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4.6《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教案 岳麓版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教案教案名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教学目标:1.了解和认识中国的统一大业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和使命。
2.了解和认识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3.培养学生珍爱和维护祖国统一大业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中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3.珍爱和维护祖国统一大业的责任和使命。
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统一大业的宣传视频或者相关的音频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知识讲授(3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包括:中华民族是一个始终追求独立、自由、统一的伟大民族;中国共产党把祖国的统一视为神圣的事业,为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中国统一的重要性和意义等。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包括: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统一是国家的根本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利益;统一是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等。
3.讨论(30分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1.你对中国统一大业有什么了解?2.你认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意义是什么?3.作为中华儿女,你有什么责任和使命来珍爱和维护祖国统一大业?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并进行梳理和总结。
4.小结(10分钟)教师对刚才的讨论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要珍爱和维护祖国统一大业的责任和使命。
5.拓展延伸(20分钟)让学生自由发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研究和展示,选题可以包括: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进程,推进祖国统一的措施和方法,个人如何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等。
6.总结(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研究和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并再次强调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和使命。
教学资源:1.统一大业的宣传视频或音频。
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班级姓名学习目标(预习前认真阅读如下内容)1、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2、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习措施一、激趣导入二、知识储备(利用网络查找下列内容,并对感兴趣的内容制成幻灯片向同学们展示)1、余光中的诗歌《乡愁》,谈谈你的理解2、港澳回归的视频材料3、汪辜会谈资料4、香港回归后的有关资料三、自主探究(可以通过阅读课文后独立思考作答,也可利用网络搜索引擎进行搜索,然后将答案要点工整记录下来)1、“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者是谁?有何重要意义?怎样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2、中国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的时间?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有什么历史意义?3、 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建议和主张的讲话的内容4、目前,阻挠统一的势力来自哪些方面?四、轻松阅读台湾的历史大事记1、约3万年前,台湾原住民的祖先“左镇人”从大陆东南沿海到达台湾。
2、230年,吴王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余名官兵"浮海求夷洲"。
3、1292年,元政府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隶属于晋江县。
4、1662年2月9日,荷兰人退出热兰遮城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
5、1684年,清政府决定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管辖。
6、1885年10月,慈禧太后下懿旨,诏准左宗棠提出的台湾建省方案。
7、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8、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开罗宣言》严正宣言:"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9、1945年10月25日,国民党政府在台北举行台湾省日军受降仪式。
10、1949年12月7日,国民党宣布退守台湾,国民党"政府"迁至台北,海峡两岸从此再度隔绝。
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一、教材分析《祖国统一大业》——是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节内容,本节内容是本册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讲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及意义,“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通过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2)简述香港、澳门回归主要史实的,理解港澳回归的意义。
(3)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2.能力目标(1)讨论归纳:中国为什么能在20世纪末实现香港、澳门的回归?(2)阅读讨论:按“一国两制”构想和平统一海峡两岸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3.情感目标(1)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树立祖国完全统一必将实现的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香港、澳门的回归为实现台湾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树立了有说服力的范例。
(2)难点: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以及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景四、学情分析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渴望求知的发展期,该年龄段的学生,非常喜欢寻求身边的历史,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愿意主动接受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有利于课堂探究过程的进行实施。
五、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问题讨论法、启发式谈话法、讲授法等六、探究解决《祖国统一大业》的设计思路:利用歌曲播放《七子之歌》,声情并茂的再现闻一多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忧国忧民,渴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方式,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利于增强学生思考、讨论、辩论的能力。
七、实施过程:课前准备:我提前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网络教室有目的的搜集与香港、澳门、台湾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分析资料等。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培养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这一史实,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的领土,培养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史实,认识到: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是国家、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
通过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在经济上初步形成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比较港澳回归祖国之后的进一步发展,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难点重点:“九二共识”;新世纪的两岸关系。
