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林区林业有害植物及防控对策_侯俊义
- 格式:pdf
- 大小:152.71 KB
- 文档页数:3
黑河地区林业有害生物治理对策摘要:林业的有害生物治理一直是林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
本文阐述了黑河地区林业的有害生物危害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黑河地区;有害生物;对策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黑河是大小兴安岭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省3大林区之一,森林分布广阔。
黑河市林业用地面积291万hm2,有林地面积210万hm2,防护林面积20.07万hm2,特种用途林面积29.6万hm2,未成林造林地面积2.16万hm2,苗圃地面积188.4hm2,森林覆被率达47.56%。
林木种类繁多,主要有落叶松、樟子松、柞、桦、杨等,此外还有红松、云杉、水曲柳、胡桃楸及从俄罗斯引进大果沙棘等珍贵树种30余个品种。
1 黑河地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现状据各基层测报点上报的数据,经综合分析,预测黑河市2013年春季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为18 253.3hm2,与2012年同期相比呈下降趋势,下降11.24%,其中,轻度发生面积8793.3hm2,中度发生面积5853.3hm2,重度发生面积3606.7hm2。
病害发生面积13.3hm2,与2012年同期相比下降20.83%;虫害发生面积6526.7hm2,与2012年同期相比下降2.7%;鼠害发生面积11713.3hm2,与2012年同期相比下降16.98%。
1.1 松针红斑病松针红斑病分布在孙吴县大河口林场。
调查标准地2块,预测发生面积13.3hm2,平均感病指数为2,平均发病率为6%,孢子飞散高峰期是8月中上旬,孢子飞散总量为2289枚。
1.2 落叶松毛虫落叶松毛虫分布在北安市四零四、三零三、胜利、缸窑和幸福林场;嫩江县四十里河林场;逊克县奇克、道干、新立、三间房林场;市直干岔子、古东河和头道岭林场。
全市共调查标准地79块,预测发生面积1306.7hm2,与2012年同期相比上升64.87%,最高虫口密度66头/株,平均虫口密度14头/株,有虫株率51.3%。
2024林业有害物预防方案____林业有害物预防方案引言:林业是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的重要行业,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林业生产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有害物的出现,如病虫害、火灾和非法砍伐等,对森林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带来威胁。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预防有害物的方案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本文将针对____年的林业有害物情况,提出一系列预防措施和管理策略,以确保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健康。
一、病虫害预防方案病虫害是林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森林的健康和生长。
为了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监测和预警:建立病虫害监测系统,定期对森林健康状况进行巡查和调查,及时发现和报告病虫害的发生。
2.提高森林养护水平:加强森林的肥料施用和水分管理,提高森林的抗病虫害能力。
3.推广生物防治技术:鼓励使用生物防治方法,如引入天敌昆虫和病原微生物,控制病虫害的数量和传播。
4.加强病虫害防控宣传教育:开展病虫害防控知识和技术的培训,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5.合理使用农药:根据病虫害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和使用农药,并注意使用农药的安全操作和环境保护。
