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随堂巩固训练:第十二章第二讲中国的人文地理(1)
- 格式:doc
- 大小:2.20 MB
- 文档页数:18
第2讲中国人文地理1.我国的行政区划(1)三级行政区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
(2)省级行政区: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2.我国的人口(1)人口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2)人口分布:(3)人口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4)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我国省级行政区图的判读1.省级行政区的识别判断(1)通过轮廓、形状识别省级行政区:各省级行政区各占有特定的空间,都有自己特殊的轮廓特征,也有自己的形状。
要善于发挥想象,把轮廓、形状特征作为判断省级行政区的一把钥匙。
如:云南像开屏的孔雀(①)、广东像大象头(②)、湖北像警帽(③)、黑龙江像展翅高飞的天鹅(④)。
(2)利用突出特征掌握省级行政区:纬度最高的是黑龙江省;纬度最低、全部位于热带的是海南省;跨经度最广的是内蒙古自治区;人口最多的是广东省;位于最大岛屿的是台湾省;兼临渤海与黄海的是辽宁、山东;陆上邻国最多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跨纬度最广的是海南省,浙江是我国岛屿最多的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2.省级行政区的空间定位(1)以主要经线和纬线为线索,构建中国主要行政区网络图(如下图所示)。
一旦这一网络形成,其他省区就可通过相邻位置如陕西东边是山西,再往东是河北等逐渐补充上去。
(2)利用串线法掌握省级行政区的相对位置北回归线穿过的省级行政区:台、粤、桂、滇;长江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
某考察队开展“祖国边疆万里行”活动,如果驾车沿陆上疆界依次要穿越哪些省区?辽、吉、黑、内蒙古、甘、新疆、藏、云、桂;如果乘船沿海岸线依次要经过哪些省区?辽、冀、津、鲁、苏、沪、浙、闽、台、粤、港、澳、琼、桂。
3.省级行政区的区域特征分析省级行政区区域特征分析的基本线索包含三个层次:有什么(在这个省区当中,有哪些地理事物和现象)→怎么样(这些地理事象有何突出特征)→为什么(省区内的地理要素有何联系?如何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
第三部分区域地理第十二单元中国地理第2节中国的人文地理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相邻的两个省级单位是( )A.K、M B.K、N C.L、M D.L、N2.N中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是( )A.族 B.哈萨克族 C.蒙古族 D.藏族解析:由图中轮廓可知K是山西省,L是陕西省,N是西藏自治区,M是湖北省。
陕西省与山西省、湖北省相邻,西藏自治区主要少数民族是藏族。
答案:1.C 2.D读右图,完成3~4题。
3.上图所示内容的地理含义是( )A.“西气东输”路线B.“西电东送”路线C.“南水北调”路线D.“北煤南运”路线答案:D 4.有一位运输商,打算从m地运送一批专项物资到上海,下列较为合理运输路线是( ) A.大同—(大秦铁路)—秦皇岛港—(海运)—上海B.大同—(京包线)—北京—(京沪线)—天津—(海运)—上海C.大同—(京包线)—北京—(京沪线)—上海D.大同—(同浦线)—潼关—(陇海线)—连云港—(海运)—上海答案:A(·安师大附中)下图为“中国部分省区人口承载力分布图”,读图完成5~6题。
中国部分省区人口承载力分布图5.下列省级行政区2000年粮食供养人口数量大于实际人口数量的有( )①四川②江苏③湖南④广东⑤福建⑥广西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解析:读图可知,川、苏、湘三省的2000年粮食供养人口数大于实际人口数。
注意读图的年份是2000年,即中间的数柱。
答案:A6.图中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 滑坡、泥石流频发——植树种草,增加绿地面积B.水土流失——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退耕还林还草C.土地退化——增加化肥使用量,增强土壤肥力D.水资源短缺——跨流域调水,补充水资源解析: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区自然环境问题突出,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土层薄,人地压力大,农业生产活动极易造成水土流失,而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退耕还林还草,是应对的措施之一。
中国地理【考试说明要求】考试要点具体考试内容要求中国省级行政区划中国地形中国气候中国河流了解我国的疆域与行政区划了解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理解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理解我国主要河流及水文特征,【设计思路】江苏地理考试说明中对中国省级行政区划有明确的要求,但是实际考查时有很多与之相关的内容涉及,如果能够对中国的地理概况有一个全面了解,会让学生熟悉命题材料区域图的背景,从而增加感性认识。
本节主要是对中国地理的行政区划、中国地形、中国气候、中国河流这些自然环境特征加以归纳总结,再通过典型例题的解题训练和解题方法归纳解。
在复习备考中,梳理地理知识,构建知识框架,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提炼解答同类试题的思路、技巧和方法,构建思维模式,并运用思维模式进行迁移、重整、变换,解决新知识、新问题,优化解题能力。
第二课时:中国气候【知识构建】【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气温与降水分布特点,理解我国温度带与干湿区的划分2.中国的气象灾害中国气候中国气温中国降水中国气候差异的影响中国地理行政区划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湖泊整体特征差异特征气温与温度带降水与干湿区水文特征与分布主要河流3.中国气候差异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难点内容的应该是理解中国气候差异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通过温度带与干湿区的划分进一步分析我个农业生产的特色。