难点: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有关台湾的历史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导人新课:1.教师展示问题.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诗歌朗诵:诗歌中写道:“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请问“我”代指什么?“母亲”又代指什么? 教师抽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带着整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
讲授新课:一、“九二共识”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的领土阅读材料,讨论得出: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的领土。
2.台湾问题的由来(1)请结合上图的年代尺,说出台湾在历史上与祖国有三次分离与两次回归的史实。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总结:①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一、【教材依据】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二、【设计思想】《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这节课是在新课标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指导下设计的,这种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我国政府是怎样实现香港、澳门主权回归的。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平台,引领学生再现历史,探究香港、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让学生既明白“是什么”,也明白“为什么”;教师在本节课中要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
1、教材分析:《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这节课,围绕实现祖国统一这一主题,主要叙述了“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含义,“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三个问题。
这节课在全册书中是个重点内容,掌握这节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对国家强盛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香港、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及历史意义;“一国两制”的深刻含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分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香港、澳门回归是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的,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课时】本课学习1课时五、【教学重点】1、“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2、香港、澳门的主权回归六、【教学难点】1、“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2、和平统一台湾的政策;七、【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上网搜集香港、澳门回归的图文、音像资料,自制ppt课件,预设问题,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本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做到对基本历史史实有概况了解,整理课外了解的相关历史知识。
八、【教学过程】导入语:同学们,1997年7月1日,那是一个令亿万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日子。
某某省某某市第五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教案岳麓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某某、澳门回归祖国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顾港澳的历史,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体验港澳回归过程,认识“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加深对港澳回归历史意义的理解。
2.运用讨论法,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圆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最佳选择,是实事求是精神的具体体现。
了解港澳回归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和振兴中华的决心。
重点:某某、澳门的回归难点: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教法: 问题导学法自学探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归纳法情景体验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师:在进入新课之前,我们一起欣赏一首歌。
播放《七子之歌—澳门》。
(PPT1)师:这是由闻一多的诗《七子之歌—澳门》改编的歌曲。
时至今日,澳门回归了吗?生:回归了。
师:澳门是怎样回归的呢?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第16课(板书课题)——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PPT2)二、学习新课——自主合作探究(一)统一之由——港澳问题的由来(板书)师:新中国成立后,祖国统一一直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请大家回顾一下,在某某和平解放后,还有哪些领土没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生:某某、澳门、某某和一些岛屿。
师:某某问题与港澳问题在性质方面是否相同?(PPT3)生:某某问题是我国的内政问题,港澳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
(PPT4)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来解决对外的问题——港澳问题(板书),下节课我们再探讨对内的问题——某某问题。
师:为了更好的解决某某澳门问题,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某某、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
(PPT5)——统一之由——港澳问题的由来(板书)生:某某问题: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于1842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某某条约》,割某某岛给英国。
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对的是八年级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和表现欲较强,但以形象思维为主,学习不易深入,注意力易转移。
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搜集所需的历史资料,而且对新鲜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老师布置的收集资料作业跃跃跃欲试。
这届学生还有个现象,学生分化较大,学困生占相当大比重,他们学习兴趣不高,基础较薄弱,学习方法不到位,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针对学生特点,本节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视听互动功能,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声音、影视资料等素材,创设一种与课堂内容相适应的气氛,寓教于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标内容](1)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回顾台湾的历史和分析海峡两岸的现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景体验,感知港澳回归的过程,认识“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加深对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的理解。
(2)运用讨论法,感知台湾两次被外国侵占又两次回归的史实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的现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圆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最佳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精神的具体体现。
(2)通过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决心。
[重点和难点]重点:香港、澳门的回归,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的发展。
