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科学三下《灯泡亮了》教学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4
青岛版小学科学《灯泡亮了》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能借助手电筒猜想灯泡发亮的秘密;能用导线、灯泡等材料设计简单的电路进行实验;能通过观察和已有知识经验对“灯泡亮了”做假设性的解释;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
2.能对电的知识提出想知道的问题;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体会合作探究的乐趣;愿意与人交流电路连接的方法。
3.知道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有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四部分组成;会用导线、灯泡、电池等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并将自己设计的电路用图的形式记录下来;知道开关的功能;懂得节约用电。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记录卡的使用材料的准备实验中的安全防护案例背景分析:活动准备提示了课堂探究活动思路:一是从生活经验入手,学会思考、学会提出探究问题;二是给了我们一个本课探究的重要指向“小电珠是怎样亮起来的?”启发学生课堂探究要借助手电筒这一简单的电器;三是让我们准备好客探究必备的材料:手电筒、电池、导线、小灯泡、电池盒、开关、灯座。
本课包括两项活动:第一项活动是由一个问题“手电筒为什么会亮呢?”和两幅图提示了活动的目的,即要研究小电珠是怎样亮起来的,提示学生可以“把手电筒拆开看一看”,了解手电筒的部件特点;卸开后的手电筒部件:电池、小灯泡、手电筒外壳、底盖等,启发学生思考手电筒发光的秘密。
第二项活动是由三个环节组成:一是让学生借助对手电筒研究所获得经验,小组合作借助材料想办法,连接一个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设计进行实验并把电路图画下来;三是以文字的形式概括一个简单的完整电路包括:电源(如电池)、开关、导线、用电器(如灯泡)四部分。
自由活动部分提示了电的不同形式:直流电和交流电的来源。
目的是让学生懂得电的不同形式,知道电与我们的关系,学会节约用电。
拓展活动提示学生进行课下探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因此我设计了“探究十字路口红黄绿等交替发亮的秘密。
”让学生把课堂探究兴趣持续下去。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灯泡亮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知道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有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等四部分组成,能用导线、灯泡、电池等组合一个简单电路。
2、通过灯泡亮了这一科学现象的探究,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并选择合适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能够初步掌握用符号表示一个简单的电路。
4、体会到与人合作的愉快和科学探究的乐趣;产生愿意合作交流和乐于从事科学探究活动。
5、通过活动知道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有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等四部分组成,能用导线、灯泡、电池等组合一个简单电路。
二、教学重点、难点1、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生活经验,对灯泡亮了这一科学现象进行探究。
2、手电筒中小灯泡亮了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电池,电池盒,导线,开关,小灯座及灯泡,手电筒。
四、教学过程:1、实物导入(1)、出示手电筒,打开开关,灯泡亮了。
(2)、提问:对此,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导入新课。
2、探究过程(1)、手电筒为什么会亮(2)、提出问题:手电筒里面的小灯泡为什么会亮呢?(3)、学生根据课前对手电筒的研究经验进行汇报。
(4)、小结:有灯泡,电池,开关,导线等元件,还需要把这些元件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回路。
3、让小灯泡变亮(1)、介绍实验器材:灯泡,电池,开关,导线,电池盒,小灯座。
同时介绍各自的使用方法,电池的正负极。
(由于学生都是初次接触,不知道如何使用,通过教师的介绍,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同时也节约了时间。
)(2)、提出问题:你怎样连接才能让小灯泡亮起来?(3)、学生分组设计连接方案。
(4)、学生分组实验。
(5)、请一个小组展示连接的电路,总结出一个完整的电路由电源,导线,开关,用电器组成。
4、解决问题(1)、提出问题:我这里有几把手电筒都不亮了,你能帮我修理一下吗?(2)、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3)、交流汇报。
五、拓展延伸同学们,电池的使用在生活中很普遍,用完的废旧电池会给环境带来很大的污染,回去以后查阅一下有关废旧电池如何处理这方面的资料,我们下节课再一起交流。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灯泡亮了_青岛版教学目标:1.尝试用1节电池、一根电线点亮一个小灯泡。
2.学画1节电池、一根电线、一个小灯泡组装的电路,并用彩笔指示电流淌的路径和方向。
3.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连接,让小灯泡亮起来。
重点难点:1、实际操作,让小灯泡亮起来。
2、画简单电路图和电流路径,正确认识电路。
教学预备:干电池、小灯泡、电线(学生可自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师:(出示手电筒)认识吗?有什么作用?2、按亮手电筒,看到了什么?3、这节课就来学习灯泡亮了,并板书课题11、灯泡亮了(二)猜想1、猜想什么缘故灯泡会亮起来2、汇报(可能手电筒里有电池)3、高楼上的灯,路灯专门高,我们不能研究,今天我们借助手电筒,会用吗?(三)设计方案及注意事项1、研究手电筒的隐秘最好的方法是什么?2、拆开前有什么提示大伙儿?3、师出示安全提示:(1)要把拆下来的器件按顺序摆放。
