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C2实验指导2
- 格式:doc
- 大小:246.50 KB
- 文档页数:27
植物生理学作业指导书1.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植物生理学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通过实际操作实验室中的常见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 实验仪器和材料- 植物样本(如豆芽、植物叶片等)- 干燥器- 秤- 显微镜- 毛细管- 温度计- pH计- 高速离心机- 甘油3. 实验步骤3.1 实验准备3.1.1 准备不同植物材料,确保植物样本的健康状态。
3.1.2 对植物样本进行干燥处理,使其水分含量降至一定程度。
3.1.3 使用秤量取干燥后的植物样本质量,并记录下来。
3.2 水分传导实验3.2.1 取一段长度适当的毛细管,将其一端与水分容器相连,另一端插入植物茎部。
3.2.2 观察水分在毛细管中的上升高度,并记录下来。
3.2.3 根据水分上升高度计算植物茎部的水势。
3.3 光合作用实验3.3.1 准备好一片健康叶片,并在其表面涂抹甘油。
3.3.2 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中的叶绿素体,并记录下来。
3.3.3 在不同光强下测量光合作用速率,并绘制光合作用速率与光强之间的关系曲线。
3.4 酶活性实验3.4.1 取一定量的酶液,并在不同温度下进行酶活性测定。
3.4.2 使用高速离心机离心酶液,并测定上清液中的酶活性。
3.4.3 根据测定结果,分析酶活性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4.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步骤中所记录的数据,对每个实验环节进行结果分析。
可以通过绘制图表、计算数据指标等方式呈现实验结果,并结合理论知识进行解释和讨论。
5. 思考题5.1 就水分传导实验结果,探讨植物水势与植物体内水分传导之间的关系。
5.2 对光合作用实验结果进行解读,分析光合作用速率与光强之间的关系,以及甘油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5.3 对酶活性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探讨酶活性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6. 实验总结结合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思考题,总结本次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和意义,提出改进措施,并陈述你在本次实验中的收获和体会。
《猪圆环病毒2型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河南省地方标准编《猪圆环病毒2型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河南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猪圆环病毒病是由2-型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 type2,PCV2)为主要病原、单独或继发或混合感染其他致病微生物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
猪感染PCV2后,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主要主要表现为体质下降、进行性消瘦、生长发育不良、呼吸困难、贫血、黄疸、腹泻、母猪繁殖障碍、内脏器官及皮肤的广泛病理变化,特别是肾、脾脏及全身淋巴结的高度肿大、出血和坏死。
如果与其他病毒协同感染,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将大大提高。
猪圆环病毒病每年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尤其是近年来对养猪业危害日趋严重。
临床上猪圆环病毒病还常与其他病原如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病毒、猪链球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流感病毒、多少性巴氏杆菌及猪肺炎支原体等混合感染,造成患病猪死亡率增加。
更重要的是,混合感染的病原引起的临床症状非常相似,单凭临床症状往往无法确诊,这就增加了养猪业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借助实验室诊断用于确诊。
