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11.5.3 大脑能协调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的反应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3
11.5 脑与感觉(第二课时)11.5.2脑能接受和分析各种信息11.5.3大脑能协调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的反应11.5.4合理用脑一、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科学》(牛津上海版)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十一章《感知与协调》的第五节“脑与感觉”的第二课时。
本章的主题为:在外界刺激下,感觉器官的感知和大脑的协调。
教学目的是:在了解人体各种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认识人类是如何利用感觉器官,并在大脑综合下感知分析外界的信息。
《脑与感觉》为本单元的第五个板块,要求学生知道脑作为司令部,能接受和分析各种信息,能协调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的反应。
本节课时作为“脑与感觉”的第二课时,内容包括“大脑产生错觉”、“大脑能协调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的反应”和“合理用脑”。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于积极求知的年龄阶段,探究欲望强烈,有一定的分析总结能力,乐于探索。
前一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人体具有的五种感觉,尤其是在视觉和听觉这两大重要感觉的学习中,了解了视神经和听神经能将信息传给大脑,基本掌握了大脑的基本结构以及反射弧的构成,通过膝跳反应体验到脑能接收和分析各种信息。
这便于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脑作出的判断并不是永远正确。
(2)知道个体间的反应时间差异以及训练后能缩短反应时间。
(3)认识合理用脑的重要性,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比谁的反应快”活动,初步学会重复多次测试和计算平均值使结论更可靠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比比谁的反应快”小组活动,培养协调与合作的意识。
(2)由一系列视觉小实验的判断经历,知道脑在分析信息时会出现错误。
从而培养客观、辩证看待事物的科学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脑作出的判断并不是永远正确。
(2)个体间的反应时间差异以及训练后能缩短反应时间。
五、设计思路本课分为复习旧知、错觉的产生、比一比谁的反应快、设计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及小结反馈。
眼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感觉和感觉器官的含义。
2.掌握并能描述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3.在实验观察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分析和讨论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判断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引领介绍……课件展示……讨论交流”方式完成。
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结合引探法、实验法、自学法和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观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保护视力、预防近视,自觉维护身心健康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2.眼的屈光调节及视觉的形成。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上课之前,请同学们跟老师一同游览一下桂林的山水(课件展示,有情景介绍),同学们感觉桂林的山水美不美?(美)那么你是通过身体的哪些部位感觉到桂林的山水美?(看到的和耳朵听到的介绍)。
人体有很多的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的刺激,眼睛和耳朵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
尤其是眼睛,它是人体的视觉器官。
据统计,人体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80%以上来自眼睛。
因此,眼睛对于人体来说非常重要。
我们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美丽的眼睛,但是,你知道这双美丽的眼睛内部是什么样的吗?你又是怎样通过眼睛观察到外界事物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师:每个人都有爱美之心,平时我们经常照照镜子。
但是,当你们在照镜子的时候,你发现镜子中的眼睛具有什么特点吗?生:外面有眼睑、睫毛,里面有眼球,还有肌肉等。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以上同学们所提到的眼睑、睫毛、泪器、眼肌等结构都是我们从外部观察到的眼睛的一些附属结构。
而它的内部是一个球体,称为眼球,它是眼睛的最主要部分。
那么眼球由哪几部分结构构成,每一部分又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在我们同学的桌子上都放有一个可拆装的眼球模型。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实验的方法,观察这个模型,了解眼球的结构。
