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书法作品
- 格式:docx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5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一幅书法作品,放在我们的面前,怎么评价、怎么读懂、怎么欣赏,是我们每个初学书法的人、甚至是广大读者都感到困惑而且很想知道的问题。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他所强调的时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作为一个读者,我认为在读作品之前,心里首先要明确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这是正确进行书法欣赏的基础。
其次是要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这是进行书法欣赏的关键所在。
一、书法的审美标准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一)书法的点画线条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
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1、力量感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
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
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
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
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
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
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
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2、节奏感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
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
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
一般而言,静态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节奏感较弱,动态的书体(行书、草书)节奏感较强,变化也较为丰富。
简述欣赏和评价书法作品的方法1. 引言1.1 概述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欣赏和评价书法作品是一项复杂而艰深的任务,需要借助专业知识和技巧。
本文旨在简要介绍欣赏和评价书法作品的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这一独特艺术形式。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欣赏书法作品的方法、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实践与进阶、以及结论。
通过对每个部分进行详细探讨,读者将能够逐步了解如何正确欣赏和评价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
1.3 目的撰写本文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学会欣赏和评价书法作品,并提供有效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通过学习基本知识和技巧,观察整体特点并分析细节特色,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书法艺术,并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这些技巧与人分享交流。
同时,我们希望鼓励读者积极参与与书法相关的各种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欣赏和评价水平。
总之,本文将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指南,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享受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魅力。
2. 欣赏书法作品的方法2.1 了解基本知识和技巧在欣赏和评价书法作品之前,了解一些基本的书法知识和技巧是必要的。
首先,要熟悉基本的书法字体,如楷书、隶书、行书等,并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发展历史。
其次,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笔画构造和规范,例如笔画结构、基本线条、用笔顺序等。
同时,还应了解不同类型作品所追求的美学表达方式。
2.2 观察和感受作品的整体特点在欣赏一件书法作品时,首先要观察并感受其整体特点。
这包括字形是否端正匀称,布局是否协调平衡,章法是否妥当得当等。
