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散文的表现手法有哪四种散文的表现手法有哪四种散文的表现手法都有哪些呢?下面小编整理了散文的表现手法,欢迎大家学习!散文的表现手法有哪四种1、描写是指作者用形象化的、渗透着感情的语言,具体生动地再现人物、事件、环境的多方面面貌和特征。
描写手法从对象上可分为人物(肖像、心理、语言、行动)描写,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从方式上可分为概括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从风格上可分为白描,细描等。
描写可使表现对象形象化,产生艺术感染力,使读者能直接感受到,从而引起激动,得到某种程度的美感享受。
散文的描写,并非纤毫毕现的机械客观的描摹,而是渗透着作者的见解,灌注着作者的情感,显示着鲜明的倾向性。
2、叙述是指作者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概括的'说明和交代,如时间、地点、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经历、事件的进展、环境和摆设等等。
在叙事性散文中,它经常与描写交错使用。
以苏轼的《前赤壁赋》为例,其第一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这一句就是典型的叙述语言。
时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地点:赤壁。
人物:苏子与客。
环境:大江(因有“泛舟”二字)、赤壁。
叙述的手法有顺叙,即按照事物在时间上发生、发展的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有倒叙,即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最突出的部分提前记述,然后再叙述事件的发展经过;有插叙,即在叙述中,暂时把顺叙的线索中断,插入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另一件事的叙述方法。
3、抒情是指作者对所描写的事物有感触而流露出来的情感和思想。
在散文创作中是常用的表达方式。
可直抒胸臆,叫作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通过议论和感叹方式来表达的。
也可以寓情于景,叫作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是通过对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表达的。
它带有作者鲜明的个性特点,并反映一定时代、一定人群某种共同的感情。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好的抒情能深化作品主题,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在散文创作中,抒情手法通常与叙述、描写、议论等结合使用,以渲染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文散文的特点与表现手法教案主题:语文散文的特点与表现手法一、引言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本课将以散文作品为例,通过分析散文的特点和表现手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散文的魅力和韵味。
二、散文的特点1. 主题广泛:散文主题可以是人生哲理、社会问题、自然景物等,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
2. 真实性强:散文常以真实的生活为素材,反映人们的真实感受和体验。
3. 语言自由:散文对语言运用没有特别限制,可以自由运用各种文学手法,如比喻、夸张、借代等。
4. 文笔灵活:散文的文笔可以是平淡质朴的,也可以是华丽辞藻的,取决于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意图。
三、散文的表现手法1. 描述手法a. 形象描写:通过描写细节和形象,让读者产生直观感受。
b. 感官描写:通过描述五感的感受,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散文所描绘的事物。
c. 空间描写:通过对环境、场景的描写,营造出特定的空间氛围。
2. 叙述手法a. 时间顺序叙述:按照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故事的发展。
b. 倒叙叙述:从结局开始,逐渐向前叙述,增加故事的悬念和吸引力。
c. 借代叙述:通过借用他人或事物的形象,来叙述自己的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3. 议论手法a. 示范性论述: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和见解,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b. 比较性论述:通过对不同事物、观点的比较,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
c. 反问式论述:通过反问的形式,来引发读者思考和共鸣。
4. 抒情手法a. 感慨抒发:通过描写人生中的失落、迷惘、喜悦等情感,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
b. 自述抒发: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心情,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方法1. 观摩与分析:指导学生选取不同类型的散文作品,观摩其中的特点和表现手法,分析其所达到的表达效果。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指派不同的散文进行阅读和讨论,梳理出散文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3.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散文特点和表现手法,进行个人或小组的创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散文的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和说明。
1、记叙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顺叙: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使情节更完整、内容更丰富、主题更深刻。
★(油印)赢在中考67页无人看到你的忧伤★第⑧段的记叙顺序是什么?作用是?答案:插叙,补充描述了幼年时姐弟一同出游的快乐,体现了浓浓的手足情;为下文点明主旨做铺垫。
★★(油印)赢在中考73页《枯竹》从全文看,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答案:插叙。
作用:由眼前枯竹回想到与竹有关的童年趣事,表达了作者对竹的喜爱(对童年的留恋)之情,为后文对竹的遐想(遐思、赞美)作铺垫。
★(油印)中考状元《让花儿悄悄绽放》选文④⑤两段插叙了哪些内容?其作用是什么?答案:插叙了若花被烧伤的经过和一直没有实施整容手术的原因。
