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陆犯焉识》有感:自由、爱、珍惜
- 格式:docx
- 大小:16.72 KB
- 文档页数:8
《陆犯焉识》读后感:唯不忘相思,爱你如生命_读后感_模板唯不忘相思,爱你如生命——《陆犯焉识》读后感安静的梧桐看《浮生六记》沈复和陈芸穷困潦倒贫病交加,身为丈夫的沈复谋生无能束手无策,总是一副怨天尤人怀才不遇文艺至上的样子,不能袒护妻儿丝毫,后来芸娘为了省钱断了医病直至病故。
让人尤为悲凉感叹,嫁一个百无一用的男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在重读《陆犯焉识》的时候,这个念头就再也没能绕过去,且《陆犯焉识》的读后感已被写烂,这个角度稍显新意,就想谈谈女人的爱情观。
《陆犯焉识》是严歌苓最优秀的小说,没有之一。
严歌苓最擅长写大时代背景下个人家庭的命运,《陆犯焉识》即是其代表作,用陆焉识一个人的命运就写尽了”反右”“文化大革命”那个年代。
这个故事中,最让人动容的就是冯婉瑜的爱情,她用一生守望的爱情是那个扭曲的年代里最伟大的爱情,她告诉我们:原来这世上真的有人会用生命来爱着另一个人。
冯婉瑜的一生就是漫长的等待和守望的一生,她一生也只有一个身份,就是陆焉识的妻子,她从来没有过其它身份,她不爱孩子,不爱父母,不爱自己,她只爱陆焉识这个男人,爱到了极致。
老年痴呆失忆的婉瑜忘记了一切,甚至忘记了陆焉识这个人,却没有忘记爱陆焉识,忘了你,也没忘了爱你。
冯琬瑜与陈芸性恪相似,经历相似。
性格端庄含蓄隐忍,安静美好。
爱男人方式相似,应该说她们有着相同的爱情观:奉他为神,仰视崇拜的爱。
这让我尤为感叹唏嘘,这样牺牲式的爱,终究是体现了女人的深情,还是说明了男人的自私?在面对爱情的时候,女子总比男子更坚定勇敢,也更有光彩,红楼梦中黛玉之于宝玉,龄官之于贾蔷,尤三姐之于柳湘莲,前者动辄以性命相见,后者则相对含糊暧昧,宝玉是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迟疑思索之后,到了第三十回,才终于明白,一个人只能得一份眼泪,明了他要的这份眼泪是黛玉的。
陆焉识婚后外遇过,婉瑜只是他寡淡的开始,于他而言,婉瑜是妻子,情人才是爱人。
后来他用几十年的时间去想这事,大学教授陆焉识,提篮桥监狱的老几,荒漠高原陆犯焉识,归来后的老陆,老头儿,用了一辈子去认识爱,去确认爱。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陆犯焉识》读后感范文5篇,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
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
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陆犯焉识》读后感范文5篇“民族危难,要统一思想,最不需要的就是个人自由。
”不思考时间场合的个人自由注定是一个杯具。
不分场合的要自由,只说明了一件事:你是一个很自私的人。
下面是的我们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陆犯焉识》读后感当孩提时的陆焉识挺身而出把即将被送回娘家恩娘冯仪芳留在陆家时,就注定了他与冯婉喻一生一世的苦难因缘。
放荡不羁的才子陆焉识虽然不情愿娶冯婉喻,但终因抵挡不住恩娘的眼泪而不得不屈服于娘;而自幼倾心于陆焉识的冯婉喻满心欢喜的嫁入陆家,对新婚后即刻出国的陆焉识毫无怨言,满怀期盼地在家中苦苦等待。
四年后陆焉识博士学成归来。
已掌握多种外语的陆焉识回国后在与婉喻共同生活上的几年里虽然与她共同孕育了一儿两女,但在内心深处也并没有完全接纳冯婉喻,恩娘与婉喻的“争风吃醋”,处处都要占婉喻的上风。
(也恰恰因为有了恩娘这个主角夹杂其中,婉喻误将陆焉识对自己的冷淡理解为时陆焉识的不得已,从而更加坚定了婉喻地陆焉识的深爱。
)这时的冯婉喻是个可怜的女人,让人同情。
之后,连他自己也不明白是什么罪行让他获刑十五年,因他的伶牙俐齿他不断被加刑,直至死刑。
钟情于她的冯婉喻得知后,为能给他减刑不惜出卖自己,最终使他的刑期改为无期,而这直到冯婉喻死了陆焉识都不明白。
但陆焉识明白冯婉喻是深爱着她的。
他是在高墙内、在荒无人烟的大西北,在冯婉喻从不失约的探监中一点点感受,一点点回味,一点点醒悟到的。
为了爱,他不惜冒真生命危险越狱,潜逃回家准备向冯婉喻表白;为了爱,他没有打扰他们的生活,只是默默地来到冯婉喻的身边,默默地跟随,默默地注视,然后默默地离开;为了爱,他毅然自首又回到了大西北,回到了那个让他生不如死的地方,承受这非人的待遇。
2023年《陆犯焉识》读后感4篇《陆犯焉识》读后感篇1终于读完了《陆犯焉识》,昨夜看到一点三十分,伴随着不安,悲愤和难过逼自己睡去,梦中自己却像进入了陆焉识所在的荒漠,四处张望像是寻找什么。
这本书太过真实,赤裸裸的将时代,人性和现实扒开血淋淋的呈现在你面前,不让你有一丝幻想。
从留美博士,精通四国语言,坚持自我,有强烈自尊心的陆焉识到为自己据理力争的阶下囚,再到任人宰割,苟活于世的无期囚犯老几,这是时代的悲剧,更是一个不懂得圆滑处事还偏偏有硬笔杆的知识分子的悲哀。
这是一个连基本的生命权都无法被保证的年代,这是一个不容许文化人存活于世的年代,与其说这是人类社会,不如说它是动物世界之间毫无人性的撕杀,如果可以保全性命,可以背叛亲人,可以供出同类,人性中的温度荡然无存。
如果说老几在大荒漠里所受的苦痛都是时代的悲剧,还有他自作自受的产物,那他被释放后,亲人的利用,贬低,疏远便是我最不可容忍的地方,老几在大荒漠被打,被算计,被侮辱我都未曾觉得老几卑微,但是当他被释放后,亲人让他洗衣,干家务,称呼他老头子,责备侮辱他,这是最令我心痛的地方,一个人倘若在家中都可以被看不起那他可真的是很可怜,不是吗?假如不是她,我就不回来了。
