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_14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4
语文《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
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对自然规律的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自然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探讨作者对大自然的描述和感悟。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大自然的美丽景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学生进行讨论。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
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观察法:学生观察自然现象,进行实践操作。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工具3.1 教学资源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文本。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科学知识资料:关于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的资料。
3.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PPT:展示课文内容和科学知识。
笔记本和笔:学生做笔记。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的积极程度。
阅读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实践操作: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并进行实践操作的能力。
4.2 教学反馈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对方的学习情况。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导入和阅读课文。
第二课时:讲解课文中的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
第三课时:小组讨论和学习体会分享。
5.2 时间安排导入和阅读课文:40分钟。
讲解课文中的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40分钟。
小组讨论和学习体会分享:40分钟。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6.1 教学活动设计活动一:导入自然现象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活动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问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自然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美丽;(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教学内容:引言、第一部分大自然的奇妙的语言1. 引言:通过展示大自然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奇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第一部分: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如四季变化、白天黑夜、风雨雷电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自然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2. 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感知;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大自然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奇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四季变化、白天黑夜、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3. 讲解:讲解大自然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4. 实践:让学生观察和记录身边的自然现象,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5.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思考成果。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大自然中的自然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7.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学生对大自然现象的理解和科学原理的掌握程度。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界中的一些基本自然现象及其特点;(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总结大自然规律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现象;(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保护意识;(2)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自然界中一些基本自然现象的名称及其特点;(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总结大自然规律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对复杂自然现象的归纳与总结;(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相关自然现象的图片、视频等资料;(2)准备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2. 学生准备:(1)提前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自然现象;(2)准备好笔记本,记录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发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2)学生分享提前了解的自然现象,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自然现象的名称、特点等;(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观察与实验(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现象;(2)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4. 小组合作(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自然现象的规律;(2)学生汇报合作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归纳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得出规律;(2)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拓展练习。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问题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大自然中的各种语言及其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自然的声音和景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了解大自然中的各种语言及其特点。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2)对大自然语言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
(2)提问:“你们觉得大自然中有什么语言?”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2)教师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字词发音和理解。
3. 学习生词和短语(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学生通过组内讨论,运用生词和短语造句。
4. 探究大自然语言的特点(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大自然语言的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2. 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生词和短语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短文。
3. 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思考如何保护大自然,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建议。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朗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表现,检查字词发音和理解。
2. 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程度,包括拼写、意义和运用。
3. 小组讨论的成果,评估学生的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力。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大自然中的各种语言和信号。
学生能够分析不同生物之间的交流方式。
学生能够列举一些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了解大自然中生物的语言和信号。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大自然中的语言和信号:动物的叫声、体态和行为植物的生长周期、花朵的颜色和香味自然界的其他信号,如地震、台风等2. 生物之间的交流方式:动物之间的视觉、声音和触觉交流植物之间的化学信号和共生关系三、教学方法1. 观察和记录:学生观察校园或周边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和信号,并进行记录。
学生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和植物的特征,了解它们的语言和信号。
2. 小组讨论和报告: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生物或信号进行深入研究。
学生通过讨论和整理资料,制作报告并进行展示。
四、教学评估1. 观察记录表:学生完成观察记录表,评估他们对大自然中语言和信号的理解程度。
2. 小组报告评估:教师根据学生的报告内容、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情况进行评估。
五、教学资源1. 观察记录表2. 参考资料:有关大自然中语言和信号的书籍、文章、视频等3. 展示材料:纸张、彩笔、贴纸等教学计划:第一课时:介绍大自然中的语言和信号,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活动。
第二课时: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报告,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第三课时:总结学生的报告,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第四课时:学生完成观察记录表,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
第五课时: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教师进行评估和反馈。
六、教学扩展活动1. 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动物园: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动物园,观察不同生物的语言和信号。
学生通过实地观察,加深对大自然中语言和信号的理解。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示例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中各种信号的观察和解读能力;(3)引导学生运用大自然的语言进行创作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大自然中的现象,让学生学会发现和解读大自然的语言;(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鼓励学生进行创意表达,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培养学生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增强环保意识;(3)通过大自然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探究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1节:大自然的语言概述1. 导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和体验;2. 讲解:介绍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以及大自然中的各种信号;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大自然中的典型信号和现象。
第2节:大自然的文字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中的文字信息;2. 讲解:讲解大自然中的文字现象,如树叶、石头上的刻画等;3. 实践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并解读文字信息。
第3节:大自然的色彩1. 导入:让学生观察大自然中的色彩变化;2. 讲解:讲解大自然中色彩的规律和意义;3. 实践活动:让学生用色彩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
第4节:大自然的声音1. 导入:让学生关注大自然中的声音;2. 讲解:讲解大自然中声音的种类和意义;3. 实践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并解读声音信息。
第5节:大自然的气息1. 导入: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中的气息;2. 讲解:讲解大自然中气息的变化和意义;3. 实践活动:让学生用气息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
三、教学资源1. 教材:《大自然的语言》;2. 课件: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3. 教具:大自然中的实物,如树叶、石头、声音等;4. 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大自然语言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在大自然中的观察、分析和解读能力;3. 学生在创作和表达中的创新思维和艺术表达能力。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4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会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掌握常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二)能力目标:1、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学会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新设计1、相信学生人人有慧根。
2、本节课力求落实“先学后教”的生本教育理念,追求课堂的生本、生态、生成、生动。
因此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小组合作学习、展示质疑的机会,适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搭建学生展示质疑的平台。
