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支原体的毒力、持续感染性和传播特性》
- 格式:doc
- 大小:205.63 KB
- 文档页数:14
肉牛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一、临床症状:1. 呼吸困难:受感染的肉牛会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气喘和吸气困难。
2. 咳嗽:受感染的肉牛会出现持续性咳嗽,咳嗽声音低沉且粗糙。
3. 鼻部分泌物:肉牛鼻部分泌物增加,呈黄绿色黏稠液体。
4. 发热:受感染的肉牛会出现发热,体温通常升高至39℃以上。
5. 食欲减退:受感染的肉牛常常出现食欲减退的情况。
6. 体重减轻:由于食欲不振和呼吸困难,受感染的肉牛体重通常会减轻。
二、实验室诊断:1. 病原学检测:可以通过分离和鉴定肉牛支原体进行确诊。
常用的方法包括PCR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2. 血液检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白细胞计数和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CRP)来评估炎症反应的程度。
3. X线检查:可以通过X线拍片来观察肺部炎症的情况,如肺实变和肺部浸润。
三、治疗:1. 抗菌治疗:选用适当的抗生素对肉牛进行治疗,如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或四环素类药物。
2. 对症治疗:包括使用退热药物降低体温、提高咳嗽症状和呼吸困难,增加免疫力。
3. 支持治疗:给予营养支持,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提供适当的休息。
四、预防措施:1. 疫苗接种:经过疫苗免疫可以降低肉牛感染肉牛支原体肺炎的概率。
2. 环境卫生管理: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和干燥,定期清理粪便,减少细菌传播的机会。
3. 饲养管理:提供充足的饲料和饮水,保持肉牛的营养水平和免疫力,减少发病的概率。
4. 隔离患病肉牛:一旦发现肉牛感染肉牛支原体肺炎,应立即隔离患病肉牛,避免疾病传播给其他健康肉牛。
肉牛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咳嗽、鼻部分泌物、发热、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
实验室诊断可以通过病原学检测、血液检查和X线检查来进行确诊。
治疗包括抗菌治疗、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预防措施包括疫苗接种、环境卫生管理、饲养管理和隔离患病肉牛。
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防治与措施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bovis)是一种由牛传染性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会对牛群的健康和养殖业产生重大影响。
以下是关于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防治与措施的详细介绍。
一、病原学知识牛传染性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是一种细菌,没有细胞壁,具有很高的变异性。
它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唾液和尿液传播。
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主要症状包括咳嗽、打喷嚏、流泪、浓稠的鼻液、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和体重下降等。
二、防治措施1. 强化生物安全措施:加强牛群的管理,确保动物居住环境的干净和整洁,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
建立隔离区和隔离动物的制度,确保新进动物的健康情况。
2. 配置合适的饲料: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增加牛群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应避免粗糙饲料和饮水受到污染。
3. 接种疫苗:现在市场上有一些针对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疫苗,可以帮助预防该疾病。
合理使用并定期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防止病原菌的传播。
4. 早期诊断和治疗:及时发现疾病的症状并进行正确的诊断,可以在早期阶段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减少疾病的扩散。
5. 牧场管理:实施良好的牧场管理措施,包括定期清洁饮水设施,及时清理动物粪便,并定期检查动物的健康状况。
6. 定期检测:定期进行牛群的检测,特别是新进的动物,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病例的动物。
对检测到的感染动物要进行隔离和适当的治疗。
7. 加强畜禽检疫:在畜禽进出口环节,对牛群进行全面检疫,确保没有患病动物的输入,防止病原菌传播。
8. 提高个人卫生习惯:饲养员要加强个人卫生和防护,减少病原菌的传播机会。
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生物安全措施、配置合适的饲料、接种疫苗、早期诊断和治疗、良好的牧场管理、定期检测、加强畜禽检疫以及提高个人卫生习惯。
通过综合应用上述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发生和传播,确保牛群的健康和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黄牛感染支原体继发急性牛出败的病例报告段定然(云南省腾冲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保山679100)原体肺炎临床上以间歇性轻咳为特点,本病如无继发感染很容易被忽视。
牛出败病按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败血型、浮肿型、肺炎型和肠炎型。
支原体病和牛出败都是兽医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
支原体感染的危害在腾冲本地品种表现不明显,在外来肉牛品种上较严重。
牛出败急性败血型在本地黄牛上也不多见,多发生在外来肉牛上。
预防牛出败的关键是要加强饲养管理、减少牛只应激,提高牛群的健康状况,养殖环境严格清洁和消毒,减少病原传入和存在,对牛群进行科学的免疫,降低牛只易感。
牛;支原体;牛出败;报告牛支原体肺炎是由牛支原体等致病性支原体引起的,成年牛支气管炎或间质肺炎为特征的慢性呼吸道病,临床上以间歇性轻咳为特点,本病如无继发感染很容易被忽视。
牛出败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以败血症和组织器官的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又称牛出血性败血症,按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败血型、浮肿型、肺炎型和肠炎型。
