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一课时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1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作者和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1.2 教学内容介绍课文作者王之涣及其作品背景。
朗读并翻译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为何佳节之时会倍思亲。
通过朗读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是否有过思念亲人的经历,引导学生分享感受。
1.4.2 介绍作者:介绍课文作者王之涣,他的生平和对诗词的贡献。
1.4.3 朗读课文:朗读《每逢佳节倍思亲》,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和韵律。
1.4.4 翻译课文:对课文进行翻译,解释其中的难点和意境。
1.4.5 讨论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探讨佳节之时为何会倍思亲。
第二章: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深入解析课文的情感和内涵。
2.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如“明月几时有”、“独在异乡为异客”。
解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意义。
通过分析和解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情感和内涵。
2.4 教学步骤2.4.1 回顾课文: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2.4.2 分析意象:提问学生对课文中的意象的理解,引导学生分享感受。
2.4.3 解说修辞:解释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示例分析。
2.4.4 深入解析: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情感和内涵,探讨作者的表达意图。
第三章:应用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3.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进行文学创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示例引导法,让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相识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说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能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4、让学生在读文悟诗中,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
教学思路:整体思路:从题目入手引出诗句,由读猜诗句的意思产生疑问,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爱好,通过让学生将自己的说明和文本的说明进展参照,进一步加深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积累,让诗文在自然结合中深化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贯穿主线思亲:了解为何而思亲体会为何而倍思亲品悟思亲之情感受思亲之心。
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课题1、谈话: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2、我们把一些让人开心的好的节日称作〔板书:佳节〕边写边讲解,齐读。
3、看到佳节这个词,我们的心情一般都会〔开心〕,为什么?是呀,好的节日总是让人很快乐的。
4、但是,唐代有位诗人在某一个佳节降临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完成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
5、个别读题目。
6、这句诗你在哪儿见过吗?板块二:初解古诗,激发学生走入文本欲望1、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一读诗:〔1〕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2〕指名读〔3〕齐读3、二读诗:〔1〕请你再次自己读读这首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你读不懂的又是什么?〔2〕指名沟通。
〔3〕解决:佳节是重阳节〔九月九日〕。
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代人认为重阳节戴着它可以祛邪避灾。
它代表了人们一种美妙的心愿。
〔不懂处:你很会读书,很爱思索。
大家都很会读书,那让我们一起带上这些问题走进课文,看看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在故事中你必须会对这首诗有更深的了解。
〕4、过渡:在全家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感慨,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你可能会对诗有更多新的感受。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优秀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佳节时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内容:1. 讲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出处和含义。
2. 分享一些表达思念亲人的方式和例子。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佳节时是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分享和例子,看看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所学内容。
第二章:讲解节日习俗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节日和习俗背后的意义。
教学内容:1. 讲解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
2. 介绍这些节日的一些习俗和活动,如放鞭炮、赏月等。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节日和习俗的了解和经历。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节日和习俗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分享和例子,看看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所学内容。
第三章:表达思念之情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和方式表达思念之情。
2.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讲解如何用语言表达思念之情,如写信、打电话等。
2. 介绍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活动和礼物,如制作贺卡、送花等。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尝试用语言和方式表达思念之情,可以是书信、电话等方式。
2.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表达思念之情时的表现和效果。
2. 收集学生的表达方式和例子,看看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所学内容。
第四章:分享亲人的故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亲人的故事和经历。
2.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分享亲人的故事来表达对他们的思念之情。
教学内容:1. 讲解通过分享亲人的故事来表达对他们的思念之情的方法和意义。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主题。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的主题。
2. 掌握诗文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意境理解。
2. 诗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诗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2.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让学生猜测诗文的主题。
3.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
