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专题教案课程
- 格式:docx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153
人教版九年级下学期物理总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系统复和巩固九年级下学期物理知识;2. 提高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3. 培养学生的物理问题解决能力;4.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流与电压- 电流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电流的大小与方向- 电压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电阻与电流的关系- 杨氏电桥的原理和应用2. 电路与电阻- 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 正负极性的区分-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简单电路图的画法和分析- 电能的转化与利用3. 电磁感应- 电磁感应的基本现象-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感应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电磁感应的应用:发电机、变压器4. 光的反射与折射- 光的传播方向和光线的性质- 光的反射规律- 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率- 理想平面镜和透明介质的成像5. 光的色散与光的波动性- 光的色散现象和原理- 光的波动性的实验现象和解释- 红外线、紫外线和微波的概念及应用- 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述内容、举例解释物理概念和原理。
2. 示教法:通过实验演示和模型展示,生动形象地展现物理知识。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
4. 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参与实验,体验物理现象,培养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观察评价:通过学生课堂表现、实验操作等进行观察评价。
2. 笔试评价:通过知识点的笔试和综合性试题进行评价。
3. 实验报告评价:对学生进行实验报告的评价,考察其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九年级下学期物理教材2. 实验器材和实验资料3.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六、教学安排以上是本次《人教版九年级下学期物理总复习教案》的内容安排和教学目标,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相应知识,提高他们的物理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总复习教案新鲜的物理习总复习教案已经出炉,还在等什么,快来看看吧,下面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总复习教案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总复习教案一第一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3.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1.知道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利用控制变量法和图象法来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学习内容一: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74-P75文字内容与插图,将基本的实验过程作上记号。
【自学检测】1.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
电压越高,电流可能越大。
2.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电阻越大,电流可能越小。
3.在物理学的实验探究中,一般要采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1.请同学们猜想: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答:电阻一定时,电流会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只要针对本问题的请给予鼓励)2.讨论:这个实验涉及到哪些量?为保证实验结论是正确的,应该控制什么量不变,改变哪些量?答:在这个实验中,涉及到电阻、电压、电流三个量。
在这个实验中,应该保持电阻一定,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看对应的电流如何改变。
3.怎样测量流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答:将电流表与被测电阻串联来测量流过被测电阻的电流;将电压表与被测电阻并联来测量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4.想一想: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哪种方法更便于测量?答:增加串联的干电池的数目;使用电压可调的学生电源;在电路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等。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一个滑动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来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5.动手做一做:设计好实验电路图,并画下来,根据电路图连接好实物。
(注意:开关要断开,要正确选择电表的量程和正负接线柱,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置于阻值最大处等。
物理总复习教案课题:物体的运动(一)课型复习课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不拘泥于学科知识的逻辑线索,充分考虑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关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
改设计变了从机械运动的定义、运动的相对性开始的常见结构,以学生身边的运动场景引入,从具体的长度、时间测量以及运动快慢比较出发,意图教学最后回到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相对的、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等较为深刻的主题。
1、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单位,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能正确处理测量结果目标2、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3、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教学1、刻度尺的使用,特殊的测量方法重点2、速度的定义和物理意义教学速度公式的运用,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解题方法难点教具刻度尺、细金属丝、小车、斜面、秒表准备教学过程程序内容复习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2刻度尺的使用3误差的概念和减少的方法4特殊的测量方法带领学生回顾长度的单位学生总结 1:长度的单位有Km m dm cm mmμ m nm 及其单位换算学生练习:在下列数值后面填上适当的单位:1、某同学身高17.22、一根头发直径约为72。
3、南京长江二桥全程长21197。
4、物理课本长度为258。
本节内容为识记。
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填写时要与实际吻合。
长度测量是要有估读数提问:刻度尺的使用规则有哪些。
看:1、零刻线是否磨损、2、量程、分度值;读:1、刻度线与被测物体对齐读:2、视线垂直刻度尺,3、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构成,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学生练习:程序教学过程不同的刻度尺所测量结果不同在那里、测量结果的精确度由什么决定,此题是最好的说明。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可以多测几次减少误差。
