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小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吾友李生,性好读书,每晨必起,焚香读书。
其所读,皆经史子集,无不精研。
日以继夜,寒暑不辍。
一日,李生感疾,卧床数日,心忧不已。
忽一日,家人报曰:“先生已愈,可起床矣。
”李生闻之,喜出望外,遂起床,整理衣冠,往访其友。
友家不远,步行可至。
至其友家,见友正读书。
李生曰:“吾病几死,赖先生关心,得以康复。
今日特来拜谢。
”友答曰:“吾友何病之有?不过小恙耳。
吾闻病者宜静养,故未敢相访。
今先生已愈,吾甚喜。
”言罢,二人相视而笑。
坐谈之间,友问李生:“近日读何书?”李生答曰:“吾近日读《左传》,深感其中义理之深,故欲与先生共论。
”友曰:“善。
《左传》一书,记载春秋之际各国之事,详实可信。
吾亦喜读,愿与君一论。
”于是,二人遂以《左传》为题,畅谈古今。
谈至日暮,李生欲归。
友送至门外,曰:“吾友今日来访,吾甚欢。
然天色已晚,宜早归。
他日再会。
”李生谢曰:“多谢先生厚意,他日定当再访。
”归途之中,李生心中感慨万分。
想自己病中得友关心,康复之后,又得与友共论经典,实乃人生一大乐事。
于是,李生更加珍惜与友之情,亦更加努力读书。
自是之后,李生与友每月必会数次,共论经史子集。
每会之后,李生必感慨良多,心中喜悦无比。
如此数年,李生学问大进,深得友人之助。
一日,李生对友曰:“吾友,吾深感吾之学问,多得益于君。
若非君之相勉,吾恐难以至此。
吾愿以余生,与君共读圣贤之书,传道授业,以报君之恩。
”友笑曰:“吾友过誉矣。
吾二人相得甚欢,何分彼此?愿共勉之,以期有更多所得。
”自此,李生与友更加努力读书,相互切磋,共进共退。
两人之友谊,亦因读书而更加深厚。
译文(现代文):我的朋友李生,性格喜好读书,每天早晨必定起床,点香读书。
他所读的书籍,都是经史子集,无不精心研究。
他日夜不停,无论寒暑都不间断。
有一天,李生生病,卧床数日,心中忧虑不已。
忽然有一天,家人报告说:“先生已经痊愈,可以起床了。
”李生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若狂,于是起床,整理衣冠,去拜访他的朋友。
文言文翻译经典练习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4、宗悫(què)乘风破浪原文: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
叔父炳高尚不仕。
悫年少时,炳问其志。
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
”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
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5、祖逖闻鸡起舞原文: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
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文言文精短翻译练习100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译文: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文言文精短翻译练习100篇(共2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文言文精短翻译练习100篇(下)51、石勒不计前嫌原文:后赵王勒悉召武乡耆旧诣襄国,与之共坐欢饮。
初,勒微时,与李阳邻居,数争沤麻池相殴,阳由是独不敢来。
勒曰:“阳,壮士也;沤麻,布衣之恨;孤方兼容天下,岂仇匹夫乎!”遽召与饮,引阳臂曰:“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
”因拜参军都尉。
译文:后赵王石勒请武乡有声望的老友前往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同他们一起欢会饮酒。
当初,石勒出身贫贱,与李阳是邻居,多次为争夺沤麻池而相互殴打,所以只有李阳一个人不敢来。
石勒说:“李阳是个壮士,争沤麻池一事,那是我当平民百姓时结下的怨恨。
我现在广纳人才,怎么能对一个普通百姓记恨呢”于是急速传召李阳,同他一起饮酒,还拉着他的臂膀开玩笑说:“我从前挨够你的拳头,你也遭到了我的痛打。
”随后任命李阳做参军都尉。
52、韩信袴下受辱原文: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译文:淮阴屠宰场里有侮辱韩信的年青人,对韩信说:“你即使长得高高大大,喜欢佩带刀剑,内心还是胆怯的。
”他当众侮辱韩信说:“韩信如果不怕死,用刀刺我;如果怕死,从我裤裆下钻过去。
”于是韩信仔细看着他,俯下身子从他裤裆下匍匐钻过去。
整个市场中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胆怯的。
53、世评华歆王朝原文: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
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
”一会儿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
文言文翻译练习21.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吾岂可以向利背义乎?”①衣我以其衣②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2.凡人陆行则劳,水行则逸。
