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和商品经济
- 格式:ppt
- 大小:430.50 KB
- 文档页数:27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商品的概念及其基本属性。
2. 使学生掌握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
3. 培养学生分析商品经济现象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经济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商品的概念及其基本属性2. 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3. 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4. 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5. 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商品的概念、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
2. 教学难点:商品价值的内涵、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生动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商品经济的相关概念。
2. 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经济形态下的商品经济特点。
3. 采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以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商品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商品的概念。
2. 讲解商品的概念及其基本属性:阐述商品的定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3. 分析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讲解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以及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
4. 讲解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阐述商品经济的自发性、平等性、竞争性和开放性。
5. 讲解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分析市场机制、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6. 案例分析:选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商品经济现象,分析其发展变化。
7.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商品经济运行机制的作用。
8.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10. 课程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以及对商品经济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商品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解,通过他们对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
3. 知识测试:设计一份关于商品经济知识的小测验,以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提供系统的商品和经济理论知识。
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一、商品(一)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区别:(1)含义不同。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形态不同。
使用价值是具体的;价值是抽象的。
(3)性质不同。
使用价值是自然属性;价值是社会属性。
(4)主体不同。
使用价值是卖者拥有;价值是买者支付。
联系: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
(统一)对立:商品生产者要想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消费者要想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价值。
(二)十大关系(1)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2)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5)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6)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
(7)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8)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
(9)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10)个别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二、货币在供求关系不变时,商品的价格除受商品价值决定外,还受货币价值影响。
当商品价值升高,而货币价值不变时,商品价格升高;当商品价值不变,而货币价值下降时,商品价格就会提高;当商品的价值下降时,而货币价值不变时,商品价格会下跌;当商品价值不变,而货币价值提高时,商品价格也会下跌。
(三)价格与交换价值区别与共同点共同点:二者都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都是以价值为基础,由价值决定的。
区别:A交换价值(是指两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存在于货币产生前(即物物交换时期),而价格存在于货币产生后。
B价格是价值的符号,而交换价值则不是。
(四)直接的物物交换与商品流通的区别(1)公式不同:直接的物物交换是早期的商品交换,是物与物直接交换,其公式是商品—商品,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2)直接的物物交换一般在货币产生前,而商品流通则是在货币产生后;(3)直接的物物交换的买、卖是同时进行的,双方只要满意就可成交,而商品流通的买、卖在时间、空间上是分离的。
第一单元 商品和商品经济提纲挈领⎪⎪⎪⎪⎪⎪⎪⎪⎪⎪⎪⎪⎪⎪⎪⎪⎪⎪⎪⎪⎪⎪⎪⎪⎪⎪⎪⎪⎪⎪⎪⎩⎪⎪⎪⎪⎪⎪⎪⎪⎪⎪⎪⎪⎪⎪⎪⎪⎪⎪⎪⎪⎪⎪⎪⎪⎪⎪⎪⎪⎪⎪⎪⎨⎧⎪⎪⎪⎩⎪⎪⎪⎨⎧⎪⎩⎪⎨⎧⎩⎨⎧⎪⎪⎪⎪⎪⎪⎪⎪⎪⎪⎪⎪⎪⎪⎪⎩⎪⎪⎪⎪⎪⎪⎪⎪⎪⎪⎪⎪⎪⎪⎪⎨⎧⎪⎪⎪⎩⎪⎪⎪⎨⎧⎪⎪⎪⎩⎪⎪⎪⎨⎧⎩⎨⎧⎪⎪⎪⎪⎪⎪⎩⎪⎪⎪⎪⎪⎪⎨⎧⎩⎨⎧⎩⎨⎧⎪⎪⎩⎪⎪⎨⎧→→→⎪⎪⎪⎪⎪⎪⎪⎩⎪⎪⎪⎪⎪⎪⎪⎨⎧⎪⎩⎪⎨⎧⎪⎩⎪⎨⎧⎩⎨⎧⎩⎨⎧优胜劣汰作用刺激作用调节作用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形式基本内容形式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价值规律正确地对待货币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表现形式基本内容纸币的产生纸币的产生纸币的产生和发展世界货币支持手段贮藏手段流通手段的含义商品流通的含义流通手段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价值尺度的含义价值尺度货币的职能一般等价物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发展货币的含义货币一般等价物扩大的物物交换偶然的物物交换产生过程发展和本质货币的产生货币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要劳动时间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价值量的含义商品的价值量关系商品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商品价值的含义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含义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和商品经济商品和商品经济::,理解·要点诠释考点一: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1)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即耗费了人的体力与脑力劳动创造出来的东西。
(2)商品必须是用于交换,供他人、供社会消费的劳动产品。
(3)商品与物品,特别是商品与劳动产品,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2.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
从内容上看,它包括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这两个前后相继的过程。
值得强调的是,商品交换早于商品生产。
