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于尘俗的灵魂之舞——论迟子建小说《起舞》的禅宗文化内涵
- 格式:pdf
- 大小:446.99 KB
- 文档页数:5
于民间大地慨然挽唱——论迟子建长篇小说创作周会凌【摘要】迟子建近年来的长篇小说创作中,关于历史题材的写作占重要位置.作者以北国故土这一特定的地域来建构自己的艺术世界,以民间立场与浓厚的悲悯情怀去观照历史,其作品显现出历史背幕下气韵生动的民间人物形象、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日常生活美学、灵魂挽唱中的死亡哲思的创作特征.在其小说冲淡温厚的文字深处是对于民间大地与生命存在的慨然挽唱.【期刊名称】《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30)003【总页数】5页(P36-40)【关键词】民间;日常生活;死亡叙事【作者】周会凌【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对于历史的书写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这是文学对消逝的历史的一种深刻缅怀与永恒追忆。
王德威说:“比起历史政治论述中的中国,小说所反映的中国或许更真切实在些”,“小说夹处在各种历史大叙述的缝隙,铭刻历史不该遗忘的,原该记得的,琐屑的与尘俗的。
”[1]历史并非只是史册中一个个僵死而堂皇的文字符号,而是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构成的,是对于人的存在的生命纪录。
文学之于历史,就是让人们超越那些冰冷的统计数据、历史年份,以具象的生命个体的存在与呼号来触摸历史之脉搏动的温度,倾听从历史深处传来的声音,这无疑是一种对于历史有质感的理解与领悟。
历史题材的写作在迟子建近年来长篇小说创作中占重要位置,从她2000年的《伪满洲国》到2005年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再到2010年的《白雪乌鸦》,无论是书写一个区域的时代历史还是一个民族的演变历史,这些历史题材的小说在迟子建的创作中都显得格外厚重。
迟子建在近年来的几部长篇小说中,用文字去逼近历史,低吟咏叹民间大地,为无数小人物的挣扎困顿的灵魂挽唱,这是对历史的一种文学性的体认,是对传统历史叙事机制的一种叛逆与超越。
因为文学的一大价值就是去言说那些散落在固化历史缝隙中细屑而鲜活的生命存在,去勾勒与描摹那些民间小人物在宏大的历史面前的各式生命姿态与灵魂呼喊。
用残缺去阐释美用史诗去塑造爱——迟子建中篇小说《起舞》
解读
范经华
【期刊名称】《沧桑》
【年(卷),期】2008(000)005
【摘要】"世界上有两条路,一种有形的横着,供人前进、徘徊或倒退;一种无形的竖着,供灵魂入天堂或者下地狱,在横着的路上踏遍荆棘而无怨无悔,才能在竖着的路上
与云霞为伍。
"作者是真诚的也是执著的。
在书写温情与人性这条道路上怀有宗教
般的信仰,无怨无悔将生命中永恒的苦难化为一缕缕升腾的温暖。
《起舞》中残缺
之美带来的是伟大的爱。
作者又一次站在民间的立场上,于物欲横流的大时代中抓
住了人性的可贵的光辉。
【总页数】2页(P228-229)
【作者】范经华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在"独语"的世界里翩翩起舞——论迟子建的中篇小说《起舞》 [J], 刘双双
2.在爱中涅槃在俗世中老去--方方中篇小说《水随天去》读后 [J], 汪翠华
3.蕴藏于边缘人群的纯朴情怀——迟子建中篇小说《福翩翩》解读 [J], 龙厚雄
4.用真心去感悟大爱用真情去塑造大爱人物形象 [J], 周娅
5.隐蔽的生活之痛———解读迟子建中篇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J], 韩春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迟子建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气息和宗教情怀作者:张榕明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3期摘要:迟子建是游弋在东北世界中的精灵,她的文学作品中始终保留着一份炙热的乡土气息和浓厚的宗教情怀,这构成了迟子建文学作品的核心主题,也是她创作的精神动力。
本文将重点对迟子建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气息和宗教情怀进行深入思考。
关键词:迟子建;文学作品;乡土气息;宗教情怀迟子建是当代著名的作家,其作品中具有浓厚的东北地域文化特征和别具风情的宗教属性,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其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研究迟子建的文学作品,我们时刻能够被其真挚的情感和思想所折服,那种朴素真实的生命意识和布满真善美的人生态度,真实地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关怀和悲悯意识,散发着温暖的希望之光。
一、迟子建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气息迟子建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气息来源于其生活经历和独特的地域文化,正是这些元素的存在让迟子建的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乡土情结,从而为她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第一,迟子建的文学作品离不开她与生俱来的“童话生活”。
