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维医诊疗标准
- 格式:pdf
- 大小:155.95 KB
- 文档页数:2
呼吸道感染的特殊诊断标准有哪些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无论是上呼吸道感染(如普通感冒、咽炎、扁桃体炎)还是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都会给患者带来不适。
准确诊断呼吸道感染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那么,呼吸道感染的特殊诊断标准都有哪些呢?首先,我们来谈谈临床症状。
患者出现咳嗽、咳痰是呼吸道感染常见的表现。
如果是上呼吸道感染,可能还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声音嘶哑等症状;下呼吸道感染时,咳嗽往往更深、更剧烈,咳痰量可能增多,痰液的性质也有所不同,比如肺炎链球菌肺炎患者的痰液可能呈铁锈色,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患者的痰液则可能为脓血痰。
发热也是呼吸道感染的一个重要症状,但发热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因感染的病原体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此外,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在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中也较为常见。
接下来看看体征方面。
医生在进行体格检查时,可能会发现患者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肺部听诊有啰音等。
对于上呼吸道感染,咽部的红肿、扁桃体的脓性分泌物是比较明显的体征。
在下呼吸道感染中,肺部听诊是关键,如湿啰音提示肺部有渗出性病变,干啰音可能意味着气道狭窄或痉挛。
实验室检查在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中起着关键作用。
血常规是最常用的检查之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的变化可以提供重要线索。
一般来说,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会升高;而病毒感染时,白细胞总数通常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
C 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也是常用的炎症指标,它们的升高程度有助于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和区分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
CRP 轻度升高可能提示病毒感染,而显著升高则更倾向于细菌感染;PCT 水平在细菌感染时明显升高,尤其是在严重的细菌感染中,而在病毒感染时一般不升高或仅有轻度升高。
病原学检查对于明确感染的病原体至关重要。
常见的方法包括痰涂片和培养、鼻咽拭子检测、血培养等。
痰涂片可以初步判断痰液中的病原体类型,如革兰氏阳性菌或革兰氏阴性菌;痰培养则能更准确地鉴定出病原体,并进行药敏试验,为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提供依据。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规范【概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
患者部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
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季节多发,可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或被污染的用具传播,多数为散发性,但常在气候变时流行。
由于无交叉免疫,同时在健康人群中有病毒携带者,故一个人一年内可有多次发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70%-80%由病毒引起。
主要有流感病毒(甲型、乙型、丙型)、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等。
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溶血性链球菌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
偶见革兰阴性杆菌。
其感染的主要表现为鼻炎、咽喉炎或扁桃体炎。
当为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有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入侵的病毒或细菌迅速繁殖,引起本病,尤其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如鼻窦炎、扁桃体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更易患病。
【临床表现】1、普通感冒: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
成人多为鼻病毒引起,次为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
起病急。
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变稠。
可伴咽痛,有时由于耳咽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
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胃寒和头痛。
检查可见鼻腔粘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
如无并发症,一般5-7天后痊愈。
2、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性感冒病毒引起。
潜伏期1-2日,最短数小时,最长3天。
起病多急躲,症状变化多,主要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呼吸道症状轻微或不明显。
临床表现和轻重程度差异颇大。
(1)单纯型:最为常见,先有畏寒或寒战,发热,继之全身不适,腰背发酸、四肢疼痛,头昏、头痛。