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
链接·思考2006年情人节,小强从花店购买了玫瑰花作为礼品送给了他的心上人小红。
商品和商品经济知识概要江苏韩学平学好本课的关键,要掌握好“七个关系、两大规律、一条红线”。
一. 七大关系一是商品与其他劳动产品、商品经济的关系。
商品和其他劳动产品都是劳动产品,都有使用价值,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商品必须用于交换才有价值,是历史范畴;而其他劳动产品不用于交换,没有价值,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而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同一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基础),价值必须以使用价值为依托。
商品生产者要实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生产出合格的使用价值。
对立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和本质属性,也是商品的特有属性。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为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同时兼得。
三是价值与交换价值、价格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当交换价值固定地由金银充当时就有了价格。
因此,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四是价值量与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①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②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生产中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亦然。
所以,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③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无关;④个别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无关,与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五是货币与纸币的关系。
区别: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的,所以,它是商品;而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它是在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它仅仅是货币符号,所以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它一般只能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
联系:纸币是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派生物,它可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部分职能,其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一、商品与商品经济1.社会的基本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自然经济: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特征,以家庭生产为基础,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总和.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发达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的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生产和出卖商品的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需要.其从未处于支配地位发达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市场机制在全社会内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存在的两种基本经济形式.未来的基本经济形式是产品经济.思考题: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有何关系?经济类型(形式)经济运行体制、配置资源的经济方式思考题: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如何?经济制度: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规定着这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们的意识形态,是区别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经济制度反映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
经济体制:一定社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属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采用的资源配置方式。
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可实行类似的经济体制,相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实行不同的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的主要模式:美国的消费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市场机制发挥主要的调节作用);法国、日本的行政管理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的调节干预相结合);德国、北欧国家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自由竞争与国家调节相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一 经济常识 (一) 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1)商品和商品经济的的含义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A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就不能成为商品。
B .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凡不用于交换,也不能成为商品。
因为商品不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的,而是供别人、供社会消费的,并且是通过交换才达到别人的手中的。
C .至于某些非劳动产品也可以当做商品来买卖,并有一定的价格,这是一种特殊情况,并必能否定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2)商品与其他劳动产品和非劳动产品比较: A .商品与其他劳动产品的比较:B .商品和其他非劳动产品的比较:3)商品和非商品的身份都是可以转化的,商品一旦离开了流通领域,成了消费品,也就不是商品了。
4)废品收购站的废品是商品吗?第一,废品相对于其原有性能,已不再具有使用价值,从这种意义上说它不是商品。
第二,卖给收货站的废品,仍可用于交换,因废品还具有其它方面的价值。
5)商品经济的含义:A.含义: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是商品经济,即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
B.生产:无商品交换——偶然的物物交换(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之后)——扩大的物物交换(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商品生产(手工业出现之后)。
C .商品经济的产生的条件: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前提条件——社会分工;基础——私有制的产生。
D .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E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也必须发展商品经济。
(2)商品的基本属性 1)使用价值:A .含义: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可供人们使用的属性,即有用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这是商品和一切物品所共有的。
B .使用价值是购买者购买的目的所在,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是没有人要的。
