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精选】2018年中考历史复习方案 专题突破篇 专题十二 中外教育发展课时训练 岳麓版
- 格式:doc
- 大小:834.50 KB
- 文档页数:5
专题一:三次科技革命…………………………………………………………专题二:两次世界大战…………………………………………………………专题三: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题四: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专题五:资本主义发展史………………………………………………………专题六:民族解放运动史…………………………………………………专题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题八: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家及思想解放运动……………………………专题九: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专题十中外重大改革………………………………………………………专题十一: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专题十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近代化的探索)………………专题十三:国共两党的关系…………………………………………………专题十四:近现代史上中国的外交……………………………………………专题十五:“三农”问题……………………………………………………专题十六: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十七:世界民主法制的进程中考历史复习专题一: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较专题二:两次世界大战中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两次世界大战中考历史复习专题三: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这个专题主要包括:一、世界近现代史上,主要矛盾的演变二、世界格局的演变三、重要国际组织及同盟四、主要的国际战争一、世界近现代史上,主要矛盾的演变.1、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法矛盾。
法国大革命时期,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进攻法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之后俄国在欧洲称霸,英俄矛盾尖锐2、19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德矛盾。
普鲁士为完成统一大业,与法国矛盾尖锐,1871年普法战争,法国失败丧失欧洲大陆霸权3、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
初三历史中考备考方案初三历史中考备考方案范文(精选5篇)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方案准备工作,一份好的方案一定会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及互动性。
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三历史中考备考方案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初三历史中考备考方案1一、主要思路1.进一步夯实基础。
通过各种形式,检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背诵情况,强化基础知识的记忆。
2.以专题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整合,突出知识点的横向、纵向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3.增加能力型习题的训练量,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综合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4.侧重于提优。
关注优生中历史学科薄弱的学生,分析这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及早解决问题,力争使优生成绩达到学校要求。
二.专题突破、强化训练1.中国古代政治文明2.中国古代经济文化3.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4.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政治文明进程5.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进程三、主要措施1.研究考点。
理清思路、总结规律、明确考点、突出重点,以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的复习。
2.扎实做好专题复习。
目前我已经选定5(长条)+6个专题,基本涵盖了教材内容与热点问题,把零散的知识归类、纵横串联、辨其异同,形成知识网络。
3.仍要关注基础。
专题复习是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提炼与深化,它不能脱离基础知识。
况且历史知识记忆性很强,时间一长就容易遗忘,所以不能为专题而专题,在专题复习阶段仍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背诵和检查。
这样,才能将专题复习落到实处。
4.加强对学生解答材料题的指导。
一是指导学生读材料的方法。
首先,弄清材料的大意和观点;其次要抓住材料的关键词、还要注意材料的出处;再次是寻找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解题时必须以课本知识为依据,尽量用教材上的说法,不能随心所欲、信口开河。
二是审目,弄清题目在问什么,弄清题目的考查意图,特别是题目中出现“依据材料”字样时,答题节奏一定要慢下来,要看清楚依据材料中的什么内容,将答案斟酌几遍后再下笔。
2018年中考历史复习方法指导历年来历史作为开卷考试科目一直被忽视,所谓开卷有益。
但各位同学是否想过初中历史六册教材你在考试中你有时间做到题题翻书呢?就算你翻到了你又能在教材中找到你需要的答案吗?其实开卷考试对于同学们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这就要求复习中,同学们能够自主整理材料,理解知识并加以深化,掌握解题技巧应对考题的千变万化。
针对多年来我们在历史考试中所存在的问题,我给出以下几点意见,望各位同学认真自查做好复习。
、了解中考考点和试卷分值及考察范围1、陕西中考历史卷面满分为40分,主要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选择题共6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非选择题为材料分析题,共28分。
2、中考历史的考察范围为七、八、九年级的6册教材,全部内容即中国史(七、八年级)与世界史(九年级)。
中国史比例约占60流右(大约24分),世界史约占40流右(大约16分)。
具体考点请认真阅读中考考试说明。
、中考复习方法。
1、做好课堂笔记,夯实基础中考题目主要倾向于对同学识记能力的考查,同学们在认真听课的同时,做好课堂笔记是关键。
学生整理笔记要抓住三个时机,①预习终结性练习后自主在学习手册上做好标记;② 是老师讲授重点内容时,要挤时间速记、简记;③下课后,要尽快抽时间补记。
笔记不能只有老师的板书,板书仅是本课的简要重点,还应该在笔记上记录这个知识点是如何理解、如何构建的。
此外,习题课,重点要记解题策略(如审题方法、解题思路等)以及典型错误与原因剖析;而复习课,重点要记知识点间关联,可用图示或图表法。
其次,同学们要重视老师的习题课和复习课,老师会把之前课程讲解的知识点在复习中进行串联,同学们可以把之前上课没弄懂的问题通过习题进行强化,达到真正的融会贯通。
2、构建知识结构,整体把握历史事件中考历史学科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理解能力和对历史事件是否熟知,这就要求考生复习时要建立一个完整清晰的知识架构。
①首先要重视教材目录,教材目录清晰记录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可以帮助考生理清事件的前因后果,找到一章一节相联系的知识点,由点及面地记忆省时又省力。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教案第一章:中国古代史一、教学目标1. 掌握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现象。
2. 理解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框架和重要时期。
2.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
3. 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
2. 难点: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和文化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比较法等,引导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知识。
2. 利用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古代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古代史题目,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3. 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古代史知识的系统掌握情况。
