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45.35 KB
- 文档页数:11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及其在中国地理中的重要性。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各拉丹冬地区的生态状况,提高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边疆建设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及特点2. 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3. 各拉丹冬地区的生态保护4. 我国对长江源头的保护措施5. 学生讨论与实践活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在中国地理中的重要性;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及保护措施。
2. 难点:各拉丹冬地区的生态保护及学生讨论实践活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拉丹冬的自然环境、生态状况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各拉丹冬地区的生态保护实例。
3.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4. 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及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各拉丹冬在中国地理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其地位。
3. 生态环境展示: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4. 生态保护案例分析:分析各拉丹冬地区的生态保护实例,让学生了解保护措施及成效。
5.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就长江源头的保护措施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6.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一项保护长江源头的行动计划,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0. 课程评价:通过学生作业、讨论表现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评价学生对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及保护措施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环保意识、实践能力。
2. 评价方法:学生作业: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创新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导语】《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初中语⽂⼈教版⼋年级下册(2018年春季修订版)第18课的课⽂,本⽂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写了雪域⾼原的壮美景⾊,展现了⼤⾃然伟⼤的神奇,表达了作者观瞻如此壮景由衷涌出的豪情。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各拉丹冬,体会作者在描写壮美景观中所融⼊的情感。
【过程与⽅法】 朗读课⽂,抓住重点,学习⽂中写景的顺序和⽅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祖国⼤好河⼭,积极关注环保,为保护美好⽣态做出⾃⼰的努⼒。
【重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地描写景物特征。
【难点】 在写景的过程中,融⼊⾃⼰的情感。
【教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 有关各拉丹冬的挂图和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长江如黄河⼀样是我们的母亲河,她也横贯中华⼤地,⽤她的⽢醇(江⽔)哺育着中华⼉⼥。
这条美丽⽽神奇的江河是多么让⼈亲近啊!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发源于什么地⽅呢?她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将⽬光聚集到祖国西部的雪域⾼原上,去领略那⾥奇异的风光吧。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乡境内。
各拉丹东南北长50千⽶,东西宽30千⽶,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以上的⼭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积790.4平⽅千⽶,有冰川130条。
雪线⾼度北坡5570⽶。
南北坡侧各有⼀条弧形冰川,南⽀姜根迪如冰川,长12.8千⽶,宽1.6千⽶,尾部有5千⽶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冰川长10.1千⽶,宽1.3千⽶,尾部有2千⽶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各拉丹冬地区不仅⽔资源丰富,还蕴藏着⼤量的黄铜、黄铁、⽔晶等珍贵矿物。
在严寒的⽓候条件下,⾼⼭草原上仍然牧草丰盛,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是⽩唇⿅、野驴、雪豹、⾼峰雪鸡等20多种野⽣动物天然庇护所。
除此之外,还有野⽜、野驴、藏羚⽺等国家保护动物。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观看视频第二集了解各拉丹冬知识。
说一说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新课1.各拉丹冬:各拉丹冬雪山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
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30千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千米,冰川130条。
2.作者简介马丽华,生于山东济南。
毕业于山东临沂师院中文系和北京大学中文系。
1976年进藏后历任《西藏文学》编辑,西藏作协副主席,西藏文联副主席。
2003年调至北京,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编审。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苦难旅程》,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涉藏题材文学作品17部。
目标导学一:自主学习检查【自主学习】1.给下列字词注音裸露()黧黑( ) 冻疮( ) 霹雳( ) 砾石( ) 虔诚( ) 蠕动( ) 眩晕( ) 蜷卧( ) 腈纶( ) 皱褶( ) 挪动( )气喘吁吁( ) 接踵而至( ) 熠熠烁烁( )2.解释下列词语爱莫能助:接踵而至:风云变幻:漫不经心:大煞风景:川流不息:历历在目:目标导学二: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一、游记知识补充讲解学游记要学什么(1)游记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2)理清游踪游踪:游记文章里面作者记叙游览的行踪表达游踪的词语:时间、地名、方位名词。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再一次接近各拉丹冬,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
寒冷季节里汽车可以驶过冰河,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中。
熟悉地形的向导布擦达讲,各拉丹冬有阴阳两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近些年来,骤然掀起一股长江考察热一拨又一拨中外勇士在此迈开了认识长江的第一步。
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守三两个月。
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化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外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
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
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来也不免气喘吁吁。
他说自己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人,所以不很适应。
我就更不在话下了。
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
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
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又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
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这里便是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复习要点一、重点字词棱角骤然虔(qián)诚恭顺蠕动凄凉懈怠敦实蜿蜒(wān yán)消长(zhǎng)衰竭漫溢演绎安营扎寨:安、扎:建立,安置;寨:防守用的栅栏。
指部队驻扎下来。
也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或工作基地。
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