此外,许多猪群感染猪圆环病毒后并不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而处于潜伏感染状态,一旦外界环境改变、机体患有其他疾病或者抵抗力降低时,即可引发该病;因此建立猪圆环病毒II型的检测方法对于该病的早期诊断、检测、防治及猪群的净化显得尤为重要。
但迄今尚未有较好的猪圆环病毒病病原学诊断方法。
目前对PCV2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是免疫组化法、传统PCR法和血清学诊断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费时费力,需要几天甚至几周的时间。
因此难以推广应用;因为病原学实验室中往往存在DNA污染以及在样品采集过程中也常发生交叉污染,所以采用传统的PCR法也存在一定的漏检与误诊;血清学诊断方法主要是利用ELISA试验检测血清抗体,但该方法不能说明机体的带毒状况,而且易出现非特异性结果。
因此,目前急需要建立一种迅速、准确、易于操作、适于推广的PCV2检测方法。
转基因土壤微生物中间试验技术指南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引言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技术逐渐应用于农业领域。
实验二、7,7-二氯双环[4.1.0]庚烷一. 实验目的1.了解相转移催化、卡宾的生成及加成反应。
2. 进一步熟悉机械搅拌装置。
3.掌握萃取、蒸馏、减压蒸馏等操作。
二. 实验原理碳烯(又称卡宾carbene )是一类活性中间体总称,其通式为2R C :,最简单的卡宾是亚甲基:2C H 。
卡宾存在的时间很短,一般是在反应过程中产生,然后立即进行下一步反应。
卡宾是缺电子的,可以与不饱和键发生亲电加成反应。
二氯卡宾(CCl 2)是一种卤代卡宾。
氯仿和叔丁醇作用,发生α-消除反应即得二氯卡宾。
二氯卡宾与环己烯作用,即生成7,7-二氯双环[]4.1.0庚烷:上述反应一般应在强碱而且高度无水的条件下进行。
但若利用相转移催化技术则可使反应条件温和,在水相是进行,并提高产率。
相转移催化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实验技术,对提高互不相溶两相间的反应速度、简化操作、提高产率有很好的效果。
在相转移催化剂,如季铵盐、三乙基苄基氯化铵(TEBA )存在下,氯仿与浓氢氧化钠水溶液起反应,产生的2:CCl 立即与环己烯作用,生成7,7-二氯双环[]4.1.0庚烷。
一般认为该反应的机理为:在相转移催化剂存在下,在有机相中原位产生的2:CCl 立即和环己烯作用,生成7,7-二氯双环[]4.1.0庚烷,产率可达60%。
为使相转移反应顺利进行,反应必须在强烈的搅拌下进行。
三. 实验装置反应采用搅拌回流装置,如图3-13。
减压蒸馏装置如图2-12。
四. 试剂与器材试剂:环己烯、氯仿、TEBA 、氢氧化钠、乙醇、浓盐酸、无水硫酸镁。
器材:100mL 三口烧瓶、球形冷凝管、温度计、烧杯、分液漏斗、50mL 锥形瓶、搅拌马达、减压系统。
五. 实验步骤在100mL 三口瓶上,依次装配好机械搅拌,回流冷凝管及温度计(图3-12)。
在三口瓶中加入10.1(0.1)mL mol 环己烯、30(0.37)mL mol 氯仿和0.5gTEBA 。
将16gNaOH 溶于16mL 水中得到1:1的氢氧化钠水溶液。
初中生物实验指导手册生物实验是中学生学习生物知识和培养科学实验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手册旨在为初中生物实验提供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并深入理解实验原理。
实验一:观察显微镜下的植物细胞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植物细胞,掌握细胞组成和细胞器的结构。
实验材料:玉米苗、显微镜、玻璃刀、载玻片、甘油、显微镜盖玻片、蒙古黑实验步骤:1. 将玉米苗取一小片,放在载玻片上。
2. 用玻璃刀将玉米苗切割成薄片。
3. 在蒙古黑滴一滴甘油,再将切割好的玉米苗片加入。
4. 用显微镜将玉米苗片放在显微镜盖玻片上。
5. 调节显微镜放大倍数,观察并记录植物细胞的形态和细胞器的结构。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植物细胞内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独有的特征,可以保护和支持细胞结构。
细胞膜是细胞内和外环境之间的界面,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是细胞内的液体环境,包含着各种细胞器,如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等。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包含着遗传物质DNA。
实验二:探究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植物光合作用叶绿素的色素变化,探究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实验材料:银叶子、试管、酒精灯、分光计、试管夹实验步骤:1. 将银叶子放在试管中。
