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林园艺作物土传病害发生和防治现状及对策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446.84 KB
- 文档页数:8
我国农林园艺作物土传病害发生和防治现状及对策探究摘要: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一个较快的状态,并且我国目前在第一产业方面实行的是三农政策,农业和园林除了正常的种植作物以外,更加重视规划、健康、美感等方面。
截至目前为止,在我们国家农业园林作物的生产方面,土传病害发现较多,危害较为严重,一定程度上是阻碍我们国家农林园艺在作物方面发展的“绊脚石”。
本文主要是描述了我们国家目前在农林园艺的作物上,土传病害的现实情况,研究土传病害防治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和我国目前的防治措施,探讨可以提高的方向,为我国今后的农林园艺作物的发展和土传病害的防治提供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园艺作物;土传病变;防治对策最近几年,我们国家支持多元化发展,积极开展各个产业,平衡城市农村的发展,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从而可以减少农业人工方面的不足,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除此之外我过不断进行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绿化措施,使得我们的耕地逐渐减少,农业生产中出现了人多于土地的情况。
耕地的减少,使得农业用地必须能够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一年实现多次耕种,一次耕种实现多种作物共同生产。
这样就容易造成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加大土地的压力,造成土壤养分流失,成为“坏土”,从而容易引发土传病害,出现的概率和频率都有所增加,严重程度也逐渐加大,这会造成农作物产量降低,减少收益,一定程度上来说并没有实现土地的多元化使用,因此,土传病害要进行多方面的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真正能够进行治理土传病害的对策,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概述1.1特点土传病害,顾名思义就是在土壤传递到农作物的病害,主要是传递到作物的茎部或者根部,产生病害,较轻的病害可能会造成经济损失,作物产量减少,严重的会导致作物直接死亡,零产量。
土传病害的媒介除了土壤之外,还有肥料和水,所以要加以重视,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土传病害,这样就会避免作物大面积的死亡。
土传病害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隐藏性强、传染性强和爆发性的毁灭。
土传病害的解决方案引言土传病害是指由土壤中的病原体引起的农作物疾病。
土传病害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严重威胁,影响农民的收益。
为了解决土传病害问题,农业专家们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土传病害解决方案,包括合理轮作、增加土壤有机质、利用生物防治等。
一、合理轮作合理轮作是一种有效的土传病害防治方法。
轮作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律在不同作物之间轮换种植,以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轮作可以打破病原体的生物循环,减少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和繁殖,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土传病害的效果。
在轮作中,应选择与作物病原体无关或抵抗性较强的作物进行间作,避免连作同一作物。
二、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有机质是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也是预防和控制土传病害的一种有效方法。
有机质可以改善土壤的持水性和通气性,提高土壤肥力和养分供给能力。
此外,有机质还能改变土壤的酸碱度和微生物群落结构,从而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种植绿肥作物、施入农家肥、利用农田废弃物等都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
三、利用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土传病害防治方式。
生物防治通过引入或增加天敌、寄生虫和拮抗微生物等益生物种群,来控制病原体的传播和繁殖。
常见的生物防治方法包括引入天敌和寄生虫、施用拮抗微生物制剂等。
通过合理利用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资源,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生态环境的污染,并且具有较好的长效控制作用。
四、科学施肥和灌溉科学施肥和灌溉方式是预防土传病害的重要措施。
合理施肥可以提高作物的养分利用率和抗病能力,从而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应根据作物的需求和土壤的养分状况,精确施肥,避免过量施肥和缺肥。
同时,合理的灌溉方式可以保持土壤湿度适宜,减少病原体在土壤中的传播和繁殖。
五、加强病害监测和预警加强病害监测和预警是及时发现和控制土传病害的关键。
通过定期巡场、实施调查和监测,可以及早发现病害的蔓延趋势和病原体的繁殖情况。
预警系统可以及时预报病害风险和发展势头,帮助农民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
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现状及可持续治理对策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作物病虫害成为制约农业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农药使用量的增加,农作物病虫害呈现出不断增多、复杂化的趋势,给农民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据统计,中国农作物病虫害严重威胁着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每年直接造成农作物减产和损失的总值高达1000多亿元人民币,不仅严重影响着粮食安全,而且对农业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危害也日益突出。
在农作物病害方面,水稻纹枯病、小麦赤霉病、玉米病毒病、番茄黄化曲叶病、土豆晚疫病等仍然是主要病害。
而在农作物虫害方面,玉米螟、棉铃虫、红蜘蛛、卷叶蛾等仍然是主要虫害。
当前,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方法主要采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综合手段。