二、火灾预防方案火灾是林区常见的灾害,不仅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还危及人员财产的安全。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火灾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火灾监测和预警:建立火灾监测系统,通过火灾观测和气象预报等手段,及时掌握火灾的动态和趋势,提前做好防范工作。
2.加强火灾防控设施建设:完善林区的无线通信网络和灭火设备,建设消防通道和火灾报警系统,提高火灾应急救援能力。
3.加强火灾宣传教育:开展火灾防控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火灾的防范意识和应急能力。
4.加强火源管控:禁止在林区燃放烟花爆竹,加强对火源的管理和监管,减少火灾的发生。
5.定期开展火灾演练:组织定期的火灾应急演练,提高人员的防火技能和应急反应能力。
三、非法砍伐预防方案非法砍伐对于森林资源的保护造成了重大威胁,严重破坏了林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
农业灾害研究 2023,13(8)林业植物检疫及有害生物防控策略分析邢倩静山西省中条山国有林管理局,山西晋城 048203摘要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的国际贸易交流越来越频繁,经常会从境外、省外引进部分植物与林木制品进行研究或者应用。
以往因林业植物检疫人员专业水平不足和检疫技术受限等问题,导致外来生物入侵在各地区传播,不仅破坏了某一地区的物种平衡,还会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为此,应加强对各地区的林业植物检疫和有害生物防控,在减少有害生物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同时,降低有害生物的防控与治理成本,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创造理想的自然生态环境。
关键词 林业植物;检疫;有害生物;防控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08–0001-03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推广体制也在逐渐完善,服务水平有了更大的提升,农村经济与市场经济迅速完善,林业、农业产品的流通更为频繁。
在林业植物调运检疫中,形势相对严峻,外来有害生物的发生,给林业植物检疫带来了很多考验与难题。
近年来,山西省端氏林场白金凹管护站安沟辖区一带松梢螟危害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直接危害了当地的林业安全与农业安全。
为此,当地相关部门前后开展了大量的防控工作,及时清理和铲除了一些发生面积较小的有害生物,针对一些难以防治、分布较广的生物进行了综合防控,基本上控制了有害生物蔓延,保障了当地林业安全的有序、健康发展。
为此,针对林业植物检疫工作,不仅需要完善检疫工作体系,还需要预防有害生物的持续入侵[1]。
1 林业植物检疫在有害生物防控中的作用1.1 预防危险有害生物的入侵植物检疫工作有着明显的预见性、防御性、彻底性特点,主要针对异地运输进入的植物进行相关检疫工作。
一般来说,异地植物不会直接从调出地进入调入地,而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运输。
运输过程会跨越多个地区,再加上运输距离较长,受周边环境的影响,会增加很多风险因素,招致有害生物的传播与入侵。
黑龙江林业病虫害监测预报与防治措施摘要:林业病虫害严重制约着林业资源与产业的发展,而林业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所以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提高林木成活率。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监测预报;问题;防治措施林业资源对任何一个国家都非常重要,十年成树百年成林,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
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我国更加重视对林业的保护,因而对林业的防护提出了更高要求。
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国家林业资源。
一、林业病虫害监测预报和创新技术应用1、监测预报基本思路。
林业病虫害的主要防护措施仍需提前建立一个监控防治体系。