2021年3月13日腾冲市一养殖户报告其饲养的黄牛在夜间突发急病、来不及治疗快速死亡的情况,10日内死亡3头,报到笔者所在中心请求诊断,接报后笔者到现场进行诊断处置。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情况,临床表现症状,病理剖检变化,结合实验室检验结果,诊断该养殖户的黄牛发生支原体感染继发急性牛出败,据诊断结果,指导养殖户采综合措施防控疫情,成效明显,已50d 没有新发病例。
现将诊断处置情况报告如下。
1流行情况该养殖户2020年8月开始建牛舍养牛,从事肉牛育肥,现圈养存栏各种黄牛43头,品种以西本门塔尔杂交牛为主,此次病死前从未发生牛只死亡情况,饲养期内,牛只时有购进卖出,最后一次购牛距病死牛时间已超过2个月,养殖的牛只有一部份免疫过牛口蹄疫A+O二价灭活疫苗,除此之外未疫免疫过其它任何疫苗,该养殖户周围200m 内没有农户养牛,牛群白天看不到任何临床症状,死亡都发生在晚上和夜间,时间分别是3月2日、3月8日、3月12日,死亡的牛都在2岁以上,且膘情较好。
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防治与措施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Bovine mycoplasma pneumonia)是由牛传染性支原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影响了养殖牛的生产效益。
为了防止和控制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传播,应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 接触控制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接触感染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应尽可能减少牛与患病牛接触的机会,特别是在排气严重的情况下。
对于疑似感染牛的隔离和处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应将其与其他健康牛隔离,避免传播病原体。
2. 维持良好的空气质量空气质量对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流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应维护牛舍的通风良好,确保空气流通,并避免牛舍内空气污染。
定期清理牛舍的床和粪便,以减少病原体在环境中的存活时间。
3. 强化日常管理规范的日常管理对于预防和控制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是至关重要的。
包括定期体检牛群,观察是否有异常临床症状,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牛。
对于患病牛的饲养管理应加强,包括提供充足的饮水和营养,并控制牛舍的温度、湿度和通风等。
4.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市面上已经存在针对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疫苗,养殖者可以根据兽医的建议进行接种,提高牛群的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
5. 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可用于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治疗,但应遵循合理使用原则。
不宜滥用,避免出现抗药性。
在使用抗生素时,应遵循兽医的建议,并按照正确的剂量和使用时间进行。
应密切观察牛群的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6. 定期检测和监测定期对牛群进行检测和监测,包括采集牛咽拭子、血清样本等进行实验室检测,以及观察临床症状等,可以及早发现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感染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对养殖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为了防治此病,应采取综合的措施。
接触控制、维持良好的空气质量、强化日常管理、疫苗接种、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定期检测和监测,都是有效的防治手段。
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防治与措施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bovis pneumonia,简称MBP)是一种常见的牛群传染病,主要病原体为支原体。
本病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要临床表现,引起牛群严重危害,严重损失养殖业者的生产经济利益。
因此,MBP的防治十分重要。
MBP的传播途径主要有3种:空气传播、直接接触和环境传播。
疫源牛的呼吸道分泌物、唾液、眼泪等含有MBP的病原体,感染的犊牛及成年牛排泄物中也可含有MBP。
当存在密集饲养的牛群时,牛之间的空气流动相对较差,疫源牛咳嗽时排出的口腔分泌物和呼吸道分泌物就会通过空气传播到周围的牛,同时MBP也会通过牛之间的直接接触或环境传播,使得牛群中传染MBP的风险不断增加。
为了控制MBP的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要从饲养管理上入手,例如加强空气流通、控制饲养密度、保持饲水干净等,在饮用水中添加抗生素,可以有效降低MBP感染的风险。
其次,要对疫源牛进行及时隔离治疗,同时密切监测,当检测到MBP 阳性时及时隔离治疗,避免疫源牛继续传染。
此外,对于MBP感染的牛,需要及时进行治疗,同时还要进行预防性治疗,预防病原体复发。
防治MBP的关键在于预防,特别是在牛群密集饲养的情况下。
为了降低MBP的风险,需要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如加强饲料卫生管理,定期清理牛舍、配备清理设备,疫苗接种等方法都可以有效降低MBP的感染率。
另外,在处理牛群MBP感染时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例如,当出现MBP感染疫情时,应及时进行病原学分析,了解情况,采取相应的防疫措施,组织疫苗接种或群体化抗生素预防措施。
同时,还需要对牛群进行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疑似MBP感染的牛,以保证牛群健康状况。
总之,牛MBP的防治工作需要全方位的策略和措施,从饲养管理到监测和预防措施等多方面的细致处理,才能有效地保障牛群的健康和饲养者的利益。
简述牛场牛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周卫松;周国梅【摘要】牛作为畜牧业养殖的主要对象,牛的养殖在促进较多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牛在养殖过程中需要重视管理,做好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保证牛的健康生长。