其中,化学防治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农业生产中,虽然具有防治效果显著、施药方便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过量使用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药害残留等问题。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因素对病虫害进行防治,是农作物病虫害控制中的一种新型方法。
但目前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菌剂和昆虫天敌的供应不足、生物防治的防效不稳定以及目前还未完全解决的害虫抗药性等。
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手段干预病虫害的生长、繁殖和发生,例如用锄头锄草、用网套捕虫等。
物理防治方法简单、环境友好,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适用于个别病虫害的防治。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农作物病虫害的可持续治理。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
加大科技研发和示范推广力度,发展安全绿色生物制剂,加大基层防治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农业生产全要素效益。
二是推广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生产方式重视生态系统健康与稳定,通过避免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有害物质,调整种植结构等有机手段,达到减缓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效果。
三是加强害虫监测和病虫害综合防治。
对农作物病虫害动态监测与预报,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优化农药质量监管和农药使用管理。
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预防作物土传病害是指由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侵染而导致的作物病害,这种病害的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由于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对不同的作物都有一定的危害,因此预防作物土传病害成为了农业生产上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详细介绍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原因、预防措施以及控制方法,以期给农业生产者提供一些参考与帮助。
一、作物土传病害的原因1.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线虫等,它们对农作物都有一定的危害。
一旦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侵染了作物根部或地下茎部,就会引发作物的土传病害。
2.土壤环境土壤的酸碱度、通气性、水分含量等对土传病害的发生都有一定影响。
土壤过酸或过碱会影响土壤中益生菌的生长繁殖,从而使土传病害发生的概率增加。
3.栽培管理不善由于施肥、灌溉、耕作等栽培管理不善,导致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中益生菌的数量减少,从而容易使土传病害的发生。
1.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是预防土传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首先要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通气性,减少土壤中的益生菌数量减少的情况。
2.合理灌溉合理灌溉有利于维持土壤的湿度和通气性,减少土壤中的有害气体的积聚,从而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3.轮作种植轮作种植可以有效地减少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
通过轮作种植,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减缓土壤中病原微生物种群的增长。
4.清理田间杂草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数量,从而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5.使用抗病品种选择具有抗病性的作物品种种植是预防土传病害的有效措施。
抗病品种不容易受到土壤中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6.加强病害监测定期对田间作物进行病害监测,及时发现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情况,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避免病害的扩散。
1.土壤消毒对于已经发生土传病害的土壤,可以采用熏蒸、生物灭菌、光氧处理等土壤消毒方法,有效地减少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数量,减少病害的发生。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摘要】农作物病虫害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防治工作至关重要。
目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防治效果不佳、农药残留严重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原因是病虫害防治技术滞后、农民意识不强等。
为了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可以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推广绿色防治技术等措施。
加强科技创新、合理使用农药等也是关键措施。
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不仅可以保障农产品质量,也有利于保障农民利益。
建立健全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存在问题,原因分析,防治对策,监测预警体系,农药合理使用,科技创新,农产品质量,农民利益,防治体系建设1. 引言1.1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着农民的收益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农作物病虫害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
病虫害还可能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影响消费者的健康。
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可以减少对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和农产品残留物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