特殊测量方法有:测多算少、化曲为直、等量替代。
例:测一页书纸的厚度。
例:硬币的直径滚轮法测操场的周长例:铁路线的长度6.为了测出细铜丝的直径,某同学把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2 圈.如图所示,用分度值是 1mm的刻度尺测得这32 圈的总宽度为__ 5.0 _cm,可算出细铜丝的直径约为_1.6 __ mm。
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教案5篇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教师应该怎么开展物理教学计划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教案1机械能及其转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通过对滚摆实验的分析,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2) 通过引导学生举例并解释一些有关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运用能的转化知识分析有关物理现象的转化。
(2) 培养学生从能量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阅读“科学世界”人造地球卫星,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得出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的结论。
2、难点:组织、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滚摆实验并进行分析、归纳,领会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三)教学准备滚摆,棉线,铁锁,人造卫星挂图。
(四)教学过程1.复习手持粉笔头高高举起。
以此事例提问:被举高的粉笔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2.引入新课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粉笔头下落的过程。
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一点时,粉笔头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3.进行新课在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们共同观察滚摆的运动,并思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实验1:滚摆实验。
图14.5-1,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
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
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开始释放摆轮时,摆轮在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复习课教案(全册共20页)本专题主要涉及内能的概念、影响因素和改变方式等内容,是中考中常考的知识点。
掌握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比较容易,但是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则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内能是指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此外,内能还与质量、物质种类、状态等因素有关。
内能的改变方式有两种,一是热传递,二是做功。
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的内能会发生改变,例如加热或冷却等。
而在做功的过程中,物体的内能也会发生改变,例如机械运动或化学反应等。
需要注意的是,内能的改变方式并不是单一的,常常会同时存在多种方式。
因此,学生在研究本专题时,需要重点掌握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同时也要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中考中,考查形式也比较多样化,需要学生具备不同类型的解题能力。
文章修改后:改变物体的内能可归结为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热传递实质上是能量的转移,高温物体把热量传递给低温物体,直至温度相同。
做功实质上是能量的转化,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我们可以以生活中、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或小实验为情境,考查改变内能的方式和实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物体内能增大,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B。
物体内能增大,一定是外界对它做了功。
C。
物体机械能减小,它的内能可能增大。
D。
温度越高的物体内能越大。
解析:物体的内能增大可能是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功,因此A、B均错误。
流星进入大气层后,速度减小、高度减小,流星的动能、重力势能都减小,机械能减小,但流星的内能增大,因此C正确。
温度越高的物体,质量大小不确定,内能不一定大,因此D错误。
故选C。
比热容是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
它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反映物质吸热或放热能力大小的物理量。
比热容的单位符号为J/(kg·℃),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水的比热容较大,可以用来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024中考物理总复习课优质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2024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五章《电学》和第八章《力学》。
详细内容如下:1. 电学部分:电路的组成,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电功率的计算,电磁感应现象等。
2. 力学部分: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抛体运动,圆周运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电学、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磁感应现象,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重点: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电功率计算,抛体运动,圆周运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路实验器材,力学实验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计算器,草稿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电路现象,如家庭用电、手机充电等,引导学生思考电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例题讲解:(1)电学部分:讲解欧姆定律的推导和应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计算。
(2)力学部分: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3. 随堂练习:(1)电学部分:布置计算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解答。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电学部分:(1)欧姆定律:I = U/R(2)串并联电路特点:串联分压,并联分流(3)电功率计算:P = UI2. 力学部分:(1)力的合成与分解(2)牛顿运动定律:F = ma(3)抛体运动:h = v0^2/2g(4)圆周运动:F = mv^2/r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电学部分:计算题,涉及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电功率计算。