本文主要探讨牛场牛支原体肺炎诊断与治疗方法,全文主要从牛支原体肺炎的病因、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方面进行分析。
【期刊名称】《新农民》【年(卷),期】2019(000)005【总页数】2页(P87-88)【关键词】牛场;牛支原体肺炎;诊断;治疗【作者】周卫松;周国梅【作者单位】[1]山东省乐陵市畜牧发展中心,山东乐陵253600;[1]山东省乐陵市畜牧发展中心,山东乐陵253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畜牧业发展中,疾病防治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
肉牛患传染性支原体肺炎是因为感染了牛支原体所导致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其最为主要的特征就是坏死性肺炎。
病牛可以通过呼吸道分泌物、飞沫等将病原排到体外,如果健康肉牛和感染牛近距离接触,就有可能感染该病,因此将对养殖户经济利益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详细综述牛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治疗等内容,以期为今后牛场诊治此病提供可靠依据。
1 牛支原体肺炎病因分析牛支原体肺炎的病原菌为支原体,现代研究显示支原体在人体以及动物体内广泛分布,大多数支原体不会致病,但是部分支原体会引起不同部位出现感染,其中呼吸道最容易发生支原体感染。
牛支原体肺炎属于一种传染病,能够在牛群与羊群中广泛传播,治疗不及时的情况下可造成病情加重,比如出现关节炎、肺炎、结膜炎等,因而对明确诊断的牛支原体肺炎治疗主要是对支原体的有效治疗。
2 牛支原体肺炎的诊断2.1 临床症状表现临床症状表现是进行疾病诊断的重要方法,牛支原体肺炎感染后会出现食欲减退、呼吸急促、身体消瘦,同时牛脾气变得暴躁,此外,牛还会出现咳嗽、叫声浑浊,夜间咳嗽表现会明显加重,随着病情发展还会出现浓鼻涕。
部分支原体肺炎病牛粪便中带有血色,还存在呕吐、腹泻等表现;部分牛支原体肺炎还存在高烧表现,高烧持续3-4d。
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防治与措施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简称牛支肺)是一种由牛传染性支原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直接接触和污染物传播。
该疾病主要影响牛只的呼吸道,导致呼吸困难、咳嗽、鼻流等症状,给牛只的生长和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预防和控制牛支肺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就牛支肺的防治措施进行一些探讨和介绍。
一、牛支肺的防治措施1. 疫苗接种:预防疫苗是牛支肺预防的重要手段。
定期为牛只接种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疫苗,可以有效提高牛只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2. 环境消毒:保持牛舍、饲养场所的清洁卫生,定期对牛舍进行彻底消毒。
尤其是在疫情期间,要加强消毒工作,减少病原体在环境中的存活,减少疾病的传播。
3. 牛只隔离:对于患有牛支肺的牛只,要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疾病向其他牛只传播。
隔离期间要加强对患牛的护理和观察,确保其能够尽快康复。
4. 定期体检:定期对牛只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牛支肺的早期症状,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措施,减少疫情的扩散。
5. 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提高牛只的免疫力,降低患病率。
给予牛只充足的饲料、清洁的饮水和合理的运动空间,是预防牛支肺的重要措施。
6. 合理使用抗生素:对于患有牛支肺的牛只,可以适当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但是要注意合理使用,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
二、牛支肺的防治工作1. 提高防疫意识:加强对养殖户的防疫宣传教育,普及牛支肺的防治知识,提高养殖户的防疫意识,鼓励养殖户定期为牛只进行健康检查和疫苗接种。
2. 建立健全的监测制度:加强对牛支肺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建立健全的防疫管理制度,及时发现疫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和处理,阻断疫情的传播。
3. 合作联防联控:加强畜牧兽医部门与养殖户之间的合作,建立健全的联防联控机制,共同推动牛支肺的防治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4. 加强科研攻关:加强对牛支肺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不断提高防治技术水平,为牛支肺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doi:10.19369/ki. 2095 —9737.2019.01.042肉牛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夏占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畜牧总站,黑龙江加格达奇165000)摘要:肉牛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是由于感染牛支原体而引起,主要特征是发生坏死 性肺炎。
该病的病因比较复杂,与机体自身状况、环境、饲养管理条件以及感染因子等都密切相 关,通常是3月龄至1岁阶段的犊牛容易发病,尤其是舍饲期间发病率最高。
该病在常发地区 通常呈慢性或者隐性感染,呈现散发,而在新发地区往往呈暴发或者地方性流行。
只要牛感染 就会持续带菌,导致其他健康牛发病,很难彻底清除病原,应加以防控。
关键词:肉牛;支原体肺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药物治疗;饲养管理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1流行病学支原体是引起该病的病原,其是一种原核细胞微生物,具有多种形态。
牛感染支原体后会造成巨大的危害,能够引发多种病症。
牛感染后,病 原体会与寄生细胞争夺营养,导致寄生细胞被损害,从而引起发病。
该病可进行水平传播,也可通 过垂直传播,还可经由生殖道或者污染物传播。
水平传播,通常是由于冬季没有恰当通风而导致。
垂直传播,即妊娠母牛感染后会导致胎儿感染。
一般来说,主要是1周龄左右的犊牛容易感染支原体,其潜伏期长短不等,病死率较高。
该病的暴 发基本上与运输密切相关,只要牛群出现发病或者有青年牛处于潜伏期,则很难被彻底清除。
牛 感染后可持续几个月携带病原体,有时甚至长达几年,从而成为该病一个重要的传染源。
2临床症状由于牛体况以及饲养条件不同,会在不同的时间出现发病和死亡,据此将其分最急性型、急性 型和慢性型。
一般来说,只有个别牛会呈现最急性的症状,大部分呈现急性型和慢性型的症状。