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保障农产品安全,还可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和社会稳定。
在当前推动绿色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更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广大农业从业者和政府部门共同努力,加强管理和监测,提高防治效果,为农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1.2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
在现阶段,我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防治效果不佳、病虫害抗药性增加、农药残留严重等方面。
部分地区的农作物田间管理不到位,病虫害防治不及时,导致病虫害严重危害农作物生长,影响产量和质量。
由于长期不间断的农药使用,部分病虫害已经产生了抗药性,使得常规防治手段不再有效。
27(4)433-440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ontrol 2011年11月我国农林园艺作物土传病害发生和防治现状及对策分析李世东1,缪作清1,高卫东2(1.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 2.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摘要:土传病害正日趋成为限制我国农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农林植物土传病害加重的原因,概述了我国农林植物土传病害的发生状况,总结了土传病害发生和为害的特点,总结分析了现有各类土传病害防治措施的优点和弊端,提出了今后研究中应予加强的课题和技术。
关键词:土传病害;发生;防治;中国中图分类号:S43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5-9261(2011)04-0433-08Challenges, Opportunities and Obligations in Management ofSoilborne Plant Diseases in ChinaLI Shi-dong1, MIAO Zuo-qing1, GAO Wei-dong2(1. Key Laboratory of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n Crops,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CAAS, Beijing 100193; 2. 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s, CAAS, Beijing 100081, China)Abstract: Soilborne diseases are greatly limi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horticulture and forestry in China. Authors briefly introduced the occurrences of the diseases, analyzed factors favorable to the diseases in crop production, outlined the features of the diseases, summarized present management approaches, and suggested priorities for researches in this area.Key words: soilborne plant disease; occurrence; management; China土传病害是指由生活史中一部分或大部分存在于土壤中的病原物在条件适宜时萌发并侵染植物而导致的病害。
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现状及可持续治理对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而农作物病虫害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农作物受到病虫害的侵害,将会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病虫害防控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现状农作物病虫害主要包括农作物叶部病害、茎部病害、根部病害以及各种虫害等。
造成病虫害的原因主要包括土壤质量不佳、气候异常变化、种植结构单一、农作物抗病虫能力差等。
目前,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的主要方法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
化学防治是最常用的方法,但化学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存在一定的危害,长期使用化学农药还会导致病虫害对农药的抗性逐渐增强,降低防控效果。
而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应用范围较窄,效果也不够理想。
目前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现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
二、农作物病虫害可持续治理对策当前,如何实现农作物病虫害的可持续治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加强和改善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工作,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加强土壤管理营养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土壤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加强土壤管理,包括合理施肥、合理轮作等,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抗病虫的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增加生物多样性适当增加农田周围的生物多样性,例如种植一些有益昆虫的花草,鼓励一些天敌昆虫、鸟类等增加农田周围的生物多样性,来平衡病虫害的种群,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然的天敌、病原微生物、寄生真菌等对病虫害进行控制。
生物防治技术具有环保、安全、高效等特点,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4.加强科学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控需要科学管理,包括建立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合理施用农药、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等。
对于已经出现的病虫害,要根据不同的病虫害选择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法,并定期进行防治效果的监测评估。