同学们在观察的时候注意结合书中的插图,并按照书中实验的方法一步一步来完成。
人体具有的感觉【教学目标】1.知道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等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
2.初步了解视觉、听觉、触觉形成的原理,能用语言正确表述。
【教学重点】了解人体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亲历感觉器官产生感觉的重要过程。
【教学难点】了解感觉器官为什么能产生感觉。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准备:每组三色三形物体,酒精、白醋、花露水各一瓶,鼓膜模拟实验器一套、牙签一根【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师:鲜艳的色彩、诱人的飘香、悦耳的旋律,这些是我们身体的哪些器官感觉到的?我们的身体有哪些感觉器官?感觉器官为什么能产生感觉?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教学探究1.认识感觉器官及其作用活动一:出示下面物体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生:这些物体中有红、黄、绿三种颜色。
生:这些物体中有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三种形状。
师:你用了人体的什么器官?生:眼睛师:我们把眼睛称为视觉器官。
活动二:分组实验——闻气味师:下面我们开展分组实验,请同学们打开瓶盖,你闻到了什么气味?师:请同学们看老师闻气味的方法。
(示范闻气味)这样的方法可以避免有毒气体对我们鼻子的伤害。
生:闻到酒味生:闻到醋味生:闻到花露水味师:你用了人体的什么器官?生:鼻子师:我们把鼻子称为嗅觉器官。
活动三:分组实验——尝白糖水师:请同学们拿出烧杯装的液体,你能用什么方法知道它是什么味道?师:请同学们看老师尝的方法。
(示范尝味道)这样的方法可以避免有毒液体对我们的伤害。
生:尝到甜味。
师:用到了什么器官?生:舌头师:我们把舌头称为味觉器官。
活动四:分组实验——亲历皮肤产生痛觉师:请同学们拿出牙签,刺你的手,你会有什么感觉?生:疼痛师:是什么感觉出来的?生:手生:皮肤。
师:我们把皮肤称为触觉器官活动五:课件播放音乐师:这段音乐好听吗?你的什么器官听到的?生:好听,耳朵听到的。
师:我们把耳朵称为听觉器官。
教学小结师:我们人有眼睛、鼻子、耳朵、舌头、皮肤等感觉器官。
光线和眼【教学内容】《光线和眼》是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十一章《感知与协调》中的内容。
此前,在小学自然中,已经学习过眼睛的基本结构,知道光进入眼睛才能看到物体,并且物体在视网膜所成像是倒立的,最终经过大脑的处理回复为正立的像,形成视觉。
本节课将要学习光的传播路径,通过具体直观的针孔相机模拟抽象的眼结构,了解其成像特点,并能够用光沿直线传播来解释针孔相机的成像规律,为下节课学习眼的结构与眼睛如何看见物体做好准备。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在认识光源的基础上,通过“光在空气中的传播”等实验活动,探究光的传播路径,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更多的生活中有关光的现象,思考和尝试找到光沿直线传播的证据。
在光的作用下,通过“针孔相机”实验突破本课难点,初步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并能解释针孔成像规律,从而了解人眼看到物体的原因是由于光是直线传播的结果。
【学情分析】学生对光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很少会去关注光的传播路径。
部分学生虽知道光线的传播路径是直线,但仅仅是停留在知道的层面,并没有真正用实验进行探究验证过。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多数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地观察、分析现象的能力,但在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的环节上还需要提高。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确认光沿直线传播并且能够用学到的知识,简单地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
【教学目标】1.通过“辨别发光体与不发光体”活动,能区分发光体与不发光体,知道能看到不发光体的原因。
2.通过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等活动,寻找光沿直线传播的证据,初步学习“证据支持假说”的科学论证方法,养成思辩能力。
3.通过“针孔相机”实验,了解针孔相机的成像规律,知道光到达眼睛的过程,提高小组合作能力,养成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解释小孔成像的原因。
【教学资源】教师资源:写好字的纸、粉笔屑、激光笔、针孔相机、多媒体课件学生资源:牛奶、果冻、烧杯、激光笔、针孔相机、凸透镜、蜡烛、打火机【教学设计思路】本课通过创设的“猜字”情境引入,使同学认识到光是眼看到物体的重要条件,并且通过寻找光源活动辨别发光体和不发光体,知道生活中能看到不发光体是物体反射发光体的光造成的。
11.5《脑与感觉》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小明在吃王鱼时,不小心被王鱼刺刺到喉咙,感到很痛。