1、复习重点: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2、复习难点:中国的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课前准备】结合《考试说明》,地图册,把握主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
【课堂活动设计】简要分析考试要求。
学生读图回顾初中地理的三、中国气候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名称分布特点成因冬季气温(1)南高北低(2)南北温差大(1)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大(2)北方白昼比南方短(3)北方比南方受冬季风影响程度大夏季气温(1)大部分地区普通高温(2)南北温差小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虽然比南方低,但北方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因此北方获得的热量不比南方少多少【典型例题1】读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回答问题。
高考一轮复习同步训练:中国人文地理一、单项选择题空巢家庭是指老人独居的一种现象,目前我国城乡家庭空巢率超过五成以上。
2016年1月我国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读我国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变化趋势图,完成1~3题。
1.近年来,我国“空巢家庭”迅速增加的根本原因是()A.城乡差距B.家庭原因C.计划生育D.个人原因2.预计到2040年,实施“全面二胎”政策与“单独二胎”政策相比,0-14岁人口将增加约()A.0.2亿B.0.7亿C.1.0亿D.1.3亿3.“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是()A.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B.家庭负担持续加重C.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D.有利于扩大内需【答案】1.C 2.B 3.D【解析】第1题,近年来,我国“空巢家庭”迅速增加的根本原因是计划生育,其他原因都不会导致“空巢家庭”迅速增加。
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预计到2040年,“全面二胎”政策增加的0~14岁人口大约是15.5×19%=2.94亿人,“单独二胎”政策14×16%=2.24亿,两者相差约为0.7亿人。
第3题,“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后,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但不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家庭负担和多因素有关,“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家庭负担可能会加重,但不一定持续加重;“全面二胎”政策实施不会促使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后,会导致人口增加,有利于扩大内需。
水浇地是指除水田、菜地外,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耕地。
望天田是指无灌溉工程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雨种植水生作物的耕地。
图示为我国部分省区耕地利用结构。
读图完成4~5题。
4.据图推测,甲最有可能是( )A.吉林B.上海C.新疆D.贵州5.有关解决我国“望天田”问题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A.发展灌溉排水系统B.进行规模化人工降雨C.实施高效的旱作农业D.调整耕作区的种植结构【答案】4.B 5.B【解析】第4题,据图可知,甲地的水田、菜地比重大,且菜地比重大于水浇地,说明城市化水平高,对蔬菜的需求量大;无旱地和望天田,说明该地区降水量丰富,应该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结合选项中的地区,上海市最适合。
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中国人文地理一、引言中国人文地理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人口、民族、经济等多个方面。
通过学习中国人文地理,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独特性,同时也可以提高自身的地理素养和人文精神。
本课件将对中国人文地理进行一轮复习,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二、复习目标通过本课件的复习,大家将能够:1、掌握中国的人文地理特点及分布;2、理解中国的人口、民族和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4、掌握中国的人文地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复习内容1、中国的人文地理特点及分布中国的人文地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气候条件多样,地形复杂,河流众多,湖泊星罗棋布,海岸线曲折等。
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国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同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也影响着人文地理的分布。
2、中国的人口、民族和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的分布和流动受到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中国的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这些因素都影响着人文地理的分布和发展。
3、中国的经济发展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的发展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优势和潜力。