2.1最急性型牛在开始感染时,就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文章编号:2095 —9737(2019)01 —0082 —02状,较易被发觉,但由于很快死亡而较难采取治疗。
2019年第01病牛病原会通过飞沫、呼吸道分泌物等排出体外,健康肉牛在接触感染牛后,非常容易染病,对养殖户经济效益造成巨大影响和损失。
牛场养殖过程中必须要做好牛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1流行特点牛支原体肺炎属于牛肺部疾病的一种,由牛支原体所致,俗称烂肺病,该病传染性非常强,传播途径以呼吸道为主。
该病多出现在3月龄~1岁小牛,常见发病区域有隐性或慢性传染,在新发病区则有明显的暴发性趋势,大范围流行,牛支原体肺炎的发病与支原体、牛生活环境、自身抗性、饲养管理等密切相关,在防治方面需要综合分析考虑,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2发病症状在临床上没有明显症状表现,观察小牛外观,不存在异常表现,能够正常采食,在眼角以及鼻处等位置存在粘液性以及脓性分泌物。
检测犊牛体温未发生异常变化,偶尔病牛体温会出现一定升高,呼吸频率加大。
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牛会表现出剧烈干咳,以单发性为主,胸部听诊,可见哮喘样锣音,病牛在呼气和吸气时都会有哮喘样锣音出现。
初始期仅个别牛会出现疾病表现,短时间内会大规模发病,最终整个牛群染病,出现发病症状。
病牛采食量明显下降,同时还存在有咳嗽等表现,病牛体温升高,达到40~42℃,呼吸频率加快,在眼鼻等位置会出现脓性分泌物。
该病发展至一定阶段后,病牛咳嗽持续加重,存在有剧烈干咳等表现,听诊可见高调锣音。
3诊断牛支原体肺炎与支气管炎有较大的区别,临床特征表现明显,咳嗽多为干咳,以短促型为主,听诊时局部肺泡音减弱,叩诊可听浊音区。
牛支气管炎也分为慢性和急性,急性牛支气管炎有气喘和咳嗽等表现,有鼻分泌物,触摸病牛气管以及咽喉等区域会出现咳嗽、疼痛等表现。
病牛体温多正常,少数病牛体温升高,临床症状表现不是十分明显。
慢性牛支原体肺炎病牛有长期咳嗽、呼吸困难等表现,听诊有湿性锣音,病体逐渐消瘦,随病程发展病情持续加重。
该病的特点是体温升高,持续3~4d后会波及整个牛群集体发病,食欲下降,迅速消瘦。
9牛支原体肺炎的研究概况袁晓娟1,樊章梅2(1.黔东南州动物预防控制中心556000;2.黔东南州饲草饲料站556000)摘要:牛支原体对我国养牛业的危害非常严重,病原主要引起牛的呼吸道症状、关节炎等。
本文就牛支原体的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诊断方法、疫苗研究等进行一一概述,以期为养殖业净化消除该病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牛支原体肺炎;特征;研究概况牛支原体是牛支原体肺炎的病原,我国在2008年首次在患肺炎的犊牛肺脏中分离到该病原,之后又相继在中国各个省、自治区引进犊牛中分离出该病原。
本文就对牛支原体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牛支原体病的相关研究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1病原学特征支原体是最小的微生物,繁殖方式主要为二分裂繁殖,无细胞壁,具有高度多形性。
细胞膜中胆固醇的作用是为了保持细胞膜的完整性,两性霉素B 、皂素等能作用于胆固醇,引起支原体死亡。
一般说来,决定肺炎支原体是否致病的是一种特殊的末端结构,鼻腔和乳腺是牛支原体常在的部位。
该病原在pH7.6~8.0生长,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10%~20%的马血清以满足胆固醇,并稳定细胞膜。
支原体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生长曲线,也会经过4个时期,与细菌的区别是其繁殖速度较细菌慢,生长的量也较少,且液体培养基不浑浊。
大多数兼性厌氧,在含琼脂较少的固体培养基上要孵育48~72h 后,出现典型的“荷包蛋样”菌落。
牛支原体在避免阳光直射条件下可存活数周,在牛乳、海绵、水、粪、棉、秸杆、木和不锈钢等均能存活。
2流行病学牛支原体自然感染的潜伏期比较难确定。
有的牛在接触感染牛2周后发病。
特别是1周龄的犊牛最易感染支原体肺炎,而且病情急剧,症状明显,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较高。
感染牛支原体肺炎的牛有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传染源,因为它在康复后的几个月或几年仍可携带病原体。
该病的传播方式包括呼吸道传播、接触感染、垂直传播等,公牛配种或人工授精(使用其冻精)都会导致牛支原体的感染[1]。
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防治与措施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简称牛支肺)是一种由牛支原体引起的传染病,是影响牛群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牛支肺不仅会造成牛只的生产性能下降,还会对牛只的生存和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对农民的经济收益也会带来很大影响。
预防和控制牛支肺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防治与措施。
一、疾病特点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是一种由牛支原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
潜伏期约为1-3周,临床症状为咳嗽、发热、流鼻涕、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
部分患牛会出现呼吸困难、胸腔积液等症状。
严重影响牛的生产能力和健康状况,严重的患牛可能导致死亡。
二、防治措施1. 加强饲养管理对牛只进行细致的饲养管理,保持牛只舒适、卫生的饲养环境,避免因环境脏乱导致疾病的传播和发生。
2. 增强牛只免疫力对牛只定期进行免疫接种,提高牛只的免疫力。
可选用支原体疫苗,提高牛只对牛支原体的抵抗能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3. 避免交叉感染对于患有牛支肺病的牛只要及时隔离治疗,避免与其他牛只接触,防止交叉感染。
4. 定期检测定期对牛只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疾病的症状和病原体的存在,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遏制疾病的传播。
四、预防措施对于养殖户来说,预防牛支肺病的发生比治疗更为重要。
要做好以下预防工作:1.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饲养环境整洁卫生,减少病原体的存活和传播。
2.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患有牛支肺病的牛只,并隔离治疗。
3. 养成良好的饲养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交叉感染,加强牛只的营养和锻炼。
4. 加强科学研究,寻求更为有效的疫苗接种和药物治疗,提高牛只的抵抗力。
在牛支肺病的防治中,养殖户和相关机构都要密切合作,互相配合,采取有效的措施,共同为预防和控制牛支肺病而努力。