2. 用试管夹将试管夹在支架上,将试管中的银叶子用酒精灯加热。
3. 用分光计测量银叶子中叶绿素的吸收光谱。
4. 分别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条件下重复实验步骤2和3。
5. 比较不同条件下叶绿素的吸收光谱,记录并分析结果。
实验结果与讨论: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是影响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
在高光照强度下,叶绿素的吸收峰值移动到较高波长的位置,说明光合作用效率提高。
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可以促进光合作用,叶绿素的吸收峰值增加。
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较为复杂,适宜的温度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但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抑制光合作用。
实验三:研究酵母发酵过程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酵母发酵过程,了解酵母的生命活动和酵母发酵产生的效应。
生物化学实验指导-L S W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实验一植物DNA的提取与测定一、目的本实验目的是学习从植物材料中提取和测定DNA的原理和方法,进一步了解DNA 的性质。
二、原理细胞中的DNA绝大多数以DNA-蛋白复合物(DNP)的形式存在于细胞核内。
提取DNA时,一般先破碎细胞释放出DNP,再用含少量异戊醇的氯仿除去蛋白质,最后用乙醇把DNA从抽提液中沉淀出来。
DNP与核糖核蛋白(RNP)在不同浓度的电解质溶液中溶解度差别很大,利用这一特性可将二者分离。
以NaCl溶液为例:RNP在0.14 mol/L NaCl中溶解度很大,而DNP在其中的溶解度仅为纯水中的1%。
当NaCl浓度逐渐增大时,RNP的溶解度变化不大,而DNP的溶解则随之不断增加。
当NaCl浓度大于1mol/L时,DNP的溶解度最大,为纯水中溶解度的2倍,因此通常可用1.4 mol/L NaCl 提取DNA。
为了得到纯的DNA制品,可用适量的RNase处理提取液,以降解DNA中搀杂的RNA。
关于植物总DNA的提取主要有两种方法:1. CTAB法: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exadec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 简称CTAB):是一种阳离子去污剂,可溶解细胞膜,它能与核酸形成复合物,在高盐溶液中(0.7 mol/L NaCl)是可溶的,当降低溶液盐的浓度到一定程度(0.3 mol/L NaCl)时从溶液中沉淀,通过离心就可将CTAB与核酸的复合物同蛋白、多糖类物质分开,然后将CTAB与核酸的复合物沉淀溶解于高盐溶液中,再加入乙醇使核酸沉淀,CTAB能溶解于乙醇中。
2. SDS法:利用高浓度的阴离子去垢剂SDS(sodium dodecyl sulfate,十二烷基硫酸钠)使DNA与蛋白质分离,在高温(55~65℃)条件下裂解细胞,使染色体离析,蛋白变性,释放出核酸,然后采用提高盐浓度及降低温度的方法使蛋白质及多糖杂质沉淀,离心后除去沉淀,上清液中的DNA用酚/氯仿抽提,反复抽提后用乙醇沉淀水相中的DNA。
《实验化学二(2)》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实验化学二(2)课程代码:CA210学分 / 学时:1.5/48适用专业:致远学院先修课程:实验化学一、实验化学二(1)后续课程:综合训练(二)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需明确各教学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致远学院化学理科专业本科基础实验课程。
教学目标:实验化学(二)是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是验证、巩固和加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正确选择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和鉴定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验中遇到问题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与良好工作习惯,训练学生进行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实验方法及整理实验资料,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化学相关专业的应用和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各教学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见下表。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含实践、自学、作业、讨论等的内容及要求)* 实验内容视具体情况加以选择,总和满足48学时。