(2)认真观看手电筒里面有什么?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四)学生探究1.尝试让小灯泡亮起来①教师提示:用1节电池、一个小灯泡、一根电线组装起来,使小灯泡发光(注意:不能用导线直截了当把电池正、负极连接起来!)。
②学生组内尝试:连接起来点亮小灯泡。
③展现:我的小灯泡亮啦。
2.指导画简单电路图,标出电流淌路径教师边讲解边示范画,学生学画(略)(见板书)3.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连接电池、小灯泡、电线。
师提示:电通过灯丝,形成环路、小灯泡就会亮,除上述方法还能够如何样连接,阅读教材图示,尝试连接一下。
(五)展现与交流1、展现:小灯泡亮了。
2、讨论:有的小灯泡什么缘故不亮。
3、总结:电流通过灯丝,形成环路小灯泡亮,短路或断路小灯泡都可不能亮。
(六)巩固拓展1、一个完整电路由哪几部分构成?2、电从哪里来?3、课下制作简易电池。
板书设计11、灯泡亮了一个完整电路: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课后反思本课重点是引领学生走进电的世界,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灯泡亮了山东省高唐县固河联校——董保华教学目标:1、通过对灯泡亮了这一种科学现象的探究,经历提出问题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体会到与人合作的愉快和科学探究的乐趣;产生愿意合作交流和从事科学探究活动的愿望。
3、通过活动知道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由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等部分组成;能用导线、灯泡、电池等连接一个简单电路;知道开关的功能,了解电的来源。
重难点:通过活动知道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由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等部分组成;能用导线、灯泡、电池等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教学法:教师引导、合作交流、动手实验教学具:课件实物投影手电筒干电池导线开关小灯泡等教学程序: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灯光下的夜景)师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像图片中这样的夜晚吗?夜景中最突出的是什么呢?学生不难看出:夜景中最突出的有电灯。
然后老师接着问,看到以上情景,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呢?学生可能会提出“电灯为什么会亮?”“怎样能使电灯亮起来?”等问题。
2、导入: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关电的问题,真了不起,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先来研究“小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灯泡亮了)[通过观察情景图,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深深的思考,提出探究的问题。
]第二环节:探究活动1、探究手电筒的构造:(1)谈话:让我们先从熟悉的手电筒研究起。
请大家小组合作利用你的手电筒来自己研究一下:手电筒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有什么作用?(2)学生分组研究,教师指导(3)学生汇报自己的探究结果(4)教师小结:(投影手电筒的构造)简单介绍各部分的作用。
[本活动的设计,使学生意识到要想让灯泡亮起来,必须具备的条件:电的来源(电池)、电行走的路径(导线)控制灯泡亮灭的装置(开关)及发光的装置(灯泡),为下一活动自己组装一个电路奠定了基础。
]2、探究灯泡发光的方法:(1)谈话:我们已经了解了手电筒发光的秘密,思考怎样使灯泡发光?我们可以选用哪些材料?它们有什么特点?各类似于手电筒的哪一部分?请各小组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学三年级科学《灯泡亮了》教案学情分析】生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咱们老师要做的就是要在课堂上再次点燃学生探究事物的激情,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学生虽然对电路有一定的感受,但仅停留在表面上,他们的年龄段决定了,要想让他们有一个深刻的认知,需要通过直观一些的方法。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亲自动手,经过整个实验过程,效果会很好。
教学目标】.通过对灯泡亮了这一科学现象的探究,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能用导线、灯泡等材料设计简单的电路进行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能对电提出想知道的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的愉快和共同进行科学探究的乐趣。
、知道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由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四部分组成;能用导线、灯泡、电池、开关等连接一个简单电路;能够用符号表示一个简单的电路;知道开关的功能。
教学重点】对完整电路的四个组成部分的认识教学难点】一个完整电路中各部分的符号表示;完整电路的连接方式教具准备】手电筒、电池、电池夹、导线、开关、灯座、灯泡教材分析】动准备提示了课堂探究所必备的典型的实验材料:手电筒、电池、电池夹、导线、小灯泡、灯座、开关。
课有两个活动,活动一是由一个问题引出,即“手电筒为什么会亮呢?”同时教材中还呈现了学生拆开手电筒观察的图片和手电筒的主要组成部件。
活动二是连一连,让小灯泡亮起来。
教材中向我们呈现的是学生制订实验方案和连接电路两个画面。
还有一个提示“不能用导线直接把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以及一个记录表“我画的电路图”。