5.提高农民防治意识农民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的第一责任人,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和技术水平,加强农民的培训和指导,是农作物病虫害可持续治理的关键之一。
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现状及可持续治理对策农作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对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保障农作物生产的持续稳定,各地都在积极探索病虫害防控的现状和可持续治理对策。
本文将从病虫害防控现状、可持续治理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病虫害防控现状1.化学农药的使用目前,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的主要手段是化学农药的使用。
化学农药有较好的杀虫、杀菌效果,能够迅速控制病虫害,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长期过度使用化学农药会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降低农药的防治效果。
化学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会影响土壤和水质的环境质量,对农民和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2.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病虫害防控手段。
通过引入天敌、捕食者等对病虫害进行控制,或者利用微生物制剂、植物提取物等进行病害防治。
生物防治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而且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小,逐渐成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手段。
3.综合防治传统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常常是单一手段的使用,效果有限。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倡综合防治,即多种手段综合使用,比如化学农药与生物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结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二、可持续治理对策1.加强综合管理综合管理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核心。
只有充分了解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不同的农作物、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病虫害,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加强综合管理是可持续治理的关键。
2.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未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方向。
政府及农业部门应当大力支持和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为农民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技术指导,鼓励农民使用天敌、捕食者和微生物制剂等进行病虫害防治。
3.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需要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化学农药生产和销售的监管力度,逐步淘汰高毒、高残留的化学农药,鼓励农民使用低毒、低残留的绿色农药。
ZAIPEI YUZHONG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关系着国计民生。
农业生产周期较长,在种植期间容易发生一些病虫害,从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
为确保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必须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构建完善的病虫害防治机制,尽量减少病虫害造成的损失,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近年,农作物病虫害问题越来越严重,一些农民过度依赖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导致土壤与水体受到污染,也让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此外,盲目引入新品种、新作物也容易导致检疫性病虫害的传播。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工作,采取综合性措施强化防治效果,从而保障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一、重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必要性(一)确保农作物品质优良,达到高产目标病虫害将直接影响农产品的产量与品质。
目前在国内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公众对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均有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需要对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高效利用,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整体农产品的产量及品质,从而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不同需求。
其中,做好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控工作能够减少农作物的生产损失。
一般会运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等方法来防治农业病虫害,具体会根据不同的病虫害采用相应的防控手段,最大限度地防止病虫害大面积扩散,从而避免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下降。
另外,采用科学合理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措施,能够避免在病虫害防控过程中出现农药残留超标现象,也能够规避土壤、水等环境被污染,从而确保农产品的品质优良。
(二)有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作物种植作为农业经济的基本形式,也是广大农民群众收入来源的主要渠道。
若病虫害流行将严重影响农作物生产,导致农作物减产,品质下降。