三、教学方法以实验操作为主,结合预习、讨论、实验报告。
实验课教学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所以要求学生每个实验之前必须预习。
预习的过程要求学生对实验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并了解各种仪器的性能、使用方法、操作技巧。
学生必须仔细阅读教材及相关书籍和资料,并写出预习报告!预习报告内容要求包括:实验目的、简单的实验原理、反应物和产物的物理常数、实验内容、注意事项、预测的实验现象,记录数据的表格、计算出有关数据等;预习报告、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为一体,所以必须留出相应的位置,进行实验后的数据处理和问题讨论。
实验过程中要求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安全;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及时、如实、可靠地记录实验中的现象、实验数据;实验数据应保证其真实、可信、有效;实验记录应该字迹清楚、数据表格化、不得随意涂改;实验报告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的一个方面,必须及时完成。
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成分检测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制定指南1. 引言1.1 概述本篇文章旨在介绍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成分检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环介导等温扩增,并制定相关操作指南。
转基因植物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通过引入外源基因改变植物的遗传特性,以实现对植物性状和品质的调控。
然而,随着转基因植物产品在市场上的广泛应用,对其合规性和安全性的检测也愈发重要。
目前,PCR技术是最常用于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成分检测的方法之一,但存在耗时长、复杂度高等问题。
相比之下,环介导等温扩增作为一种新兴的核酸扩增方法,在特异性、快速性、简便性以及成本效益上具有明显优势。
本文将详细介绍环介导等温扩增原理并制定相应操作指南,以期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实验操作参考。
1.2 转基因植物简介转基因植物是通过人为手段将外源基因导入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植物基因组中而产生的植物。
这些外源基因通过转化技术嵌入到植物细胞中,被遗传到下一代,并在整个生长过程中被表达出来。
转基因植物技术在农业、医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提高抗病虫害能力、改善产量和品质等。
然而,鉴别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成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政府和国际组织对转基因食品进行严格管理与监控,以确保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和权益。
因此,在有关立法和标签法规的约束下,开发可靠快速的检测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1.3 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简介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作为一种新兴的核酸扩增方法,由于其高度特异性、高效率、简单操作以及成本效益受到了广泛关注。
该方法利用DNA引物和Bst DNA聚合酶在等温条件下完成扩增反应,无需复杂设备与复杂试剂制备流程,大大降低了实验操作的难度。
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通过特异性引物对目标序列进行扩增,将其从复杂样本中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来。