然山游者往往多陆而少水,惟武夷两山夹溪,一小舟横曳而上,溪河湍急,助作声响。
客或坐,或卧,或偃仰,惟意所适,而奇景尽获。
信游山者之最也。
①凡人陆行则劳,水行则逸②惟意所适③信游山者之最也3.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
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
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①诚然,卿不朕欺②间召问群臣臧否③濂惟举其善者对4.公乘亿,魏人也,以辞赋著名。
咸通十三年,垂三十举矣。
尝大病,乡人误传已死。
其妻自河北来迎丧,会亿送客至坡下,遇其妻。
始夫妻阔别十余岁,亿时在马上,见一妇人粗衰跨驴,依稀与妻类,因睨之不已,妻亦如是。
乃令人诘之,果亿也。
亿与之相持而泣,路人皆异之。
后旬日登第矣。
见一妇人粗衰跨驴,依稀与妻类5.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
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故假人者遂有天下。
无丑不能,无恶不知。
丑不能,恶不知,病矣;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
虽桀纣犹有可畏而可取者,而况于贤者乎?①假人之长以补其短②无丑不能,无恶不知③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6.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
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
”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
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将夺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阜而著之外阜也,君奚患焉?”①假道于虞以伐虢②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③必不吾受也④君奚患焉文言文翻译练习2答案⒈①将自己的衣裳给我穿②吃人的粮食的人(就应该)为人之事而出力效死⒉①凡在陆地上行走就很劳顿,在水中航行则颇安逸②只管随着自己的兴致③实在是游山之人最佳的去处⒊①确实如此,爱卿没有欺骗孤家②间或召见询问大臣们的好坏优劣③宋濂只是列举那些与自己交好的臣子回答⒋看见一位妇人穿着粗布丧服坐在毛驴上,隐约之中(感到)和妻子很相像⒌①借鉴他人的长处用来弥补自己的短处②别鄙视(看来)无能之人,不厌恶(看来)无知之人③不鄙视(看来)无能之人,不厌恶(看来)无知之人,就对了⒍①向虞国借道去讨伐虢国②如果收下了我的宝玉不借道于我③一定不会收下我们的(东西)④大王您忧虑什么呢?文言文翻译练习2⒈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禺页异焉。
文言文翻译练习1.韩信将兵【原文】上①尝从容②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③。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注释】①上:指刘邦。
②从容:不慌不忙,此处指随意。
③差:等级,此处指高低。
2.南辕北辙【原文】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①,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
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②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③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矣。
”今王动④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
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⑤。
王之动愈数,而离王⑥愈远耳。
犹至楚而北行也。
”选自《战国策》【注释】①衣焦不申:申,通“伸”。
衣服皱巴巴的不平直。
②用:资金,盘费。
③御者:驾车的。
④动:每每,常常;下文“举”与此同义。
⑤广地尊名:使地盘扩大,使威望抬高。
⑥王:称王。
名词作动词用。
3.陆贾说汉高祖【原文】陆生①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②骂之曰:“乃公③居马上而得之,安事④《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⑤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⑥,陛下安得而有之⑦!”高帝不怿⑧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⑨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
”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⑩,凡著十二篇。
