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精编版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4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1. 如何使科学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日常概念上?首先,需要尊重学生已有的日常概念,清楚本节课学生已有的科学概念,如何将学生的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是科学课需要经历的过程。
对于本节课,在揭示课题上,没有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在学生无概念基础上,多问“你看到的平原是什么样的?”“你看到的海洋是什么样的?”调动学生的前概念,让它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可以让孩子们对地球表面地形进行初步感知。
因而,在这方面上,没有针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新概念上与前概念脱离,不能得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其次,在本课上,学生需要弄懂的是地球表面的地形,课上仅仅局限中国,没有考虑到课题中需要孩子们从大范围地进行观察总结,学生没有在指出、说明分布情况后,对地形有初步感知,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不同地势所展现出来的。
再则,本节课是起始课,如何在起始课激发学生热爱地球的情感,感知地球之美对于接下来学习科学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揭示本节课和接下来课题之间的 ___,可以让孩子们更加有兴趣去探究接下来的课,也使得课堂永葆激起。
第四,就如瑞双老师说的,本节课的课题探究意味不浓,很多情况下是由老师直接给出学生需要探究后得出的答案,在本节课上,对于地图上怎么表示不同的'地形,在不同的地图上会以颜色、文字、立体高低起伏等来区分,这才能引导明白。
2.如何充分暴露学生原有思维,引导学生纠正错误?在本节课上,孩子们在制作地形模型中,学生出现高山和高原区分不清,没有及时的让孩子们比较分两则之间的区别,导致措施了学生暴露出来的原有思维,也不能更加深刻的纠正学生思维中的错误。
3.什么方法可以巩固学生的认识?对于本节课的亮点,制作模型,如何让孩子们充分说一说这是什么地形?如何用你手中的沙雕来表示?在语言上需要更加严谨,才能让孩子们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更有目的的达到巩固本节课学习的目的。
4.如何引导学生反思,建构完整科学概念?本节课是本节课的起始单元,本节课的教学对学生接下来的教学会有莫大的作用,如何让孩子们更加明了不同课堂之间的内部 ___尤为重要。
《地球表面的地形》精品教案与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征。
2. 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地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的认识。
2.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地形的分布和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地形产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形类型的识别与描述。
2.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地形的分布与变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征。
2.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1. 地形类型的识别与描述。
2. 地形的分布与变化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形的特点和影响。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调查、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图片,引发学生对地形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地形类型的识别与描述: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形的图片,让学生自主发现地形的特征,并能够进行描述。
3.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城市规划等。
4. 地形的分布与变化: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地形的分布和变化,让学生了解地形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形的特点和影响。
6.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地形的观察和实践任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7.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情况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地形类型的识别与描述能力,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2. 评价学生对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理解,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9篇《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9篇教学反思需要教师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开展深入的思考和反思,以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是优质教学的必要环节,教师需要引导和培养学生反思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篇1)教材分析地球表面,在大气圈和水圈之下,便是地球的固体外壳—地壳。
地壳表面不是一个平坦的表面,而是具有很大的高低起伏,地表形态多样,有各种各样的地貌。
在宏观上,地球表面最显著的特点是海陆分布,即有高起的大陆和深渊的海底。
本节内容总体分两部分,一是可感知的陆地和海底地貌;另一部分是具有一定理论高度的大陆漂移说与板块学说。
教材中选用了6幅插图,图5-6揭示了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关系;图5-7陆地地貌示意图,增强学生对四种地貌的感性认识;图-5-8勾勒了海底地貌的概况;图5-9、10展示非洲、南美洲的轮廓形态,推出大陆漂移的设想;图5-11表示大陆板块的划分、运动。
教师在授课时应引导学生关注、运用课本插图,增进理解。
教法指导一、授课的思路与方法1、本节教材在教学中应注意海平面与基准面的区别,板块运动学说与大陆漂移学说的区别,如有条件,在教学中可播放“地球表面形态”的教学录像,使学生直接地感受地球表面的形态,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程度。