通过仔细观察作品中每个字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呼应,可以更好地领略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和主题。
2.3 分析书法作品的细节和特色除了整体特点外,也需要分析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细节和特色。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笔画运用与技巧,在观察时要留意每一笔的用力轻重、粗细程度以及书写的速度和节奏。
其次是书法作品的气势与神韵,这体现为作品是否有生动活泼、挺拔俊美或是古朴庄重的氛围。
欣赏名家书法作品的方法与欣赏点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承载着历代文人墨客的智慧与情感。
欣赏名家书法作品,不仅能够领略到艺术家的独特韵味,还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欣赏名家书法作品的方法与欣赏点。
首先,我们可以从字体的形态特点来欣赏名家书法作品。
名家书法作品的字体往往具有独特的形态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了书法家的个人风格和创作理念。
比如,王羲之的行书以瘦劲挺拔见长,颇具韵律感;颜真卿的楷书则以端庄稳健为主,字体线条流畅有力;而柳公权的草书则以疏放豪迈、气势磅礴为特点。
通过欣赏字体的形态特点,我们可以感受到书法家的个性与情感。
其次,我们可以从作品的构图和布局来欣赏名家书法作品。
名家书法作品的构图往往精心设计,注重整体的和谐与美感。
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以章回体的形式呈现,行列有序,字体大小适宜,给人以一种宁静和谐之感;而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则以行书的形式展现,行间距离适当,字体排列紧凑,给人以一种紧凑有力之感。
通过欣赏作品的构图和布局,我们可以感受到书法家的审美追求和艺术造诣。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作品的笔法和墨迹来欣赏名家书法作品。
名家书法作品的笔法独特,每一笔都经过精心的思考和斟酌。
比如,王羲之的行书笔法丰富多样,有点有线,有疏有密,给人以一种变化多端的美感;而颜真卿的楷书则以笔势雄浑有力,笔画饱满圆润为特点,给人以一种厚重沉稳之感。
通过欣赏作品的笔法和墨迹,我们可以感受到书法家的笔墨功力和艺术造诣。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来欣赏名家书法作品。
名家书法作品往往寄托着书法家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墨迹的点滴流露出来。
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表达了他对友情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给人以一种深沉内敛之感;而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则表达了他对故乡和亲友的思念之情,给人以一种温情脉脉之感。
通过欣赏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我们可以感受到书法家的情感世界和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欣赏名家书法作品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包括字体的形态特点、作品的构图和布局、笔法和墨迹以及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如何欣赏和评价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一、欣赏书法作品的基本要素(300-500字)欣赏一幅好的书法作品首先要注意以下几个基本要素:1. 用墨。
用墨是书法创作的基础,墨的品质对于书法作品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好的书法作品应该使用浓淡均匀的墨色,墨色应该饱满有力,而不应该显得发干或者过于浓重。
墨的运用应该有韵律感,并流畅自如,以展现出作者的墨力和书法功底。
2. 纸张。
纸张在书法作品中起到了重要的承载作用,好的纸张应该具有适度的厚度和适宜的质感。
较好的纸张应该有一定的吸墨性,能够使墨迹自然扩散和渗透,在纸面上展现出书法作品的流畅和韵味。
3. 作品的结构。
书法作品的结构是指整个作品的布局和形态。
好的书法作品应该有合理的结构,字与字之间的排列应该有节奏感和层次感。
具备良好结构的作品能够给人以美感和和谐的视觉享受。
二、欣赏书法作品的技巧和方法(300-500字)欣赏书法作品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1. 细致品味。
欣赏一幅好的书法作品需要耐心细致地品味每一个字的笔画和结构,感受其中蕴含的艺术韵味。
可以通过放慢眼神和心态,从整体到局部,重温每一个笔画,领悟作者的用心和意境。
2. 对比分析。
欣赏书法作品时,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字体、不同书家的作品来进行分析和比较。
通过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每一种字体的特点和风格,丰富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感受力。
3. 历史背景。
了解书法作品的历史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风格。