若不及时对病虫害进行防控容易导致大面积的病虫害出现,甚至引起农作物绝收,这将给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要重视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控管理,加强对病虫害的预防与治理,尽量减少对农作物的损害,从整体上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及质量。
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预防作物是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但在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土传病害的威胁。
土传病害是指植物病原体在土壤中长期存留,通过土壤传播给作物,引起病害的一种病害类型。
土传病害主要包括根系病害、茎基病害和地下部病害等,对作物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对于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预防,农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土传病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土壤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如真菌、细菌、线虫等,这些病原微生物能够长期存活在土壤中,并且在适宜的条件下通过土壤传播给作物,引起病害。
土壤中的温度、湿度、酸碱度等环境因素对土传病害的发生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种植多年同一作物、连作、轮作不当等也是土传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如何预防土传病害,已成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课题。
合理的耕作制度对于预防土传病害非常重要。
种植不同的作物、适时休闲耕作、良好的轮作制度都可以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选择抗病品种也是一个有效的预防措施。
适应土壤环境、具有抗病能力的品种可以降低土传病害的发生。
合理施肥也是预防土传病害的关键措施。
施用有机肥、综合肥等可以改善土壤环境、增强作物的抵抗力,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科学合理的土壤管理也是预防土传病害的重要手段。
保持土壤的通风透气、适当的灌溉管理、及时清理病害残体和杂草都可以有效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对于已经发生土传病害的田地,及时进行有效的病害防治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化学农药、生物防治、生物酶等手段对土传病害进行有效防治,减少病害的扩散。
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预防需要农民和农业专家共同努力。
通过多种手段,做好土壤管理、合理耕作制度、种植抗病品种等可以有效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农业专家也需要加强对土传病害的研究,寻找更有效的治理办法,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保障。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土传病害,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在农业生产中,土传病害是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了解土传病害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保护作物,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1土传病害现状根据辽宁省植保站专家介绍截止到2008年我省设施农业已发展到650万亩,并且每年以80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
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设施农业土传病害呈现新的发展势头。
据不完全统计80年代全省土传病害发生面积70万亩,到2008年已发展到200万亩,其中发生严重地块达100万亩,减产30%~50%,而一般病虫害造成的损失一般在10%~20%,可见土传病害发展速度之快,危害损失之重。
因此,辽宁省委、省政府责成省农委植保站启动,由省植保站牵头,会同有关科研院所、农药生产企业和部分植保站等部门组成的土传病害防控协作网,对土传病害进行协作攻关。
土传病害是指土壤中的病原物,当条件适宜时,从作物根部或茎部侵害作物而引起的病害。
它不像其它传染性病害那样通过气流或雨水等传播,其病原菌主要是通过土壤有机肥料,灌溉水或自然流水进行传播危害,危害部位以地下部位的根和靠近地面的茎杆为主,除了一些在苗期发生外,大多是作物从营养生长期转入生殖生长期时发生。
植病学界普遍认为,土传病害名列设施农业韭菜、黄瓜、辣椒、番茄、茄子五大作物难防病害之首。
2土传病害的种类2.1苗期发生的土传性病害,有代表性的如猝倒病、立枯病,这类病菌主要侵染部位是已发芽的种子和幼苗组织,从而引起苗木猝倒、立枯现象。
2.2茄果类作物上的土传病害,有代表性的如茄类青枯病、枯黄萎病;番茄疫病、溃疡病,这些病原菌侵染部位是根茎部组织为主,造成植株枯萎死亡;而根结线虫病则主要危害根部,造成根系肿瘤状,植株生长受阻。
2.3瓜类作物上的土传病害,有代表性的如瓜类枯萎病,这类病原菌侵染部位主要是根部,造成西瓜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近年来,瓜类线虫病在局部地区已开始发生,应引起重视。
2.4叶菜上的土传病害,有代表性的如白菜软腐病、黑腐病和根肿病。
2.5其它蔬菜上的土传病害,如豆类作物的白绢病、枯萎病等。
3引起土传病害发生的原因土传病害之所以越来越重,难防难治,究其原因就是土传病害的病原菌,一般为多寄生微生物,它可以侵染数种乃至数百种农作物和杂草,具有很强的生活力和侵染力。
探讨农林园艺作物土传病害的防治现状及应对策略陈莹摘要:土传病害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病原体或者土壤中病株残体中的病菌,从作物根部或茎部侵害而引起的植株病害。
真菌、细菌、线虫、病毒等微生物都有可能成为土传病害的病原物,由这些病原微生物导致的枯萎病、立枯病、猝倒病、根腐病、青枯病、根结线虫病、疫病常常给农业生产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了高效农业的发展。
同时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减少,土壤自身的修复能力降低,因而土传病害发生严重。
因此,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加强土传病害的预防与治疗势在必行。
关键词:土传病害;防治现状;措施植物土传病害是发生在植物根部或茎部以土壤为媒介进行传播病害的统称,包括根腐病、枯萎病、猝倒病、立枯病、疫病、黄萎病等病害种类。
这类病害的病原物其生活史一部分或大部分存在于土壤中,在条件适宜时病原物萌发并侵染植物根部或茎部导致植物发生病害。
近年来由于化肥的大量施用,造成土壤肥力严重下降,土壤微生物区系紊乱,农作物土传病害逐年加重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生产发展。
