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0.牛郎织女(一) 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19.96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0 牛郎织女(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牛郎织女(一)》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经典故事之一。
课文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牛郎和织女的相遇、相爱、被王母娘娘分开的过程,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情感、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词汇、以及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民间传说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课文的理解、情感的体验和文化背景的了解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于优美语句和词汇的学习,也需要教师的指导和训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会到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中的美好情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对民间传说的认识和理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
2.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情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优美语句和词汇。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我还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牛郎织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关于牛郎织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回答相关问题。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课文理解的任务,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9《牛郎织女(一)》公开课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牛郎织女(一)》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牛郎和织女相爱却被王母娘娘分开的故事。
这个故事充满了浪漫和悲剧色彩,是我国民间流传已久的神话传说。
课文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世界,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追求。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神话传说故事也有较高的兴趣。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和体会主人公情感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生字词的掌握,课文内容的理解。
2.难点:体会课文深层含义,理解主人公情感,领悟神话传说所传达的价值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朗读法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直观展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牛郎织女的传说,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理解课文大意。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享感受。
4.精讲点拨:教师针对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体会主人公情感,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
6.拓展延伸:讲解牛郎织女传说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7.总结全文:概括课文内容,强调爱情忠贞不渝的价值观。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0 牛郎织女(一)》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牛郎织女(一)》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牛郎和织女相爱却被王母娘娘分开的故事。
这个故事富含美好的传说色彩,又蕴含了深深的悲剧意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感人,富有教育意义,对学生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但文中的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
同时,学生对于传说故事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此外,学生对于爱情的认知还比较肤浅,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悲剧,理解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一些难理解的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以及对于传说故事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启发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交流中提高。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给学生讲述牛郎织女的传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自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遇到问题时同桌互相讨论。
3.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释难点词汇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对自己的启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9《牛郎织女(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牛郎织女(一)》是一篇经典的民间故事,被收录在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中。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牛郎和织女相爱却被王母娘娘分开的故事,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坚持不懈的追求。
在教材中,这个故事旨在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感人的情节,引导学生感受爱情的美好,体会坚持不懈的精神,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然而,对于这篇民间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寓意,他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文言文词汇和表达方式还不够熟悉,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关注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读并理解《牛郎织女(一)》的故事内容,了解牛郎和织女的形象特点,以及故事所传递的价值观。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爱情的美好,体会坚持不懈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对民间文化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熟读《牛郎织女(一)》的故事内容,把握牛郎和织女的形象特点,体会故事的寓意。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民间故事的艺术特色,对故事中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思考,并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和创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老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解析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
2.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
3.写作练习: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写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通过提问或讲述与牛郎织女相关的趣味故事,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讲解:老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解析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