现实意义:第一,从消费者角度,希望商品“物美价廉”,“价廉”是人们从价值角度提出的要求,“物美”则是人们人们衡量使用价值的标准;第二·,从生产者角度,要想实现其价值,就必须提高产品质量;第三,从国家、社会角度,生产出更多数量的高质量的“使用价值”,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教学目标:1、理解商品的基本含义及商品和物品、劳动产品的区别和联系。
2、识记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
3、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教学重点:商品的含义教学难点:商品的含义教学方法:从具体到抽象,举例说明;阅读和讲解结合;分析和归纳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课第一节第一框的内容:一、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板书)也就是了解什么是商品,什么是商品经济。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很多经济现象,而商品就是市场上最常见的经济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
学习经济常识就必须从了解商品开始。
这本书中出现的一系列内容都是建立在这个概念上的。
说到商品其实大家并不陌生,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衣食住行的每个方面都会接触到,比如我们穿的衣服,用的课本,喝的矿泉水,吃的粮食等等都是商品,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商品?(学生回答)对,这些都是。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商品的种类是非常非常的多,数都数不清,那么,商品的科学含义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第一个大问题:1、商品的含义(板书)含义换个说法也可以说是概念、定义,也就是同类事物(比如商品)共同具有的本质(只有此类事物有,他物没有)的特性的反映,就是说要给商品下个定义就必须从千千万万的、各种各样的具体的商品里找出它们共同具有的特征。
比如我们刚才说的衣服,课本,矿泉水(…)我们说这些物品都是商品,那么它们为什么是商1品呢?同学们能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吗?(学生思考回答)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衣服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都必须经过农民或者工人的劳动,是劳动产品。
凡是商品都必须是劳动产品,如果不是劳动产品就不是商品,比如自然状态的空气、阳光等。
所以商品的第一个共同的特证就是:(1)、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板书)但是劳动产品就一定是商品吗?同学们看到第7页想一想这里: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也一定是商品,这种说法对吗?前半句我们验证过了是正确的,那么后半句呢?我们大部分同学来自农村,大家都做过农活,知道粮食是怎么得来了,有一首诗,大家都非常熟悉是什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商品和商品经济一、知识要点提示1、商品的概念商品的概念是本课乃至全书最基本的概念。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准确地理解商品必须把握两个条件:一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凡不是劳动产品,如自然状态的空气、阳光,都不是商品。
至于某些非劳动产品也可以当做商品来买卖,如有人出卖自己的内脏器官等,但这是一种特殊情况,并不能否定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二是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才是商品。
如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如果用来自己消费就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进行交换。
相反,如果是用于销售,那就是商品,因为它既是劳动产品,又用于交换。
另外,封建制度下农民向地主交的地租以及送给别人的礼物不具有商品的第二个条件,因而不是商品。
商品、劳动产品和物品之间的关系可见,物品不都是商品,劳动产品也不都是商品,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区别:①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和物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表达的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②使用价值不是商品所特有的,一般物品也会有;价值是商品特有的本质属性,除商品以外的东西都没有价值。
③使用价值在商品生产完成时就被创造出来,而价值必须在商品交换完成时才能实现。
④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最终实现,是以两者的分离为条件。
商品的生产者获得商品的价值,为此必须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消费者;消费者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让渡商品的价值,因此,不论是商品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可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两者的联系:①商品必须既具有使用价值,又具有价值,两者不可分离。
②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
价值必须凝结于具体物质形态上面。
价值那么是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相交换的依据,没有价值商品就无法进行交换。
③商品生产者希望“物美价丰〞,消费者希望“物美价廉〞,都是把商品作为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来对待的。
3、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个别劳动时间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设计第一章:商品的概念与特征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商品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让学生了解商品与其他物品的区别。
1.2 教学内容商品的定义:什么是商品,商品的来源。
商品的特征: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商品的定义和特征。
举例说明,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商品的概念。
1.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商品定义和特征的理解。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商品,并分析其特征。
第二章: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含义。
让学生了解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2.2 教学内容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价值:商品在市场上所具有的交换价值。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含义。
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2.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理解。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使用价值与价值关系的理解。
第三章:商品的交换与货币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商品交换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让学生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商品交换的必要性:直接交换的困难。
商品交换的可能性:供求关系。
货币的作用:作为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和价值存储手段。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商品交换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3.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商品交换必要性和可能性的理解。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货币使用情况。
第四章: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让学生了解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