陆焉识说我会找的到的,随便你到哪里。
婉瑜说为见婉瑜,老几做了逃犯,也为了婉瑜,老几自首,为了婉瑜,老几要活下去,为了婉瑜,老几也邮出离婚协议书。
婉瑜等了一辈子陆焉识,却在陆焉识来到身边时不再认识陆焉识,婉瑜为了陆焉识付出了所有,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
这个安静的女子却在有关陆焉识所有事情上都无比坚定不容置疑。
真正的爱情真的是一生一世一双人吗?这种曲折百转荡气回肠的爱情又何尝不是?婚姻中的出轨真的是不可逆转又不可饶恕吗?如果真的有男人如陆焉识会在婚姻懵懂时牵起别的女人手,却又在之后发现自己真正所爱并为她倾尽一切呢?如果真的有婉瑜为了陆焉识出卖肉体只为陆焉识可以活命,却一生真的只爱陆焉识一人呢?当我年少时,只知道出轨是错的,是一种背叛,是对婚姻的亵渎,更是一种耻辱永远不配输得原谅。
时代造就的人生——读《陆犯焉识》有感时代造就的人生,这是我读完《陆犯焉识》之后的第一感受,陆焉识一生的经历,折射出的是我们的国家的时代的变化。
严歌苓的小说,每一本读来都令人爱不释手,对于《陆犯焉识》也是如此。
严歌苓敢于触碰文革这个敏感话题,详细的叙述了在政治夹缝中生存的陆焉识的戏剧化的人生经历,读来不觉让人感慨万分。
陆焉识,在最开始的时候,是典型的书生形象,他自命清高,看重自尊、心高气傲,蔑视世俗。
正如他的母亲对他所评价的那样“你很好,但是你什么都不会做”,这一评价,是再精确不过了。
但是在后期,特别是被安排到遥远偏僻的大草原进行劳动改造的这一时期,他装聋作哑的生存智慧,让人刮目相看。
在小说中,陆焉识在农场的表现,我印象特别深刻,他成功的策划了两次逃跑计划,在条件如此艰苦,环境如恶劣以及管理人员的打压之下,能够忍辱负重,装做哑巴,利用生存智慧熬到文革结束,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记得当他逃跑被抓住之时,管理的人员为了惩罚他,想置他于死地,让他的小腿因失血而萎缩,利用纸链条将他的双腿捆绑,但是他又不能将纸链条挣断。
这个时候就可以看出他的智慧,为了不让自己的小腿萎缩,他不惜将自己的头撞伤,弄得献血横流,从而获得救助。
我觉得它能够在死人堆活着出来,与他的背景关系是分不开的,他读的书多,是读书塑造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他知道祸从口出,言多必失,于是将自己掩饰为哑巴,他能够忍辱负重,这些都促使他能够在农场中生存下来。
陆焉识的另外一个令人佩服的地方就是惊人的记忆力和文学天赋,他能够将自己所写的的文章储存在大脑里面,并且在最后能够复述出来,是天赋加上后天的努力造就的他的文学才能。
冯婉喻,陆焉识的妻子,读完整本小说之后,我发现其实陆焉识之所以和冯婉喻是夫妻,他们之间都存在着一些特殊的能力,比如陆焉识的惊人的记忆力,冯婉喻一辈子的温和,善良,持家的性格特点,不得不令人佩服。
冯婉喻的人生也是被时代造就的,她的一生都是凄凉的,她深爱着陆焉识,她的一生都是在围绕着陆焉识而活动,甚至为了陆焉识,她会不惜出卖自己的身体。
陆犯焉识读后感《陆犯焉识》是一部由冯小刚执导的电影,影片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害的知识分子陆幽在监狱中与犯人相处的故事。
这部电影深刻地展现了文革时期的黑暗面,同时也表现出人性的光辉和坚韧。
影片一开始就将观众带入了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背景中,通过陆幽的视角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疯狂和荒谬。
陆幽是一个知识分子,因为写了一篇批判当局的文章而被打成右派分子,被送入监狱。
在监狱中,他所受到的虐待和折磨令人触目惊心,但是即便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他依然保持着对知识和理想的追求,不曾放弃对自由的渴望。
影片中的一些犯人也给了陆幽很多启发和帮助,他们虽然身处囹圄,但却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这些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坚韧和乐观精神让人感到敬佩。
在监狱中,陆幽也结识了一位女犯人,两人之间的感情线也为影片增添了一丝温暖和人性的光辉。
整部影片的节奏紧凑,情节跌宕起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冯小刚导演的拍摄手法也非常出色,他通过镜头语言将那个时代的疯狂和黑暗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将人性的光辉和坚韧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的音乐也非常出色,配合着剧情的发展,给观众带来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陆犯焉识》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背景,更是通过一个知识分子在监狱中的生活,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坚韧。
这部电影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黑暗和荒谬,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人性的坚韧和对自由的向往。
影片中的一些人物形象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坚韧和乐观精神让人感到敬佩。