由活动“电从哪里来”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各种电池,以及电的来源和电的发展史。
展活动中提示了一个建议性活动内容:做一个西红柿电池,并在课下尝试用其他水果或蔬菜制作电池。
教学过程】、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引出本课的探究主题.讲故事。
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故事,想不想听?讲故事:从前,有一位智慧老人,他想寻找一名助手。
《灯泡亮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用导线、灯泡、开关等材料设计简单的电路进行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2、能对电提出想知道的问题;体验与人合作的愉快和科学探究的乐趣;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由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四部分组成;能用导线、灯泡、电池、开关等连接一个简单电路;知道开关的作用。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电池的作用、开关的作用、手电筒和电池的使用。
案例背景分析:活动准备一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提供了一幅生活情境图;二是给出了本课研究的一个重要指向:“手电筒是怎样亮起来的?”三是利用实物图片展示了探究使用的分组材料:手电筒、电池、导线、开关、灯泡、电池盒、灯座等各种材料。
活动一“手电筒为什么会亮呢?”展示了“把手电筒拆开看一看”和手电筒的各个部分图。
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手电筒的构造的同时思考它发光的秘密。
活动二学生动手连一连,让小灯泡亮起来。
“怎么办呢?”提示学生一边对材料进行观察,一边进行讨论,设计探究方案。
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参与,选择合适的材料连成一个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引导学生认识一个完整的电路是由电源、导线、开关、用电器四部分组成。
自由活动部分了解电的两种来源;电池、发电站,并初步认识电的特点以及伏特电池。
拓展活动是在了解伏特电池的基础上,自己动手做一个柠檬水果电池。
(由于本课探究活动量大,如果时间不允许,可以把自由活动并于拓展活动。
)教学过程描述:一、实物导入,引出课题出示手电筒实物。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件物品,认识吗?(手电筒)想不想玩一玩?(想)下面就请各小组的小组长上台来领。
不过在玩之前,老师有几点建议:1、各小组同学要遵守课堂纪律,讨论声音要小,不要影响到其他小组。
2、在拆的时候,要按顺序把拆下来的器件摆放好。
3、观察完之后,再按顺序组装好。
4、仔细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手电筒里到底有什么秘密。
青岛版⼩学科学《灯泡亮了》优秀教案11、灯泡亮了教学内容:青岛版⼩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课。
教学⽬标:1、借助学⽣已有的⽣活经验,⾛进电的世界,通过对灯泡亮了这⼀科学现象的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般过程,培养学⽣科学探究的情趣,提⾼学⽣的科学素养。
2、⽤导线、灯泡等材料设计简单的电路、进⾏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应⽤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体验与⼈合作的愉快和科学探究的乐趣,善于⽤学到的知识改善⽣活。
3、了解⼀个完整的电路由电源、开关、导线、⽤电器四部分组成。
学会⽤导线、灯泡、电池、开关等连接⼀个简单电路,了解开关的功能,学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实际操作,让⼩灯泡亮起来。
2.⼀个完整电路由⼏部分组成,各部分⽤什么符号表⽰;完整电路的连接⽅式。
教学难点:会画简单的电路图,正确认识电路。
教具、学具:学⽣准备:搜集⼀些关于电的应⽤的图⽚、资料。
教师准备:电池、电池夹、⼩灯泡、⼩灯座、开关、导线等材料,图⽚资料及课件。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三幅城市夜景图,你们想欣赏吗?(出⽰图⽚激发学⽣的学习兴趣,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从图⽚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城市美丽的夜景)?想到了什么(这些灯是怎样亮的)?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出⽰课题并板书:11、灯泡亮了)⼆、⼩组学习,⾃主探究。
(出⽰⼩灯泡)1、你认识这是什么吗?(⼩灯泡)想⼀想这种⼩灯泡常⽤在哪⾥?(⼿电筒⾥)2、同学们的桌⼦上就有⼀把⼿电筒,试⼀试你能让它亮起来吗?你是怎样让它亮起来的?为什么把开关⼀推⼿电筒就亮起来了呢?⼿电筒⾥有什么秘密呢?要想研究⼿电筒是怎样使⼩灯泡发光,你可以⽤我们所学过的研究物体内部构造的⽅法——解暗箱法来研究⼀下。
你还记得什么是解暗箱法?(把物体拆开来研究他的内部构造)3、那好,我们就把⼿电筒拆开看⼀看。
活动中,⼩组合作探究要注意⼏个问题。
《灯泡亮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P30~32页。