第二章:中国近现代史一、教学目标1. 掌握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现象。
2. 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框架和重要时期。
2.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
3.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
2. 难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革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比较法等,引导学生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
2. 利用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2018中考历史备考计划方案槐店镇第三初级中学祁辉2018年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打好历史中考这场攻坚战,争取在中考时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
特制定本计划方案如下:一、备考计划教学进度1、4月上旬,完成第一轮复习;3、2018年5月中旬前,完成第二轮复习;4、2018年升学考试前,完成第三轮总复习。
二、复习计划及措施第一阶段:系统复习,夯实基础。
历史复习内容较多,一共考六本书,但课时少,虽然《中考说明》规定了考试内容,但历史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我们必须合理地利用时间,全面地有重点地复习,这样才能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从容面对中考。
为了更好地提高复习效果,我们在以课本为主的前提下,为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案,包括知识结构和习题两部分,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提纲挈领的认识,习题涉及所有题型,突出重点知识。
使所复习的知识得到巩固,以提高学生的能力。
结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以教材为本,全面复习,打好基础。
第二阶段:题型训练,熟悉解题技巧, 注重应试能力的提高。
基础知识掌握了,能力提高了,还要提高考试、答题的能力。
特别是应试的技巧,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我们认为学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审题,在平日练习和考试过程中一定要仔细审题,题目问的是什么要弄明白,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回答,千万不能草草看一眼就解答。
(2)对课本内容一定要熟悉,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做选择题尽量不看书,材料题和问答题一定要看书。
(3)注意合理地安排考试时间。
用时四周,在复习中,要特别重视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在中考历史学科中题型有选择题、材料题和问答题。
其中选择题覆盖面广,能较全面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记忆能力和几乎所有层次的思维能力及思想品质,所占分值比重大(非选择题占了卷面70%),从历年考试题目看,选择题难度值低,考的都是较为基础的知识,因此选择题力求学生不能丢分。
学生在解题时要求学生抓住“题干”和关键字,理清题意后,运用正确方法进行解题,例如运用直选法、排除法、分析法进行选择。
第 1 课时中国古代史1---9课主备人:周祖青审核人:张海浪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京人的生产、生活2.了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3.了解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和禅让制4.理解西周分封制的建立及其影响;知道春秋霸主和战国七雄5.了解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6.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知道商鞅变法的内容,认识其历史影响7.知道都江堰8.知道甲骨文;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二.基础知识与考点记忆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1.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生活在北京周口店山洞里,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粗糙的石器,会使用天然火和保存火种。
他们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
2. 河姆渡、半坡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①河姆渡遗址:长江流域,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人会用磨制石器和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住干栏式房屋,会挖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陶器。
②半坡遗址:黄河流域,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人会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蔬菜,住半地穴式房屋,饲养家畜,使用磨制石器,制彩陶,会纺线、织布、制衣。
3. 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和禅让制:传说与神话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我们常自称“炎黄子孙”是因为神话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是华夏始祖。
①距今约四五千年,传说中的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战中战胜蚩尤,之后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汉族的前身).②黄帝,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音乐,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
③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年老的时候,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
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二)国家的产生(夏商周)和社会变革(公元前2070-公元前221)1.西周的分封制的建立和影响(“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列国、烽火戏诸侯的由来)①目的:巩固对周边的统治②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专题训练(十二) 中外教育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原创题]中考复习时,班主任王老师经常告诫学生要“温故而知新”。
你知道下列人物最早提出这一告诫的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庄子
2.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
”下列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是( )
A.仁者爱人 B.因材施教
C.有教无类 D.温故知新
3.右图是在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拓本《讲学图》,图中讲学的内容应该是( )
A.儒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道家学说
D.墨家学说
4.[改编题]2017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
孟德斯鸠在评价中国某一考试制度时指出:“皇帝通过考试等途径选拔官吏。
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经过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
”该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不包括( )
A.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
B.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
C.方便贵族子弟做官