整部影片的节奏紧凑,情节跌宕起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冯小刚导演的拍摄手法也非常出色,他通过镜头语言将那个时代的疯狂和黑暗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将人性的光辉和坚韧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的音乐也非常出色,配合着剧情的发展,给观众带来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总的来说,《陆犯焉识》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它通过一个知识分子在监狱中的生活,展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背景,同时也表现了人性的光辉和坚韧。
读陆犯焉识对生命和自由的理解《陆犯焉识》是一部由贾平凹创作的小说,通过描写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下放到农村的知识分子陆犯焉识的经历,展现了他对生命和自由的理解。
以下是我从多个角度对陆犯焉识对生命和自由的理解进行全面回答:1. 生命的意义:陆犯焉识在小说中对生命的理解是多维的。
他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深刻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可贵。
他在与农民相处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个体的存在,更是与他人的联系和关怀息息相关。
他通过帮助农民改善生活、传授知识等方式,发现了生命的价值所在,并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为生命的尊严和幸福而奋斗。
2. 自由的渴望:陆犯焉识在小说中对自由的理解体现了对束缚和压迫的反思。
他在被下放到农村之前是一位知识分子,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自由。
然而,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使他失去了自由,被迫接受农村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他对自由的渴望日益增强。
他通过与农民的交流和反思,逐渐认识到自由是每个人应该拥有的基本权利,不受任何限制和压迫的束缚。
3. 自由与责任的关系:陆犯焉识对自由的理解还涉及到自由与责任的关系。
他在与农民相处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自由并不意味着放任和纵容。
自由应该与责任相结合,每个人在追求自由的同时,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他通过积极参与农村的建设和改革,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自由与责任的有机统一。
4. 自由的内在追求:在小说中,陆犯焉识对自由的理解还体现了对内心自由的追求。
尽管身处困境,他仍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思想的自由探索。
他通过阅读、思考和与农民的交流,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保持了内心的自由。
他明白自由不仅仅是外部环境的限制,更是内心的解放。
总之,通过《陆犯焉识》这部小说,我们可以看到陆犯焉识对生命和自由的理解是多维的,他认识到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个体的存在,更是与他人的联系和关怀息息相关;他对自由的渴望体现了对束缚和压迫的反思,同时也认识到自由与责任的关系;他追求内心的自由,通过知识和思想的探索来保持内心的解放。
陆犯焉识读后感《陆犯焉识》是一部由中国作家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992年出版。
小说以中国大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社会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故事,深刻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农民阶层的遭遇。
小说的主人公陆犯焉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在年轻时因为一次意外事件被错误地定性为反革命分子,被判处长期监禁。
小说以陆犯焉在狱中的经历为主线,通过他与其他囚犯的交往和对自己命运的思考,展现了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人如何在残酷的环境中保持尊严和追求自由的故事。
小说以其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作者通过陆犯焉的视角,展示了农民在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时期的困境和矛盾。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言行举止和内心活动都展示了他们的独特性格和复杂的情感世界。