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历历在目: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
川流不息:指事物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漫不经心:漫:随便,没有限制,没有约束。
比喻人做事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二、文学常识各拉丹冬,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是长江的源头,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
以此为题,引人遐想,吸引读者。
本文选自《藏北游历》,作者马丽华,当代女作家,195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
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的编辑工作。
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太阳》,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长篇纪实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本文是一篇游记。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之源各拉丹冬的见闻和感受,描述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表达了热爱西藏、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四、知识点1、议论抒情写感受,给读者以强烈的共鸣游记要写出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其中还会渗透作者的情感。
文中作者远望冰塔林的景物,“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融汇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感叹人在自然奇景面前的渺小。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直接发表议论,表达景物带给自己的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2、移步换景巧观察,避免平铺直叙本文采用“移步换景”来观察描写景物,如“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在各拉丹东以东……草坝子上”“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等,移步换景,脉络清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课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马丽华,山东济南人。
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
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二、故事背景1996年,马丽华从遥远的山东来到西藏,正如三毛痴迷于撒哈拉大沙漠一样,马丽华深情地眷恋着藏北高原的雪山草地。
西藏这种自然和人文“秘境”,让马丽华产生了“审美眩晕”。
马丽华的足迹几乎走遍了西藏的每一个角落。
她曾自豪地写道:我所能谈及的西藏已被自己的目光注视过,已被自己的双脚接触过,已被自己的心灵感知过。
多年的西藏游历,让马丽华有机会对自己的所到之处进行观察、欣赏、体验、记录,这段经历不经意间构成了她个人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马丽华说:从中提取的关键词,全都响亮而光彩。
三、理解词义1.酝酿:比喻做准备工作,如事先考虑、商量、相互协调等。
2.恭顺:恭敬顺从。
3.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
4.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5.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6.历历在目:(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在眼前。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总写各拉丹冬的特点,交代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②—⑬):描写“我”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⑭):发现流水,抒发情感。
五、问题归纳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富有雕塑感。
”一句运用什么修辞?这句话有何作用?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棱角多、层次分明,富有雕塑感的特点。
2.第①段的结尾句,有什么必要?交代长江考察热及有探险者牺牲在这项事业里,说明“认识长江”是一项既危险又伟大的事业。
这次“我”随摄制组接近各拉丹东也是一件危险而又伟大的事情,为下文描写各拉丹东作铺垫,引起读者的关注。
3.第②段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的时间之久。
增强了各拉丹冬的神秘感。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描写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景象的文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利用这篇文章进行教学呢?下面我来分享一份优秀的教案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青藏高原地貌特点和长江流域地貌特点。
2. 学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生词、词汇,深化对青藏高原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用诗意感受大自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朗读和分析。
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气候环境(气温、风力等),人文景观等。
2. 生词学习:(1)雪域(2)藏区(3)悬崖(4)崇山峻岭(5)岔路口3. 阅读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句,体会诗人的感受并简单解译。
“莫为宝器千般出,皆因磨损不同多。
——文天祥《过零丁洋》”(2)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宝器”和“磨损”在自然界的具体体现,将自己的感受记录在小本子中。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学通过图片和短视频的展示,让学生了解青藏高原和长江流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环境,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课堂探究(1)课文阅读:选择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读后,分析课文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表、描绘,提高对自然的认识。
(2)生词学习:老师可结合PPT或黑板教学,注重学生对生词的理解和运用。
(3)阅读训练:课堂上,教师先示范,接着让学生自己品味文言诗,并记录下来。
之后,多组讨论,老师批注和点评,以便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3. 巩固与评价教师倡导学生每天选择一个时段到户外,用笔和相机记录下自然中的美丽瞬间,提高他们记录、感受美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学生应该从自然的角度切入,体验自然美的情怀,加深学生对自然的喜爱与崇敬之情。
同时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和记录时代的能力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深感自然的博大与奥妙,同时也体会到了文学作品能够表达人们对自然景观的神往与热爱。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使学生掌握各拉丹冬的概念和意义;(3)培养学生对我国河流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景象;(2)采用小组讨论、探究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认识;(3)运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各拉丹冬的概念和意义;(3)培养学生对我国河流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 教学难点:(1)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地形、地貌特点;(2)各拉丹冬在长江流域中的作用;(3)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行动实践。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相关资料;(2)准备教学课件、图片、视频等;(3)设计教学活动和探究题目。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点;(2)准备笔记本和文具;(3)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美丽景色;(2)引导学生关注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重要性;(3)激发学生对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3)引导学生关注各拉丹冬的概念和意义。