2、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察学校附近地貌,获得充分的感性知识。
二、课时安排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概念,初步学会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判断与计算。
2.了解陆地地貌的五种基本类型及主要特征。
(二)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兴趣和探索精神及热爱科学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陆地地貌的五种基本类型及特征。
2.教学难点:海拔与相对高度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准备1.海拔与相对高度的示意挂图或投影片。
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小学五年级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从另一个方面帮助孩子们了解地球的面貌和构成。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孩子们通过归纳总结,逐步提高地形认知水平,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如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等。
2.能够理解地球表面地形与地球板块运动的关系,了解地球板块运动对地形形成的影响。
3.能够通过归纳总结,提高对地形的认知水平,理性分析地形的形成原因和后果。
二、教学方法1.讲授法:以讲述为主,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征。
2.实地观察法:利用实地考察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形的不同特点和感受。
3.归纳总结法:通过总结归纳地形的特点和原因,培养学生理性思考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三、教学内容1.山地:山地是高度超过海平面1000米以上的地形。
高山山峰十分陡峭,山顶冰雪永存,有的山地还有火山口和火山口周围的玄武岩地形。
山地地形复杂,气候变化大。
2.高原:高原是海拔在500米以上,但低于1000米的地形。
山地经过长时间的风化、水侵蚀和物理作用,逐渐形成的较平坦的地形。
高原气候多高寒,生命力薄弱。
3.丘陵:丘陵是不超过500米的山丘,海拔低于200米,园坡渐缓,地形平坦。
丘陵地上有许多小河,河流众多,沟壑纵横,河床淤积成为肥沃的平地。
4.平原:平原是在海拔200米以下的河流中、低纵谷、水辍湖滩、冲积扇、海滩等地区,由锐化作用或降水作用所产生的低地带,地势平坦,土地广阔。
5.盆地:盆地是由山地或高原的被动块推入而形成的较平坦的地形,以及入海沉积所形成的一些突出的地段。
盆地通常分布在高原或山地中部,独立成盆状。
四、课堂实践1.讲述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并让学生通过图片理解和感受地形的不同特点和形态。
2.实地考察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的特征和区别,通过实地观察和比较,加深学生对地形的理解和认知。
3.分组游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知,选择合适的方式对不同地形进行互动。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后反思《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起始课。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知道五种主要地形的特点及学会观看地形图,并根据不同的方法分析判断某个地方属于什么地形。
从单元中看本课,本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
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
为以后学习地球内部运动和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奠定基础。
通过几次的试教,及最后的公开课,感受还是比较深的。
首先我认为这是一节比较有趣的课,同时这也是一节常识课,对于新教材的科学来说,应该怎样用新的方式来教学这节老教师眼中的常识课是一个比较难的地方。
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我对本课的改动还是比较大的,在保有原来教学内容不变的基础上,将很多内容进行改革及重组,用最简单的方式教授有关地形的常识是我设计的初忠,这是一个思考、推翻、重组的过程,在经过几个星期的准备和磨课,最终形成了我现在的教案。
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线,在富有童趣的活动中展开教学,使学生在一个没有压力的环境中,既学到了知识,培养了思维能力,提高了动手能力,使学生主动的学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反思学生在这节课上的表现,应该说思维是空前活跃的,相较于以前常识课的讲授教学,本课完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表现出对于知识的渴求,这是相当突出的一个方面,但是我也发现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学生对于山地、丘陵区分不清,高原与山地的理解也同样存有问题,在试教中,我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所以在图片选择上进行过几次三番的修改,但是学生仍旧有一定的问题,后来加入了简笔画后对于这五种地形的理解虽然比较清楚了,但从看图上还是表现出一定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可以更好的讲解,让学生切实的掌握起来。
本课教学的一个亮点就是用沙盘制作地形,这是原来教材中没有的内容,对于本节纯知识的课,这样的一个环节我认为是将新教学方法在老教材中的运用,也算是一点创新吧,学生在这一活动中,将刚才所学知道的现场运用,是非常新鲜的回顾和加深理解的过程,学生的作品表现是丰富的,极为形象的表现出了地形的特点,展示时的评价同学也表现得很热烈,让学生再一次将地形知识巩固了起来。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起始课,本节课我采用了与信息技术与整合的形式进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学习,使知识、能力获得双赢。
现就本节课进行反思;一、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首先出示ppt课件,让学生观看我旅行时的照片,目的是让学生对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由于学生都喜爱旅行,照片也确实是实地拍摄,所以一开始就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觉照片上展示的地形非常真实,不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氛围中。