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
(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注释】①陆生:陆贾。
②高帝:汉高祖刘邦。
③乃公:你老子。
这是刘邦高傲的自称。
④安事:哪用得着。
⑤逆取而以顺守:用武力夺取天下而后用仁义治理天下。
原文:昔者楚庄王好猎,一日,猎于云梦之泽。
时值盛夏,烈日炎炎,庄王挥汗如雨。
见一女子,年约二八,抱幼子,哭泣于道旁。
庄王见之,命左右止车,问其所以。
女子答曰:“吾夫为渔者,不幸溺水而亡。
今吾孤子无人抚养,哀痛欲绝,故哭于此。
”庄王闻言,心生怜悯,遂命侍臣赐以金帛,并令其抚养此女幼子。
译文:昔日,楚国的庄王喜好狩猎。
一日,他在云梦之泽的地方打猎。
正值盛夏,阳光炽烈,庄王汗流浃背。
途中遇到一位年约二十八岁的女子,她怀抱幼儿,在路边哭泣。
庄王见到这情景,吩咐左右停车,询问原因。
女子回答说:“我的丈夫是一位渔夫,不幸溺水身亡。
现在我的幼儿无人抚养,悲痛欲绝,所以在此哭泣。
”庄王听后,心生怜悯,于是命令侍臣赐予她金银财宝,并下令抚养这个女子的幼儿。
这段文言文描绘了楚庄王在狩猎途中,偶遇一位失去丈夫的女子,因幼儿无人抚养而哭泣。
庄王见状,心生怜悯,赐予女子金银财宝,并下令抚养她的幼儿。
这个故事体现了庄王仁爱之心,关爱百姓,为后世传为佳话。
在翻译这段文言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词语的准确翻译:如“昔者”译为“昔日”,“好猎”译为“喜好狩猎”,“烈日炎炎”译为“阳光炽烈”,“挥汗如雨”译为“汗流浃背”,“所以”译为“原因”,“赐予”译为“赐予”,“抚养”译为“抚养”。
2. 句子结构的调整:文言文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翻译时需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进行调整。
如原文中的“见一女子,年约二八,抱幼子,哭泣于道旁”,翻译时可以调整为“途中遇到一位年约二十八岁的女子,她怀抱幼儿,在路边哭泣”。
3. 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如“烈日炎炎,庄王挥汗如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翻译时可以保留这种修辞手法,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
4. 语境的把握:在翻译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原文的语境,使译文符合原文的意思。
如“庄王闻言,心生怜悯”,翻译时要注意保留庄王内心的情感。
总之,在翻译这段文言文时,要注重词语的准确翻译、句子结构的调整、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语境的把握,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文言文翻译练习高三2012-03-21 21:17文言文翻译练习目录一、杨氏入山之大穴二、文侯与虞人期猎三、与荀彧追伤郭嘉书四、南歧之见五、善呼者六、献不死之药七、足自当止八、范缜治学九、戏巫十、曲突徙薪十一、谁杀陈他十二、姜太师认父十三、商汤见伊尹十四、乐不思蜀十五、文征明习字十六、管宁割席十七、蔡磷坚还亡友财十八、公孙仪相鲁十九、陶侃惜谷二十、以叶隐形二十一、薛谭学讴二十二、诫子书二十三、幽王击鼓二十四、农夫与行者二十五、齐威王之时喜隐二十六、宋之逊告密二十七、范仲淹有志于天下二十八、司马光好学二十九、欧阳修苦读三十、王冕僧寺夜读三十一、张无垢勤学三十二、师旷论学三十三、七录三十四、凿壁借光三十五、程门立雪三十六、学弈三十七、李生论善学者三十八、问说三十九、教学相长四十、颜回好学四十一、邴原泣学四十二、董遇“三余”读书四十三、推敲四十四、勤训四十五、刺客列传四十六、岑文本官高而忧四十七、郭林宗至汝南四十八、何岳得金不昧四十九、皇后谏大宗五十、沧河老兵五十一、终不知车五十二、攻韩五十三、宋濂尝与客饮五十四、柳下季存国五十五、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五十六、芒山有盗临刑五十七、王罴性俭率五十八、廉颇思赵五十九、要做则做六十、臣僚见太祖六十一、宣王好射六十二、以学自损不如无学六十三、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六十四、投笔从戎六十五、郑之鄙人学为盖六十六、枭与鸠对话六十七、棉花六十八、不孝者五六十九、愚溪七十、罴说七十一、患难见知交七十二、废弈向学七十三、婆媳棋局七十四、富不易妻七十五、速进则阖七十六、三人越谷七十七、心不在马七十八、田子退金一、杨氏入山之大穴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
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气,不是一位君子吗?”【训练一】请将以下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 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答案】1.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2. 孟子说:“坚持正确的道路,会得到许多人的帮助;背离正确的道路,帮助自己的人就会很少。