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有效地遏制牛支肺病的传播,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牛支原体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属于微生物界中的霉伤寒菌目。
它是引起牛类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并在乳房炎、关节炎、生殖系统疾病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致病性。
牛支原体主要通过空气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并可在牛群内迅速传播和扩散,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牛支原体具有一些独特的病原学特征,使其与其他病原菌有所区别。
首先,牛支原体没有细胞壁,这使得它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有所不同。
其次,牛支原体具有多样化的表型特征,可以在不同的组织和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生长形态和生物学特性。
牛支原体感染会对牛群的健康和生产性能造成严重影响。
它可引起牛的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等,导致牛的呼吸困难、咳嗽、呼吸音异常等症状。
同时,牛支原体还可导致乳房炎、关节炎和生殖系统疾病,对奶牛的乳量和繁殖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鉴于牛支原体对牛群健康和养殖业的巨大影响,制定和执行牛支原体的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这些标准应涵盖对病原菌的检测、诊断、防控和治疗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有效地控制和预防牛支原体的传播和感染。
本文将重点探讨牛支原体的定义、病原学特征以及牛支原体标准的必要性。
通过深入了解牛支原体的相关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这一严重病原体,保障牛群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探讨牛支原体的标准。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本文的概述进行阐述,介绍牛支原体及其相关背景知识,并说明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将详细讨论牛支原体的定义和病原学特征。
在2.1节中,将详细介绍牛支原体的定义,包括其基本特征、分类和命名等方面的内容。
然后,在2.2节中,将深入探讨牛支原体的病原学特征,包括传染途径、感染机制以及对宿主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讨论的结果,强调牛支原体的重要性,并阐明制定和遵守牛支原体的标准的必要性。
牛肺疫的症状与防治一、牛肺疫的概述牛肺疫又称牛支原体病、牛支原体性哮喘,是由牛支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
牛支原体是一种类似细菌的微生物,生长在牛的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在适宜温度下能够繁殖和生存。
牛肺疫是全球性的疾病,能够感染所有年龄的牛,尤其是对于牛群中的幼崽和生长较慢的牛,更容易发病。
二、牛肺疫的症状1. 牛肺疫的早期症状牛肺疫的早期症状比较轻微,大多数情况下发病过程较长,病情发展缓慢,具体表现为:(1) 间歇性的咳嗽:牛肺疫的早期表现通常是咳嗽有时出现,持续时间较短。
(2) 浅呼吸:病牛呼吸灵活、浅短,当剧烈运动或奔跑时易出现气促、叹息的症状。
(3) 粘液流出:病牛的鼻孔内会出现细腻的黏液或草状分泌物,牛在病初期内部鼻腔产生炎症,使牛粘膜产生大量分泌物。
2. 牛肺疫的中期和晚期症状(1) 气喘和气促:牛肺疫的病情发展到这一阶段时,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气喘和气促症状,似乎病牛呼吸很困难,呼吸时能够见到鼻翼扩张。
(2) 体温升高:当牛肺疫病情加重时,常常伴随着体温升高,也称为低烧,体温一般在38.5℃左右,即便在治疗之后也没有明显下降。
(3) 消瘦:牛肺疫的晚期症状是令人担心的,病牛会出现体重明显减轻,消瘦和食欲不佳,长期患牛肺疫,可能会出现排便状态不良,孕育能力下降等。
三、牛肺疫的防治1. 疾病的预防(1) 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保持牛棚内的卫生环境,使牛在适宜的温度、通气条件和湿度下生活。
(2) 清理牛粪:牛粪可以为细菌繁殖提供良好的环境,所以及时清理牛粪,减少病菌在牛棚内的传播。
(3) 提高牛的免疫力:在牛幼仔的时候进行疫苗接种,提前达到免疫的目的。
2. 疾病的治疗(1) 使用抗生素:牛肺疫的治疗主要靠抗生素,但是不能随便使用,应该根据牛病情选择相应的药物。
(2) 口服治疗:牛肺疫常常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口服药物可以使效果更好。
(3) 改善饮食:对于病牛来说,重要的是要维护身体的营养,改善饮食结构,提供更加丰富和营养的食品。
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防治与措施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常见的牛类呼吸道传染病,由牛传染性支原体引起。
该病主要存在于牛群中,尤其是年轻的或免疫力较差的牛群中。
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对乳牛的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对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防治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防治和措施。
1. 掌握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了解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传播途径、潜伏期和传染源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深入了解疾病的特点和规律,才能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
2. 做好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不同地区和牛群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疫苗进行接种。
应该注意,疫苗接种需要根据季节和牛群的健康状况进行合理安排。
3. 加强牛群管理:要保持牛舍的干燥、通风和清洁卫生,减少病原菌在环境中的传播。
合理安排牛的饲养密度,避免牛群的过度拥挤。
加强饲养管理,供给牛群充足的营养,增强牛的免疫力。
4. 强化辨别疫情和早期治疗:及时观察牛群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和隔离患病牛。