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作者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善恶、自由与束缚、权力与压迫等主题。
小说中的情节紧凑而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作者通过对陆犯焉在狱中的生活和与其他囚犯的互动的描写,展示了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小说中的冲突和转折点层出不穷,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紧张和悬疑感。
小说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示了农村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作者通过对农民生活的描写,展示了他们的劳动和生活状态,以及他们与土地的紧密联系。
小说中的描写充满了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也揭示了农村社会中存在的封建思想和社会问题。
《陆犯焉识》是一部富有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通过对农民阶层的描写,作者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不公和农民的困境,呼吁社会关注农民的权益和尊严。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都非常精彩,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张力和感染力。
作者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和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引发了读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总之,《陆犯焉识》是一部值得深入阅读和思考的作品。
它通过对农民阶层的描写,展示了他们的困境和追求自由的故事,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探索。
《陆犯焉识》读后感曾颉严歌苓的小说,我一直比较喜欢,最近看完了《陆犯焉识》。
这本书是她的上乘之作,也是我读过的她的一些作品当中,十分让我动容的一篇。
读《陆犯焉识》,我最大的感受是悲,悲伤、悲凉、悲怆。
悲那个时代下的所有书中的人物,无论是主角陆焉识、冯婉喻,还是一个小配角梁葫芦。
他们有人性的闪光点,但更多的是时代造成的人性的黑暗面。
严歌苓塑造的老几,也就是陆焉识,有点夸张的味道,在书中对他有大篇幅的描写铺陈。
他会四国语言,会打马球、板球、弹子,会做花花公子,还会盲写,能把成本成册的盲写成果长久存放在记忆里。
他是个天赋过人的机灵鬼,是个文雅淡定的“哑巴”。
他过目不忘,被关在黑号子里不吃不睡好久,只顾着盲写,却一直精力充沛。
这样的陆焉识,无疑是夸张的,却也是作者有意为之。
塑造了这样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传奇人物,也注定书中的他的一生是非同寻常的。
严歌苓巧妙地用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叙述整个故事。
书中的“我”是陆焉识的小孙女,从“我”的角度来讲述“我”的祖父母以及父母那两代人的故事。
同时作者善于运用线索,明线便是一块白金欧米茄手表,串起了整个故事。
欧米茄是冯婉瑜用来讨好陆焉识的,欧米茄在狱中被换成五个鸡蛋,又因为梁葫芦被偷回来,这块表成为贿赂邓指的礼物。
老几终于冒着风雪走了十来公里的路去到礼堂,看到了电影中的小女儿,在回去的路上碰到一小群狼,险些丧命。
也正因此陆焉识有了逃跑的念头,他要跑到婉喻面前,跟她说:他的一生跟妻子发生了天大的误会,把爱误会过去了。
他再不回来就太晚了,太老了,老得爱不动了。
为这次逃亡,陆焉识做了两年的准备。
他也确实抓紧机会成功出逃了,历经千辛万苦,东躲西藏回到家乡,却不知家人因为他的通缉令,生活再一次受到影响。
当他暗地里远远地看到所有家庭成员,“分享”了他们的礼拜天后,便自首了。
最终当这场“大革命”结束,陆焉识被释放回到家中,婉喻却得了失忆症,认不出丈夫。
孩子们也不曾真心对他,最终仍是孤身一人老去。
一直以来我都很怕看类似主题的书,那个抓人不分青红皂白,意识形态统治一切的时代令我的灵魂颤抖。
作者在这一点上不知道是不是故意为之,叙事几线并行,乍一看有点支离破碎,不断的插叙倒叙补叙,需要自己去整理时间线(当然不整理也完全可以理解)。
我甚至感谢作者这样的写作手法,无论是故事开头老几在劳改农场的经历还是他在上海,在重庆,回到上海后的经历都让人感到非常压抑和窒息,在觉得快要忍不下去的时候转换到另一件事的叙述上,缓解了这种压抑感,让人能够在阅读中有张有弛,不会因为过于压抑而痛苦。
焉识回到上海后所经历的或者说被卷入的各种政治运动令人胆寒,导致我一直担心那不可言说的十年作者要怎样描写,我真的敢看吗。
但是作者并没有具体叙述那一段,可能是因为那个时候老几已经在劳改农场了所以反而逃过一劫吧?作者的文字表达也非常非常优秀,那种幽默又带点嘲讽玩世不恭的比喻好有意思。
看到陆焉识想避开那些意识形态的纷争,只想安静做学问搞研究,却不断地被卷入文人之间的骂战,被断章取义,被强加骂名。