①要对固定区域内相关产业进行固定样地监测及踏查监测,主要内容是地面监测。
每年病虫害情况不同,需结合监察地域特殊状态及条件进行相关分析。
②设置一定地点,对病虫害发生区域设立调查样地,同时建立监测档案。
为更准确地判断出病虫害地区,可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按一定比例设置样地。
③从调查时间与方法层面来看,每年都要对相关方面进行全面调查。
2、监测预报技术应用。
就我国现状而言,利用GIS结合GS2技术对林业病虫害实施遥感定位监测,能使整个林业得到较高的监测度,还可设定相关的预报系统,有效防止相关问题的发生。
病虫害数据录入:了解相关病虫害特点及具体内容后,要确立相关病虫害发生的采集区。
所有信息收集完毕后,应汇总到系统中,系统将新信息与原始信息内容进行整合比较,从而在GIS数据中得到新的数据内容,以帮助相关工作人员开展病虫害预报。
病虫害遥感预测:需结合病虫害相关因子研究探索,并使用相关设备检测及提取病虫害数据。
此外,还要分析当地地理、环境因素,并结合这两方面内容对可能发生的病虫害进行预报和相关预防。
二、林业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是维护生态和谐、构建稳定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重要举措;是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要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全面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积极推行森林健康理念,培育健康森林,不断促进现代林业的健康发展。
黑龙江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与生态保护关键词:林木病虫害;工作挑战;优化策略;分析;前言就全国范围比较而言,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是最大的林业省份之一。
森林资源是地球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有利于保持生物多样性,为提供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原材料,属于可再生资源,具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意义不容小觑,但由于人类严重破坏,森林覆盖率急剧降低,黑龙江省亦是如此,亟待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减少森林病虫害,进而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林业病虫害概述1.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大量培育人工林。
大多数林业病虫害都是爆发于人工林,人工林面积越来越广,虽然森林覆盖率迅速得到提升,但人工林生态链不完整,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对整个环境生态链的破坏,为病虫害的爆发提供了基础。
生物抗药性有明显的提高。
利用化学药物是防治林业病虫害的有效方法,在消灭林业病虫害的同时,也杀害了其它物种,致使林业病虫害的天敌在短时间内不能快速地繁衍。
与此同时,林业病虫害对化学药物也产生了抗药性,最终使林业病虫较难控制,也就造成了林业病虫害的爆发。
2.林业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对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
林业病虫害严重影响了林业的发展,一些树木的防治工作没有做到位,最终导致经济损失。
林业建设在我国发展比较缓慢,林业病虫害的预防工作没有得到很大的重视。
防治人员缺少相关经验。
现在相关人员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做得不到位,并缺少相关的经验,最终导致防治工作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防治技术落后。
我国林业技术的发展缓慢,林业建设走正规化发展道路的时间较短,当前的防治技术落后,还有待提高。