【教材分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灯泡发光对学生来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本节重点在于利用这一熟悉的生活场景,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走进电的世界,满足其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过对灯泡亮了这一科学现象的探究,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逐步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1、能设计简单的电路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能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2、能对电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愿意参与合作与交流;乐于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3、知道完整的电路主要由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四部分组成;知道开关的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完整电路的组成部分【教学难点】完整电路的连接方式;电路中各个元件的表示符号【教学过程】(一)玩手电筒,初探电路1、导入谈话:同学们,请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大家都用过手电筒吧,谁给大家说一下你是怎样用的?合上开关后有什么现象发生?手电筒是怎样亮起来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
板书:灯泡亮了2、拆装手电筒,研究手电筒发亮的秘密谈话:要想知道手电筒发亮的秘密,最好的办法是把它拆开,仔细研究一下它的构造,看看它是怎样发亮的。
动手实验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手电筒,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把手电筒拆开研究一下,看看它有几部分组成,仔细观察你拆下来的每一部分,想一想它们都有什么作用?你们能不能从中发现手电筒发亮的秘密?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发现。
预设1:有电池、小灯泡、开关、筒四部分组成。
预设2:电池提供电量预设3:小灯泡通电可以亮预设4:开关控制手电筒灯泡的亮灭。
预设5:筒相当于导线。
4、学生想象电流的情景。
谈话: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有关手电筒的秘密,那你能否想象一下,为什么合上开关以后,小灯泡就会发亮呢?学生交流教师讲解、灯泡发亮的过程,让学生直观感知灯泡亮的原理。
科学教案:《灯泡亮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社会在不断发展,人类文明在不停的进步。
电已充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灯泡发光是学生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
本节课借助于熟悉的生活场景和对电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走进电的世界,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通过对灯泡亮了这一科学现象的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及相应的课程标准1、能用导线、灯泡等材料设计简单的电路进行实验并做实验纪录;能应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2、能对电提出想知道的问题;体验与人合作的愉快和科学探究的乐趣;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由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四部分组成;能用导线、灯泡、电池等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知道开关的功能。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突破教学重点:能用导线、灯泡、电源、开关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教学难点:知道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由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四部分组成。
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根据三年级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烈的特点,适时的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辅以试验交流、合作探究,增强学生探索意识,在探索中发现,于发现中创新。
四、学情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三年级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从玩中学、学中玩是他们最好的学习方式。
加上他们对生活中的用电设备,如:手电筒、照明灯等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如果适时的创设情景,提供素材,放手让他们去实验、操作、探究,在合作中交流、在探究中发现,相信必定会顺利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理念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操作、交流去发现新知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重要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在实验与操作过程中,激发情趣,探究发现,从而获取新知。
六、教法、学法对于灯泡,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已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信息,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
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学习。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灯泡亮了》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能用导线、灯泡等设计简单的电路进行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具。