但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吸取“教训”,一次两次地写文章解释也好,嘲讽也好,这些文章终究成为他几次被捕的理由。
莫名被捕后又莫名被加刑,不屈服要上诉,结果被判了死刑。
这时候真是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会觉得你受了委屈不要再写文章嘲讽了,上次的苦头还没吃够吗。
如果是我碰到这样的事情,我肯定默默认怂,伏低做小,大事化了,不再参与,韬光养晦。
我想我真是一个明哲保身的窝囊废,自诩为是个读书人文化人,一点没有文人风骨。
看书期间做了一个梦,梦到我处于一个那样的时期,在批斗会的现场,受到某种著名的非人性的侮辱性的刑罚。
我就只想怎么偷偷摸摸的逃避刑罚,被一个批斗会管理员发现了,我根本做不到默默忍受,我破口大骂,我只想和对方同归于尽,醒来头颈好痛。
果然要忍受那样的事情还是太难了,忍不了的人可能就自杀了。
像陆焉识那样有抱怨就要写,还要登在报纸上,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人吧。
看到一个原本嚣张恣意学富五车的公子哥当了二十多年囚犯总是让人唏嘘的,但又觉得因为是陆焉识所以才能活下来,而且能保留自己的人性和原则,这一点上来说着实难能可贵。
特殊时代的爱情与自由——读小说《陆犯焉识》有感最近断断续续看完了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陆焉识本是上海大户人家才子加公子型少爷,聪慧倜傥,会过多国语言,很会讨女人喜欢。
在那个特殊时代,因家庭出身,更因其不谙世事,言语奋激,被判为“反革命”分子。
小说采用倒叙插叙等方式穿插在穿插讲述人物故事。
主要有两个场景,一是陆焉识劳改服刑生活;一是而后入狱前与回归其后的上海家庭生活,不断穿插闪回的是陆焉识被捕服刑之前的人生历程。
在陆焉识羁押期间,穿插交代了陆焉识的家庭:在父亲去世后,年轻无子嗣的继母为陆焉识张罗迎娶了娘家侄女冯婉瑜。
没有悄悄爱情的陆焉识立马出国留学,过了几年各色各样的自由言论自由生活,毕业耶鲁大学返美的陆焉识博士开始了风流得意的大学教授生活,也开始夹缝在韵味而精明的继母的温婉坚韧和妻子了中才尴尬的家庭生活。
小说开篇呈现的是一个被判无期徒刑陆焉识等犯我们在西北荒漠服刑时在生死顶端的艰难挣扎。
服刑期间,作者用特写式的镜头描绘了那个年代,囚犯们挑战人类极限的生活状态:极寒天气下缺衣少穿、食物的极度匮乏、囚牢恶劣的环境、囚犯死囚间为谋夺生存资源而缺乏温暖的相处模式、监管者对囚犯灵魂的漠视……让读者对那个年代的苦难仿若身临其境。
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景是梁狮头遭受谢队的毒打被磨秃了脑壳,逆反显示了极权体制下人性的扭曲。
陆焉识用欧米茄手表向监管者邓指行贿得来的机会,去电影场观看小女儿科教片,在雪地里被罩在坚硬结冰的棉衣里,艰难奔走导致全身被脱层皮,被野狼死里逃生侵袭侥幸保全性命的诡异,在看到荧幕上小女儿时的压抑不住的情绪波澜起伏而泪流满面……为此,他成功的做了一回“逃犯”,逃亡过程中,他碰巧跌落糖缸,身上浸满形成糖衣并一路作为食物支撑他摆脱追逃情节,显示出奇诡的浪漫意象。
在成功见到冯婉瑜等家人后,对陆焉识的心智描写,在见与不见之间,他的内心挣扎被入木三分刻画得入木三分。
陆焉识一方面渴望回归家庭,得到家人的温情;一方面又怕自己投奔“囚犯”身份会伤害到家人,在权衡再三下,他最终选择重新加入放弃重返去自首。
In many cases, what we lack is not ideas, but the courage to act.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陆犯焉识》读后感《陆犯焉识》读后感1陆焉识这样,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独立思考,追求自由平等,不喜欢束缚,为人谦和有礼,这样的男人,即使犯起错误来都看上去有点儿美丽,容易让人为他心软。
这样一个打小从来没吃过一点苦头的富家子地,留学,四国外语,各种风流韵事,看上去再正常不过了。
这样的男人,他具备风流需要的各种家底,他不风流,倒奇怪了。
他从小到大,顺风顺水,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学富五车,随心所欲,衣食无忧,无所不能的样子。
这样的一个穿惯了羊皮拖鞋的男人,在大荒漠上劳改了二十年。
在这孤独寒冷的仿佛只有冬天没有春天的二十年里,他有了相当富裕的时间去一遍又一遍回味自己的前半段人生,一遍又一遍在沙子里淘金,最后猛然一看,竟然剩下的是那个他一直没怎么正眼瞧过的婉喻。
他是在这二十年里慢慢体会到她对他的爱的。
在这二十年里爱上了这个女人。
甚至为她越狱,跟踪她,下定决心一定要见她一面才肯死。
那么多狱友,熬不住了各种自杀,可是他不能死,这个信念开始还是个小火苗,到后面就在他胸腔里强烈得烧起来了。
在他终于重获自由,想用自己余下不多的人生跟婉喻把他们的小日子认认真真地过起来的时候,婉喻失忆了。
这个女人用尽了一生去等待的人,曾经远在天涯,相隔万里,如今近在咫尺,却已成路人,相见不相识了。
就像这个世界上我们犯过的多数错误那样,错过了就是错过了,怎么找也找不回来。
于是陆焉识就这么陪着她,像个亲切的老朋友那样,把前半辈子从来没给过她的耐心和等待攒够了一样都给了她。
即使她看上去再也记不起他是谁,他也没有显出半点急躁来。
他为什么要着急呢?他早就打算好了,他余下的时间早就在那二十年里盘算好了,都是她的,他是把命给她了,如此一来,反而有了知足的淡然。
他们可以就那么静静地像一对平淡无奇的老夫妻,坐着看看书,聊聊天,看看猫,打打牌。