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对地理环境产生了影响,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4、中国的人文地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人文地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旅游、文化交流、城市规划等。
通过对人文地理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四、复习总结通过本轮复习,大家对中国的人文地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的人文地理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系统,它涉及到多个方面和领域。
通过对中国人文地理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同时也可以提高自身的地理素养和人文精神。
第1节中国地理概况本节复习脉络:*的;:1.拿捱我国的尴压特征和主要地形区 的廿布特征吃.掌握我国的气候特征.理僻气 醍时农业等方面的为嗚;乱當握找国不同地 区河流的水文特证识记我国主要自然労 鴻的分布狀况沱.学会竹析我国工农业的分 布及枝形就甲国汴.屮国的交通线路及其影 7"J考点一 |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对应学生用书第 220页)[识记一基础梳理]1 •我国的疆域(1) 优越的地理位置① 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部分位于热带。
② 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背靠亚欧大陆。
(2) 辽阔的疆域①填图:在上图中填出领土的四至点。
②濒临的海洋:a 渤海,b 黄海,c 东海,d 南海。
⑶众多的邻国①陆上14个:A 朝鲜,B 俄罗斯,C 蒙古,D 哈萨克斯坦,E 吉尔吉斯斯坦,F 塔吉克斯坦,厂JTJS, 1中昌的地影浚点…屮国的自然地理特征-羽2中回的气候- 冬向呂 中国的河流与湖汨70W100r —-女I_M3&'nr —HieiL 屮■址」.|..;-③邑里宜k 竺itlMiBI'-LUdlSIt盘点二 中凶的鳗挤地理特征G阿富汗,H巴基斯坦,I尼泊尔,J不丹,K印度,L缅甸,M老挝,N越南。
②隔海相望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2. 我国的地形和地貌(1) 地形特征①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②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⑵主要山脉(4) 三大平原:纬度由高到低依次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5) 四大盆地:自北向南依次是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上(6) 主要丘陵:自北向南依次是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3. 我国的气候(1) 内外流区:a 外流区,b 内流区。
⑵水系 水系 主要河流太平洋 长江、黄河、黑龙江、淮河、海河、钱塘江、珠江、辽河、闽江等印度洋 雅鲁藏布江、怒江北冰洋额尔齐斯河(3)京杭运河:自北向南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在南水北调工 程中作为东线的输水通道。
(对应学生用书P122)中新社北京2011年3月5日报道中国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5日在此间表示,即使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47.5%的城市化水平,中国也低于50%以上的世界平均水平,国民收入跟中国水平差不多的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其城市化率都在60%以上,日本、韩国则超过70%。
据此回答1~3题。
1.最能体现中国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是()A.城市人口总数B.城市数目总量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D.城市用地规模解析: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答案:C2.目前阻碍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是()A.社会发展水平B.第三产业的发展C.城乡分割和户籍制度D.国家限制城市发展的政策解析:题干的关键词是“目前”,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其中城乡分割和户籍制度是制约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重要阻碍因素。
答案:C3.为保证城市健康发展,下列城市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A.限制喀什的发展规模,提高喀什区域竞争力B.北京要大力发展卫星城C.青岛要实行海水淡化,打造亲水城市D.杭州要适度发展城市规模解析:喀什是西部“经济特区”为提高其辐射带动作用,应适度扩大城市规模。
北京可以适度发展卫星城。
海水淡化成本太大,青岛市的发展要充分发挥沿海城市优势。
杭州要适度发展城市规模,打造山水城市。
答案:D(2012莆田模拟)读世界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对比图,完成4~5题。
4.依图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城市人口()A.总数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B.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增加C.欠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减少D.两地区所占比重基本持平解析:由图中水平坐标可知,1975年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大致相等,各占约50%。
故选D。
答案:D5.世界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开始快速提升的时期出现在()A.1825年前后B.1875年前后C.1925年前后D.1950年前后解析: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主要看城市人口占本区总人口比重,即分析图中M1和M2曲线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