部分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便秘等消化道症状,发热可高达39Y(TC,一般持续2-3天渐降。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规范一、疾病概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系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间的急性炎症的总称,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90%左右由病毒引起,细菌感染常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
本病四季、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雾滴,或经污染的用具进行传播。
常于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如受寒、劳累、淋雨等情况,原已存在或由外界侵入的病毒或/和细菌,迅速生长繁殖,导致感染。
本病预后良好,有自限性,一般5-7天痊愈。
常继发支气管炎、肺炎、副鼻窦炎,少数人可并发急性心肌炎、肾炎、风湿热等。
临床表现1.急性起病。
2.早期有咽部不适、干燥或咽痛,继之出现喷嚏、流涕、鼻塞、咳嗽。
3.可伴有头痛、发热、声音嘶哑、乏力、肢体酸痛、食欲减退。
4.鼻、咽、喉明显充血、水肿,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
鉴别诊断:注意与急性传染病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脑膜炎、肺炎、肾综合征出血热及钩端螺旋体病等前驱症状鉴别。
治疗原则1.病因治疗、2.对症治疗、3.一般治疗、4.并发症治疗。
用药原则1.轻症病人口服板蓝根冲剂、复方感冒灵、蓝芩口服液、清开灵等及对症治疗为主。
2.有中度发热的病人可肌肉注射病毒唑或双黄连注射液。
3.合并细菌感染者口服复方新诺明或肌注青霉素治疗,高龄及病情严重者可以静脉使用1~2代头孢菌素类,过敏者可以选用喹诺酮类。
4.早期应用干扰素,可快速产生细胞抗病毒作用,使临床情况好转;可以使用免疫增强剂。
疾病描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系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间的急性炎症的总称,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90%左右由病毒引起,细菌感染常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
症状体征注意发热、头痛、咽痛、喷嚏、鼻塞、流涕、咳嗽、咳痰等症状。
体检:注意上呼吸道局部炎症改变及眼部表现。
注意心音强弱及心律有无异常。
疾病病因注意受凉、淋雨等诱因,有无感冒流行及与感冒患者接触史。
诊断检查1.血象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2.胸部X线检查以排除肺部疾病。
3.鉴别诊断注意与急性传染病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脑膜炎、肺炎、肾综合征出血热及钩端螺旋体病等前驱症状鉴别。
上呼吸道感染诊疗常规
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诊断要点】
1.普通感冒型:早期症状为咽部不适,咽部干燥或咽痛,继之流涕,
鼻塞,打喷嚏,咳嗽。
有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乏力,头痛
等。
2.咽炎型:咽痛,并伴有流涕,鼻塞,轻度头痛,咳嗽和全身不适。
咽部检查:局部红肿,扁桃体肿大,有时有粘液分泌物。
3.流感综合征型:突然发烧(体温多在38℃以上),头痛,全身肌肉酸
痛,乏力,咽喉痛,鼻粘膜充血,咳嗽等。
【治疗原则】
1.一般疗法:卧床休息,禁止吸烟,多饮水,保持室内适当的温度与
湿度。
2.对症治疗:解热镇痛,镇咳祛痰,雾化吸入,如确定合并有细菌感
染(如化脓性扁桃体炎)可用抗生素治疗继发感染。
3.病因治疗:抗病毒治疗。
4.中医中药治疗。
二.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
【诊断要点】
1.症状:多急性发病,畏寒,寒战;高热,咽痛,头痛,乏力及肢体
酸痛。
2.体征:咽部局部充血,扁桃体肿大、红肿,有时伴斑点状脓性分泌
物,常伴颈部淋巴结肿大并压痛。
3.检验:血白细胞增高,粒细胞轻度左移,咽拭子培养可有致病菌生
长。
4.并发症:可有副鼻窦炎、中耳炎、支气管炎、肺炎、风湿病或肾炎
等。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同病毒性上感。
2.抗菌治疗则根据临床情况给予适宜抗生素。
2002年10月修订。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规范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因此常用“急性鼻咽炎”(感冒)、“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诊断名词,也可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年都可发生,冬春季较多。
每人每年常有数次,一般通过飞沫传染及直接接触,偶可通过肠道。
常见病原体以病毒为主占原发上呼吸道感染的90%以上,细菌约占10%,另外还有肺炎支原体。
【诊断】(一)一般类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以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和腺病毒感染居多,临床最多见。
早期主要症状为咽部不适、咽痛、鼻塞、喷嚏、咳嗽。
可有球结膜充血等症状,同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乏力、头痛、食欲不振、腹泻、呕吐等。
如病变侵犯到喉部可有声音嘶哑。
病程3~7天,但也可更长或甚至持续数周。
(二)特殊类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疱疹性咽峡炎:病原体多为柯萨奇病毒A组。
除有流涕、鼻塞、咳嗽和全身不适外,咽部可见疱疹,周围有红晕,病程1周左右。
2.咽结合膜热:病原体为腺病毒3、7型。
以发热咽炎、结膜炎为特征。
好发于春夏季,体检发现咽部充血,一侧或双侧滤泡性眼结合膜炎。
病程1~2周。
(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正常或增多,血沉稍快,C-反应蛋白正常或增加。
【治疗】(一)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食易消化食物,增加维生素,保持室内通风,适宜的温湿度。
(二)对症治疗:如解热镇痛剂,鼻堵严重给滴鼻剂等。
(三)病因治疗:因上感多为病毒所致,目前尚无较特效的抗病毒药物,现常用有病毒唑口服或静点;双黄连对病毒也有效。
早期、有条件时可选用干扰素。
继发细菌感染时可选用抗菌素治疗。
医院感染诊断的标准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以下是常见的医院感染诊断的具体标准:一、呼吸系统感染1. 上呼吸道感染:发热(≥38.0℃超过 2 天),有鼻咽、鼻旁窦和扁桃腺等上呼吸道急性炎症表现。