《陆犯焉识》读后感《陆犯焉识》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陆犯焉识》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陆犯焉识》读后感1在这本《陆犯焉识》中,我看到了陆焉识的浪子回头,但没有看到冯婉喻的变化。
冯婉喻,自始至终,对陆焉识有着几乎信仰一般的爱。
在他心中,自己与孩子都远比不上丈夫——他带着孩子省吃俭用,却用半个月的工资给丈夫买螃蟹;他不容许旁人说陆焉识的坏话,即使他当时有些神志不清,即使说那话的人是他的儿子。
我看他对待陆焉识,就像是在敬神。
陆焉识尽可以对他粗暴,对他冷漠,他已经在心里为陆焉识找好了借口——他的陆焉识是完美无瑕的。
在这本书的后半段,冯婉喻极其粗暴地对待想要包办父母的大女儿。
我阴谋论一下,他是不是几十年前就想这么对包办他婚姻的姑妈了,然而直到现在,没有了礼仪的束缚,他才这么肆意地做了。
冯婉喻真的爱陆焉识这个人吗?如果是,他为何对包办婚姻有这么强烈的怨恨,为什么对陆焉识本来不爱他没有丝毫的反应?我想六年的时光和陆焉识回国后的态度足以让他认识到这一点。
因而,我倾向于认为,冯婉喻爱的是一个他理想中的陆焉识,一个爱他的好丈夫,也许是现实中的陆焉识留美时产生的。
现实中陆焉识的一举一动都可以被冯婉喻理解为是爱他的表现,因为“陆焉识”是不会不爱他的。
如果连对方反馈的爱都没有——尽管我觉得这可能是他想象的——他还有什么理由这样无怨无悔地对陆焉识好呢?《陆犯焉识》读后感2大陆宽宽,焉能认识你;相逢迟迟,怎能不算是晚遇?这句话用来形容陆焉识与冯婉瑜的爱情再好之不过了。
初看严歌苓的《陆犯焉识》之时,由当初的拒绝,再到吸引,之后震撼,最后竟无比感慨与感动。
拒绝的原因无非是初看时感觉其语气平缓,无跌宕起伏之言,读来甚是乏味。
然为解寂寥之苦,终未断阅读进程。
也幸得未放弃,不然一本好书若从眼前白白浪费,那将会后悔不迭啊。
【读后感】陆犯焉识读后感800字陆犯焉识读后感《陆犯焉识》是由当代作家余华所著的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以作者的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描述了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的悲惨命运。
读完《陆犯焉识》,我深感震撼和反思。
小说以一个红卫兵雷克拉玛的命运为主线展开,通过他的视角,揭示出当时中国人民的普遍遭遇。
雷克拉玛在革命激情中加入红卫兵,但最终却成了被迫害的对象。
小说以他的经历为例,呈现出文化大革命中人与人之间的斗争、矛盾和背叛,以及人性的丑陋和力量。
《陆犯焉识》讲述的故事很真实,给人以冷酷和沉闷的感觉。
作者以简单、直接的文字,展现出一个个人物的命运,一幕幕清晰的场景,这让我感到痛苦和无奈。
小说中的人物虽然具有一定的善恶之分,但他们都被历史的洪流推到了一个极端的境地中,有时我无法判断他们的行为是出于无奈还是出于本能的反抗。
他们表面上对革命充满热情,但却在内心深处饱受质疑和痛苦。
在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革命的矛盾和复杂性。
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段充满思想纷争和阶级斗争的历史时期,人们在追求理想的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小说中的人物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奋斗和挣扎,他们的命运悲惨而无法掌控,让我深感无力。
在这个大时代的洪流中,每一个个体都是不可抗拒的,他们只能被命运所摆布。
《陆犯焉识》还让我反思了人性的问题。
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人们往往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利益采取种种手段。
小说中的人物不约而同地表现出了自私、虚伪和残忍的一面,这使我对人性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人类在面对生死、恐惧以及利益的时候,是否会失去自己的良知和底线?这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
《陆犯焉识》是一部令人压抑、震撼和反思的小说。
它通过描述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命运,揭示了革命的矛盾和复杂性,以及人性的丑陋和力量。
这部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思考了历史的痛苦和人性的复杂。
通过读这部小说,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历史的重要性。
《陆犯焉识》读后感《陆犯焉识》读后感1当孩提时的陆焉识挺身而出把即将被送回娘家恩娘冯仪芳留在陆家时,就注定了他与冯婉喻一生一世的苦难因缘。
放荡不羁的才子陆焉识虽然不情愿娶冯婉喻,但终因抵挡不住恩娘的眼泪而不得不屈服于娘;而自幼倾心于陆焉识的冯婉喻满心欢喜的嫁入陆家,对新婚后即刻出国的陆焉识毫无怨言,满怀期待地在家中苦苦等待。
四年后陆焉识博士学成归来。
已掌握多种外语的陆焉识回国后在与婉喻共同生活上的几年里虽然与她共同孕育了一儿两女,但在内心深处也并没有完全接纳冯婉喻,恩娘与婉喻的“争风吃醋”,处处都要占婉喻的上风。
(也恰恰因为有了恩娘这个角色夹杂其中,婉喻误将陆焉识对自己的冷淡理解为时陆焉识的不得已,从而更加坚定了婉喻地陆焉识的深爱。
)这时的冯婉喻是个可怜的女人,让人同情。