(2)力学部分:实验题,涉及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2. 答案:(1)电学部分:解答题,包括计算步骤和结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专题复习,使学生掌握初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高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力学: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力和运动的关系、浮力、惯性、二力平衡等。
2. 热学:温度、热量、内能、热机、热传递等。
3. 电学: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焦耳定律、串并联电路等。
4. 光学:光的传播、反射、折射、透镜、视觉等。
5. 声学: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乐音和噪音等。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实验演示等方式,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导入,回顾已学过的物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知识梳理:对专题内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形成知识框架。
3. 重点讲解:对难点和重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 案例分析:通过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动手实践:进行实验演示或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6.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7. 总结反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成绩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
2. 教辅:初中物理复习资料、习题集等。
3. 实验器材: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声学等相关实验器材。
4.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教学软件等。
七、教学时间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分配每节课的时间,确保教学效果。
八、教学建议1. 注重基础,加强概念和规律的学习。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3. 启发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注重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新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教案一、知识梳理1. 运动的描述- 运动状态的描述- 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2. 力的作用- 什么是力- 力的分类- 力的合成和分解- 力的作用效果描述3.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 第二定律- 第三定律- 常见力学问题的应用4. 能量- 能量的种类-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功和功率二、考点梳理1. 运动描述和分析- 运动状态的表示方法、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 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运动图像和图像分析- 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定律的应用2. 力的分析- 力的分类、作用效果的描述- 力的合成、分解和平衡条件- 常见力学问题的分析和解答3. 牛顿运动定律- 三定律的描述和理解- 常见力学问题的应用4.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能量的种类、转化和守恒- 机械能的计算- 功和功率的应用三、考前复要点1. 强化运动描述和分析- 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判断和描述,掌握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根据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运动图像和图像分析来解答题目- 掌握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定律的应用,尤其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和应用2. 强化力的分析- 对各种力的作用进行描述和分析,特别是各种摩擦力和弹力的作用效果- 掌握力的合成、分解和平衡条件,可应对各种力的复合作用的分析- 熟练掌握常见力学问题的分析和解答方法3. 强化牛顿运动定律- 对三定律进行准确描述和理解,可用于各种力学问题的解答- 熟练掌握常见力学问题的应用方法4. 强化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对各种能量的种类进行准确判断和描述,尤其是机械能的计算- 掌握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定律和原理,可用于各种能量转化问题的解答- 熟练掌握功和功率的应用方法四、参考书籍- 《中学物理》人教版- 《物理课堂》人教版- 《中考物理全真模拟试卷》人教版。
教案: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电流、电压、电阻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复习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四章的电流、电压、电阻相关知识。
具体包括:电流的概念、电流的单位、电流的测量工具;电压的概念、电压的单位、电源与用电器之间的关系;电阻的概念、电阻的影响因素、电阻的测量工具。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单位及测量工具。
2. 帮助学生掌握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和分析。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它们的单位、测量工具。
难点: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电阻表、电源、导线、灯泡等)。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练习题、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电路实验,让学生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电阻表的读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电流、电压、电阻。
2. 知识讲解:(1)电流的概念、电流的单位(安培)、电流的测量工具(电流表)。
(2)电压的概念、电压的单位(伏特)、电源与用电器之间的关系。
(3)电阻的概念、电阻的影响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电阻的测量工具(电阻表)。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和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板书设计: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单位、测量工具;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相互关系。
六、作业设计1. 请简述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其单位。
2. 请画出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相互关系图。
一个灯泡的电压为6V,电阻为12Ω,求电流。
一个电源的电压为12V,通过一个电阻为8Ω的电阻器,求电流。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和测量工具。