补充交代了相关情节,丰富了内容,让读者对若花致残的原因和情况有更全面的了解,使叙述完整且显得有波澜。
聚焦189页 237页从文中摘录相关语句,说明作者对“小时候”中秋夜的记叙顺序。
答案:从“天渐渐黑下来”“月亮出来了”“快吃完晚饭的时候”“月亮已经升到高空”“月已深沉”看出作者对“小时候”中秋夜的记叙顺序是顺叙。
2、散文中的叙述人称: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油印)赢在中考69页请说出选文采用第二人称“您”来表达的好处。
《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答案:用第二人称表达,有利于直接抒发强烈深沉的感情,显得亲切自然,用“您”较之于“你”又能表达对母亲的尊重。
3、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哀景乐情。
★★(油印)赢在中考73页《枯竹》文章的结尾部分已被省去,如果用以下两种结尾,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结合抒情方式说明理由。
散文的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一、语言艺术自然流畅的语言:散文的语言通常追求自然流畅,以贴近口语的方式呈现。
这种语言风格使得散文更具亲切感和可读性。
作家通过简单直接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营造出一种自然、真实的阅读体验。
例如,朱自清在《背影》中使用了朴实的语言,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深刻的父子情感。
修辞手法:尽管散文语言趋向自然,但修辞手法的运用仍然十分重要。
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可以增强散文的表现力。
例如,冰心在《小橘灯》中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富有诗意的语言,将平凡的事物赋予了深刻的情感意义。
这些修辞手法不仅使散文更加生动有趣,还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
二、结构艺术自由结构:散文在结构上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是连续的叙述,也可以是断续的片段。
作家可以根据个人的创作需要,选择适合的结构形式来表达主题。
比如,鲁迅的《朝花夕拾》采用了回忆录的结构,通过对过去的回忆,展现了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情感铺陈:散文中的情感铺陈通常是循序渐进的,通过细致的描写和深刻的反思,使读者能够逐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
王安忆的散文作品,如《长恨歌》,通过层层递进的情感铺陈,展现了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三、内容主题个人体验:散文常常以个人的体验为中心,展现作者的独特视角和感受。
这种个人化的表达使得散文具有较强的个性和主观性。
作家通过描述个人的生活经历、内心感受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将个人的思考和情感传达给读者。
社会观察:除了个人体验,散文也常常涉及社会观察和批判。
现代散文作家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提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例如,鲁迅的散文不仅对个人命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还对社会的不公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四、散文的创作与影响1、散文创作的挑战与技巧表达真实的自我:散文创作的挑战之一在于如何真实地表达自我。
作家需要深入挖掘内心的真实感受,将其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要求作家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反思能力。
平衡个性与普遍性:散文创作中另一个重要的技巧是如何平衡个性与普遍性。
散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散文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流畅、简净等特点。
下面请欣赏为大家带来散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联想与想象。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制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联想想象常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0、引用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B 、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C 、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11、渲染与烘托。
渲染是指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微专题二熟读散文核心知识I 散文阅读答题术语H 散文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主要效果、读一读二、练一练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到达家乡已近晚饭时分,一派迷人的田园景致扑入眼帘:农舍毗邻,炊烟袅袅,杨树摇曳,玉米金黄。
路边黄豆棵上结满饱满的豆角,鼓囊着就要胀开来。
翠绿丛中红得鲜嫩的辣椒格外惹眼。
乡风轻拂,百果飘香。
一群群闹猛的鸟儿在枝头嬉戏,不知疲倦,轮番起劲地唱歌,仿佛欢迎我这一身风尘的游子归。
儿时熟悉的地气端地从脚下浮起,心驿神荡起来,一种叫温暖的东西从心底弥漫开来。
(节选自葛克文《走进同一片阳光》)该段描写了家乡的田园景致,试分析其表达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选取了家乡秋天代表性的事物。
②从视觉、嗅觉、听觉多角度描写。
③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来,晒晒太阳!”在乡村,尤其是冬天,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窝聚的老人也最多。
冬天里,阳光总以一种最温暖、最明亮的姿态涂抹大地。
那时,树上尚没有凋零的叶片,通体金黄,兴奋得直打哆嗦。
地上,一条狗蜷缩在阳光的被窝里,懒洋洋的,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或一摊让太阳烤干的牛粪。
老人们在阳光里打捞着明灭的往事,交头接耳:谁家的猪养得最肥,谁家今年的收成很好,谁家的闺女腊月里要出嫁,谁家的小子又有出息啦……他们_大口大口饱食着阳光的盛宴,咀嚼阳光,满嘴流油。