学情分析1、在第三单元已学过几篇说明文,各校对教材处理不同,学生对说明文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准确把握说明顺序还有一定难度。
2、本文知识性强,内容上有一些枯燥,要通过多种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
3、八年级学生对语言品味有一定的基础,对说明文语言的品味,还要适当引导,加以规范。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快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事理说明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生动性。
学习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过程【导入】大自然的语言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有她自已的语言:立春过后,大地苏醒,草木萌发。
不久,夜红山“杜鹃花发映山红”,马渡河“桃花落尽菜花黄”。
到了秋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云盘岭“正是橙黄橘绿时”,金竹园“满山尽带黄金甲”,武陵峡“霜叶红于二月花”。
“忽如一夜春风来”,太平顶迎来了第一场雪,冬天悄然而至……【测试】检查预习销声匿迹(xiāo)悄然无声(qiǎo)惟妙惟肖(xiào)风雪载途(zài)一年半载(zǎi)【活动】前置学习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完成下列前置学习:1、找一找:抓关键句,找出有关物候知识的主要信息。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大自然的语言》;(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3)了解大自然中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2)通过观察、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正确朗读和理解;2. 课文中的生字词的学习和掌握;3. 对大自然中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 对大自然中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文本;2. 生字词卡片;3. 相关的大自然图片或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2)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是否有一种我们人类可以理解的语言呢?2. 课文朗读:(1)学生自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课文理解:(1)学生讲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生字词学习:(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2)教师解释生字词的含义,并进行实物演示或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教学拓展:1. 学生展示自己的大自然观察日记,分享自己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及其语言;2.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运用大自然的语言来保护环境,并展示讨论成果。
七、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2. 完成生字词练习;3. 观察大自然,记录一种自然现象及其语言,下节课分享。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14篇6大自然的语言篇一.《大自然的语言》教案2.《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含练习).《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实录.《大自然的语言》课堂教学实录.《大自然的语言》课课练.《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大自然的语言》评估测试练习.《大自然的语言》综合能力测试.《大自然的语言》自学评估.《大自然的语言》课标理念教学详案.《大自然的语言》说课设计.《大自然的语言》反思性案例分析.《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综合知识点.《大自然的语言》有关资料大自然的语言篇二教学要求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指的是什么;指导识字、学词。
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1.浅显简明的导语出示课题后,相机进行生字“语”的教学。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给足时间,照顾差生)4.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5.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互读互查,教师利用不带拼音的字卡采取开火车、指名读、互相帮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检查“仔、那、永、诉”的读音。
6.自由读全文,要求读正确。
7.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二、指导读好一、二、三节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
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4)全班交流:相机处理“说话、语言、仔细观察、发现”等词语。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大自然中常见的现象和事物,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美好。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欲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大自然的常见现象:风云雨电、四季变化、动植物生长等。
2. 大自然的语言:自然景观、声音、气息、色彩等。
3. 人与自然的关系:依赖、影响、保护等。
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大自然中常见的现象和事物。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大自然语言的含义和价值。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五、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实地考察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美好。
2.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现象的理解和感受。
3.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语言。
六、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实物等教学资源。
2. 教学卡片、作业纸等教学工具。
3. 实地考察的场地和交通工具。
4. 学生分组和分工安排。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妙和神秘。
2. 课程讲解:介绍大自然的常见现象和事物,讲解大自然语言的含义和价值。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对大自然现象的理解和感受,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语言。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写作、绘画或实践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思考。
八、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地考察中的积极参与和表现。
2. 学生的作业和作品:评估学生的写作、绘画或实践作业的质量和发展。
3. 学生的反馈和反思: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反思,了解他们对大自然的学习和体验的感受和思考。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自然探索活动,如户外徒步、观鸟、观察植物等。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升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水平。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使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三、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实行全面概括。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
导语: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相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板书文题和作者)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读(学生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①由同学们的回答可知,本文按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
义来说明事理,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上面四题将课文的段落标示出来。
(根据学生回答屏幕显示答案。
)
②老师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放在开头能够吗?
(不行,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
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这种条理性不但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逐个板书)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⑵回顾: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几个? (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3) 重点阅读6-10段,理解物候现象的各个因素,⑷追问:为什么作者把纬度差异这个因素放在第一个来讲?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四个因素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从主要到次要。
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水准,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第六自然段一个设问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个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⑸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理,我们有时还要注意说明方法,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常用的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分类别......
(6)这段文字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
(过渡)我们了解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后,老师想让同学们结合白居易的诗,说说这首诗中描绘的物候是由哪种因素引起的?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
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
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
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
第四环节: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比较阅读。
为了清楚简洁地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
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还要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本文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1)听读1--2自然段。
(2)多媒体出示: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3)让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⑷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下面请同学们精读1、2自然段,具体说说这个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
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但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
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
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
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
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第二自然段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
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不过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个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
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
“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很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
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二、引导学生学习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学案资料)
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较好地片断有:多媒体展示
一、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第五环节:总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理解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
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重温经典
荐读几首咏物诗,分析其中的物候知识。
梅花
[北周]庾信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
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
提示:当农历十二月中旬的时候,已经感觉到梅花应该凋残了。
不相信今年入春已很久了,梅花还没有开放,于是都来雪里寻梅。
树枝摇动,挂在树上的冰凌也坠落下来,伸出手攀看高处的梅枝感到非常寒冷。
如果早知天寒寻梅而不得,该多穿一点衣裳,现在徒然受寒,真令人懊悔。
诗人原居南方,梅花开得较早,留仕北朝后,居住北方,仍然在腊月下雪天去寻梅,哪知花还没有开,却饱受了冰雪严寒之苦。
看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南北差异比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