该方法具有传统PCR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如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快速反应速度和便捷实施等。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有机合成中卤代烃的制备方法。
2. 学习并掌握实验操作技巧,提高实验技能。
3. 了解仲丁基氯的性质及用途。
二、实验原理仲丁基氯(2-氯丁烷)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可用叔丁醇与氯化氢反应制备。
反应原理如下:CH3CH2CH2CH2OH + HCl → CH3CH2CHClCH3 + H2O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分液漏斗、圆底烧瓶、蒸馏装置、冷凝管、接收瓶、温度计、锥形瓶、烧杯、酒精灯、玻璃棒等。
2. 试剂:叔丁醇、浓盐酸、5%碳酸氢钠溶液、无水氯化钙、无水硫酸钠、蒸馏水、石油醚等。
四、实验步骤1. 将50mL叔丁醇倒入圆底烧瓶中,加入5mL浓盐酸,混合均匀。
2. 将混合液置于冰水浴中冷却至5℃以下。
3. 在冷却过程中,逐渐加入5%碳酸氢钠溶液,直至混合液pH值约为8。
4. 将反应混合液转移至分液漏斗中,静置分层。
5. 分出有机相,依次用等体积的水、5%碳酸氢钠溶液、水洗涤。
6. 用无水氯化钙干燥有机相,过滤后转移至蒸馏瓶中。
7. 在水浴上蒸馏,收集沸程为78-80℃的馏分。
8. 将收集到的馏分转移至锥形瓶中,加入少量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后得到无色液体。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过程中,反应混合液颜色逐渐变深,表明叔丁醇与氯化氢反应生成了仲丁基氯。
2. 分液漏斗静置分层后,有机相为无色液体,表明仲丁基氯的生成。
3. 蒸馏过程中,收集到的馏分沸程为78-80℃,与理论沸程相符。
4. 通过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得到无色液体,表明仲丁基氯的纯度较高。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叔丁醇与氯化氢反应生成仲丁基氯,反应条件对产物纯度有较大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控制反应温度和pH值对提高产物纯度具有重要意义。
2. 实验过程中,叔丁醇与氯化氢反应生成的副产物较多,如叔丁醇、氯代烃等。
为提高产物纯度,可采取适当的分离纯化方法,如重结晶、蒸馏等。
3. 实验过程中,叔丁醇与氯化氢反应生成的仲丁基氯具有毒性和腐蚀性,实验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实验安全。
实验二十、植株生长量的测定指示植物在药剂处理过的土壤中或混药的水溶液中培养一定时间后,测定植株的生长量,如禾本科植物可测量叶子长度,阔叶植物可测量叶面积;或将地上部分切下称其鲜重。
抑制光合作用的除草剂常用这类方法。
1、去胚乳小麦幼苗法去胚乳小麦幼苗法也是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1964年建立的生测方法。
这是一个测定抑制光合作用除草剂的专一方法,与测定这类除草剂的其它生测方法(如番茄法、燕麦法)相比,它具有操作简便、测定周期短等优点。
选择饱满度一致的小麦,浸种2h后,排列在铺有湿滤纸或纱布的搪瓷盘内,在20℃左右进行发芽。
培养3-4天后苗高2-3cm,精选高度一致的幼苗,轻轻取出以免损伤根部,然后摘除胚乳,在水中漂洗后作为指示生物。
以直径4.5cm,高5.0cm的小玻璃杯作为测定容器,每杯放入不同浓度的药液3ml和稀释10倍的培养液6ml,每杯插入上述去胚乳小麦幼苗10株。
在温度21~26℃左右,光照下培养6~7天,测定小麦苗的株高,以株高抑制率来表示除草剂活性。
培养液配方如下:硫酸铵3.2g 磷酸二氢铵2.25g 硫酸钙0.8g 氯化钾1.2g硫酸镁1.2g 微量元素0.01g其中微量元素组成为:硫酸亚铁10g、硫酸铜3g、硫酸锰9g、硼酸7g 硫酸锌3g将上述配方加入1L水中,使用时再稀释10倍。
2、番茄法取20×120mm的试管,编号。
将供试药剂用培养液稀释成一系列梯度浓度溶液,每只试管加入10mm。
严格挑选生长健壮,大小高度一致的具2片真叶的番茄幼苗,将主根及子叶剪掉,称鲜重后插入试管,每管2~4株,在漫射光照射下,25℃左右培养2周,然后再取出称重。
培养期间应每天补加蒸发的水分。
以生长抑制率来评价活性,求出EC50,比较活性。
生长抑制率(%)=100⨯-对照每株净增重量处理每株净增重量对照每株净增重量番茄法适合于脲类及均三氮苯类光合作用抑制剂的生物测定,方法灵敏,但培养周期较长,其间要每天补足水分,比较麻烦。
第二章常用单片机接口实验实验一并行I/O口8255扩展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8255芯片的结构及编程方法,学习模拟交通灯控制的实现方法。
