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捷的《虞美人》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虞美人丝丝杨柳丝丝雨原文及赏析虞美人(丝丝杨柳丝丝雨)作者:蒋捷朝代:宋朝虞美人·梳楼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
楼儿忒小不藏愁。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
海棠红近绿阑干。
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他乡凄迷心境的词。
蒋捷这首词,字字锤炼,用句精巧,但也平淡,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
”杨柳丝丝,细雨绵绵,柳丝轻拂。
烟雨笼罩的远处,一派迷蒙缥缈的景象。
这二句如一幅精心细琢的工笔画。
以“杨柳”、“细雨”绘出江南春雨图。
“丝丝”逼真地再现了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
也喻指丝丝愁绪。
词的起句重复出现了“丝丝”这一叠词,因而产生了特定的渲染效果,加强了词的丰富的内涵。
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艺术美感。
下面转入伤怀的心理描写:“楼儿忒小不藏愁”,南宋末年,国事江河日下。
词人对前途感到无穷忧虑。
心中的愁苦郁积,遇感而发。
乡愁在文人眼里是一个永远抹不去的痛。
古人写之多样,蒋捷此句则以“楼儿忒小”藏不下作喻。
“藏”字,表现了隐忍、按捺已久。
但以其愁太多,楼儿忒小,因而这“愁”摆脱小楼的羁绊。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了。
“几度”一词,渲染了词人思归之情的执着与痴迷。
然而幻想只能是暂时的避难所,只能徒增忧愁。
急切盼归却不成之后,词人只好“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
“天怜”,点明题旨,把客愁乡思表现得更加突出。
但“天”怜则怜矣,只能“借与花消遣”。
“借”指客居他乡,花非我有,也只能“借”之而已!一“怜”一“借”中,婉转含蓄地表达了他乡孑然之苦,愁苦难消的复杂心理活动。
“海棠红近绿栏杆。
才卷朱帘又晚风寒。
”承“花消遣”而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
细雨中的海棠,颜色自非一般。
词人在这里写的是雨中海棠。
词人羁旅已久,韶华已逝,思乡欲归,心境黯然。
然而目触之处却是竞相红艳的红海棠,对比之下,更增添心中伤愁。
貌似红绿眼的场景,实际上却暗含了凄凉之意。
古诗虞美人·听雨翻译赏析《虞美人·听雨》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蒋捷。
其全文如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前言】虞美人·听雨为南宋词人蒋捷所作,为作者自己一生的写照。
从少年、再到壮年、最后到晚年,以听雨为线索,作者用寥寥几笔,写出了对人生、岁月不寻常的观感。
【注释】(1)虞美人:著名词牌名。
唐教坊曲。
《碧鸡漫志》卷四:“《脞说》称起于项籍‘虞兮’之歌。
予谓后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
”又称:“旧曲三,其一属‘中吕调’,其一属‘中吕宫’,近世又转入‘黄钟宫’。
”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
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2)断雁:失群孤雁(3)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4)无情:无动于衷。
【翻译】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鉴赏】这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
词人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
但宋朝很快就灭亡。
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三个时期,三种心境,读来也使人凄然。
这首词作者自己漫长而曲折的经历中,以三幅象征性的画面,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
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
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
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国愁情。
蒋捷《虞美人·听雨》赏析蒋捷《虞美人·听雨》赏析《虞美人·听雨》是宋代词人蒋捷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在结构上运用时空跳跃,以“听雨”复沓串连,上、下片浑然一体,具有跌宕回旋的匠心。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蒋捷《虞美人·听雨》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字胜欲,阳羡(今江苏宜兴)人。
生当宋、元易代之际,约为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进士。
蒋捷年青时曾贵为一介公子,宋亡后保持气节,隐居竹山不仕。
其一生饱经战乱流离之苦,颇富忧患意识。
现存九十余首词,多体现人生遭际、表达故国之思,《虞美人·听雨》即为词人深谙人生况味的艺术结晶。
在这首词中,蒋捷以五十六字的概括之笔极写自我人生历程和生命体验。
其构思之巧妙、手法之独特、含蕴之深刻足令后人津津乐道,实为《竹山词》中代表篇目。
“悲欢离合总无情”,经历世事纷纭的词人回味一生,感慨万端。