10牛郎织女(一)说课稿《牛郎织女(一)》说课稿一、整体把握说教材1.关注单元整体本单元是以民间故事为主题,了解和学习民间故事,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本单元选编了《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两个民间故事,根据篇幅和教学需要,《牛郎织女》分成了两部分。
本课是《牛郎织女》的前半部分。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在《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的课后题、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栏目中都有相关的练习,“交流平台"梳理总结了创造性复述故事的基本方法。
2.立足文本特点《牛郎织女(一)》是故事的前半部分。
虽篇幅较长,但结构清晰。
以牛郎的成长经历“童年一成人一成家”展开情节。
课文语言通俗易懂,有很多不可思议的情节,引发读者想象。
二、以生为本说学情充分了解学情,是上好课的前提,以学生为主体,我从知识经验和心理特点分析学情1.知识经验:在三年级下册和四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掌握复述的方法,在本单元第一课《猎人海力布》的学习中,学生已通过转换角色初步感知创造性复述。
2.心理特点: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但对文体的理解辨别方面仍有欠缺。
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引导和语言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感受文本,提高语言的表达与运用能力。
三、紧扣要素说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结合本单元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以课后习题为切入点,针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能运用学习到的方法,展开想象,把简略的情节讲具体。
2.能结合文中简要叙述的情节、不可思议的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感受民间故事的神奇。
这也是本课的(重、难点)四、以学定教说教法本课采用学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发散想象法。
教法:任务驱动法、归纳总结法、创设情境法。
设计意图:依托真实情境,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动探究者、推动任务完成的积极实践者,从而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向素养导向的真正转变。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说课稿(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说课稿第1篇】【教材分析】课文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勤劳善良的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美丽的姑娘织女,并且相识和结婚的故事。
他们男耕女织,过着美满的生活。
课文共21个自然段。
第一部分(第一和第二自然段)交代了牛郎的身世:哥嫂待他不好。
第二部分(第三和第四自然段)讲述了与牛相处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九至十三自然段)写了老牛牵线,结识仙女。
第四部分(第十四至二十一自然段)写牛郎织女互诉身世并结婚。
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揣摩神话故事所蕴含的作者思想感情,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感悟人物的情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同怒,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引领学生树立强烈的正义感的;还要帮助学生从神话到科学的理解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意图。
【学习目标】1.借助汉语拼音、工具书等方法,读准“勤勤恳恳、好歹、稀罕、梭子、亲密、游泳”等词,写对“嫂子、床铺、剩饭、相依为命”等词语,掌握“落”的读音。
2.通过默读,指名读以及合作读等方式,了解故事梗概,并且说出自己的感受。
3.以牛郎与老牛相处、与织女认识为主线,通过关键语句以及联系上下文感受牛郎、织女等人物的性格,有感情朗读。
4.通过想象,能把文章的故事情节说的更具体和形象。
5.学习复述课文,建立兴趣。
6.感受故事中蕴含的情感,感受善良勤劳的品的美以及人们对于自由、幸福的追求。
【重点、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的复述课文,感受人物特点。
2.难点:感受故事中蕴含的情感,感受善良勤劳的品的美以及人们对于自由、幸福的追求。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
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就会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闪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
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动人传说。
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吧。
(板书:牛郎织女)二、检查词语,巩固基础(落实目标1)1.出示“嫂子、剩饭、床铺、亲密、成家立业、落在后面......”等词语,检查学生的词语掌握情况,及时纠正读音。
《牛郎织女(一)》(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翩翩起舞”、“ftn项”造句;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理解“rail”、“鹊桥”、“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夜或八月一日”等词语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字典、小组讨论等方法,学会理解词语的意思;学会默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受神话故事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民间文学的情感。
教学内容:课文内容:讲述牛郎织女相爱却被王母娘娘分开的故事,以及他们每年在鹊桥相会的习俗。
教学环节:预习、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朗读、作业布置。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翩翩起舞”、“ftn项”造句。
难点:理解“rail”、“鹊桥”、“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夜或八月一日”等词语的意思;学会默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相关生字。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七夕节的来历和习俗。
2.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牛郎织女(一)》,并回答相关问题。
3. 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2. 讲解“rail”、“鹊桥”、“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夜或八月一日”等词语的意思。
3.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积极参与讨论。
四、小组讨论(5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你觉得牛郎织女的故事美丽吗?为什么?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 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五、朗读练习(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2.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点评指导。
六、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整理笔记,巩固所学。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牛郎织女》是我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带有神话色彩,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文章情节明朗,语言朴素、简洁、清新自然,读来琅琅上口,是学习记叙文的好例子。
二、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民间故事的知识及产生的历史背景;积累词语;掌握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培养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解决生字词;感受人物形象;情境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以牛郎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培养学生善良的品性和对恶势力憎恶的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情境表达。