4.2 教学内容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生产商品、交换商品、消费商品。
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生产目的、生产方式、交换方式。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
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第一节商品一、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能够说出商品与劳动产品及一般物品的关系;懂得商品和商品经济产生与发展的条件及根本原因;能根据商品的定义对商品与非商品作出准确判断。
过程与方法:首先分析各种不同商品的特殊性质,然后从中抽象出商品的共同本质,通过这一思维过程领悟给概念下定义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框学习,初步树立起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正确的商品意识。
【重点难点】本框重点:商品的含义。
商品概念是经济常识中最基本的概念,经济常识中的一系列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这一概念基础之上的,因而掌握商品的含义是本框学习的重点。
本框难点: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及产生的条件。
【网络提纲】一、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1.商品的含义2.商品经济的产生①根本原因②基本条件3.商品经济的含义【要点阐释】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判断某件物品是不是属于商品,首先必须看它是不是“劳动产品”,同时还要看它是不是“用于交换”,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否则就不能称为商品。
存在于大自然中的空气、阳光、河水等,虽然对人们很有用,但由于不是劳动产品,因而不是商品。
有些物品虽然属于劳动产品,但如果不用于交换,也不能称为商品,如农民生产给自己吃的粮食、蔬菜、瓜果等。
还有些物品,虽然曾经是商品,但由于已经交换过了,现在已退出流通领域而不再用于交换,因而也不再是商品,如家庭中的各种家用电器、各种日常生活用品,送给他人的礼物等。
2.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商品经济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从根本上说,它们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人类社会的初始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的劳动成果除了勉强满足当时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外,没有多余的产品用于交换,因而这时不会有商品,更不会有商品经济。
后来,生产力发展了,人们的劳动成果除满足当时的生活需要外,偶尔有些剩余,于是,人们偶尔用剩余的产品同他人相交换,这样才出现了商品和商品经济。
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一、什么是商品?商品是指能够满足人们需要或者满足特定用途的物品或服务,以供交换和消费。
商品可以是具体的物质产品,也可以是抽象的服务或者权利。
商品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单位,是人们进行交换、获取收入和满足需求的重要途径。
二、商品的特征1. 有使用价值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即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能够被使用、消费或者享受。
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人们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购买适合自己的商品。
2. 可以交换商品具有交换性,即商品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买卖。
通过交换,商品的所有者可以获取其他商品或货币等等有价物品,从而满足自己的需求。
3. 有价值商品具有价值,即通过市场交换可以体现其相对价值。
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供求关系、生产成本等因素。
4. 可以储存和流通商品可以通过存储储备的方式进行储存,并且可以通过流通的方式在市场上进行交换。
商品的流通可以促进商品的价值实现,并且满足市场需求。
三、商品经济的特点商品经济是以商品为基本单位的经济形态,也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
1. 商品经济的交换方式多样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交换方式多种多样,既有个人之间的直接交换,也有通过市场进行买卖的间接交换。
2. 商品经济的市场竞争激烈商品经济中的生产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他们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来提高市场竞争力。
3. 商品经济的价值体现在市场上商品经济中的商品价值是通过市场交换来体现的,通过供求关系的调节,商品的价格可以反映其价值。
4. 商品经济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在商品经济中,人们的需求是多样化的,通过生产和交换,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商品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5. 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会推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
通过商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社会发展得到推动。
四、总结商品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单位,具有使用价值、交换性、有价值、可以储存和流通等特征。
商品经济是以商品为基本单位的经济形态,具有交换方式多样、市场竞争激烈、价值体现在市场上、需求多样化和推动社会进步等特点。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设计第一章:商品的概念与特征1.1 教学目标1. 了解商品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掌握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1.2 教学内容1. 商品的定义:什么是商品,商品与其他物品的区别。
2. 商品的基本特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劳动产品。
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商品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商品的概念。
1.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商品的概念。
2. 讲解商品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3. 分析案例:选取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巩固学生对商品概念的理解。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商品特征的思考,加深对商品的理解。
第二章: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2.1 教学目标1. 理解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概念。
2. 掌握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2.2 教学内容1.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
2. 价值:商品所蕴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通过使用价值表现出来。
2.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2.4 教学步骤1. 复习商品的概念:回顾上一章的内容,为引入使用价值和价值做好铺垫。
2. 讲解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概念。
3. 对比分析: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使用价值和价值关系的理解,加深对商品的认识。
第三章:商品的价值量与价值规律3.1 教学目标1. 理解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2. 掌握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3.2 教学内容1.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商品的生产数量成反比。
3.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