他已没有晏欧们的潇洒闲适,没有秦柳们的优游快意,没有东坡们的豪迈旷达。
时光飞逝,他曾道“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忧离伤乱,他曾道“此际愁更别。
雁落影,西窗愁月”(《秋夜雨;秋夜》);经历风雨飘摇,意蕴层层沉积,终在暮年“凄凉一片秋声”(《声声慢;秋声》)的心境中凝结为小令词:《虞美人·听雨》。
这首词言简意深,不仅以其贮存的丰厚的人生意蕴即唐宋词“第一生命力”耐人咀嚼,更因其独到高妙的艺术表现而卓立词坛。
三部曲式的线性历时结构词人对自己的一生际遇回忆体味,撷取少年、壮年、暮年三个代表性时段,选择歌楼、客舟、僧庐三个典型地点,以“听雨”这样常见而又贴切的背景情节为贯穿始终的纽带,珠珠相串,井然有序,连缀“上”、“中”、“下”成为一个浑然有机的整体。
蒋捷《虞美人听雨》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船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①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②悲欢离合总无情。
③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④【注释】①“断雁”句:语本薛道衡《出塞曲》:“寒夜哀笳曲,霜天断雁声。
”西风:秋风。
②僧庐;僧房。
星星:指白发如星之多。
③“悲欢”句: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④“一任”二句: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译文】少年时听雨在歌楼上,红烛朦胧,美人倩影映罗帐。
壮年时听雨在客舟中,江面宽阔黑云低,西风里,孤鸿哀鸣闻动容。
而今听雨在僧房下,双鬓白发似星星。
有道是悲欢离合都无情。
任凭它阶前淫雨,点点滴滴到天明。
【集评】清·王闿运:“此是小曲。
‘情’亦作‘凭’,较胜。
”(《湘绮楼词选》)现代·胡云翼:“这首词概括了作者少年的浪漫生活、中年的飘泊生活、以及亡国以后晚年悲苦凄凉的生活。
”(《宋词选》)【赏析】这首词抒写了人生之少年、壮年、老年三个不同时期听雨的感受。
少年不谙世事,故听雨歌楼蜜意柔情;壮年感时伤世,故听雨客舟悲愤难抑;老年饱经风霜,故听雨僧庐遁世不惊。
这可说是词人对自己一生经历形象化的概括总结。
词写听雨时的心情感受与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写登楼时的感受笔法不同,辛词是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来反映一生不同时期的心理流程的,而此词却是通过意象来曲现其心理情感变化。
辛词清澈见底,使人看得深切,此词朦朦胧胧,使人品来有味。
【经典诗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虞美人》赏析【经典诗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虞美人》赏析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译文]对悲欢离合已麻木,任凭阶前雨声点点滴滴响到天明。
[出自]蒋捷《虞美人》少年听到雨歌楼上。
红烛晕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高,割断雁叫做西风①。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②。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解]①断雁:失群孤雁。
②星星:白发点点例如星,形容头发斑白。
【译文】年少时的时候,歌楼上听到雨,红烛盏盏,较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至壮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听到蒙蒙细雨声,看看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孤雁阵阵呻吟。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斑白,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回想起人生悲欢离合的经历,还是让小雨下到天明吧。
译文2:青春年少时,在歌楼上细听雨声,烛昏罗帐,尽情欢乐,蜜意柔情。
人到中年时,在客船里细听雨声,断雁西风,江阔云低,开阔深沉的情怀啊!离群的孤雁,悲鸣在西风之中。
晚年的今天,在僧房内细听雨声,头发花白,历尽沧桑,一生的悲欢离合,谁也说不清。
听那窗前的秋雨,一无所动,任它滴滴答答落到天明。
【评点】这是一首借听雨简述生平的词,词人通过对自己少年、壮年、暮年三个阶段听雨时的情景和心情的对比描写,简述了自己历尽悲欢离合的一生,抒发了对年华易逝、岁月无情的感慨。
上片分别写下词人少年、壮年时听到雨的情景。
少年时听到雨就是在歌楼上,直面的就是红烛、罗帐和清秀歌女。
一句“红烛晕罗帐”,活脱脱勾勒出来一个正值青春年少、风流倜傥、纵情享用的少年郎形象。
其后即为写下壮年时的情景。
壮年时听到雨就是在客舟中,仅就是地点的切换,气氛就从温馨转回至哀伤。
“客舟”表明词人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
而客舟中的词人,看见宽广的江面和扰动的云层,听见远处伴着西风响起的声声雁叫做,心中的感叹不言自明,相对于少年时的无忧无虑,壮年的词人则就是满怀的离愁别绪。
虞美人·听雨·蒋捷|注释|翻译|赏析|讲解【作品简介】《虞美人;听雨》由蒋捷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
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
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
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国愁情。