他们的笑声、叹息声、诉说声像无数把叮叮当当的小榔锤,把阳光敲成了金子般的碎片,然后乐呵呵地搭在怀里,俨然一个个财主。
(节选自徐迅《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该段画线部分描述了冬日里老人们在阳光下畅谈的场景,请简要分析其表达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整体上作者将一群老人放在冬日阳光的背景下,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表现了老人们的幸福与满足;前一句话虚实结合,化虚为实,将无法感触的阳光化为老人们嘴里的美食;后一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老人们的话语比作小榔锤,使其巧妙地与阳光融为一体。
散文的表现手法散文的表现手法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下面就随店铺一起去阅读散文的表现手法,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一、基础知识写作手法指写作中使作品更好的艺术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
表达方式常见的有五种: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等。
表现手法有:联想、想像、象征、对比、衬托、抑扬、前后照应、正面侧面描写、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开门见山、伏笔铺垫、设置悬念、卒章显志、以动衬静、烘托渲染、实写虚写等。
二、概念解析A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议论,说明是句子的五种基本表达方式(1)叙述。
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
描写角度:正面、侧面、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
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大种,人物描写又分为神态描写、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环境描写有景物描写和社会描写。
在写作中,我们既要描写人物,又要描写环境,还要描写物体。
细描: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沫。
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写法。
静态描写:指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动态描写:指以动来写静,或把物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写。
(3)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①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章中表明自己的感触和动情之处。
如《最后一课》写韩麦尔先生上了最后一堂课后,在“我”充分感受到了这堂课的与众不同之后,在心底里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啊!这最后一堂课,我真忘不了!”表达了内心那种对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留恋之情。
八年级上册散文知识点解析梳理与检测训练第一部分基础知识考点解析一、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等。
(1)象征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
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2)托物言志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
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
(3)对比烘托在散文中,为了突出作者所写的对象,作者往往运用对比烘托的写法。
(4)欲扬先抑先抑后扬(针对文章整体而言):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然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通过先贬低事物……形象,突出强调事物的……特征(5)联想运用联想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力求自然,合乎情理。
(6)衬托以他体陪衬本体的写作方法,本体与他体有主次之分。
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又叫陪衬,是用同类事物来衬托;二是反衬,是用相反的事情来衬托。
(7)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情感。
作用:通过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8)虚实相生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
二、品味语言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更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
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1)字词含义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
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
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散文的表现手法介绍散文的表现手法介绍导读:任何文学形式在其起源与发展过程中,都会派生出各种不同种类,各种类间难免或相互抵毁或相护影响或相互结合。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散文的表现手法和分类,欢迎阅读!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修辞等。
(1)象征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
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2)托物言志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
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3)对比烘托在散文中,为了突出作者所写的对象,作者往往运用对比烘托的写法。
(4)欲扬先抑文似看山不喜平,散文更讲究波澜,要赞美某种事物,先表达对它没有好感;想歌颂某个人物,先说他的不足等等,然后根据情节的发展,达到歌颂与赞美的目的,而且使这种歌颂与赞美得到强调。