二、实验内容用8255做输出口,控制十二个发光二极管燃灭,模拟交通灯管理。
三、实验说明因为本实验是交通灯控制实验,所以要先了解实际交通灯的变化情况和规律。
假设一个十字路口为东西南北走向。
初始状态0为东西红灯,南北红灯。
然后转状态1东西绿灯通车,南北红灯。
过一段时间转状态2,东西绿灯灭,黄灯闪烁几次,南北仍然红灯。
再转状态3,南北绿灯通车,东西红灯。
过一段时间转状态4,南北绿灯灭,黄灯闪烁几次,东西仍然红灯,最后循环至状态1。
四、实验原理图五、实验程序框图(8255.ASM)六、实验步骤①8255 PC0—PC7、PB0—PB3分别接L0~L11红、黄、绿发光二极管;②8255CS接Y0(在仿真插头所在扩展总线区);③打开8255接口区中的电源开关S1;④调试、运行程序(内程序,外数据);⑤初始态为四个路口的红灯全亮之后,东西路口的绿灯亮南北路口的红灯亮,东西路口方向通车。
延时一段时间后东西路口的绿灯熄灭,黄灯开始闪烁。
闪烁若干次后,东西路口红灯亮,而同时南北路口的绿灯亮,南北路口方向开始通车,延时一段时间后,南北路口的绿灯熄灭,黄灯开始闪烁。
闪烁若干次后,再切换到东西路口方向,之后重复以上过程。
.实验二简单I/O口输入、输出扩展实验一、实验目的学习在单片机系统中扩展简单I/ O口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内容MCS—51外部扩展空间很大,但数据总线口和控制信号的负载能力是有限的,若需要扩展的芯片较多,则MCS—51总线口负载过重,74LS244是一个输入扩展口,同时也是一个单向驱动器,以减轻总线负担。
74LS273作为同向输出口,控制8个发光二极管的亮灭。
三、实验原理图四、实验程序框图(IO.ASM)五、实验步骤①74LS244的输入端P10—P17接K0—K7,74LS273的输出端PO0—PO7接L0—L7;②Y2连244CS,Y3连273CS(Y2、Y3在仿真插头所在扩展总线区);③K0—K7全拨在上面(高电平),L0—L7全亮;④打开简单I/O扩展中的电源开关S4;⑤调试、运行程序(内程序,外数据);⑥拨动K0—K7,观察L0—L7点亮情况。
实验三A/D 转换0809应用一、实验目的1. 掌握A/ D转换与单片机的接口方法。
2. 了解A/ D芯片0809转换性能及编程方法。
3. 通过实验了解单片机如何进行数据采集。
二、实验内容利用实验仪上的0809做A/ D转换实验,实验仪上的W1电位器提供模拟量输入。
编制程序,将模拟量转换成数字量,通过数码管来显示。
三、实验说明A/ D转换器大致分有三类:一是双积分A/ D转换器,优点是精度高,抗干扰性好,价格便宜,但速度慢;二是逐次逼近式A/ D转换器,精度、速度、价格适中;三是并行A/ D 转换器,速度快,价格也昂贵。
实验用ADC0809属第二类,是8位A/ D转换器。
每采集一次一般需100μs。
由于ADC0809 A/ D转换器转换结束后会自动产生EOC信号(高电平有效),取反后将其与8031的INT0相连,可以用中断方式读取A/ D转换结果。
五、实验原理图四、实验程序框图(AD0809.ASM)六、实验步骤①把模数转换区0809的0通道IN0用插针线接至电位器(0—5V)的中心抽头插孔;同时将电位器0-5V插孔与数字电压表的输入Vin插孔相连。
②把模数转换区0809CS端接译码输出端Y1插孔(仿真插头所在扩展总线区);③0809的CLK插孔与固定脉冲500KHZ相连;④调节W1,使0809芯片的12脚(REF+)端为+5V(出厂时已调好);⑤P3.0插孔连到串并转换区DATA插孔;⑦P3.1插孔连到串并转换区CLK插孔;⑧打开模数转换区的电源开关S2;⑧调试、运行程序(内程序,外数据);⑨串并转换区的数码管上显示当前采集的电压值经转换后的数字量,调节电位器,数码管将随着电压变化而相应变化,典型值为0V—00H,2.5V—80H,5V—FFH。
数字电压表上显示当前的模拟电压值。
实验四D/A转换0832应用一、实验目的1、了解D/ A转换与单片机的接口方法。
2、了解D/ A转换芯片0832的性能及编程方法。
3、了解单片机系统中扩展D/ A转换芯片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内容利用0832输出一个从-5V开始逐渐升到0V再逐渐升至5V,再从5V逐渐降至0V,再降至-5V的锯齿波电压。
四、实验原理图三、实验程序框图(DA0832.ASM)五、实验步骤①把数模转换区0832CS信号线接至译码输出插孔Y0(仿真插头所在扩展总线区);②调节W2使0832的第8脚(VREF)为+5V;③打开数模转换区的电源开关S3;④调试、运行程序(内程序,外数据);⑤用示波器测量D/A转换输出端AOUT,应能测出锯齿波。
实验五串并转换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8031串行口方式0工作方式及编程方法。
2.掌握利用串行口扩展I/O通道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利用8031串行口和串行输入并行输出移位寄存器74LS164,扩展一个8位输出通道,用于驱动一个数码显示器,在数码显示器上循环显示从8031串行口输出的0—9这10个数字。
三、实验说明串行口工作在方式0时,可通过外接移位寄存器实现串并行转换。