2.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出现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现湿啰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发热。
白细胞总数和(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X 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慢性气道疾患患者稳定期(慢性支气管炎伴或不伴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症)继发急性感染,并有病原学改变或 X 线胸片显示与入院时比较有明显改变或新病变。
二、泌尿系统感染1. 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或不伴发热,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尿检白细胞男性≥5 个/高倍视野,女性≥10 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患者应结合尿培养。
临床已诊断为泌尿道感染,或抗菌治疗有效而认定的泌尿道感染。
2. 无症状性菌尿症:患者虽然无症状,但在近期(通常为1 周)有内镜检查或留置导尿史,尿液培养革兰阳性球菌浓度≥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浓度≥105cfu/ml,或耻骨上膀胱穿刺尿培养细菌生长。
三、手术部位感染1. 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 30 天内,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切口浅层有脓性分泌物。
切口浅层分泌物培养出细菌。
具有下列症状之一:疼痛或压痛,局部肿胀、红热,医师将切口开放。
2. 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 30 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 1 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上呼吸道感染是指发生在鼻腔、咽喉和气管分支等部位的疾病,通常由病毒或细菌引起。
上呼吸道感染在临床上非常常见,患者通常表现为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症状。
因此,准确的诊断标准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两个方面。
在临床表现方面,患者通常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症状。
此外,还可能伴随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在实验室检查方面,可以通过鼻咽拭子、血液检查等方式进行病原学检测,以明确感染的病原体。
针对不同的病原体,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也有所不同。
对于病毒性感染,临床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进行初步判断,同时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确诊。
而对于细菌性感染,可能需要进行更加详细的实验室检查,如痰培养、鼻咽拭子培养等,以明确感染的具体细菌种类。
此外,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还需要考虑到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免疫状态等因素。
比如,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诊断和治疗,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总的来说,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判断过程,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在诊断过程中,临床医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诊疗方案,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同样非常重要。
通过加强个人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等方式,可以有效减少感染的风险。
此外,及时接种流感疫苗、注意饮食营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判断过程,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诊疗方案,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同样非常重要,需要加强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呼吸系统诊断标准一、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断发热(≥38.00C超过2天),有鼻咽、鼻旁窦和扁桃腺等上呼吸道急性炎症表现。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
说明:必须排除普通感冒和非感染性病因(如过敏等)所致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
二、下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1.患者出现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现湿罗者,并有下列情况之一:(1)发热。
(2)白细胞总数和(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3)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2.慢性气道疾患患者稳定期(慢性支气管炎伴或不伴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症)继发急性感染,并有病原学改变或X线胸片显示与入院时比较有明显改变或新病变。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六条之一即可诊断:1.经筛选的痰液,连续两次分离到相同病原体。
2.痰细菌定量培养分离病原菌数≥l06cfu/ml。
3.血培养或并发胸腔积液者的胸液分离到病原体。