2、对电能提出想知道的问题; 体验与人合作的愉快和科学探究的乐趣;愿意合作交流; 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由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等四部分组成; 能用导线﹑灯泡﹑电池等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知道开关的功能。
二、教材分析:《灯泡亮了》是“青岛版”科学教科书“电的本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
电是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一种能量来源。
学生在生活中虽经常使用,但学生对电却存在着许多的神奇和奥秘,因此《电的本领》这一单元,目的就是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用电器入手,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通过观察、设计、实验等探究方法揭开一个个与电有关的谜。
通过探究认识科技对生活产生的影响,意识到要关注新科技、新发明,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我们的生活。
《灯泡亮了》一课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走进电的世界,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
通过对灯泡亮了这一科学现象的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情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课分四大环节:准备活动、活动过程、自由活动和拓展活动。
三、活动准备:手电筒(内装电池)、导线、小灯泡、电池盒、开关、灯座。
四、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欣赏过我们临沂的夜景吗?现在想不想再看看?好,老师满足你这个愿望?欣赏完后有什么感觉?是什么把夜晚的临沂妆扮的这么美丽?(灯)夜晚中的华灯把我们的临沂妆扮的更加漂亮了,看到这种景象你有什么问题吗?(点评: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迷人的夜景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使他们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学生提问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灯泡是怎样亮的?板书:灯泡亮了(点评: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灯泡亮了
教学目标
1、能用导线、灯泡等材料设计简单的电路进行试验并作实验记录,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多观察的现象进行猜测。
2、能对电提出想知道的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的愉快和共同进行科学探究的乐趣。
3、通过活动知道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有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四部分组成。
能够初步掌握用符号表示一个简单的电路。
知道开关的功能。
重点、难点
1、实际操作,让小灯泡亮起来
2、画简单的电路图,正确认识简单的电路
实验材料:手电筒、电池、电池夹、导线、小灯泡、灯座、开关。
教学过程描述:
一、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播放城市夜景的视频,组织学生观看,边看边想,是什么把这里的夜色装扮得这么美丽?
二、进行探究活动一“手电筒为什么会亮呢?”
1、大胆猜想。
出示手电筒,为什么把开关一推手电筒就亮起来了呢?手电筒里有什么秘密呢?猜猜看。
2、验证猜想。
要想知道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该怎么办?
(拆开手电筒看一看)
(1)出示小建议。
①要注意安全②要注意按顺序摆放拆下来的器件。
③仔细观察,把你的发现写在记录卡上,看哪个小组发现的秘密多。
④观察完之后,再按顺序组装好。
(2)学生拆装手电筒。
在活动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爱把手电筒当成玩具,不仔细观察,就忙着组装。
所以,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做好巡视,关注每一个学习小组的活动。
同时注意及时表扬表现好的小组。
(3)交流发现。
引导学生不仅说出手电筒的组成部件,还说要说出各部分的作用。
这时揭示出手电筒的弹簧和金属外壳就起到了导线的作用。
(4)师生小结,手电筒的灯泡能亮了的原理。
三、进行探索活动二“连一连,让小灯泡亮起来”
1、小组分工,拟定实验方案。
(1)观察材料,让学生认识这些实验材料。
(很多学生是初次接触这些器材,所以让学生先来认识一下,很有必要。
)
(2)学习实验中注意事项。
2、分组合作,实施探究。
(1)学生按设计的方案进实验。
教师巡视。
在实验中,有的小组没有用开关,就让小灯泡亮起来的,要告诉他们开关的功能就是把电路断开或连接,生活中没有开关的电路是不方便,也是不安全的。
有的是因为连接处没有连接好,致使灯泡不亮。
教师不必急于帮助他们,多鼓励他们动脑查找原因。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合作的乐趣。
3、展示交流,得出结论。
(1)展示电路图。
(学生上台展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的电路图)(2)在充分交流之后,教师再把电路图中各种用电器的符号展示给学生。
4、师生总结:一个完整的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四部分组成。
四、知识运用
出示部分电路图,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判断。
五、拓展延伸
课外活动一:
课后,利用查资料、上网搜索的方法了解一下生活中电的来源,怎么节约用电?
课外活动二:
阅读课本资料卡,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水果电池。
《灯泡亮了》教学案例黑旺中心小学陈宗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