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译文和词性用法汇总-2
- 格式:pdf
- 大小:482.85 KB
- 文档页数:3
文言文常用虚词1.之(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
《曹刿论战》)2.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①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假如太尉认为我是个可教之才而不吝赐教,那就是我的福气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
《岳阳楼记》)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我认为大王手下的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这种做法一样。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①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很久,狼好像闭上了眼,神情十分悠闲《狼》)③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这有什么简陋呢《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但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一、词性转换1. 名词活用为动词:在文言文中,名词可以直接用作动词,如“君臣共天下之利”(《出师表》)。
翻译时,应将名词转换为动词,译为“君臣共同享有天下的利益”。
2. 动词活用为名词:文言文中,动词有时可以活用为名词,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翻译时,应将动词转换为名词,译为“经过严寒的考验,才知道松柏的叶子最后凋零”。
3.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文言文中,形容词有时可以活用为动词,如“吾欲之南海,何如?”(《庄子》)。
翻译时,应将形容词转换为动词,译为“我想去南海,怎么样?”二、使动用法文言文中,动词的使动用法较为常见,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翻译时,应将使动用法的动词转换为相应的使役动词,译为“老师,是用来传授知识、教导学生、解答疑惑的”。
三、意动用法文言文中,动词的意动用法是指主语的心理活动,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翻译时,应将意动用法的动词转换为相应的心理活动动词,译为“君子胸怀坦荡,小人常常忧愁”。
四、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现象较为常见,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战国策》)。
翻译时,应将宾语前置的句子调整为正常语序,译为“为什么呢?这是为了尊重大国的威严,表示敬意。
”五、状语后置文言文中,状语后置现象较为常见,如“吾欲之南海,何如?”(《庄子》)。
翻译时,应将状语后置的句子调整为正常语序,译为“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六、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后置现象较为常见,如“吾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
翻译时,应将定语后置的句子调整为正常语序,译为“我有贵宾,弹奏琴瑟,吹奏笙管。
”总结:在初中阶段,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语法规则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词性转换、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和定语后置等语法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在实际学习中,要注重积累,多读、多练,不断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较为常见。
例如:原文:“子路率师以伐颛臾。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译文:“子路带领军队去攻打颛臾。
”在此句中,“率”本为名词,意为“率领”,在此句中活用为动词,表示“带领”。
二、动词活用为名词文言文中,动词活用为名词的现象也较为普遍。
例如:原文:“夫战,勇气也。
”(《孙子兵法·谋攻篇》)译文:“战争,需要勇气。
”在此句中,“战”本为动词,意为“打仗”,在此句中活用为名词,表示“战争”。
三、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文言文中,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现象较为常见。
例如:原文:“秦王坐而论道。
”(《史记·秦始皇本纪》)译文:“秦王坐着谈论治国之道。
”在此句中,“道”本为形容词,意为“道理”,在此句中活用为名词,表示“治国之道”。
四、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文言文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也较为普遍。
例如:原文:“于是秦王不怿。
”(《史记·秦始皇本纪》)译文:“于是秦王不高兴。
”在此句中,“怿”本为形容词,意为“高兴”,在此句中活用为动词,表示“不高兴”。
五、数词活用为名词文言文中,数词活用为名词的现象较为常见。
例如:原文:“吾友三人,皆好读书。
”(《孟子·告子下》)译文:“我的三个朋友,都喜欢读书。
”在此句中,“三”本为数词,意为“三个”,在此句中活用为名词,表示“朋友”。
六、数词活用为动词文言文中,数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也较为普遍。
例如:原文:“公将鼓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译文:“公将要击鼓。
”在此句中,“三”本为数词,意为“击鼓”,在此句中活用为动词,表示“击鼓”。
总之,文言文翻译中的词性变换,是为了使译文更加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通过对词性的调整,可以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然而,在进行词性变换时,也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韵味和风格,使译文既具有现代汉语的特点,又不失文言文的韵味。
一、名词活用文言文中,名词活用现象极为普遍。
如:1. 古代汉语中,名词作动词使用。
例如:“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见梁惠王。
)2. 名词作状语使用。
例如:“夫战,勇气也。
”(夫战,勇气的样子。
)3. 名词作使动用法。
例如:“吾欲使子为相。
”(我想让你做宰相。
)二、动词活用文言文中,动词活用同样丰富。
如:1. 动词作名词使用。
例如:“王师北定中原日。
”(王师北定中原的日子。
)2. 动词作状语使用。
例如:“吾闻夫晋也,其诸士之庶人,皆自以为才智之过人。
”(我听说晋国,那里的士人和庶民,都自认为才智过人。
)3. 动词的使动用法。
例如:“吾欲使子为相。
”(我想让你做宰相。
)三、形容词活用文言文中,形容词活用现象也不少。
如:1. 形容词作动词使用。
例如:“吾闻夫晋也,其诸士之庶人,皆自以为才智之过人。
”(我听说晋国,那里的士人和庶民,都自认为才智过人。
)2. 形容词作名词使用。
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
)四、数词活用文言文中,数词活用现象亦不容忽视。
如:1. 数词作动词使用。
例如:“吾欲使子为相。
”(我想让你做宰相。
)2. 数词作名词使用。
例如:“吾闻夫晋也,其诸士之庶人,皆自以为才智之过人。