”【训练二】请将以下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答案】1. 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
2.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做别人的坏事。
【训练三】请将以下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1. 知道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2. 学习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迷茫;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训练四】请将以下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答案】1. 自己想要成功,也要帮助别人成功;自己想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
2. 道路漫漫而又漫长,我将努力向上追求。
【总结】通过以上文言文翻译小题训练,我们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运用文言文中的智慧,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
阅读下列文段,翻译句子。
1.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①盍去诸?”其父曰:“②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垣墉两字都是墙的意思),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
2.公问于晏子曰:“为政何患?”晏子对曰:“患善恶之不分。
”公曰:“①何以察之?”对曰:“审择左右。
左右善,则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
”孔子闻之曰:“②此言也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善进,则善无由入矣。
”
3.①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犹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②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
4.范乔邑人腊夕盗斫其树,人有告者,①乔阳不闻,②邑人愧而归之。
乔往喻曰:“卿节日取柴,③欲与父母相允娱耳,④何以愧为!”⑤其通物善导,皆此类也。
5.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
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6. ①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②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参考答案
1:(1)何不把它赶走呢?(2)这道理不是你所能知道的。
2、(1)靠什么明察这个问题?(2分)(2)这话,确实啊!善的得到进用,那么不善的就无从进入(朝廷)。
[翻译重点在“也”、“信”、“进”、“入”、“无由”。
第一句译为“这话确实不错啊!”“这话说得实在啊!”也可以。
“信”译为“可信”不对。
第二句译成一般原理也可,如将“进”、“入”只泛泛地理解为“进去”(不涉及朝廷)应算对;采用意译也可,如将“无由”译为“没有因由”、“没有条件”等也应算对。
](3分)参考译文:齐景公向晏子问道:“处理政事担忧什么?”晏子回答说:“担忧善恶不分。
”齐景公问:“靠什么明察这个问题?”(晏子)回答说:“审慎选择近臣。
近臣善,那么百官就能明确各自应该做什么,善恶从而分明。
”孔子听到这件事,说:“这话,确实啊!善的得到进用,那么不善的就无从进入(朝廷);不善的得到进用,那么善的就无从进入(朝廷)。
”3:①认为自己是对的,认为别人是错的,(这是世俗之人(或一般人)共同的毛病。
②比自己有才能的人,嫉妒他们因而不愿向他们请教,不好自己的人,轻视他们因而不屑于问他们。
4:[译文]范乔同乡腊月除夕盗砍他家的树,有人告诉了范乔,①范乔佯装没有听见,②同乡惭愧地将盗砍的树归还给了。
范乔前去明白地告诉同乡:“您在节日拿点些,③想跟父母一起高高兴兴地过节罢了,④为什么惭愧呢!”⑤他通情理善开导,都像这样。
(每句1分)5:注:求益:求得上进。
便自高大:就自高自大。
凌忽:欺侮和轻视。
同列:同辈。
疾之:怨恨他。
鸱枭:chīxiāo ,两种恶鸟,这是古人的看法。
译文:学习,是为了求得上进。
可是我见到有人读了几十卷书就自高自大,欺侮和轻视长者,轻视同辈。
这样,别人自然象对仇人那样恨他,象对鸱枭那样讨厌他。
象这样以所谓学习损害了自己,还不如不学呢。
6.(1)有一个卖骏马的人,连续三天站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他。
(比,副词,接连地;旦,早晨,这里指一天;“人莫之知”是“人莫知之”的倒置,翻译时应注意下文“人莫与言”)(2)希望您环绕着马察看它,离开时再回头看一下它。
(还,通“环”;去,离开,顾,回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