4. 教师提问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引导学生掌握诗文的主题。
教学反思:第二章:诗文解析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诗文的意境。
2. 学生能够掌握诗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1. 诗文的意境理解。
2. 诗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意境理解。
2. 诗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1. 诗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2.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意境,解释诗文中的关键词语。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教师提问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引导学生掌握诗文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教学反思:第三章:诗歌创作背景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能够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情感。
教学重点:1. 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情感。
教学难点:1. 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
2. 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情感的理解。
教学准备:1. 诗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2. 诗人王之涣的资料。
教学过程:1. 教师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情感。
3. 教师提问学生对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理解,引导学生掌握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情感。
教学反思:第四章:诗歌朗诵与欣赏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诵诗文。
2. 学生能够欣赏诗文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1. 诗文的正确朗诵。
23、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背诵古诗,通过语言文字体会王维浓浓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法】诗文互释,自悟自得。
【教学过程】一、名句导入,营造氛围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古诗中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你记得的名句有哪些呢?谁来吟诵吟诵?(配乐)2、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句(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谁来读?(指名读)这不仅是一句千古传颂的名句,还是我们本课的课题,伸出你的金手指,我们一起来写写吧!(指导佳、倍的书写,在指导的过程相机解释“佳节”的意思)齐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了解故事1、这句名句出自哪首诗呢?(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示诗,你会读吗?读古诗还应读出它的韵律美?2、王维为什么要发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慨呢?这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呢!轻轻打开书,结合课后生字注音,大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长句子和生词多的句子可要多读几遍哦。
(出示自读要求)3、出示生词:重阳佳节一年一度登高热闹扶老携幼欢聚茱萸兴高采烈异乡兄弟天各一方(1)这些生字词大家认识吗?(指名读)(2)奖励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
(领读)(3)全班齐读。
4、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生词出现在句子中你还会读吗?(1)①出示句子: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用“字义连接法”理解“扶老携幼”的意思。
)②出示句子所在的段落,指名读。
其它同学思考:重阳节这天,只身在外的王维看到了什么?(相机理解:一年一度、欢度节日的“度”是什么意思。
)(2)①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图文并茂,理解“茱萸”。
)②出示句子所在的段落,指名读。
其它同学思考:看到如此热闹的景象,王维想到了什么?(画图法,理解“天各一方”。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诗歌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让学生了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运用诗歌分析和解读技巧,深入理解诗句的意义。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庭和亲人的感恩之情。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含义。
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诗歌的鉴赏和解读技巧。
2.2 教学难点:诗句深层含义的理解。
对传统文化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准备3.1 教材准备:准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歌文本。
王之涣的生平介绍资料。
3.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PPT或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佳节”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佳节,为什么人们会在佳节时特别思念亲人。
4.2 新课内容展示: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展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歌文本,让学生朗读并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
4.3 诗歌解析: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解读诗句的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诗句背后的情感和思想。
4.4 诗歌鉴赏:运用诗歌分析和解读技巧,深入理解诗句的意义。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课堂小结:总结学生对“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理解和感悟。
强调学生对家庭和亲人的感恩之情。
5.2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悟文章。
布置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度过一个佳节,并记录下与家人共度的美好时光。
六、教学拓展6.1 文化背景拓展:介绍唐代社会背景和诗歌创作的氛围。
探讨“佳节”在唐代文化中的特殊意义。
6.2 比较学习:选取其他描写节日的诗歌,如《春节·春节的早晨》、《中秋节·月圆人团圆》等,进行比较阅读。
分析不同诗人对节日的描写和情感表达的异同。
七、实践环节7.1 诗歌创作: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关于节日的诗歌。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优秀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来源和意义。
2. 引导学生理解节日与家庭、亲情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 介绍“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 讲解节日与家庭、亲情之间的紧密联系,强调人们在节日期间会更加思念亲人。
教学活动:1. 让学生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节日期间是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