一旦发现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症状,应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推行合理用药和规范操作。
在牛群中开展强制检测工作,及时发现潜在感染者,并进行隔离和治疗。
5. 加强兽医监测和防控: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是一种甲类动物疫病,应及时报告当地畜牧兽医部门,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疫情报告。
兽医部门要加强监测和检测工作,及时发现疫情,采取有力措施进行防控。
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防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和管理方法。
通过加强疫苗接种、牛群管理、早期治疗和兽医监测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发生和传播。
肉牛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肉牛支原体肺炎是由肉牛支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发热、咳嗽等,严重影响了肉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在养殖过程中,要及时识别和治疗肉牛支原体肺炎,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保障肉牛的健康和生产。
一、临床症状1. 呼吸困难:患有肉牛支原体肺炎的肉牛会出现呼吸急促、气喘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呼吸困难。
2. 发热:肉牛感染支原体后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升高,一般会超过39℃。
3. 咳嗽:患有肉牛支原体肺炎的肉牛会出现持续性的咳嗽症状,咳嗽声音较为沙哑。
4. 食欲不振:患有肉牛支原体肺炎的肉牛会出现食欲不振,影响了食量和生长发育。
5. 分泌物增多:患有肉牛支原体肺炎的肉牛呼吸道内会有大量的分泌物,严重时会有鼻涕流出。
二、实验室诊断1. 鼻腔拭子检测:可以采集疑似感染肉牛的鼻腔拭子样本,通过PCR检测方法对支原体进行检测。
2. 血清学检测:采集患病肉牛的血清样本,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或间接荧光抗体法(IFA)检测支原体的抗体水平。
3. 细菌培养:采集肉牛呼吸道分泌物样本进行细菌培养,观察菌落形态,进行鉴定。
三、治疗措施1. 抗生素治疗:对于确诊为肉牛支原体肺炎的肉牛,可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等。
2. 病毒抑制剂治疗:对于支原体病毒抑制剂可能有一定的疗效,可根据病情选择使用。
3. 营养支持:在治疗过程中,可给予肉牛足够的营养支持,提高免疫力。
四、预防措施1.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肉牛圈舍的卫生,定期清理粪便、通风换气,预防病原菌的传播。
2. 合理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提高肉牛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3. 疫苗预防:可采用支原体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提高肉牛的免疫力,减少发病率。
4. 定期检测:定期对肉牛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患病肉牛并进行隔离治疗。
5. 饮水卫生:保障肉牛的饮水卫生,避免因为饮水受污染而引起感染。
33浅谈牛支原体肺炎闵云龙(青海省天峻县舟群乡畜牧兽医站817299)摘要:牛支原体肺炎(bovine mycoplasma pneumonia )是牛感染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 )后引发的以支气管和间质性肺炎为特征性病理变化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目前的报道中,牛支原体仅可引起牛和水牛发生感染,并没有人感染牛支原体的病例出现。
感染牛支原体的患病牛在临床中主要变现为体温升高,咳嗽,呼吸加快,流脓性鼻汁等呼吸道症状,严重时可引起严重的肺炎症状和可视黏膜多发生炎症。
犊牛感染牛支原体后的临床症状较成年牛的临床症状严重。
对于牛感染牛支原体而发生的肺炎在临床中尚未有疫苗可以进行免疫接种,仅可采取对症治疗措施,缓解病情。
本文对牛支原体肺炎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防控措施进行了综合的阐述,望对相关工作者带来帮助,降低此病的发生,促进养牛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牛;支原体肺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防控措施1961年,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 )被认为其可引起病牛发生乳腺炎,随后,在1976年,牛支原体被认为主要是引起病牛发生呼吸道症状。
至今,有许多关于牛支原体引起病牛发生结膜炎,流产,耳炎等的相关报道。
1965年首次发生牛支原体肺炎(bovine mycoplasma pneumonia )的阳性病例,随后,1972年日本报道牛支原体引起的牛支原体肺炎。
美国,英国等国家也相继暴发了牛支原体肺炎。
在我国也存在大量患有牛支原体的临床病例。
目前牛支原体肺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给世界范围内的养牛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积极有效的防治牛支原体肺炎成为了基层工作者主要工作之一。
1病原牛支原体肺炎(bovine mycoplasma pneumonia )是牛感染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 )后引发的以支气管和间质性肺炎为特征性病理变化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Leachii支原体对奶牛的危害及防控措施作者:田琳琳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6年第1期田琳琳(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大庆1 63319)摘要:奶牛业是我国畜牧业的支柱,然而Leachii支原体感染给奶牛产业带来了极大的难题,现对Leachii支原体进行简单介绍,并从该支原体的诊断、危害和防控三方面进行总结,以增加对Leachii支原体的重视和了解,减少Leachii支原体对奶牛的危害。
关键词:Leachii支原体;奶牛;临床诊断中图分类号:S858. 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6)01-052-011 危害Leachii支原体对奶牛的危害极大,可以诱发多种疾病,如关节炎、乳房炎、肺炎和流产等。