4.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采集的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数≥105cfu/ml;经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分离到病原菌数≥104cfu/ml;或经防污染标本刷(PSB)、防污染支气管肺泡灌洗(PBAL)采集的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到病原菌,而原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包括支气管扩张者病原菌数必须≥103 cfu/ml。
5.痰或下呼吸道采样标本中分离到通常非呼吸道定植的细菌或其它特殊病原体。
6.免疫血清学、组织病理学的病原学诊断证据。
说明:1.痰液筛选的标准为痰液涂片镜检鳞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和白细胞>25个/低倍视野或鳞状上皮细胞:白细胞≤1:2.5;免疫抑制和粒细胞缺乏患者见到柱状上皮细胞或锥状上皮细胞与白细胞同时存在,白细胞数量可以不严格限定。
2.应排除非感染性原因如肺栓塞、心力衰竭、肺水肿、肺癌等所致的下呼吸道的胸片的改变。
3.病变局限于气道者为医院感染气管一支气管炎;出现肺实质炎症(X线显示)者为医院感染肺炎(包括肺脓肿),报告时需分别标明。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标准一、概述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
常见病原体为病毒,少数是细菌。
临床常见有普通感冒、细菌性咽- 扁桃体炎。
二、典型病史1.普通感冒〔俗称伤风〕:以鼻烟部卡他病症为主要表现。
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
也可出现流泪,咽痛。
全身病症轻,低热、轻微头痛等。
2. 细菌性咽 - 扁桃体炎:起病急,明显咽痛、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度以上。
三、典型体征1.普通感冒: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
2.细菌性咽 - 扁桃体炎: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外表有黄色点状渗出物,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肺部无异常体征。
四、常规检查1.血常规2.病毒抗体检查3.鼻咽局部泌物、渗出物病原菌检查:包括细菌培养、病毒别离4.胸部 X线检查:除外肺部炎症性疾病五、诊断依据结合病史、鼻咽部的病症体征,血常规检查和胸部X线检查可做出临床诊断。
进展细菌培养和病毒别离,或病毒血清学检查可确定病因诊断。
六、鉴别诊断1.流行性感冒:明显流行性,鼻咽分泌物可查到流感病毒。
2.过敏性鼻炎:发病有明显的诱因,鼻腔黏膜苍白,鼻分泌物中嗜酸粒细胞增多。
3.急性传染病前驱病症:这些疾病有一定的流行季节和流行区密切观察,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区别。
七、治疗方案1.一般治疗:休息、保暖、多饮水、足够热量。
2.对症治疗:解热镇痛及减少鼻咽充血和分泌物。
3.抗菌药物治疗:经历用药常选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
细菌培养有结果根据药敏选择。
4.抗病毒药物治疗:利巴韦林、金刚烷胺和中成药成分可选用。
八、监测指标1.体温变化2.血常规变化。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一、概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URTI,简称上感),是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它不是一个疾病诊断,而是一组疾病的总称,包括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喉炎、疱疹性咽峡炎、咽结膜热、细菌性咽-扁桃体炎。
主要病原体是病毒,少数为细菌。
通常病情轻、病程短、多可自愈,预后好。
但发病率高,有时可伴有严重并发症,需积极防治。
(一)定义上感是由各种病毒和/或细菌引起的主要侵犯鼻、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
以病毒多见,约占70%~80%,主要包括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和风疹病毒等。
细菌感染约占20%~30%,以溶血性链球菌最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1]。
(二)分类根据病因和病变范围的不同,有以下类型:1.普通感冒: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多由鼻病毒引起,其次为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
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表现为咳嗽、咽干、咽痒或灼热感,甚至鼻后滴漏感。
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等症状。
2~3 d后鼻涕变稠,常伴咽痛、流泪、味觉减退、呼吸不畅、声嘶等。
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头痛。
体检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
一般5~7 d 可痊愈。
2.急性病毒性咽炎或喉炎:(1)急性病毒性咽炎:多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道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
临床特征为咽部发痒或灼热感,咳嗽少见,一般咽痛不明显。
当吞咽疼痛时,常提示有链球菌感染。
体检咽部明显充血水肿,颌下淋巴结肿大且触痛。
(2)急性病毒性喉炎:多由鼻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
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为上呼吸道感染(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URI)是指发生在鼻腔、咽部和喉部的感染性疾病。
这些感染通常由病毒或细菌引起,包括流感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和链球菌等。
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几乎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一次或多次。