在学生对我国的主要地形及特点有了整体的感知的同时,我抛出课前制作好的教学网站让学生通过网站中的各种图片让学生认识各种地形,根据图片自主发现并归纳各种地形的特点,学生在归纳特点的过程中比较轻松,归纳的特点也比较准确。
二、恰当地应用教学辅助手段在本课的第二个教学重点——地形图的认识上,我首先用ppt展示了地形图,有世界的,中国的地形图。
询问学生想了解的问题,多数学生都想了解地形图上不同颜色代表着什么,这也是教学难点之一。
我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首先解决了地球由哪两部分组成入手,学生很快给出正确答案,接着通过小资料展示、图文结合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并识记地形图上不同颜色分别代表的不同地形。
接着我展示了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根据地形图的颜色说出我国地形特点,学生的判断也非常准确到位,较好地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
由于课前的积极准备,能在40分钟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同时也得益于辅助教学方式,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课堂中,老师给学生鼓励和评价的语言较少,对全体同学关注的不够,给学生充分展示和汇报的时间和空间不充裕,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改正这些不足,以促进科学课堂的完美化。
五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地球表面的地形_教科版今天早上,有幸得到林老师点评和讲述有关课题开展的过程,为后面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指明方向,我执教常态课《地球表面的地势》一课,关于课堂上显现的不足以及课堂结构调整方面结合“促进概念转变的课堂实践研究”讲述了关于如何在常态课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科学?以下是林老师的点评结合自我反思。
1. 如何使科学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日常概念上?第一,需要尊重学生已有的日常概念,清晰本节课学生已有的科学概念,如何将学生的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是科学课需要经历的过程。
关于本节课,在揭示课题上,没有考虑学生的已有体会,建立在学生无概念基础上,多问“你看到的平原是什么样的?”“你看到的海洋是什么样的?”调动学生的前概念,让它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能够让小孩们对地球表面地势进行初步感知。
因而,在这方面上,没有针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新概念上与前概念脱离,不能得到预期的学习成效。
其次,在本课上,学生需要弄明白的是地球表面的地势,课上仅仅局限中国,没有考虑到课题中需要小孩们从大范畴地进行观看总结,学生没有在指出、说明分布情形后,对地势有初步感知,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不同地势所展现出来的。
再则,本节课是起始课,如何在起始课激发学生热爱地球的情感,感知地球之美关于接下来学习科学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揭示本节课和接下来课题之间的联系,能够让小孩们更加有爱好去探究接下来的课,也使得课堂永葆激起。
第四,就如瑞双老师说的,本节课的课题探究意味不浓,专门多情形下是由老师直截了当给出学生需要探究后得出的答案,在本节课上,关于地图上如何表示不同的地势,在不同的地图上会以颜色、文字、立体高低起伏等来区分,这才能引导明白。
2.如何充分暴露学生原有思维,引导学生纠正错误?在本节课上,小孩们在制作地势模型中,学生显现高山和高原区分不清,没有及时的让小孩们比较分两则之间的区别,导致措施了学生暴露出来的原有思维,也不能更加深刻的纠正学生思维中的错误。
1.教学反思:《地球的表面》在完成了《地球的表面》这一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并付诸实践后,我深感此次教学既有收获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设计的反思与总结。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1.科学概念目标:通过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学生基本上能够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并且认识到这些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的。
学生能够识别并说出常见的陆地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台地和盆地等。
这一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实现。
2.科学探究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和视频资料,获取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并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描述。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
3.科学态度目标:学生愿意交流自己的观点,并表现出对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
在全班性的研讨活动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观点,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通过教学,学生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尊重自然的态度。
二、教学过程中的亮点1.问题聚焦:课程一开始,我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样子及其形成原因,这一环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展示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以及播放海陆变迁的相关视频,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提高了教学效果。
3.小组合作与全班研讨:通过小组合作填写记录表,学生能够在组内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形成了初步的认知。
在全班研讨中,各组学生积极汇报,相互比较和评价,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氛围。