①关节炎:目前已经在患有关节炎的犊牛中分离出了Leachii支原体,可见Leachii支原体是诱发奶牛关节炎的主因,一些研究结果也表明了该支原体是造成奶牛多发性关节炎的关键因素,同时其他一些研究者也在犊牛的体液和分离培养物中分离到了这种支原体。
奶牛一旦被Leachii支原体感染诱发关节炎,就出现四肢肿胀,伴随明显的疼痛,使得奶牛的活动不自在。
同时这种疾病会使关节腔内的积液,并伴有干酪样的渗出物。
②牛乳房炎:之前的大量研究表明I,eachii支原体于奶牛的乳房炎有着密切的关联,并且也从乳汁和乳腺细胞中分离出了这种支原体。
在一些动物实验中,有人将Leachii支原体注射到了奶牛体内,与对照组相比,注射了Leachii支原体的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并且乳房炎症状随着注射的量的增加而加重。
③肺炎:病情严重时危害奶牛的健康,Leachii支原体已经被证实是引起奶牛肺炎的主要原因,也从患肺炎的奶牛的病患组织中发现Leachii支原体。
被Leachii支原体感染而患有肺炎的奶牛会出现精神萎靡、发烧、食欲不振、呼吸出现困难且体重增加缓慢,甚至体重下降,一些动物实验如向健康的奶牛体内注射Leachii支原体后,被注射的奶牛会发生肺部感染,导致严重的肺炎。
动物支原体李媛;辛九庆;高玉龙;王砚范【期刊名称】《畜牧兽医科技信息》【年(卷),期】2004(000)009【摘要】支原体亦称霉形体,最早由Nocard和Roux(1898)由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病例中分离到,由于性质难以界定,遂将这一类微生物命名为类胸膜肺炎微生物(pleuropneumonia-like organisms),简称PPLO,后归为软膜体纲(Mollicutes)支原体目。
支原体目下没一科,支原体科,科内设两属:支原体属(Mycoplasma),属内有120种;脲原体属(Ureaplasma),属内有6种,常见的动物支原体属此两属。
【总页数】2页(P16-17)【作者】李媛;辛九庆;高玉龙;王砚范【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哈尔滨,150001;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哈尔滨,150001;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哈尔滨,150001;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相关文献】1.肺炎支原体 P1蛋白预防动物支原体肺炎分析 [J], 王博2.贵州一动物园黑叶猴支原体及继发链球菌感染的诊治 [J], 石远菊;胡玲玲;汤德元;曾智勇;王彬;黄涛;李达;韦冠东;龙冬梅;李波;;;;;;;;;;3.贵州—动物园黑叶猴支原体及继发链球菌感染的诊治 [J], 石远菊;李波;胡玲玲;汤德元;曾智勇;王彬;黄涛;李达;韦冠东;龙冬梅4.鸡传染性滑液囊支原体的诊治——张家口市蔚县农业农村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J], 马卫东5.动物支原体相关蛋白的免疫原性研究进展 [J], 陈胜利;郝华芳;季文恒;储岳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兽医微生物学》《牛支原体的毒力、持续感染性和传播特性》摘要:牛支原体病是由牛支原体引起的牛的一种疾病,主要有肺炎、乳腺炎、关节炎、耳炎、生殖障碍及角膜结膜炎。
牛支原体重要的研究特点主要包括表面脂蛋白的多样性、粘附、入侵宿主细胞、宿主免疫系统的调节、生物膜的形成、次级代谢物如过氧化氢的释放以及与其他细菌病原体的协同感染。
本文的目的是对当下牛支原体毒力的研究进展做一个总结,此外,还对有助于牛支原体在宿主体内持续感染和传播的因子进行了讨论。
1.引言牛支原体1961年在美国首次被分离,这种无细胞壁的细菌属于柔膜体纲,引起牛的支原体病。
被感染的牛会有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大多数为长期性的,包括支气管肺炎、耳炎、乳腺炎、生殖器官疾病、关节炎、脑膜炎以及角膜结膜炎。
牛支原体能够感染各种组织和器官,甚至能够从健康的牛体内分离,被认为是威胁家畜工业化生产国家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目前为止,并没有有效的疫苗预防牛支原体的感染(2013),抗生素的治疗几乎无效且会增加菌株的耐药性。
现在对于支原体的致病性的分子机制的理解具有局限性。
他们似乎是多遗传因子的。
治病的牛支原体相较与其他细菌,并不能通过有效的毒素产出将其鉴别。
有极个别例外如肺炎支原体是可以通过ADP 核糖基转移酶对其进行鉴别。
直到现在,遗传工具的缺少以及研究技术的局限性都阻碍着对牛支原体发病机理及毒力因子的研究,而对发病机理及毒力因子的研究又是开发治疗及预防措施应对牛支原体病的基础。
运用转座子突变技术获得牛支原体突变体以及新的质粒,并由此对牛支原体内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进性复制扩增已经被报道出来。
随着这些技术的可用性以及进一步的改善,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获得牛支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的详细信息。
本文对当前牛支原体致病机制进行了一个概述,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1.与其他细菌或病毒的混合感染;2.抗原多样性;3.粘附;4.牛细胞入侵;5.宿主免疫系统的调节;6.次级代谢物及菌膜形成。
2.与其他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在自然感染的牛体内,牛支原体经常与其他病原微生物相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可能是在尸检物的观察中导致严重肺部损害的主要原因。
与牛支原体最常关联的致病微生物有多杀性巴氏杆菌、溶血性曼氏杆菌、睡眠嗜组织菌、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牛疱疹病毒1型(BHV1)、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以及副流感病毒3型。
但是如下所述的一些研究却产生了与此矛盾的结果。
牛支原体的自然感染能够造成渗出性支气管肺炎并伴有广泛的凝固性坏死病灶,然而实验感染却会导致亚临床肺炎以及程度较轻的肺组织病变。
因此,由牛支原体引起的严重肺部疾病被怀疑是由支原体与其他造成农场管理问题的致病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此外,个体动物的年龄及机体免疫状态对病情的进展也至关重要。
牛支原体的单独感染只能在非常年幼的小牛体内引起肺炎症状,因此与病毒或细菌的协同感染,对于引起饲养场中的成年动物肺内典型的广泛的干酪样坏死性病变是必不可少的。
更确切地说,牛支原体可能与H.somni、溶血性曼氏杆菌以及多杀性巴氏杆菌这些细菌性病原体相互作用。
这在实验的小牛体内以牛支原体作为诱发因素,然后用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二次感染,从而引发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症状的试验中得到验证。