她的出生地北极村,便是童话的象征,她在北极村度过了自己的童年,那里有河流、山川、明月、清风,这都给她的美好童年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而为她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迟子建对自然万物都有着极强的感知能力,她对故土的热爱在作品中有多处体现:比如《赫尔古纳河右岸》中这样描写故乡的河流,“它们的名字,基本是我们命名的,比如得尔布尔河,敖鲁古雅河,比斯吹雅河,贝尔茨河以及伊敏河、塔里亚河等。
而这些河流,大都是额尔古纳河的支流,或者是支流中的支流”。
又如,“我生于一个月光稠密的地方,它是我的生命之火。
我的脚掌上永远洗刷不掉月光的本色,我是踏着月光走来的人。
”可见,迟子建对故乡的任何事物都有着极强的感知力和热爱。
第二,迟子建作品的乡土气息是独特地域文化的重要呈现。
迟子建的出生地漠河是一个中外文化交汇的地方,既有本土人的风俗,同时还有少数民族的存在,更有外来人的冲撞,这都让迟子建笔下的乡土气息变得愈发浓烈而多元。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道家思想
吴连影
【期刊名称】《理论观察》
【年(卷),期】2017(000)003
【摘要】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迟子建的小说中就蕴含着丰富的道家思想.迟子建这位从漠河踏雪而来的年轻女作家将城市的喧嚣抛在身后,持守着内心的一份宁静,将目光投向一个个遥远的北国村镇,用朴实细腻的笔触营造了一片纯净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温情真挚的冰雪世界.她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本心,不为文坛潮流所动摇.迟子建小说中的思想与道家的反智主义思想、福祸相依思想和自然主义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正是道家思想使得迟子建的小说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
【总页数】3页(P45-47)
【作者】吴连影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3
【相关文献】
1.道家思想与侠义精神的结合——论金庸小说中的道家思想
2.迟子建小说中的变异修辞现象分析r——以《酒鬼的鱼鹰》《芳草在沼泽中》为例
3.迟子建小说与道
家思想4.原始风景中可爱又偏执的生命群--论迟子建小说中的风景与人物5.迟子建小说中的变异修辞现象分析——以《酒鬼的鱼鹰》《芳草在沼泽中》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论迟子建小说中的儒家精神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流脉,它的人生价值观念对中国人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作为一个中国人,必然会受到这种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儒家精神几千年来已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沉淀在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里,从而成为我们的处世标准,看事态度”。
在迟子建的小说中,我们也能明显地看到儒家精神的印记,其小说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仁爱精神、智慧以及重义轻利的人生态度,都是儒家精神的集中表现。
一广博的仁爱精神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所谓“仁者人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孟子也说“仁者爱人”,“仁,人心也”,在这里,“仁”的主要意思是“爱人”,是对他人的同情和关怀,也就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它是人的内在情感的表现,是人天生就有的善端,是在他人遭遇困难危险时而给予关爱和帮助的自然情感的流露。
在儒家思想中,“仁”是做人的根本,是引导人心趋善的核心。
在迟子建小说的人物身上,同样也所放射着“仁爱”的光辉,对于人性,迟子建给予了较多善的成分,她认为“善是一种生活状态,我的小说就是展示这么一种状态”。
在她的小说中,这种“仁爱”精神有多方面的表现,小说《盲人报摊》、《雾月牛栏》表现的是亲人之间的关爱;《鸭如花》表现的是萍水相逢的人之间的互爱互助;《白雪的墓园》、《日落碗窑》表现的是邻里之间的关怀与帮助;小说《逝川》、《鸭如花》、《秧歌》则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界万物生灵的爱。