原作中前两个听雨的场景是同一个人(作者)的一种回忆。
红烛昏罗帐,其中“昏”一词很好地展现了一种迷离的感觉,一种隐约的氛围,像是回忆之感。
断雁叫西风的感觉也是宏大的场景,有着浓郁的个人忧伤色彩。
但是最后的僧庐听雨中,完全是一种现实的描绘。
“而今”一词很好的说明了现状;;一种又回忆拉回现实的感受,增加了对岁月的感悟!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少年时:不识愁滋味;中年时:颠沛流离的悲凉沧桑;老年时:历尽离乱后的憔悴枯槁一生的悲欢离合谁也说不清,听那窗前的秋雨一无所动,任它滴滴答答直到天明。
【原文】《虞美人;听雨》作者: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释】①虞美人:词牌名②断雁:失群孤雁③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④听雨:题目【翻译1】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鬃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回想起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明吧。
【翻译2】年少的时候,无忧无虑,整天泡在歌女的绣楼上,伴着朦胧幽暗的烛光,依偎在低垂华丽的罗帐里,听着楼外淅淅雨声,看红袖起舞,消磨时光。
《虞美人·听雨》诗词鉴赏古诗原文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译文翻译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注释解释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
唐教坊曲。
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
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断雁:失群孤雁僧庐:僧寺,僧舍。
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无情:无动于衷。
一任:听凭。
创作背景1267年,元灭南宋。
宋元之际的词人,经历了这一沧桑变故,其国破之痛、家亡之恨,都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来。
蒋捷用词作来抒发黍离之悲、铜驼荆棘之感,表现悲欢离合的个人遭遇,其中《虞美人·听雨》便是这一时期创作中的代表作。
诗文赏析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
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
“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
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
一个“昏”字,把那种“风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
虞美人听雨的赏析《虞美人·听雨》是宋代词人蒋捷写的一首词,可有意思啦。
咱们先来说说这个虞美人吧,它可不是光指那种漂亮的花哦。
在这儿呢,它是一个词牌名,就像是一个固定的格式,就像咱们做填空题一样,按照这个格式来填词。
那咱们再看看这个听雨。
雨啊,大家都不陌生吧?滴答滴答的,有时候下得小,像牛毛、像花针,有时候下得大,那简直就像有人在天上泼水一样。
蒋捷呢,就专门写听雨,这听雨里面可大有文章。
词里说“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哎呀,我一看到这画面,就好像看到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在那种雕梁画栋的歌楼上,周围点着红红的蜡烛,烛光晃晃悠悠的,那罗帐呢,也是那种轻柔的、飘飘的样子。
少年啊,在这个时候听雨,那他心里想的可能是那些唱歌跳舞的姑娘,可能是那欢快的乐曲声,根本没把这雨当回事儿。
他就沉浸在那种歌舞升平的快乐里,这雨对他来说,就像是一个背景音乐,是他快乐时光的一个点缀。
我就想啊,少年的时候咱们不都这样吗?心很大,只想着那些好玩的事儿。
比如说我小时候,有一次下小雨,我和小伙伴们在院子里疯跑,根本不管雨,就觉得雨滴在身上凉凉的、痒痒的,好玩得很。
那时候要是让我像蒋捷这样去欣赏雨,我才没那心思呢,我就想着玩泥巴、捉迷藏这些事儿。
再看“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这时候人到壮年了,就像我爸爸一样。
他老是出去打工,就像在客舟中一样,到处漂泊。
壮年的时候啊,在那宽阔的江面上,云朵压得低低的,一只孤孤单单的大雁在西风里叫着,这时候听到的雨就不一样了。
这雨听起来就有点凄凉了,也许这个时候的蒋捷在想自己的前途,自己的家人,自己在外面漂泊的辛苦。
我就觉得这就像我爸爸有时候给我打电话说他在外面不容易一样。
有一次我爸回家,他说在外地的时候,有天下着大雨,他一个人在一个小破房子里,听着外面的雨声,心里可难受了,就特别想家。
这壮年听雨啊,就有了很多的愁绪。
最后呢,“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虞美人·听雨》解析:人生听雨图1. 原文虞美人·听雨宋·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2. 译文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3. 注释●虞美人: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客舟:运送旅客的船。
●断雁:离群孤雁。
●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4. 作者介绍蒋捷,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