(1)受病虫害侵蚀的林木面积不断扩大近年来,由于温室效应的存在,暖冬、旱灾等自然现象频繁出现,这就给病虫害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为了响应国家植树造林的号召,林地的覆盖面积逐渐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扩大了病虫的生存面积。
除此之外,为了扩大人类生存范围、加强城市建设,不科学的林木采伐活动异常频繁,这无疑破坏了林地的生态系统,加大了病虫的蔓延速度,让林木资源受到了大规模的破坏和病虫侵蚀。
中国园艺文摘 2018年第6期大庆地区云杉类植物“1病1虫”的综合防治张亚男 (大庆油田矿区服务事业部生产运行处,黑龙江 大庆 163000)摘 要:文章介绍大庆地区云杉类植物松针红斑病和落叶松球蚜的发生特点、发生规律、症状与危害,并提出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松针红斑病;落叶松球蚜;综合防治;大庆地区在大庆地区,云杉类植物主要受到松针红斑病和落叶松球蚜的危害。
“1病1虫”是大庆地区最常见、也是危害程度最大的云杉类植物病虫害,给当地林业生产和园林绿化工作带来较大损失和困难。
1 大庆地区云杉类植物“1病1虫”概述1.1 松针红斑病的发生特点及危害1.1.1 生物学特性…松针红斑病又称松穴褥盘孢菌枯针病,是世界上常见的松科植物病害。
它是以松穴褥盘孢菌为病原的一种具有较高传染性的病害。
该菌群适宜生长温度在20℃左右,菌丝因在生长过程中产生大量红色素而呈现红色。
经试验证明,菌丝生长和孢子繁殖的最佳碳源为麦芽糖,最佳氮元素来源为色氨酸。
菌群生长最佳pH值为4,铁元素的摄入可起到促进孢子繁殖的作用。
1.1.2 危害及症状…在黑龙江省,松针红斑病主要危害樟子松和云杉类植物;而在大庆地区则以危害云杉类植物为主,如红皮云杉、青扦和白扦等。
该病一般多发生于叶的尖端,发病初期症状为针叶上出现褪色斑点,且与健康组织间有明显界限。
随着病情的深入,病斑中心渐变成褐色,病斑开始逐渐扩大,侵害健康组织,渐变呈短条状红至红褐色。
发病严重期,病斑布满全叶,叶色彻底失去绿色,致使针叶枯黄,提早落叶,造成树势明显衰弱,最终整株树木呈火烧状,逐渐枯死。
1.1.3 发生规律…松穴褥盘孢菌通常以不成熟的分生孢子盘和菌丝的形式开始在病叶内越冬,通常情况下,在第2年4月下旬~5月上旬产生成熟孢子,病害开始侵染。
成熟后的病菌孢子主要借雨水向外扩散,病菌孢子可随风力和雨滴传播较远距离,待到附着于其他植株后,病菌开始通过树体创口或气孔侵入叶内,但病情并不会马上开始,将有50…d以上的潜伏期,随后病害症状逐渐展开显露。
第37卷第1期林业科技Vol.37No.1 2012年1月FORESTRY SCIENCE&TECHNOLOGY Jan.2012文章编号:1001-9499(2012)01-0041-03黑龙江省林区林业有害植物及防控对策侯俊义(黑龙江省庆安国有林场管理局,庆安152400)1林业有害植物的特点植物一般为入侵种,入侵种的确定主要参考Schwartz的9条标准,但也有例外[1]。
我国确定入侵种的标准也不统一,常用的标准是:借助人类活动越过不能自然逾越的空间障碍而入境;能在当地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中定居,并可自行繁殖和扩散;对当地生态系统和景观造成明显的影响,损害我国的生物多样性[2-3]。
对比以往的研究成果发现,国家林业局公布的24种林业有害植物有以下特点:(1)林业有害植物自身可形成大量繁殖体,且繁殖体的传播能力强。
通过有性或无性繁殖,有害植物能产生大量的后代或种子,或繁殖世代较短。
如紫茎泽兰每株可产种子3 5万粒,多的可达10万粒,一丛紫茎泽兰含种子70万粒。
薇甘菊从现蕾至盛花期大约5天,开花后5天便完成受精,再经过5 7天种子成熟,便立即散布;同时其茎节处可随时生根长成植物体。
造成林业有害植物传播能力较强的原因还包括其种子的自身特点,如种子小而有翼或刺,可以随风和流水传播,亦可通过鸟类或其他动物远距离传播。
(2)有害植物的种子可在极其贫瘠的土壤上生存,适生范围非常广,可在多种生态系统中生存。
有害植物一旦遇到适宜的环境(往往处于亚健康状态),便可呈指数增长,造成爆发性大面积危害。
(3)林业有害植物既包括寄生植物,也包括非寄生植物,它们对林业造成的伤害方式也不同。
如狗尾草、苍耳、紫茎泽兰等,主要对幼林或森林更新造成影响;薇甘菊具有有性和无性两种繁殖能力,其攀上灌木或乔木后能迅速形成整株覆盖之势,使植物因光合作用受到破坏而死亡;还有一些植物是通过寄生达到吸收林木有效养分,从而“饿死”林木,如寄生类有害植物。
2外来林业有害植物的危害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危害外来林业有害植物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外来植物入侵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改变了土壤的营养水平、水分平衡,以及林相结构和小气候特点,进而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健康。