难点:怎样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课前引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民族团结的加强”,大家回顾一下,党和政府为了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采取了哪些政策和措施?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在加强民族团结的同时,党和政府也努力寻求实现祖国统一的途径和方式,从而有力地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八年级历史教案
●一内容与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指的是“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其核心是祖国统一大业的不断推进,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了解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祖国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二目标与分析
1.目标:了解“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掌握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和“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分析:了解“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掌握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及意义。
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持续稳定发展的史实,领略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加深对党的热爱。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内涵和作用,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初二学生对目前的认知和分析能力阶段很容易将其误解,不能从根本上去认识到其真正含义。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学生了解“一
国两制”提出的原因,其中关键是掌握其真正含义,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导学案学习目标1.我能记住港澳回归的时间、意义及识别政权交接仪式图。
2.我能掌握“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3.我要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习难点)【自主学习】1.为了_______________,1984年,邓小平正式提出用_____________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
后来,这一构想正式成为实现祖国_____________的基本国策。
2.“一国两制”的含义: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祖国大陆实行____________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____________制度。
3._____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结束了______对香港的殖民统治。
_____年,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结束了________对澳门的殖民统治。
港澳回归后,分别作为中国的_____________,实行高度自治。
4.识图:看课文插图,识别港澳政权交接仪式图和港澳特别行政区区旗。
5.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为台湾问题的解决开辟了新途径。
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共识,均坚持_____________的原则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立场和态度。
1995年,________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的八项建议和主张。
【合作探究】【问题1】到现在台湾还没有实现统一是受到很多因素干扰,目前影响台湾回归祖国的因素有那些?你怎样看待台湾回归这一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自学检测】1.王芳同学整理所学知识,制成如下知识卡片。
如果要给卡片一个名称,最合适的是()A.民族工作成就B.外交工作纪事C.思想文化成果D.祖国统一大业2.中国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出发点是()A.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B.维护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C.港澳台问题都是历史遗留问题,只能用“一国两制”的方法解决D.反映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3.凌清诗作“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
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课程标准】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课标解读】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既是涉及中国内政的历史问题,又是涉及中国外交的现实问题“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和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台湾问题的解决。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挫败分裂祖国的阴谋,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最大的历史意义。
这些知识,涉及到许多时政热点,既属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其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行径的绝好素材,又属于综合能力测试的热点。
【学科联系】初中地理学习了港、台的区域地理知识,初三政治学习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语文课文有余光中的《乡愁》,闻一多的《七子之歌》,邓小平“关于香港问题的基本政策”,周婷、杨兴《别了,不列颠尼亚》,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对这一课题有一定认识,并感兴趣。
要加强从历史角度正确看待港、澳、台问题。
【知识与能力】展现资料回顾所学知识,温习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分析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培养学生收集、运用史料、综合分析、阐释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涵义,理解“一国两制”方针在解决台湾问题和解决港澳问题的具体政策上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拓展相关学科及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历史、文学及政治等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港、澳、台百年来与祖国大陆关系的沧桑变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自觉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担负维护祖国统一及振兴中华的使命。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具有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表现出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激励“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祖国的日益强盛是港澳得以顺利回归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
香港回归雪洗了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屈辱,开创祖国内地和香港共同发展的新纪元,使学生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荣辱息息相关的道理。
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1.1984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是为了解决__________和__________问题。
2.“一国两制”构想得到__________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
“一国两制”的根本前提是__________的原则。
3.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的共识是两岸均坚持__________的原则。