复习教案初中物理人教版年级学科:八年级物理教材版本:人教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巩固和掌握本学期所学的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力学知识复习1.1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1.2 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性质和计算1.3 压强和浮力的计算与应用1.4 简单机械的原理和使用2. 第二课时:电学知识复习2.1 电荷、电流和电压的概念及其关系2.2 欧姆定律的应用2.3 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2.4 电能和电功率的计算与应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力学知识复习一、导入(5分钟)1. 复习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
2. 提问学生关于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二、复习内容讲解(15分钟)1. 讲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性质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问题。
2. 复习压强和浮力的计算与应用,通过实例讲解压强和浮力的计算方法。
3. 讲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和使用,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
三、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的力学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过程和心得体会。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力学知识,巩固记忆。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力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第二课时:电学知识复习一、导入(5分钟)1. 复习电荷、电流和电压的概念及其关系,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回顾电荷、电流和电压的概念。
2. 提问学生关于欧姆定律的应用,引导学生回顾欧姆定律的内容。
二、复习内容讲解(15分钟)1. 讲解欧姆定律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欧姆定律的计算方法。
2. 复习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3. 讲解电能和电功率的计算与应用,通过实例讲解电能和电功率的计算方法。
人教版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课程名称:初中物理复习课年级:八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巩固和掌握力学、热学、电学、光学等基本概念和原理;2.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教学内容:1. 力学: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浮力、杠杆、压强等;2. 热学:温度、热量、比热容、热传递等;3. 电学: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电功、电功率等;4. 光学: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平面镜成像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复习力学(20分钟)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4. 浮力: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大小等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5. 杠杆:杠杆是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6. 压强:压强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三、复习热学(15分钟)1. 温度: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 热量:热量是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内能。
3. 比热容:比热容是单位质量的物质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4. 热传递: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的过程。
第二课时:四、复习电学(20分钟)1. 电流:电流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2. 电压:电压是单位电荷所具有的能量。
3. 电阻: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4. 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是描述电流、电压、电阻之间关系的定律。
5. 电功:电功是电流做功的大小。
6. 电功率:电功率是单位时间内电流做功的大小。
五、复习光学(15分钟)1. 光的传播:光是在真空中以直线传播的。
2. 反射:反射是光线遇到障碍物被反弹回来的现象。
3. 折射:折射是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教案:初中物理复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巩固学生对初中物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学习效率。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认识物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力学部分:包括力的概念、重力、摩擦力、浮力、压强、浮力与沉浮、牛顿三定律、能量等。
2. 热学部分:包括温度、热量、比热容、热传递、蒸发与沸腾、气压与沸点等。
3. 电学部分:包括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电功、电功率、电磁感应、磁场等。
4. 光学部分:包括光的传播、反射、折射、透镜、颜色、视觉等。
三、教学过程:1.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对每个知识点进行简要讲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 课堂练习:针对讲解的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知识。
3.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4. 知识梳理: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学习效率。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6.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理现象,提高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测验成绩:定期进行测验,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4.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改进方向。
五、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践性教学:通过实验、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差异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4. 情感关怀: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材为人教版《物理》。
复习范围包括第一章至第十章,具体内容如下:1. 第一章:物理学简介、测量长度和时间、质量与密度;2. 第二章:压力与压强、浮力、液体与气体;3. 第三章:热学基本概念、热量与能量、内能与做功;4. 第四章:力学基本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摩擦力与惯性;5. 第五章:杠杆与滑轮、简单机械、功与功率;6. 第六章:声学基本概念、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应用;7. 第七章:光学基本概念、光的传播与反射、折射与透镜;8. 第八章:电磁学基本概念、电流与电路、电压与电阻;9. 第九章:磁学基本概念、磁场与磁体、电与磁;10. 第十章:物理学在生活与技术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和记忆;2. 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其应用;2.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回顾物理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2. 知识梳理:分别对第一章至第十章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突出重点知识;3.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4. 随堂练习:针对所学内容,设计随堂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问;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中考物理总复习;2. 板书内容:分别列出第一章至第十章的重点知识,突出关键概念和公式;3. 板书结构:按照章节顺序排列,条理清晰,便于学生查看和记忆。