对于古代书法作品,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和时代特点,从而更好地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评价一幅好的书法作品(300-500字)评价一幅好的书法作品需要结合具体的作品内容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来进行。
1. 笔画与结构。
好的书法作品应该具备清晰流畅的笔画和合理的结构。
笔画应该有节奏感,既要有力量感,又要有柔美感;结构应该稳定有序,整体呈现均衡和谐。
2. 气势和气韵。
好的书法作品应该具备一定的气势和气韵。
气势是指作品中所展现出的力量感和张力感,能够让人感受到作者的笔力和创作激情;气韵是指作品中所展现出的韵味和情趣,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感动。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书法的赏析不仅是体会作品点画、结体、章法的匠心与功力,以及师承、流派、风格,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去感受书家的气质,情感,及其审美追求。
书法家靠手和思想来创造,欣赏者靠眼力来挖掘发现作品点画布白中蕴藏的生命与灵魂,是一种再创造。
这种再创造成效取决于欣赏者的知识、修养、阅历,心境诸因素。
赏析书法既要对作品宏观的把握,如气势、神采、布白,又要细微的观察,如用笔、用墨、结构、线条等等。
欣赏线条质量,从中可以观察出作者创作时的用笔、用墨及其笔法。
其次是由线条点画组合的汉字结构,艺术造型的意趣和哲理。
第三是布白包括结字、行气、章法。
第四是神采,就是指书法的精神气质、格调风韵。
神采是作者精神境界的忠实记录,与作者的情感、性格、修养密切相关。
优秀的书法作品必须是形美神足,形神兼备,欣赏者就是要领会体势,捕捉神采。
书法艺术风格首先表现在作品独特的整体风貌以及所造成的独特境界,这与书法家的审美取向、艺术气质关系最为密切。
是书法家对艺术个性张扬的结果。
书法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出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
书法家由于生活经历,艺术修养,个性特征、审美趣味以及性格的不同,在选择书体,表现手法诸方面都会有自己的特色,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风格也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气质、精神风貌。
这也是数千年历史积淀在书法家心灵中的高能反映,体现在线条中的微妙之处,给人以无限的遐思。
黑格尔说:"风格一般指的是个别艺术家在表现方法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出现他个性的一些特点"。
书法虚实美漫谈书法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产物,与古代文化思想相映成趣,了解这一点会使我们从另一个度品度书法,加深对书法艺术的体悟。
书法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艺术,它以线条为基本表现语言,具有极强的概括性,是虚的体现。
但同时它又以汉字为书写对象,汉字的表意特征使它同时具有实指性,是实的化身。
书法融虚实于一体,兼收古代哲学、文学、音乐、绘画等学科的诸多因素,表达物象更为独特、深邃,更加博大精深。
行书书法艺术欣赏
行书是一种流动的、富有节奏感的书法艺术形式。
在欣赏行书书法时,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流动感:行书不同于楷书,它更注重动态的表现。
欣赏行书作品时,要关注线条的流动感,感受其流畅、连贯和活泼的特性。
优秀的行书作品应该能够引导观者的视线,使整个作品看起来生动、有活力。
2.节奏感:行书强调轻重缓急的变化,这种节奏感是通过提按、快慢、枯湿等手法表现出来的。
在欣赏行书作品时,要注意寻找其中的节奏感,体验这种变化带来的视觉享受。
3.韵律:行书作品应该具有韵律感,这是通过字与字之间的呼应、顾盼、连贯等手法实现的。
优秀的行书作品应该像音乐一样,具有和谐、优美的韵律。
4.意境:行书不仅仅是写字,更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在欣赏行书作品时,要关注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
5.技术水平:行书作品的技术水平也是欣赏的重要方面。
包括用笔的准确性和熟练度、结构的安排、章法的布局等,都是评价一个行书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
欣赏行书书法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通过多看、多学、多实践,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更好地领略行书这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书法欣赏三大标准
书法欣赏三大标准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化的漫长历史中扮
演了重要的角色。
每一件书法作品的背后都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
艺术美学,而如何欣赏一篇好的书法作品,需要遵循以下三大标准。
一、字形美
字形美是书法作品中最为直观,也是最容易被一般人所接受的标准。