3. 课堂探究(1)分组讨论: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地形、地貌特点;(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3)探究活动:各拉丹冬在长江流域中的作用。
4.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了解周围河流的生态环境;(3)分享实践活动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强调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重要性;(3)提醒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再一次接近各拉丹冬,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
寒冷季节里汽车可以驶过冰河,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中。
熟悉地形的向导布擦达讲,各拉丹冬有阴阳两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近些年来,骤然掀起一股长江考察热一拨又一拨中外勇士在此迈开了认识长江的第一步。
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守三两个月。
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化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外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
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
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来也不免气喘吁吁。
他说自己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人,所以不很适应。
我就更不在话下了。
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
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
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又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
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这里便是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一篇描写青藏高原美丽风景和民俗文化的散文。
该篇散文既展现了长江源头的壮美景色,又揭示了当地藏族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结合教案主题、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详细分析《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主题:《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目标:1.了解青藏高原地貌和气候特点,了解长江源头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
2.了解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批判性的阅读能力。
3.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全民族的多元共存和交流。
二、教学设计1.导入通过提问学生了解长江的流经地区和重要性,同时介绍青藏高原地貌和气候特点。
让学生谈论自己对青藏高原的认识。
创设情景:学生作为旅游导游,向国内外游客介绍长江源头的自然风景和民俗文化。
2.阅读让学生预览全文,通过分段阅读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重点讲解词语:高原、草甸、绿草如茵、河谷、悬崖峭壁、白雪皑皑、藏羚羊、草原、帐篷、唐卡、缠绕、茶马古道等词语。
3.理解通过提问,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例如:(1)长江源头的自然风景如何?(2)文章中描述的人物和物品有哪些?(3)文章中的语言表达有哪些诗情画意的色彩?4.整合通过简单组织,让学生按照常见的散文结构理解文章的构思:开头的自然风景描写,中间的藏族文化展示,结尾的对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的赞美和寄托。
缺词和填空测试。
5.拓展通过借鉴相关文献和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对藏族民俗文化进一步了解和深入了解。
例如:(1)了解藏族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2)了解藏族民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和演变。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需要灵活运用,以达到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主题导入法通过提问、情境化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长江源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各拉丹冬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梳理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梳理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图片。
教师导语:长江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马丽华的游记《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走近长江源,探寻各拉丹冬的神秘,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
设计意图:观看图片,对各拉丹冬有直观的印象,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夯实基础1.自由朗读(1)熟读课文,想象画面。
(2)注意生字读音。
2.字词检测luǒ yùn niàng qián lì zhǒng裸露酝酿虔诚砾石接踵而至dài zǔ dūn jīng yì yì懈怠诅咒敦实腈纶熠熠生辉演绎3.作者简介马丽华,汉族,195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
1976年山东省临沂师专中文系毕业后进藏,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
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作家班后任专职作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太阳》,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长篇纪实随笔《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及论著《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
1997年,作家出版社将《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合集出版,命名为《走过西藏》。
这本合集是马丽华最具代表性的文集。
4.知识卡片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乡境内,各拉丹冬峰周围有20多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峰,形成了唐古拉山的高峰群,在这方圆1500平方公里的高峰区发育着100多条现代冰川,是中国第一大江——长江的发源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再一次接近各拉丹冬,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
寒冷季节里汽车能够驶过冰河,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中。
熟悉地形的向导布擦达讲,各拉丹冬有阴阳两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近些年来,骤然掀起一股长江考察热一拨又一拨中外勇士在此迈开了理解长江的第一步。
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守三两个月。
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个个风云变化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外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
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
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来也不免气喘吁吁。
他说自己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人,所以不很适合。
我就更不在话下了。
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实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
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
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又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
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这里便是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
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