是下面哪种组织在起作用( ) A.上皮组织 B.肌肉组织 C.神经组织 D.结缔组织2.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与此反应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A.大脑、小脑、脑干 B.小脑、大脑、脑干C.大脑、脑干、小脑 D.脑干、小脑、大脑3.痛觉形成于()A.皮肤 B.大脑皮层 C.痛觉感受器 D.小脑4.下列反射活动中,属于人类特有的反射是()A.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B.受强光的刺激时,立即闭眼C.人熟睡时被蚊子叮咬会动一动D.看了一篇感人的文章,X丽流下了眼泪5.下列是关于调节功能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A.海洋水可以调节昼夜温差B.滑动变阻器可以调节电路的电流大小C.温度可以调节许多物质的溶解性大小D.生长激素可以调节新陈代谢6.做膝跳反射试验中,若试验前告诉受试者,在其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膝跳反射可能表现得会弱一些,原因是()A. 反射弧发生变化B. 传出神经受阻C. 感受器受到抑制D. 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节作用7.下列选项中,属于人类特有行为的一项是()A.强光刺激,立即闭目 B.看到车来,走到路边C.食物人口,分泌唾液 D.听了笑话,哈哈大笑8.某人因受伤而成为“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只能靠“鼻饲”,人工向胃内注流食,但呼吸和心跳正常。
在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肯定能保持正常功能的是()A.脑干 B.小脑 C.大脑 D.只有脊髓9.右图是人体某一反射活动的模式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A.完成该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B.该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C.该反射活动属于非条件反射D.该反射活动与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相同10.在刚刚结束的体育中考中,小明同学以2米50的成绩顺利取得了立定跳远满分的好成绩。
下图为其跳远过程的图解: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为:第一步预摆;第二步起跳腾空;第三步落地缓冲。
脑能接受和分析各种信息
【学习目标】
1.了解脑的基本组成部分。
2.认识脑的功能。
【学习重难点】
1.知道脑在分析问题时会出现错误
2.了解脑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新知学习
1.脑的各部分结构是如何分工的?
2.脑是由数目极多的__________组成的。
3.脑的结构_______,可以分为多个部分,每一部分负责控制不同的_______和______。
4.感觉器官能把接受到的刺激变成__________。
5.大脑是人体各种基本生理活动的调节__________。
二、达标检测
1.大脑将处理过的信息通过__________传送到肌肉做出反应。
2.脑部负责分析有感觉器官传来的信息,但它是不是一定能准确无误的的分析所有的信息呢?为什么?
3.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错觉?
4.脑为什么可以说是神经的中枢?5.如何科学的用脑?。
大脑能协调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的反应
【教学目标】
1.了解大脑是人体的总指挥。
了解大脑皮层存在着不同功能区,语言中枢又是由4部分组成,根据个人情况不同在听、说、读、写方面存在差异。
通过科学合理的锻炼可以使大脑得到均衡发展。
2.通过参与活动分析自己身体反应过程,探究大脑是怎样工作的。
了解大脑皮层语言中枢的组成,不同的人大脑潜力的不同,积极锻炼可以使大脑得到均衡发展。
3.能科学认识自身长处与短处,积极的面对人生,克服不足。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类大脑的基本构成,及功能。
2.了解自己在语言方面的长处和不足之处,以及发扬和弥补对策。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游戏:我猜我猜猜猜(规则和电视节目里一样。
)
老师板书:“我们”,“大脑。
”
学生表演。
2.谈话:你使用了哪些感官,如何处理这写信息的?等等。
引出大脑的研究课题。
二、探究过程
1.活动:眼疾手快。
谈话: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活动。
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示范,并讲清要求。
对比小组成员的数据。
(引导学生对活动后数据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到大脑处理外界事务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得到信息,大脑做出处理的时间那所需时间大约为0.2秒,即大脑从信息的输入后加工判断到输出后做出反应抓住尺子所用时间为0.2秒。
工作熟练的程度可以缩短大脑处理事务的时间,也就是熟能生巧。
)
2.在干扰下活动。
活动:要同学出来干扰。
谈话:为什么我们的反映又会慢下来呢?引导学生对活动后数据的对比,得出当遇到干扰时,就会影响进行中的工作。
3.学生独立完成活动记录表:
教师进行小结并引出大脑语言分区的知识点。
让学生通过学习后可以分析,大脑的分区的差异。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4.小组讨论:
出示:人的大脑的重量都是一样重的?(进行辩论)认识人在发展上的差异。
三、大脑皮层不同的功能区
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在途中表示出了大脑皮层一些比较重要的功能区,例如,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等。
大脑的语言中枢又分为书写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
分别控制着不同信息的接收处理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