一个好的字体应该具备和谐、稳重、流畅的特点,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又能够有所创新和发挥,那么就是一件卓越的作品。
对于观察者来说,字形是否美观、整齐、流畅是直观的感受,表现为书写技法的高低、
笔画的有机组合和整体的意境美。
二、意境美
书法艺术最重要的就是字里行间的艺术魅力,这是字形之上的更高的
标准。
书法家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字体、布局、墨色等综合工艺表现
出对书法所蕴含的文化底蕴的把握和理解,以及对生命、人生、自然
界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而对于观赏者来说,品味书法作品需要对书法
家的意图,以及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感受,以
此来获取更加深刻的冥想和体验。
三、功用美
书法是书写的艺术,书法作品不仅具备了字形美和意境美这两个方面
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具备了功用美。
这意味着一篇好的书法作品应该具备阅读和传达信息的功用,也就是说,书法中的字体应该明确,易懂,更能够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形式方面的纯艺术表现。
综上所述,书法欣赏有着诸多标准,其中字形美、意境美和功用美三个方面尤其重要,它们构成了一篇好的书法作品的基本要素,也展现了书法艺术的特殊魅力。
只有在品味和欣赏书法作品的过程中,深入领会这三大方面的内涵,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书法艺术的魅力与意义。
如何欣赏楷书作品楷书作为中国传统书法的重要分类之一,以其端庄典雅的风格、规范美观的字形而备受赞誉。
欣赏楷书作品不仅能够体味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提高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本文将探讨如何欣赏楷书作品,帮助读者更好地领略楷书之美。
一、字体特点及分类楷书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种字体,具有独特的书写特点。
楷书的字形规范,结体端正,笔画匀称,线条流畅,气势磅礴。
了解字体的特点对于欣赏楷书作品至关重要。
此外,楷书还有不同的派别和流派,如汉隶、魏碑、颜真卿等,它们在字形、笔法、风格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和风采。
二、欣赏楷书的要点1.审视字体结构:欣赏楷书作品时,要注意观察字体的结构。
字体的横平竖直应该整齐,左右对称,笔画的长度、厚薄应该协调。
仔细观察字形的规范和线条的变化,体验字体的工整美。
2.领悟书写技巧:楷书的书写离不开严谨的技法和技巧。
通过欣赏楷书作品,可以体会到书法家用笔的力度、速度和顿挫感。
注意观察笔画的起承转合、用笔的轻重缓急,体会书法家运用策略和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3.品味墨色与纸质:楷书作品的墨色和纸张品质是其表现力和质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欣赏楷书作品时,我们可以仔细观察墨色的深浅、墨迹的质感以及纸质的光泽和质地。
这些细节能够将楷书作品的审美效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4.了解创作背景与内涵:欣赏楷书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享受,还应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内涵。
每一幅楷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情感、思想和艺术追求。
通过深入了解作品的背景故事和艺术内涵,可以更好地领略作品的文化内涵。
三、培养欣赏楷书的方法1.学习书法基础知识:学习书法基础知识是欣赏楷书作品的前提和基础。
了解楷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学习楷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熟悉楷书家的代表作品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楷书作品。
2.多观摩名家作品:观摩名家的楷书作品是提高欣赏水平的有效途径。
通过欣赏大师的作品,可以汲取他们的艺术智慧和创作技巧,拓宽自己的艺术眼界,提高对楷书作品的鉴赏能力。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经常遇到学员提出这样的问题:“某某是书法大家,他的字怎么看不出怎么好?”,“我们单位有个连小学都没毕业的人,写得字比某某书法家还好”。
像这样的问题当然不会没有特殊情况,但一般来说,书家的字绝对不会比连小学都没毕业的人写得差。
这里面有“写字”与“书法”的关系问题,同时也说明老年学员对书法作品认识的偏差和欣赏能力的问题。
为了提高老年大学书画班学员对书法的欣赏水平,笔者不揣浅陋,就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问题谈点浅见,望方家、同道不吝赐教。
众多的书法爱好者面对一幅书法作品或书法展览,往往都要谈论或评价一番,这谈论和评价是否中肯,便代表一个人对书法的认识水平,认识的深度如何,便反映出一个人对书法艺术的修养。
具有一定书法修养的人,才谈得上书法欣赏。
何谓欣赏?欣赏,就是享受美好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
何谓书法欣赏?书法欣赏即通过对优秀书法作品的品评,领略其中蕴含的美。