另外一些研究者认为,牛支原体在H.somni、溶血性曼氏杆菌以及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组织病变的过程中起到了一个对组织进行预先破坏的中介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牛支原体能够起到抵抗抗生素或者宿主免疫系统对原发性感染的治疗或者抵御的作用。
在另一个研究中,牛支原体与H.somni 重要的协同作用在饲养场的小牛体内被检测到。
80%的H.somni病例显示出牛支原体阳性,但是,并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牛支原体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以及溶血性曼氏杆菌存在相互协同作用。
牛支原体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的混合感染会导致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这是由于病毒所引起的免疫抑制效应造成的。
然而,在饲养场的牛体内,牛支原体与BVDV之间的协同作用却存在着矛盾的数据,且这些数据在也是有效地。
关于牛支原体与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的混合感染,相较于牛支原体的单独感染,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并没有明显增加。
有趣的是,实验条件下牛支原体与BHV-1的混合感染会产生牛支原体引起的典型的器官损伤相同的结果。
的确是这样,混合感染6-8个月的饲养场小牛会引起典型的干酪样坏死性支气管肺炎,仅由支原体感染时并不会引起如此典型的症状。
此外,更高的死亡率也揭示了牛支原体与BHV-1彼此之间存在的协同效应。
3.抗原变异牛支原体具有抗原表位多样性,也叫菌株多样性。
这种这种高频率相位突变及细胞膜表面脂蛋白的形状多样性已经在几个其他支原体菌株中得到证实。
牛支原体菌株的抗原多样性与地理起源、器官隔离、由单一菌株的亚克隆体(诱导的疾病类型)无关。
这种多样性被证明是基于几个显著的双亲性的、含有交叉反应抗原表位的完整的膜蛋白。
高频率抗原的突变被证明是受在体外牛支原体同源抗体存在的影响。
此观点支持了先前的假设,这种体系能够维持牛支原体亚种群的多样性,并以此来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统。
因此,宿主不能完全消除这种病原菌,造成支原体引起疾病症状的长期临床表现。
牛支原体模式菌株PG45亚克隆的抗原剖面图显示出抗原在表达以及分子量水平上的高度动态多样性。
这些抗原被证明属于一个相位和形状具有高度变异性的膜表面脂蛋白(VSPs)家族。
在模式菌株PG45中,其VSPs 家族由13个不同的、自我复制的VSP基因组成,这些基因位于一个集群染色体的VSP基因座中。
这个基因座大约含有基因的长度为23kb,含有两个额外的开放阅读框(ORFs),此阅读框与可变遗传因子IS4和IS30具有高度的同源性。
ORFs编码vspA,vspB,vspC,vspE,vspF,vspG,vpsH,vspI,vspJ,vspK,vspL,vspM,vspN and vspO (图1)。
VSP基因座中的成员转录翻译为脂蛋白,这些脂蛋白与脂肪酸和半胱氨酸残基一样具有双亲性。
VSP基因含有一个保守的5’端非编码序列,可分为两个基因盒,基因盒1(cassette1)在所有VSP基因中具有99%的同源性,编码一个核糖体结合位点,基因盒2(cassette2)位于基因盒1的上游,具有高变形。
5’端非编码序列后是一个有N-端区域开放阅读框,这个N端区域在所有的菌株中具有98%-99%的同源性,并包有前脂蛋白信号肽酶,膜表面脂蛋白的C端区域表面是裸露的。
几种膜表面脂蛋白的混合表达会使得牛支原体表面具有不同的特殊结构以及抗原特性。
膜表面脂蛋白基因的混合表达仅局限于两个彼此隔离的基因之间,此时其余的VSP基因保持转录沉默。
必须指出的是,vspA与vspO的基因重组事件会产生vspC,这解释了缺乏vspA 与vspC基因的混合表达会导致菌株中vspC的缺乏,以及vspA与vspC 在结构上的相似性。
嵌合体vspC具有来自于vspO的高度保守的基因盒1的N-端,还具有来自于vspA高变的基因盒2的C-端,由于vspC 也具有相位和大小的多样性,这也增加了抗原的多样性。
而且,当vspA,vspM,vspN,vspO缺失时,也会造成vspC遗传信息的丢失。
因此,体外实验中幸存的vspC变异体所隐匿的截短了的vsp基因座是有问题的。
抗原变异包括在特定重复区域(高频的形状变异)通过插入或者缺失造成条带的改变,结果导致vspA,vspB,vspC在10-,9-以及5-区域的不同程度的变异。
在支原体模式菌株PG45所有的vsp基因中发现了18个不同的重复区块。
从它们的N’端到C’端,具有不同的大小和氨基酸结构。
这些区块中的一些只存在于一个基因中,一些存在于几个不同的Vsps中,形成一个串联的不同重复域,负责编码80%的蛋白质(图2)。
这些重复序列与特定的vsp倒置序列一起位于保守的基因盒1中,是重组事件导致区域复制、染色体倒位、缺失的完美目标。
此外,保守的基因盒2能够作为某几个Vsps的活性启动原件以及调节下游基因的表达。
抗原表达中的高频率相位变异会导致由于染色体重组而造成表面抗原的获得或者缺失。
在体外试验中,这些事件在每个细胞每一代发生的频率为10-2到10-3。
在基因水平,通过染色体DNA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能够显示出明显的重排迹象,VspA和VspC各自不同的变异体会产生不同长度的片段。
Vsps在表达和大小方面的变异在被感染呼吸道的小牛体内得到证实。
此外,在250个野生型菌株中有98.5%表达Vsps,这是依据单克隆抗体测验的,这种单抗能够结合与VspA,VspB和VspC蛋白质的一个重复的区域(图2中的深绿色区域)。
不同的vsp基因组模式以及不同的Vsps抗原表现型似乎是极其复杂的,尽管一项关于vsp基因的多态性以及表达图谱相关性的研究表明所有的野生型菌株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比较模式菌株PG45与牛支原体野生型菌株,显示出在菌株特异性重复序列与vsp重复序列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这可以揭示特定菌株的个体抗原特性,扩展vsp的类型。
特殊的例子是支原体野生型菌株2610,它编码一个vsp家族的新成员,这个成员起到粘附素的作用,中国菌株湖北一号表达可变的表面脂蛋白A(VpmaX),缺少在PG45中存在的蛋白质N端区域以及保守的上游DNA序列,但是却表现出粘附特性。
尽管N端和C端是保守的,在PG45(13个vsp相关ORFs)与中国菌株HB0801(6个vsp相关ORFs)的vsp基因座中vsp基因的成员差异是显著的。
这种vsp基因的高变性可能是由于个体菌株在宿主体内所遇到的选择压力的结果,也由此增加了牛支原体种群的多样性。
图1.牛支原体模式菌株PG45的vsp基因座。
图片用SnapGene1 Viewer 2.3.2软件根据公布的PG45全基因组序列生成。
(公布序列在Wish et al.(2011))。
p s图2.牛支原体模式菌株PG45中的vspA,vspB,vspO基因简化后的结构特点。
白色区块(P)代表着位于ATG密码子上游的长度为150bp 的高度保守的5’非编码区域。
第一个(基因盒1),包含有核糖体结合位点,而第二个(基因盒2)在vspA中是一般的活性促进子。
长度为75bp的高度同源的DNA序列编码编码vsp的信号肽,在图中为灰色区块(s),紧随其后的是黑色标记第三区块,在所有vsp基因中是保守的。
有色区块为重复的编码序列,从N端延伸到C端,这些重复的区域能够被分配到不同的vsp基因中(蓝色,红色以及深绿色),或者具有vsp特异性(亮绿色、黄色区块)。
4.粘附粘附是支原体感染的第一步,由于粘附素直接与宿主细胞接触,因此支原体细胞膜上的粘附素表达是相当重要的。