1 我国土传病害发生的现状近些年来,我国农林园艺作物的病情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土传病害的发生愈来愈烈,直接导致农林产品产量大幅度下跌,甚至出现绝收的现象。
而大多数农民在进行土传病害的防治中使用的药物不恰当,用药不恰当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受到破坏,食品受到污染,以及公众健康水平下降等多种问题。
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大多数都追求高产、优产以及高效,但传统的种植制度不能满足当前阶段的实际需要,不仅导致了生态失衡,还加重了土传病害的发生。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发生病变是一种常态,这有利于促进物种的进化以及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农业产业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类对食物与纤维的基本需求,但也从根本上改变了自然界的原有面貌,为植物发生病害提供了前提条件,在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时代,农户们追求的是稳产,由于在当时的环境之下,作物的种类较少,种植面积没有进行扩大,因此病害即便发生也不会成灾,但在现代化农业中,基本情况发生了变化,现代化农业为了追求高产,让已经被完全驯化的植物已经不能在自然界进行生存,现代化设备虽然方便了生产与运输环节,与此同时也让大面积的病原体扩大,长距离运输与频繁农产品的交易也加速了病害的大量繁殖。
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现状及可持续治理对策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的进程,农作物病虫害已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病虫害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不仅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给农民带来了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防控农作物病虫害,提高我国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需要采取一系列可持续的治理对策。
一、病虫害防控现状1. 农作物病虫害形势严峻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乡村环境的恶化,很多农作物病虫害的传播速度加快,对农作物的侵害程度也在不断增加。
以水稻为例,水稻疫病、稻飞虱、稻瘟病等病虫害一直是水稻生产中的重要威胁。
据统计,每年全球因水稻病虫害引起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
而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问题同样十分严重,多年来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之一。
2. 病虫害防治手段单一当前,一些地区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手段相对单一,主要依靠化学农药来控制病虫害。
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仅导致了环境的污染,还产生了对化学农药的抗药性,使得原本有效的农药对某些病虫害失去了防治作用。
而且,过量使用化学农药还会对人体健康和土壤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可持续治理对策1. 强调生物防治手段2. 强调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在农业生产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农业的可持续性,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农田生态系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在种植作物时,合理调整作物的种植结构,采用轮作、套作等方式,减少病虫害的传播;加强农田的生态保护,提高土壤的肥力,减少生态环境对病虫害的诱发。
3. 加强科技研发,推广绿色农药当前,我们应该加强科技研发,推广绿色农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绿色农药是指对作物生长没有明显影响,对害虫、病害有一定的杀灭或控制作用,而且对环境影响小的农药。
推广绿色农药,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降低对人体健康和土壤的危害,还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传播和侵害。
4. 健全监管体系,加强宣传教育我们应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教育。
农林园艺作物土传病害防治现状及应对策略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三农政策的实施,农林园艺养护开始受到重视。
当前,在我国农林园艺作物生产过程中,土传病害现象较为严重,已经发展成为限制我国农林园艺作物发展最主要的因素。
概述了我国当前农林园艺作物土传病害发生现状,探讨了土传病害防治现状及应对策略,希望能为农林园艺作物土传病害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作物;土传病害;危害;防治技术引言近年来,我国在积极开发其他产业,努力构建城镇化、科技化,以减少农业从业人员的数量上做了很大的努力。
此外,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也使得我国的耕地变得越来越少,农业生产逐渐呈现出人多地少的现象。
土地资源的减少,使农业生产人员不得不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一年多耕,一耕多种的现象十分普遍。
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使得土地越来越贫瘠,土传病害出现的频率也因此而增加,灾情越来越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务农人员的经济收益,所以对土传病害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防治策略探索十分紧迫。
1概述1.1特点土传病害主要是指从作物根部或者根茎部开始的病害,这一类病害如果发生严重,将会导致作物的直接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
土传病害一般会通过土壤、肥料、浇灌水等媒介进行传播,如果不加以合理的控制和预防,将会导致大片作物死亡。
而土传病害一旦发生将会具有以下的几个特点:较强的隐藏性、较强的传染性以及爆发性的毁灭性。
所谓的隐蔽性指的是土传病害不容易被发现,在早期表现为作物产量较低,生长较慢,但是往往会被误认为是缺乏养料。
传染性则表现为土传病害会随着肥料,以及水分的流动而迁移,往往会因为局部的土传病害没能及时发现,导致一大片土地受到土传病害的危害。
而爆发性和毁灭性则主要是因为土传病害早期极不易被发现,而当它彻底爆发的时候为时已晚,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土传病害一旦爆发,其治理起来是十分困难的,而且治疗效果也很有限,所以对于土传病害来讲应该做好预防工作。