在这种方式下,数据为8位,只能从RXD端输入输出,TXD端总是输出移位同步时钟信号,其波特率固定为晶振频率1/ 12。
由软件置位串行控制寄存器(SCON)的REN后才能启动串行接收,在CPU 将数据写入SBUF寄存器后,立即启动发送。
待8位数据输完后,硬件将SCON寄存器的TI位置1,TI必须由软件清零。
四、实验原理图五、实验程序框图(164.ASM )六、实验步骤① 将串并转换区 DATA 插孔接P3.0(RXD )插孔; ② 将串并转换区 CLK 插孔接P3.1(TXD )插孔; ③ 调试、运行程序(内程序,内数据);④ 在二位数码管上循环显示0—9这10个数字。
实验六定时/计数器8253A应用一、实验目的1. 学会8253A芯片和微机接口原理和方法。
2. 掌握8253A定时器/计数器的工作方式和编程原理。
二、实验内容8253A的0通道工作在方式3产生方波。
三、实验原理图四、实验程序框图(TC8253.ASM)五、实验步骤①用插针把8253的CLK0插孔和固定脉冲1MHZ插孔相连;②8253的GATE0插孔和+5V插孔相连;③8253的片选信号8253CS和译码输出端Y0相连;④打开8251串行接口区的电源开关S5;⑤调试、运行程序(内程序,外数据状态);⑥用示波器测8253的0通道输出端OUTO,应有方波产生。
实验七LM311 V/F转换实验一、实验目的掌握V/F变换器LM331的工作原理二、实验内容利用实验仪上的模拟量输入,使其输出相对应的频率,然后编程采集频率值转换成电压值在数码管上显示出来。
三、实验说明8031片内定时/计数器作为计数器用时,可计数外部脉冲最高频率为单片机晶振频率的1/24。
6M时钟时,Fmax=250Khz,而LM331的最高输出频率为100Khz,所以满足其对计数要求。
另外8031片内计数器要求输入脉冲的脉宽至少小于1个机器周期,即2us(6Mhz)。
而LM331的输出脉宽为5~45us。
所以脉宽也符合要求。
这样LM331与8031的接口就比较简单,用T1作为定时器,T0作为计数器即可。
四、实验原理图五、实验程序框图(VF311.ASM )六、实验步骤① 把V/F 转换区VFIN1用插针接至电位器(0—5V)的中心抽头插孔,并将0-5V 插孔再连到数字万用表的输入Vin 插孔;② 把FOUT1用插针线连至单片机的P3.4;③ P3.0连串行键盘显示接口区的SCL_04插孔; ④ P3.1连串行键盘显示接口区的SDA_04插孔; ③ 调试、运行程序(内程序、内数据); ④ 转换结果显示在数码管上“VFX.XXX ”,应是输入的电压值。
同时观察数字万用表上的显示值。
实验八串行接口芯片8251A的应用一、实验目的1 . 掌握用8251A接口芯片实现微机间的同步和异步通信。
2 . 掌握8251A芯片与微机的接口技术和编程方法。
二、实验内容本实验发送字符的总长度为11位(1个起始位”0”,8个数据位(低位在前),1个奇偶校验位,1个停止位“1”,发送数据为55H,反复发送以便示波器观察发送端TXD的波形。
用查询8251A状态字的第1位(TXRDY)来判断1 个数据是否发完,当TXRDY=1时,发送数据缓冲器为空。
三、实验说明利用8253定时器产生时钟,使用8251的波特率为2400四、实验原理图五、实验程序框图(S8251.ASM)六、实验步骤①扩展总线2区DL2、DL3、DL4上插上短路块,8253CS连Y1,8251CS连Y0(Y0、Y1在仿真插头所在扩展总线区);②打开电源开关S5;③调试、运行程序(内程序,外数据)。
④用示波器测8251TXD端的波型,以判断起始位、数据位、奇偶校验位以及停止位。
实验九音乐发声器(电子音响)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计算机发出不同音调声音的编程方法。
二、实验内容利用定时器产生不同频率的方法,组成乐谱由单片机进行信息处理,经过放大利用8031r 的P1.7口输出音乐。
三、实验说明1. 要产生音频脉冲,只要算出某一音频的周期(1/频率),然后将此周期除以2,即为半周期的时间,利用计时器计时此半周期时间,计时到后即反相输出,重复此过程即得到此频率的脉冲。
2. 让定时器工作在计数方式,改变计数值TH0及TL0,以产生不同的频率。
3. 每个音符使用一个字符,字节的高四位代表音符的高低,低四位代表音符的节拍。
四、实验原理图五、实验步骤1.把P1.7用插针线连至SIN插孔上。
喇叭插头SPEAKER连到DL0上。
2.调试、运行程序MUSIC.ASM(内程序,内数据),放出音乐。
实验十继电器控制实验一、实验目的掌握用继电器控制的基本方法和编程。
二、实验内容利用P1口输出高低电平,控制继电器的开合,以实现对外部装置的控制。
三、预备知识现代自动化控制设备都存在一个电子与电气电路的互相联结问题,一方面要使电子电路的控制信号能够控制电气电路的执行元件(电动机、电磁铁、电灯等),另一方面又要为电子电路和电气电路提供良好的电隔离,以保护电子电路和人身的安全,电子继电器便能完成这一桥梁作用。
本实验采用JZC—23F型继电器,其控制电压为5V。
继电器电路中一般要在继电器的线圈两头加一个二极管以吸收继电器线圈断电时产生的反电势,防止干扰。
四、实验原理图五、实验程序框图(JDQ.ASM)三、实验步骤1. 把8031的P1.0插孔接到JIN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