(5)开疆开疆拓境这个成语,出自明代陈子龙晋论中的武帝开疆拓境,几侔秦汉一句,意为开拓疆域,扩展领土。
写意类散文在追求意境上与之异曲同工,即拓境。
古今散文中写实的作品浩如烟海,或写人,或记事,或录言。
然而世界上另有一些事物是不可言传而只能意会的。
如一首歌曲给人的感染力,一幅绘画显露出的技巧性,两人分手时依依惜别的情绪,就很难以实笔叙写。
正因为这样,就产生了另一类循实求虚的散文,即写意散文。
作者运用笔墨和技巧全力写出的这类散文,透出的就是那种意会所及的深邃境界。
营造散文的意境,起于庄子,成熟于魏晋南北朝,繁荣于唐宋。
与写实散文不同的是,这类散文主要着眼于写意或表意,就要求作者致力于把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体,因而一切叙写,最终都得归宿到意境的营造上。
就技巧而言,也就有了变化,即要更多地运用想象、简笔传神、打破时空束缚、增大作品密度等。
⾼考散⽂的特征、分类、表现⼿法、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归纳⾼中语⽂学习助⼿⾼考作⽂试卷复习资料⾼考志愿⼀、散⽂的特征1.基本特征:“形散⽽神不散”。
“形散”指散⽂的取材⼴泛⾃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法不拘⼀格。
“神不散”指散⽂要表达的中⼼思想明确⽽集中。
2.内容上的特征:作者把⾃⼰对⽣活的感悟或⾄深的⽣活经验,通过状物、记⼈、写景等⽅式表达出来。
3.形式上的特征:①以个⼈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炉;②从细处落笔,以⼩见⼤;③从侧⾯暗⽰,发挥读者的想象⼒;④⾏⽂⾃由,结构灵活。
⼆、散⽂的分类1.写景状物散⽂写景状物散⽂就是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散⽂。
作者往往借助对⾃然之景、物的描绘、抒情、议论来表达对时代、社会、⼈⽣的认识与理解。
它是⾼考散⽂阅读的⾸选。
阅读写景状物散⽂,⾸先看它描写了什么景、物,运⽤怎样的表现⼿法写出了景、物什么样的特点,以此感受景、物的形象特征,进⽽分析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理解全⽂的主旨。
2.写⼈叙事散⽂写⼈叙事散⽂就是以写⼈记事为主的散⽂。
这类散⽂对⼈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间充满着饱满的感情。
偏重于记⼈的散⽂,全篇以⼈物为中⼼。
它往往抓住⼈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物的基本⽓质、性格和精神⾯貌。
与⼩说的重要区别是,散⽂中的⼈物形象来⾃⽣活,并⾮虚构。
偏重于记事的散⽂,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
它可以是⼀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也可以是⼏个⽚段的剪辑。
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3.议论说理散⽂议论说理散⽂就是既具有形散神聚的散⽂特点,⼜有⼀定议论说理特⾊的散⽂形式。
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炉。
这类散⽂也频频出现在⾼考试卷中。
阅读这类散⽂要注意借事说理、寓理于事、因情悟理、情理交融的特点。
重视分析材料和观点的关系,进⽽品味其情趣、理趣。
一.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联想与想象。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0、引用 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B、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11、渲染与烘托。
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烘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
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
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五种常用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散文常用的是描写、记叙、议论;议论和抒情往往为点题服务。
几种常考的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反问、设问、引用、比拟长句:结构复杂,容量大,多用关联词语,逻辑性强,表意周密、严谨、精确、细致,多用于书面语;短句:结构简单,容量小,但生动活泼,富于变化,表意简洁、明快、灵活,常用于口语及文艺语体中。
1、散文的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和说明。
2、A、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有揭示意义(主旨)、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地作用。
3、B、散文中的描写:往往为了展示人物特征、暗示时代背景、渲染情感氛围。
4、C、散文中的抒情:往往有抒发作者情感、揭示文章意蕴、表现形象意图的作用。
5、D、散文中的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6、E、散文中的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7、F、散文中的平叙:“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使思路更清晰,相互照应更得体。
8、G、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描写自然风光,营造某种氛围,烘托人物情感或思想。
9、H、散文中的环境描写:交代背景,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心理或形象。
10、I、散文中的人物描写:包括肖像、行为、心理、语言、细节描写,往往是为了展现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同时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J、散文中的叙述人称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
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
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
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11、2、散文中的修辞方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排比、对比、衬托、渲染、夸张、反复等。