D.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
5.[2017·盐城]“载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殿前试人自此始。
”“殿前试人”这一考试形式的开创者是( )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6.[原创题]下表所示的是我国近代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该学堂创办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五四运动时期
7.下侧是山西举人刘大鹏在光绪三十一年(注:光绪元年为1875年)某天的日记,其中部分字迹印刷不清。
这部
分字迹应是( )
九月十七日
下诏****,士心散涣,有子弟者皆不作读书想,别图他业,以使子弟为之,世变至此,殊可畏惧。
A.兴办洋务 B.兴办学堂
C.停止科考 D.结束帝制
8.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有代表建议要实行12年义务教育。
我国基础教育事业进入“依法治教”新阶段的标志是( )
A.科举制的废除
B.“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
D.863计划的实施
9.[2017·沈阳]19世纪后半期,在文明开化政策的推动下,日本取消传统文化的中心地位,全面引入西方的思想文化,建立了新式教育体系。
但与此同时,日本也留存了浓厚的专制思想,如对天皇个人的神化思想等。
与上述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大化改新 B.1861年改革
C.戊戌变法 D.明治维新
10.[2017·孝感]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发展阶段,1987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战后,教育经费在政府的财政预算中所占比重超过20%,名列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之首。
90年代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成年人受过大学教育。
工程师在人口中的比例居世界之首。
”该材料反映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是( ) A.重视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创新
B.推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
C.重视教育,注重人才培养
D.政府投资主要放在发展经济上
二、非选择题
11.[经典题]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各家在讲学活动中创立了新的学派,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标新立异。
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规模较大。
儒家设立的私学,首推孔子。
据史书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
——摘编自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墨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各一位。
材料二
1910年至1912年京师大学堂的机构
——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史》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比较孔子开办的私学与京师大学堂在教学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3)京师大学堂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是什么?它是哪所大学的前身?
12.[改编题]教育引领人探访灵魂和生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
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1)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被统治阶级垄断,孔子打破了这一局面。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孔子是如何打破这一局面的?
材料二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材料二中的“这种制度”正式诞生的标志是什么?武则天是如何发展该制度的?该制度对促进文化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材料三见图一、图二
图一图二
(3)图一中的“大学堂”是近代什么运动的重要成果?图二文件的颁布有何标志性意义?
材料四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4)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奠基工程是什么?该工程在全国基本实现是在哪一年?
(5)综合上述中国教育的变革历程,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参考答案
1.B [解析] “温故而知新”最早是由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
2.C [解析]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首创私学,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使得部分身份比较低微的人也能享受到受教育的机会,有一定的平等观念,所以选C项。
A、B、D三项与“平等”不符。
3.A
4.C [解析] 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历史意义。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D三项表述正确。
科举制放宽了做官途径,为百姓做官打开了渠道,C项符合题目要求。
故选C项。
5.C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开创了殿试和武举。
6.A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代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创立于洋务运动时期。
7.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废除。
洋务派大臣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兴办学校。
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新式教育体制,于1905年宣布废除在我国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光绪三十一年是1905年,所以C项停止科考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项。
8.C
9.D [解析]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19世纪后半期”“日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历史事件是日本明治维新。
大化改新是日本在7世纪中期进行的改革,1861年改革是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戊戌变法是中国的改革,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10.C [解析] 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教育经费在政府的财政预算中所占比重超过20%”“90年代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成年人受过大学教育”“工程师在人口中的比例居世界之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视教育,注重人才培养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11.(1)局面:百家争鸣。
墨家:墨子;法家:韩非。
(2)私学:教授诗书礼乐等儒家经典;京师大学堂:既有中国传统儒学,又有西方学科,中西结合。
(3)地位: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北京大学。
12.(1)倡导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2)隋炀帝设置进士科。
创立殿试和武举。
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尤其是唐诗的繁荣。
(3)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意义:标志着我国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
(4)九年义务教育。
2000年。
(5)认识:中国教育历史悠久;先进人物引领教育;社会变革(思想解放)推动教育;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等。
(回答任意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