1.2类别土传病害的种类比较多,主要分为枯萎病、黄萎病、菌核病。
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现状及可持续治理对策农作物病虫害对农业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问题之一。
为了有效防控农作物病虫害,目前采取了多种方式和措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制定可持续的治理对策。
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病虫害防治方法过于依赖农药,大量使用农药导致农作物抗药性增强、环境污染等问题;二是缺乏有效的病虫害监测和预测体系,无法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的情况和趋势;三是农民缺乏病虫害防治的知识和技能,无法有效实施防控措施;四是缺乏综合防治措施,多以单一手段防治,容易出现病虫害的抗药性和复发性。
针对上述问题,制定可持续的农作物病虫害治理对策如下:一、推广生物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是一种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手段,通过引入天敌、利用微生物等方式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可以通过培育和推广适应当地环境的寄生虫和捕食性昆虫等天敌,减少对农作物的危害。
也可以利用微生物,如细菌和真菌,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降低病害的发生。
二、强化病虫害监测和预测体系。
建立完善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和预测体系,及时获取病虫害发生的信息和趋势,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
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等手段,对农田进行实时监测和识别,提前发现病虫害的发生。
三、开展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和宣传。
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病虫害防治意识和技能。
可以通过开展技术培训班、农民示范园等方式,向农民普及病虫害防治的知识和技术,并指导他们正确使用农药和生物防治措施。
四、推进综合防治措施。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以减少对农药的依赖,避免病虫害对农药产生的抗药性。
可以采用轮作、间作等措施调整作物种植结构,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加强农田管理,保持土壤肥力和生态平衡,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能力。
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任务,需要制定可持续的治理对策。
通过推广生物防治方法、强化病虫害监测和预测体系、开展技术培训和宣传、推进综合防治措施等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27(4)433-440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ontrol 2011年11月我国农林园艺作物土传病害发生和防治现状及对策分析李世东1,缪作清1,高卫东2(1.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 2.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摘要:土传病害正日趋成为限制我国农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农林植物土传病害加重的原因,概述了我国农林植物土传病害的发生状况,总结了土传病害发生和为害的特点,总结分析了现有各类土传病害防治措施的优点和弊端,提出了今后研究中应予加强的课题和技术。
关键词:土传病害;发生;防治;中国中图分类号:S43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5-9261(2011)04-0433-08Challenges, Opportunities and Obligations in Management ofSoilborne Plant Diseases in ChinaLI Shi-dong1, MIAO Zuo-qing1, GAO Wei-dong2(1. Key Laboratory of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n Crops,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CAAS, Beijing 100193; 2. 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s, CAAS, Beijing 100081, China)Abstract: Soilborne diseases are greatly limi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horticulture and forestry in China. Authors briefly introduced the occurrences of the diseases, analyzed factors favorable to the diseases in crop production, outlined the features of the diseases, summarized present management approaches, and suggested priorities for researches in this area.Key words: soilborne plant disease; occurrence; management; China土传病害是指由生活史中一部分或大部分存在于土壤中的病原物在条件适宜时萌发并侵染植物而导致的病害。
土传病原物按照其生态习性可分为土壤习居物(soil inhabitant)和土壤寄居物(soil invader)两大类[1]。
前者除可营寄生生活外,亦可在土壤中以植物残体或其他有机质为食,营腐生生活并繁殖;而后者在土壤中并不活跃生长,仅被动存在于土壤介质中,其在土壤中的种群数量有赖于其对寄主的寄生活动和其休眠体在土壤中的存活能力,这类病原物因此也被称为生态专性寄生物(ecologically obligate parasite)。
明确区分这两类病原物在防治上有重要的意义。
土传病原物散见于真菌、细菌、线虫和病毒的众多分类单元中,引发包括纹枯、枯萎、黄萎、立枯、猝倒、根腐、青枯、软腐、根结线虫、胞囊线虫、根肿和丛根等在内的众多作物的土传病害。