三、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1.时间分配: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环节的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记录时显得匆忙,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交流。
教学反思
这节课通过几种基本地形的学习,让学生来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
在教学开头先放一段展示中国地形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体验地球表面是有很多种不同的地形地貌,接着来学习几种基本的地形,每种地形都让学生观察相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会有一种具体的思维,在以后的生活中和学习中更容易辨认出。
下一环节,让学生来观察地球仪,让他们从地球仪上来自己观察出有什么颜色组成,海洋和陆地哪一部分比较多,另外同时观察中国的地势西部和东部的区别。
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图形辨认地形。
在这节课中也存在较多的缺点,在学生观察地球仪之前没有明确观察目的,所以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另外由于观察时没有规定好秩序,所以班级在观察后没有很快的安静下来。
在以后教学中我会汲取教训,客服这些缺点。
另外教学语言更加生动些,组织课堂教学更严格些。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地球表面的地形》2.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如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2) 使学生掌握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点。
4. 教学难点: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6. 教学准备:地球地形模型、图片、案例资料等。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地球地形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地形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
3. 课堂讲解:(1) 讲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如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2) 分析各种地形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每组选取一个案例进行分析。
5.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结合案例,探讨如何利用地形优势,改善人类生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形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三、课堂练习1. 根据地形特点,判断下列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1) 华北平原:__ (2) 喜马拉雅山脉:__ (3) 四川盆地:__ (4) 亚马逊雨林:__2. 分析地形对下列地区人类活动的影响:(1) 北京市:__ (2) 成都市:__ (3) 迪拜:__ (4) 马丘比丘:__四、课后反思1. 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和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了解了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掌握了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部分学生在案例分析时,对地形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把握不够。
3. 针对课后练习,学生能较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但部分学生在判断地形类型时,仍存在一定困难。
4. 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020年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
反思精编版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
由于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是倾斜的,造成了太阳照射的不同,有的地方是直射,有的地方是斜射,从而形成了温度的差异,出现了地球表面的地形现象。
这个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虽有一些知识铺垫(对太阳和地球知识的学习),但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天体之间的运动关系很复杂)。
怎样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经历思维过程,是我课前一直思考的问题。
我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教案,经过试讲,反复修改、完善,逐渐理清了思路:
1、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大胆猜测:地球表面的地形是怎么形成的?(学生的猜测有以下三种可能),让学生自主解疑。
猜测一:地日距离:课件出示资料,让学生明确:和距离没有关系。
猜测二:地球自转。
否定:时间不相符。
2、猜测三:地球公转(本课要学的新知识)
1)首先通过视频了解地球的公转。
2)学生意识到和公转一定有关系,但发现不了什么有价值的线索。
3)引导学生分析:从一天中的温差有10度知道:温度的不同是太阳照射角度不同造成的。
这一点学生不难理解。
进而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一年中的温差有50多度,温差更大了,是不是在公转的过程中,由于某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太阳照射角度更大程度的不同,使温度差异更大了,从而形成了四季呢?
3、通过分组实验学生发现: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是倾斜的,是四季形成的根本原因。
4、再次实验,思考:地球公转过程中,如果地轴不倾斜,会不会有四季变化?(让学生明确四季形成的根本原因有两个:地球公转、地轴倾斜)思路清晰了,课堂上的关键就是:师生互动,课堂生成。
所以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明确学生的思维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梳理,抽丝剥茧,让学生的思维之路越走越明,越走越宽,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通过课堂实践,教学效果还是令人很满意的,达到了课前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