”(我听说晋国,那里的士人和庶民,都自认为才智过人。
)五、虚词的运用文言文中,虚词的运用尤为讲究。
如:1. 介词的运用。
例如:“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见梁惠王。
)2. 连词的运用。
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
)3. 助词的运用。
例如:“吾欲使子为相。
”(我想让你做宰相。
)总之,文言文翻译中的语法点繁多,需我们细细品味。
只有深入理解文言文语法,才能准确翻译文言文,领略古人的智慧。
一、实词1. 名词(1)人:人,译为“人”,指具有思想、情感、行为能力的个体。
(2)地:地,译为“地方”,指地球上的某一区域。
(3)物:物,译为“事物”,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有形或无形的实体。
2. 动词(1)行:行,译为“行走”,指人、动物或物体移动。
(2)言:言,译为“说话”,指口头表达思想、感情。
(3)食:食,译为“吃”,指摄取食物。
3. 形容词(1)大:大,译为“大的”,指体积、数量等超过一般。
(2)美:美,译为“美丽的”,指事物外观、品质等令人愉悦。
(3)善:善,译为“好的”,指事物具有积极意义。
4. 副词(1)然:然,译为“如此”,表示事实或情况。
(2)乃:乃,译为“就是”,表示强调。
(3)则:则,译为“那么”,表示结果或推论。
二、虚词1. 介词(1)于:于,译为“在”,表示时间、地点、范围等。
(2)以:以,译为“用”,表示手段、方式。
(3)自:自,译为“从”,表示起点。
2. 连词(1)而:而,译为“并且”,表示并列关系。
(2)故:故,译为“因此”,表示因果。
(3)若:若,译为“如果”,表示条件。
3. 助词(1)者:者,译为“……的人”,表示指代。
(2)之:之,译为“的”,表示所属关系。
(3)所:所,译为“所……的”,表示处所。
4. 叹词(1)乎:乎,译为“啊”,表示感叹。
(2)矣:矣,译为“了”,表示语气。
(3)耶:耶,译为“吗”,表示疑问。
总之,文言文实词虚词翻译,需根据上下文语境,准确把握词义,才能使文章表达更加流畅、生动。
学习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至关重要,希望本文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精选】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词语含义及用法总结【精选】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词语含义及用法总结1.安①表疑问或者反问,怎么。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②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
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难(其一)》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③安身。
衣食所安。
(《曹刿论战》)④安稳,稳固。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⑤安逸,安乐。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比①靠近。
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②排列。
鳞次栉比3.鄙①浅陋,目光短浅。
肉食者鄙。
(《曹刿论战》)②粗鄙,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4.兵①士卒,军队。
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沙场秋点兵。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②兵器,武器。
兵甲已足。
(《出师表》)5.并①一齐,一起。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②都。
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6.策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
(《马说》)②用马鞭驱赶。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③记录。
策勋十二转。
(《木兰诗》)7.诚①的确,实在。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诚心。
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8.乘坐;驾;骑。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虽乘奔御风。
(《三峡》)9.从①跟随(动词)。
隶而从者。
(《小石潭记》)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一狼仍从。
(《狼》)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醉翁亭记》)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送东阳马生序》)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醉翁亭记》)②顺从,听从(动词)。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十二章》)③顺,随(动词)。
从流飘荡。
(《与朱元思书》)④由,自,在(介词)。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文言文中词的用法归纳总结一、文言文中词的用法归纳总结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学作品时,我们经常会接触到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标准书面语言,使用丰富多变的词汇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然而,由于词语在不同的环境下有着不同的含义和用法,理解和运用这些词语成为了学习者面临的挑战之一。
本篇文章旨在对文言文中词的用法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词汇。
二、名词的用法1. 名物指称:在文言文中,名词常常用于指代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
例如:“人”可以指人类,“日”可以指天空中的太阳等等。
根据上下文以及作者意图,读者需要灵活理解名物指称所包含的含义。
2. 比喻手法:名词也可用于修饰其他名词或动词,形成比喻手法。
比如,“月亮”可形容女子美貌,“山水”可以表示风景优美等等。
3. 序数功能:部分名词还具备序数功能,在列举事物时使用。
例如:“一、二、三”等可表示次序。
三、动词的用法1. 表示行为:动词是文言文中最基本的词性之一,常用于描述人或物的行为。
例如:“飞”、“走”等。
2. 状态和变化:动词也可以表示事物的状态和变化。
例如:“生”可以表示出生,“死”可以表示死亡。
3. 比喻手法:与名词类似,动词也可用于形容其他事物的特征。
例如:“浸月光”的“浸”形容月光渗透在某物上。
4. 虚拟条件:文言文中经常使用虚拟条件句来表达假设、愿望或可能性。
这时候,动词承载着虚拟情态。
例如:“若”的后面通常接以“则”的结构,并且动词要用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形式。
四、形容词的用法1. 描述特征:形容词在文言文中主要用于描绘人或事物的特征,常以状语的方式出现在名词前面。
例如:“美丽”的“美”,形容女子外貌好看。
2. 修饰动作:有时候,形容词也可用于修饰动作,强调动作的性质或方式。
例如:“轻柔”的“轻”,形容声音细腻轻盈。
3. 虚词功能:部分形容词也具有虚词的功能,可以用作代词和连词,连接句子成分。
例如:“反”可引导转折性的修饰。
五、副词的用法1. 修饰动词:副词在文言文中主要用于描述动作的方式、程度和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