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X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预测+新题快递+答案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13
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问题(共20题)一、复合题(共20题)1.阅读下面文言文《醉亭记》,完成下列三小题。
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而深秀者,琅琳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语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之酒也。
②若夫日岀而林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奇,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实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彩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 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醉翁之意不在酒目似瞑,意暇甚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溪而渔C.日出而林霏若夫淫丽霏霏D.云归而岩穴暝太守归而宾客从(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岀者。
(3) 下列对文章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①段介绍醉翁亭所在,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图,突出醉翁亭之美。
B.文章第②段描写了山间变幻多姿的早晚景物,将“山水之乐”具体化,突出流连山中美景的无穷乐趣。
C.太守因滁州老百姓生活安定、富足而醉,也因自己依然未得到统治者赏识而只能孤芳自赏、自我陶醉。
D.本文除第①段外,每段开头都用领起词语引出下文。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一、岳阳楼记范仲淹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具通:俱)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隐曜一作:隐耀;淫雨通:霪雨)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分)(1)属予作文以记之()(2)去国怀乡()(3)宠辱偕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城现代汉语。
(1)此则岳阳楼之太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政通人和,百体具兴”一句,凝练地概括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了重修岳阳楼之事。
B.“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浩瀚磅礴的非凡气势。
C.第③④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景色,一阴一晴,表明了作者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
D.第⑤段抒情和议论交融,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二、马援少时,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欲就边郡田牧。
【2024新题速练】文言文阅读(读书学习类)(全国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2024·宁夏银川·一模)中华民族自古崇尚读书,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面的题目。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王冕①者,诸暨②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踏田者,父怒,挞③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④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
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⑤闻而异之,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选自宋濂《宋学士文集》)注:①王冕:元末著名画家、诗人。
②诸暨:今浙江境内。
③挞:用鞭棍等打人。
④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熄的灯。
⑤韩性:元末大学者。
【丙】许衡,字仲平。
幼有异质,七岁入学,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
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
”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
如是者凡更三师。
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
尝从日者①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
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②说。
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③诸义而后发。
文言文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命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筐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破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履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①也。
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②,中贮苦茗,具淡巴菰③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
见行道者过。
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
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一、(2023·淄博中考)阅读下面旳文段, 完毕背面旳题目。
细柳(节选)细柳娘, 中都之士人女也。
或以其飘枭可爱, 戏呼之“细柳”云。
柳少慧, 解文字。
而生平简默, 未尝言人臧否。
但有问名①者, 必求一亲窥其人。
阅人甚多, 俱言未可, 而年十九矣。
父母怒之曰: “天下迄无良匹, 汝将以丫角老②耶?”女曰: “我实欲以人胜天, 顾久而不就, 亦吾命也。
今而后, 请惟父母之命是听。
”时有高生者, 世家名士, 闻细柳之名, 委禽③焉。
既醮④, 夫妇甚得。
生前室遗孤, 小字长福, 时五岁, 女抚养周至。
福年十岁, 始学为文。
父既殁, 娇惰不愿读, 辄亡去从牧儿遨。
谯诃⑤不改, 而顽冥如故。
母无奈之, 因呼而谕之曰:“既不愿读, 亦复何能相强?但贫家无冗人, 便更若衣, 使与僮仆共操作。
否则, 鞭挞勿悔!”于是衣以败絮使牧豕归则自掇陶器与诸仆啖饭粥。
数日, 苦之, 泣跪庭下, 愿仍读。
母返身面壁, 置不闻。
不得已, 执鞭啜泣而出。
残秋向尽, 体无衣, 足无履, 冷雨沾濡, 缩头如丐。
里人见而怜之, 纳继室者, 皆引细娘为戒, 啧有烦言。
女亦稍稍闻之, 而漠不为意。
福不堪其苦, 弃豕逃去;女亦任之, 殊不追问。
积数月, 乞食无所, 憔悴自归, 不敢遽入, 恳求邻媪往白母。
女曰:“若能受百杖, 可来见;否则, 早复去。
”福闻之, 骤入, 痛哭愿受杖。
母问:“今知改悔乎?”曰:“悔矣。
”曰:“既知悔, 不必挞楚, 可安分牧豖, 再犯不宥⑥!”福大哭曰:“愿受百杖, 请复读。
”女不听。
邻妪怂恿之, 始纳焉。
濯发授衣, 令与弟同师。
勤身锐虑, 大异往昔, 三年游泮⑦。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问名: 古代婚姻礼仪之一, 指男方去女方家提亲。
②以丫角老: 终身做姑娘。
③委禽: 送聘礼, 表达定婚。
④醮(jiào): 嫁。
⑤谯诃: 责怪呵斥。
⑥宥(yòu): 宽恕。
一、文言文阅读【答案解析】1. 第一题:根据上下文,我们可以判断“食”在这里的意思是“吃”。
故选C。
2. 第二题:根据句子结构和语境,我们可以判断“予”在这里的意思是“我”。
故选B。
3. 第三题:根据句子结构和语境,我们可以判断“皆”在这里的意思是“都”。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答案解析】1. 第一题:根据文章内容,我们可以判断作者在文中想要表达的观点是“要勇敢面对挫折,积极进取”。
故选D。
2. 第二题:根据文章内容,我们可以判断作者在文中想要表达的情感是“积极向上”。
故选B。
3. 第三题:根据文章内容,我们可以判断作者在文中想要表达的主旨是“要珍惜时间,努力拼搏”。
故选C。
三、作文【答案解析】1. 第一题:根据题目要求,我们可以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话题,如“家乡的变化”、“我的成长故事”等。
在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开头:简洁明了地提出话题。
(2)主体:具体叙述事件,突出重点。
(3)结尾: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2. 第二题:根据题目要求,我们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如“科技发展”、“环境保护”等。