另外,入侵种本身能形成优势种群,并可最终导致本地物种的灭绝,使物种单一化。
二是通过压迫和排斥本地物种,使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发生改变,最终导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国际上已经把外来入侵植物列为除栖息地破坏以外,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第二大因素。
外来入侵植物对生态系统的另一个更难察觉的影响是污染当地的遗传多样性,随着生境的片段化,残存的植物常被入侵植物分割、包围和渗透,使本地生物种群进一步破碎化,造成一些植被的近亲繁殖和遗传漂变。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了许多新的医学问题,其中一些是由外来植物入侵带来的。
如豚草花粉是人类反应症的主要病原之一,所引起的“枯草热”给许多国家人民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外来入侵植物通过改变侵入地的自然生态系统、降低物种多样性,从而影响当地的社会文化。
如凤眼莲的入侵,使得河边、湖泊、水库和池塘被大面积覆盖,不仅影响到周围居民的生活用水,改变了原有的自然风貌,而且也改变了人们乘船外出的生活习惯。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外来入侵植物不仅因造成作物减产、增加控制成本,而给农牧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同时,还使水源涵养区和淡水水源生态体系质量下降,减少水的供应;它还会因改变生态系统而带来诸如火灾等其他不良后果。
林业科技第37卷3黑龙江省林区林业有害植物的种类及特征槲寄生植物(Viscum spp.)寄生灌木。
茎具明显的节;叶对生,具直出脉,或退化为鳞片状;花小,单性,或排成聚伞花序状,顶生或腋生,无花梗;浆果,中果皮具粘胶质。
巴天酸模(Rumex patientia)多年生草本。
茎直立,高达1.5m,不分枝或上部有分枝,具沟槽。
基生叶有粗柄;叶片矩圆状披针形,长15 30cm,宽4 8cm,先端急尖或圆钝,基部圆形或近心形,全缘或边缘波状。
茎上部的叶窄而小,近无柄。
花两性,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
瘦果卵形有三锐棱,褐色,有光泽,包于宿存内轮花被内。
花期5 8月,果期6 9月。
生于水沟、路旁、田边、荒地,也见于山区的沟边潮湿处。
藜(Chenopodium album)1年生草本。
茎直立,高60 120cm,粗壮,具棱和绿色或紫红色条纹,多分枝。
叶互生,有长柄,菱状卵形至宽披针形,长3 6cm,宽2.5 5cm,基部楔形至宽楔形,叶缘具不整齐锯齿。
花两性,排列成腋生或顶生的圆锥花序。
胞果包于花被内或顶部稍露;种子双凸镜形,直径1.2 1.5mm,光亮,表面有不明显的沟纹及点洼。
花果期5 10月。
生于路边、农田、宅旁及荒地。
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1年生草本,株高30 50cm。
茎自基部分枝,分枝平卧或斜生,具绿色或紫红色条纹。
叶互生,有柄,叶片具圆状卵形或披针形,长2 4cm,宽6 20mm,叶缘具缺刻状牙齿形,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白色或淡紫色,密生粉粒。
花序穗状或复穗状,顶生或腋生;花两性和雌性。
胞果伸出花被外,果皮薄,黄白色;种子赤褐色或暗黑色,直径约0.7mm。
花期6 9月,果期8 10月。
生于田边、路旁和水边轻盐碱地。
黄香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1年生草本,茎高可达3m。
全草有香气,三出复叶,小叶椭圆形,先端圆,具短尖,边缘有疏锯齿;托叶三角形,基部宽,有时分裂。
总状花序,腋生;花萼钟状;花冠黄色。
荚果卵圆形,网脉明显;种子1粒,矩形,褐色。
花期6 8月,果期8 9月。
生于半干燥、温湿地区,抗碱性及抗旱性均较强。
白香草木樨(Melilotus albus)2年生草本。
茎直立,高达1 4m;全草有香气。
三出复叶,小叶椭圆形或披针状椭圆形,长2 3.5cm,宽0.5 2cm,先端截形,微凹陷,边缘有细锯齿;托叶狭三角形,先端尖锐呈尾状,长可达8mm。
总状花序腋生;花冠白色,较花萼长。
荚果卵球形,灰棕色,具凸起脉网。
每荚有1 2粒种子;种子褐黄色,肾形。
原产亚洲西部,现在世界各地广为栽培。