后来,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罪行让他获刑十五年,因他的伶牙俐齿他不断被加刑,直至死刑。
钟情于她的冯婉喻得知后,为能给他减刑不惜出卖自己,最终使他的刑期改为无期,而这直到冯婉喻死了陆焉识都不知道。
但陆焉识知道冯婉喻是深爱着她的。
他是在高墙内、在荒无人烟的大西北,在冯婉喻从不失约的探监中一点点感受,一点点回味,一点点醒悟到的。
为了爱,他不惜冒真生命危险越狱,潜逃回家准备向冯婉喻表白;为了爱,他没有打扰他们的生活,只是默默地来到冯婉喻的身边,默默地跟随,默默地注视,然后默默地离开;为了爱,他毅然自首又回到了大西北,回到了那个让他生不如死的地方,承受这非人的待遇。
这次回去,他开始提心吊胆的熬着每一个日子。
他不想自己在劳改期间因死于自杀或是因逃跑被击毙而连累冯婉喻,连累孩子们,因此他必须学会与管教们“斗智斗勇”。
后来他终于想明白了,对妻儿最好的保护方法就是与冯婉喻离婚,他忍痛做出了艰难的抉择。
被特赦旳陆焉识,几经周折终于回到了家,但年过七旬的冯婉喻已经得了老年痴呆,已经不认识他陆焉识了。
再相聚后的四年里陆焉识尽心尽力的照顾着冯婉喻,他陪伴冯婉喻一起等待着冯婉喻心中旳陆焉识,直到冯婉喻生命的最后一息。
焉识的自由——读《陆犯焉识》的点点感受《归来》的热映,严歌苓的小说必然又火了一把,我也趋炎附势地看了《陆犯焉识》,看了电影一周后,刚好看完,有了点点感受。
首先,在陆焉识身上我发现了东坡的影子,“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式的文人的善良、清高、无可救药的固执,以及不可否认的迂腐,更重要的是——向往自由,对自由的追求都是两人的毕生命题,我以为这也是本书的主题之一,文中“自由”的频繁出现,以及文章最后陆焉识失踪了,文章结尾作者写了这样意味深长的话,“我猜想邓指的小儿子给了他启发,让他意识到,草地大的随处都是自由。
他把他的衣服带走了,还带走了我祖母冯婉喻的骨灰”。
仔细想来,陆焉识的归宿自然明了,其中所隐含的主题意味也不言而喻。
此外,我觉得“焉识”二字也是别有深意的,可理解为不识,陆焉识在西北大漠劳改时名字的被隐去,以编号及“老几”代替,作为人生重要价值载体的名字的丧失,可视为对人精神的摧毁与个性的阉割,接着,在肃清“反革命”时男主人公由于对自己境遇的“焉识”而遭受迫害,女儿、儿子对他父亲身份的“焉识”,最后日夜企盼丈夫归来的妻子,却因丧失记忆,对最终归家的丈夫的“焉识”,这都鲜明地反映了在当时黑暗时代个人身份角色的丧失,继而给人带来的巨大的伤害与沉重的悲痛,一个个“焉识”背后都饱含辛酸,两个字也正揭露了这段历史正是怎样一步步扭曲撕裂了个人与家庭的至亲联系,达到摧毁个人的目的的。
我也在想,作为旅美华人作家,严歌苓取“陆焉识”这个名字,应该也表达了她对祖国大陆那段历史的沉痛历史“焉识”背后的再识与批判吧。
当然,陆焉识对冯婉喻由不爱到爱这一心路历程也颇值得玩味。
最后,就电影来说,更加注重情感与场景的融合,以及细节的把握。
就像最后陆焉识为唤起婉喻记忆弹《渔光曲》,手指慢慢敲击琴键,那天看时,居然没声音,但还是能感受到,空气凝固了,唯有声音在飘荡,随着旋律,爱的真情缓缓溢出,丝丝入扣,直至每人心间,那个场景,不知引多少人泪如雨下,令人回味!而我读完小说却没有这样流泪的感觉。
【读后感】陆犯焉识读后感800字陆犯焉识读后感《陆犯焉识》是作家余华的一部小说,通过讲述一个被关在牢房里的人物的故事,揭示了社会中的人性和权力的荒谬与腐败。
这本小说给我带来了深深的震撼与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陆犯焉识的人,他在牢房里度过了数十年的时间。
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他生活的几乎是一个奴隶般的存在。
他和其他囚犯一起进行体力劳动,每天受到残酷的虐待和折磨。
尽管身陷囹圄,他却依然保持着积极的乐观和善良,他不断地寻求知识,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热爱。
小说以陆犯焉识的视角展开,通过他的经历和思考,探讨了个体与集体、个人与政权之间的关系。
陆犯焉识对于自己的囚禁并没有感到抱怨和愤怒,相反,他将生命的目标放在了为囚犯们带来乐趣和希望上。
他教他们认字、读书,让他们通过阅读和学习,找到了一丝人生的希望和温暖。
小说通过描写陆犯焉识在牢房里的点点滴滴,传达出了对人性的探索和对权力的讽刺。
在这个囚禁的空间里,陆犯焉识的知识成为了他们的精神支持。
对于他们来说,知识是唯一的力量,也是他们守护自己尊严和尊重的唯一途径。
通过知识,他们能够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更深刻的思考人生的意义。
在这个封闭的环境里,知识成为他们心灵的栖息地,是对人性的挑战和对权力的反抗。
他们在虐待和压迫下苦苦挣扎,通过读书来保持自己的尊严和底线。
通过小说,我反思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和它的力量。
知识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力量,它能够开启我们的智慧,拓展我们的视野。
这个世界充斥着各种信息和知识,我们应该学会选择和过滤,找到对我们有价值的知识,并将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正如陆犯焉识一样,知识让我们成为了更好的自己,它让我们在困境中不失希望,在艰难中不放弃。
小说也给我带来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在小说中,囚禁和被虐待的人们并没有放弃对自由的追求,他们通过读书和思考来找到了一丝希望和乐趣。