1 我国土传病害发生的现状和趋势近年我国农林园艺作物的病情发生了显著变化,其重要特点之一是各类土传病害的发生日益猖獗,造成农林产品产量和品质大幅下降,甚至绝收,使生产难以为继。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农民为防病而采取的不合理用药措施更进一步引发了包括环境破坏、生态失衡、食品污染和公众健康水平下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1.1 土传病害发生加剧的原因现代农林业生产中过分追求高产、优质和高效而改变传统的种植制度导致的生态失衡应该是当前土传基金项目: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土传病害防控岗位(CARS-25-B-0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10GB23260558);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003004)作者简介:李世东(1963−),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 lisd@。
434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第27卷病害发生加剧的主要原因。
在自然生态系中,植物发病是常态,利于物种的进化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因而是有病无害。
农业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人类对食物和纤维的需求,但也逐步改变了自然界的原有面貌。
作为这种改变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打破了植物与病原物之间的平衡,为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提供了可能。
在传统的自给农业时代,以稳产为首要目标,作物种类多、品种比较杂、水肥条件差、种植面积不大、农产品贸易很少,因此病害不会成灾。
但在现代农业中,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现代作物品种为了追求高产优质等性状,不可避免地牺牲了适应能力,以致完全驯化了的植物在自然界中已不能生存;密植和高水肥又进一步降低了作物的抗性;大面积的连续单一种植虽然方便了生产、加工和运输等,但同时也使病原物的大量累积和病害暴发成为可能;频繁的农产品贸易和长距离的种植材料调运更加速了有害生物的扩散和传播。
不仅如此,近年以秸秆还田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措施的逐步推行更进一步为病原菌的大量繁殖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大大增加了土壤中病原物的接种体数量[2]。
凡此种种,虽利于节本和增效等,但同时也使土传病害的发生和蔓延成为可能甚至现实。
1.2 土传病害发生概况1.2.1 粮棉油料作物土传病害粮棉油的丰产稳产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当前一些土传病害问题已成为限制我国作物生产的严重障碍。
大豆起源于我国,是国民摄取蛋白的重要来源,但目前以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及由镰刀菌Fusarium spp.和疫霉Phytophthora sojae侵染导致的根病已非常严重。
据调查,胞囊线虫病受害田一般减产10%~30%,严重者达50%以上[3];根腐病情指数一般年份在30%~50%,多雨年份重病地区高达40%~60%,减产损失约10%~20%[4]。
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在某些年份亦严重为害[5]。
目前我国大豆消费量的近2/3依赖进口,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固然很多,但这几种病的严重为害也应是重要因素。
对水稻病害,传统上一向重视稻瘟病(Magnaporthe oryzae)和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其实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在2007年的发生面积已达1718万hm2[6],堪称世界第一大病。
小麦病情近年也已发生显著变化。
在华东、华北和西北广大冬麦区,由丝核菌R. cerealis、雪腐病菌F. nivale和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等感染引起的根病均十分严重,在一些地区已跃居小麦病害之首[7∼9]。
值得警惕的是,在国外严重为害小麦生产的禾谷胞囊线虫病(H. avenae)也已在我国广大麦区发现有分布,个别地区已严重发生,对我国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威胁[10]。
对于棉花病害,枯萎病(F. oxysporum f. sp. vasinfectum)是历史上的头号重病,近年黄萎病(Verticillium dahliae)已取而代之[11,12]。
杂粮作物的根病亦重,如玉米的青枯病(Fusarium spp.)和纹枯病(Rhizoctonia spp.)、高粱和谷子的纹枯病(R. solani)等亦有加重趋势,在某些地区为害严重[13∼15]。
甘薯除黑斑病(Ceratocystis fimbriata)和蔓枯病(F. oxysporum f. sp. batatas)等在各地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外,近年茎线虫病(Ditylenchus destructor)为害上升,在某些地区已严重威胁生产[16]。
马铃薯除原有土传病害外,近年疮痂病(Streptomyces scabies)、干腐病(Fusarium spp.)和癌肿病(Synchytrium endobioticum)亦有蔓延和为害加重之势[17∼19]。
1.2.2 园艺作物土传病害蔬菜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短缺的农产品。
但由于蔬菜生产本身的特点及我国目前的蔬菜生产和管理水平仍较低下,特别是菜农和企业为提高经济收益而采取的大面积单一连续种植的生产方式为病原物的繁殖和扩散提供了适宜的寄主和环境。
此类病原物常见的如根结线虫、立枯病菌、青枯病菌、根肿病菌、枯萎病菌和土传病毒等[20∼24],为害多种蔬菜,导致严重的减产和品质下降,甚至毁种。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发现土壤中许多植物病原菌也可引起人和动物的疾病,如引起洋葱、大蒜和葱软腐病的洋葱伯克氏菌Burckholderia cepacia等在某些条件下可导致人的严重呼吸道疾病[25]。
果树病害传统地以叶斑、果实和枝干病害为主,但近年随着果树品种更换周期的缩短和果园更新速度的加快,以白纹羽(Rosellinia necatrix)和紫纹羽(Helicobasidium mompa)为主的根病以及由多种土壤真菌和线虫引发的果树再植病害(replant disease)已成为生产上的重要问题[26]。
由枯萎病菌F. oxysporum f. sp. cubense引发的香蕉“巴拿马病”曾一度引起社会的恐慌[27,28]。
1.2.3 中草药土传病害中草药作为一类特种作物,近年由于人民群众生活和保健水平的提高,其消费量不断加大。
为解决中草药野生资源日益枯竭问题和满足国内外对中草药的日益增长需求,国内近年大力开展了中草药的人工栽培及基地建设。
但随之而来的是土传病害问题的加剧。
以三七为例,由柱孢菌Cylindrocarpon spp.和镰刀菌Fusarium spp.复合侵染而致的根腐病[29]已成为限制三七种植业发展的最重要第4期李世东等:我国农林园艺作物土传病害发生和防治现状及对策分析 435因素。
该病在主产区云南文山州的常年发病率为5%~20%,重病地可达70%以上,甚至绝产[30]。
由柱孢菌引起的人参和西洋参的锈腐病近年为害亦加剧[31]。
此外,过去一向鲜为人知的黄芪、地黄和麻山药的根病为害也时有报道[32∼34]。
1.2.4 林木土传病害国内过去除对由高等担子菌引起的橡胶树根病有过研究外[35],对其他林木土传病害鲜有涉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