适生于湿润和半干燥气候。
为家畜重要饲料,也可作绿肥及护地作物。
冬葵(Malva verticillata)2年生草本,高60 90cm。
茎直立,有星状长柔毛。
叶互生,肾形至圆形,5 7掌状裂。
叶柄长2 8cm,托叶有星状柔毛。
花小,淡红色,常丛生叶腋间,花瓣倒卵形,顶端凹入。
果实扁圆形。
生平原旷野,村落附近,路旁尤多见。
野薄荷(Mentha haplocalyx)多年生草本。
茎直立,高30 60cm,有芳香,四棱形。
叶对生,具柄,矩圆状披针形至披针状椭圆形,长3 5cm。
轮伞花序腋生,球形,花多数,花冠淡红紫色。
小坚果,黄褐色,卵球形。
花期7 9月,果期9月。
见于海拔3500m的水旁潮湿地。
车前草(Plantago depressa)1年生草本,高5 20cm,有圆柱状直根。
叶基生或平铺,椭圆形、椭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纵脉5 7条;叶柄长1.5 3cm,基部有宽叶鞘及叶鞘残余。
穗状花序自叶丛中抽出,直立,长4 10cm;花冠裂片4,卵形或椭圆形。
蒴果,圆锥状,长3mm,褐黄色;种子长圆形,长1.5mm,黑棕色,光滑。
花期6 9月,果期7 9月。
常见于路旁、田野、村庄附近。
苍耳(Xanthium sibiricum)1年生草本,高达90cm。
叶互生,三角状卵形或心形,长4 9cm,宽5 10cm,基出三脉,两面被贴生的糙伏毛。
雄头状花序球形,密生柔毛;花冠钟状;雌头状花序椭圆形,具瘦果的成熟总苞坚硬,绿色、淡黄绿色或带红褐色。
瘦果,灰黑色,倒卵形。
生于平原或低山丘陵。
黄花蒿(Artemisia annua)1年生草本。
茎直立,高达0.5 1.5m,多分枝。
叶互生,三出羽状深裂,基部及下部叶在花期枯萎。
头状花序多数,球形,排成复总状或总状。
花筒状,黄色,边花雌性,10 20朵,中央花两性,10 30朵。
瘦果长圆形,长约0.6mm。
生于山坡、林缘、荒地及居民点附近、撂荒地的先锋植物。
假苍耳(Iva xanthifolia)1年生草本,高达2m。
茎直立,有分枝。
叶对生,茎上部叶互生,有长柄,疏被柔毛;叶片广卵形、卵形、长圆形或近圆形,长5 20cm,宽2.5 15cm,具三脉,基部楔形,先端渐尖或长尾状尖,边缘有缺24第1期侯俊义:黑龙江省林区林业有害植物及防控对策刻状尖齿,表面被糙毛,背面密被柔毛。
头状花序多数,于茎或分枝顶端形成穗状及圆锥状花序,花序轴被粘毛;雌花花冠退化成短筒,长0.2mm,花柱长;雄花多数。
瘦果倒卵形,长2.5mm,宽1.5mm,黑褐色,基部狭楔形,先端平截。
花期7 8月,果期8 9月。
原产北美洲,生于路旁或草地。
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1年生草本,株高1m以下。
茎下部叶对生,上部叶互生,叶一至二回羽裂,边缘具小裂片状齿。
雄花序总苞碟形,排成总状,雌花序生于雄花序下或生于上部叶腋。
瘦果先端具喙和尖刺,种子具二次休眠特性。
花粉是人类花粉病的主要病原之一。
对禾本科、菊科等植物有抑制、排斥作用。
原产北美洲,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和华东等地有分布。
生于荒地、路边、沟旁或农田中,适应性广。
三裂叶豚草(A.trfida)原产北美,在我国见于东北、华北、华东和湖北,与上种不同之处在于叶大,对生,掌状3 5裂或不裂;雄花序总苞有3肋,雌花序轮状聚生。
狗尾草(Setaria viridis)1年生草本。
茎秆直立,中空,高30 100cm。
叶片条状披针形,宽2 20mm。
圆锥花序紧密呈圆柱状,长2 15cm;小穗长2 2.5mm,2至数枚成簇生于缩短的分枝上,基部有刚毛状小枝。
生于荒野,危害谷子、玉米、高粱、小麦、大豆、棉花、蔬菜、果树等作物。
赖草(Leymus secalinus)多年生草本。
具根状茎,基部具残存枯叶纤维,秆的上部微生柔毛。
叶较长,长8 30cm,宽4 7mm,质较坚硬而旋卷。
穗状花序顶生,每节簇生2 4个小穗,含4 7个花。
花果期6 8月。
生于沙地上。
4林业有害植物的防控对策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在科学制定我国外来入侵种控制管理名录及评估方法的基础上,在相关的法律、条例中增加入侵物种对生物多样性或生态环境破坏的相关内容,制定并完善有关禁止或控制进口及转移高风险物种的法规和条例。
加强入侵性和生态风险的评估做好这项工作不仅有助于尽快消除我国在进行国际植物品种引进中的不规范行为,防止引入具有潜在危害的植物品种,以及外来入侵植物的大面积扩散;而且可以促进我国植物品种的引进和国际合作,提高引种的成功率。
建立信息系统和监测网络这项工作是进行入侵性评估及监测预警的重要基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