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病人围手术期规范化镇痛的临床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247.67 KB
- 文档页数:2
骨科常见疼痛管理临床实践指南疼痛是骨科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心困扰。
有效的疼痛管理对于患者的康复和满意度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提供骨科常见疼痛管理的临床实践指南,帮助医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疼痛治疗。
骨科常见的疼痛包括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急性疼痛通常是由于骨折、手术或软组织损伤引起,而慢性疼痛可能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
疼痛管理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
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是疼痛管理的第一步。
医生应询问患者疼痛的部位、程度、持续时间以及伴随的症状,以便了解患者的疼痛状况。
根据患者的疼痛评分,医生可以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对于中重度疼痛,建议采取多种治疗方法联合应用。
药物治疗是疼痛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下是一些镇痛药物使用指南:遵循按需镇痛的原则,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给予适当的药物。
对于轻度疼痛,可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或局部止痛药。
对于中度疼痛,可给予弱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或曲马多。
对于重度疼痛,可给予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或羟考酮。
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避免不合理的联合用药。
鼓励患者按时按量服药,不要随意增加剂量或停药。
非药物治疗是疼痛管理的另一重要手段,包括以下几种方法:推拿:通过手法治疗缓解疼痛部位的肌肉紧张和痉挛。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神经反射,减轻疼痛。
拔罐:通过负压吸引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冷敷或热敷:对于急性疼痛,可采用冷敷以减轻肿胀和炎症反应;对于慢性疼痛,可采用热敷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缓解肌肉紧张。
运动疗法: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运动锻炼,增强肌肉力量,缓解疼痛。
根据实际临床工作经验,以下是一些骨科常见疼痛管理的实践指南:医生应积极患者的疼痛症状,及时进行评估和治疗。
对于急性疼痛,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镇痛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手段。
对于慢性疼痛,医生应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综合运用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等方法。
骨科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镇痛药的应用体会发表时间:2018-02-09T09:23:40.870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11月下第22期作者:张全顺[导读] 由此可见,在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内应用相应的镇痛药物,可有效促进全名患者关节功能快速康复。
(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河北张家口075000)【摘要】目的:体会镇痛药在骨科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
方法:随机抽取66例本院自2016年5月-2017年7月收治的行骨科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目标,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3)、干预组(n=33),给予对照组患者镇痛药(术后),给予干预组患者围手术期镇痛药,观察对比两组围手术期疼痛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关节活动度、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围手术期疼痛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显示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0.05);关节活动度对比显示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骨科关节置换术患者临床治疗中,实施围手术期镇痛药,应用效果显著,既可缓解围手术期疼痛程度、减少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又可提高关节活动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镇痛药;骨科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应用效果关节置换术在骨科治疗中最为常见,其是应用高分子材料、金属等,根据患者关节结构、功能、形态制成相应的人工关节假体,将其置入人体中,代替患病的关节,达到缓解疼痛、恢复关节功能的目的[1]。
但在骨科关节置换术治疗前后,由于疼痛感,易降低患者手术耐受度及治疗依从性,直接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效果。
因此,采取有效的镇痛措施,提高患者的耐受度,有助于手术顺利开展、促使关节功能尽快好转。
本次研究主要探析镇痛药在骨科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应用体会,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随机抽取66例本院自2016年5月-2017年7月收治的行骨科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目标,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3)、干预组(n=33);对照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62.6±10.5)岁;干预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3.3±11.3)岁,将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差异不明显,P>0.05。
腕踝针疗法用于骨折围手术期镇痛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腕踝针疗法用于骨折围手术期镇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拟从本院2021年6月~2023年5月在叙永县中医医院骨伤科及医联体单位住院的骨折围手术期疼痛的患者选取180例开展研究,按照随机分化法将其分为三组:对照组、观察组1、观察组2,各60例。
三组患者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对比三组疼痛量表(VAS)评分、睡眠质量;比较两组焦虑、抑郁程度。
结果:治疗后,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1、观察组2患者VAS、PSQI、SAS、SDS各项下降明显,且观察组2患者以上各项评分均低于观察组1,差异显著(P<0.05)。
结论:针对骨折围手术期患者在药物基础上联合腕踝针疗法镇痛效果更好,能够减轻其疼痛感,利于睡眠,减少不良心理反应,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腕踝针疗法;骨折;围手术期;镇痛临床针对骨折多采取手术治疗,疼痛为骨折后普遍存在的症状,对患者身心健康影响较大,且持续疼痛,会使其产生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不利于病情恢复。
因此,做好围手术期的疼痛护理十分重要[1]。
其中双氯芬酸钠抗镇痛效果较好,更有抗炎效果,但该药物存在一定副作用,还会使肾对氨甲喋呤的排泄下降。
有研究显示[2],腕踝针是一种中医特殊针刺疗法,适用于各系统的痛症,镇痛效果获得广泛认可,但关于该针刺疗法应用于骨折围手术期当中的研究较少。
现以本院骨折围手术期疼痛的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腕踝针疗法的应用效果,其内容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取2021年6月~2023年5月本院就诊的骨折围手术期疼痛的患者180例开展研究,遵循随机分化法将以上患者分为3组:对照组、观察组1、观察组2,各60例。
其中对照组中男、女例数分别为35例、25例,最小、最大年龄分别为19岁、66岁,均龄(43.52±3.47)岁;观察组1中男、女例数各为31例、29例,最小、最大年龄分别为20、70岁,均龄(43.78±4.81)岁;观察组2中男、女例数分别为28例、32例,最小、最大年龄分别为22、71岁,均龄(43.93±4.23)岁.3组以上资料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