第二章:春节与家人团聚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春节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理解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2. 讲解春节期间家人团聚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如何通过各种活动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祝福。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享自己春节期间与家人团聚的故事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春节期间表达对家人的祝福和感激之情。
第三章:中秋节与赏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秋节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理解中秋节与赏月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 介绍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象征着团圆和和谐。
2. 讲解中秋节赏月的传统习俗,以及人们如何通过赏月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享自己中秋节赏月的经历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中秋节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之情。
第四章:端午节与粽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端午节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理解端午节与粽子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 介绍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对屈原的纪念。
2. 讲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习俗,以及人们如何通过粽子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享自己端午节吃粽子的经历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端午节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之情。
第五章:清明节与扫墓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节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理解清明节与扫墓之间的关系。
三年级上册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上册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上册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在古诗中,有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
你们知道的有哪些?老师这里也有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还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的题目呢!谁来读一下?(逢)这句话出自哪首诗?这首诗又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呢?请同学们自己去读课文,读完了要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扶老携幼头插茱萸(图)(1)携带(2)拉着插的笔顺、书空交流读书所得,相机板书:重阳节(九月九日)王维思念兄弟思绪万千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出示)。
谁来读一下诗题。
学习古诗,先要解诗题。
谁能来给大家说一说?山东,华山东面。
想不想读读这首诗?指名两同学读(4遍)。
刚才,我们解了诗题,读了诗句,接下来我们就要明诗意、悟诗情了。
你们有什么好方法?(1)联系上下文;(2)抓住关键字。
这首诗是包含在课文中的,学习这样的诗还有什么方法呢?(读读课文)看老师的朗读要求:(1)朗读课文,把古诗和课文对照起来,理解诗意。
(2)4人一小组,各选一行诗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再把整首诗连起来说说是什么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你是通过朗读哪一小节知道的?读给大家听。
通过你的朗读,我知道王维在长安非常孤单。
(15岁两年)两组同学读课文,两组同学读诗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主题和背景。
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课文作者王之涣及其背景。
简要介绍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1.3 教学活动:向学生介绍课文作者王之涣及其背景。
引导学生对课文主题“思乡之情”产生兴趣。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2 教学内容:解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解释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让学生理解其含义。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作用。
第三章:情感体验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思乡之情。
引导学生体验和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如喜悦、思念、忧伤等。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是否有过类似的思乡经历。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感受其中的情感变化。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乡经历,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四章:文化背景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习俗。
引导学生理解节日对人们情感的意义。
4.2 教学内容:介绍课文中所涉及的传统节日,如中秋节、春节等。
分析节日对人们情感的影响和文化意义。
4.3 教学活动:向学生介绍课文中所涉及的传统节日。
引导学生思考节日对个人和家庭的重要性。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现实意义和拓展思考。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
5.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鼓励学生进行拓展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六章:小组讨论6.1 教学目标: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8:15
1、练习描红。
2、练习朗读课文。
一、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辨别字形,注意
写法,提醒学生怎么样写。
(看、讲)
2、着重讲“幼”和“忆”的写法。
(听)
3、用钢笔描红。
(做)
一 、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轻声练读课文三遍。
2、画出生字词,读准生字。
(3)标好自然段的序号,难读句子多读几遍。
二、查自读情况。
(听、讲、)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导读长句,注意停顿。
出示句子:王维思绪万千,提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一、揭示课题 二、教学生字。
1、带拼音采用各种方式读。
2、去拼音采用各种方式读。
3、重点指导如下的字 幼:指名读这个字。
念:读准三拼音节,理解字义。
忆:指名拼读,注意右边的笔顺。
佳:提醒学生右边的笔顺,不要写
错。
采:老师提醒读准平舌音,注意平舌音。
揭示课题 学习生字
初读课文 初步理解
布置作业
指导写字
教学素材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5个生字只是认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教学重点:学会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型:要素组合
课时形态:标准课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课时:第一课时教案
备课人:杨彩茜、蒙春霞、杨院萍、梁淑玲、曹秀君、吴丽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