4、13)右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香港政权的交接仪式B.台湾光复C.澳门政权的交接仪式D.汪辜会谈场景5.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结束了英国殖民者对香港的殖民统治长达()A.155年B.150年C.99年D.137年6.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原则是()A.平等谈判B.和平共处C.一个中国D.两岸两制7、新形势下解决台湾问题的总方针和政策是()A.发展“三通”来实现统一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C.完全寄希望于台湾人民D.任何条件下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8.关于回归后的香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社会经济制度不变B.法律基本不变C.自由港的地位不变D.原驻军不变9.在“一国两制”条件下,港、澳、台实行和平统一时,不允许香港、澳门保留军队,而允许台湾保留军队的原因是()A.香港、澳门没有军队B.香港、澳门与大陆相连C.台湾军队实力强大D.港澳原驻军是外国殖民军,台湾军队是中国军队10.台湾历史上有两次被外国侵占,分别是哪两个国家在何时侵占了台湾?还有两次回归,请说明两次回归的原因。
11.阅读下列材料:1995年,江泽民说:“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请回答:(1)江泽民说这句话的出发点是什么?(2)为什么“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下面是岳麓版八年级下册《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欢迎借鉴!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吴生付, ___县第一民族中学。
今天,很荣幸有这个机会向大家,现在,我简单介绍八年级下册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的“教与学”的思考,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教学理念“染红历史课堂教学的探究和实践”二、教学原则自我体验→观察分析→合作学习→寻求方法→应用知识三、教材简析,(一)课标内容(1)简述 ___、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 ___”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了解祖国大陆与 ___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材解析本单元介绍的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均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是提高民族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的大事,本课的核心内容——解决港、澳、台问题上实行的“ ___”则是中国 ___的一个重要特色。
港澳回归是“ ___”的成功实践,是“红色”经典之一,是“ ___”伟大构想的唯一可资借鉴的实践,为“ ___的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蓝本,给中华民族实现最后统一提供了实践基础。
本课内容作为 ___在内政外交上的重大成就,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重点分析重点:简述 ___、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 ___”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港澳回归实践证明“ ___”构想的正确性,真理性,并赋予其实践意义,展望 ___的问题的解决,实现祖国统一,对培养学生理论 ___实际,自觉检验接受真理,提高维护祖国统一的民族自信心,自觉 ___ ___祖国的思想侵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目标定位基于前面的分析,我把教学目标做如下的定位:(一)知识与能力1、知识:《中英关于 ___问题的联合声明》《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的声明》中国恢复对 ___、澳门行使 ___ 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2、能力: ___、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论___实际的能力。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课程标准: 简述某某、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了解祖国大陆与某某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习目标:识记与理解理解“一国两制”的具体内涵、意义及运用。
记住某某、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
了解中国共产党为结束海峡两岸的人为隔绝局面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
了解祖国大陆与某某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学习重点“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某某、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一国两制”与某某、澳门回归祖国的关系。
某某问题涉及诸多因素,既有历史遗留问题,又有现实难题,祖国统一具有复杂性及艰巨性。
学生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自学提纲阅读课本独立完成下列题目B、打破了海峡两岸人为隔绝的局面C、洗刷了中华民族的耻辱D、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2、实施“一国两制”的前提是()A、坚持一个中国B、坚持社会主义制度C、坚持和平统一D、实行两种社会制度3.在“一国两制”基础上回归的某某和澳门,发生的主要变化是()A、社会制度B、主权归属C、经济制度D、社会生活4.我国的经济特区与某某、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主要区别是()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B、与中央的关系不同C、社会制度不同D、各自权限不同5.“紫荆开后白莲开,喜事翩跹接踵来。
神州大地齐欢庆,一国两制谱新篇。
”诗歌中的“喜事”指()A、新中国的成立B、民族区域自治C、某某、澳门回归D、某某和平解放6、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占领的标志性事件是()A、某某回归祖国B、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C、澳门回归祖国D、某某和平解放7、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成功实践这一构想的地区有①某某特别行政区②澳门特别行政区③某某④某某维吾尔自治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③(二)拓展延伸:下列材料:材料一于右任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
1962年1月24日病重时在某某写下了《望大陆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4.16《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教案岳麓版
[课标内容]
(1)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回顾台湾的历史和分析海峡两岸的现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景体验,感知港澳回归的过程,认识“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加深对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的理解。
(2)运用讨论法,感知台湾两次被外国侵占又两次回归的史实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的现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圆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最佳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精神的具体体现。
(2)通过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决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香港、澳门的回归,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的发展。
难点:怎样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民族团结的加强”,大家回顾一下,党和政府为了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采取了哪些政策和措施?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在加强民族团结的同时,党和政府也努力寻求实现祖国统一的途径和方式,从而有力地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导入新课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
1、构想的提出
2、构想提出的历史意义
二、港澳回归
1、中英、中葡《联合声明》
2、香港、澳门回归
3、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台湾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
2、台湾和祖国大陆最终必将统一
[小结]
师生共议:(1)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了怎样的构想?(2)“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是怎样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
[课后作业]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21191 52C7 勇b!30567 7767 睧26549 67B5 枵 28697 7019 瀙[31907 7CA3 粣Ms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