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
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这个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
这个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
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
整座冰塔林就由很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
我用新近装备的柯尼卡拍彩照,使用标准镜头受限,没同时配起变焦镜头使我后悔了一辈子——拍一座完整的冰山,要退出很远。
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
这个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
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第八节腰椎也错了位。
往下的情景多少有些凄凉。
此地的海拔已经超过六千米。
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
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
眼看着兴致极高的伙伴们,大口喘着气,扛着摄影器材,翻过一面冰墙,不见了。
说不见又出现了一个,老远喊我:“都到这地方了,不到处转一转,多吃亏呀!”他从冰墙那边翻过来,到小车里取盛放胶片的箱子。
为节省体力,就在冰上推。
“我要死了。
”我少气无力地说,声音空空荡荡,随即散失在冰原上。
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腈纶棉衣,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
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逐步地冰河已光滑难行。
从北京来的摄影师大吴,负责拍一本相关于藏北的大型画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照相器材就装在一个很考究的箱子里。
唯恐摔坏了,便推着箱子在冰面上爬行。
他用奇怪的“鱼眼”为我拍了一张反转片,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有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
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
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
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第二天,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
在滑极了的冰河上一点点挪动,时而也需爬行——人们越发有经验了,在有坡度的地方,就翻身滚将起来——终于过了冰河,我便半卧在砾石堆上仔细寻找起来,看有没有贝壳、植物之类化石,或者古人类生活过的痕迹,不过很遗憾,没有。
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见我再也没有力气返回了,杰巴他们开着车过来,接我过这个段冰河。
拍电影的那一伙不知又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久久不回来。
不甘心在车里闷坐,又挣扎着去拿座冰河中间的砾石堆。
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
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
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马丽华,山东济南人。
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
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二、故事背景1996年,马丽华从遥远的山东来到西藏,正如三毛痴迷于撒哈拉大沙漠一样,马丽华深情地眷恋着藏北高原的雪山草地。
西藏这种自然和人文“秘境”,让马丽华产生了“审美眩晕”。
马丽华的足迹几乎走遍了西藏的每一个角落。
她曾自豪地写道:我所能谈及的西藏已被自己的目光注视过,已被自己的双脚接触过,已被自己的心灵感知过。
多年的西藏游历,让马丽华有机会对自己的所到之处实行观察、欣赏、体验、记录,这段经历不经意间构成了她个人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马丽华说:从中提取的关键词,全都响亮而光彩。
三、理解词义1.酝酿:比喻做准备工作,如事先考虑、商量、相互协调等。
2.恭顺:恭敬顺从。
3.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
4.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5.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持续地到来。
6.历历在目:(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在眼前。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总写各拉丹冬的特点,交代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②—):描写“我”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发现流水,抒发情感。
五、问题归纳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富有雕塑感。
”一句使用什么修辞?这句话有何作用?此句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棱角多、层次分明,富有雕塑感的特点。
2.第①段的结尾句,有什么必要?交代长江考察热及有探险者牺牲在这项事业里,说明“理解长江”是一项既危险又伟大的事业。
这次“我”随摄制组接近各拉丹东也是一件危险而又伟大的事情,为下文描写各拉丹东作铺垫,引起读者的注重。
3.第②段使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的时间之久。
增强了各拉丹冬的神秘感。
为下文描写作者爬各拉丹冬山的艰难埋下伏笔。
4.写安托师傅“力大如牛”,而此时却“气喘吁吁”,有什么作用?“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都“气喘吁吁”,侧面衬托出各拉丹东环境的恶劣。
5.作者把走路,比作劈雳舞的太空步,有什么作用?本题使用比喻效果分析法。
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幽默风趣的笔调把活动时缓慢的动作比作霹雳舞的“太空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高原反应带给作者的痛苦。
6.“蠕动”一词有何表达效果?“蠕动”一词传神地写出了人在冰谷里行走时身影的渺小,侧面表现了冰谷的宽阔巨大。
7.“这个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请从词的角度赏析这句话。
本题使用赏析句子三步法。
“卖弄”本是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的意思,这里是贬词褒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峰、冰河、冰谷等景物令人目不暇接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冰塔林奇美景色的赞美之情。
8.“眼看着兴致极高的伙伴们,大口喘着气,扛着摄影器材,翻过一面冰墙,不见了。
”从对伙伴们的描写中能够看出“我”怎样的心情?本题使用对比作用分析法。
“我”正遭受着缺氧反应与新伤的剧痛,无法行动,而伙伴们却兴致高昂继续工作,在强烈的对比中表现了“我”郁闷的心情及对伙伴们的羡慕之情。
9.“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这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使用短句,富有节奏感,具有音律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改变冰体形态的惊讶、赞美之情。
10.第段中“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此处的想象有什么作用?由冰川的裂纹和皱褶想象到漫长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并通过对“是否就是年轮”的疑问,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力的赞美。
11.结尾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和作用?本题使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
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内容上,交代了作者在各拉丹冬发现流水声,暗示各拉丹冬是长江的源头,寓情于景,赞美各拉丹冬作为长江源头哺育了西藏,哺育了中华文明。
六、课文主题本文记述了“我”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绘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及自然景物给“我”带来的震撼,表达了“我”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它位于东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9分。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观看的纪录片,说一说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请同学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1.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明确:“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