这里我们谈的是“书法作品”,不是写字。
写字与书法有根本的区别。
如果把写字比喻为小学的识字阶段,要求把字写得准确平正的话,那么,书法则是作家将字词构成一篇令人赏心悦目的文章或诗词。
当然,写文章有文章的构成方法和规律,那么,书法作品也有其本身的方法和规律。
所以我们欣赏书法作品也像读一篇文学作品一样,大部分读者不可能有作家的水平,欣赏书法当然也不仅仅是书法家的事。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书法欣赏有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这是关心和爱好书法的人经常提出的问题。
简而言之,可以用当代书家白蕉先生的一句话作答:“学习的标准,就可以作为欣赏的标准”。
话虽这么说,但具体做起来并非像一句话这么简单。
因为任何一门科学和技艺的掌握都是有其规律和条件的。
这里仅从三个方面谈谈书法作品欣赏的条件和方法,因为“规律”不是一篇短文所能包容的。
一、书法欣赏的条件第一、欣赏者应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
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雅者见雅,俗者见俗”。
任何事物在不同的人眼中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结论。
同一件书法作品,也会由于欣赏者的素养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书法本身可以说“既单纯又复杂”,它单纯到仅以黑白两色的变化和调度去征服欣赏者;但其本身又是一个多维结构。
要深入理解一件作品,有赖于多方面的知识结构。
应该从广泛的社会知识、人生的各种角度、各个层次去理解作品。
书法也如其它艺术一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它与各种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历史、道德等有密切联系。
其间错综复杂,变幻莫测;书法还与其它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文字学、鉴定学、心理学、生理学、民俗学、历史、美学及音乐绘画等。
它还与其它艺术门类互相交融、借鉴。
所以,对书法的鉴赏,你越是知识丰富、阅历广博、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就越深刻,得出的评价和结论也就越中肯准确。
第二、欣赏者对书法应有广泛深刻的体验。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的名言。
意思是你对众多的剑器有鉴赏的经历,自然就能辨识其优劣;你会弹奏多种曲调也就懂得了音律。
书法也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你不了解它的基本规律以及发展也就无从给以准确的评价和欣赏。
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经三千多年的历史,从公元前十一世纪我国就产生了书法艺术,甲骨文就是先用毛笔书写然后契刻的,有的刻后还用毛笔填朱或填墨。
在漫长的岁月中,汉字演变经过了甲骨、篆、行、草、楷各个发展阶段,出现了众多的流派和书家。
涌现了王羲之、颜真卿、怀素这样伟大的书法家,流传下数以万计的千古不朽的宝贵遗产,可以说是异彩纷呈。
对于这些,我们虽然无法一一实践,但是,对于书法发展的基本概况,对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书家应有一定了解。
对目前书法发展的状况和流派也应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对各种书体的特点、规律有一定的认识。
而且要学习研究一两种书体,通过学习、研究、分析、比较掌握书法的基本规律,提高对书法美的感受能力。
看得多,融汇得多,研究得深,眼界就提高得快,对欣赏和评价就越有发言权,否则书法欣赏就无从谈起。
一个不辩欧、颜、柳、赵,不知苏、黄、米、蔡的人是无法进行书法欣赏的。
马克思说:“如果你要得到艺术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书法欣赏何尝不是如此!第三,欣赏者要掌握一定文房四宝知识及其发展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任何一件好的产品出现都离不开得心应手的工具或设备。
书法作品的产生同样与文房四宝的质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因此,了解和掌握中国笔、墨、纸、砚的发展及其性能也是非常必要的。
甲骨文是用刀刻在兽骨或龟甲上的,金文是用泥制范然后翻铸而成。
这些与后来用笔写出的有着明显的不同。
即使都是以笔书写,由于笔的性能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线条也有所区别。
王羲之书“兰亭”用的是鼠须笔,茧纸,与今天我们用羊毫笔生宣写出来的就不同。
何况从古至今制笔所用的材料、方法不下百种。
另外纸的品种性能也花样繁多。
其他方面,如墨、砚的改革、装裱的方法形式、质量也都影响着书法作品的效果和质量。
所以,我们在欣赏和评价各个时期的书法作品时就不能不涉及和研究作者使用的工具和材料。
二、书法欣赏的步骤和方法(一)整体把握我们前面引用了白蕉先生的一句话“学习的标准,就是欣赏的标准”。
学习书法先从基本点画开始,然后学习结体,再是章法布局。
而欣赏书法作品,与创作相反,欣赏必须从整体开始,再到局部,继而深入内核。
正像看一个人,一见面“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
这里主要指“神采”。
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有者方可绍于古人”。