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总第课时课时参备教师课题第一课时叶涛主备教师授课教师第一单物质张志坚知识与物体状态有三类,固体液体和气体技能教学目标过程与复习知识点并做一些练习方法情感态度通过总结,让学生脑海形成知识网。
与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物理知识的应用。
讲解加练习修订与完善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要放热.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
晶体凝固教学过程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
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和凝固曲线图: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12.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
物理总复习教案
程序教学过程
不同的刻度尺所测量结果
不同在那里、测量结果的精
确度由什么决定,此题是最
好的说明。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可以多测几次减少误差。
特殊测量方法有:测多算少、化曲为直、等量替代。
例:测一页书纸的厚度。
例:硬币的直径滚轮法测操场的周长
例:铁路线的长度
6.为了测出细铜丝的直径,某同学把铜丝
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2圈.如图所示,用分
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测得这32圈的总宽度
为___cm,可算出细铜丝的直径约为_
__mm。
特殊测量时要注意方法的实用性。
三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计算如何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平均速度:一段时间或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实验中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
学生练习:
例1、有两个同学,用下面的方法来测量小钢球运动的平均速度。
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条直线上标出A.B.C三个点,拿一根分度值为1mm 的米尺紧靠直线,A.B.C三点在米尺上对应的读数如图7所示。
当小钢球贴着米尺运动经过A.B.C三点时,两同学用手表记下了小钢球经过A.B.C三点时对应的时刻,如图所示。
则小钢球在通过AB.BC和AC各
段路程中,平均速度分别为:
v
AB
=______ 0.03m/s ______;
v
BC
=____ 0.02m/s ________;
v
AC
=_______ 0.024m/s _____。
关于速度
的计算
路标常识型:分析提示:路标中所给的条件是什么
例 2 在机场高速公路的入口处有一标志牌,如图所示,出租车要尽
快赶到机场,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至少行使多少分钟才能到
达
教学过程
此处距机场58Km,即s=58Km ;100的
单位为Km/h 即v=100Km/h
过桥型
例3 、一列长为140m的列车以72Km/h的速度穿过一平直的隧道,已知整个列车车身在隧道的时间为42 s
求:(1)隧道的长为多少
(2)从列车的车头进隧道,一直到车尾出隧道,一共需要多少时间
分析:过桥型问题分两类:完全通过S=S
车+S
桥;
完全在桥上S=S
车
-S
桥
追击(相遇)型
教师分析:
追击问题有两个相同点:1、最终路程相同2、追击者开始运动后两者时间相同。
例4、火车从甲车站到乙车站正常行驶的速度为60Km/h,有一次火车因故迟开了15min,为了准点到达乙站,火车司机把车速提高到72Km/h,求:
(1)甲乙两站之间的距离。
(2)火车从甲站到乙站之间正常的行使时间。
比例型 (选择题)
例5、甲乙两物体运动时间之比为3:2 路程之比为2:3 ,它们的速度之比为_______。
复习教
案
接上节课内容:关于速度的计算中点型(选择题)
例6、一个物体以15m/s行驶了路程的一半,用10m/s跑完了后一半,它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
教师提示:
设一段具体的路程如30m代入计算.
图象型
例7、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电动
小车作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
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像,如
图A..B.所示。
(1)观察图可知,甲车在作______直线运动。
甲车通过0.6米的路程所用时间为____秒。
(2)观察图17B.可知,在AB对应的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________米。
(3)比较图17A..B.可知,甲车的速度________乙车的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程序教学过程
中考复
习教案
巩固练习指导学生探究活动:
一根绷紧的橡皮筋,拨动时可以发出声音,
其声音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介绍:
玄乐器:发声体琴玄音调高低与琴玄的粗细、长短、松紧程度有关。
一般越细越短越紧音调越高。
管乐器:发声体空气柱音调高低与空气柱的体积有关。
空气柱体积越小音调越高
学生猜想:1、皮筋的长度2、皮筋拉得松紧程度
学生同座位两人合作实验:如图。
注意讨论实验中应该控制的因素。
实验结论:一根绷紧的橡皮筋,拨动时发出声音音调与皮筋长度有关,
长度越短,音调越高;与皮筋拉紧长度有关,拉得越紧,音调越高。
说明:实验器材简单,操作方便,探究程序全,结论易于得出,可以
对知识、探究能力两方面训练。
例:向水瓶中冲开水时音调和响度的变化情况是什么情况
学生:空气柱变小,音调变高;振幅变小,响度变小。
复习教
案
复习教
案
复习教
案
教学过程
6、(1)问题一:给你一个透镜,怎样用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判断
它是不是凸透镜
(2)问题二:如何让投影仪投在屏上的字更大一些(方法、器材不限)
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相应问题
课堂练习二:
五、课堂
练习二
1、(2005年莆田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
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可能是图中的
2、(2005年湖北省宜昌市)照相机胶片上所成的像相对被拍摄的
物体是
A.正立缩小的虚像 B.倒立放大的虚像 C.正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缩小的实像
3 (2005吉林省)如图所示,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
在透镜的另一侧调节光屏找到清晰的像,这个像是下图中的()教师多媒体演示并和学生一起完成课堂练习
复习教
案
学生思考后回答:
不变。
因为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会随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而改变。
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
托盘天平
投影演示:请一位学生到讲台演示使用天平测量
一铁块的质量。
其他同学观察并指出操作过程中正确和不当的地
方。
例2:调节过程和测量过程出现下图情况分别该怎么办
学生思考后回答:
例3:小明同学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操作情况如图所示,其中错误是
(1)______(2)______(3)_____
(二)物质的属性
1、播放图片
例:试把下列物品进行分类,并写出分
类的标准.
字典、铁钉、篮球、铅笔、饼干、牛奶、盐水、石块、壹元硬币、小木块、钢笔、青菜、胶水、西红柿、自行车、水银.
复习教
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