12、A、散文中的比喻:作用在于把要说地事物反映得生动形象。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13、B、散文中的拟人:给物赋予人的形态和情感,使之人格化,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14、C、散文中的排比:使内容表达更集中、更突出、更鲜明;情感抒发更强烈、更有气势。
15、D、散文中的对比:能使所表达的事物特征或所阐发的道理更鲜明、更突出;能彻底揭示矛盾,使文章内容表达更显爱憎分明。
16、E、散文中的衬托: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使所议论或描写的事物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17、F、散文中的渲染:通过某一方面的铺陈叙写,集中描绘,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
18、G、散文中的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19、H、散文中的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20、3、散文的表现手法:常用的有联想想象、比喻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铺垫照应、制造悬念、言犹未尽等。
21、4、散文的行文布局:常见有包括文眼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点睛句等的“重要句子”的安排,以及详略得当、叙议结合、引经据典、巧譬善喻、过渡衔接、铺垫伏笔、首尾照应等。
22、A、文眼句:显示作者的写作意图,体现行文脉络,表明主题思想。
23、B、总起句:统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伏笔。
24、C、总结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发人深思。
25、D、点睛句:揭示主旨,点明中心;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二.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第一节:作用(意图、好处)分析题1、语句作用题2、段落结构作用题3、艺术技巧作用题4、人称作用题5、标题作用题6、景物描写的作用7、写作内容作用题(一)、语句作用题分析句子的作用:主要从内容或表达效果和在文句结构上的作用两个方面去分析。
看语句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
常见提问方式(1)、句、段作用分析:画线句子(或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好处)?在结构中有什么作用?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变式提问:开头为什么从××××写起?作者写这些句子(节)的用意是什么?(2)、文中材料作用分析:文章写××××内容有什么作用(好处)?变式提问: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1.知识模式(储备)(1)、首句(段)——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埋下伏笔。
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
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段)——点明全文中心,统领下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段)——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二)、段落作用题语句、段落命题特色1、作用分析题是指题干带有“作用”或“好(妙)处”等词语,命题指向于分析综合的一种常见题型。
2、这种题型具体的命题指向有二:一是某处句子(位置或在开头或在结尾)的作用;二是文中所用材料,如详写的内容、引用的材料或其他穿插性材料。
2、思维模式(1)、位置定位。
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
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
这些都是答作用题首先要思考的。
(2)、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内容,以此作答,这是前提。
(3)、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
即使题干上没有要求说“具体”作用,在答题中也切不可笼统回答“承上启下”。
(4)、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
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对比”“衬托”等。
3、答题模式结构上:常见的表现手法1..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物人,景情,事理),由……转而写到……2.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为……进行了铺垫,呼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3.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4.线索: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X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感情推向高潮内容上:是为了写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情感,表现手法、用得比较生动的词句及其表达效果(2)、关于引文(引述、穿插性材料)在原文中的作用的答题模式。
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②对全文的作用;③丰富文章内容或富有诗意等。
④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
(四)、标题作用【知识储备】1、线索作用。
2、突出叙述的对象(人、物)3、点明主题、承载作者情感。
4、象征意味、寓意深刻。
5、技巧(主要是修辞手法及效果)6、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
(五)、景物描写作用题【知识储备】景物描写——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作用。
②渲染气氛,为下文铺垫;奠定情感基调。
③烘托叙述对象(人或物)某种特征。
④象征、暗示作用。
(六)、写作内容作用题【知识储备】1、对文章内容表达的作用,如使内容丰富、充实,具体、生动等,更富有文化性、文学性,诗情画意。
2、情感寄托或象征、寓意等。
3、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贯穿全文的线索。
5、照应(呼应)6、突出主旨,升华(深化)主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