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钢铁重组 案例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595.50 KB
- 文档页数:16
通化钢铁重组案例总结汇报通化钢铁重组案是中国钢铁产业调整结构的一个标志性案例。
本文从案例的背景、重组方案、实施过程和效果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汇报。
首先要介绍的是通化钢铁的背景。
通化钢铁成立于1958年,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大型国有钢铁企业之一,曾经是中国钢铁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
然而,随着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和环保政策的加强,通化钢铁在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方面遇到了严重的困扰。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通化钢铁于2017年启动了重组计划。
其次,介绍通化钢铁的重组方案。
通化钢铁的重组方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产能压减和转型升级。
首先,通化钢铁关闭了一些落后产能,减少了对市场的竞争压力。
其次,通化钢铁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通化钢铁还积极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共享资源和优势,以实现产能的互补和优化。
然后,介绍通化钢铁重组的实施过程。
通化钢铁的重组过程经历了多个阶段。
首先是前期准备阶段,包括调查研究、规划设计和方案制定等工作。
然后是实施阶段,通化钢铁根据制定的方案,对产能进行压减,引进新设备和技术,并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
最后是整合阶段,通化钢铁将各项措施整合起来,形成统一的生产体系和管理流程。
最后是通化钢铁重组的效果。
通化钢铁的重组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方面,通化钢铁通过关闭落后产能,有效缓解了市场的供应压力,提高了供需关系的平衡度。
另一方面,通化钢铁通过转型升级,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增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此外,通化钢铁与其他企业的合作,进一步优化了产能布局和资源配置,提高了整个钢铁行业的效益和效率。
综上所述,通化钢铁的重组案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通过减少落后产能、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并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通化钢铁实现了产能的优化和结构的升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这为中国钢铁行业的调整和转型提供了一个实践经验和借鉴。
希望中国钢铁行业能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化钢铁重组过程中的企业理财目标案例分析通化钢铁重组过程中的企业理财目标案例分析建龙入主通钢后的实际理财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
这种理财目标是不合理的,因为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为股东带来最多的财富。
但是这种理财目标只强调股东的利益,而忽视企业其他关系人的利益,不利于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利益。
建龙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导致重组失败的原因是没有注重员工的利益,员工利益成为改制过程中民企追求经济利益的牺牲品。
建龙入主通钢后侵害员工利益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行为表现有:1、减员增效、降低成本。
建龙在重组谈判时就提出要求裁员,要求工龄满三十年的全部辞退,“有条件”的选择措施变为事实上的“一刀切”建龙入主通钢的几年间,通钢工人由36000多人锐减至13000人,其中技师以上的职工由1000多人减至300多人,下岗减员、减薪风潮席卷整个通钢。
减员增效然无可厚非,但不顾员工意愿擅自更改标准,侵害员工利益,也为建龙和通钢职工之间的矛盾埋下种子。
2、不公平的薪资体系。
在此次的通钢事件中,员工和管理层收入差距过大时反应较为集中的一个问题。
建龙推行的薪酬改革的核心是多劳多得,以及提高管理层的薪酬标准.这一改革使得管理层和普通员工的收入差距从两倍上升到上百倍,对于刚从国企改制来的吃”大锅饭”的普通职工而言,这种骤然的改变必然对其心理造成巨大冲击。
但是建龙只是单纯地推行新的薪酬体系,对员工观念的转变却不在意,不被员工认可的薪酬体系不仅不能起到激励作用,反而适得其反。
3、员工权利边缘化。
即员工重大经营决策的不透明性和改制后职工维权通道的丧失。
建龙入主通钢后没有注重员工的利益,作为利益的受害者。
员工没有任何发言权,甚至连知情权也没有实现,在没有正常的权益诉求渠道的情况下,通钢职工以一种暴力的手段行使了对这一决定的参与权。
民营企业在整合国营企业的过程中,应树立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维护相关者的利益,自身才能达到效用最大化,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应树立正确的角色定位,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理财目标、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