在观神采后,再兼之于形质,此为欣赏书法的诀窍,而斤斤于点画者是难以得其真谛的。
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首先应能从整体上感染欣赏者,如果失去了整体美,局部的“美”也失去意义。
并预示着这幅作品的失败。
要把握整体,就要与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作品的整体布局、意味都会在一定空间距离外闪现出来。
有些作品每个字的笔画、结体还不错,甚至还有一定的功力,而整体却相当凌乱,就像合唱队里的各声部演员,不管高、中、低音,都扯着喉咙唱高八度,即使每个人的声音都高亢、优美,但失去了旋律,也就失去了音色和谐的美。
书法作品的整体美,即一幅作品的章法布局之美。
集点画成字,集字成行,由行联篇,构成章法。
章法安排是否做到均衡协调,照应严谨,如一队队有组织有纪律的士兵;或似大小错落疏密有致、夜空中闪烁明灭的星辰;或行间茂密左右映带,或空旷疏朗上下呼应。
一幅作品的成功与否,章法布局是一个重要因素。
章法集众字而成篇,以整幅为一体,在书法技巧中虽是一个独立的部分,但又与运笔的节奏、墨韵的变化、笔力和气势、结构和意境等各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幅作品就是一个整体,它通过字形的大小、长短、伸缩、开合以至用笔的轻重疾徐,墨色的浓淡枯润变化,在笔势的管束下,组合成一个均衡统一的整体。
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终篇笔意顾盼、首尾呼应,偃仰起伏、似欹反正。
血脉相连、一气贯注。
所以在布局上达到了上下承接、左右呼应、通篇团聚不散的艺术效果。
章法的布局美又在于它符合自然美的法则,妙在各得其所。
如苏东坡的《寒食帖》,通篇结构大小、长短、疏密等变化迷离,在有意无庵辛髀冻鲆恢植皇碌褡恋囊馊ぁ7粗诠ふ⑵肫蕉薇浠勇椅拚露ζ希约耙恍┕ 诰腥蚬谑枭⒌恼路ň筒换岣艘恢置赖南硎堋?/font>(二)局部分析章法是从整体上看书法作品的印象与效果。
它包括了书法作品的正文与落款、分行与布白、落款与印章等多方面的关系处理。
但是,作为整体效果是由局部的、单个的字与线条构成的,如果单个的局部的字与线条不美,那么整体的美也就无从谈起。
应该说“单个的线条是美的,组合得好,就达到了更高的美”。
在这里我们把“局部分析”分字法、笔法和墨法三个方面来谈:1、字法。
字法即字的结构安排,也就是“集点画成字”。
通过违与和、正与斜、疏与密、增与减、向与背、松与紧、平与险、避与就的处理构成美的汉字形体,这就是理想的字法。
历来书家都把字的结体列为书法技巧中最重要的因素。
因为章法再美,只是一个形式感的问题,而字的结体不好,也难称得上好的作品。
唐代孙过庭说:“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其精妙处,指出了每个字都应遵循一个规律:那就是“违”与“和”。
“违”即变化,“和”即统一,要在错综复杂的结体变化中求得整体上的统一。
中国汉字几经变革,各种书体也都有自己的结体规律,历代书家都有关于结体的论述。
作为书法欣赏者应学习和掌握这些规律,运用这些规律,才能对书法作品做出正确的评价。
如楷书有唐欧阳询的《大字结构三十六法》,明李淳进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清黄自元《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等,都是很好的学习参考资料。
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研究行书结体的优秀范本。
出自宋人之手的《草诀百韵歌》也为后代所广为流传。
总的来说,行草书中“违”的成分多些,楷隶篆中“和”的成分多些。
但也不能一概而论,现代已有人将篆隶以草法为之,以强调“抒情达意”,这样的篆隶“和”的成分就大大减少,也颇具时代特色。
即所谓“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而传”之理。
现代“流行书风”中所谓“丑书”也是以多种艺术形式和丰富的结字变化追求一种“从多种矛盾中求统一,又从统一中制造一定的矛盾”的构字技巧,使作品呈现一种新的视觉效果。
虽至今争议不绝,但作为一种尝试,也不妨在争论中让欣赏者做出抉择,大可不必一棍子打死。
我们在欣赏时要从多个角度审视和评价它以丰富和提高欣赏技能。
2、笔法。
从字面上看是用笔的方法。
从书法欣赏的角度讲,应该是以正确的用笔写出形态规范的点画。
点画自然因书体的不同而不同。
但是古往今来的书评中都认为“凡是能给人以美感的用笔(线条或点画)都应是有力度的”。
这种力度,在传统书学中称为“笔力”。
判断点画有无“笔力”——也就是书法线条的审美条件,主要是以“圆”和“涩”为标准的。
圆,是一个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概念。
圆的线条饱满、结实,具有浮雕感,能表现出充实圆劲的力度。
圆的线条是中锋用笔的结果,即古人所说“令笔心在点画中行,令笔心自点画中出”写出来的笔画。
“映日视之,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
”也就是古人“折钗股”、“锥画沙”、“印印泥”所比喻的效果。
如果用笔偏侧(指一偏到底),写出的线条(点画)则扁、薄、浮、弱,抛筋露骨,就无美感可言。
再谈“涩”。
涩者,不浮滑,不流畅之谓也。
用在书写中的用笔上,就是线条冲破纸面的阻力,挣扎奋进的艺术效果,笔锋在纸面上遇到阻碍和抵抗,而笔迟涩进。
这种阻碍与反阻碍表现的越充分,线条就越显示出本身的力感。
如前人所提到的“屋漏痕”,不仅是圆的,而且也是涩的。
因为屋漏的水沿着墙壁(土墙)下流,不是像在平整光滑的玻璃上面没有阻力,而是在毛糙的墙面上并有沙粒和土灰的阻力,使下流的水线产生了或左或右、直中见曲、似滞还流的水痕,这正契合了书法线条涩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