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包括流感样症状、咽痛、咳嗽、鼻塞、流涕、打喷嚏、头痛、发热等。
这些症状通常在感染后几天内出现,持续数天至数周不等。
在一些情况下,上呼吸道感染可能会并发为中耳炎、鼻窦炎或喉头炎等并发症。
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主要通过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来进行。
医生会询问病人的症状、病程以及接触史等信息,同时进行咽部和鼻腔的检查。
在一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进行病毒或细菌培养来确定病原体的种类。
此外,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疾病,如流感、麻疹、风疹等。
医生可能会根据病人的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进行鉴别诊断,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对于大部分的上呼吸道感染,不需要特殊的治疗,通常可以通过休息、饮食调理和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
对于症状较重或并发症较多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来控制感染和并发症的发展。
总的来说,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来进行,同时需要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对于大部分的患者来说,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过适当的治疗和护理,大部分患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康复。
然而,对于一些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等,上呼吸道感染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因此需要及时就医和治疗。
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的最有效方法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锻炼,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接触已感染的人群,及时接种疫苗等措施。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对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有更清晰的认识。
呼吸内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常规【诊断】一、症状和体征1.普通感冒(common cold):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d后变稠。
可伴咽痛,有时由于耳咽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
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
2.流行性感冒(influenza):潜伏期1-2日,最短数小时,最长3天。
起病多急骤,症状变化很多,主要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呼吸道症状轻微或不明显,临床表现和轻重程度差异较大。
可根据表现不同分为单纯型、肺炎型、中毒型、胃肠型、其中肺炎型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高热、烦躁、呼吸困难。
大部分患者可恢复,少数可以因为呼吸循环衰竭在5-10天内死亡。
SARS和禽流感都是属于这类病例,因此需要引起重视。
3.病毒性咽炎、喉炎和支气管炎:急性病毒性咽炎临床特征为咽部发痒和灼热感,咳嗽少见;急性病毒性喉炎临床特征为声嘶、讲话困难、咳嗽时疼痛,常有发热、咽炎或咳嗽;急性病毒性支气管炎临床表现为咳嗽、无痰或痰呈粘液性,伴有发热和乏力。
4.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表现为咳嗽、无痰或痰呈粘液性,伴有发热和乏力。
5.咽结膜热:临床表现有发热,咽痛、畏光、流泪,咽及结膜明显充血。
6.细菌性咽-扁桃体炎:起病急,明显咽痛、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
二、实验室检查1.血象:病毒性感染见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细菌感染有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
2.病毒和病毒抗原的测定:视需要可用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血清学诊断法和病毒分离和鉴定,以判断病毒的类型,区别病毒和细菌感染。
细菌培养判断细菌类型和药敏试验。
三、影像学表现X线检查可完全阴性,急性病毒性支气管炎X线胸片显示血管阴影增多、增强,但无肺浸润阴影。
【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殊抗病毒药物,通常以对症处理、休息、忌烟、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防止继发细菌感染为主。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常规【病史采集】1.诱因:受凉、劳累。
2.症状:(1)全身症状:畏寒、发热、头痛、疲乏等。
(2)局部症状:鼻卡他症状--喷嚏、流涕(初为浆液性,后为混浊脓性)和鼻塞,咽、喉卡他症状--咽干、咽痒、灼热感和声音嘶哑,干咳或胸骨后疼痛等。
【物理检查】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体位、皮疹以及全身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1)鼻、咽腔粘膜。
(2)扁桃体。
(3)喉部。
(4)颌下淋巴结。
【辅助检查】1.血象: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2.病毒分离和病毒抗体检测。
3.细菌培养。
【诊断要点】1.病史:起病多较急,但是预后良好,一般于5~7日痊愈;2.症状和体征:仅表现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和鼻、咽腔充血水肿及分泌物;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可见黄色点状脓性分泌物;喉部水肿以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等体征。