这让我反思到了自由的价值和人权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由的权利,不应该受到任何形式的束缚和压迫。
陆犯焉识读后感首先,通过主人公陆犯焉识的切身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陆犯焉识从小生活在台湾的农村,小时候与邻居小姑娘相伴玩耍,而在成年后,则因为误杀案牵连入罪,被判刑服刑。
小说中陆犯焉识内心的斗争和成长可谓是一部人性的写照。
他在看守圈中结识了各种各样的囚犯,有的人有过不为人知的黑暗过去,有的人被冤枉入狱,有的人则因为不愿再为悲惨的家庭生活而主动选择了进监狱。
这些囚犯们背后都有着复杂的人生故事,都是社会不完善和制度漏洞的牺牲品。
通过对这些囚犯生活细节的叙述,作者诠释了人性的复杂性:有人以暴力获得安稳生活,有人坚持自己的正义,有人追求权力和金钱,有人渴望真正的自由。
其次,小说中对于社会制度的揭示让我深思。
通过描述台湾监狱中的各种规章制度,执法人员与囚犯之间的关系,作者展示了制度带来的束缚和对人性的扭曲。
监狱作为一个封闭的社会系统,有着非常严密的规定和秩序,但是这种规则是否真的能够有效地惩罚罪犯和帮助他们改过自新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陆犯焉识的视角描述了监狱里的腐败和黑暗面,如走私、寻衅滋事等现象的普遍存在,揭示了监狱制度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人性在这种封闭环境中也往往无法健康发展。
同时,小说还对刑满释放的囚犯在社会中的生存现状进行了思考和探讨,揭示了囚犯在释放后也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境,他们需要重新适应社会,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是这个过程并不容易。
这些问题让我反思了社会制度在如何促使囚犯改过自新和为社会做出贡献方面的不足,也让我深思在法律制度中如何更好地保护囚犯的权益。
最后,小说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揭示也让我深感震撼。
通过描写囚犯们之间的友情和帮助,作者展现了人们在困境面前的团结和互助精神。
小说中陆犯焉识与各色囚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看似性格迥异,却在困境面前相互支持、帮助。
这种友情与困境带来的共鸣和情感正是平时生活中很难看到的。
而在监狱里,囚犯们因为共同的遭遇而产生了共同的情感与理解,他们的友情成为他们在封闭环境中寻找安慰和精神支持的重要力量。
读《陆犯焉识》有感:自
由、爱、珍惜
自由、爱、珍惜
——读《陆犯焉识》有感
李心语
如果不是阅读了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我会一直觉得老谋子的电影《归来》已经拍得很感人了,从老戏骨陈道明、巩俐的演绎到剧本剧情的设置,再到画面、音乐的渲染,都很好的诠释了陆焉识和冯婉瑜延误了几十年的沧桑爱情。
但在看完原著以后,我才知道,电影讲述的那个等待的故事,不过是小说中的沧海一粟。
电影里没有邓指、梁葫芦,没有恩娘,也没有凌博士、大卫·韦,而小说中不只有爱情,还有被电影一笔带过的亲情,老几和梁葫芦、邓指的友情,还有凌博士、大卫·韦的文人相轻。
小说的最后,我是听着歌《Drenched》和《莉莉安》看完的,耳畔却一直响起韩磊大叔的《跟着你到天边》的调子。
我喜欢严
歌苓式的叙述,她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用第三人称的倒叙和回忆,讲述了上海富家公子兼知识分子陆焉识命途多舛的一生,在历经千万磨难后,才幡然懂得他的真爱,才放弃了一直苦苦挣扎追求的所谓自由和尊严。
活着,就是为了重新相爱与继续相守。
正如书名,陆犯焉识的"犯",不止是西北流放的"无期"囚禁,也是在探索爱与自由的过程中对他的牵绊和禁锢。
小说细腻的内心描写,丰富的情感,让"自由""爱"与"珍惜"三个词一直在脑子循环,自由与爱是永恒的话题,书中揭示的人性与情感,我想是为了告诉我们,自由的身后需要的是一份责任;同时,也警示我们,要学会珍惜。
命运,一段惶惶不安的岁月
陆焉识的生活,并不像外表看上去的那样光鲜亮丽,大户人家的少爷,才貌过人,留美博士,能过目不忘,精通马术球类。
然而,命运最初展现的美好很快归于颓败,只剩下千疮百孔蛀洞般的人生,就像张爱玲说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陆焉识的生活就是徒留几只虱子不甘
寂寞的爬过。
他的婚姻由不得自己做主,因不谙世事的张扬激越而成为反革命,又由于迂腐可笑的书生气使他的刑期一次次延长,直至被判为无期,在西北大荒草漠上改造了二十年。
如果换做是我或是我们呢?我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也许有别人值得艳羡的一技之长,成为了别人眼中拿"铁饭碗"的公务员。
但现实可能却是,我们所学的专业与铁路公安工作不对口,特长没有用武之地,还要在沿线小站驻守很长一段时间……也许有的人会失落后悔,有的人会郁郁不得志,有的人会接受不了或是堕落或是另寻出路。
可是,对比陆焉识呢?面对苦难人生,他没有被打败,为了活着,为了见到婉瑜,他挨过了可以说是生不如死的日子,他也因此看清楚了自己想要的爱和自由。
我想,每个人的生命中总会有一段惶惶不安的日子,可以迷惘,但不可以迷失。
所有的际遇和磨难,都是为了让我们看清楚并成为更好的自己。
守望 ,一份姗姗来迟的爱情
爱情恐怕有无数张脸,这些脸都同样会说"我爱你。
"当然,有的听不见,有的太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