孕育而出的独特文化现象。
【关键词】德宏傣族;宗教与信仰;精神世界;物质世俗世界【中图分类号】J218.6 【文献标识码】A一、历史长河中的傣泰民族傣民族历史渊源长久,德宏傣族真正最早见于官方正史 中的记载始于汉代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然 闻昆明其西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
而蜀贾奸出物者或 至焉。
”这段是记载汉武帝想遣派使者求通身毒道,但一直 被金沙江流域的昆明部族所阻,然而张骞出使西域发现当地 有蜀地运送而出的货物,由此打探才得知,昆明部落西边千 余里有个乘象国已经打通了往来蜀地西域的南丝路,也就是 现在的蜀身毒道。
而这里所记载的“乘象国”正是德宏地区 的古代傣族部落或王国。
而同时期的当地傣族史书记载,公 元前364年,被誉为傣族始皇帝的召武定在大象的帮助下返 回勐卯(今瑞丽)夺取王位,建立了著名的“勐卯果占璧王 国”,和《史记》的记载所对照,召武定建国时间与西汉使 者听说“乘象国”仅差两百余年。
而后勐卯国持续发展壮大,也经历了改朝换代,成为后世书中所记载的哀牢国。
到了唐 代时期,西南地区的南诏国也异军突起,成为了西南地区的 一颗明珠。
随着现在学者的深人研究,逐渐发现南诏国的建 立也与傣族相关。
德宏抗战文物概况一、丰功伟绩滇西抗战自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者不断制造事端,在侵占我国东三省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平津、淞沪先后陷落,1932年10月广州失陷,我国华北、华东、华南大片国土沦丧,沿海交通被封锁。
自此,由云南经缅甸、越南的交通线,成为支援中国抗战的主要国际通道。
1938年初数十万滇西民工日夜赶修滇缅公路,1月动工,8月通车,上千名南洋华侨机工共赴国难,投入滇缅公路抢运,大批国际援华抗战物资经此源源不断运入。
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的重要生命线。
1911年12月太平洋战阵爆发,日本大举南进,相续占领南洋及泰国、越南,滇越铁路被截断,滇缅公路成为中国唯一的国际交通线。
1942年初,日军为了截断中国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断绝国际对华援助,向缅甸发动全面进攻。
驻缅英军节节败退。
应英方请求,中国远征军派出3个军10万余人,仓促入缅援助英军阻击日寇,因友军一味败逃,不配合作战,远征军因指挥失误,战事失利、损失惨重,被迫辗转撤回滇西、滇南,一部分退入印度。
至5月上旬,日军占领缅甸大部分领土,5月3日侵入我国西南国门畹町,4日侵占芒市、龙陵,5日窜至怒江惠通桥。
10日侵占腾冲。
我国云南省怒江以西的腾龙边区,包括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全部辖境共约两万余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从此沦入日本法西斯的铁蹄之下,滇西地区由此变成了日寇进攻中国大后方的抗战主战场之一。
为了保卫中国大后方的安全,确保中国抗战的唯一生命线——滇缅公路的通畅,中国军队沿怒江设防,形成隔江对峙局面,在长达两年零八个月的滇西抗战中,滇西沦陷区各族人民与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斗争,在大盈江两岸,在瑞丽江畔,在景颇山寨、在傣家村寨,到处涌现出各族抗日儿女。
到处摆开了打击侵略者的战场,德宏地区各民族群众,同仇敌忾、团结奋战,配合及支援远征军和各地抗日游击队向侵略者发动了上百次敌后武装斗争,有力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1944年春,为了打通中印(史迪威公路)及滇缅公里,配合中国驻印军队及同盟军反攻缅甸,中国远征军以两个集团军16万人的兵力,从5月11日开始发起滇西反攻战,在滇西各族人民的全力配合下,进行了强渡怒江,围攻腾冲,强攻松山,争夺龙陵、平嘎,追歼日军于芒市、全歼黑山门守敌等重大战役,经过255天的浴血奋战,歼敌2万余人,我方伤亡6万,1945年1月27日远征军与反攻缅甸的同盟军会师中缅边境之芒友,至此收复滇西全部领土并将日寇赶出我国西南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