在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开头:提出问题,引起读者兴趣。
(2)主体: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结尾:总结全文,强调观点。
四、综合运用【答案解析】1. 第一题:根据题目要求,我们可以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名言警句,如“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等。
在回答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理解名言警句的含义。
(2)结合自身实际,阐述名言警句的意义。
(3)语言表达流畅,条理清晰。
2. 第二题:根据题目要求,我们可以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曹操”等。
在回答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了解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分析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
(3)结合历史背景,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
五、文学常识【答案解析】1. 第一题:根据题目要求,我们可以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考点06 文言文阅读一、(2020年河南省中考最后一卷)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A)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B)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河中石兽》)(二)邑①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
至夜,觉肤痒。
天明视之,茸生②鸭毛,触之则痛。
大惧,无术可医。
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
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
”而邻翁素雅量③,生平失物,未尝征④于声色。
某诡⑤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
彼甚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
”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
”卒不骂。
某益窘,因实告邻翁。
翁乃骂,其病良已⑥。
异史氏曰:“甚矣,攘⑦者之可惧也:一攘而鸭毛生!甚矣,骂音之宜戒也:一骂而盗罪减!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慈者也。
”(节选自《聊斋志异·骂鸭》)注:①邑:县。
②茸(róng)生:细毛丛生。
③雅量:度量宽宏。
《晋书·李寿载记》:“(寿)敏而好学,雅量豁然。
”④征:表露,表现。
⑤诡:欺骗。
⑥良已:痊愈。
⑦攘:偷,窃取。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是.非木柿/由是.可知/亦复如是./是.非曲直B.求.二石兽于水中/刻舟求.剑/求.同存异/精益求.精C.但知.其一/明知.故犯/知.根知底/一叶知.秋D.一老河兵闻.之/闻.风丧胆/闻.鸡起舞/博闻.强识2.翻译语段(一)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做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A)以为顺流下矣。
2024年各地九年级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一)(2024年赤峰市中考语文)班级微信公众号设立了“君子风范·古代先贤”推介专栏。
小文梳理资料,探究“君子”内涵,请帮她完成以下任务。
【资料卡片一】“君子”品性的时代表达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2.【因言求义】下面是小文设计的“解文释义探究单”,请帮她填写完整。
苏轼堪称君子人格的典范。
他在生命的低谷仍“无所往而不乐”,有颜回“在陋巷”仍“不改其乐”之贤。
初到胶西,“盗贼满野,狱讼充斥”,此句可译为⑦。
“处之期年”,“期年”意思是⑧,此地便和乐安宁、民风淳厚……3.【联文求义】“君子风范·古代先贤”专栏,上一期推介的是诸葛亮。
请结合资料卡片及阅读经验,参照上期推介语,为苏东坡写一段推介文字。
(不得抄录“解文释义探究单”中的相关内容;80字左右)诸葛亮推介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能“决胜千里之外”;他高瞻远瞩、励精图治,为汉室兴复鞠躬尽瘁;他治家谨严,告诫后人应崇尚节俭、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答案】1.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2.有高尚品德和修养的人仁富贵权势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坚守原则、不屈服于外界压力(意对即可)致诚坚定志向盗贼到处都是,案件也多不胜数满一年3.示例:苏东坡是乐观的典范,无论处境多艰,都能自得其乐;他为官亲民,致力于改善民生;他文采斐然,诗词文章流传千古。
其君子风范,令人敬仰!(2024年甘肃临夏中考语文)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乙】懋第①衰绖②入都门,至则馆之鸿胪寺。
202X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预测+新题快递+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虽.乘奔御风( ) (2)其.间千二百里( )(3)是.日更定矣( ) (4)湖中人鸟声俱.绝(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高。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
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4.【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注],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文不识:人名。
1. 划出下列句子的语意停顿。
(用“/”在句中断两处)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无从致.书以观致:_______________(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叩:_______________(3)色愈恭,礼愈至.至:_______________(4)邻舍有烛而不逮.逮:_______________3.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C.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两文的作者是怎样解决读书的困难的?(每一点各四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从这两段文字看,主人公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相同原因有哪些?(说出两点即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4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 【注】①薜(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
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
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
③办:具备。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四时俱备.前人之述备.矣B.遂葺宇其.上择其.善者而从之C.仆去月谢.病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邑人奇.之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
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杨氏谢而从之。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迫暮,与老人同出。
(康与之《昨梦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渔人甚异.之 (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3)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 )(4)迫.暮,与老人同出 ( )2.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理解。
(1)【甲】【乙】文段都以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甲】文段按空间顺序进行记叙描写,【乙】文段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来描写洞内生活情况的。
(2)【甲】【乙】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是有共同之处的,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共同点吗?你相信两文段所写生活的真实性吗?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