先世为宜兴大族,南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
南宋覆灭,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
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
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传世。
5. 背景故事蒋捷生逢宋元交替之际,在那个满是战乱、动荡不堪的年代,他饱经颠沛流离,苦难忧患。
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蒋捷中了进士,他满腔雄心壮志,期待为国效力。
然而,1276年元军攻打南宋都城临安,临安很快沦陷,宋恭帝投降。
1279年,南宋彻底灭亡。
蒋捷效力南宋重振山河的梦想彻底破灭,从此他退隐山湖,如野鸟一般栖息于太湖中的竹山岛。
这首《虞美人·听雨》正是他忧患余生的自述,通过“听雨”这一线索,概括出词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道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6. 古诗讲解上片:首句“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描绘了词人少年时期在歌楼上听雨的情景。
蒋捷《虞美人·听雨》原文|译文|简析《虞美人·听雨》是宋代词人蒋捷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以“听雨”为媒介,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虞美人·听雨》原文宋代: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译文及注释译文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注释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
唐教坊曲。
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
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断雁:失群孤雁僧庐:僧寺,僧舍。
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无情:无动于衷。
一任:听凭。
简析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
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
“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
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
一个“昏”字,把那种“风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
这时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
凭栏丝雨细如愁,海棠红时无归舟
虞美人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
楼儿忒小不藏愁。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
海棠红近绿栏杆。
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
上片写词人所见所感。
丝丝柳枝轻扬于蒙蒙细雨之中,两个“丝丝”看似平常,其实颇具神韵:既描绘了柳枝于缠绵细雨中随风婆娑起舞的柔姿,也暗衬了词人千丝万缕的愁绪。
在词人眼中春天不是“红杏枝头春意闹”,而是“春在溟濛处”。
烟雨无边,恰似词人愁海无涯。
于是自然引出“楼儿忒小不藏愁。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愁,是一个抽象的难以准确表达的意象,故而历代名家常要借助他物加以阐释。
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皆以生动的比喻使抽象的愁情具体化、形象化,可观可感。
这里词人以楼藏愁,且因愁多而楼“忒小”,可谓别出心裁,匠心独运,与前人词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藏不住的愁情与云飞去,寻觅归舟。
由“归舟”二字可知,作者的愁是因思归而生。
下片进一步抒发思乡之情。
“天怜客子”,理应赐予归舟,可惜的是只借给他花来消遣。
“借”字暗含之意是词人客居他乡,花非己有,这又平添三分离愁。
借来的海棠,是竞相吐艳的红海棠,且与绿栏杆相应,这与词人的如细雨般的丝丝哀愁是不相合的。
读到此处,不难理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苏轼海棠诗中曾有“雨中有泪亦凄惨”,词人借来的海棠带给他的也是同样的感受吧!“独在异乡为异客为异客”的词人卷起朱帘,顿觉“晚风寒”,这是自然界中雨后的风寒,更是词人归思难收的游子的心理感受。
词人今夜是否会梦归故里,是否会泪沾衣襟,是否会于晚风中“笛中闻折柳”……词作的结尾余韵悠长。
【同步测练】
1、简述“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所写之景?。
2、评价“几度”一词的作用?。
3、分析“海棠红近绿栏杆”句所用的艺术手法?。
4、这首词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杨柳如丝,细雨绵绵,霏霏雨幕之中,杨柳轻拂。
远处烟雨笼罩,呈现出一派迷蒙飘渺的景象。
2、“几度”说明词人不止一次因思乡情愁去觅归舟,渲染了他思归之情的执着和痴迷,感情色彩显得更为浓重。
3、反衬。
以红色海棠、绿色栏杆等乐景反衬词人的悲哀情愁。
4、羁旅他乡,凭栏伤怀,思归念远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