小说《盲人报摊》中,主人公吴自民夫妇是一对情深意厚的盲人夫妻,每天上午,他们都手牵手到街口卖报纸,对于他们来说,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他们内心却充满了光明和关爱,他们生活在幸福之中,因为“全院只有我们是不吵嘴的夫妻,因为我们相互看不见,在我心目中,你是世界上最美最好的女人”,正是依靠彼此的体贴和扶持,依靠爱的纽带,盲人夫妻才度过生活的道道难关。
小说《雾月牛栏》中,继父因无意中的失手把儿子宝坠打成了弱智,对于自己的过失,他后悔莫及,几年来一直心怀深痛的愧疚感,想方设法寻求机会弥补自己的过失,当他请求宝坠回屋居住而被宝坠断然拒绝后,他在宝坠愿意居住的牛栏盘了炕,打扫得非常整洁干净,而且每天晚上都来照看宝坠,并花掉家里所有的积蓄为宝坠看病,因为终日为宝坠的病情忧心,最后继父因积郁成疾而含恨致死,仁厚善良的继父为自己的失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生命中“仁”性的力量伴着他在负罪中走向死亡。
当代女作家迟子建小说的语言风格朴实大方,简练凝重,文笔流畅,语气舒缓,极富诗意美。
其作品多以乡村生活为题材,表达感情细腻又不乏豪爽之气,她注重对景物自然、贴切的描写,对人物性格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
在叙述视角上,迟子建的作品多以儿童视角,甚至是动物的视角描述世间百态。
在主题内涵上,迟子建的作品中处处洋溢着真、善、美的情怀和温润的忧伤,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钟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爱的追寻。
她的中短篇小说,大都呈现出这样一种诗意的风格——温情、透明、忧伤、纯粹、朴素……像飘拂在芦苇上的风一样柔软袭来。
一、乡土题材迟子建生在漠河,黑龙江畔中国最北的北极村。
特定的生活环境为她的写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创作题材。
她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大都是以她的故乡大兴安岭一带为背景,大雪、炉火、雪爬犁、木刻楞房屋、极光、鱼汛、秧歌等等极富地方特色的景致和民俗常把读者带进一个如梦如画的“北极村世界”。
在她的众多创作中,乡土气息始终占据着作家的思维空间。
所以,最初攫住了迟子建目光的便是她的故乡。
茫茫的雪原,长长的流淌不息的漠河,无边的松林,这些大自然浩荡的意象,塑造了迟子建的性格,涤荡着她的灵魂,形成她旷远空灵的宇宙观,她怀着巨大的热情探索着宇宙人生的奥秘。
从她早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她对文学与人生的思考是与她的故乡、童年和她所热爱的大自然紧密相联的,她笔下北疆小说的地域色彩是深切动人的。
在《北极村童话》、《逝川》、《一匹马两个人》、《清水洗尘》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在民俗影响下的她能超越时空与亡灵作精神交流;看到了大兴安岭的黑云白雪、极光渔汛等边地景象;还看到了充满灵性的会流泪的鱼、温柔得怕踩碎阳光从而缩着身子走路的牛,灵性的马,懂人性的狗,嫩绿的青葱,散发着香气的土豆花,这些沉醉的具象事物又形成她宁静平和、广大精微的精神世界。
……这给迟子建的文风定下了最初的基调:朴素,带着生命的原色;温情,携着情感的热度。
她着意表现的虽然是极具地域性特色的乡士,却又是属于人类共同的亘古不变的心灵乡土。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诗意浪漫哲学作者:陈春凤来源:《参花(下)》2018年第04期摘要:在《诗化哲学》中,刘小枫认为,浪漫哲学是个人生命的基础,人应该依靠信仰以及感性生活,倡导自然和个体生命的契合。
迟子建的小说,无形之中践行了这种“诗意的浪漫哲学”。
因而,本文主要以迟子建小说为例,分析其笔下诗意的浪漫哲学。
关键词:迟子建小说浪漫要研究浪漫主义作家作品,必须对浪漫主义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他的《西方美学史》中对浪漫主义作了权威的概括,他认为作为流派运动的浪漫主义具有三种显著的特征:第一,“主观性”;第二,“回到中世纪”(强调浪漫主义与民间文学的关系);第三,“回到自然”。
由此来看,迟子建的小说无疑是充满诗意的浪漫,这种浪漫渗透着一种深刻的人性关怀,是对家园故土北方漠河小镇那化不开的精神守望或追求,迟子建本人也说过,“没有大自然的滋養,没有我的故乡,也就不会有我的文学……对我而言,故乡和大自然是我文学世界的太阳和月亮,他们照亮和温暖了我的写作和生活。
”[1]因此,她的作品中永远带着漠河北极村的风土人情,充满漠河的地域乡土特色。
迟子建这种对大自然以及故乡土地的钟爱,是那么地执著,因而,这方面是值得我们更进一步深入研究的。
一、迟子建小说中的诗意浪漫无论是从艺术手法上还是从乡村文学的角度去分析其作品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的文章都不在少数,本文主要从浪漫主义的角度去看待迟子建的小说,当然这不单纯只是涉及她小说中的浪漫色彩,更多的是透过这种浪漫的气韵去看待迟子建的人生哲学。
(一)诗意的自然环境迟子建的小说充满诗意的气韵,这种气韵来自故乡黑龙江漠河风土人情和作者本身的古典文学教养。
首先,单看其小说的题目就充满古典诗意和浪漫,如她的长篇小说《越过云层的晴朗》,小说集《向着白夜旅行》《清水洗尘》《逝川》《雾月牛栏》《北极村童话》等。
只从题目的字眼来看,有着一种诗意的画面感。
“云层”“白夜” “清水”“逝川”“雾月”“北极村”等意象,真的如童话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