3.实验室检查:周围血在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值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值升高,并有核左移。
病毒分离及病毒抗体检测、细菌培养阳性可作出病因诊断。
【鉴别诊断】1.流行性感冒。
2.过敏性鼻炎。
3.早期具有上呼吸道感染相似症状的急性传染病如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炎、伤寒、斑疹伤寒等。
4.奋森咽峡炎。
【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多饮水,摄入富含维生素饮食,适当休息。
2.抗感染治疗:可用吗啉双呱0.1~0.2g,tid口服,金刚烷胺0.1g,bid口服,三氮唑核苷10~15mg/kg/d分2次,肌注或用10%葡萄糖溶液稀释成1mg/ml,缓慢滴注,以及板兰根冲剂、抗病毒口服液、双黄连针剂等清热解毒剂抗病毒,但治疗效果不肯定。
细菌感染可用青霉素,麦迪霉素或磺胺类药物。
3.对症治疗:头痛、发热可口服阿司匹林,消炎痛,去痛片等。
咽痛可用六神丸,喉症消炎丸,溶菌酶片等。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本诊疗路径(试行)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本诊疗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ICD-10:J06.9)(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诊断:根据病史、流行情况、鼻咽部发炎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周围血象和胸部X线检查可作出临床诊断。
进行细菌培养和病毒分离,或病毒血清学检查、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血凝抑制试验等,可确定病因诊断。
本病需与下列疾病鉴别:1.过敏性鼻炎临床上很象“伤风”,所不同者起病急骤、鼻腔发痒、频繁喷嚏、流清水样鼻涕,发作与环境或气温突变有关,有时对异常气味亦可发作,经过数分钟至1-2h痊愈。
检查:鼻粘膜苍白、水肿,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粒细胞增多。
2.流行性感冒常有明显的流行。
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高热、全身酸痛、眼结膜炎症状明显,但鼻咽部症状较轻。
取患者鼻洗液中粘膜上皮细胞的涂片标本,用荧光标记的流感病毒免疫血清染色,臵荧光显微镜下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或病毒分离或血清学诊断可供鉴别。
3.急性传染病前驱症状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等在患病初常有上呼吸道症状,在这些病的流行季节或流行区应密切观察,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资区别。
(三)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15.90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原则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目前无特殊抗病毒药物。
1.对症处理;2.注意休息、忌烟、多饮水;3.保持室内空气流通;4.防治继发细菌感染。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2009年版基层部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09年版基层部分)等1.支持、对症治疗(1)发热、头痛、肌肉酸痛明显者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哮喘、消化道出血患者禁用)吲哚美辛直肠给药50mg~100mg/日,50mg/次,孕妇、精神病患者、14岁以下儿童禁用。
呼吸系统感染诊断制度第一条上呼吸道感染1.临床诊断鼻咽、鼻旁窦和扁桃腺等上呼吸道急性炎症表现,发热≥38.0℃超过2天,并排除普通感冒的非感染性病因如过敏等。
2.病原学诊断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
第二条下呼吸道感染1.临床诊断(1)患者出现咳嗽、痰粘稠,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发热。
②出现肺部罗音。
③白细胞总数和(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④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并排除非感染性原因如肺栓塞、心力衰竭、肺水肿、肺癌等。
(2)患者稳定期的慢性气道疾患(慢性支气管炎伴或不伴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症)出现急性恶化,咳嗽及痰量明显增加,痰液性状变脓性,或者X线胸片与人院时比较有明显改变或新病变,并排除非感染原因(同上述第④条)。
2.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1)经筛选的痰液(涂片)镜检鳞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和白细胞>25个/低倍视野,或鳞状上皮细胞:白细胞≤1:2.5;免疫抑制和粒细胞缺乏患者见到柱状上皮细胞或锥状上皮细胞与白细胞同时存在,白细胞数量可以不严格限定,连续两次分离出相同病原体。
(2)痰细菌定量培养分离到病原菌≥106cfu/ml。
(3)血培养或并发胸腔积液者的胸液分离到病原体。
(4)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采集的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105cfu/ml的病原菌,经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分离到病原菌数≥104cfu/ml的病原菌,或经防污染标本刷(PSB)、防污染支气管肺泡灌洗(PBAL)采集的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到病原菌(对于原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包括支气管扩张者病原菌数必须》103cfu/ml)。
(5)痰或下呼吸道采样标本中分离到通常非呼吸道定植的细菌或其他特殊病原体。
(6)免疫血清学、组织病理学的病原学诊断证据。
病变局限于气道者为气管—支气管炎;出现肺实质炎症(X线显示)者为医院内肺炎(包括肺脓肿),报告时分别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