教学难点:体会以牛郎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三、教材处理1、介于小学六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思考深度不够,因此本文以明晰情节为引导,以谈感受为切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在掌握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创设情境激发其想象力。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明晰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最后进行联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四、说教法“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让学生谈对人物喜欢与否,角度开放,学生也敢于发言,同时进行将想法转换成文字的训练;设置问题讨论人物形象代表的意义;用情境表达延伸想象空间。
五、说学法在自主基础上利用小组合作达到生字词最大限度的解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合作学习的意识;畅谈感受和情境表达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及时记录的书写习惯。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传统节日就是历史文化的最好载体,同学们,你所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呢?(学生发言)其实,每一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七夕节背后的壮美而动人的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牛郎织女(一)》说课稿大家,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牛郎织女(一)》一、说教材《牛郎织女》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故事之一, 教材把故事分成了两篇课文, 这两篇课文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第一篇以牛郎的成长经历为主, 以牛郎“童年一成人一成家”展开情节;第二篇以织女的生活经历为主, 从“婚后生活—被王母抓走—激励抗争”几方面展开。
本单元人文主题是“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并传播的口头文学作品, 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智慧结晶, 了解和学习民间故事, 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本单元的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 创造性的复述故事”。
这是在中年级“详细复述”和简单复述的基础上提出的进一步要求, 诣在让学生把故事讲得更生动, 更有吸引力, 发展创造性思维, 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二、说学情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 对于故事学生也是比较熟悉和喜欢的。
但《牛郎织女》这篇文章篇幅较长, 情节比较曲折, 需要运用学生上个单元学过的方法, 一边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一边预测故事的发展, 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感受人物形象。
牛郎织女的故事还是学生较为熟悉的, 但是讲故事, 和复述故事时五年级孩子比较薄弱的, 有的孩子们不愿意动嘴, 有的孩子们讲不好, 需要老师善加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我确定了我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1.认识十个生字, 会写“嫂子”等12个词语。
2.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把握故事主要内容, 说说牛郎和老牛是怎么相处的。
3.展开想象, 能把课文中写得简略的地方讲具体, 并演一演。
教学重点:“牛郎和老牛相处”为例讲故事, 揣摩如何把情节讲具体。
教学难点:发挥想象空间, 把牛郎和老牛聊天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在和同学演一演。
四、说教法学法1.“故事教学法”, 通过讲民间故事, 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 营造故事课堂。
《牛郎织女(一)》(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牛郎织女的传说。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会本课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民间传说的兴趣,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课文讲述了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描绘了他们相识、相爱、被迫分离的悲惨命运。
2. 生字词:生字词有“鹊桥”、“翩翩起舞”等。
3. 文化背景:了解牛郎织女传说在我国民间的流传和影响,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
2. 教学难点:理解牛郎织女传说的深刻内涵,体会民间传说的魅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课件展示牛郎织女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这个传说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感受故事情节的吸引力。
3. 学习生字词: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这些词语。
4. 理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的情感。
5. 体会文化: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牛郎织女传说在我国民间的流传和影响,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6. 拓展延伸:让学生发挥想象,设想牛郎织女相会的场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牛郎织女传说相识相爱分离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画出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
3. 课后和家长分享课文内容,了解民间传说在家庭中的传承。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牛郎织女传说在我国民间的流传和影响,感受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面还有待加强,今后教学中要更多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牛郎织女(一)》说课稿
一、说教材。
《牛郎织女》是我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
本文故事性强,语言
朴素、简洁、清新自然,读来朗朗上口。
二、说目标。
根据课文特点,我制定以下具体目标:
1.会认“恳、筛”等9个生字,会写“爹、嫂”等14个生字,会写“嫂子、床铺、照看”等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能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牛郎、织女敢于追求新生活的决心,懂得只有劳动
才能创造幸福生活的道理。
三、说教学重、难点。
人物和情节是故事的主要组成部分,故事总是用来讲的,因此
确定教学重点为:掌握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学会情境表达。
限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时代背景,因此确定教学难点为:体会以牛
郎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四、说教法、学法。
“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
处理教材时,让学生谈对人物喜欢与否,角度开放,学生也敢于发言。
同时,进行将想法转换成文字的训练,设置问题,讨论人物形
象代表的意义,用情境表达延伸想象空间。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利用小组合作最大限度的解决生字词,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在畅谈感受和情境表
达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及时记录的书写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采用牵牛星和织女星的故事导入课文,
引起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课文整体把握。
我首先通过各种形式
的阅读,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
在人物形象的把握上,我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言行,让学生明
确人物的性格特点。
我还利用拓展的环节,把学生的视角引向课外,扩大学生的视野。
板书设计
牛郎:勤劳善良
织女:善良,向往自由
板书设计虽然简单,但是总括了人物形象,让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更
深了。
六、教学效果预设。
这篇文章语言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我让学生在把握
课文内容的同时,通过重点词句理解人物特点,以期收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